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小字典

合集下载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麦克.克莱尔(Michael St. Clair)着陈登义医师译第一章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本章提供往后旅程上的一张“地图”;它指点出读者于本书中将踫到的各种景像之精华以及一些特殊且值得观赏的地方。

本章所要介绍的有下列几个主题: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相关的名词与概念、一些主要理论间的核心议题与重大差异以及阐释这些议题所需的活生生个案例证。

一、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Object Relat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Self)客体关系即人际关系。

“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的是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

比较广义的讲,则是指作为另一个人其感受或驱力的客体(对象)或标的物之重要关系人或事物。

弗洛依德在讨论本能驱力及有关早期母子(女)关系的背景脉络时首次使用客体一词。

在和“关系”(relations)连在一起使用时,客体指的是人际关系并且认为过去关系(所留下)的内在残余(inner residues)会形塑个人在目前和其它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

精神分析总是在探究个人的过去到底是如何在影响目前的行为与关系。

例如,精神分析寻求的是去探究治疗中所发生的转移关系;也就是说,个案到底是如何把他或她的过去关系转移到目前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里。

精神分析也在传统上要去研究关系议题,诸如在伊底帕斯期儿童和父母的关系。

然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某些学者也曾以很特别的方式去关注这个「关系」以及「过去关系」究竟是如何结构及形塑其人格。

这些作者对关系以及人格的结构与发展所采取的途径是和古典的弗洛依德人格模式不相同。

粗略地讲,那些远离古典弗洛依德模式的人--这里我并不是在讲那些弗氏在世时和他分裂开来的人们,诸如卡尔荣格、艾德勒、朗克以及其它人--我们可以把他们划分为客体关系理论家以及自体心理学理论家。

这两类理论家自认为是在精神分析的主流中,但他们却相当大幅度地改变了主流。

自体关系心理学

自体关系心理学

自体关系心理学展开全文自体关系心理学(self relations psychology)是研究自体所内化的自体客体和自体结构之间关系的心理学理论,自体关系理论认为自体关系的发展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核心。

有马侗领首次提出,并发展成一种系统的心理学体系。

这个概念在马侗领所著《自体的发展》一书中得到详细阐述。

有自体关系的概念可以看到,自体关系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化的自体客体,自体客体是科胡特提出的重要概念,自体客体在科胡特定义为,把另外一个独立的人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

而在自体关系心理学中,自体客体是指内化到自体内部的客体,这个客体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且和自体结合建构成为心理功能,这个客体包括正性的客体和负性的客体。

自体关系的第二部分是自体结构,什么是自体结构。

自体关系心理学把自体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混沌期,脆弱期,自恋期,巩固期,实现期。

这些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需要,因此这五个独具特点的时期称也称为五种自体结构。

如果每个阶段得到适度的情感回应,将会内化适当的自体客体,形成恰当的心理功能,那么一个人将会得到良好发展,自体结构也将会得到完成。

如果这些时期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恰当满足,就会导致自体结构的缺陷,心理功能的缺失,人类的自体结构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停滞,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也就是说所内化的自体客体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心理功能的发展,最终影响到自体结构的发展。

换句话说,自体关系影响了自体结构的发展。

自体关系心理学理论重要概念:一、发展阶段混沌期(0-6个月,会延续到1.5岁左右):孩子和母亲是一体的,像在子宫里一样,当然孩子也很难分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一切都是交织着一起的,这个时期就像一颗种子蕴含着心理发展一切原始材料,包括强与弱的两级。

脆弱期(6个月-3岁左右):婴儿这个阶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功能,心理功能都托管在父母身上,婴儿内心还很脆弱,对重要的抚养人极大的依赖,但这个时期孩子大量认同父母,内化各种心理功能。

个体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的区别?

个体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的区别?

个体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都是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研究的焦点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是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立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形成的,关注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情感状态、动机和行为表现,以及个体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和处理各种生活问题。

个体心理学也重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意义构建,认为每个个体都在不断追求对自身的理解和意义。

自体心理学(Autonomous Psychology)是心理学中一个较新的概念,它强调个体内在自主性和自我决定的能力。

自体心理学注重个体的内在潜能、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强调自我对生活的主动塑造和决策,倡导个体在心理健康和成长中具有自我决定性和内在动力,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

自体心理学更关注个体内在力量和资源的开发,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因此,个体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的区别在于焦点不同:个体心理学重点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和适应,强调社会因素和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表现;而自体心理学更注重个体
内在的自主性、潜能和发展,侧重于个体内在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

两者在心理治疗和个体发展领域都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治疗方法。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稳定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包括了:1镜映、2理想化、和3孪生需求的平衡。

●1Mirroring镜映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直接反应反映了自体价值的纳新感受,并逐渐灌输内在的自在尊重。

父母对于儿童的活动的欣喜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这样镜映反应的结果那么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

●2Idealization理想化是指正向的特质全能、全知所构成的自体的心智表象。

理想化是指需要去处理的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这种需求,能够将父母理想化并且适应实际的目标之能力。

●3孪生需求:Alter-ego另我亦即孪生(twinship)对方有如自己仿佛共情的完美境界,kohut在其《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里提出第三个自恋的转移关系,也就是孪生,像是被孪生的他人所了解一般。

以下信息引用参考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详尽解释:“《自体的分析》(1971),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并且成长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体"的发展: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又被称为"自体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有权力感夸大感独一感和被无限赞赏的需求。

持续在镜映客体关系上的不足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2.逃避接触3.渴求镜映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孪生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1、渴求理想化2、另我(alter—ego)人格●自体客体:对其他人所提供的非个人体验去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

可以在治疗中分析当新版本的自体客体移情出现时,所遇到的防御和物抗,展开各种自体客体移情并修通它们,是在更成熟的成人层次上,在自体和客体之间建立共情性的曲调。

对自体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的具体细节:●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和目标传统精神分析认为调控本能驱力的能力在于自我领域的扩展。

广义自体心理学则认为,对自恋人格障碍和自恋行为障碍,因自体客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停滞的发展过程,都在于弥补人格结构的那些缺陷。

自体心理学导论

自体心理学导论

自体心理学导论自体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分支,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心理学主张人类可以针对自身的问题寻求内在的答案,而不是只依靠外部的因素来解决问题。

自体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德国,是由人类学家克尔凯郭尔(Carl Gustav Jung)发展起来。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内在世界,每个人都有潜藏的智慧和能量。

自体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在于认识到人类有一个内在的、自我调节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自体心理学主张,通过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在,人们能够找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路径。

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自体识别”,它指的是人们通过了解自己的情感、行为和思想,从而发现自己真正的本质和需要。

自体识别是自体心理学的基础,也是探索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关键。

自体心理学也极度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

它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反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情绪、生理和认知反应。

自体心理学主张通过了解自身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情感、信念和行为来优化这种互动过程,并取得更好的成果和经验。

自体心理学还特别关注人类心理和精神生命中的一些阴暗面,包括潜意识、压抑、冲突等。

它认为人类的内心深处充满了许多隐藏的情感和思想,它们是人类行为中的重要因素。

自体心理学主张要认真面对这些阴暗面,通过自体识别和沟通的技巧来帮助人们理解和处理这些情感和思想,消除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自体心理学帮助人们自我发展和成长,不仅仅依赖于自我认识和思考,同时还需要关注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背景。

自体心理学主张人类要认真探索这些背景,寻找自己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平衡,通过自我调整和发展来创造更好的未来。

总之,自体心理学是一种能够帮助人类探索自我、自我发展、自我调整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学科。

它认为人类不仅是环境的产物,也是自身内在力量的产物,通过自我认识和理解,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一条独立而充满意义的人生之路。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一、概述自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学科,它探索人类情感、动机、认知等方面的现象。

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自然过程,受到个体的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层面的影响。

在这一学科中,人们试图理解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健康。

二、自我意识与认知自体心理学强调自我意识对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性。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特点和关系的意识。

通过自我意识,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信念,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认知则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理解和思考。

自体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个体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三、情感与态度情感是人类情感经验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个体对外界环境的感受和评价。

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态度则是个体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评价和态度。

自体心理学认为,态度反映了个体的价值观和信念,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四、个体发展与成长自体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发展与成长过程。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个体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社会环境和个体经历等。

自体心理学试图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为个体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个体健康与幸福自体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健康与幸福。

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个体内在平衡状态的体现,它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协调与和谐。

个体的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通过理解个体的心理需求和挑战,可以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六、结语自体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个体内在心理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

在个体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自体心理学为个体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个体实现心理健康和幸福。

自我、自体与自性

自我、自体与自性

自我、自体、自性转发同学翻译整理和摘录John Bebee有关自我(ego)、自体(self)、自性(Self)的讲座,很受启发!John Bebee:你必须有一个厉害的神经症才能成为荣格的心理分析师!!!这需要很长时间来释放,解除自性化情结。

与此同时,我开始自己的生活和我的精神病学诊疗学的训练等等。

我一边体验个人分析一边开始自己的生活。

我没有等待分析有效才开始感受自己的生活,但分析师帮助我远离我的情结以防破坏我的生活直到我自己联系/理解自性能够为我解决情结为止。

拥有一个情结会“毁灭一个人的生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一个情结通常意味着你在过别人的生活,你过的不是属于自己的生活。

一个母亲情结意味着你生活着好象你是你的母亲,或一个比你自己的母亲更好或更糟的母亲。

一个父亲情结意味着你生活着好象你是你的父亲,或一个比你自己的父亲更好或更糟的父亲。

一个金钱情结意味着你生活是为了钱。

一个权力情结意味着你生活是为了权力。

自卑情结意味着你生活着,好象你的能量不够或效率不高,比起其他人来言。

一个自杀情结意味着你总是想找到一种方法来结束你的生命。

凯瑟琳问过一个问题,有关自我心理学、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自性心理学,即自我、自体、自性的问题:1. 弗洛伊德谈到自我2. 科胡特谈到自体3. 荣格谈到自性我们自己的个性分3个不同的方式。

自我是用来有效地应对我们的冲动、羞愧和内疚。

自我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以及做出明智的决定。

许多精神分析学师和一些荣格心理分析师实际上相信心理治疗的主旨就是去获得一个更好的自我。

弗洛伊德说,本我在哪里,自我就应该在哪里。

自我心理学家们主要谈论人的应对策略和健康的防御机制。

那么,小写“s”的自体(self)从哪儿来?而大写“s”的自性(Self)呢?让我们从这个小“s”的自体开始谈起吧,这是海因茨.科胡特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成果。

我们必须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似乎让我们的自我自动去完成一些任务;我们去工作、我们做饭、我们吃饭、我们睡觉等等;但是如果我们和一个好朋友在一起,我们或许会吐露说,“我感觉到今天不太像我自己。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一种,源自Heinz Kohut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佛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了关于前语言期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大精神分析理论.Personality,narcissistic,自恋型人格NPD,自恋人格疾患在精神科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里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型态的夸大、过度敏感,以及缺乏神入、夸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且只会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持久的注意与钦佩(当『表现癖』被用来定义自恋家时,有时会被拿来使用):权力感。

夸大感、独一感,和被赞赏的需求,是三个最能将自恋人格疾患与其他人格疾患区分的因素。

其他相关特征,如权力或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当被批评时暴怒、羞耻和屈辱的感受、人际利用的;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嫉羡和过度理想化的感受偏见。

后面这些特征与疾病的严重度的关系,甚于人格的特定分型.持续在镜映自体客体关系上的不足,可能产生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期待自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2.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他们隔离自己以否认令自己惊惧的对别人的需要,并避免被别人吞没与摧毁。

3.渴求镜映(mirror—hungry)人格—-他们坚持展现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在忧郁后的退缩与愤怒后的行动化爆发之间变动。

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另我(或孪生))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1、渴求理想化(ideal—hungry)人格——他们永远在寻找自己所能赞赏者。

2、另我(alter—ego)人格——他们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那人可确立其价值,因而确立了自己的真实性。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

科胡特:⾃体⼼理学精分课程笔记——科胡特:《⾃体⼼理学》1、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是三个⼈的俄底浦斯的问题;客体关系理论就是两个⼈的客体关系单元;⾃体⼼理学则是针对⼀个⼈的⾃体。

2、中和的⼼理结构是⼼灵不可⼆分的部分……;它的形成来⾃⽆数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的内化。

3、Narcissus:⽔仙花,⾃恋,弗洛伊德⽤这个神话故事来说明⼀个现象:⼀个⼈⾃⼰爱上⾃⼰。

4、中国⼈所说的“⾯⼦”,包含精神分析所说⾃恋的全部内涵和外延。

5、⼀个⼈的⼒⽐多如果能够正常投向原始客体(⼀般来说是母亲),他就能够顺利地爱上别的⼈(男⼈或⼥⼈)。

如果他的⼒⽐多在投向原始客体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就会⾸先投注到母亲的替代物⾝上(⽐如长发、⾼跟鞋、⼥⼠内⾐等等)——恋物廦就是这样形成的。

如果⼒⽐多既不可能投注到母亲⾝上,⼜不可能投注到母亲的替代品上⾯,那么⼒⽐多的投注⽅向就会转向⾃⾝——这就是⾃恋产⽣的原因。

6、弗洛伊德认为,⼒⽐多是有总量的。

如果⼀个⼈投向内部的⼒⽐多过多,那么投向外部的⼒⽐多就会相应地减少,那么这个⼈就会显得孤独和抑郁。

但现在的精神分析师,⼀般不太在乎⼒⽐多投注的数量,⽽更在乎所谓的品质。

7、⼀个⼈,他的⾃恋的健康程度,在于他本来的⾃我和理想的⾃我,他们之间是冲突的,还是和谐的。

如果他本来的⾃我和理想的⾃我,是冲突的,那么他的⾃恋就可能是不健康的、恶性的、糟糕的,低⾃尊的。

反之,他的⾃恋就是健康的、和谐的,这个⼈就不太可能处在孤独的或者抑郁中间。

8、如果⼀个⼈的⼒⽐多和攻击性过多地指向⾃⾝,到了恶性的时候,他就可能会⾃杀。

⾃恋的最⾼境界就是把⾃⼰玩死——纳西斯的不眠不休、不饮不⾷。

9、科胡特的《⾃体⼼理学》理论,是精神分析史上⼀个⾮常⼤的发展。

有⼈甚⾄评论说:如果上世纪六、七⼗年代,如果没有科胡特研究⾃恋的⾃体⼼理学出现,那么精神分析学派就有可能会被⼈本主义和认知⾏为主义淹没。

10、科胡特对传统精神分析的补充:弗洛伊德认为,⼀个⼈的⼈格、⼼理或者精神的发展,只不过是性⼼理的发展⽽已。

自体心理学概述

自体心理学概述

自体心理学概述(2010-太原-李小龙课件文字稿)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一)弗洛伊德的观点:《论自恋:导论》(1914)(二)弗洛伊德的观点:《哀伤与抑郁》(三)温尼可特的观点(四)马勒的观点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一)科胡特生平(二)内省与共情:精神分析方法学四、自体心理学要点(一)主要概念(二)自体发育的主要方面五、临床方面(一)治疗假设(二)临床例子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1、古希腊版的自恋传说傲慢的那耳喀索斯(Narcissus)因爱而只留下声音的厄科(Echo)把影子当做实体,赞美自己;他一面追求,同时又被追求。

“我追求的东西,我已有了,但愈有愈感缺乏”,心理学只是对神话的部分诠释,比如身体与精神象征之一:夸大与镜映象征之二:指向自体的爱会让客体消失,只留下重复自己的回声2、中国版的自恋传说落洞女:理想化与融合因理想化对象而变得美丽的自身湘西三绝:赶尸、放蛊、辰州符——独特的死亡诠释与无所不能贫弱的自体,对于回应的呼唤原始夸大:现实的压抑和神的允许“在人神恋与自我恋情形中消耗其如花生命,终于衰弱死去”共同的结局:死亡;不同的期望:悲哀与想像中的大团圆(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1、概念指自体爱(self-love)。

术语可追溯到埃里斯,他把自恋(一译“影恋”)视为“自动恋”(自体性欲)的一种,他说:“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现象都可以叫做自动恋,广义的自动恋也可以包括一切性冲动经抑止或禁锢后的变相的表现”,分病态与常态。

弗洛伊德的定义:指个体像对待性客体一样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

口腔期、肛门期和俄狄浦斯期力比多指向的转移自恋是弗洛伊德后来提出自我(ego)这个概念的铺垫2、自恋的特质(1)夸大自身:非现实(与他人相比)(2)以自身为衡量他人及万物的尺度(3)对批评和挫折极度敏感(4)空虚感、无意义感(5)过度防御和补偿行为单讲自恋,指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特质一般说的自恋包含了从特质、病理性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谱系一个例子:狄更斯的《董贝父子》(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1、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DSM-IV的定义:一种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别人赞扬,并缺乏感情移入(empathy)的普遍模式,这种情况从成年早期开始,产生的背景不一。

“自我”、“自体”和“自性”

“自我”、“自体”和“自性”

“自我”、“自体”和“自性”自我(ego)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通过与现实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是为本我服务。

自我的目的是为了让本能需要在现实条件下得到满足。

事实上自我更象是一项心理功能。

目的是把本能需要与现实世界提供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把现实中可以满足的物体转化成本能需要的满足。

可比人体中肺的功能,现实世界中只有空气,而人体需要的是氧气,所以肺把空气储藏起来,然后选择了可以满足人体需要的氧气分子,然后被肺里面的毛细血管吸收。

同样的道理,自我就像人心理的一个器官,负责调动自身的资源去现实中寻找可以满足本能需要的条件。

所以自我有很多子功能,比如用眼睛寻找、比如用语言沟通、比如用头脑思考、记忆、用身体行动等都属于自我的功能,所以就如哈特曼所说,自我有一些并不是冲突的产物,是在没有冲突的领域中发展出来的,比如记忆、思维等,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自我是为本我服务的。

一个人的自我功能往往由两个步骤组成,一个是承载住本能能量的投注,另一个就是通过自我的功能向现实世界寻找满足。

因为现实世界通常无法与本能欲望达到无缝接壤,所以自我需要先承载本能能量一段时间,然后再看看现实是否能满足的。

这其中就形成一个能量簇,心理学称之为情结。

这也就是为什么荣格把自我称为自我情结。

人在一出生的时候,自我功能是几乎不存在的,比如不知道如何使用眼睛、语言和记忆等,这个时候重要客体或者说养育人就几乎是婴儿的自我,充当婴儿的自我功能,所以一开始本能力比多是投注到重要客体身上,通过他们来完成自我需要完成的功能。

然后随着婴儿的长大,自我功能才慢慢在自己身上发展。

当自我功能回到自己身上时,那么力比多就投注到自体身上。

但如果这个阶段养育者过度得不好,自我功能无法在自己身上发展,依然依靠他人来实现自我功能,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出现自恋障碍,自恋障碍就是把客体当成自体实现自我功能。

在这里自体就是相对客体而言,都是力比多投注的对象,都是为上满足本能的需要。

简单说,自我就是把生命所能用到的资源用来满足生命需要的一种功能。

关于自体客体

关于自体客体

关于自体客体一、自体客体的意思我把另外一个独立的他人,当成我的一部分来使用,而并没有把他人体验成和我分离、与我不同的人。

这里的他人就是我的自体客体。

更重要的理解是,我借着使用他人来扩展自体的需求。

我们每一个人从婴儿时期就是这么过来的,绝对地需要通过使用他人存活下来。

我们的父母在那时候充当了我们的自体客体。

母亲对我们的每一个需要及时满足和回应,她成为我们生命最初的重要自体客体。

通过自体客体被我们使用着,自体才开始形成和发展。

科胡特说◆一个人的自体发展是否正常,取决于他的父母能否满足他对父母的需要。

◆如果父母的自体健全,就能神入准确地理解这个人对父母的需要,并且通过恰当的反应满足这些需要。

◆当然父母也会不可避免地有失误,这种失误成为恰到好处的挫折,使一个人通过转换性内化的机制,将受挫的体验转变为自体的结构和功能。

那么在这个人形成了稳定的自体结构以后,他就不会再依赖他人来执行自我功能,可以独立地维持自尊。

◆反之,父母如果不能满足孩子对自己的需要,孩子长大后就必须依赖使用他人帮助自己发挥心理功能来维持自尊。

二、成人后还需要使用他人在成人后,如果我们还是把他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无法看待他人是一个独立的人,并且迫使他人必须以我们的需求来满足我们,就会造成人际关系困扰,并且会带来相应的情绪困扰。

三、简单理解孩子在早期,通过使用父母来建立和发展自我功能。

父母愿意被使用,那么孩子的自我功能就会发展得健康。

父母如果因为自身的人格问题,不愿意被孩子使用,或者制造被孩子使用的障碍,那么,孩子就无法建立健康的自体功能,他以后就会通过使用别人来达到执行自我功能的目的。

四、例子一对父母非常在意孩子对考试成绩,孩子只要考得好,父母就在同事面前炫富,我的孩子又考了第一名。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在同事面前有面子,有自尊,但是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实力,而是使用孩子的实力,来达到他们自己对自尊的需要。

这里,孩子就成为了父母的自体客体。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二)儿童发展观
克莱因对于客体关系的具体论述,主要体现在她的儿童发展观之中。 克莱因在儿童精神分析中治疗的小病人,最小的是2岁半,大的约10 岁左右。通过对儿童的幻想内容的分析,克莱因推断出了2岁之前的 婴儿心理的结构和动力特征。所以如果说得准确一点儿的话,应该是 克莱因从儿童分析中建立了她的婴儿观。她这种回溯的推断方式恰似 弗洛伊德用来自成人的分析材料去判断儿童和婴儿的心理经验。尽管 无法直接加以验证,但它无疑丰富了我们对于婴儿心理的了解。
一、客体关系心理学 二、自体关系心理学
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学派是以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对象” 的论述为基础,把客体关系即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置 于理论和临床的视野中心,形成独特的客体关系理论。克 莱因被认为“或许是提出彻底的对象——关系理论的第一人”
(一)客体及客体关系 克莱因是这样理解客体的:它是婴儿在与外界环境之中重要的外部客 体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经验。婴儿与客体之间存在一种幻想的、 不现实的关系。如果幻想是破坏性的,婴儿就会有内疚感,倘若不能 忍受就会向外投射———尤其是父母等照看者。婴儿与客体的联系是经 由投射和内射等过程的。
自体心理学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四大学派之一(其它三个 是内驱力、客体关系和自我心理学)。
历史学家评论说,在新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如果没有科胡 特对精神分析的贡献,精神分析就将被其他学派淹没(他最初受的是传统的精神分析训 练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在传统精神分析的框架下进行工作和研究, 但他随后的努力代表了一个扩展的、全新的方向。是从对自恋的研究 进入自体心理学的。
客体关系即客体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或者说每一个“我”与 外在于他的“非我”之间的联系。这个客体既可能是外部的真实客体, 也可能是外部客体的内在心理表征,还可能是儿童自身分离出去并被 客体化的一部分。对于婴儿来说,他最早面对的对象即他的母亲,因 而与母亲的关系是一切客体关系的基础。

万千心理自体心理学诊断评估:心理测验与自体客体功能

万千心理自体心理学诊断评估:心理测验与自体客体功能

这一章集中探讨了人际磁石综合征的心理原因。这包括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情感需求以及对于控制和依赖的欲望。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作者们帮助读者 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反复被某些人吸引。
这一部分转向了人际磁石综合征的社会因素。这包括家庭影响、文化背景以 及工作环境等。作者们解释了这些因素如何塑造我们的关系模式,并导致一些人 倾向于与对他们有害的人建立关系。
这本书对心理测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心理测验的方法 和工具,包括问卷调查、量表、测验等,并且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 的场景。同时,作者还介绍了如何运用心理测验来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以帮助 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测验的应用价值和作用。
这本书对自体客体功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作者详细介绍了自体客体功能的 概念、理论和应用领域,包括自体客体功能的概念、特点、分类和作用等方面。 作者还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体客体功能的应用方法 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自体客体功能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 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剖析这种现象,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其背后原因的有效工具,并 提供了可操作的建议以应对这种困扰。以下是本书的目录分析:
本书的开篇,作者首先对人际磁石综合征做了定义,并描述了这种现象的普 遍性。他们也提出了本书的主题:探讨这种综合征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我们 如何可以从中找到解脱。
这一部分详细解释了人际磁石综合征的概念,说明了它的表现形式,并探讨 了其产生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作者们提出,这与我们的自我认同、家庭背景以及 社交环境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简介
这是《万千心理自体心理学诊断评估:心理测验与自体客体功能》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 介绍。
谢谢观看
《人际磁石综合征:为什么大家总被伤害自己的人吸引》是一本深度探讨人 际关系心理的书籍,它提供了理解人际磁石综合征的有效工具,同时也为读者提 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通过理解这本书的内容,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 的关系模式,并找到有效的办法来改变和发展更有益的人际关系。

自体心理学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基本概念简版评论作者:网路转载时间:2009年8月21日路径:首页 < 心理咨询 < 精神分析 < 自体心理学 & 主体间心理治疗标签: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一种,源自HeinzKohut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佛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了关于前语言期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大精神分析理论。

Personality,narcissistic,自恋型人格NPD,自恋人格疾患在精神科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里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型态的夸大、过度敏感,以及缺乏神入、夸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且只会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持久的注意与钦佩(当『表现癖』被用来定义自恋家时,有时会被拿来使用) :权力感。

夸大感、独一感,和被赞赏的需求,是三个最能将自恋人格疾患与其他人格疾患区分的因素。

其他相关特征,如权力或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当被批评时暴怒、羞耻和屈辱的感受、人际利用的;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嫉羡和过度理想化的感受偏见。

后面这些特征与疾病的严重度的关系,甚于人格的特定分型。

持续在镜映自体客体关系上的不足,可能产生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期待自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

2.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他们隔离自己以否认令自己惊惧的对别人的需要,并避免被别人吞没与摧毁。

3.渴求镜映(mirror—hungry)人格——他们坚持展现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在忧郁后的退缩与愤怒后的行动化爆发之间变动。

自体心理学小辞典

自体心理学小辞典

自体心理学小辞典Alter ego另我即孪生(twinship)在此关系里,对方有如自己,双方都经验对方的感受有如自己的一般。

科胡特在最后一本着作《分析的治愈之道》(1984)里提出第三个自恋的(亦即自体客体)转移关系,也就是孪生。

从科胡特最初将孪生转移关系包括在镜映转移关系之下来看,这是个改变。

孪生自体客体关系的本质是在兴趣与才能上的相似性,那意思就好像是被某个像自己一样的他人所了解一般。

科胡特所说的悲剧人(tragic man)(相对于弗罗伊德所描绘之精神官能症个案的罪疚人(guilty man))在过去曾处于无反应之环境的危险中,如今被提供了两个去了解其核心自体之残存潜力的机会。

第一个机会是核心雄心与抱负透过早期夸大表现癖幻想的巩固而被建立起来,这大部分是发生在生命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年间,并且需要母亲的镜映接纳,以坚固其充当雄心与抱负所不可或缺乏基础的健康表现癖。

第二个去了解核心自体潜力的机会是获致大部分特定的理想化目标,通常出现在生命的第四、第五和第六年中间。

科胡特(1977)也提出一个张力弧的概念,以描述在自体之两极间的心里活动之持久不变的流动,也就是一个人对于朝向被其雄心与抱负所驱使且被其理想所引导之事物的基本追求。

这是科胡特早在1966年时便提出的一个想法。

在转移关系的情境脉络里,个案早期的存在与行动因某个得以成为纯真喜悦之来源的那个人物之轮廓会逐渐显露出来;而这人充当静默的存在、充当儿童紧挨其身旁便觉得精神抖擞(小女孩在厨房里紧挨着其母亲或祖母做家事;小男孩在地下室紧挨着其父亲或祖父做工作)的另我或挛生之重要性也会逐渐变得明显。

科胡特(1984)最后终于视孪生转移关系为一统整核心自体发展的第三个机会,而这发展大概是在镜映与理想化需求未被满足后,才自那些好的自体客体所分享来的技巧、才能与经验中兴起的。

Cohesive self统整自体是一个人对自己认同上之稳定且恰当地结构化了的感受。

自体的名词解释

自体的名词解释

自体的名词解释自体是一个由"自"和"体"两个字组成的名词,它有着多重涵义和用途。

在不同的领域和语境中,自体可以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和解释。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和探讨这个名词。

1. 生物学解释在生物学中,自体指的是同一个个体或组织中的来源于自身的细胞或组成部分。

自体组织移植是指将来自同一生物体的组织或器官移植到体内的另一个位置,或者进行自体细胞移植,以修复或替代损伤的组织。

这种移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修复外伤、改善功能和治疗疾病,具有较低的排斥风险和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2. 心理学解释心理学中,自体指的是个体内在的自我的意识和认知。

它是一个人对自身的主观体验和内心感知的理解。

自体意识对于个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涉及到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价值感、情感识别和自我调节等方面。

自体意识的发展和健康与个体的心理成熟度和稳定性密切相关。

3. 文化学解释在文化学中,自体意味着对自身文化传统和认同的关注和保护。

自体是一个民族或社群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特点的表达,并意味着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弘扬。

自体文化是全球化和多样化的背景下,各个民族和文化社群自我保持和发展自身特点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和理解的桥梁。

4. 体育学解释在体育学中,自体是指在一个体育项目中由一个人完成的行为或动作。

这种个人完成的动作通常是通过个人训练和技巧的实践而达到的,例如足球运动员完成一个进球,游泳选手完成一次优秀的翻滚,或者跳高运动员成功地越过横杆。

自体的完成行为通常需要个人的自主发挥、技术的熟练和身体的协调,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综上所述,自体作为一个名词,具有多重解释和用途。

在生物学中,指的是同一生物体中来源于自身的细胞或组织;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个体内在的自我意识和认知;在文化学中,指的是对自身文化传统和认同的关注和保护;在体育学中,指的是个人完成的动作或行为。

这些解释与不同领域的实践和研究相关,并在相关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自体心理学的移情概念

自体心理学的移情概念

自体心理学的移情概念移情,从弗洛伊德最初的论述开始就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精神分析概念。

弗洛伊德把移情看作“错误连接”、对现实的扭曲一一当下的分析师被错误地体验为病人过去的一个重要人物( Breuer and Freud,1895)。

随后移情也就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退行、移置、扭曲以及投射( Stolorow and Lachmann, 1987)。

自体心理学认为移情是一种无意识组织行为(Stolorow and Lachmann1987; Fosshage,1990)。

在这里,移情被看作表现出组织体验并建构意义的普遍的心理挣扎,这可以理解为,病人体验治疗关系的组织形式是依据他自己的体验主题,尤其是自体和客体结构,这些无意识地组织起病人的主观世界。

因此,史托罗楼和拉赫曼(1987)把移情称为“组织活动,认为病人把治疗关系同化到个体主观世界的主题结构中。

按照这个视角,移情既不是对过去的移置也不是退行到过去,而是表现了组织主题或原则的持续影响,这些主题和原则在病人早期性格形成阶段就已经出现并泛化。

这个视角下的移情和阻抗密不可分。

病人的阻抗大部分建立在移情的基础之上。

这个阻抗源于“恐惧重复”(A. Ornstein,1974,1991)与依恋对象一起时的创伤、强烈的失望以及挫败。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常常被治疗师的行为和特质所引发,病人体验到(治疗师)对他的感受和需要的不同调或敌意。

这种自体客体失败的痛苦体验不可避免地激发出阻抗,因为对于病人而言这些体验预示马上就要再次发生伤害性的童年经历。

因为这个阻抗建立在移情之上(尤其是移情的重复-负向维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病人组织织活动的结果,所以阻抗被认为是一种移情的表现( Stolorow and Lachmann,1987)。

例如,埃文有时话没说完就突然保持沉默。

当我对此询问时,我们了解到因为我刚才看了看挂钟,他感到受伤并对我很生气。

这个感知对他来说意味着我期望会谈结束,因为我对他不感兴趣一这个主要的重复一负向移情期望,他倾向于依据这个期望组织对我的模棱两可的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心理学小字典一一自体心理学的一些语言在自体心理学的发展观点里,原始的、核心的自体在环境气氛里,透过自恋原欲的灌注,与镜映的和理想化的自体客体之互动,在恰好的挫折与满足的携手合作下朝统整的、成熟的自体发展。

原始的自恋也得以转化为较高形式的自恋。

自体里的夸大自体和理想化的双亲影像这两极,加上孪生(也是另我)的第三极之自体客体需求,因着自体与自体客体之关系所得到的自体客体经验,进行转变内化作用。

在此作用中,夸大自体相对于镜映的自体客体,理想化的双亲影像相对于理想化的自体客体,孪生自体相对于孪生的自体客体。

自体与自体客体的关系可以是由原始的到成熟的全光谱范围。

长期缺乏良好自体客体经验,或阶段不恰当的自体客体回应,会产生自体方面的病理,如自恋暴怒、自体崩解、自体的解组等现象,及导致轻重不等的自体疾患。

在镜映转移关系中的自恋能量流动时,因着母亲自恋地使用儿童之成就,将形成分析过程中首先需被打通的垂直分裂(公开夸示婴儿化的夸大) ,其次是打通因母亲的拒绝儿童独立之自恋所形成的水平分裂(潜抑了的古老自恋之要求) 。

在分析情境或其它特定情况里,早先的古老自体客体可能透过自恋的转移关系而被活化。

在治疗上,透过神入的工具,治疗师以自己提供异于个案过去的自体客体经验,或修补缺陷的自体,或强化代偿结构,使个案的自体更趋统整。

Alter ego 另我即孪生(twinship)在此关系里,对方有如自己,双方都经验对方的感受有如自己的一般。

科胡特在最后一本着作《分析的治愈之道?》(1984)里提出第三个自恋的(亦即自体客体)转移关系,也就是孪生。

从科胡特最初将孪生转移关系包括在镜映转移关系之下来看,这是个改变。

孪生自体客体关系的本质是在兴趣与才能上的相似性,那意思就好像是被某个像自己一样的他人所了解一般。

科胡特所说的悲剧人(tragic man) (相对于弗罗伊德所描绘之精神官能症个案的罪疚人(guilty man))在过去曾处于无反应之环境的危险中,如今被提供了两个去了解其核心自体之残存潜力的机会。

第一个机会是核心雄心与抱负透过早期夸大表现癖幻想的巩固而被建立起来,这大部分是发生在生命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年间,并且需要母亲的镜映接纳,以坚固其充当雄心与抱负所不可或缺乏基础的健康表现癖。

第二个去了解核心自体潜力的机会是获致大部分特定的理想化目标,通常出现在生命的第四、第五和第六年中间。

科胡特(1977)也提出一个张力弧的概念,以描述在自体之两极间的心里活动之持久不变的流动,也就是一个人对于朝向被其雄心与抱负所驱使且被其理想所引导之事物的基本追求。

这是科胡特早在1966年时便提出的一个想法。

在转移关系的情境脉络里,个案早期的存在与行动因某个得以成为纯真喜悦之来源的那个人物之轮廓会逐渐显露出来;而这人充当静默的存在、充当儿童紧挨其身旁便觉得精神抖擞(小女孩在厨房里紧挨着其母亲或祖母做家事;小男孩在地下室紧挨着其父亲或祖父做工作)的另我或挛生之重要性也会逐渐变得明显。

科胡特(1984)最后终于视孪生转移关系为一统整核心自体发展的第三个机会,而这发展大概是在镜映与理想化需求未被满足后,才自那些好的自体客体所分享来的技巧、才能与经验中兴起的。

Cohesive self 统整自体是一个人对自己认同上之稳定且恰当地结构化了的感受。

这让他对今日与昨日的自己感受为同一个人。

既使在面对对于自尊的失望或威胁时亦然。

根据科胡特,自体发展定藉由巩固三个元素的方式:夸大一表现癖的自体(全能。

有雄心与抱负的去挣扎获取权力和成功) 、理想化的父母影像(价值与目标) ,和一技巧与才能的中间领域,而这领域被前述两者的张力所维持。

最佳发展是由这三元素之进展巩固成的统整自体所构成。

这需要有敏锐的、神入的、恰恰好的父母影像(自体客体)。

他们赞许的镜映,反映了儿童的自我价值,因而鼓励了自尊和自我肯定的雄心与抱负之发展和维持。

当父母影像无法神入儿童的表现癖(镜映)需求和理想化(融合)需求时,则导致病态。

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病理是连于一结构化不完全且不稳定的自体。

自体统合性被自恋伤害所威胁;在激发对于自恋维持需求的情况下,会有自体之暂时的崩溃、衰弱,或不协调于自体的情况。

Empathy,神入简明牛津字典对该词的说明是“投射个人的人格进入(因而完全了解)所凝神(contemplation)的客体”。

将自己的脚放入他人鞋中的能力,这概念暗指一个人兼有感觉自己进入客体,又保有自己做为独立个体身份的觉察两者。

虽然有些分析师基朴神入的不科学与未具信度而反对神入这词的使用,多数意见仍认为对神入的能力是做精神分析治疗的先决条件。

它可以,但很少被引证为一个投射性认同的例子。

科胡特称为替代的内观(Vicarious introspection):弗罗伊德称为Einfeshlung:intersubjective resonance:一种认知的形式,让一个人可以由他人的特点去理解其主观经验,了解不只感觉催动其行动,而且冲突与妥协形成自己感觉的全部。

神入并非同情,但在接受并了解他人观点的主观正当性之神入过程上,情感同调是第一步,必须有该词是因为同情只用于分享不愉快的经验,而未暗指同情者必须保持其客观性。

弗罗伊德的着作中关于神入只有两句话,在(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1921)文中,和某一注脚里提到的。

他认为认同是藉由模彷之路导致神入,“这机转让我们开始有任何可以着乎于别人心智生活的态度”以及“在我们对于存在于他人里面。

却被我们的自我天生视为异类之了解时,扮演着最大部分的角色”。

在心理治疗中神入是一种探究的模式,让治疗师可以了解个案所报告的经验。

如了Thomas Ogden在(The Primitive Edge of Experience,1989)指出,是分析师自己与情绪混合后的知觉,导致得以对个案了解。

由于这多为潜意识的,所以分析师必须学会利用自己飘移的潜意识状态以了解个案的主观经验。

个案不被由传统精神动力观点来面质为防街行为或阻抗:治疗师代之以与个案的主观经验同调。

将个案的主观经验视为正当的与适应的来接受。

在DSM。

IIIR中,缺乏神入被认为是自恋型人格者的性格倾向。

它也见于精神病理的许多其它型态中。

无法适当神入其子女的个案,被认为与其子女之精神病理的各种型态相关。

Grandiose self 夸大自体也称夸大表现癖的自体(grandiose。

exhibitionisfic self。

儿童会有想成为完美的期望,因而在给予恰恰好的父母时,他会想去获得父母对其自尊和价值的赞同和肯定。

在父母的神入失败下,会发展出病态的夸大自体。

病态夸大自体的特征包括对自己的优越性、独特性、坚固性、和无限性带着夸张自视的不实际想法:期待去展示和表现自体:幻想着杰出的成就、权力和地位的提升:贪得无厌的渴求注意、赞同、赞赏和爱;带着不实际的高目标和计划之过度企图心;难以忍受自己名号的不完美感觉,期待特殊的好感:封他人有负面、敌意、贬抑的态度;在人际关系里的过度自负、傲慢。

狂妄、自我中心,爱炫耀,和自恃身份的狂傲。

在正常的自体客体发展里,儿童的早期互动是处在自体客体的关系形式里,在这关系里,他人被经验为一自体的延伸。

在夸大的最早形式里,儿童相信自己是全能的“我很棒,且你赞赏我”;于是他开始认知到他的需要被一全能而完美的他人(通常是母亲“你很棒,且我是你的一部分”)所迎接。

当自体客体的需求相配合时,会在自体和客体间有渐增的分化,且会逐渐地觉察到他人是自主的。

在母亲对其小孩的神入回应里,她将值得与价值反映回给小孩所做和所说的,而这镜映回应让小孩可发展自尊和自我肯定的企图心,他的夸大表现癖自体因是完美而企图诱出持续的赞许。

当然,并非他的所有活动均受到母亲的喜爱。

即或如此,如果母亲通常是回应、肯定、赞许和一致的,儿童就可忍受自己行为(他由自己的错误学到的,并发展出内在控制和自体调节)之无可避免的失败,及在母亲反应里的可预期落差。

儿童的父母重复地不恰当回应(神入失败)时,就会有可见的精神病理。

Idealization ,理想化指贡献正向的特质(卓越、美丽、完美。

全能、全知、不失败、神入、不转离的爱、无比的胜任)给另一个人、客体,或自体(的心智表象)。

理想化是指需要去处理人想要融合,或接近会让自己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这种需求。

能够将父母理想化,并由理想化中摄入力量和舒适的结果,儿童会发展出自体方向、以及一种去设定具挑战性且实际的目标之能力。

一原始全能的理想自体最初是产生自关联到完全可及、爱,需求满足,和降低紧张的理想客体(母亲) 。

讯息是“我是完美的,而且你爱我”。

在早期亲子关系里,儿童投射自己的夸大到父母身上。

父母困而是被理想化的(以科胡特的用词是理想化的双亲影像idealized parental imago)。

最初,儿童希望与这满有权能的自体客体融合(你是完美的,而且我是你的一部分) 。

随着时间流逝,这想要融合的期望导致父母胜任能力的被内化。

以及一种想要靠近这力量泉源之渴望。

最后,成熟的人被满足于知道其它人(朋友、家人等等)在其面对压力的时候是可及的。

理想化是一个对抗知觉到矛盾和由罪恶感与忧郁里获取自由的防卫,代价是自尊的失去。

这防卫的失败会导致幻灭(disil1usion)和忧郁。

婴孩理想化过程的重复常发生于人格疾患个案的治疗中。

Idealized parental imago 理想化双亲影像指一个让孩童能尊敬,并将其当做一个平静、无误且全能之影像而与之融合者。

而因着母亲无可免的不完美,起初的自恋平衡状态被迈向成熟的压力与痛苦的精神张力干扰。

婴孩的精神组织会设法建构关扮,“完美”的新系统(好一始基的自体。

坏一外在的。

完美与力量一始基的你。

)自恋可视为最初的快乐、力量、完美,以及好的属性代表(尚未分化的) 。

逐渐分化成愉悦、力量、知识。

美和道德等各类型完美。

这些性质被投射到双亲影像。

理想化作用与自恋之间有密切关系(理想化的客体表征、认同作用、自体的连锁关系)。

理想化原欲的出现,原欲的灌注有一部分是向客体的,被理想化的性质被当作原欲满足之源,这如被剥夺则会转变这客体影像为一内射物(内化作用会被客体失落所加强)。

长保一个特定的客体灌注是不可能的,因而会有挫折。

结果是内化作用及驱力调节之精神结构的增添(超我)。

正常下,前俄狄浦斯期理想化的双亲影像逐渐失落,伴随着自我的驱力调节功能的增加。

而俄狄浦斯期的巨大失落,则助长了超我的形成。

Libido, 原欲心智能量的理论上形式。

有这能量。

结构和客体表象可被投注以能量。

原欲被认为有一来源,来自身体或原栽,以各种不同形式存在关联至爱欲区(即口腔的、肛门的、性器的原欲) ,当原欲被分配到各种不同的结构或过程时,是为原欲化【或另言之,承载一原欲的精神灌注(cathex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