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关于调整农村的方针政策资料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发[1983]1号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正文:----------------------------------------------------------------------------------------------------------------------------------------------------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发[1983]1号1983年1月2日)现将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作为草案,发给你们试行。
中央要求: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和各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同志经常到农村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并及时向中央报告。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政治局讨论通过)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力争到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并确定发展农业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战略重点之一。
全党特别是农业战线的同志,必须坚定地担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而联产承包制又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
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这种趋势,预示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振兴将更快到来,从而为实现党的十二大的战略目标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现在,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通,群众正在前进。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
中国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7个文件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同时,各个文件又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提出针对性措施。
下面将2004年至2010年的7个“一号文件”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以及提出的具体要求列举如下: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从而使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问题依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
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作者:覃彦儒新时期党在农村工作的方针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这一方针,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具体体现在20XX年和20XX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
一、背景和意义—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方针政策?近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粮食生产滑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即解放以来直到上世纪末50多年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前(“生产队时期”),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方针政策而造成的。
也就是说,解放初期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主要来自于农村,农业和农民因此对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50多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我国的工业和城市发展已经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力。
1、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全国20XX年为1312美元;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均已超过人均3000美元;广西870美元,来宾720美元,合山830美元,20XX年合山达到1104美元。
)2、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大大超过农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20XX年,我国农业增加值为20744亿元,占比重15.2%;工业增加值为72387亿元,占比重53%;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占比重31.8%(广西24:39:37,来宾38:37:25,合山15:56:29)。
3、中央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0XX年为21707亿元,20XX年为26393亿元,20XX年已突破3000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4000—5000亿元左右。
20XX年9月,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关于乡村振兴20字方针与五个振兴的关系【三篇】
关于乡村振兴20字方针与五个振兴的关系【三篇】【篇1】乡村振兴20字方针与五个振兴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内容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1.产业兴旺是基石发展现代农业属于产业兴旺最重要的内容,重点是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与管理创新,提升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以及组织化水平,推进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大力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适度经营规模、作业外包服务与绿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另一方面,推动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给农民创造更多就业与增收机会。
2.生态宜居是保证生态宜居是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
其内容包括了村容整洁,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纠正单纯以人工生态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错误做法,等等。
它提倡保留乡土气息、保存乡村风貌、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治理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村人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3.乡风文明是灵魂乡风文明建设既包含推动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改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又包含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传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乡村优良习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还包含充分参考国内国外乡村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乡风文明与时俱进。
4.治理有效是核心治理越有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就越好。
因此,应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当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实践,建设平安乡村。
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协调农户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性利益,保证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5.生活富裕是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要用农民生活富裕水平来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村工作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村工作一号文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作一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工作的政策和法规,为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支持。
其中,农村工作一号文件尤为重要,它的发布为中国农村工作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指导。
农村工作一号文件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党中央第一次全面部署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
这个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农村发展进入了新时期,确立了农村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目标。
文件的基本精神是,要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的巨大潜力,通过加强领导、优化经济结构、完善政策体系等方面推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发展协调。
农村工作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
此前,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但农业发展并不均衡,发展模式也比较单一,很难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文件明确指出要改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二是扩大对农村的投资和支持。
文件提出,政府将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金融、技术、科研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支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和发展。
三是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文件指出,要加强乡镇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便于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农民。
四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文件要求,要采取措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城乡发展协同等措施,解决农村的贫困和落后问题。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农村工作一号文件为中国的农村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自此,中国农村地区实现了巨大的转变。
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许多新的产业和业态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城乡差距逐步被缩小。
这些成果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助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2020-2003年有关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
1.有关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六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2.涉及"三农问题"和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5年2月7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出《关于废止<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及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劳社部函[2005]18号)劳动保障部〈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建设等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9号)3.涉农法律法规及政策1、国家从2005年起,全部取消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下面将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收入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
一、农业发展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中重点关注农业发展,通过加大投入、改革制度、推动科技进步等多方面措施,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了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农业科技创新。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这些政策助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二、农村建设除了农业发展,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还致力于农村建设。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了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
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乡村旅游、民宿等项目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
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文化保护也是政策重点,为农民提供了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三、农民收入在农民收入方面,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力求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
政府通过增加农业补贴、调整农产品价格、扶持农民就业等方式,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些政策助力了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的来说,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和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中国农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05.12.31•【文号】中发[2006]1号•【施行日期】2005.12.3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2005年12月31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1993.11.05•【文号】中发[1993]11号•【施行日期】1993.11.05•【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发[1993]11号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五日)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总的形势是好的。
在经济体制转换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中,农村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主要是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的比较效益降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大量耕地被占,农村资金外流,一些地方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减少,加剧了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
中央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切实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农业稳步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成九十年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坚持把农业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逐步调整社会资金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抓住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积极性的一些紧迫问题。
一、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历年中央“三农”一号文件回顾“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
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15年又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名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出台。
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文件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商品生产等问题提出了“两个转化”、“三个一点”的新政策。
即促进农业从自给自足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党和政府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力求做到: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保证“两个转化”加快速度进行下去。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
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的产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允许农村社会资金自由流动,允许农民经商,发展社队企业。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四步曲
难点24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四步曲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政府在农村先后实行过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有的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的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进而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但除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外,大都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党和政府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难点磁场1.〔★★★★〕人民公社体制约存在A.10多年B.20多年C.30多年D.40多年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与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案例探究1.〔★★★★★〕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近代〔1840年~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命题意图:本题是20##的文科综合试题中跨学科的一道综合性试题的前两问,主要考查历史方面的知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农业收成的丰歉决定着国家的实力和民众的命运,因此历代王朝都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问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归纳能力,答案在教材中,但要做进一步的归纳概括.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点,同时也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份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知识依托:《天朝田亩制度》、三##义、中共##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经济体制改革.错解分析:第〔1〕问的错误答案主要是答不全,或者只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或者答出的是土地政策的内容.出现以上错误的原因,首先是审题不清,没有抓住题干中"代表性主张或纲领〞和"哪几种〞;其次是没有把握住答题的方法,要按不同的阶级主张去回答.第〔2〕问的错误答案主要是认识不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土地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出现以上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没有真正领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即改革的是生产经营体制和分配方式,实际上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第〔1〕问,首先要仔细审清题干中的要求,即"近代〞"代表性主张或纲领〞"哪几种〞;其次要从不同阶级对土地问题的主张或纲领去回答,即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解答第〔2〕问,关键是把握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即改革的是生产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没有改变原有的公有制;同时,还要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去分析.答案:〔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如答《兴国土地法》、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等亦可〕〔2〕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材料 2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质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结合材料回答:〔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与其危害.〔2〕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以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历史问题进行理论认识的能力.虽然阅读理解的难度不大,但是理论要求较高.同时,通过本题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认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与其从中应该吸取的历史教训,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应该遵循的规律.知识依托:〔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局限性.〔2〕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以与影响.〔3〕三年经济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错解分析:〔1〕没有分清"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因而找不出它们的错误所在.〔2〕没有认识到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中的两个方面,因而回答不好"危害〞.〔3〕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学生难以答全教训.解题方法与技巧:在解答第〔1〕问时,应先分清哪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错误,哪些是分配方式方面的错误,还要从理论认识的高度分析出错误在哪儿.对危害的考虑还要延伸到"三年经济困难〞.第〔2〕问要从两个方面总结历史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答案:〔1〕错误: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违背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锦囊妙计〔1〕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应该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不能单纯地追求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建设的方针、路线、政策.〔3〕对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或变革措施的认识,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而分清哪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哪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4〕坚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5〕新中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的失误,是建设中的失误,是暂时的失误,党中央和政府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纠正错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歼灭难点训练一、选择题1.〔★★★〕建国初期,旨在完成##革命任务的是A."三反〞"五反〞运动B.农业合作化C.抗美援朝D.土地改革2.〔★★★〕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3.〔★★★★〕1953年~1956年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B.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C.我国是按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D.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作用4.〔★★★★〕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初级和高级农业合作社最根本的区别是A.规模B.性质C.分布地区D.社会地位5.〔★★★〕下列史实严重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是A.整风运动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明A.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农业的需要B.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革的主要方面是A.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农村的基层组织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 这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在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党面临的最大课题已不是如何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而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也在于此.……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可能,在政策上,对富农,由过去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改为保存富农经济……对地主,限制了没收其财产的范围.对小土地出租者,提高了保留其土地数量的标准.实行这些政策,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农,有利于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还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摘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2 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摘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请回答:〔1〕据材料1和你的认识,联系历史背景,指出土地改革的目的和突出特点.〔2〕据材料2,分析土地改革以后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3〕你怎样看待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性质?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以与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人民公社建立的时间,学生可以依据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始时间来判断,即1958年.但是,人民公社废止的时间只能依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来判断、推理,事实上人民公社废止的时间是1982年,共存在20多年的时间.答案:B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准确理解和运用以与归纳、概括的能力.本题有三问,由浅入深,贴近教材.关键是要回答好第〔1〕问"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的步骤〞.生产关系的内涵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按照生产关系的内涵逐次分析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然后分析每次变革或调整的原因、内容、后果.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归纳应遵循的原则.答案: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歼灭难点训练]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主义革命内涵的理解.##主义革命仍属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三反〞是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是在私营企业中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因而A项不是反帝反封建,应排除.B项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也应排除.C项虽然是反帝,但它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是##革命遗留的任务,也应排除.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属于##革命的性质,故 D项正确.答案: D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后土地改革内容的理解.全面解放后,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直到"三大改造〞时期,才废除了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土地公有制.答案:A3.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实行农业合作化〞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因而 C项可以排除掉.封建土地制度早已经在土地改革时废除了,已经不存在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了,故A项可以排除掉."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作用〞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故D项也可以排除掉.答案:B4.解析:初级合作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合作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答案:B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本理论的认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生产关系〞的内涵."整风运动〞是在党内进行的一次以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为目的的思想教育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是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大跃进运动〞是一场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的生产运动,它们都没有涉与到生产关系的调整.答案:C6.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历史现象以与理论认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地把握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它起到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的作用,说明这种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现代农业的发展,从经营管理方面来说,要实行集约化经营,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下的经营管理依然是粗放式的,因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不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又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D项的内容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理论,它背离了客观经济规律,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答案:B7.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以与分析、理解的能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或调整,因而C项可以排除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既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目的,又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因而D项也可以排除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并没有涉与到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因而B项可以排除.答案:A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第〔1〕问,主要是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答第〔2〕问,除了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外,还要对其进行归纳、概括.解答第〔3〕问,首先要把握住这两次调整或变革的不同性质,然后紧扣住"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来作答.答案:〔1〕土地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以摧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突出特点是保存了富农经济.〔2〕土地改革后,农村有重新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小农经济给发展公益事业和推广现代生产技术带来不便,并且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粮食的需求.〔3〕土地改革运动是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是立足实际、合理调整生产关系,从而解放生产力.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农村政策
2.(2010· 营口中考)一批外国友人要到被称为“中国经 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他们要参观的城市 是( ) A.上海 B.深圳 C.厦门 D.广州 3.(2010· 南京中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 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一 格局中,第二步开放的是( ) A.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港口城市 C.经济特区 D.内地 4.(2010· 江西中考)江西省永丰县潭城乡龙洲村某农户 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 时期刷写的?(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3、德国《汉诺威汇报》曾就我国某项重大科技 成就发表评论: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 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 的实力。如果追根溯源,这项科技成就是指 ( ) B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l号”发射成功 C.“神舟5号”飞船的往返成功 D.“籼型杂交水稻”的育种成功 4.(2010· 南京中考)世界科技蓬勃发展,国际
10.(2010· 十堰中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就 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下列各项对我国目前的 就业模式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A.政府“统包统配” B.劳动者自主就业 C.市场调节就业 D.政府促进就业 11.(2010· 河北中考)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度经济 学家华而诚曾讲到,“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遂 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遂道口 的光亮。”这一认识得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B.建立了经济特区 C.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D.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 理经验; 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 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政策
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政策一、农村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二、建设用地规定1、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可见,我国将集体建设用地分为乡镇企业用地、村民住宅用地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
2、只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才能入市,而不是所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经营性建设用地,是指以纯粹盈利为目的,进行相关建设的土地。
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包括“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由此可见,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方面,只有乡镇企业用地才符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性质,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才能入市。
扩展资料:《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各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开展土地登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推进土地市场建设,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受当时条件限制,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整体滞后,有的地区登记发证率还很低,已颁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大部分只确权登记到行政村农民集体一级,没有确认到每一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这与中央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加快推进这项工作的任务十分紧迫繁重。
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到2012年底要把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同时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确定了依法依规、便民高效、因地制宜、急需优先和全面覆盖原则,即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推进;坚持将便民、利民、护民要求贯穿全过程,同时尽可能提高效率。
党的农村方针和政策
为增加农民收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2004年,中央颁布“一号文件”,对农民实行“三补一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农业税率减免),使全国农民人均直接增收50元,创1997年以来最高。
可以说,无论城市农村,无论部队地方,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新时期党的农村方针,政策一).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
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11.02•【文号】•【施行日期】2015.11.02•【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2015年11月2日)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农村各项改革正在扎实开展,一些重要改革事项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目标更加多元、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任务也更加艰巨。
农村改革综合性强,靠单兵突进难以奏效,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农村改革的方向,提出深化农村改革总的目标、大的原则、基本任务、重要路径,从全局上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从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特制定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体制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公布日期】1998.10.14•【文号】•【施行日期】1998.10.14•【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研究了农业和农村工作。
全会考虑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十二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
———我国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并以磅礴之势迅速推向全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认真总结二十年来农村改革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于全党自觉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村乃至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当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
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在从温饱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都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一些地方党的农村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问题__“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木,百年树人。
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
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1、1950年土地改革建国后在新解放区即长江以南进行,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
实质:改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个体家庭经营。
影响:解决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满足了农民愿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
2、1953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农民土地私有制逐渐建立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实质:生产工具和土地由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实行生产合作社集体经营,平均分配产品影响:由于规模小,农民生产积极性没有受到影响;生产力得以提高,农村生产发展;过渡过程过快,工作过急,部分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3、1958年人民公社化生产中出现左倾冒进,把以前生产合作社合并,小社并大社。
实质:实行土地大集体所有制,大集体统一经营,产品平均分配。
影响:实行的政策超越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受挫。
4、18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四川农民自发探索,得到党认可且推行。
实质:土地所有制不变依然公有,实行农民分户承包经营,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品按劳分配。
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生产发展,农业产量提高。
建国后城市经济发展两大时期是指1949—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时期,以及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时期。
五个阶段是:1.1949—1957年,高度集权计划体制建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与快速增长阶段2.1957—1966年,高度集权计划体制全面实施下经济结构探索中曲折前进的阶段3.1966—1976年,高度集权计划体制下政治挂帅、社会动荡的阶段4.1978—1991年,高度集权计划体制的改革探索期,其中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散阶段(1978—1984年)、城市经济责任制强制性变迁阶段(1984—1992年)5.1992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建国后1949-1952年底国民经济经济恢复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在新解放区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1、1953-1957年一五计划1953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全面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
1、 加强村民委员会组织建设
包括村委会内部机构建设、村委会干部的配置、村民小组建设和经济组织建设。
2、 加强村民委员会思想建设
( 1) 政治上,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 2) 思想上,梳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 3) 道德和品行上,廉洁、简朴、勤逸、守法、有民主作风,有奉献精神。
第三章 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
第一节 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含义
现代化农业建设, 就是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 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 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 以提高农业的 综合生产能力。
使农业的发展向着持续农业、 数字化农业、 生态农业、 工厂化农业的方向发 展。
第二节 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基本途径
党和国家关于调整农村的方针政策
第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我国农村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我国进入新农村的表现 1、13 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2、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进一步优化。 3、农民的增长收入进一步拓宽。 4、农村对城市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依赖性提高。 5、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更高。 6、对“三农”发展的要求更高。
二、农业信息化应用广泛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网络化 2、综合化 3、全程化
三、运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
第四章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一节
一、有文化 二、懂技术 三、会经营 1、要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
新型农民的基本素质要求
2、树立强烈的标准意识 3、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 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兴起学习贯彻高潮。 2、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巩固农村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3、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农村党组织的活力饿团结统一。 4、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 5、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群众工作,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 基础。 6、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的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新的伟大 工程。
二、新农村建设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 确立了城乡的统筹发展的战略, 提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制定“多予少取
放活”的方针。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一、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四、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村民调节委员会的职责 主要程序:受理、调查、调节、结束。 方式:一、当事人口头或书面申请。
二、主动调解。
4、治安保卫委员会的职责 ( 1) 法制教育和提高政治警惕性教育。 ( 2) 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 3) 协助公安部门搞好治安联防。
三、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1、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要瞄准低收入的农村人口,确保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
所提高,缩小与城镇人口的收入差距。 2、政府要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突入力度。 3、要千方百计的增肌农民的收入。
四、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1、要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条件,特别要加大非正规教育的供给。 2、要扩大低标准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
微观任务:关键是做好村民自治,基本前提是村务公开。
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和类型: 一、政务公开呢。二、事务公开。三、财务公开。
第二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一节 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积极推进农村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1、促进农村资金资源市场化,大力培育农村金融市场 2、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市场化,规范农村土地市场 3、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市场化,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
1、怎样促进生产发展? 应根本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 1)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 2)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3)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 4) 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 5) 大力推进农业的科技化、现代化。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3、要逐步进行从社区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的转变,提高农民养老的保障程
度和水平。
五、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1、在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是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乡镇机构人员,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2、在农民负担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建立有效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
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二、发展农业基本机械化 三、建设节约型农业 四、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1、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应下的功夫? ( 1) 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 ( 2) 加快建设农产品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水平。 ( 3)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 ( 4) 要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 加强村民委员会制度建设。
4、 加强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建设
二、明确村委会主任及其成员的责任 1、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的职责
主任:主持日常工作、主持村民大会或下属及其村民工作,争取上级机关的指导和帮助。
副主任:协主任工作, 对主任负责: 主任外出时, 有主任授权主持全村工作; 做好分工由自己负责管理和办理的工作。
种为中心的一场新技术革命,其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推广矮秆、半矮秆、抗倒伏、 产量高、适应性广德小麦和水稻作物优良品种,并配合灌溉、施肥等技术改进。
蓝色革命,既充分利用我国海域和内陆水域的丰富资源,发展海洋养殖和内 水养殖,改善我国食物结构,以解决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
白色革命的主要技术在微生物的发酵、生产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兽类药抗 生素、疫苗、仪器和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等。
4、怎样做好村容整洁工作? 基本前提是:农村接到规划。
( 1) 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 2) 大力发展各种农村社会组织。 ( 3) 大力开展文明生态建设。 ( 4) 发挥村委以及县乡政府的作用。 ( 5) 要抓好试点,稳妥推进。
5、怎样做好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的宏观任务: ( 1) 把党支部的领导、农民群众和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结合起来。 ( 2) 对重大事务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 3) 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为民谋利。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如下思路: 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推进现代农业假设。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五、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根据“十一五”规划:
一、生产发展。 二、生活宽裕。 三、乡风文明。 四、村容整洁。 五、管理民主。
2、建设节约型农业的意义? ( 1)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2)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3) 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夫人必然要求。
第三节 现代农业科技的主要内容
一、绿色革命、蓝色革命和白色革命 绿色革命, 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发展中国家, 他是以采用农作物高产良
2、怎样解决生活宽裕问题? ( 1) 统筹城乡发展。 ( 2) 实行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惠农的投资政策。 ( 3) 大力发展农村个现事业。 ( 4) 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3、怎样做好乡风文明建设? ( 1) 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 2) 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 ( 3) 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
二、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切入点提高农业竞争力 1、要按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结构。 2、要加快林、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
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农民的增收能力。 3、要继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4、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
第二节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一.努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 三.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教育
第五章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一节 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基层党组织 村民委员会 村经济组织 村共青团 村妇女组织 村民兵组织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1、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 2、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对农民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单位。 3、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二、积极促进农民身份和职业的非农化 1、促进农民市场化 2、促进农村新型化 3、实现农业工业化
三、积极促进农村各项事务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第二节 深化农村改革
一、健全粮食和食品安全体系 1、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2、要在各种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付力度,建立农业防
范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要合理确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 4、要确立食品安全目标,加强食品生产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