《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昌市第二小学邢兰兰
教学目标:
1、学习单元导读,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课前准备:
1、查阅《史记》的相关知识,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
2、要求学生查阅了解“战国时期”是什么时候,《将相和》历史背景。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趣导入。
1、解析单元导读。
同学们,你听过“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故事吗?“哪吒闹海”呢?“武松打虎呢?……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谁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分别是哪些?(《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悠悠中华,流传下来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这“四大名著”,还有很多名著呢!如:(《论语》《史记》《徐霞客游记》《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亲近名著、阅读名著,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90 页,自由读单元导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本组课文是以什么为专题的?(“中国古典名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学本单元的课文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资料袋。
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史记》这部名著。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95 页,读一读“资料袋”。
读完“资料袋”,你对《史记》有了哪些了解?(师补充一些《史记》的相关知识。)
3、解题,质疑激趣。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齐读课题。讲多音字“将”相“”和“”。看着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提问)“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发言,师板书。)他们之间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生字词并给生字表上拼音。(屏幕出示新词:召集、允诺、胆怯、鼓瑟、拒绝、诸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师巡回指导,纠正读书姿势。
2、学习生字新词。
A、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点名读,齐读。)
B、指导书写。(我们要注意这些字的书写:璧、怯、瑟、荆)
C、出示四字词(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绝口不提),齐读。(提醒:这些词语我们在深入学习课文时再去理解。)
3、看来同学们对这些词语掌握得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交流: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事。)
4、为了写清楚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3 个)
5、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第一个故事,那些自然段分别写了第二和第三个故事,找出来,做上记号。老师提醒大家,找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就很容易给文章分段。(第1~10 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5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6~18 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6、请同学们默读第一个故事,然后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用
简洁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内容说一说。(详细指导)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做它的小标题,那就是完璧归赵”(师板书)这个词在第十自然段。所以以后我们概括小标题时可以用找
关键词这个方法。
7、同学们接着默读后面两个小故事,然后说说这两个故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二个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来概括小标题,第三个故事找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指名说内容、概括小标题,老师板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学生要及时反馈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些小标题的。
三、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总结拓展: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课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事。那么,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故事中的蔺相如和廉颇又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共同探讨。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板书:
18、将相和
廉颇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
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規。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米;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
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V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