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必修1--3地理课标分析(精华)

必修1--3地理课标分析(精华)

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分析1.宇宙中的地球·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各种不同的天体;宇宙中的基本天体;天体都在高速运动;四个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之间的区别;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成员之一,在质量、体积、运动轨道等方面与其他行星没有显著的不同;由于八大行星、矮行星等绕日运动,互不干扰,使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由于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形成了适中的引力和大气层,这些共同构成了地球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是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太阳以电磁波辐射的方式源源不断地释放能量;地球上的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太阳能量是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生物活动的根本动力,决定了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与人类日常活动息息相关;太阳黑子是由于光球层上温度低的区域出现的暗黑色斑点;太阳耀斑是太阳色球层上一些区域突然增亮,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现象;黑子、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几率增多,地球高层的电离层会受到干扰,影响无线电通讯,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使磁针不能正常指示南北,造成“磁暴”现象;太阳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有重要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形成了地球上昼半球、夜半球、以及昼夜两半球的过渡地带,称为晨昏线(圈);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更替现象;地球自转形成了地方时,国际社会依据地方时划分了时区,并规定了区时,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称北京时间)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地球自转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地球公转形成了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四季等地理现象;天文含义的四季,中国传统上划分的四季;气候统计工作划分的四季。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必修部分(共三册)】自然地理(必修一)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必修二)区域地理(必修三)——实践【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必修一)】一、行星地球(一)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3)存在生命的行星(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能量(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昼夜交替和时差(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二、地球上的大气(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3)大气的水平运动(二)气压带和风带(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常见天气系统(1)锋与天气(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四)全球气候变化(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三、地球上的水(一)自然界的水循环(1)相互联系的水体(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二)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世界海洋表面洋流的分布(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及其分布(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3)合理利用水资源四、地表形态的塑造(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2)外力作用(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二)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三)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必修二)】一、人口的变化(一)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2)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其转变(二)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的迁移(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三)人口的合理容量(1)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2)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二、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2)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的不同等级(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三)城市化(1)什么是城市化(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2)农业地域的形成(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2)商品谷物农业(三)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2)乳畜业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2)工业区位的选择(二)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2)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传统工业区(2)新工业区五、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2)交通运输布局(二)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2)直面环境问题(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三部分:区域地理(必修三)】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RS)(2)全球定位系统(GPS)(3)地理信息系统(GIS)(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3)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二)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3)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4)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一)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资源开发条件(2)能源基地建设(3)能源的综合利用(4)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二)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3)流域的综合开发四、区域经济发展(一)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地理条件(2)农业布局特点(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4)农业发展方向(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1)对外开放的前沿(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3)问题与对策五、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四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3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并且提出了活动意见: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开展一次模拟活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主题,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新课标中指出地理课程应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节课正是以这一理念为指导,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为切入点,力图通过活动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学生创造分析、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角色扮演、辩论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地理知识,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地理教育之中,使之认识到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第一课时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1.森林的作用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1. 引言1.1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等进行规范的文件。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地理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之前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比,有许多差异和变化。

本文将对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目标设置、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地理知识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新旧标准之间的优势和不足,为地理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2. 正文2.1 目标设置的差异目标设置的差异在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都有明显的变化。

旧标准中,地理课程的目标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

而新标准则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能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标准对地理教育的目标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创新精神,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旧标准则相对更为注重纯粹的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笔头功夫。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目标设置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注重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新标准更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2.2 内容调整的不同1. 课程结构调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将原有的内容重新组织,注重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旧版标准中地理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新版标准则更加清晰明确,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理解。

2. 知识延伸和拓展: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设置上更加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理现象。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 太阳辐射的影响和太阳活动的影响 P8为 –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不必 地球提 供能量 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 P10太 –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 阳活动 影响地 特征和基本规律 球 • “影响” –用举例的方式说明 –有利的、不利的
36
1-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理解规律和成因
–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 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五带等 –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P13 一般性;P15特殊性出发) –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 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同是讲“气压中心”,写法不同
旧教材P38 1. 提出论题 2. 分析高低气压 中心的形成原因 和过程(叙述) 3. 结论
31
新教材P37用一段很短的 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 新教材P37用“活动”的 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 1. 利用热力环流理论解 释冬夏大陆气压状况 (复习) 2.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 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 成高低压中心,由此 形成认识
出现 出现 异常 异常
气候
特征 特征 综合 综合
全球气候变化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16
三、必修1教材的内 容呈现分析
17
(一)必修1内容组织分析
《必修I》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 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形 的塑造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 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紧扣“人地关 系”的核心论题 《必修I》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 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 律和基本过程,并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 理来探究地理过程、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 成因 18
问题研究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为适应时代需求,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在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本文将对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进行深入分析。

一、教材内容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着重强调地方性、现代性和体现学科特点。

内容覆盖了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同时注重地球表层系统、自然环境演变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这些内容既基于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理现象的感知、理解和思考。

在地理基础理论方面,教材着重介绍地球的概念、地球与人类、地球的地球系统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

此外,还涉及地理信息技术、测绘和地理数据处理等现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掌握新工具和技能的机会。

在地球表层系统方面,教材围绕陆地、水域和冰雪三个维度展开。

涵盖了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冰雪环境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地质灾害、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促使学生关注当今社会中的环境挑战和可持续发展。

在人文地理方面,教材以人与地关系为核心,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地域的人文景观、人类活动和文化特征。

通过地理和历史、经济、政治等学科的综合融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间秩序和社会发展,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和跨学科素养。

二、教学方法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材提倡用问题引入学习内容,鼓励学生通过提问、思考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课堂。

同时,教材还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实例,用于展示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材还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理竞赛和调查研究等,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析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析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新人教版解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引导下,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地理课程。

《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对于模块设计的把握《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课程共设计了10个模块,包括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

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这些模块是相互并列的,彼此没有先后顺序之分。

各模块自成体系,各自并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承担高中地理的一部分教学任务,并赋予同样多的教学课时,以体现共同的学习价值。

即使3个必修模块也相互独立,分别相当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这种课程设计可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半个学期)内,集中学习某方面的地理课程,并且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对不同方面的地理内容的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性。

这种课程设计与以往的高中地理课程不同。

在1997年开始实施的高中地理课程中,必修课作为一个整体,选修课被分为两部分,学习顺序实际上已有规定;选修课实际上也是报考文科类高等院校学生的必选课。

对于上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教材的编写首先应考虑整个高中地理课程设计。

无论是必修课教材还是选修课教材,都只是高中地理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教材编写时需要采用统一的思路和体例,并处理好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避免重复,使必修和选修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同的是,《课程标准》对于教材的编写更强调模块的特点,因此教材编写更应考虑每一模块的知识结构、教育功能,可以根据每一模块内容的特点确定相应的体例,以体现每一模块相对独立的教育价值。

为了教材的相对系统性,各模块教材,尤其是各选修模块教材,内容可以有适当的重复。

当然,作为一套教材,相对一致的体例和编写方法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3个必修模块教材,如何处理好相对独立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一矛盾,这是对教材编写者提出的挑战。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二11.27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二11.27

选 修 模 块
选修2 海洋地理
选修3 旅游地理
选修4 城乡规划
●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 城乡分布 ● 城乡规划 ●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选修5 自然灾害 与防治
●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 自然灾害与环境 ● 防灾与减灾
● 环境与环境问题 ●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 环境污染与防治 ● 环境管理 ●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 地图与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 地理信息系统(GIS) ● 3S技术综合应用
地球环境与区域 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设
人 文 地 理
生产关系组成 区域布局
对人地关系进一 步深化和拓展
区 域 发 展
区域自然资源综 合开发利用 区域经济发展
人地关系
区域联系与区域 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与区域活动协调发展” 必修2 必修3
五、地理必修2与选修的关系
地理必修2与选修课本中有直接关系的
内容专题是:“旅游地理”“城乡规 划”“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地
理必修2
一、地理必修2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二、人文地理知识特点 三、地理必修2与地理必修1的关系 四、地理必修2与地理必修3的关系 五、地理必修2与地理选修的关系 六、地理必修2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
一、地理必修2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必修2主要侧重人文
(1)人口与城市
城市是人类的聚落形式之一,城市聚落起初诞生 在自认环境十分优越的地区。随着当前全球性的城 市化进程,城市将成为地球上主要的人文景观。 城市可以作为学生了解人文环境以及人与环境关 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城市也是学生了解地理原 理、形成地理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市是个可以从多角度研究的对象,其中城市的 功能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为此,课程标准选择了以下方面内容:城市的空 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以及服务功能,城市化的过 程和特点。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分析【摘要】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从教材的历史沿革、内容特点、编写理念、实施效果和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了教材的优势和劣势,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与应用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地理素养,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对教材的不足之处也应该及时改进,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历史沿革、内容特点、编写理念、实施效果、改进方向、优势、劣势、发展前景、应用意义、地理教育、教学资源1. 引言1.1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分析的重要性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在地理学科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对地理教材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素养。

地理教材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分析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理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探讨地理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效果和问题。

通过对地理教材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地理教材的改进和升级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对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深入分析还可以为地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促进地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对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历史沿革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那时的地理教材多以书本形式出现,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围绕基本地理理论和知识展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逐渐走向多样化和专业化发展。

在90年代初,地理教材开始融入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和模拟实验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教材分析报告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教材分析报告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初一地理唐倩颖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在新时期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论纲领性文件,它在课程理念、评价机制、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与现行地理教学大纲有较大的不同,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一、《课程标准》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1.《课程标准》依据情感心理学的教学论思想和罗杰斯的“人本化教学”思想,取代了赫尔巴特的“学科三中心论”。

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2.《课程标准》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构建,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改变现行教学大纲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转而注重师生互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具体化。

3.《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

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地理课程。

4.《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

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必修一是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侧重自然地理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的概念和培养科学、全面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针对湘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具体分析和表述结构分析三个方面的相关分析。

一、整体分析(一)在教材中所处地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位于必修一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三节中的第三节。

本节以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空间尺度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为主要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空间尺度主要通过图例来阐述,而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则是以文字结合案例分析加以阐述。

本节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搜集资料辅以一定的课后练习就可以理解。

本节是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自然环境有了一定认识,这位过渡到这一届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与新课程标准契合度本节课程标准为“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关注点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自然地理环境而是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第二,“运用地图”要求在讲解的时候结合地图,切忌单独采用讲授法。

最后,要理解导致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而教材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课程标准这一要求进行设计与编写的,把重点放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上,并通过精练的语言描述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而相对较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则结合珠穆朗玛峰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的变化,进行详细阐述。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报告

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报告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对必修二的教材分析令教师更明白教学方向所在,学生更理解学习重点所在。

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容分析及处理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

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

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

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

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

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

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1)人口与环境。

《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报告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报告
3、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在探讨环境保护政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个人的责任,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解读
1.教材版本、章节
教材版本:2019年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选择性必修3
章节:第三章
2.教材剖析(结合课标)
课标引领下的章节设置:
作业2: 高中地理大概念教学设计
作业分解1:选取课标中的一个内容并解读(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
作业分解2:选取对应的教材版本章节,理解基于课标引领下的章节设置
作业分解3:选取对应的教材版本章节,找出核心概念(大概念)、中小概念
作业分解4:写出基于核心概念(大概念)下的教学目标
作业分解5:制作教学结构图、课时规划表
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环境意识,但对环境保护政策与国家安全关系的深入理解可能还不足。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联系和深化理解。
2、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环境保护是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通过将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本信息
班级: 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20XX年XX月XX日
一、课标解读
1.课标内容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2.课标解析
内容分析:
1、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政策,学生可以了解到政策如何影响环境质量和国家安全。例如,中国政府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旨在减少空气污染,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课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求:

关于地理教材的分析报告

关于地理教材的分析报告

关于地理教材的分析报告2016051401114 地科一班许诗祎首先,高中地理必修1、2、3为地理教学的基础课程,从人文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着手,研究了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

其中,必修一主要教导自然地理环境和它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发展和变化;必修二主要讲解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必修三讲述的是区域内人类活动的差异性,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以及各个区域之间地理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章描述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并利用圈层结构以及特点分析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并通过课程简介了太阳对地区的影响。

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讲解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本章第一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第二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四节根据有关资源,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章第一节运用示意图,讲解处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二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世界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本章第一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并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材分析报告

教材分析报告

地理教材浅谈高三地理二部杨丽红地理教材浅谈高中地理知识树高中地理能力树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的内容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相符合。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的内容反映了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为此,高中地理教材重点阐明了以下基本的地理思想: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

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

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地理学科的这些基本思想,蕴涵在地理学的不同领域之中。

地理学按照其研究的对象,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

为体现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的三个“模块”,分别单独成册,反映这三个学科领域的基本内容。

它们既有各自的学科背景、内容结构、价值追求,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

3.教材内容有比较清晰的逻辑结构。

教材编写始终把落实“双基”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

教材力求适度地呈现地理学科的逻辑结构,精当地分析基本的地理过程和规律。

教材的编写,首先要按照《高中课标》的要求,提炼和梳理不同章节所要呈现的核心概念以及基本的地理过程,然后把它们结构化,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条理的、有层次的,才是便于迁移的。

4.教材内容能够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培育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公民不可或缺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并最终形成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初一地理唐倩颖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在新时期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论纲领性文件,它在课程理念、评价机制、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与现行地理教学大纲有较大的不同,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一、《课程标准》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1.《课程标准》依据情感心理学的教学论思想和罗杰斯的“人本化教学”思想,取代了赫尔巴特的“学科三中心论”。

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2.《课程标准》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构建,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改变现行教学大纲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转而注重师生互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具体化。

3.《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

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地理课程。

4.《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

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5.基于“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课程标准》突出了一些应用性强的领域,如设置“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应用性强的模块。

二、《课程标准》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1.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一思想将逐渐改变我国当前把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改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病。

通过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形成的评价以及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三维度认知心理”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结构。

2.学分制的实施和必修、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发自兴趣的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构建了多维度的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选择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于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包括“理解周围的世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情感观念。

渗透点具体、广泛、可操作性强。

四、《课程标准》调整了内容标准1.《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国民利益和民众兴趣所在,瞄准当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终生发展需要,在保留经典地理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增加相应内容,删除部分“繁、难、偏、旧”的知识。

如在《课程标准》中,大量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和理论:“地理2”中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理3”中有“区域可持续发展”;“选修1”中有“宇宙大爆炸”假说;“选修2”中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选修7”中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

但是,有关“土壤”的具体内容却没有在《课程标准》中出现。

2.《课程标准》摒弃了现行《教学大纲》中的传统的学科内容划分体系和传统的“条述法”的叙述方式。

在教学内容上,通常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点,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但对于主题下的每个知识点都给以较多说明和教学建议。

3.《课程标准》突出“教学案例”的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阅读、讨论、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

五、《课程标准》设计了切实可行的“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1.在《课程标准》中设计“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比之现行的教学大纲是一大进步。

在这两个“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和学法指导,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有序和谐发展。

因此,这两个“建议”是实现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

2.“活动建议”内容清晰、要求明确,便于操作,对开展教学活动有指导意义。

3.“实施建议”对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作了详细说明,便于操作。

在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中,配合案例,针对性强,便于借鉴;倡导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新人教版教材分析高中地理知识树高中地理能力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2)(3) 目录略一、对全套教材编写的说明1.教材编写在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知识结构。

有些地方,为了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适当做了扩展,为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教材的知识结构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见附录。

2.教材编写始终把落实“双基”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

教材力求适度地呈现地理学科的逻辑,精当地分析基本的地理过程和规律,并把体现分析过程的“思考”和“活动” 的设计融入其中,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立体的和动态的。

3.三本必修教材按照《高中课标》三个必修模块分别设计。

它们既有各自的学科背景、内容结构、价值追求,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

地理1侧重自然地理学科领域,它的特点是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地理2侧重人文地理学科领域,它的特点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3侧重区域地理研究领域,它的特点是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本教材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有内容上前为后打基础的逻辑联系。

两本选修教材也是按照《高中课标》中的两个选修模块分别设计的。

尤其是《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在高中阶段首次开设的课程,具有创新性。

4.必修教材每章后的“问题研究”,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研究主题,选择的研究主题一是学生感兴趣的,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的,三是有一定的操作性的。

三本必修教材的16个研究主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畅想式问题,即它们并非在现实中已经存在,例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一方面学生要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体验到如何逻辑地、缜密地分析问题。

第二类,热点或焦点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如何看待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通过研讨这类问题,体会地理学对分析社会问题的作用。

第三类,国家层面上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南水北调怎么调”。

分析这类问题,学生尝试从地理的角度思考这些国家大事,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

“问题研究” 的问题选择和内容设计均征求了高中地理教师的意见,有些就来自他们的教学实践。

5.教材中“思考”“案例”“活动”“阅读” 等栏目有原则上的安排,但不做机械规定,即需要的时候就安排,不需要的时候不因为栏目设计而硬性安排。

6.教材编写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同时,也照顾到大多数农村学校和许多教师的实际。

教材在内容选择和活动题设计时,注意避免“城市化” 的倾向。

并且在有明显地域特点的内容方面,注意其他地区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编写城市等有关内容时,注意农村学生的学习;在编写农业等有关内容时,注意城市学生的学习。

7.教材编写强调用权威的资料和尽可能新的资料。

二、关于《必修地理 1》的说明1.本册教材共5章16节。

第1章以太阳系为核心讲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

第2章、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三个要素──大气、水文和地貌为例,阐述要素的运动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使学生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进而能够对自然景观的形成与人类活动形态作出初步的分析和解释。

第五章通过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讲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教科书的一些章虽然是以自然地理要素为标题,并不是追求地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以自然地理基本要素为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阐述自然地理基本要素的运动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3.对于标准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的要求,教科书采取分散处理的办法。

分别归入相应的自然地理要素基本过程,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地球的保温(温室)效应”是大气部分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课时限制,教材没有在文字部分阐述,而是在“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5.“全球气候变化”部分重点讲述的是近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历史时期和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仅仅是作为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讲述的。

6.对于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因为物质循环的范围下到软流层,上到地表,只是地壳内部不确切。

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一内容时,采用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提法。

7.教材以“山岳的形成” 和“河流地貌的发育”为案例,分别说明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以“山岳对交流运输的影响”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为案例,分别说明“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8.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部分,课文没有用“热量带”,而是采用了黄秉维先生生前曾多次提倡的“温度带”。

9.本书中的“活动”,多是围绕体验、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而设计的。

一些“活动” 的具体内容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加以改造,如热力环流的小实验,三圈环流模型的制作,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作图分析,试图引导学生在“做” 中学习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