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用典 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用典 课件25张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用典 课件25张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 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 流水依然在眼前,而人面不知何处,唯 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古诗鉴赏——用典
一、理解概念
用典,也叫“用事” ,指 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 援用前人诗文名 句、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 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二、用典类型
用典
1.明用 2.暗用 3.侧用 4.反用
1、明用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 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 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诗用周公姬旦 辅佐年幼成王一事, 说周公“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 ”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 礼遇天下人 才的诚心。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 鲤鱼都能传递书信。
B、“鸿雁”“鱼”暗化鱼雁传书的典故,
写出主人公借助寄送书信来表达感情,但仍惆怅满怀。化用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其四 清代:林则徐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 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鉴赏分析。
【答题示例】 本诗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首联诗 人通过引用唐代名将郭震 向武则天呈《宝剑篇》并最 终深得武则天赏识,实现报国之志的典故,表现 诗人 对自己落拓不得志的遭遇的悲慨。 诗歌尾联用唐代马 周游长安、 宿新丰 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 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 的不得志。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用典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用典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用典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

“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复习,有哪些对应的复习策略?诗词鉴赏考点要求: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

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

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

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

《长歌行》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豪放派:代表苏轼《江城子》“苏辛”曲:《天净沙秋思》(小令)叙事诗《石壕吏》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春望》《月夜》《泊秦淮》《江城子》哲理诗《长歌行》《论诗》山水田园诗《过故人庄》《滁洲西涧》战争边塞诗《使至塞上》《凉州词》怀古咏史诗《赤壁》3、按题材内容分写景抒情诗《浣溪沙山下兰牙短浸溪》咏物言志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即事感怀诗《泊秦淮》赠友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它们的特点分别是:①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鉴赏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鉴赏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夜思》。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意境的把握。

(2)朗读和背诵诗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李白画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李白。

(2)简介李白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5. 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齐读诗歌,增强语感。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夜思》。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撰写一篇关于《静夜思》的诗歌鉴赏心得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与用典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与用典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日寻李九庄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①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①永和:东晋穆帝年号 全词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从虚实角度简要分析。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实写,写 杨林东渡头景象以及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后两句虚写, 是作者对故人居处生出的美好想象。全诗虚实结合,丰 富了诗歌内容,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江南深切的思念 之情。
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实相辅相承,激发想 象,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强化了离别的眷恋不舍 之情
虚写 《越中览古》 实写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虚实形成对比,激发 读者的想象,表现昔 盛今衰的感慨。
例: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实写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虚写
3、想象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 的,它表现的情感将一起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实: 虚:
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 象、实景、实境。它可以通过视 觉、听觉、嗅觉等具体感受得到, 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实写
虚写
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写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虚实相辅相承,使读者在 同一首诗中看到相同时间、 不同空间的两幅画面,激 发了想象,丰富了诗歌内 容,强化作者的思乡感情。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实写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用典象征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用典象征
答:①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 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 情,以乐写哀。②不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 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 悦之情。
六、布置作业
•例4(2010年 全国卷)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无奈客思家。
提问:本诗第三句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六、布置作业
•例5(2010年 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 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 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俍使心伤。
提问: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程式:这首诗或(某某)诗句采用了 (某某)表达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某某)思想感情, 突出表现了诗歌的(某某)主旨。
五、课堂练习
•例2 (2010 北京卷)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鵷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堂练习
提问:本诗“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鵷鸾”一 联采 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答:象征手法。这两句的表面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 桐的鵷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 在梧桐之上,象征社会上无德无才之辈占据高位, 有志之士遭受打压,怀才不遇。表达了作者对黑白 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对权贵当道、才能之 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诗歌鉴赏》教案《诗歌鉴赏》教案(精选9篇)《诗歌鉴赏》教案篇1(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48 次)时间:2004/11/24、02:36pm 来源:Xiaoyanzi时间:23日下午学生:高三某班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二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与象征2.1 教学目标理解比喻与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比喻与象征进行诗歌创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种类与作用象征的含义与运用比喻与象征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2.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二——拟人与托物言志3.1 教学目标理解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手法与效果托物言志的技巧与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3.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三——对比与排比4.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与排比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对比与排比进行诗歌创作4.2 教学内容对比的运用与效果排比的种类与特点对比与排比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4.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四——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5.1 教学目标理解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进行诗歌创作5.2 教学内容寓情于景的手法与效果借景抒情的技巧与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5.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六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五——叙事与抒情6.1 教学目标理解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结合方式学会在诗歌中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6.2 教学内容叙事与抒情的相互关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与运用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七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六——用典与引用7.1 教学目标理解用典与引用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用典与引用进行诗歌创作7.2 教学内容用典的种类与作用引用的手法与运用用典与引用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7.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八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七——叠词与反复8.1 教学目标理解叠词与反复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叠词与反复进行诗歌创作叠词的运用与效果反复的手法与特点叠词与反复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8.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九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八——节奏与韵律9.1 教学目标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节奏与韵律进行诗歌创作9.2 教学内容节奏的种类与运用韵律的特点与效果节奏与韵律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9.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章:诗歌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10.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实践方法诗歌创作的步骤与技巧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指导与实践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10.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一章:诗歌鉴赏的语境分析1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语境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语境分析进行诗歌鉴赏11.2 教学内容诗歌语境的种类与特点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语境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二章:诗歌鉴赏的风格与流派1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风格与流派的基本概念学会区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歌12.2 教学内容诗歌风格的种类与特点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常见诗歌风格与流派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主题与情感1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分析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表达13.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的种类与内涵诗歌情感的体现与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1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14.2 教学内容常见诗歌修辞手法的种类与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五章: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15.1 教学目标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15.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诗歌鉴赏的要点与技巧诗歌鉴赏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3. 比喻与象征的运用4. 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手法5. 对比与排比的效果6.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结合7.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8. 用典与引用的应用9. 叠词与反复的运用10.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11. 诗歌语境的分析12. 诗歌风格与流派的识别13. 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解读14.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15.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诗歌语境、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的综合分析3.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批评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诗歌鉴赏之用典PPT课件

诗歌鉴赏之用典PPT课件
上片两句过去,两句今天;下片句句今天,又关合过去。
3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 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 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 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 遗曲。
②[挥手]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③[流水]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 山,钟子期曰:‘善哉,峨蛾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④[余响]《列子·汤问》:“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2
⑤[霜钟]语出《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5
台城
台借城六古代讽竟今奢(华喻,今结、绮临伤春今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 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 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 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 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 天山,身老沧洲!
暗用班超的语言以自比,意欲建功立业,但结果是“梦 断”,像当年苏秦一样,一无所成,而“黑貂之裘敝”,落 泊潦倒。
心在天山虽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重点仍是呼应上 片“万里”“梁州”,朝廷采取屈辱投降政策而壮士不能报 国的深意暗含其中。
借用典故抒情 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一、含义
用典,从古代典籍或历史传说中,摘录、提炼与话题有关的词语,有机地融入诗文,使表达言简义丰,含蓄典雅,增添文化内涵和文采趣味。

它在古代汉语中普遍使用。

二、作用
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类型
1、正用:保持典故的本来含意而不做修改,作者情感与原意一致。

2、反用:利用典故的反面含意来表达感情。

3、明用:明用典,就是直接运用典故,读者一看就是知道这是用典。

4、暗用:暗用典,即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之中,以隐喻象征出之。

5、化用典,即诗词引用典故,但字面上气畅意通,无用典痕迹,实际上是经过加工改造,或改变愿意,或另释新意。

四、答题步骤
1、找出用典的地方
2、结合所学与注释,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原意内容。

3、明确诗人对所用典故的态度。

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引用还是化用等。

4、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

诗人对往事重提,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的,目的是抒怀。

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5、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要点明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一、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春江花月夜》古诗词鉴赏教案

《春江花月夜》古诗词鉴赏教案

《春江花月夜》古诗词鉴赏教案。

一、诗歌背景分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们开创了众多诗歌流派,倡导了众多诗歌风格。

《春江花月夜》正是唐代诗歌中的一首代表作品。

据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在绍兴年间所作,共十二首。

《春江花月夜》是其中的第一首,诗歌大致出自《楚辞》与《诗经》,充满了浪漫情怀和迷人的意境。

二、诗歌结构分析1.诗歌体裁《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律诗,这种诗的特点是诗句长短相等,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之间有明显的韵律关系。

在音律上,此诗的平仄格调互相呼应,节奏统一,律动感强。

2.诗歌结构《春江花月夜》共三个句式,一、五、六句为抒情句,二、四句为景物句,三、七句为描写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也借此表现了诗歌中意境的最高境界。

3.诗歌用典《春江花月夜》中运用了许多文学典故,如“江雨霏霏江草齐青”出自唐代郑樵《北梦琐言》谤屈原篇,“水光接天莲叶无双”出自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人生如梦”则出自《庄子》。

三、诗歌意境分析1.修辞手法《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太赋、对偶等,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和人文意蕴。

比如第四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就是太赋,用短短的两句描绘了江畔春景的美丽,让人生发好感。

2.意境描绘《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描绘富有感染力,调皮又浪漫。

全诗以春江为背景,描绘了花、月、柳等自然景象,渲染出以江畔为景、以月夜为媒、以人情为纽,所呈现的壮丽情境。

其中,春夜江畔的美景给读者带来的感官感受和意蕴都非常深刻。

四、诗歌价值分析《春江花月夜》不仅具有浪漫情怀,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人文情怀,刻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世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对人文世界的关爱,既体现出诗人对于自然景象的赞美,又表达了美好的人文情怀,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盛世,而《春江花月夜》又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既突出了唐诗高度的艺术性,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贵气节和浪漫情怀。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高考关于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考点2、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和鉴赏的常见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设计1、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2、把握诗歌意象意境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一、教学过程设计导语:同学们,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行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题,而每年的考生在这一部分得分并不理想,这除了平时关注不够外,更多的是由于理解和解题方法不得当,那么我们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首先,我们一起看看高考有关本专题的考点及要求:(展示PPT)二、高考考点1、介绍高考有关本专题的考点及要求2、解读高考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察的文本包括诗、词、曲3、分析诗歌的题材由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提问)常见的古代诗歌题材: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归隐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4、根据总结的结果,分别展示示例学生归纳展示的示例属于那种诗歌题材示例1、《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爱国《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爱国壮志难酬示例2、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羁旅思乡思念亲人《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新)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新)

诗歌鉴赏专题——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分类。

2.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相关考点。

过程与方法:1.分类讲解不同题材诗歌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从题材入手读诗的方法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掌握不同类别诗歌的思想内容。

2.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内容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不同类别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分类别鉴赏诗歌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掌握分类别鉴赏诗歌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探究法、练习法。

五、教学课时:七课时六、教学工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山水田园诗——水光潋滟晴方好教学目的: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方法把握教学难点:主旨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天人合一”是今天人们追求的终极理想。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大自然以其无言的深沉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让古代、现代的人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之外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二、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1、投影学生熟悉的山水诗并让学生齐读。

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鉴赏知识 用典》教学设计

《鉴赏知识 用典》教学设计

唐诗宋词鉴赏鉴赏知识——用典教案【教学目标】1、根据已学知识,归纳总结用典的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用典手法的相关知识,解读要求。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2、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也像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温暖而博大,学会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就找到了一条鉴赏古诗词的捷径。

二、考点阐释1、考纲在线——《2017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中,鉴赏能力的能力层级是D级,对“鉴赏”的定义是“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2、考情透析——2019年辽宁省高考语文将继续使用全国卷,诗歌鉴赏仍然是高考的热门模块,其中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

用典则是常见的表达技巧之一。

三、知识回顾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体会用典手法的运用。

1、齐背课文,回忆所学。

2、词中都写到了谁,在原文中找出依据。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3、用简洁、完整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词中每个典故的内容。

参考答案:(1)孙权败曹军(2)刘裕建政权(3)刘义隆北伐惨败(4)拓跋焘击败刘义隆(5)廉颇不得重用4、作者用典与京口有什么联系?是否属天马行空?回顾写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

初中古诗典故教案

初中古诗典故教案

初中古诗典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

2. 通过讲解典故,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境。

2. 掌握典故背后的历史故事。

三、教学难点:1. 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

2. 讲解古诗:逐句讲解古诗《登鹳雀楼》,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讲解典故:讲述有关《登鹳雀楼》的典故,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来历,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自己对典故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强调典故在古诗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理解古典文学。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典故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讲解典故时,要尽量生动形象,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 深入了解一个自己喜欢的典故,下节课分享。

七、板书设计:《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典故:鹳雀楼的历史故事,诗句的来历和含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登鹳雀楼》,掌握典故背后的历史故事,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的套路之用典
一、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诗歌中的用典手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以贴近生活的网络流行段子和教师作品导入新课
2、课本回顾
以课本中典型作品回顾
3、简单讨论:高中课本中,你还记得哪些诗词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大致可以分为几大类。

明确: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

4、深入学习,找到解题思路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

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

是正用还是反用,等。

3.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

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丰富诗歌内涵等
5、高考试题演练,找出答题步骤
16年全国新课标卷1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问: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参考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和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明确答题步骤:叙典+表达的情感
6、高考演练
2017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14.BD
15。

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7、拓展:你还知道诗歌中的哪些套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