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接触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隧道效应”的计算:

隧道电阻率σ(或称膜的面电阻率):
U J
式中 U:接触面间的电阻率; J:电子透过位垒形成的电流
密度。
28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② 由σ求膜厚: 见下页图 6-7。
29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3、分析膜电阻Rb:
① 单个斑点: Rb a2

n个Rb并联斑点n:a
34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由这两式化简,并考虑膜的影响,得工程上计算接触电阻的 公式:
式中 k值:查表6-1; m值:与接触面变形有关:
Rj
K (0.102F )m
将上式两端取对数,得知Rj与F的关系为一直线,如下页图6-9。
百度文库
点接触:m 0.5; 面接触:m 1; 线接触:m 0.5 ~ 1,约为0.7。
33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6、计算接触电阻的理论公式:
Rj
2 ap
na
2 p
因式中的n、ap无法确定,改用F代替。
① 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光滑弹性球与平面接触时,a与F的关
系为
a
3
F r E
,而 F HA H a2

② 修正后, F H a2
式中,是与材料变形有关的参数,0.3〈 〈1 。
5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一、电接触及其可能出现的问题:
1、任一导电系统都有电流流过导体,或是由一个导体通过导体与导体 间的接触处传到另一个导体。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两导体接触后,接触处会出现局部高温,严重时可达接触导体
材料的熔点; (2)触头在通断过程中,触头间会产生电弧,其高使触头表面熔化
23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3) 孤立斑点a与总收缩电阻Rs :
Rs
2Rs’
2
4a
2a
b
式中 a: 导电斑点a的半径;b: 导电斑点a的直径;:接触元
件材料电阻率。
4) n个并联斑点的总收缩电阻:
Rs
n
2ai
2n ap
i 1
式中 ap:n个斑点半径的平均值。实践上,求n、ap困难。
24
22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图中细底线表示接触内表面,其中间的一小段粗线代表斑点 α ,共焦点的椭圆壳和半圆弧线是等位面,指向α的是电流线。
假设:除α导电外,其它接触面不导电。 设α的电位为零,两接触元件收缩区的无限远处电位为(+/)0.5Uj (Uj≈用表测得的接触元件两端电压降),则 沿电流线方 向的等位面将为一系列共焦点的椭圆壳,见图6-5。
35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由直线的截距和斜率可分别求出k值和m值。
36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一、 Φ—θ :
是指导电斑点附近的电位-温度 ——— 最终将温度T与电 压U联系在一起。 二、接触面附近的温度分布的定性分布:
① 发热功率与电流密度的平方成正比。导电斑点处的电流密 度最大,故产生大量热量。
2、电接触在短时通过短路电流或脉冲电流时,接触处不发生熔焊或 松弛;
3、可分合接触在开断过程中,接触材料损失尽量小; 4、可分、合接触在闭合过程中。接触处不应发生不能断开的熔焊, 且触头表面不应有严重损伤或变形。
13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五、各类接触器实物图
14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具体分析其原理: 利用稳定情况下的热 平衡式: Q Q1 Q2 参考右图6-10。
40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对斑点,由远及近,对斑点由远及近分析:先忽略高阶无限小
并积分,积分上下限分别取:由到零, 由到 ,其m中( ,)
平的,当两金属表面互相接触时,只有少数凸出的点发生了真正的 接触,其中仅仅是一小部分金属接触或准金属接触的斑点才能导电。
19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当电流通过这些很小的导电斑点时,电流线必然回发生 收缩现象,见下图6-4的示意图。

20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二、接触电阻的组成:
Rs Rb (Rs1+Rs2)
2
教学基本内容: 1、电接触概述; 2、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3、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4、接触导体稳定温升的分布与接触点最高温升的计算; 5、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6、触头间电斥力、熔焊与焊接力; 7、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8、触头质量的转移与磨损; 9、触头材料。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2、接触点最高温升的计算; 3、斑点的温度θm和接触电阻Rj的大小。
15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16
§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17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18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一、接触电阻是产生局部高温的原因。 电流通过两导体点接触的主要现象是接触处出现局部高温。产
生此现象的原因是电接触处存在一附加电阻,称之为接触电阻。 任何用肉眼看来磨得非常光滑的金属表面,实际上都是粗糙不
7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3) 可分、合电接触: ① 定义:可分合电接触又叫触头或触点,是指可随时分开和闭合的 电接触,常由动、静触头组成。为防止电弧将主触头烧损,有时是将主、 副和弧触头并联在一起使用。 ② 触头根据控制电流的大小分为:弱电流触头(几个培以下,如继 电器的触头)、中电流触头(几个安培~几百个安培,如低压断路器的触头) 和强电流触头(几百个安培以上,如高压断路器和部分低压断路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电器开关中接触电 阻所涉及的因素,电器设计中接触点最高温升的计算, 如何降低触头闭合过程中的振动。
4
本章基本内容
1、电接触的定义和分类; 2、接触电阻的组成、减小措施和计算; 3、接触电阻的Φ-θ理论与计算; 4、触头间电动斥力计算; 5、电接触新材料; 6、欧洲两指令及对策。
10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e、特性指标: 包括“容许温升;电动稳定性和动稳定 电流和电寿命(在规定的电路参数下,能正常 通断规定的负载电流的操作次数) ”等。
3、电接触的分类2: 按接触面积大小不同,分点、线、面接 触三种。
11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三、 对电接触的主要要求
➢电接触的工作面临: (1)长期工作电流作用; (2)开断与关合过程中的电弧作用。
电接触理论
➢电接触:
导体与导体之间相互接触(传递电流或电信号)。
➢内容提要
电接触的类型与要求 接触电阻及其影响因素 开关电器的触头 电接触材料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熟悉各种电接触,了解电 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2、掌握接触点最高温升的计算,了解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 3、掌握触头间的电动斥力、熔焊与焊接力,熟悉触头材料, 了解触头质量的转移与磨损。
➢电接触的可靠性 对电器的电接触,特别是可分触头的工作可靠性是很重要的。 如果触头的材料、结构或制造质量不好,触头在工作过程中就会发
生严重损坏或因电弧而熔焊,电器工作的可靠性就无法保证。
12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四、为保证电接触长期稳定而可靠工作,必须做到:
1、电接触在长期通过额定电流时,温升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数值, 而且温升长期保持稳定;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2、膜电阻Rb分析: 1) 吸附现象:产生表面膜; 2) 表面膜有导电膜和绝缘膜。导电膜也叫吸附膜,它的膜
薄,由电子“隧道效应”导电;绝缘膜较厚,有氧化物、硫化物、 聚合物膜、玻璃状绝缘膜等。
25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3) 金属表面膜的形成:以铜和银为例。 a、 以银为例分析: ① 空气:银不易氧化; ② 臭氧:Ag2O,易清除,200℃即分解; ③ 含H2S的空气:在水膜中生成Ag2S绝缘暗膜,干燥时不
稳定在终止点(Rz,Uz)。 3) 膜击穿后,称电压在0.3~0.5V数量级的为A类熔解; 膜击
穿后,称电压在0.01~0.02V数量级的为B类熔解。
31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5、绝缘暗膜击穿的机理: 电方面:
(1) 电击穿:电场内部电子发射,形成电子云,使金属表 面局部加热直至熔化,由于强大静电力作用,液态金属被吸入放电 通道而桥接,最后形成金属的电流通路。
式中 Rb:表面间膜电阻; Rs:收缩电阻。因电流线收缩 (图6-4),使流过导电斑点附近的电流路径增长,有效导电 面 积减小,故电阻值相应增大而形成。
特别地:1、材料相同时,Rj Rb 2 R;s 2、在真空中, Rb ≈ 0,故 Rj 2 Rs 。
21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三、如何减小Rj: 1、收缩电阻Rs : 1) 分析某孤立的圆形、 半径为α的导电斑点(尺寸只 有零点几毫米,甚至几微米的 数量级); 2) 对a建立收缩物理模 型,理论上定量分析。见图 6-5。
38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设斑点形状为圆点,半径为a,电位为零(即温度=m), 为一等位面和等温面。
在相同的边界条件下,两接触元件收缩区中热流-温度 场与电流-电位场完全重合,且接触面两边的场对称,故两收 缩区中没有热量从一个元件流向另一个。
39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如各导体斑点间的热 流-温度场互不干扰,则只需 研究一个斑点一侧收缩区中 的热流-温度场。
8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③ 触头有关参数和指标: a 工作参数(使用条件参数):UN、IN、工作制、操作频率、通电持
续率(即TD%); b 触头极数:直流有单极与双极;交流有3、4、5极等; c 断口数:单断口和双断口;
9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d、结构参数: 开距:触头完全断开时,动静触头间的最短距离; 超程:当动静触头完全闭合后,移开动(或静)触头后,静(或动) 触头将要移动的距离。 初压力:动静触头刚刚接触时,每个触头上承受的压力。 终压力:动静触头完全闭合后,每个触头上承受的压力。
2 p
4、绝缘暗膜的击穿:因与气
体介质击穿过程不同,也称之
为膜的熔解。
30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1) 半导体特征:电压U由0升高,膜电阻由MΩ级下降;U下降, 膜电阻上升。
2) U上升至某临界值(如5伏),膜被击穿,膜电阻突然消失, 接触面之间的电压立即下降到零点几伏的数量级。
绝缘暗膜的电击穿过程: ① 实线:加压或减压时,膜处于完好绝缘状态; ② U0:临界电压。当U≥U0,膜被击穿,用虚线表示,并最终
和气化,使触头材料损失,或导致触头的熔焊。 3、主要分析对象:接触电阻、温升、熔焊和磨损等。
6
§6-1 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二、电接触的定义和分类:
1、电接触是导体与导体的接触处;也称电接触是2个或n个导体通过机 械方式连接,使电流得以通 过的状态。
2、电接触的分类1:按结构形式不同,分三种。 (1) 固定电接触:用螺钉、铆钉等将母线与母线固定连 接在一起,是 既无相对移动也无相对分合的电接触方式。 (2)滑动和滚动电接触:触头能作相对滑动和滚动,但 不相互分离, 它们的相对运动方向与接触表面平行。
② 导电斑点处传热面积最小、散热最差。 由①、②知:已知电流下的斑点处的温度最高。
37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三、实际测斑点温度困难,引入Φ—θ理论以确定斑点a最高温度及
其附近温度分布: 1、求斑点的温度:
Φ—θ理论:已知电流值i,求斑点上的最高温度及整个收缩区 中的温度分布。
设两接触元件的材料相同,且都是均匀的;其电阻率ρ和热 导率λ都与温度有关。
易侵蚀银。Ag2S是半导体,近似于绝缘件。
26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b、 以铜为例:空气中,金属材料表面由吸附膜发展成肉眼可 见的氧化暗膜,生长规律理论上由氧化速率的抛物线定律决定,但实 际的生长规律复杂。
27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四、膜的导电性问题:
1、 理论分析:由经典理论知:一层绝缘膜,不论厚度如 何,电子都不能穿过它而导电。而量子力学理论:由电子的“波” 的性质,电子能透过薄膜而导电,这个效应叫“隧道效应”。
(2) 热击穿:由于膜的不均匀性,使电流集中通过局部电 导率较高的点,引起半导体膜的温度升高,电导率增大,又使电流 更加集中和加大,以致发生最终的热击穿,被熔化的金属最后引入 击穿通道而桥接。
32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机械方面: 膜的机械破坏要求实际接触面上作用有很高的局部压力,并
且边面膜比本体金属应具有大得多的硬度和脆性。为此需要接触表 面有一定的粗糙度,使接触斑点有小的接触面积,以获得高的局部 接触压力,同时选用适当的接触材料和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