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导学案《泊秦淮》
语文版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诗词五首导学案(最新出炉)
桃源十中九年级语文科导学案编写人:姚洪审核人:使用时间:课题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2、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作者及背景。
3、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学习重点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学习难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第一课时)学习方法课前预习一、弄清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边:属国:胡天:商女:百花残:晓镜:无多路:殷勤:探看:把酒:宫阙:琼楼玉宇:婵娟: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作家作品。
查阅工具书,独立完成知识链接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诗人。
字摩诘。
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早年善边塞诗、万年善山水田园诗。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有《王右丞集》杜牧(803—约852),字牧之,。
晚唐诗人。
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得罪当权,所以不为重用,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于是浪迹江湖,饮酒赋诗以自遣。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常流露感伤情调。
有《樊川文集》。
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
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课前自由阅读,并搜集更多资料,深入了解每一位作家。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画境。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
2. 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讨论其主题和风格。
2. 提问:《使至塞上》是谁的作品,其主题和风格有何特点?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
2. 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 每组选出一代表进行分享。
Step 4:诗歌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以《使至塞上》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
三、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小论文,分析其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背诵情况、小论文质量等。
3. 创作展示:诗歌创作创意、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拓展Step 1:对比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2. 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异同。
Step 2:欣赏影视作品(15分钟)1. 播放与边塞诗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2. 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边塞风光和情感表达。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唐诗五首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 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 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 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 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 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 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 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圆的是落日
色彩美:
黄色大漠、浑黄长河、 白色烽烟、红色日落
——鲜明优美
主题概括
此诗以简练的笔触叙述了 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描 绘了旅程中所见的雄浑壮阔 的塞外风光,隐约地透露出 自己受排挤而孤寂伤感之感 以及在雄浑大漠中得到升华 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CON
01
02
03
04
作
背
诗
参考译文
轻车简从地前往边疆慰问将士,我途中 要经过辽远的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那样飞出汉塞,像北归的 大雁那样飞入胡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 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 燕然。
自学指导
1、结合写作背景,思考首联中哪一个词 写出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做什么? 透露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诗文赏析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9年级人教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
学科:语文教学内容: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尽显唐宋诗词的艺术风采,篇篇堪称精品;其结构巧妙,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它们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生活和智慧,引发我们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和顿悟。
让我们在阅读中,多角度地欣赏、领悟诗词的意境和韵味——1.节奏分明地朗读这五首诗词,并背诵。
2.了解古代诗词的多种形式与风格。
3.探究诗词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
早年政治上倾向进步,曾写过一些有抱负、有激情的诗歌。
晚年在政治上失意,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皈依佛教。
王维的诗多描绘山水田园,状物传神,形象生动,具有清新自然的独特风格。
著有《王右丞集》。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他与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时称杜甫为“老杜”)。
由于他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所以号称“杜樊川”。
有《樊川文集》。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被人排挤,潦倒终生,卒于郑州。
他擅长律、绝,富有文采,具有独特风格。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
他一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官至宰相,喜好文学,一生富足,死后谥元献,世称晏元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州)人。
宋代杰出的文学家。
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治家,三人合称“三苏”。
二、作品信息《使至塞上》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为监察御使出使边塞——凉州时所作。
王维奉命出塞,察访军情。
诗人单车问边,虽不无孤寂之感,却有更多的凌云之气。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流经今南京市入长江。
相传,秦始皇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秦淮。
《使至塞上》导学案
《使至塞上》导学案学习目标:审核人:九年级语文组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学习重点:1.品味诗意语言,体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重点欣赏对联《沙漠孤寂笔直,长河落雁》的意境美。
学习方法:第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背诵法和鉴赏法[预习导航]1.走近作者唐代诗人王维名叫莫杰,。
它被称为“诗佛”。
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歌、绘画和音乐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宋朝的苏轼评论道:“欣赏清真寺的诗,诗中有画;观看清真寺的画,诗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
王伟和孟浩然被称为“王蒙”。
2.创意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3.朗读指导(1)能够正确流利地阅读普通话。
注重准确的发音、合理的停顿和适当的重音节奏;能够有节奏地读出情感和意义。
划分诗歌的节奏。
(2)发音:韩赛小关等骑,嘟嘟,嫣然。
(3)比较课本上的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阅读欣赏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诗,从内容上看是诗。
2.这首诗是王维以审查员身份去边疆时被逐出朝廷的。
诗名“时之赛”中的“时”意为“郑鹏出汉赛”。
3.在第一副对联中,作者特别解释了“自行车”一词的含义?4.“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请从风景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谈谈你对对联的理解。
16.这首诗的对联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王维诗歌的特点是什么?7.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颈联中的“直”和“圆”两个字非常生动。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泊秦淮》教学设计授课班级:福鼎市第十中学九年( 2 )班执教着:福鼎茂华学校陈芳蓉一、教学思路:本次跟随初中语文唐炯武名师工作室,到福鼎十中进行教学研讨,并且上一节有关初三诗歌教学的研讨课,旨在就授课与中考复习的联系进行研讨。
现将本人教学思路设计如下: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
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诵读并背诵两首诗。
2、借新诗讲授,掌握学过的相关诗句,并整理归纳。
3、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4、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四、教学难点: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诵读师生对话六、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以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中有关“山”“水”等诗句,背诵并板书。
教师引导,纠正。
2、讲授《使至塞上》①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导:读完全诗,你知道这首诗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②教师范读课文,品读诗歌师导: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③学生再读课文,研读诗歌师导:在诗中,从哪些地方体现作者抒发的情感?(师生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重点讲析名句,引导学生领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④课堂延伸,新旧衔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句子是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诗词曲五首九下原文翻译
诗词曲五首九下原文翻译一、《使至塞上》作者:唐代王维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二、《泊秦淮》作者:唐代杜牧原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翻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三、《无题》作者:唐代李商隐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翻译相见机会本已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何况正当东风将收的暮春时节,百花凋残。
春蚕直到死时,才把丝儿吐完;蜡烛烧成灰烬,蜡泪才会流干。
早晨梳妆照镜,(愁思难遣),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好在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尝试着捎信),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四、《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宋代晏殊原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翻译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宋代苏轼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2017年春季版)《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诗人的基本情况;背诵诗。
2、过程与方法: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作者及背景;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难点: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作家作品。
2、朗读诗词,认准节奏。
3、结合注释,说出每首诗的大概意思。
4、找出五首诗词的名句并赏析。
5、分析并归纳五首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6、通过赏析五首诗词,你想到了什么?7、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三、交流展示第一首《使至塞上》:王维1、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朝廷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2、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
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朗读,读清节奏。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诗词三首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诗词1. 《使至塞上》- 作者:唐·王维- 诗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 《泊秦淮》- 作者:唐·杜牧- 诗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 《无题》- 作者:唐·李商隐- 诗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 《浣溪沙》- 作者:宋·晏殊- 诗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5. 《水调歌头》- 作者:宋·苏轼- 诗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 《行路难》(其一)- 作者:唐·李白- 诗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 《月夜》- 作者:唐·刘方平- 诗文: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8. 《商山早行》- 作者:唐·温庭筠- 诗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9. 《醉花阴》- 作者:宋·李清照- 诗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叙事 出使边塞
情 由 事 发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抒情 内心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风光 绘景
景 由 事 终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叙事 战事繁忙
1熟练的背诵这首诗歌。 2.《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 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 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烟笼寒水月笼沙
连用2个“笼”, 用字妥帖而有韵味。
夜泊秦淮近酒家
交代写诗的时间、 地点;“近酒家” 引出下文“商女” 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意旨所在。
背 “不知”凸现诗人感慨之深。 “犹”凸现诗人的忧愤之切。
诗人夜泊秦淮河,借写眼前景, 而抒现实忧,写出了这首成为千古绝 唱的七言绝句。
背诵课文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 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 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 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 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 派之宗。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 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 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 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 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 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背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诗《使至塞上》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这首古诗。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了解古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背诵。
2. 分析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意义和理解。
2. 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诗句和讲解。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王维和《使至塞上》这首诗。
2.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步骤二:诗句学习(10分钟)1. 逐句讲解诗句的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分析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步骤三:背诵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诗句的背诵练习。
2. 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来加深记忆。
步骤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边塞诗,进行分享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这首古诗,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了解古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测试或者作业检查,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三、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可以包括对诗句的理解、对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以及对自己感受的描述。
2. 要求学生进行《使至塞上》的背诵练习,可以通过朗读和默写来加深记忆。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的质量和背诵的熟练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古诗词专项复习 导学案 (带答案)
1.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鉴赏。
2.感知古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3.理解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4.品析古诗词的语言。
5.揣摩古诗词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6.品析古诗词的写作技巧。
1.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
2.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情感。
3.注意标题后的注释内容和题干提示。
常见的情感表述:欢快、喜悦、愉悦;恬淡、闲适、豁达;孤寂、落寞、烦闷;惆怅、忧愁、伤感、苦闷、愁苦;留恋、喜爱、依依不舍;离愁别绪、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报国之志等。
答题模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描绘了……的景物,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
二、赏析诗词语言(一)赏析字词1.赏析动作性词语,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辅”和“望”字用得极精辟,“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态势,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雄伟;“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2.赏析描写性词语,要分析其对描绘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传神”“朴实”“隽永”“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等词语。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赏析。
“初平”生动地描绘出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渐”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3.赏析典故,要挖掘所用典故的本义,探寻诗人的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对“闻笛赋”怎么理解?——“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这里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已逝老友的怀念之情。
【重点推荐】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17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 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2. 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3. 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第一首《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
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2.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理解诗意思考下列问题:1.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初二语文唐诗五首
初二语文唐诗五首1. 《使至塞上》——王维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解析:王维这首诗,就像是他的“塞外游记”!他接到任务去边塞,结果一路看到了辽阔的大漠和悠长的黄河,那“孤烟直、落日圆”的景象,真是苍茫又浪漫!诗里,王维把自己比作一株随风飘荡的蓬草,一路漂泊。
而“归雁入胡天”,好像他也成了孤零零的归雁,遥望故土。
每一个画面感十足,带我们一起走进了辽阔的塞外风光,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心里那一丝丝的孤独。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析:李白得知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去了偏远的地方,心里那个不舍啊!就像听到好兄弟被打发到“天涯海角”,他满怀愁绪,但又无能为力。
于是李白把自己的思念“寄给”了天上的明月,让月亮把自己的挂念带到远方。
诗里的“子规啼”,杜鹃鸟哀鸣,是李白心情的写照;而“我寄愁心与明月”,一下子让思念变得浪漫多情。
李白这份友情,可真是又文艺又真挚呀!3.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李商隐写这首诗时大概真是“异乡夜雨孤灯下”,心里满满都是思念。
他想到远方的朋友或爱人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呀”,可他也不知道归期,心中更是愁上添愁。
在诗中,李商隐描绘了夜雨淅沥、秋池涨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凄凉的氛围。
最后,他脑补了一个美好的画面:哪天能一起坐在西窗下,点着蜡烛,聊聊这段异乡夜雨的思念往事。
这种“美好期待”,真是把相思写得极其动人!4. 《春望》——杜甫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析:杜甫的《春望》真是让人心疼!当时的长安城已经被战火摧残得不成样子,而杜甫身处沦陷的长安,望着破败的山河,心里满是无奈和伤痛。
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导学案(5篇)
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导学案(5篇)第一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导学案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导学案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1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一首诗歌——《使至塞上》,希望在这堂课上,大家能学的轻松,学的投入,收获多多,喜悦多多。
首先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吧:1,理解内容。
2,赏析语言。
3,体会情感。
带着这三个目标,我们开始这节课的诗歌之旅。
二、合作交流,解读诗歌(38分钟)(一)诗中事高尔基有自传体三部曲,巴金有激流三部曲,我们也不妨来一个“朗读三部曲”.希望大家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第一步: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咱们不妨先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下,谁先来呢?让我看看鼎新中学八年级四班同学的精神风貌吧!正音。
塞、候骑、燕然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吧。
第二步:结合注释,再读诗歌,读出内容。
请大家在朗读诗歌的时候,仔细朗读每一个课下注释。
因为在注释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和奥秘。
读完之后,再谈一谈:诗歌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后谈诗歌内容。
(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教师需要点拨引导:是什么人出使边塞?怎么去的?他去边塞做什么?他有没有到达目的地?)读诗品诗,除了朗读之外,离不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更离不了思考和疑问。
我们在本节课中需要把诗中的情景再现出来,这样才更有韵味,也更有意义。
比如说:你觉得在哪一联中会有人物对话的场景呢?你觉得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不妨先想象一下,再做回答。
教师示范:落日西沉,暮色苍茫。
远远传来马蹄声。
越来越近,只听的哒哒哒哒哒哒。
侍从遥遥一望,不禁惊喜的策马上前,向车里禀告道:大人,前面好像来了一个士兵!王维精神一振,立刻挺直身子,掀起车帘,定睛一看:那人已来至眼前。
只见他翻身下马,向前恭敬行礼道:车里可是御史大人?小人真是有幸,不想在此遇见御史大人!王维见他一身士兵打扮,倍感亲切,欣喜道:正是本官。
你是何人?都护大人和众位将军现在何处?那士兵道:小人是将军手下的侦察兵,都护大人和各位将军尚在前线。
九年级语文上册 24《诗词五首》精彩语段练习 语文版
诗词五首精彩语段练习一、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练习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答: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答: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参考答案: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⑵燕然⑶“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使至塞上复习 导学案
使至塞上复习导学案导学目标:1、积累优美诗句,达到会背诵,会默写;2、体会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3、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能多角度赏析诗歌一、理解性默写:(34分)1、大漠孤烟直,。
2、征蓬出汉塞,。
3、古人写诗,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的佳句。
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皆属上品;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均显边塞独特风景。
4、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以“蓬”“雁”自比,写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春蚕到死丝方尽,。
”6、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7、说起老师的奉献精神,我们就会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8、有一种品质叫无私,有一种情感叫无悔,把它化作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那便是: ,。
9、杜牧《泊秦淮》中“,。
”两句表达出对沉溺于歌舞的统治者的批判,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10、杜牧《泊秦淮》中讽刺当时的达官贵人不顾国家安危,依然醉生梦死的诗句是“,。
”11、晏殊《泊秦淮》一词中最能抒发词人那一缕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的句子是“,。
”12、晏殊在《泊秦淮》一词中慨叹时光流逝,蕴含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13、苏轼在《水调歌头》一词借月亮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14、苏轼《水调歌头》一词中的词句“,,。
”对人事自然作哲理性思考,展示出乐观旷大的情怀。
15、明月几时有?。
,今夕是何年。
16、我欲乘风归去,,。
,。
二、诗歌赏析:(一)《使至塞上》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3、诗歌言事写景。
请写出作者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诗句。
这句诗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使至塞上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其代表作。
2、诵读本文的五篇诗词。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使至塞上》导语王维诗之宏大。
(一)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
2.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1)《使至塞上》王维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诗词五首知识点汇总
《使至塞上》一、赏析题1.赏析“单车欲问边”中的“单车”两字。
解析:“单”即“孤单”之意。
诗人虽奉命出使,但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加点词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郁闷之情。
2.结合加点词分析诗句“征蓬..入胡天”中蕴含的情感。
..出汉塞,归雁解析: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诗人以“飞蓬”自喻,表露出自己漂流在外的处境,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以及漂泊无依之情。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解析:在荒凉的边塞之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孤然直立。
那横贯在沙漠里的黄河,缓缓流入天际,悬挂在天边的那轮落日显得格外圆。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①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②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③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分析“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的典故及作用。
解析:①典故:“萧关逢候骑”一句援引汉代在萧关发生战事的故事;“燕然”则包含了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勒石纪功的故事。
②情感:诗人运用这两个典故,热情赞扬了边塞将士击败敌人使唐王朝的疆域得以大大扩张的丰功伟绩。
二、理解性填空题1. 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西北边塞居延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王维的《使至塞上》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其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表示天气晴好,无风无云,也体现出沙漠上气候特征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 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导学案主备人:河南扶沟县崔桥镇一中:于晓曦学习目标:审核人:九年级语文组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学习重点: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学习方法:诵读法、品味赏析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导航]1.走近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
素有“诗佛”之称。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宋代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 创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3.朗读指导(1)能够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
侧重读准字音,停顿合理,重音节奏恰当;能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读出情感,读出意蕴。
给诗歌划分出节奏。
(2)读准音:汉塞萧关候骑、都护、燕然。
(3)对照课本注释,理解诗文大意。
阅读赏析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诗,从内容上看是诗。
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3.在首联中作者特意交代“单车”二字有何用意?4.“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请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方面,说说你对颔联的理解。
16.诗的颈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体现了王维诗的什么特点?7.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9.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的画面。
提升训练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3.怎么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24.在写景、叙事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的诗句是。
5、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7、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_________两个字中。
课堂小结:《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第二课时《泊秦淮》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发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
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修辞?什么写作手法?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3、说说这首诗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4、“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5.“商女”和“《后庭花》”各指什么?6、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7、“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四.反馈练习:1.《泊秦淮》中点明时间和地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泊秦淮》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点明全诗主旨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 2。
诗中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表达出对国事的极度忧虑和忧愁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两项()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个"笼"字写出夜色之迷茫。
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4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意旨在借批判她们的幼稚无知,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实际上批判那些不理国事,沉溺于享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语言清新洗炼,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诗篇。
E.“寒水”,寒冷的江水,指穿过南京流入长江的秦淮河。
F.“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诗人从船上听去,所以说“隔江”。
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六.背诵这首诗。
《无题》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题目《无题》)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
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
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
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
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学生自由朗读,师生齐读。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5、全诗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三字展开。
“----——————”一句点明了时节,但更是对人想思情状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
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__________,“泪始干”隐喻____________-。
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6.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五、教师小结:《无题》是一首抒写无限相思的爱情诗,全诗由一个“别”字统领,抒写了无比真挚的相识别离之情。
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
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
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
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
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使至塞上》导学案答案▪阅读赏析:1五言律诗、边塞诗;2.出使、飘飞的蓬草。
▪3、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单”字写出了诗人出使边塞时的孤单与无奈。
暗示作者此次出塞是受到朝廷的排挤。
▪ 4.“蓬草”随风飞转,古诗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或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王维用“征蓬”自喻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受排挤离开朝廷的内心的抑郁和激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