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中医治疗新方法
胸痹心痛中医治疗新方法
胸痹心痛中医治疗新方法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一,胸痹心痛- 病因病机1,肾阴亏虚可导致胸痹心痛,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
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
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
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4,虚气结也是胸痹心痛症状之,、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
《飞素问举痛论》:“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曰:“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
”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诱发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30509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30509胸痹心痛是指由于心脏供血不足所引起的胸部疼痛。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是由于心阳虚衰、气血淤滞、痰饮内阻等原因造成的。
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调理心阳、活血化瘀、祛痰化饮等方法来治疗胸痹心痛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胸痹心痛的中医护理方案。
1.中药调理(1)活血化瘀:应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
例如,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可制成煎剂或者药粉服用。
(2)祛痰化饮:痰湿是导致胸痹心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选用具有祛痰化饮作用的中药。
例如,半夏、茯苓、苦参、厚朴等,可制成煎剂服用。
(3)补益心阳:胸痹心痛多由心阳虚衰引起,应选用具有温补心阳功效的中药。
例如,肉桂、附子、炙黄芪等,可制成煎剂服用。
2.饮食调理(1)心血不足型:可适当食用具有补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黑芝麻、牛肉等。
此外,还可以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杏仁、葵花籽等。
(2)痰湿阻滞型:应避免食用油腻、肥甘厚味及生冷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蛋黄等。
可多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例如苹果、莴苣等。
(3)阳虚水停型:应避免食用咸寒、油腻、生冷食物,如冷饮、寒凉水果等。
应多食用温补心阳、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的食物,如姜、葱、羊肉等。
3.环境调理(1)保持良好的心情:情志对心血管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2)保持适宜的活动量: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但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可能会诱发胸痹心痛病症。
因此,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3)避免寒冷刺激:寒冷的环境和刺激可能会引起胸痹心痛症状加重,应避免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并注意保暖。
4.心理调理(1)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
(2)放松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放松自己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3)积极面对:胸痹心痛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积极面对自己的病情,并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配合。
总之,胸痹心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理、环境调理和心理调理等综合措施来治疗病症。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病,也称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症状包括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伴有心悸气短、自汗、喘息不得卧等。
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西医诊断可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根据证候诊断,心痛发作期可分为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心痛缓解期可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和热毒血瘀证。
治疗方案可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推荐使用芳香温通的苏合香丸,成分包括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指标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
2.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价,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方面。
二)疗效评价针对不同证型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在治疗期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根据1993年XXX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心绞痛和心电图进行疗效评定。
心绞痛症状的评定主要考虑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心电图疗效评价主要观察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是否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分为显效、改善、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采用积分法,根据疗前积分和疗后积分的差别来评定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评价方法包括临床症状的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和远期疗效评定。
胸痹心痛中医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胸痹心痛中医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是以病位和病机命名的,乃由于心脉痹阻不通而引起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以病位和症状命名的,特指近心窝部位的疼痛,是胸痹的常见表现。
因其在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上反映了同一病理,临床习惯称为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以胸闷、心痛、短气为主要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
急性发作时则相当于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严重威胁人的生命。
本病病机关键在于心脉痹阻。
究其病因,多由正气亏虚,或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或感受寒邪等,引起体内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痹阻心脉,出现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轻者仅见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其病常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则以血瘀、痰浊多见。
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遵循“邪实者以通为补,虚者以补为通”原则,治疗据“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之理,采用标本兼顾、虚实同治之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补虚,当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泻实,当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补虚与祛邪的目的均在于使心脉气血流通,通则不痛。
刘启廷常用经验方益气活血汤治疗此病,效果较好。
药物组成:黄芪30克,人参10克,茯苓30克,桂枝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延胡索30克,檀香6克,薤白15克,炙甘草10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目录一、病因病机 (1)2、现代认识 (2)1. 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分析 (2)2. 胸痹的辨证施治原则 (2)三、辨证论治 (3)1.胸痹心痛病机特点 (3)2.胸痹心痛证治特点 (3)四、中医药治疗 (3)1.从脏腑论治 (3)2.从络论治 (4)3.从痰瘀论治 (4)4.辨证分型治疗 (4)五、其他治疗 (4)摘要:“胸痹”一病仲景《金匮要略》一书,首先做了较系统的论述。
痹者,闭也,仲景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立论。
胸痹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学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治疗及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作一综述。
关键词: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现代认识辨证论治中医药及其他治疗胸痹心痛既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亦是威胁人类生命危证之一,胸痹,心痛语出自《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并治》篇。
痹者,闭也,张仲景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立论。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右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从内经开始,对起就有深刻的认识,《素问·举痛论》云:“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歧伯对曰:“经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灵枢·厥论》亦有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另从治疗方面《内经》已有“心病宜食薤”的记载。
张仲景实乃据《内经》之要义,阳虚无以行气化的经旨,而专论胸痹心痛急重证的,并结合实践总结出其病理及表现规律,如正邪相离,阳气暂行,则痹痛休止;未发则如常人,轻发则因邪实而见短气不足以息;典型发作者则有胸痛,心痛,短气;重发作则“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并具体拟制出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以行救治。
中医如何治疗胸痹心痛病
104李华仁胸痹心痛病的主要表现为胸部窒息堵塞疼痛,与西医病症中的“冠心病”症状相类似,主要表现为患病者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是目前我国心脏病中较为常见且防治难度系数较高的心脏病种类之一。
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本病的病因主要由心气不足,血脉运营不畅导致瘀血内积不散而致,随着近年来中医领域开创的益气活血、宣痹通阳等医疗方法,此病的临床治疗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一、胸痹心痛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一)心痛发作期的临床表现此类症候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期,主要表现分为寒凝血瘀和气滞血瘀两种:第一,寒凝血瘀症候表现:病患者遇冷或者伴随着季节性的更替导致气温下降时,则会出现胸膺部位疼痛发作,或闷痛窒息,或绞痛难忍;同时肩部、背部、喉部、四肢等也会伴随剧烈疼痛。
此时搭脉面相,医师则会发现患者舌头颜色多为暗淡,舌苔白腻,脉数滑涩不稳。
第二,气滞血瘀症候表现:患者情绪激动或自身体虚遇实热时则倍感疼痛剧烈,痛如针刺,且多有定处。
此时搭脉面相,医师则会发现患者舌头颜色多为暗淡,舌苔白腻,脉数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的临床表现此类症候表现在患者发病的缓解期,或心痛得到相应缓解,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气虚血瘀:胸闷、胸痛、激烈运动时增剧,且倍感乏力,舌头两侧伴有明显齿痕、苔白,脉数弦滑。
第二,心血瘀堵:痛感时强时弱,身体乏力,面色黄暗或苍白,经常伴有头晕目眩感,舌苔颜色暗红且津液少,脉数细弱。
第三,痰瘀血赌:胸腔及肩背经常闷痛,多发于体态偏胖者,体胖加重心脏负荷,舌苔浑浊白腻,脉数弦滑。
第四,气滞血瘀:情绪激动时痛感加强,伴有两肋的胁痛感,舌苔颜色暗淡且灰白,脉数弦滑。
第五,热毒血瘀:胸痛感常常伴随,口干、口苦、口臭、便秘、舌苔黄腻。
二、胸痹心痛病的治疗原则(一)发病期临床症候和缓解期的表现兼顾治疗胸痹心痛病在中医上分为发病期和缓解期,因此在治疗上我们也应兼顾发病期的症候和缓解期的具体表现兼顾治疗:第一,发病期以标示为主进行辩证医治:寒滞血瘀以驱寒活血、宣阳通痹为主医治;气滞血瘀以调理气血、疏通血脉为主医治;痰瘀血堵以化痰排浊、提升阳气为主医治;热毒血瘀以散热解毒、同本固阳为主进行医治。
中医怎样治疗胸痹心痛病
中医怎样治疗胸痹心痛病中医理论中的胸痹心痛即为西医所说的冠心病心绞痛,会使患者出现胸痛、气短、心悸、胸闷等多种临床表现,同时可能引发猝死、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该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群体,近些年受到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发病率逐渐增加,对自身、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负担,受到广泛关注。
中医是祖国医学,其对胸痹心痛病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为此笔者于下文中进行简单介绍。
一是穴位按摩穴位按摩属于中医特色技术,能够对按压穴位能够起到刺激作用,可发挥气血调理、疏经通络的效果。
具体方法是:实施循经穴位按摩法,顺着心包经循经路线展开按摩,首先按摩胸部,然后按摩臑内穴,最后按摩手臂至手掌范围,以从左到右的顺序实施反复按压,确保力度合适且有节奏,最合适的力度为患者感到酸胀痛,每天实施两次,每次15分钟左右即可。
心包经在上肢屈侧外循,与心脏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对其进行按摩能够起到清除瘀阻的效果,可稳定患者的病情,并能够避免其复发。
二是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穴位贴敷能够使药物吸收效果更为理想,同时能够对相应穴位进行刺激,具有疏经通络的效果。
具体方法是:选取内关穴、膻中穴与心俞穴,辨证加减穴位,对于气滞血瘀证患者,增加巨阙穴与血海穴;对于寒凝血瘀证患者,增加至阳穴、血海穴与关元穴;对于痰浊痹阻证患者,增加丰隆穴。
基础药方为:20克当归、20克丹参、10克桂枝、20克川芎、10克桃仁与5克细辛,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并混合均匀,以蜂蜜、水、醋进行调制,形成糊状,然后将药物贴敷在上述穴位上,每次6个小时。
上述穴位具有活血行气的效果,而药方中,当归可起到止痛活血、调经补血的作用,丹参可起到止痛祛瘀、调经活血的作用,桂枝可起到化气助阳、温经通脉、解肌发汗的作用,川芎可起到止痛祛风、行气活血的作用,桃仁可起到通便润肠、祛瘀活血、平喘止咳的作用,细辛可起到止痛散寒、解表祛风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止痛消肿、化瘀活血之功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英文名为:Chest discomfort)是指胸部出现不适或疼痛的一种症状,可以是持续性的或间歇性的。
在中医中,胸痹属于心病范畴,是由于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而导致的症状。
中医诊疗胸痹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灸、中药调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1. 范围针刺疗法:可经过定位、取穴、插刺和保留针四个步骤进行。
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穴(督脉,位于心俞点),内关穴(手太阴肺经,位于腕关节内侧),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位于胫骨前外侧,当膝眼直下四横指的处)等。
2. 灸法:适用于气虚血瘀、寒痹之胸痹患者。
常用的灸穴有:井穴(位于拇指的食指关节后凹陷处)、关元穴(气海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气海穴(天枢穴,位于肚脐中央两横指)。
灸时可以选用艾炷、艾灸或小艾炷等。
二、中药疗法1. 草药方剂:中医药配方中有许多适用于治疗胸痹的方剂。
常用的有:闯荡汤、川芎茶煎、活络久脉丸等。
这些方剂多能疏通心脉、活血化瘀、舒畅胸脘,以达到缓解胸痹症状的目的。
2. 中药调理: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三七、红花、桃仁、郁金、延胡索等。
这些药物多具有活血化瘀、温通心脉、舒畅气机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胸痹的症状。
三、饮食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精、咖啡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加重气滞血瘀,导致胸痹症状加重。
2.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重要构成成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身体的修复和恢复。
3.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调理心脉、改善胸痹症状。
四、生活习惯调理1. 保持充足睡眠:睡眠充足有助于人体恢复,减轻心理压力,改善胸痹症状。
2. 调整情绪: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机不畅,加重胸痹症状。
保持愉快心情,减轻精神压力,有利于胸痹的康复。
3. 适度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活血化瘀,减轻胸痹症状。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膻中或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范围】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梅毒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疾患,出现以胸闷、短气、心背彻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阳微”即本虚,即是“阳虚知在上焦”,为心之阴阳气血的虚损。
“阴弦”即标实,为邪气郁阻脉络。
兹将本病的病因病机叙述如下:一、病因1.素体虚损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体虚,或劳倦内伤,或久病耗损,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脉络受损,均易发生本病。
2.外邪侵袭气候骤变,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均可诱发或加重心之脉络损伤,发生本病。
然尤以风冷邪气最为常见,寒主收引,既可抑遏心阳,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心之脉络血行瘀滞,从而发为本病。
3.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或饮食生冷,或饥饱无度,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心之脉络失养;水湿不运,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之脉络闭阻,遂致心痛;痰浊留恋日久,可致痰热互结,痰瘀交阻,使病情缠绵难愈。
4.情志失调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因素。
盖情志失调,气机失和,伤及脏腑,造成脏腑功能紊乱,而气机失和日久,又易产生瘀血痰浊停阻心之脉络,致心之脉络不畅,发为心痛。
本病之病因有以上几种,临床上常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同时存在,长期为患,终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此外素有旧疾之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又常为本病重要的诱发因素。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胸痹心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多属于“心痹”范畴,是由于气血循环不畅、痰湿阻塞、气血逆乱所引起的。
在中医临床上,常采用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两种方剂治疗胸痹心痛。
本文将从实际临床疗效出发,探讨这两种方剂在治疗胸痹心痛中的临床效果。
1.方剂组成及功效血府逐瘀汤是由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参等中药组成的方剂,其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消痞散结,逐瘀通络。
2.临床疗效观察对于胸痹心痛,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悸等。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发现该方剂能够有效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提高心肌供血,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胸痹心痛的功效。
3.临床案例患者李某,男,45岁,主要症状为胸痛、气短、心悸,经诊断为胸痹心痛。
患者服用血府逐瘀汤治疗2周后,症状明显好转,胸痛减轻,心悸明显减少,体力恢复。
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的胸痹心痛症状完全缓解。
补气活血通脉汤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通过补益气血、活血通脉,从根本上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状况,使心肌得到有效的营养,达到治疗胸痹心痛的有效功效。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对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观察,可以看出这两种方剂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血府逐瘀汤通过活血化瘀、消痞散结,逐瘀通络的方式,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状况;而补气活血通脉汤则通过补益气血、活血通脉的方式,提高心肌供血,改善心脏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胸痹心痛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治疗胸痹心痛的疗效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方剂,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不同、病情轻重等因素综合施治。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应该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提高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疗效,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胸痹心痛中西结合治疗详解演示文稿
《汉·金匮要略方论·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第九》:“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 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 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宋·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治胸痹诸方》: “夫胸痹心背痛者,由脏腑虚寒,风冷邪气 积聚在内,上攻胸中,而乘于心。正气与邪 气交争,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阳不合, 邪正相击,故令心背彻痛也。”
《清·医宗金鉴·金匮要略论》:“凡阴 实之邪,皆得以上乘之胸,所以胸痹心痛, 胸痹之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 痛也。”又云:“胸背者,心肺之宫城也, 阳气一虚,诸寒阴邪,得以乘之,则胸背 之气,痹而不通,轻者病满,重者病痛, 理之必然也,喘息,咳唾,短气证必有 也。”
又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 半夏汤主之”;
又云:“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 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又云:“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 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以 主之。”
《唐·千金要方·卷十三·胸痹》论曰: “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满,痞急痛,肌中 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 手不得犯,胸中幅幅而满,短气咳唾引痛, 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呕吐, 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痛,不治之,数日 杀人。”
以上诸条说明:心痛特别是真心痛, 为心脏自病,其正经受邪,而病情 严重,发病迅速,死亡率高,愈后 不良,而厥心痛是他脏病干,邪犯 心之别支络脉,病程长,发病慢“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 心痛,暴胀胸胁支满。”
《宋·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心痛论》: “夫卒心痛者,由脏腑虚弱,风邪冷热之 气,客于手少阴之络,正气不足,邪气胜 盛,邪正相击,上冲于心,心如寒状,痛 不得息,故云卒心痛也。”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1.辨证论治:(1)气机不畅型: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治疗时应疏通气机,舒缓症状。
可选用香附、半夏、陈皮等药物进行治疗。
(2)心血瘀滞型: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胸痛可辐射至左臂、肩背等部位。
治疗时应活血化瘀,缓解症状。
可选用桃仁、川芎、红花等药物进行治疗。
(3)气血两虚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伴有面色苍白、乏力、气短等。
治疗时应补益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可选用黄芪、当归、党参等药物进行治疗。
2.调养饮食:(1)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刺激胃肠道,加重症状。
(2)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微循环。
(3)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调节血脂、血糖水平,维持心血管健康。
3.心理调适:(1)情绪稳定: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激动、焦虑等情绪波动,以减轻胸痹心痛的发生。
(2)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疲劳或过度劳累,以免引起气机紊乱,加重症状。
(3)学会放松:可以通过冥想、休闲运动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胸痹心痛的不适。
4.生活习惯调整:(1)适量运动:可以进行适量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心血管功能。
(2)避免长时间久坐:长时间久坐不动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胸痹心痛的发生。
工作时间过长的人应适时起身活动,做适当的伸展运动。
(3)避免过度饮食:过量饮食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加重胸痹心痛的症状。
饭后宜保持适当的饱腹感,不宜过饱。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建议,具体治疗方案仍需根据个体情况和中医师的诊断进行制定。
此外,请勿自行用药,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崔金涛教授瘀虚同治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经验
崔金涛教授瘀虚同治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经验发布时间:2021-07-20T01:54:30.585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6期作者:卢丽君[导读] 胸痹心痛病主要见于西医的冠心病,为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甚者可危机生命,防治形势较为严峻。
中医药讲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防治胸痹心痛病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武汉市中医医院肺病科湖北武汉 430014摘要:胸痹心痛病主要见于西医的冠心病,为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甚者可危机生命,防治形势较为严峻。
中医药讲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防治胸痹心痛病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笔者有幸跟随崔金涛教授临床学习,通过整理崔师的临床治疗胸痹心痛病的医案,并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了崔教授主要从瘀虚互结方向探讨胸痹心痛病的病机病机,运用瘀虚同治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现分析论述如下,为临床治疗胸痹心痛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胸痹;心痛;瘀虚同治;崔金涛 Professor Cui Jintao'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chest stuffiness and heartache with blood stasis deficiency Lu Lijun(Department of pulmonary disease,Wu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20104) Abstract:Chest pain is mainly seen in western coronary heart disease,internal medicine common disease,frequently-occurring,and even crisis life,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ys attention to holistic view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nd has potential advantag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est arthralgia.I have the honor to follow Cui Jintao professor of clinical study,by collating cui teache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obstruction of XinTongBing basis,and a lot of literatures,summarizes the professor cui from the stasis virtual junction direction to explore each obstruction XinTongBing pathogenesis mechanism,using the stasis virtual treatment with treating obstruction XinTongBing,Analysis is discussed as follows,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obstruction of XinTongBing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Key words:chest pain;Heartache;Stasis virtual stagnation;cui jin tao崔金涛教授为湖北省知名中医,从医四十余载,为第五批、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善于运用中医经典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综合诊治疾病,崔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性疾病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大量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提出了治疗心脑血管的有效经验方,在临证治疗用药时重视补虚化瘀法,并总结出一整套以补虚化瘀法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独特的一套学术思想体系。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法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熟悉中医知识,了解中医治疗方法,为冠心病心绞痛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表现为本虚(气虚、阳虚多见)标实(血瘀、痰浊多见),心脉痹阻是病机关键。
但胸痹心痛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凝、气滞、痰浊、瘀血等可相互兼杂或互相转化,心之气、血、阴、阳的亏虚也可相互兼见,并可合并他脏亏虚之证,病程长,病情较重;又可变生瘀血闭阻心脉、水饮凌心射肺、阳虚欲脱等危重证候。
因此,临床治疗本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辨证论治,不可执一方一法而通治本病。
一、胸痹心痛病的辨证要点1.辨疼痛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属、手指者,为痹阻较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疼痛性质是辨别胸痹心痛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主要参考,临证时再结合其他症状、脉象而作出准确判断。
属寒者,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属热者,胸闷、灼痛,得热痛甚;属虚者,痛势较缓,其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属实者,痛势较剧,其痛如刺、如绞;属气滞者,闷重而痛轻;属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间即逝者多轻,持续不止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病或危候。
一般疼痛发作次数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即偶发者轻,频发者重。
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而病情较重的情况,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具体分析判断。
若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证,若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二、胸痹心痛病的治疗法则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本虚宜补,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中医治疗胸痹(心绞痛...
中医治疗胸痹(心绞痛...中医治疗胸痹(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的4个经典名方1.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等组成,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立,适用于心血瘀阻证的胸壁,表现为胸部刺痛、绞痛,痛点固定,夜间尤其容易发作、表现明显,甚至疼痛彻背等。
2.柴胡疏肝散:由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等组成,可疏肝理气,用于胸壁气滞心胸证,表现为胸闷为主,隐隐作痛,痛点固定,总想叹气,情绪不好的时候加重,或者总是打嗝嗳气。
3.瓜蒌薤白半夏汤:由瓜蒌、薤白、半夏、胆南星、竹茹等组成,用于痰浊闭阻证胸壁,表现为胸部闷痛,咳嗽痰多,气短,肥胖,阴雨天加重,四肢无力,大便不成型,食欲不振等。
4.枳实薤白桂枝汤:由枳实、薤白、桂枝、当归、细辛等组织成,可温阳通脉,宣通心阳,适用于寒凝心脉证,表现为突然心痛剧烈,胸痛彻背,气喘必须坐着不能躺下,多由受寒引起,手脚冰凉,出冷汗等。
又:心衰患者胸闷憋气、疲乏无力,喝中药2个月身体好转[真实病例分享]这位患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患者第一次来的时候刚开始走路都不能走长,走个200米就要休息下。
不休息就会感到心慌。
喘憋得不行。
晚上睡觉也不能平卧。
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症状是因为和心脏瓣膜有关。
他的心脏瓣膜出现了损害,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又有狭窄。
根据患者的症状我为患者开了中药,其中有黄芪、党参等。
为什么有这两味中药呢。
首先心衰的病人气虚是必然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一定要补气的。
患者回去喝了2个月,特别感到意外,因为仅仅是依靠喝中药,就明显感到了身体变化。
正是这些细微的变化,让他对中药更加有信心。
患者后来跟我说到,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明显感到自己身体有劲了,气顺当了。
当然除中药对身体的调理有效果之外,我想跟大家强调的是重要的一点就是情绪也是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点。
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养心。
一定要重视心理问题,得了心脏病通常会合并心理问题,故心态也非常重要。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胸痹心痛病是指胸部疼痛及不适感,一般发生在心前区,疼痛呈压迫、榨挤感,可伴有胸闷、气促、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病常由于痰火郁结、心气不足、心脉失养或心阳不亢等因素引起。
在中医辨证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可以对胸痹心痛病进行相应的辨证分型治疗。
胸痹心痛的中医辨证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辨寒热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胸痹心痛可分为寒痹和热痹两种类型。
寒痹胸痹心痛多见于寒冷季节或气候寒凉地区,疼痛多为胀痛,可加重受寒、饮冷食物后或情绪波动时。
热痹心痛多见于气温高、饮食过热、过度劳累等情况下,疼痛多为灼热感,可加重于夜间。
2.辨气虚实胸痹心痛也可分为气虚和气实两种类型。
气虚胸痹心痛多伴有胸闷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虚证表现。
气实胸痹心痛多伴有胸闷气促、腹胀便秘、口苦口渴等实证表现。
3.辨痰火痰火郁结也是导致胸痹心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痰火胸痹心痛多伴有口苦口干、烦躁易怒、舌苔黄腻等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进行治疗:1.温经化痰法:适用于寒痹胸痹,可选用温性药物如生姜、附子等进行调理,以温阳化寒,化痰平喘。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温经逐寒汤、温陈汤等。
2.益气补阳法:适用于气虚胸痹,可以选用补气血、温补心阳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等进行调理,以益气健脾,补充心阳。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气汤、补中益气汤等。
3.清热化痰法:适用于热痹胸痹,可以选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药物如黄连、枳实等进行调理,以清热化痰,降火平喘。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消炎颗粒、清心降火汤等。
综上所述,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主要包括辨寒热、气虚实和痰火等,辨证分型后可以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但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的合理使用。
胸痹心痛中医治疗,丹参饮
胸痹心痛中医治疗,丹参饮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胸痹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及真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代表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
后世医家丰富了本病的治法,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治卒暴心痛。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JC/痛胃脘痛》明确指出心痛、胸痛、胃脘痛之别,对胸痹心痛的诊断是一大突破,在诸痛门中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活血理气止痛治死血心痛。
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活血行气治疗心腹诸痛。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治胸痹心痛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中医治疗新方法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一,胸痹心痛- 病因病机1,肾阴亏虚可导致胸痹心痛,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
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
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
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4,虚气结也是胸痹心痛症状之,、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
《飞素问举痛论》:“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曰:“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
”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诱发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因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
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见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尤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并可交互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浊多见。
但虚实两方面均以心脉痹阻不畅,不通则痛为病机关键。
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血瘀、痰浊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心阳虚最为常见。
以上病因病机可同时并存,交互为患,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下述病变:瘀血闭阻心脉,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而表现为心动悸,脉结代,甚至脉微欲绝;心肾阳衰,水邪泛滥,凌心射肺而为咳喘、水肿,多为病情深重的表现,要注意结合有关病种相互参照,辨证论治。
二,胸痹心痛- 临床表现金匮要略》与现代中医研究本病以胸闷、心痛、短气为主要证候特征。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即首次将胸闷、心痛、短气三症同时提出,表明张仲景对本病认识的深化。
多发于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表现为胸骨后或左胸发作性闷痛,不适,甚至剧痛向左肩背沿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放射,持续时间短暂,常由情志刺激、饮食过饱、感受寒冷、劳倦过度而诱发,亦可在安静时或夜间无明显诱因而发病。
多伴有短气乏力,自汗心悸,甚至喘促,脉结代。
多数患者休息或除去诱因后症状可以缓解。
胸痹心痛以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为主,亦可表现为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等,持续时间多为数秒钟至15 分钟之内。
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 分钟以上,休息或服药后仍不能缓解,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结代,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为真心痛的证候特征。
本病舌象、脉象表现多种多样,但因临床以气虚、阳虚、血瘀、痰浊的病机为多,故以相应的舌象、脉象多见。
三,胸痹心痛- 疾病诊断1、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等,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卅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常兼心悸。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等而诱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必要时可作动态心电图、标测心电图和心功能测定、运动试验心电图。
休息时心电图明显心肌缺血,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 分钟以上,含化硝酸甘油片后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相当于急性心肌梗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应配合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白细胞总数、血沉等检查,以进步明确诊断。
四,胸痹心痛- 鉴别诊断1、胃痛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并多伴有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纳呆、泄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配合B超、胃肠造影、胃镜、淀粉酶等检查,可以鉴别。
某些心肌梗死亦表现为胃痛,应予警惕。
2、胸痛疼痛部位在胸,疼痛随呼吸、运动、转侧而加剧,常合并咳嗽、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症状。
胸部X 线检查等可助鉴别。
3、胁痛疼痛部位以右胁部为主,可有肋缘下压痛,可合并厌油、黄疸、发热等,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
胆囊造影、胃镜、肝功能、淀粉酶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五,胸痹心痛- 辨证论治1、辨疼痛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属、手指者,为痹阻较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疼痛性质是辨别胸痹心痛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主要参考,临证时再结合其他症状、脉象而作出准确判断。
属寒者,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属热者,胸闷、灼痛,得热痛甚;属虚者,痛势较缓,其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属实者,痛势较剧,其痛如刺、如绞;属气滞者,闷重而痛轻;属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间即逝者多轻,持续不止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病或危候。
一般疼痛发作次数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即偶发者轻,频发者重。
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而病情较重的情况,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具体分析判断。
若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证,若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六。
胸痹心痛- 治疗原则舌苔发白是胸痹心痛症状之一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本虚宜补,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补虚与祛邪的目的都在于使心脉气血流通,通则不痛,故活血通络法在不同的证型中可视病情,随证配合。
由于本病多为虚实夹杂,故要做到补虚勿忘邪实,祛实勿忘本虚,权衡标本虚实之多少,确定补泻法度之适宜。
同时,在胸痹心痛的治疗中,尤其在真心痛的治疗时,在发病的前三四天内,警惕并预防脱证的发生,对减少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更为重要。
必须辨清证候之顺逆,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如疼痛剧烈,持续不解,四肢厥冷,自汗淋漓,神萎或烦躁,气短喘促,脉或速、或迟、或结、或代、或脉微欲绝等必须尽早使用益气固脱之晶,并中西医结合救治。
七,胸痹心痛- 分证论治1,当归可用来治疗胸痹心痛寒疑心脉症状: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方药:当归四逆汤;以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当归、芍药养血活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通草通利血脉;大枣健脾益气。
全方共呈温经散寒,活血通痹之效。
可加瓜蒌、薤白,通阳开痹。
疼痛较著者,可加延胡索、郁金活血理气定痛。
若疼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伴有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为阴寒极盛,胸痹心痛重证,治以温阳逐寒止痛,方用乌头赤石脂丸。
苏合香丸或冠心苏合香丸,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发作时含化可即速止痛。
阳虚之人,虚寒内生,同气相召而易感寒邪,而寒邪又可进一步耗伤阳气,故寒凝心脉时临床常伴阳虚之象,宜配合温补阳气之剂,以温阳散寒,不可一味用辛散寒邪之法,以免耗伤阳气。
2,柴胡气滞心胸症状: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
本方由四逆散(枳实改枳壳)加香附、川芎、陈皮组成,四逆散能疏肝理气,其中柴胡与枳壳相配可升降气机,白芍与甘草同用可缓急舒脉止痛,加香附、陈皮以增强理气解郁之功,香附又为气中血药,川芎为血中气药,故可活血且能调畅气机。
全方共奏疏调气机,和血舒脉功效。
若兼有脘胀、嗳气、纳少等脾虚气滞的表现,可用逍遥散疏肝行气,理脾和血。
若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者,用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
如胸闷心痛明显,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合用失笑散,以增强活血行瘀、散结止痛之作用。
气滞心胸之胸痹心痛,可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厚朴、枳实等芳香理气及破气之晶,但不宜久用,以免耗散正气。
如气滞兼见阴虚者可选用佛手、香椽等理气而不伤阴之晶。
,3,郁金痰浊闭阻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以瓜蒌、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半夏理气化痰。
常加枳实、陈皮行气滞,破痰结;加石菖蒲化浊开窍;加桂枝温阳化气通脉;加干姜、细辛温阳化饮,散寒止痛。
全方加味后共奏通阳化饮,泄浊化痰,散结止痛功效。
若患者痰粘稠,色黄,大便于,苔黄腻,脉滑数,为痰浊郁而化热之象,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因痰阻气机,可引起气滞血瘀,另外,痰热与瘀血往往互结为患,故要考虑到血脉滞涩的可能,常配伍郁金、川芎理气活血,化瘀通脉。
若痰浊闭塞心脉,卒然剧痛,可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止痛;因于痰热闭塞心脉者用猴枣散,清热化痰,开窍镇惊止痛。
胸痹心痛,痰浊闭阻可酌情选用天竺黄、天南星、半夏、瓜蒌、竹茹、苍术、桔梗、莱菔子、浙贝母等化痰散结之晶,但由于脾为生痰之源,临床应适当配合健脾化湿之品。
,4,桃仁瘀血痹阻症状: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