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针灸方法

合集下载

最全的针灸方法

最全的针灸方法

按治疗用途分类
预防针
通过注射疫苗等针灸方法预防 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体的免疫
力。
治疗针
通过针灸刺激相应的穴位或区 域,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疼痛 、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 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
统疾病等。
美容针
通过针灸刺激相应的穴位或区 域,达到美容、美体、延缓衰
老等效果。
按进针方式分类
快速针
慢速针
实施刺激
进针
用消毒的针灸针刺入选定的穴位,根据选择的刺激方法和深度进行施术。
行针
在针灸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适当的刺激,如提插、捻转等手法,以激发经气、 调整气血。
确定刺激强度和时间
刺激强度
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确定适合的刺激强度,以达到最佳的 疗效。
刺激时间
针灸的时间一般根据穴位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情况而定,一 般为10-20分钟。在针灸过程中,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 适当调整针灸的时间和强度。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针灸起源于中国,最早有文字 记录的针灸治疗见于《黄帝内
经》。
针灸在古代为一种重要的医疗 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
的治疗。
现代针灸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 泛应用,并逐渐发展出多种不
同的针灸方法。
针灸的治疗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使穴位内的气血流动畅通,从而调节人体脏腑功能。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内的经络系统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糖尿病
针灸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减 轻药物副作用。
在妇科和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痛经
针灸可以缓解痛经症状,减轻女性 患者的痛苦。
小儿遗尿
针灸可以改善小儿遗尿症状,提高 儿童生活质量。

针灸调养初学针灸,这些部位进针手法和禁忌,一定要了解

针灸调养初学针灸,这些部位进针手法和禁忌,一定要了解

针灸调养初学针灸,这些部位进针手法和禁忌,一定要了解本期导读针灸如何做到安全、有效?1、头顶及所有头发覆盖处用平刺法:操作方法:先将针身与头皮所要进针部位成30~45度角,快速将针尖穿透头皮进入至腱膜下,然后压低针身,使针身与头皮呈平行状态,慢慢往里推进针身。

如果比较疼痛,则可以停止推进。

针刺对于治疗偏头痛或者全头痛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最好能在拔针时有血流出,说明邪气随血排出。

医者,意也,其关键也在于此,邪气随血而出,则病也会因此而愈!禁忌切记:绝不可给小儿如此进针!2、面部穴位进针方法:面部皮肤薄,且额部下面就是骨头,因此,在额头部仍以平刺为主。

双侧面颊及口角四周和鼻翼两旁,可以用一寸或半寸的针直刺,如下关、禾髎、承浆等。

如果需要透刺如地仓透颊车,建议用提捏进针法:用左手食指和拇指捏起面部皮肤,右手进针,针刺时一直捏着皮肤,直到针尖达到所要的深度,且可以边往前捏着皮肤边往里进针,一寸半的针或者两寸的针在面部完全可以全部透入!额头平刺也建议采取提捏进针法,人在印堂处进针时,提捏进针绝对是很好的进针方法。

对于眼睛周围穴位的进针尤其是睛明穴与球后穴,以直刺为主,宜选针身较细者,将眼球向另一侧压迫后,针身缓缓向里推进,切忌快速推进,防止损伤眼睛。

可以进入一寸二分左右。

面部及太阳穴和眼睛周围的穴位针刺最关键的是拔针:这是避免乌眼青和面部出血的唯一的关键就是一定要把按压的时间给足了,可以防止乌眼青等的发生。

人的正常凝血时间为1~3分钟,因此每个穴位出针后一定要按压最少一分钟,而且一定是有效按压时间,而不是仅仅做个按压的样子。

防止内部出血产生瘀青,影响容颜,也影响治疗的积极性。

切记切记!3、颈项部:颈部穴位较少选取,即便是选取也是以半寸小针直刺,保守些,以安全为第一要务。

这里没有太多建设性的意见。

希望在后面的学习中丰富经验!4、后项部:这里针刺主要用于调理颈椎病,但一定要掌握针刺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可以深入一寸半左右(视患者胖瘦程度决定)。

中医针灸手法详解

中医针灸手法详解

中医针灸手法详解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医疗方式,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很好的
效果,而针灸的手法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下面就来详解一下中医针
灸手法。

一、插针手法
1.入针法
入针法是指针向皮肤穿刺并插入的动作。

这个过程中需要掌握好针的
深度、角度和力度等。

2.出针法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皮肤中拔出的动作,需要注意拔针的速度和方向,
以及对创面的处理。

3.工夫法
工夫法是指入针后针的停留时间和操作手法,需要掌握好力度和时间,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二、取穴手法
1.定位法
定位是指通过较特殊的解剖标志,如皮肤纹理、皮下静脉等,确定针
灸穴位的方法。

2.按摩法
按摩法是指在探测定位的同时,刺激穴位,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3.扎刺法
扎刺法是指手指指压穴位,用一定的力度扎入皮肤间断地进行刺激,
疏通经脉,除病强身。

三、操作手法
1.平插法
平插法是将针以平直角度插入皮下,该技法是针刺中最基本最容易掌
握的手法。

2.斜插法
斜插是指针向内侧倾斜插入,主要用在深部组织上,要注意斜度不可
过大。

3.旋转法
旋转法是将针头固定不动,而利用针柄进行旋转,疏通经络,加强刺激。

以上就是中医针灸手法的详细介绍,想要掌握好中医针灸的技巧,就需要认真学习、多加练习,并结合实际操作掌握好不同手法的运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平衡针灸操作方法

平衡针灸操作方法

平衡针灸操作方法
平衡针灸是中医针灸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确定刺激穴位:选择合适的穴位,一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决定。

2. 采用单针穿刺法:在选定的穴位附近找到最敏感的部位,以单针穿刺法进行操作。

3. 加压操作:在针灸后加压约5~10秒。

4. 取出针后进行拔罐:拔罐可加速血液循环,有助于加速疾病恢复。

5. 灸法加温:在针灸之后,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使用艾条进行烧灸。

需要注意的是,平衡针灸需要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操作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病情评估。

此外,需要严格遵守穴位操作法和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损伤和不良反应。

针灸的方法有哪些

针灸的方法有哪些

针灸的方法有哪些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主要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和能量平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针灸方法:
1. 经络穴位针灸:根据经络理论,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2. 古典穴位针灸: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的穴位和经络系统进行针灸治疗。

3. 急救穴位针灸:用于紧急情况下,通过针灸特定穴位迅速缓解症状或疼痛。

4. 灸法:使用艾叶或其他草药进行灸烧,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效果。

5. 电针疗法:在针灸针上附加电流,通过电刺激提高治疗效果。

6. 刺络疗法:利用特殊的针刺技巧,直接刺激经络以达到治疗效果。

7. 三针疗法:只用三根针,通过特定手法刺激穴位进行治疗。

8. 针刺腧穴疗法:根据特定的腧穴理论,选择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9. 局部针灸:仅在病变区域进行针灸治疗。

10. 体针疗法:在全身各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需要根据具体疾病和病情选择适合的针灸方法。

针灸治疗应由专业的中医针灸医师进行。

针刺手法(针灸医师必看)

针刺手法(针灸医师必看)

针刺手法(针灸医师必看)针刺治病,必须掌握好辨证、选穴、手法三个重要环节,亦即是融理法方穴术于一体,应用恰当,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1、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民间针灸绝技大全

民间针灸绝技大全

民间针灸绝技大全民间针灸绝技一、感冒第一方头疼发烧,鼻流清鼻涕或者鼻塞不通。

取穴,大椎。

手法,用毫针捻转进针,剌四至五分深,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个小时,每天针一次,一般针一次即可痊愈的。

第二方预防流行性感冒取穴,风池,风门,身柱。

手法,针风池穴,进针六分至一寸深,使有酸麻感,留针30分钟,风门,身柱用艾灸五分钟,隔日针灸一次,连续针灸三次。

第三方流行性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

取穴,风门,陶道。

手法,先将患者风门,陶道穴的皮肤提起,用三棱针刺一、二分深,使出血。

不留针,不灸二、呕吐第一方主治呕吐不止。

取穴:间使双,中脘,足三里双。

手法:用毫针刺间使穴,向上斜方进针一寸,中脘穴直刺一寸,足三里穴向下方斜刺一寸,用捻针,平补平泻,留针一个小时。

,第二方主治呕吐不止取穴,金津,玉液。

手法,用三棱针刺金津玉液,使出血,妊娠如呕吐剧烈可刺金津玉液有效第三方急性胃肠炎,呕吐不止,口渴。

取穴,双劳宫,双大陵,双内关穴。

手法,先用毫针直刺劳宫穴大棱穴各五分,用泻法,大拇指外捡:留针半个小时。

然后再直刺内关穴一寸,用补法,大拇指向捻。

三、痢疾第一方取穴,奇三取穴法,奇三穴在足府后三分之一稍向内二分处为刺激点,男左女右。

手法,用毫针在刺激点斜向足跟方向进针,刺入五分,约一呼一吸捻针一下,再进针五分,如此三次,热性痢疾用泻法,重刺激,寒性痢疾用补法,轻刺激,留针三十分钟,每日一次,三次可愈。

第二方急性痢疾取穴,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

手法,用毫针刺中脘穴一寸,夫枢穴五至八分,足三里八分至一寸,均直刺,捻转进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个小时,每日一次三次可愈。

第三方痢疾腹痛取穴,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

手法,用毫针先刺小肠俞,大肠俞,后刺足三里,均至有酸麻感时去针,不留针。

轻者一次,重者二至三次即愈。

第四方里急后重,粪便中含有白色粘液。

取穴,尺泽,合谷穴,足三里。

手法,先用三棱针刺尺泽穴放血二至三毫升,再以毫针刺合谷穴,足三里各三分,合谷穴用补法,足三里用泻法,留针捻针一小时,一次可愈。

针灸方法

针灸方法
针 灸 方 法
脑病诊疗中心
一 取穴配穴方法1
• 1.
• • • • • • • • 2. 3. 4. 5. 6. 7. 8. 9. 10. 近部取穴法 远部取穴法 对症取穴法 辩症取穴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
一 取穴配穴方法2
• 11.
• • • • • • • •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部配穴法 天 地人-局部 肢末配穴法 四肢未梢穴位 五输穴配用法 原络配穴法 俞募配穴法 郄穴选用法 下合穴选用法 单穴独用法 双穴并用法 八脉交会穴配用法 邻部 远部
一 取穴配穴方法3
• 21. 八会穴选用法: • 22. 因时辩证取穴法:以五输穴为基础根据气血流注 盛衰开阖的道理 运用天干 地支为演绎工具进行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取穴方法。 • 23. 予午流注纳甲法 • 24. 予午流注纳子法 • 25. 养子时刻注穴法: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 • 26. 灵 龟 八 法 : 奇 经 八 脉 为 基 础 配 合 九 宫 八 卦 依 据 日 、 时 干 支 进行推演取穴 。 • 27. 飞腾八法: 八脉八穴 为基础按时开穴的一种取穴方法。天干属性 加以推算。 • 28. 全息取穴法:根据生物全息理论 取某一“全息胚”相应的点进 行刺治的方法。
三 针具类2
• 7. 小宽针疗法:将针刺,拔罐,按1摩,结合起来治疗,用腕 力将针垂直刺入,后立即拔出,拔两分钟后起罐,出血量约2---5 毫升,消毒纱布压穴位按摩,先轻后重先慢后快,针刺手法有: 速刺法,点刺法,割刺法,两步针刺法。 • 8. 火针疗法:多选用阿是穴及病灶局部穴位,要求选穴少而 精。 • 9 水针疗法: 药物注入穴位 反应点 俞 募 郄 激 延长针感 每穴3-5ml • 11. 空针疗法: 空注射器刺入穴位 抽针栓 如此反复数次 使产 生针感的方法。 反应点为主 治疗 扭伤及疼痛症 • 12. 鍉针疗法: 按压经络穴位表面以治疗疾病 以推压为主又 称推针 以粗物质如钢丝木 骨制成。

十全大补针灸的方法

十全大补针灸的方法

十全大补针灸的方法
十全大补针灸是一种针灸疗法,主要用于调整人体的内脏功能和增强免疫力。

下面是十全大补针灸的具体方法:
1. 针灸穴位:选择十全大补的经络穴位,包括太冲、太溪、阴陵泉、阳陵泉、曲泽、冲门、任脉、胃脉、脾脉、肾脉等。

2. 用络针或针刺法:在上述穴位上进行刺激,可以使用络针(一次性针)或者传统的针刺法。

3. 刺激方法:对于太冲、太溪、阴陵泉、阳陵泉等穴位,可以选择用络针,将针头用力推入,然后抖动或转动让患者感觉到酸痛感。

对于其他穴位,可以用传统的针刺法,将针刺入适当深度,然后进行细微的转动。

4. 操作时间:针灸的时间一般为10-30分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5. 针灸频率:一般每周进行一次针灸疗程,连续进行一段时间,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进行调整。

注意事项:
1. 针灸操作应该由专业的针灸师进行,确保操作准确和安全。

2. 患者在进行针灸前需要告知针灸师自身的病情、药物过敏史和身体状况,以
便针灸师能够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3. 针灸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加强营养和休息,有助于提高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十全大补针灸是一种辅助疗法,并不能取代传统的医学治疗,针对具体疾病的治疗应当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的针刺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1.烧山火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透天凉“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

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

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

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风府穴在针灸里面向来是个常用穴,可以用来治疗癫痫等神志疾病。

但在针刺中也常常把它列为危险穴位之一,教材里面多强调“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损伤延髓”。

在教学及临床带教过程中,老师格外的让学生要注意该穴,甚至不让学生来操作该穴。

但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个别大家别具一格,独出心裁,深刺3寸许,远远过了传统针刺的禁忌。

比如山西曾有李定明教授以深刺风府、哑门治疗脑血管而名噪一时。

后来调查发现,除了李定明外还有其它的针灸大家也深刺风府穴,效果很好,打破了传统针刺“浅刺”原则,并总结深刺的秘诀如下:1、摆放体位:凡深刺风府,病人必须正坐,前面凭几,使有依靠,又须头正颈直,如立正姿式,使穴位暴露,显出凹陷。

如病人狂躁,可以请助手帮忙固定,术者站在其后,正直针刺。

2、针具选择:粗细以0.30--0.35mm(28--30号)为宜,长短以65mm(2.5--3寸)左右为宜,根据病人、病情选择。

弯曲之针,虽经修复亦不用。

3、进针手法:分三步,对准穴位,双手同时轻巧用力将针尖刺入皮下2-3mm (1-2分)深,稍停,然后对准鼻尖或耳垂,向前慢慢地小角度捻转推进;如有阻力,可以徐徐提插,找空隙前进,此时比较安全,可以放心;约进入25mm(1寸)以后,将右手放松,观察针柄方向,这是第一步。

至此,如针柄和原定方向一致,可以再向前用极小角度捻转刺入,约50mm(2寸)左右,再松开右手看针柄方向,同时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此为第二步。

稍停,情况正常再向前推进,但不加捻转,约至60mm(2、5寸)左右时稍停,这是第三步。

此时已临近危险区,要注意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

医者要针不离手,手不离针,疑神静气,手如握虎,慎重行事。

4、反复行抽刺术二三度,进针如上后,如果情况正常,可以缓慢向上抽出5-7、5mm(2-3分),再向下轻轻进针5-7、5mm (2-3分),再如此反复2-3次,以加强刺激量,此即所谓“抽刺术”。

20种病例的针灸用穴及技术手法,高清图示范,太好了

20种病例的针灸用穴及技术手法,高清图示范,太好了

20种病例的针灸用穴及技术手法,高清图示范,太好了1、感冒穴:大椎。

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

主治: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

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

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哮喘穴:鱼际。

操作:向劳宫方向刺,捻转,1寸。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4、退热穴:曲池。

操作:提插,1.5寸。

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

不退热加大椎刺血。

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

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6、中暑穴:少商。

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

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7、醒脑穴:太阳。

操作:刺0.5-0.8寸,強刺激。

主治:神志不清,昏厥。

8、面抽穴:颧髎。

操作:直刺0.5-1寸,泻法。

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9、面瘫穴:下关。

操作:直刺1-1.2寸,泻法。

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10、偏瘫穴:率谷。

操作: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

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

11、脑缺血穴:风池。

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

主治:脑供血不足。

12、尿频穴:太溪。

操作:刺0.-1寸,平法。

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

13、降糖穴:胰俞。

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

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

14、降脂穴:丰隆。

操作:直刺2寸,提插泻法,留30分钟。

主治:高脂血症,肥胖。

15、偏头痛穴:太冲。

操作:斜向足跟刺1.2寸,泻法。

主治:偏头痛。

16、失眠 I 穴:大陵。

操作:斜向手心刺1寸,捻或提。

主治:思虑过度引起失眠,精神性失眠实证,泻大陵。

最全的针灸方法

最全的针灸方法
最全的针灸方法
针刺的深度
最全的针灸方法
行针
指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感而行 使一定的手法。
最全的针灸方法
基本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最全的针灸方法
提插法
针尖进入一定 深度后,施行上下、 进退的行针动作。即 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 再由深层提到浅层, 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的一种纵向的行针手 法。,。。称。
1、单手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最全的针灸方法
2、双手进针法
A: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最全的针灸方法
B: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最全的针灸方法
C: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最全的针灸方法
C: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最全的针灸方法
3、管针进针法
” “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之沉浮;气
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遂。”
最全的针灸方法
捻转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 后,施行前后、左右 的行针动作。即将针 向前、向后来回旋转 捻动,反复多次的一 种行针方法。
最全的针灸方法
辅助手法
——为了促使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 常用的辅助手法 ——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针灸技法——精选推荐

针灸技法——精选推荐

针灸技法温灸筒由内筒、外筒相套连接固定⽽成,⽤厚2~5mm的⽩铁⽚或铜⽚制作。

内、外筒四周均有孔,外筒顶端可活动取去,⽤于装艾;外筒中间壁安装有⼀⼿柄,便于操作。

1.温灸筒灸温灸筒由内筒、外筒相套连接固定⽽成,⽤厚2~5mm的⽩铁⽚或铜⽚制作。

内、外筒四周均有孔,外筒顶端可活动取去,⽤于装艾;外筒中间壁安装有⼀⼿柄,便于操作。

操作⽅法:①装艾:揭开外筒顶盖,将艾绒装⼈内筒,约2/3。

②点⽕预热:点燃内筒中央部的艾绒,放置室外燃着旺盛,待筒底烫⼿时盖上顶盖,取回施⽤。

③施灸:在⽳位上隔⼏层棉布,将温灸筒底放在⽳位上熨烫,以热⼒温和不烫为度;若太热,可增加隔布层数,不热,则减少隔布层数。

也可以不要隔布,⼿持筒柄在⽳位上⽅回旋熏灸。

2.温灸架灸操作⽅法:①将艾条点燃烧旺,插⼊灸架顶孔,对准所选⽳位,⽤橡⽪带固定。

②艾灸髙度距⽳位⽪肤约3cm,以局部温热⽽不灼痛为度。

③⼀般病症每次每⽳灸10~15分钟,可酌情取2~3⽳;顽固病症每次施灸1~2⼩时,每天可施灸2次。

④架内有灰存积时,应及时清除,以免影响疗效。

⑤施灸完毕,将剩余艾条插⼊灭⽕管中。

3.温灸盒灸是⽤⼀种特制的盒形⽊制灸具,内装艾卷固定在⼀个部位⽽施灸的⽅法,温盒按其规格分⼤、中、⼩3种。

温灸盒的制作,取规格不同的⽊板,厚约0.5cm,制成长⽅形⽊盒,下⾯不按底,上⾯制作⼀个可随时取下的盖,与盒之外径⼤⼩相同,在盒内中下部安铁窗纱⼀块,距底边约3~4cm。

操作⽅法:把温灸盒安放于应灸部位的中央,点燃艾卷后,置铁纱上,盖上盒盖,放置⽳位或患处。

每次可灸15~30分钟。

条灸是⽤特制的艾条在⽳位上熏烤或熨烫的⽅法。

1.温和灸将艾条的⼀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部位或患处,约距离⽪肤2~3cm,进⾏熏烤,使病⼈局部有温热感⽽⽆灼痛为宜。

⼀般每⽳灸10~15分钟,⾄⽪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置点燃的艾条于⽳位上约3cm⾼处,艾条⼀起⼀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鸟雀啄⾷样,⼀般每⽳灸5分钟。

针灸二十六种刺法

针灸二十六种刺法

针灸二十六种刺法1、输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李氏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如患者张某某,男,已婚,本院汽车驾驶员,于1990年1月31日,应邀做客,饱食后,于晚11时自感腹胀难忍不适,起坐不是,来寓求治。

查视患者痛苦面容,腹部膨隆拒按,按之不适,即给针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双足三里行气消滞,留针15分钟,频行其针,针感以患者舒适为度,继之排气即舒。

次日晨问之,一切如常,无其它不适。

此患者饱食后腑气不通,食气停滞于肠胃,故腹部膨隆胀满不适难忍,起坐不是,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双侧下合穴足三里远道刺之通其腑气而获愈。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李氏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彭静山针灸秘传十绝招

彭静山针灸秘传十绝招

治脑一当第二颈椎,治脑二当第三颈椎,治脑三当第四颈椎,再下一横指当第五颈椎,再下一横指为第六颈椎,再下则为崇骨;横向第二颈椎两边为天柱、翳风,左右共5穴谓之纵横十穴。
十、翳风治牙疼
牙疼的原因很多,翳风穴所治的仅限于齿根骨膜炎的牙疼。其病源由药物治疗的合并症。有齿根骨膜直接受冲撞,或常吹乐器,常含铁钉,常咬丝线等外伤性的;有细菌由齿髓侵入齿根骨膜传染性的。症状是有的化脓有的不化脓,疼痛同样是自发的,但不带发作性,是连续的痛。在敲打牙齿时,疼痛就更加剧烈,这是与齿髓炎不同的一点,也是齿根膜炎的特征。
针进到应刺的深度则停止,使针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针20分钟至30分钟。起针时先动摇针柄,感到针体松动时以不紧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片刻。
作用:
(一)增加强壮
1.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者;
2.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者;
3.多次针灸不效者。
(二)预防感冒
1.冷天、大风天外出以前针之;
找好痛点,以最痛处一点涂以标记,再找到命门穴为计算总穴。例如最痛点在命门左15厘米,再下6厘米。让病人仰卧,量脐左15厘米再下6厘米处腹部针入1.5寸,恐痛点对得不准,将针刺入,提出1/2,再向四周探刺,不留针。让病人翻身俯卧,按压痛点消失,腰痛即愈。
命门部位:俯卧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前方与脐相对,然而练气功的人则脐向下移少许。
2.痤疮
马XX,男,某大学学生,25岁,
面部痤疮特多,连绵错落,日渐增长,精神与面部均感不适,经治不愈。用截根疗法,4次痊愈。面部光洁,神采奕奕。
六、痛点止痛法
针灸的缪刺取穴法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即选好病侧的穴位而针其健侧的同名穴,效果较好,是调整经络平衡的治疗方法。“痛点止痛法”是专为治疗小面积疼痛的一种止痛方法。周身不论何处疼痛都可以使用,但只限于直径1厘米以内的小范围疼痛。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针灸干货)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针灸干货)

本文就烧山火、透天凉其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及相关问题加以分析,文字简约,义理精深,对古今此手法传承阐微发幽,拾遗补阙,实为针灸干货,医家所宜。

“烧山火、透天凉”是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代表。

首见于泉石心的《金针赋》中,并详细叙述了它的操作方法和主治范围。

后世医家包括近代、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操作方法虽不一致,但均遵循《金针赋》中的操作原则。

各家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研究认识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不同流派、不同学术思想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方面,要师古不泥古,更不要神秘化。

不知何因连最具有权威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精编教材《针灸学》在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内容中最关键问题:“紧按慢提,紧提慢按”的术式操作,也未作多一个字的阐述。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取热、取凉手法的代表。

但不是补泻手法的叠加,研究“烧山火、透天凉”应该找到手法技术关键,在手法技术关键方面,发挥总结提高,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应用体会,仅就《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技术关键及几个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1、“紧提慢按,紧按慢提”1.1“紧按慢提,紧提慢按”是《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中的关键技术这是医家们公认的。

据此,后世医家多认为,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是“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基本形式。

要准确理解、运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首先要理解泉石心单式手法“按”“提”的真意。

在《金针赋》十四式单式手法中有“提”“按”法,没有“插”法。

虽然杨继州《针灸大成》有“按者插也”之说,但这是泉石心十四式单式手法百余年之后之说。

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必须理解领会《金针赋》中“提”“按”单式手法之含义,这才是泉石心《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本意,其他后世医籍只能做参考。

笔者认为表述上可以用“插”代替“按”,但操作上必须领会“按”法之含义,按照“按”法的术式操作。

最全的针灸方法范文

最全的针灸方法范文

最全的针灸方法范文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在实践中,针灸有多种方法和技术,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最常见和最全面的针灸方法。

1.一般针灸:这是最基本和常见的针灸方法。

医生使用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通过调节气血来治疗疾病。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疾病,如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病等。

2.引导针灸:这是针灸中的独特疗法,通过将导引针插入穴位,再用金属配件将导引针与药物或电流相连,来增强治疗效果。

这种方法常用于神经病学、麻醉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

3.灸法:这是一种利用艾灸或火灸的疗法。

医生将艾绒或草药放在特定的穴位上,点燃艾绒或草药,通过烟熏和热力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种方法常用于风寒湿痹、气血不足、经络阻塞等疾病。

4.电针疗法:这是一种应用电流刺激穴位的疗法。

医生将针刺入穴位后,通过连接电源的电针仪器,给予恒定或脉冲电流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或舒缓疼痛的目的。

这种方法常用于神经病学、针灸麻醉、针灸康复等领域。

5.点刺法:这是一种以针尖直接点按穴位的疗法。

医生使用专门的点刺针,以点压、捻转等手法刺激穴位,以调整气血、舒缓疼痛或治疗疾病。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疼痛症状和运动损伤。

6.子午流注疗法:这是一种通过针刺子午流注穴位,来恢复和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

医生会选择特定的子午流注穴位,根据病情和体质,使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刺激穴位。

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整气血不足或过盛的状况。

7.穴位贴敷法:这是一种将药物贴敷在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穴位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或促进健康的效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慢性疾病、皮肤病和全身性疾病。

8.异地穴位疗法:这是一种在疼痛或不适的区域,针刺远离病灶的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通过远离病灶的穴位刺激,来调整气血循环,缓解病痛。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慢性病痛和感染。

除了上述的针灸方法,还存在一些特殊的针灸技术,如三针法、刺血法、耳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 法
(Acupuncture Techniques )
周易玄秘阁
中医针灸
针法的含义
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 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通过刺激腧 穴,作用于经络、脏腑,达到调和阴 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等,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刺的工具
• 古代 “九针”
• 临床常用针具
• 毫针——针刺治病的主要针具。
国之瑰宝——中医针灸
• 周易玄秘阁——针灸典范 • 周易玄秘阁——起名典范 • 周易玄秘阁——风水典范 • 周易玄秘阁——面相手相诊病 • 周易玄秘阁服务咨询: • QQ:1437528157 • QQ:1245074607
针灸方法
• 针刺法 • 要求掌握:①针刺工具 ②针刺的练习 ③针
刺前的准备 ④毫针的刺法 ⑤针刺意外的处理及 • 艾灸法 • 要求掌握:①艾灸的种类与方法 ②艾灸的 作用 ③施灸注意事项
5、针后异常感 (一)现象 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 账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 针 处皮肤青紫、结节等。 (二) 原因 肢体不能挪动,可能是有针遗留,未完 全出完,,或体位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对过于重、 麻、胀针感者,多半是行针时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 过长有关;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与 病情相悖,即" 补泻反,病益笃"之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结出现者, 都因刺伤血管所致,个别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
针刺的深度
行 针
指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感而行
使一定的手法。
基本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提插法
针尖进入 再由深层提到浅层, 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的一种纵向的行针手 法。,。。称。
捻转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 后,施行前后、左右 的行针动作。即将针 向前、向后来回旋转 捻动,反复多次的一 种行针方法。
针刺前的准备
• 针具的选择
• 体位的选择
• 消毒
针具的选择
• 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
病位、腧穴情况,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
针具。

所用针的长度以刺入腧穴应至深度后, 针身略露出皮肤为宜。
体位的选择
仰卧位
伏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消毒
• 针具消
毒 • 医生双手消毒
• 腧穴部位消毒
(三)处理 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 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开;对原病加重者,应查 明原因,调整治则和手法,另行针治;局部出血、青 紫者,可用棉球按压和按摩片刻;如因内出血青紫块 较明显者,应先作冷敷以防继续出血,再行热敷,使 局部癣血消散。 (四) 预防 退针后真清点针数,避免遗漏。行针手 法要柔和适度,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过时。临诊时要 认真辩证施治,处方选穴精炼,补泻手法适度。要仔 细查询有无出血病史,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 病。要熟悉浅表解剖知识,避免刺伤血管。
得气
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 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称为“得 气”。现代称为“针感”。
得气表现
针刺得气时,病人在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感, 有时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就是顺经络沿 线均有不同的感受)医生持针的手上也会感觉到 针下有沉重紧涩的现象。 针刺未得气时,病人无特殊感觉,医生感到 针下空虚无物。
2、滞针
3、弯针
4、断针
5、针后异常感
6、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7、刺伤脑脊髓
1、晕针
原因:由于患者体位不适,精神紧张,体质虚弱,或
针刺时手法过重所致。
表现:头目眩晕,恶心欲吐,面色苍白,心胸气短,
出冷汗,血压下降,四肢厥冷,脉象细弱而数 或沉伏,甚则猝然倒地,唇甲青紫,二便失 禁。 处理:出现晕针症状时,应镇静,立即出针,使病人 平卧,头部稍低,给予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3、管针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针刺的角度
• 直刺 • 斜刺 • 平刺
针刺的方向
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 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 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 将针尖对向病痛部.
不得气的处理
1、纠偏
2、候气
3、催气
4、补气
治神
治神——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
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
<<素问宝命全形论 >>:“是故用针者, 观察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
守神
——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中,精神集中,全神贯
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察病人反应。 “必一其神。”<<灵枢终始>>
捻转补泻
徐疾补泻 开阖补泻 迎随补泻 呼吸补泻 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 均匀地提插, 捻转, 即行出针
留针——得气之后根据治疗的需要将毫针
留在腧穴内一段时间。 留针时间:从10分 钟至几个小时不等, 一般在半小时左右。 意义:便于继续行
针施术和维持针感时
间,加强疗效。
针刺意外的处理和预防
1、晕针
辅助手法
——为了促使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
常用的辅助手法
——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弹柄法
用手轻弹
针尾,使针体
微微震动,以 加强针感。
循法
指用手顺 着经脉的循行经 路,在腧穴的上下
部轻柔地循按。
刮柄法
用拇指抵住针尾,
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
柄。
刮法可加强针感,
促使针感的扩散。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B: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C: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C: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
1、机体的功能状态
2、腧穴的特性
3、针刺手法
常用的补泻手法
名称 提插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由浅而深,重插轻提, 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针下得气后, 拇指向前,食指向 后,左转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 力较轻 缓慢进针,快速出针 缓慢出针而快速按揉针孔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 顺经而刺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 针下得气后,由深而浅,重提轻插, 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 左转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较 重 快速进针,缓慢出针 快速出针而慢按针孔,或摇大针孔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 吸气时进针, 呼气时出针
2、滞针(Sticking of Needle)
(一)现象 针在穴位内,运针时捻转不动,提 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 者感到疼痛。 (二)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 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 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三)处理 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 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摄、按、 弹等手法,或在滞针 附近加刺一针,以 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如因单向捻针而致 者,需反向将针捻回。 (四)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 消除顾虑。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 单向捻针。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
“ 轻滑慢则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之沉浮;气
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遂。”
得气意义
1、是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2、反映出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轻重。 3、判断疾病的转归及疗效的快慢。
4、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不得气的原因
1、取穴不准
2、针刺不当
3、正虚邪盛
复,重者掐人中、内关,或灸足三里、百会。
预防 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 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 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 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 进 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 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 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 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1、单手进针法 2、双手进针法 A:爪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3、管针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
A: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操作方法 (Needling Methods )
• • • • • • 进针 行针 得气 补泻 留针 出针
练针法
纸垫练针法
棉球练针法
进针
针刺操作,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 刺 手 ” 按压穴位局部的手称为“ 押手 ” 临床施术时, 一般是右手持针, 左手按压,故称: 右手为刺手, 左手为押(压)手。
3、弯针(Bending of Needle)
(一)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 度、使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 处疼痛。 (二)原因 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 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 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
(三)处理 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针 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 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因患者体位改 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 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遇有弯针现象时, 切忌强拔针、猛退针。 (四)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 巧。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 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