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文案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声音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它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初中物理课程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我们设计了一次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主题的物理教学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
2.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活动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塑料薄膜、玻璃杯、水、棉线、耳机、手机等。
2. 实验材料:纸杯、剪刀、胶带等。
3.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讲解视频、实验操作步骤图等。
四、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的声音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
(二)实验探究1. 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1)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音。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音叉敲击塑料薄膜,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产生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声音产生的结论。
2. 实验二:探究声音的传播(1)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有影响。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a. 将纸杯剪成两个半圆,用棉线连接成喇叭状。
b. 将手机放入纸杯中,调整音量,用另一只纸杯靠近手机,听声音的大小。
c. 将纸杯放入水中,调整音量,用另一只纸杯靠近水面,听声音的大小。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声音传播的结论。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五、活动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评价: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熟练程度进行评价。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设计与操作。
3. 实验结果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5.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探讨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要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操作。
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 实验结论的得出。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提问法: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能力。
4.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桌子、铅笔、直尺。
2. 教学课件: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实验报告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八、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九、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提问学生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设计(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
3.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初中物理实验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备课教案二、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距离。
2. 探究小车滑行的距离与推动力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推动小车的力,来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从而探究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四、实验器材:1. 小车2. 刻度尺3. 弹簧测力计4. 木板5. 木块6. 绳子7. 滑轮组五、实验步骤:1. 将小车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起始位置。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将力的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3. 用绳子将小车与弹簧测力计连接,通过滑轮组施加不同的力,使小车从起始位置开始滑行。
4. 记录小车滑行的终止位置,用刻度尺测量滑行距离,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 重复步骤3和4,直至测量完所有力的情况。
6. 分析数据,探究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避免斜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施加力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力的方向一致,避免力的方向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测量滑行距离时,要尽量减小误差,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七、实验拓展:1. 改变小车的质量,重复上述实验,探究质量对滑行距离的影响。
2. 尝试使用不同材质的滑轮组,观察滑行距离的变化,探究滑轮组对滑行距离的影响。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距离,了解了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
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三物理教师教学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
1-1中力做功和14。
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供参考)
龙山一中物理实验教案九年级物理备课组2021年下期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实验目的1、知识与技术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进程与方式(1)通过探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转变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讨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讨性学习活动培育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讨学习,使学生维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慢慢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器材秒表、温度计、水和食用油、烧杯(200ml)、试管2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甘油注射器等三、实验进程探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展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食用油,若是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不是相同?学生讨论: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转变。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较加热所用的时间(即比较吸收的热量的多少)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所用器材见“学生用材料”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升高的快。
实验结论2: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短(吸收的热量少)。
上面的加热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撤出酒精灯,观察水或食用油放热一段时间后的温度转变情况,从而得出物质放热与温度转变的关系。
总结评价:(教师对各个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得出的结论:(1)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在冷却相同的时间(放出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转变快(下降的多)。
(2)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在降低的温度相同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少(放出的热量少)。
初三物理实验教学教案模板
---课题名称:[具体实验名称]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实验相关概念或定律];- 学生能够运用[实验相关公式或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熟练进行实验操作,并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学生能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1. 重点:- 掌握[实验原理];- 理解[实验现象];- 熟练操作[实验器材]。
2. 难点:- 分析[实验数据];- 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将[实验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对实验主题产生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实验新课做铺垫。
二、实验原理讲解1. 简要介绍实验背景和相关理论知识。
2. 讲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
三、实验步骤演示1.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熟悉实验过程。
四、分组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
五、数据分析与讨论1.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 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
2.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态度。
2. 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上模板可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和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
2. 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折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折射率、入射角、折射角等。
2. 介绍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透明塑料尺、水、玻璃棒、白纸等。
2.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入射角、折射角等。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折射率,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概括光的折射现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拓展与应用(5分钟)1. 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眼镜的制作、光纤通信等。
2. 引导学生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数据处理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紧凑,可以适当延长课堂时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计划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教学计划了。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精彩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物理课是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物理课要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使学生掌握物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实验是科学之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成为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求教育不脱离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而有效地利用好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实验室就是为了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的基地。
二、实验目的: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操作、观察物理现象、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等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更深入地掌握理解物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教师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多实践,教会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技能。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三、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实验课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初步建立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四、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的教学管理是搞好实验的关键,制度就是准则,也是成功的保障。
1、实验室仪器要登记记录簿。
2、实验室物品要登记上簿。
3、学生分组实验要有记录,并列表计划上墙。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10篇)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一、电荷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5、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
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
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
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二、电流和电路1、电路的组成: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4)导线:连接电路2、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三、串联和并联1、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
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
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1)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流出。
3)估测、试触,选择合适量程五、家庭电路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
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
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
(其保护作用)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2【目的和要求】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2. 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电压表的使用原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2. 电流表的使用原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3. 电功率计算公式:P = UI,其中 P 表示功率,U 表示电压,I 表示电流。
三、实验器材1. 小灯泡一个;2. 电压表一个;3. 电流表一个;4. 滑动变阻器一个;5. 电源一个;6. 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1. 将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依次连接成电路,注意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处于正常发光状态;3. 观察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4. 根据公式 P = UI 计算小灯泡的功率;5. 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重复步骤 3 和 4,记录多组数据;6.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五、实验注意事项1. 连接电路时,要确保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灯泡亮度突然变化;3. 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时,要准确记录;4. 计算功率时,要确保单位统一;5.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六、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观察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2. 邀请同学合作,分别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实验者的数据,探讨实验结果的差异;3. 查阅资料,了解实际生活中灯泡的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实验题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2.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
3. 实验操作:放置物体、观察成像、测量距离、分析成像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日常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兴趣。
2. 理论讲解:简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阐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实验操作:a.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平面镜、一个蜡烛、一把刻度尺。
b. 学生将蜡烛点燃,将其放置在平面镜前,观察平面镜中的成像。
c. 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
d. 学生重复实验,改变物体位置,观察成像变化。
4. 数据分析:学生总结实验数据,分析平面镜成像规律。
5. 结论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6. 拓展延伸:讨论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穿衣镜、哈哈镜等。
7.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能力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2. 利用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
3. 运用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正确观察成像现象。
2. 学生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平面镜成像规律。
3. 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阐述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4.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有深入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资源:1. 平面镜、蜡烛、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3. 课堂练习题。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引导学生正确观察、测量数据。
物理实验初中讲解教案
物理实验初中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掌握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2. 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3.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2. 难点: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理论讲解: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解释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5. 结果分析: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2. 演示法: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3.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 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装置。
2.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过程。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2. 课堂问答: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受伤害。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教案标题:初三物理实验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实验的主题是“测量光的折射角”。
通过实验,学生将学习光的折射现象,了解折射角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光在水中的折射,激发学生对折射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角的定义,解释折射定律。
3. 实验设计:a. 实验目的:测量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角。
b. 实验材料:直尺、半圆透明容器、激光笔、水。
c. 实验步骤:i. 将半圆透明容器倒置,加入适量的水。
ii. 在容器上方的中央位置放置激光笔,使激光光线射入容器中。
iii. 在容器的侧面上方,用直尺测量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并记录下来。
iv. 观察光线从水中射出时的折射现象,测量出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并记录下来。
d. 实验注意事项:i.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容器内的水面平静,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ii.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
4. 实验分析:a. 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计算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和出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b. 引导学生发现并讨论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5. 实验总结:a.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满足折射定律。
b.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法。
6. 实验延伸:a. 提出更多关于光的折射现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b. 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探究其他与光的折射相关的现象或规律。
教学评估:1. 实验记录:评估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和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能力。
2. 实验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的归纳能力。
3. 实验设计:评估学生对实验设计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九年级物理教案篇1【设计理念】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
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什么是力?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
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导入新课(一)演示实验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
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学生实验: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演示实验: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学生实验: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初中中考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中考物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掌握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加深学生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实验原理电功率(P)的计算公式为:P = UI,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三、实验器材1. 小灯泡一个2. 电流表一个3. 电压表一个4. 滑动变阻器一个5. 电源一个6. 导线若干四、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电源、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依次连接成串联电路,确保连接正确无误。
2. 调节滑动变阻器: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至最大,防止电流过大损坏电路元件。
3. 观察并记录数据: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4. 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分别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并记录不同阻值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5. 数据处理: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不同阻值下小灯泡的功率。
6. 分析讨论:探讨小灯泡功率与亮度的关系,总结实验结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电流表、电压表时,要确保指针在量程范围内,避免损坏仪器。
2. 闭合开关前,要确保滑动变阻器阻值调至最大,防止电流过大。
3. 记录数据时要准确,避免因误差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4.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触电等意外事故发生。
六、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的电源(如干电池、充电宝等)进行实验,观察小灯泡功率的变化。
2. 更换不同型号的小灯泡,重复实验,探讨不同灯泡功率与亮度的关系。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掌握了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方法,了解了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了物理素养。
此外,实验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
九年级物理实验:
一、实验题目:光的反射规律的研究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2. 通过实验来掌握物体表面的特性对光的反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实验原理:光可以以直线传播,当光沿着指定的方向照射到平面表面时,部分光线会反射回去,这称为反射现象,物体的表面特性对反射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实验器材:
1. 小白板一块;
2. 激光笔;
3. 电阻测量仪;
4. 网状物体,如丝网。
五、实验过程:
1. 把小白板置放平坦。
2. 在小白板上将网状物体平坦裸露在光路上。
3. 用激光笔向小白板照射,观察网状物体上反射出的光线,形成光斑。
4. 运用电阻测量仪来测量不同光斑的强度。
六、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得出:不同网孔的状态对光的反射的强度有着明显的影响。
七、实验总结:
实验用激光投射网状物体,发现物体表面的状态对光的反射有着影响,实验发现出物体表面的特征决定反射光斑大小。
实验总结光有可以进
行反射和折射,而反射又可分散反射和面反射,其反射形式取决于物
体表面的特性。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2.观察和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二、实验材料:1.平滑的平板玻璃2.光线源(如手电筒等)3.光屏4.斜尺5.铅笔6.实验记录表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确保实验环境光线适度,避免环境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将光线源放置在实验桌上;-将光屏放置在光线源的后方。
2.光的反射实验:-将平板玻璃竖直插入在光线源和光屏之间,使光线通过平板玻璃后射向光屏方向;-使用铅笔在光线通过平板玻璃处画上一条垂直于平板玻璃表面的线;-观察光线在平板玻璃中的传播和反射情况,并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观察结果。
3.光的折射实验:-将平板玻璃从垂直插入状态转为倾斜插入状态;-观察光线从空气进入平板玻璃和从平板玻璃出射到空气中时的折射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四、实验注意事项:1.在操作过程中要小心,避免玻璃破裂或受伤;2.观察时尽量将眼睛与光源和光屏保持在一个平面上,以减小影像失真;3.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台,将材料归位。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1.光的反射实验结果:-观察结果显示光线在平板玻璃表面发生了反射,且反射后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度相等。
2.光的折射实验结果:-观察结果显示光线从空气进入平板玻璃时发生了折射,折射后的光线发生了偏折;-观察结果还显示光线从平板玻璃出射到空气中时也发生了折射,但偏折方向与入射光线时刚好相反。
实验结果分析: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是光学中的基本概念。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与界面垂直入射的光线在界面上与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夹角的现象。
光的折射是指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上发生偏转的现象。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从空气折射进入透明介质时,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满足n₁sin(θ₁)=n₂sin(θ₂),其中n₁和n₂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六、实验扩展:1.可以改变平板玻璃的角度,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的变化;2.可以使用不同介质的平板进行实验,比较折射现象的差异;3.可以研究不同光线的波长对光的折射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实验九年级物理实验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1)如图a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旋(选填“左“或“右”).(2)如图b所示,在A位置上挂两个相同钩码,应该在B位置挂上个同样的钩码,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3)如图c所示,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左转动,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使用杠杆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如图d所示,下列杠杆能够省距离的是.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1)将杠杆的中点O挂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2)杠杆平衡后,小英同学在图甲所示的A位置挂上两个钩码,可在B位置挂上个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3)取下B位置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的C点,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当弹簧测力计由位置1转至位置2的过程中,杠杆在水平位置始终保持平衡(如图乙),测力计示数将.(4)完成实验后,小英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杠杆的质量①将杠杆的B位置挂在支架上,在B的右侧挂质量为m的钩码,前后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丙).②用刻度尺测出此时钩码悬挂位置E到B的距离L1和的距离L2.③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杠杆的质量m杆= (用题目中所给物理量表示)3.某班同学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他们猜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与动滑轮的个数、物重和物体上升的高度等因素有关,各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杨阳那组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实验次数物重(N)物体上升的高度(m)拉力(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m)机械效率(%)1 1 0.1 0.6 0.2 83.32 1 0.1 0.4 0.4 62.53 2 0.1 0.65 0.4 76.94 1 0.2 0.6 0.4 83.3(1)比较第1、2次实验数据得出: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物体,动滑轮个数越多,;比较第2、3次实验数据得出:同一个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比较第1、4实验数据得出: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2)在测拉力时,某同学觉得很难使测力计做匀速直线运动,不便于读数,就让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时才读数,该同学的读数与实际相比(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测得机械效率(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说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与有关.(3)有两个组所用的动滑轮重量相同,提升的物体也相同,测的机械效率却不同,原因可能是绳子滑轮或滑轮轴之间的不同,影响了测量结果.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给各种机械加润滑油,是为了它的机械效率.4.下表是小明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收集的有关数据.动滑轮重G动/N 物重G/N钩码上升高度h/m动力F/N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1 0.5 1 0.1 0.7 0.3 47.6%2 0.5 2 0.1 1.1 0.3 60.6%3 0.54 0.1 2 0.3(1)请在图中画出实验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2)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3)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提升的物重增加时,除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额外功外,其它额外功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进一步分析可知,在动滑轮和绳重一定的情况下,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和有关.(4)第一次实验中,钩码上升0.1m所用的时间为1.5s,则动力的功率为W.5.如图是测定斜面机械效率的装置图.每次实验时,被拉的小车沿同一斜面匀速向上运动.如表是小亮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斜面倾斜程度小车的重G/N斜面高度h/m沿斜面拉力F/N斜面长s/m有用功W有/J总功W总/J机械效率η较缓10 0.1 3 1 1 3 33% 较陡10 0.2 4 1最陡10 0.4 6 1 4 6 67%(1)“较陡”时,做的有用功为;总功为;机械效率为;(2)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要求写两条)①②.(3)实验完毕后,同学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A.匀速拉木块时,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B.木块的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大C.匀速拉动木块过程中,木块机械效率不变D.匀速拉动木块时,木块克服摩擦力做额外功.6.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下面的钩码缓慢上升.(1)实验中,将杠杆拉至图中虚线位置,测力计的示数F为N,钩码总重G 为1.0N,钩码上升高度h为0.1m,测力计移动距离s为0.3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请写出使用该杠杆做额外功的一个原因:.(2)为了进一步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一位同学用该实验装置,先后将钩码挂在A、B两点,测量并计算得到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次数钩码悬挂点钩码总重G/N钩码移动距离h/m拉力F/N测力计移动距离s/m机械效率η/%1 A点 1.5 0.10 0.7 0.30 71.42 B点 2.0 0.15 1.2 0.30 83.3如果仅就表中数据,能否得出:“杠杆的机械效率与所挂钩码的重有关,钩码越重其效率越高”的结论,并简要说出依据?答:.7.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将小球A、B分别拉到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θ的位置,然后都由静止释放,当小球摆动到竖直位置时,将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C发生碰撞,木块都会在水平面上滑行一定距离后停止.图中的摆长L 都相同,θ1<θ2,球A、B的质量分别为m A、m B(m A<m B).(1)如图甲、乙所示,同时释放A、B,观察到它们并排摆动且始终相对静止,同时到达竖直位置.这表明两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任一时刻的速度大小与小球的无关.(2)如图甲、乙所示,观察到B球能将木块C撞得更远.由此可得出结论:.(3)图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4)如图乙、丙所示,丙中木块C滑行得更远些,由此可得出结论:.8.在探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是否有关”实验中,小明先探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是否有关”,所用的器材有:一个用长木板搭成的斜面;三个质量不同的实心铁球;一个木块.各器材的组装示意图如图甲所示.(1)每次实验时,都要将铁球从斜面的由静止释放,其目的是.(2)铁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来间接反映的.(3)该实验在操作时很难做到的是.(4)某同学对小明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不用木块,在木块的位置上固定一个面积较大的挡板,在挡板前面贴上足够厚的长方体橡皮泥,如图乙所示,每次实验后都要换上另一块相同的橡皮泥.此外,还需要对小明的方案进行怎样相应的调整?.(如果需要,可增加其他器材)9.某同学在体育活动中,从铅球下落陷入沙坑的深度情况猜想到:物体的重力势能可能与物体的质量、下落高度和运动路径有关.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大小、形状相同的A、B、C、D四个铅球,其中A、C、D三球的质量为m,B求质量为2m,让A、B两球从距沙表明高H静止下落,C球从距沙表面高2H静止下落,D球从距沙表面高2H的光滑弯曲管道上端静止滑入,最后从管道下端竖直地落下(球在光滑管道中运动的能量损失不计).实验测得A、B两球陷入沙深度分别为h1和h2,C、D两球陷入沙深度均为h3,且h1<h2<h3.(1)本实验中,铅球的重力势能大小是通过来反映的.(2)比较A、B两球,发现B球陷入沙深度更大,由此可得出结:当下落高度一定时,.(3)比较两球,发现C球陷入沙深度更大,由此可得出结论:当物体质量相同时,下落的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4)比较C、D两球,发现两球运动的路径不同,但陷入沙深度相同,由此可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运动的路径(选填:“有关”或“无关”).(5)小球在下列过程陷入沙面前,将重力势能转化为能,陷入沙中后到小球静止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能.10.在探究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被压缩的程度有关;猜想二: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材料有关.为此,小明选用材料不同的两根弹簧A和B(长度和粗细相同),小球、木块和长刻度尺各一个,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中,木块起始位置相同.最后得出以下实验记录表.实验次数使用的弹簧被压缩后弹簧的长度/cm木块移动的距离1 弹簧A 5 s12 弹簧A 8 s23 弹簧B 5 s34 弹簧B 8 s4(1)由于弹性势能的大小不便用仪器测量,本实验把弹性势能的大小转换为测量木块移动的距离,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下列实验中用到此方法的是(填序号).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②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2)请将探究猜想一的方案补充完整.①将弹簧A、小球、木块按如图安装好;②压缩弹簧,使其长度为5cm.放手后,小球被弹出,推动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s1;③压缩弹簧,使其长度为cm.放手后,小球被弹出,推动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④比较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3)弹簧将小球弹开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成小球的能.(4)为了探究猜想二,可选用实验次数②和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若,说明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材料有关.11.某同学在探究物体内能改变的方法时作了两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我们会看到的现象,说明内部气体的升高,增大.(2)如图乙所示,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通过打气筒给瓶内打气,达到一定程度时,瓶塞跳出,同时还能看到的现象,其能量转化过程是转化为.(3)如图丙所示在试管内装些水.用橡皮塞塞住,加热使水沸腾,会看到橡皮塞被,同时管口出现“白雾”,这是管内水蒸气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的能转化为橡皮塞的能.(4)如图丁为研究气体扩散的实验装置,两个瓶中分别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空气,抽取中间的玻璃板,过一段时间发现两个瓶子都变成红棕色,这种扩散现象说明了;其中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为了增强实验的可信度,下面一只瓶子里应装入气体.12.某小组的同学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他们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1)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确定以下控制的变量,你认为其中多余的是.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相同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另一种液体D.盛放水和另一种液体的容器相同(2)加热到一定时刻,水开始沸腾,此时的温度如图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这表明实验时的大气压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3)而另一种液体相应时刻并没有沸腾,但是温度计的示数比水温要高的多.请你就此现象进行分析,本实验的初步结论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选填“相同”或“不同”).13.在“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特点”的实验中,某同学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1)该同学连接电路时开关应.(2)该同学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观察到灯泡不发光,其原因是.(3)随后该同学在原电路上只改动了一根导线便完成了实验.请你在图中改动的一根导线上画“×”,并用笔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的电路,使两只电流表分别测干路和支路的电流.(4)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如图所示,则通过L2的电流为A.14.“探究串联电路特点”时小明选用两只规格相同的灯泡连接的电路如图甲所示.(1)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L1发光,L2不发光.同学们有以下几种猜想:①L2灯丝断了;②L2短路;③灯L2也工作,但L2中电流比L1中电流小.以上猜想中正确有(填序号).(2)为了寻找“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分别把图中A、B、C各点断开,然后把接入,闭合开关前,发现其中一个电表指针如图乙所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3)在寻找“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时,小明将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接下来他应该.(4)正确实验操作后,测得A、B、C三处的电流记I A、I B、I C,测得AB、BC、AC两点间的电压U AB、U BC、U A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I A>I B>I C B.I A<I B<I CC.U AB=U BC=U AC D.U AC=U AB+U BC(5)为了使结论更有普遍性,可采用的方法是:.A、换用不同规格灯泡多次实验,B、改变电源电压多次实验.15.李芳同学在对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进行实验探究时,利用现有的器材按如下步骤进行了操作:A.按图1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B.闭合开关S,用电压表测出L1两端的电压;C.在测L2两端的电压时,李小芳同学为了节省试验时间,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 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D.测出AC间的电压.(1)对小芳同学以上实验操作评价是:①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应该;②小芳同学用上面的方法(能、不能)测出L2两端的电压?为什么?(2)李芳同学改正后,要用电压表测灯L2两端的电压,连接电路如图2甲所示.图中只有一根导线连错了,请你在连错的导线上划“×”,并用笔画线表示导线将电路连接正确.(3)改正电路后,闭合开关,电压表如图2乙所示,电压表的示数为V,若电源电压为3V,则灯L1两端的电压是V.16.在“研究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实验中,小阳同学设计并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小灯泡L的额定电压为10V,电压表、电流表均选择了合适的量程且能正常使用.(1)闭合开关S后,小阳发现电压表V2的示数为OV,而电压表V1、V3的示数均为12V,电流表也有示数.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2)恢复正常后,闭合开关,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V1的示数变;V2的示数变.(3)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依次记录了以下几组数据次数U1(V1示数/V)U2(V2示数/V)U3(V3示数/V)1 2 10 122 4 8 123 6 6 12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4)完成并记录了第3次实验数据后,小阳想测量一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结合题目信息,以下操作可以达到目的是和.A.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V1的示数为10V,同时读出电流表示数B.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V1的示数为10V,同时读出电流表示数C.向左移动清动变阻器滑片,使V2的示数为2V,同时读出电流表示数D.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V2的示数为2V,同时读出电流表示数.17.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时,将两盏标有“2.5V,0.3A”的小灯泡串联起来,接到可调直流电源两端.(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物.要求:电压表测量L1的电压,且导线不能交叉.(2)小明在闭合开关后,发现电压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丙所示,这是因为;上述问题纠正后,小明正确操作测出了L1的电压.在测L2两端的电压时,为了节省实验时间,小明采用了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小明用上面的方法能否测出L2两端的电压?为什么?答:.(3)调节直流电源两端的电压,使两灯泡都正常发光(即灯泡两端的电压均为2.5V).突然,原来正常发光的两盏灯同时熄灭.①发生这种故障的原因是什么呢?指导老师经过分析检查,给出下列两种原因供小明选择,你认为可能的是.A.一盏灯断路,另一盏灯完好 B.一盏灯短路,另一盏灯完好②为了检测故障,指导老师又提供了下列四种器材:A.规格仍为“2.5V,0.3A”的灯泡B.符合要求的电压表C.符合要求的电流表D.一根导线从它们中间每次选择一种器材来检测故障,你认为不适用的有(填器材前的字母代号),理由是.(4)故障排除后,小刚测出的数据如表.得出结论:①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总和;②串联电路中各部分两端的电压相等.请你对下述实验表格设计及结论进行评估:;.实验次数U AB U BC U AC1 2.0 2.0 4.02 2.2 2.2 4.53 2.5 2.5 5.018.小芳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猜想导体的电阻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A.导体的材料 B.导体的长度 C.导体的横截面积为验证上述猜想,小芳用图甲的器材进行实验,其中①、②、③是镍洛合金丝,④是锰铜丝(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状态,在M、N之间分别接上不同的导体,闭合开关后通过观察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2)为验证猜想B,应选用编号为两根金属丝分别接入电路进行实验(3)分别将①、③两金属丝接入图中M、N两点间,电流表的示数不同,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当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导体电阻跟有关精品资料(4)小芳同学想进一步测出②的电阻大小,把②接在 M、N 的同时并联上电压表测出其两 端的电压为 1V,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读数为 A,则②的电阻为 Ω19.小明、小红和小亮在做“探究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因素”实验时,做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猜想二: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三: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实验室提供了 4 根电阻丝,其规格、材料如表所示编号 材料长度(m) 横截面积 (mm2 )A镍铬合金 0.251.0B镍铬合金 0.501.0C镍铬合金 0.252.0D锰铜合金 0.251.0(1)如图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后,在 M、N 之间分别接上不同导体,通过观察相关现象来比较导体电阻大小,小明、小红和小亮对图中的电路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小明认为:电流表是多余的,观察灯泡的亮度就可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小红认为:灯泡是多余的,根据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就可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小亮认为:灯泡和电流表同时使用更好,因为灯泡可以保护电路,从而防止烧坏电流表.你赞同(选填“小明”、“小红”或“小亮”)的观点.(2)为了验证猜想二,可依次把 M、N 跟(选填“A、B、C、D”)的两端相连,闭合开关,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分析比较这两根电阻丝电阻的大小.(3)依次把 M、N 跟电阻丝 A、B 的两端连接,闭合开关,电流表的示数不同,分析比较A、B 两根电阻丝电阻的大小,可探究电阻跟的关系,其结论是.(4)小丽在探究同样的课题时,手边只有一根电阻丝,那么,她利用这根电阻丝和上述电路,不能够完成猜想(选填“一”、“二”或“三”)的实验验证.(5)以上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用到,被称为控制变量法.下列 4 个实验中没有用到此方法的是A.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B.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C.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D.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20.如图所示,给出了几种电路元件,要求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请完成下列问题:(1)设计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并在虚线框内画出相应的电路图.(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1精品资料(3)电路中接入变阻器后,在闭合开关前,滑动片 P 应调到端.(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5)当接变阻器的和接线柱的两种情况下,移动滑片变阻器不起变阻作用.(6)请按照你的连接方法完成下表:滑片 P 的移动向左 向右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 小灯泡 L 的亮度阻变化变化电流表的示数 变化21.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1)连接电路时,图甲中导线 E 端应与滑动变阻器的(选填“A”、“B”、“C”或“D”)接线柱相连,使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应置于 A 端.(2)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发现,电压表始终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其原因可能是(只填序号)A.滑动变阻器断路 B.R 短路 C.R 断路(3)排除故障后,将 5Ω的电阻接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 1.5V,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读数为A.(4)将 5Ω的电阻换成 10Ω的电阻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到合适位置,记录试验数据,此操作中调节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5)再将电阻换成 15Ω重复操作.(6)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电阻 R/Ω5电流 I/A10150.150.122.小军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1)小军连接的电路有一处错误,请只改动一根导线,使电路连接正确(在应改动的导线 上打“×”,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的接法)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2精品资料(2)小军改正错误后,在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最(选填“右”或“左”)端.开关闭合后,发现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电路可能的故障是.(3)图乙时他解决故障后某次实验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则小军选择的定值电阻是Ω.若使电压表的示数变大,小军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选填“左”或“右”)移动.(4)小军进行了多次实验后,绘制了定值电阻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正确的图象是(选填“A”或“B”).(5)小军看到实验桌上有一个额定电压为 U 的小灯泡,他想挑战只用一只电流表测量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军又找来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 R0 和两个开关 S1,S2,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请补全小军的实验步骤.①只闭合开关 S 和(选填“S1”或“S2”),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为;②只闭合开关 S 和(选填“S1”或“S2”),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变,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I;③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表达式为:P 额=(用字母表示).(6)小军又想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他利用如图戍所示的电路图,选择三个阻值分别为 5Ω、10Ω、20Ω的定值电阻.规格为“10Ω 1A”的滑动变阻器.若他想三次实验中控制电压表的示数为 2V 不变,则电源电压的选取范围是 2V~V.23.图甲是用伏安法测未知电阻 R 的实验图.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3精品资料(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实物电路连接完整.(2)闭合开关,将滑片 P 向左滑动时,此时电压表示数为 2.4V,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 I=A,则未知电阻 R=Ω.(3)若实验中只有一个电压表和一个已知电阻 R0,小明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同样可以测量未知电阻 Rx,请在空格内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①闭合 S、断开 S1,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 Rx 两端的电压为 U1;②,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的电压 U;③请写出用测量值 U、U1 及 R0 来表示 Rx 的表达式:Rx=.24.在测量未知电阻 R1(阻值为 150Ω)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电源(电压3V)、滑动变阻器 R(0~50Ω),电阻箱 R0(0~9999Ω)、电流表(0~0.6A)、电压表(0~3V)、开关及导线若干.(1)小华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根据实验器材数据可粗略估算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大小,则最大电流是A,最小电流是A,你认为小华(选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出 R1 阻值.(2)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正确连接电路后,小明先将开关 S 拨至,调节变阻器的滑片至某一位置,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 U1,再将开关 S拨至另一位置,调节,使电压表的示数恰好为 U1.记下电阻箱的示数为R′,则未知电阻 R1 的测量值为.25.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小灯泡标有“2.5 V”字样):(1)如图甲所接的实验电路存在连接错误,但只需改动一根导线,即可使电路连接正确.请你在应改动的导线上打“×”,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的接法.(2)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但电流表有示数.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