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吸附解吸数据分析软件使用方法

合集下载

静态氮吸附仪使用方法(简洁版)

静态氮吸附仪使用方法(简洁版)

静态氮吸附仪使用方法(简洁版)实验前请前认真阅读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免损坏仪器,发生危险以及加大实验误差(见说明书P43).1.实验前准备依次打开仪器电源,真空泵和气路。

打开钢瓶阀门时,先打开总的气阀,再打开减压阀(注意气压针指在0.25Mpa方可进行试验)。

2.测量大气压每天实验之前都要测量大气压,方法如下:1)打开软件,将仪器样品管任意一侧卸下,2)勾选样品室1,样品室2和外气室,其他不勾选,点击重置。

然后记录当前大气压(在实验过程中要带入)。

3.样品称量称量样品时,先去一根样品管,记录管号,称量空样品管4.和芯棒重,计为M管重,然后称量样品(取样原则为比表面积大的称样量少,比表面积小的称样量大,具体见说明书P37页表6-1),用漏斗将样品放入管中,再称下样品管,芯棒和样品总质量,记为M管重+样重,则,M样=M管重+样重—M管重4.样品管的安装见说明书P38,严格按照步骤来。

5.实验操作(见P21,软件介绍)切记:每次实验前都要新建工作站,然后纯化气路。

首先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先点击预抽命令,然后放置加热包(正确放法见说明书P40,)样品都要加热一小时左右(注意:不同的样品所加热的温度不同,切莫高温使得待测样品变性或损坏等)。

这时候准备液氮杯,液氮杯中装入的液氮面刚好应与量尺下端圆片面相平(具体见说明书P36图6-3所示)。

将装好的液氮杯盖好。

另外准备一个液氮杯备用。

第一项:冷自由空间系数测定(具体见说明书P24)。

a.先点击绿色【开始】命令,进入实验类型选择窗口,选择冷自由空间系数测定,其中带*的为必填项.填好后点【下一步】b.试验次数设为5次,勾选【自动抽真空】,液氮杯自动下降不选择。

然后点下一步。

c.压力设置不要动,直接【下一步】。

d.热延时时间一般设为2分钟,然后勾选【保留参数. 】(不要忘了勾选,以便于下次实验)。

然后点完成。

之后等一会,会弹出:提示:“请将液氮杯放置托盘后,单击确认”。

氮气吸附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孑L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

氮气吸附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孑L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

氮气吸附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孑L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氮气吸附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方法,它利用氮气在材料表面和孔隙中的吸附特性来评估材料的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

本文将介绍氮气吸附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原理及其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方面的具体应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氮气吸附法的基本原理。

氮气吸附法是基于氮气在材料表面和孔隙中的吸附行为来进行测定的。

在低温下,氮气分子可以通过物理吸附的方式被材料的孔隙所吸附,其吸附量与孔隙大小和分布有关。

当氮气吸附到材料表面和孔隙中时,会形成一层氮气膜,此时通过测量氮气的吸附量和吸附压力的变化来评估材料的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

氮气吸附法主要包括BET法、BJH法和DFT法等方法。

BET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测量吸附等温线的数据来计算材料的比表面积。

BJH法则是用来测定材料的孔径分布的方法,它通过对吸附等温线斜率的变化来得到材料的孔径分布。

而DFT法则是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来模拟材料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的方法。

在实际的应用中,氮气吸附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的表征和评估中。

我们可以利用氮气吸附法来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从而评估催化剂的孔隙结构和活性;还可以利用氮气吸附法来测定多孔材料的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从而评估其在储能和传输材料方面的性能;氮气吸附法还可以用来测定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从而评估其在纳米科技领域的应用潜力。

氮气吸附法是一种有效的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方法,它利用氮气在材料表面和孔隙中的吸附特性来评估材料的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

在材料科学领域,氮气吸附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的表征和评估中,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数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氮气吸附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为我们的科研工作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氮气吸附仪实验报告

氮气吸附仪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氮气吸附仪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学习如何通过氮气吸附实验测定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孔容等微观结构参数。

3. 了解不同吸附剂对氮气的吸附性能。

二、实验原理氮气吸附法是一种常用的表征材料表面结构的方法。

在低温条件下,将一定量的氮气吸附在固体表面,通过测量吸附前后气体压力的变化,可以计算出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孔容等参数。

比表面积(S):单位质量材料所具有的总表面积。

孔径分布(D):描述材料孔径大小的分布规律。

孔容(V):材料中所有孔的体积总和。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氮气吸附仪、样品瓶、真空泵、恒温水浴等。

2. 试剂:活性炭、分子筛等吸附剂。

四、实验步骤1. 样品预处理:将活性炭和分子筛分别研磨至粉末状,过筛后放入样品瓶中,于真空条件下干燥12小时。

2. 吸附实验:将干燥后的样品放入样品瓶中,开启氮气吸附仪,调节温度、压力等参数,使样品吸附一定量的氮气。

3. 解吸实验:在吸附实验完成后,将样品瓶放入恒温水浴中,缓慢降低压力,使吸附的氮气逐渐解吸。

4. 数据处理:记录吸附和解吸过程中气体压力的变化,通过氮气吸附仪自带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孔容等参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比表面积: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950 m2/g,分子筛的比表面积为500 m2/g。

2. 孔径分布:活性炭的孔径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2-10 nm之间;分子筛的孔径分布较窄,主要集中在3-5 nm之间。

3. 孔容:活性炭的孔容为0.4 cm3/g,分子筛的孔容为0.2 cm3/g。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活性炭和分子筛具有不同的吸附性能。

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较大,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分子筛的孔径分布较窄,有利于提高吸附的效率。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氮气吸附实验,成功测定了活性炭和分子筛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孔容等参数。

2. 活性炭和分子筛具有不同的吸附性能,活性炭的吸附能力较强,而分子筛的吸附效率较高。

氮气吸附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孑L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

氮气吸附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孑L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

氮气吸附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孑L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氮气吸附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方法,它是通过将氮气吸附到材料表面并测量吸附量来确定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该方法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和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材料的表面结构和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氮气吸附法的原理、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了解该方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

一、氮气吸附原理氮气吸附法是利用氮气分子在低温下吸附于材料表面的原理来测定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在氮气吸附实验中,首先将试样置于低温下,然后通过调节不同压力的氮气,使氮气分子在试样表面吸附。

根据氮气的吸附量,可计算出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等参数。

氮气分子是一种较小的分子,在常温下呈气态,它的分子大小适中,可以被吸附于材料的微观孔隙内,与大部分材料都可以发生吸附作用。

而在低温下,氮气分子的活性和扩散性会增加,使其更容易与材料表面发生相互作用。

利用氮气在低温下吸附于材料表面的原理,可以有效地测定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二、氮气吸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氮气吸附实验需要使用氮气吸附仪,常用的氮气吸附仪有BET表面积分析仪、采用等温吸附法(BET法)和非等温吸附法(BJH法)的自动比表面积分析仪等。

这些仪器设备通常由样品腔、吸附系统、真空系统、低温系统等部分组成,可以实现对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进行精确测定。

在氮气吸附实验中,样品腔用于放置试样,吸附系统用于注入氮气,并测量吸附量,真空系统用于去除腔体内的气体,低温系统用于降低试样温度。

这些部分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对试样的氮气吸附实验。

进行氮气吸附实验时,首先需要对试样进行预处理,在真空条件下去除试样中的水分和有机物等杂质,保证试样的表面干净。

然后将试样放置于样品腔内,通过真空系统将腔体内的气体去除,并将试样冷却到低温。

在试样冷却稳定后,可以开始氮气吸附实验。

氮吸附试验操作方法

氮吸附试验操作方法

氮吸附试验操作方法氮吸附试验是用来表征材料孔隙结构的重要实验方法,通过测量材料对氮气的吸附和脱附过程,可以得到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布等参数信息。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氮吸附试验的操作方法。

1. 试样制备首先,需要将待测试的材料制备成适当的样品。

一般来说,材料要求无尘、均匀,且具有一定的表面积和孔隙结构。

为此,可以采用研磨或粉碎等方法将材料研磨成粉末状,并通过筛网过滤得到所需的粒径范围。

然后,将样品充分干燥,以去除材料中的水分和挥发性物质。

2. 试验装置准备氮吸附试验通常采用比表面仪(BET)进行,所以需要准备合适的试验装置和仪器。

主要包括氮气吸附仪、真空泵、压力计等设备。

确保这些设备运行正常,而且各个参数的调节准确。

3. 试验条件设置在开始实验之前,需要确定试验的一些基本条件,例如温度、平衡时间、气体流量等。

一般来说,常温条件下进行试验,即室温,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模拟实际应用环境。

在选择气体流量时,要确保气体渗透样品的速度适中,既不会造成过度吸附,也不会导致不均匀吸附。

至于平衡时间,一般需要根据样品的特性和试验目的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可在几小时到十几小时不等。

4. 试验操作首先,将试样放入氮气吸附仪的样品装置中,然后关闭装置并进行真空泵抽真空。

待真空度稳定后,通过氮气吸附仪的控制面板设置所需的试验参数,包括温度、试验模式、平衡时间等。

然后,打开气体气泵和气泵控制开关,让氮气进入试管,直到达到所需的压力范围。

保持一段时间后,关闭真空泵,打开样品仓门,允许氮气进入样品孔隙中。

5. 数据采集与处理在试验过程中,氮气吸附仪会记录下吸附和脱附过程的压力和温度变化,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推导出样品的吸附等温线和脱附等温线等信息。

利用比表面积方程和孔径分布模型,可以计算出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布等参数。

此外,还可以利用柯布模型和截面模型等理论模型,对吸附等温线和脱附等温线进行拟合,进一步分析样品的孔隙结构特征。

总结氮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材料表征方法,可以获得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布等重要参数。

氮吸附试验操作方法

氮吸附试验操作方法

氮吸附试验操作方法
氮吸附试验操作方法:
1、样品准备:样品必须去除表面附着物和杂质,获得均匀的粉末,并将其烘干至常温下。

2、样品称量:将已经烘干的样品(大约0.1至1g)准确的放在量筒中,再将量筒封闭并尽可能排除空气泡。

3、质量测试:用数字天平读取样品的重量,并记录在实验数据表格中。

4、氮吸附:将封闭的量筒粉末加热到获得均匀方式的孔隙结构和吸附剂,并用裸眼观察样品的吸附状态。

然后缓缓的加入氮气,直至氮气开始从样品中涌出,此时不断抽氮,直到样品基本饱和为止。

5、计算吸附容量:用公式计算吸附容量的表格,在其中填入实验的数据,最后获得样品的吸附参数。

6、清洗量筒:将已经吸附样品的量筒清洗干净,并放干净地方备用。

7、数据分析:将所得的吸附数据处理,并绘制曲线、表格,并进行比较分析。

micromeritic氮气吸附仪ASAP2020操作步骤

micromeritic氮气吸附仪ASAP2020操作步骤

一、开机1、检查冷阱中是否有液氮,确保有液氮;2、开主机(仪器右侧);3、开电脑,打开软件;4、打开油泵和无油泵(注:分子泵先不开);5、Unit1/Eable manu control(开手动),双击1#、2#、7#阀;6、抽3分钟后,打开分子泵;7、抽3分钟后,打开分子泵。

即可正常脱气和分析二、关机1、关软件;2、关分子泵(仪器面板下方);3、关主机(仪器右侧);4、关电脑;5、关插线板总开关(无油泵(分析用);油泵(脱气用))。

三、维护1、定期检查泵内的机油是否在标尺位置,一年内更换一次。

2、冷阱管中的冰(水)至少一月清理一次。

(1)关机状态下的清理方法:①关掉所有泵(左边油泵、右边无油泵和分子泵);②开机(先开主机,再开电脑和软件);③进入手动状态,双击PV和1#;④双击N2阀,等到压力到760mmHg,双击关闭N2阀、PV和1#阀;(此时,右侧已达到大气压,左侧仍为真空状态)⑤Unit1/degas/Eable manu control(开脱气手动),双击脱气界面上的D5和D7阀,等压力达到760mmHg;⑥关闭D5和D7阀,退出手动状态;⑦取下两个冷凝管,清理烘干后安装到位;⑧加上冷阱管侧的液氮。

进入开机步骤(2)开机状态下的清理方法:①关掉所有泵(左边油泵、右边无油泵和分子泵);②进入手动状态,双击PV和1#阀;③双击N2阀,等到压力到760mmHg,双击关闭N2阀、PV和1#阀(1#是被打开);(此时,右侧已达到大气压,左侧仍为真空状态);④Unit1/degas/Eable manu control(开脱气手动),双击脱气界面上D5和D7阀,等压力达到760mmHg⑤关闭D5和D7阀,退出手动状态;⑥取下两个冷凝管,清理烘干后安装到位;⑦加上冷阱管侧的液氮;⑧打开油泵和无油泵(注:分子泵先不开);⑨Unit1/Eable manu control(开手动),双击1#、2#、7#阀;⑩抽3分钟后,打开分子泵;⑪抽3分钟后,打开分子泵。

bet氮气吸附法

bet氮气吸附法

bet氮气吸附法
Bet氮气吸附法是一种常用的表面积测量方法,它可以用来测量固体材料的比表面积。

这种方法基于氮气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和脱附过程,通过测量氮气在固体表面的吸附量和脱附量来计算出固体的比表面积。

Bet氮气吸附法的原理是利用氮气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和脱附过程来测量固体的比表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氮气会被吸附到固体表面上,然后通过加热或减压的方式来脱附。

通过测量氮气在固体表面的吸附量和脱附量,可以计算出固体的比表面积。

Bet氮气吸附法的优点是可以测量非常小的比表面积,同时也可以测量非常大的比表面积。

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用来测量不同孔径大小的孔隙结构,从而得到更详细的表面积信息。

Bet氮气吸附法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领域。

它可以用来测量各种材料的比表面积,包括催化剂、吸附剂、纳米材料、多孔材料等。

这种方法还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从而更好地理解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Bet氮气吸附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表面积测量方法,它可以用来测量各种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在未来的研究中,这种方法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氮气吸附仪使用说明

氮气吸附仪使用说明

氮气吸附仪使用说明一、连接1.用网线将计算机与仪器连接。

2.计算机网络设置:IP地址:192.168.0.151子网掩码:255.255.255.0网关:192.168.0.1DNS不设置。

3.开启软件Asiqwin,菜单iQ;default,instrument profiles,Commsetting,设置IP: 192.168.0.1504.使用前检查气体钢瓶出口压力为10psi。

二、脱气样品在使用前采用高温真空脱去吸附的气体、水等吸附质。

1.打开outgasser菜单。

2.St1为左面的脱气口,St2为右边的脱气口。

3.在St1(或St2)上右击鼠标,选择Edit settings。

4.点击‘Add’,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温度、升温速率、保温时间,点击“√”保存。

如有必要,再次点击‘Add’,进行下一段升温控制。

注意:保温时间不能超过720min(不知为什么)5.选择Backfill。

6.若是很细小的粉末,在Mode中选择finepowder,块状样品可选择powder。

7.Backfill pressure中填:780torr。

8.如重复使用该脱气条件,点击“Load/save”健,保存,下次使用时点击该健,即可调用。

9.点击‘OK’。

10.样品管称重,记下样品管的重量,然后加入样品,样品量按照20~50m2量加入。

称重,计算样品重量。

11.将样品管下端放入加热包,然后固定在脱气口。

12.在小杜瓦瓶中加入液氮,并固定在冷阱旁的挂钩上。

13.在St1(或St2)上右击鼠标,选择Load,脱气开始。

14.若要中途停止,在St1(或St2)上右击鼠标,选择Remove。

15.脱气完成后观察温度和压力,压力是否为780torr,禁止在真空状态下取下样品管。

注意:固定和取下样品管时要非常小心,以免损坏样品管。

三、测试1.脱气后样品称重,得出样品最终重量。

2.点击“Analysis”3.在“Analysis”选项上点击鼠标右键,在“Select type”上选择“physisorption”4.在“Analysis”选项上点击鼠标右键,点击“Edit parameter”5.在“Common”上:Adsorbate Gas:Nitrogen;Use Gas Port:#1;p0 Options: Station;mode:细粉末选finepowder。

氮气吸附法(等温吸附)课件

氮气吸附法(等温吸附)课件
Langmuir方程适用于相对压力较低 的情况,当相对压力接近1时, Langmuir方程可能会产生误差。
Freundlich方程
Freundlich方程是一种经验公式,用于描述等温吸附行 为。
Freundlich方程可以用来估算最大吸附量、吸附强度和 吸附容量等参数。
Freundlich方程假设吸附剂表面具有非均匀性,且吸附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混合气体氮气吸附技术
利用混合气体代替单一氮气作为吸附剂,提高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和 选择性。
氮气吸附法的发展趋势
纳米尺度吸附剂
利用纳米技术制备具有高比表面 积和孔容的纳米级吸附剂,提高
吸附性能。
复合功能化吸附剂
通过表面修饰和功能化改性,制备 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型吸附剂,满 足特定应用需求。
智能化吸附技术
氮气吸附法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材料科学
用于研究材料的表面性质 和孔结构,如催化剂、分 子筛、活性炭等。
能源领域
用于研究储氢材料、电池 电极材料等的表面性质和 孔结构。
环境科学
用于研究土壤、水体等的 污染程度和治理效果。
氮气吸附法的优缺点
优点
测量精度高、适用范围广、可测 量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 孔容等参数。

BET方程适用于多分子层吸附 ,尤其在相对压力接近1时更
为准确。
Langmuir方程
Langmuir方程是等温吸附理论中的 一种,适用于单分子层吸附。
Langmuir方程可以用来计算饱和吸 附量、吸附平衡常数等参数。
Langmuir方程假设吸附剂表面是有 限的,且每个吸附位点只能吸附一个 分子。
03
实验操作与设备

rapid N cube操作步骤简介

rapid N cube操作步骤简介

rapid N cube氮分析仪操作步骤一. 开机步骤在未开机前可打开操作程序菜单,检查Options>Maintenance>Intervals中提示的各更换件测试次数的剩余是否还能满足此次测试,通常最应该注意的是还原管、干燥管(可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断)以及灰份管。

如需检漏请在未开主机前将操作程序中Options>Settings>Parameter中的Comb. tube、Postcomb. tube、Reduct. tube温度都设置为0,退出操作程序后再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正常的开机。

1. 开启计算机,进入Windows状态。

2. 拔掉主机后面尾气出口的堵头。

3. 将主机的进样盘拿开后,开启主机电源。

4. 待进样盘底座自检转动完毕(即自转至零位)后,将进样盘样品孔位手动调到0位后放回原处。

5. 启动rapid N cube的操作软件。

6. 打开O2气,将O2气减压阀的输出压力调至:0.22Mpa打开CO2气,通过调节C O2气瓶减压阀(大约0.12MPa),确认操作程序状态栏中的“Press.”显示为1200 – 1250 mbar;Flow CO2约650 ml/min。

二. 操作程序1. 选择标样进入操作程序Options>Setting>Standards的窗口,在出现的对话框中确认要使用标样的名称,如没有需使用的标样请在此对话框中定义,例如:●Aspartic Acid冬胺酸,确认N%的理论值。

●做样品测试时,选择使用Factor and/or monitor sample功能●重新制作标准曲线的标样测试时,选择使用Calibration sample功能2. 炉温设定A) 进入操作程序Options>Settings>ParametersB) 输入和/或确认加热炉设定温度,其中:Comb. tube(中):960℃;Postcomb. tube(左):800℃;Reduct. tube(右):815℃。

静态氮吸附仪使用说明书

静态氮吸附仪使用说明书

使用说明书JW-BK系列静态容量法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目录1.原理及方法1.1氮吸附比表面测定方法1.2静态容量法2.仪器结构与安装2.1机型及配置2.2 结构2.3硬件安装2.4软件安装3.测试界面功能详细说明3.1文件(F)3.2设置(C)3.3操作(D)3.4查看(V)3.5窗口(W)3.6帮助(H)3.7新建3.8打开3.9保存3.10设置界面的显示效果3.11设置系统固定参数3.12设置吸附、脱附参考压力3.13开始吸附3.14终止吸附3.15开始脱附3.16终止脱附3.17数据预览3.18打印3.19关于3.20阀门控制3.21予抽3.22充气3.23升降控制3.24当前气压3.25实验开始和终止时间3.26页面上实验过程的实时显示4.实验程序4.1装样和称样4.2样品管安装4.3予抽4.4预处理4.5样品条件与仪器参数设定4.6存储路径设定4.7实验项目及压力设定4.8液氮杯及密封4.9开始试验4.10实验过程实时显示4.11实验数据预览4.12实验结束4.13重量复核4.14数据保存4.15实验结果及测试报告4.16打印5. 真密度测试6.BK系列不同产品的若干差异6.1预处理位置及操作方法6.2传感器类型及显示方法6.3压力设置及平衡时间的控制方法6.4具有微孔分析功能的产品6.5双样品测试6.6多工作站7.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7.1样品本身因素7.2预处理的充分与否7.3样品称样量及精度7.4真空度7.5真空泄漏7.6温度7.7气压7.8液氮纯度7.9液氮杯的密封7.10温度延时7.11样品管的位置7.12测试条件的选择8.仪器维护及常见故排除8.1 真空系统维护8.2 充气速度调整8.3 防止样品抽飞8.4真空抽不上8.5真空阀门不密封8.6管路的污染8.7预处理系统结构与故障9.安全注意事项10.微孔测试10.1微孔测试程序10.2吸附泵的应用10.3微孔测试报告【附录1 】物理模型及分析方法使用说明书简单说明:本说明书是针对JW-BK系列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而编写的,该系列的仪器是采用低温氮吸附和静态容量法的原理设计的,这是国际上通用的方法,与美国康塔公司、麦克公司生产的比表面及孔隙度仪在原理和功能上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具体的结构与操作与软件细节上,各有特点,本使用说明书对本机尽量做详尽的说明,目的是帮助用户用好仪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为提高中国仪器的技术水平和使用水平做出努力。

bet氮气吸附数据解读

bet氮气吸附数据解读

bet氮气吸附数据解读概述本文旨在解读be t氮气吸附数据,从理论和实验角度探讨其原理、应用和分析方法。

通过此文,读者将深入了解b et吸附实验原理、数据解读,以及其在材料科学、催化剂研究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一、b e t吸附原理b e t原理是指气体在孔洞表面的物理吸附现象,其中氮气吸附是最常见的实验测量手段。

b e t等温线的数据分析可以推导出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性质。

二、b e t氮气吸附实验方法1.样品前处理:样品表面必须经过充分的脱除水分和其他气体,常用方法包括干燥、真空处理等。

2.氮气吸附实验装置:典型的b et吸附实验装置包括氮气吸附仪、恒温槽、压力控制系统等。

3.实验步骤:装填样品、恒温保持、吸附量测定、等温线测量等。

4.数据记录与处理:记录吸附等温线数据,计算吸附量、比表面积等参数。

三、b e t氮气吸附数据解读1.吸附等温线:利用等温线数据可以确定材料的吸附行为。

常见的等温线类型包括Ty pe I、T yp eI I、Ty pe III和Ty pe IV。

2.比表面积计算:be t原理可通过吸附等温线计算样品的比表面积。

常用的方法有单点BE T法、多点BE T法和D ol li mo re-H eal法。

3.孔径分布分析:基于be t吸附理论,可以通过分析等温线的斜率和形状,推导样品的孔径分布情况。

4.晶胞参数计算:对于具有晶胞结构的材料,通过分析吸附等温线可以计算晶胞参数,如孔径大小及分布。

5.Is ot he rm数据模型拟合:利用不同的等温线模型,可以对b et吸附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更准确的参数结果。

四、b e t氮气吸附应用领域1.材料科学:b et吸附数据可以评估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孔容等,对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催化剂研究:通过b et吸附数据的解读,可以了解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孔径大小等,对催化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3.环境保护:b et吸附实验可用于分析土壤和水体中的微观孔隙结构,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依据和解决方案。

n2吸附-解吸等温线和孔径分布曲线

n2吸附-解吸等温线和孔径分布曲线

标题:探寻n2吸附-解吸等温线和孔径分布曲线的奥秘在现代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中,n2吸附-解吸等温线和孔径分布曲线的研究至关重要。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孔隙结构和表面性质,还可以在吸附储能、分离和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n2吸附-解吸等温线n2吸附-解吸等温线是指在不同温度下,n2气体在固体表面吸附和解吸的过程所形成的曲线。

通过对这些曲线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材料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分布等重要参数。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参数对于评估材料的吸附性能、储能能力和分离效率非常重要。

2. 孔径分布曲线孔径分布曲线是指材料中孔隙尺寸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孔径分布曲线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材料中微孔、介孔和大孔的分布情况,进而指导材料的设计和应用。

对于催化剂来说,孔径分布的合理设计可以调控反应物质的扩散和表面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催化性能。

3. n2吸附-解吸等温线和孔径分布曲线的关系n2吸附-解吸等温线和孔径分布曲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这两者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材料的孔隙结构和表面性质。

当n2吸附-解吸等温线呈现出明显的等温吸附、多层吸附等特征时,可以反映出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而孔径分布曲线则可以帮助我们定量地描述这些孔隙的分布情况。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n2吸附-解吸等温线和孔径分布曲线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还可以为材料设计和应用提供重要指导。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和应用途径,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n2吸附-解吸等温线和孔径分布曲线在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它们不仅是评估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还可以为材料设计和应用提供重要指导。

我们也探讨了这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共享了个人对于这一主题的理解和展望。

在深入研究和实践中,相信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认识n2吸附-解吸等温线和孔径分布曲线的奥秘,为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氮气吸附解吸数据分析软件使用方法

氮气吸附解吸数据分析软件使用方法

氮气吸附解吸数据分析软件使用方法
1、看BET
Graphs---BET---multipoint BET plot 点击右侧向上滑动键可以看到数值。

Graphs 不能拷贝
若拷贝数据:Tables---BET---Multi-point BET
2、看孔径分布
Graphs---BJH method---desorption---dv(logv)
若拷贝数据
Tables---BJH pore size distribution---desorption
3、看孔容
Tables---total pore volume---total pore volume
如0.4557 cc/g cc/g 即cm3/g
若不能看到则可能未打标签
右键---Edit data tags 选中0.99的点,在右侧V的on框中选中,点击下方Applied to selected 则可看到孔容
4、看微孔
Graphs---HK method (测活性炭类) 看孔径分布
Graphs---SF method (测分子筛类) 看孔径分布
微孔时孔容意义不大
5、
Edit---data---tags 打标签
介孔P标签
比表面M标签
孔容V标签
Data---reduction---parameters 转换单位
Units/display 可改单位
6、拷贝数据做全图时,Tables---Isothenn---Raw analysis data
第三列对第一列做图。

氮气吸附方法

氮气吸附方法

氮气吸附方法我折腾了好久氮气吸附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一开始的时候我真的是瞎摸索啊。

我就知道氮气吸附是个很重要的检测手段,能了解物质的比表面积啊、孔隙结构啥的。

我第一次尝试的时候,那设备一摆我就懵了。

那感觉就像是面对一桌子乱七八糟的厨具,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我就按照自己以为的来,先把氮气瓶给接上,想着这就像给汽车加油一样,先把原材料给准备好。

结果我忽略了检查管道有没有漏气,就像盖房子没打好地基一样,最后得到的数据那根本就是错的啊。

我又试了一次,这个时候我就小心多了。

在把氮气接到吸附仪之前,我专门检查了所有的连接部位,每一个接口就像螺丝和螺母一样一定要拧紧。

这就好比是穿衣服,扣子一个都不能扣错。

接下来就是设置参数了。

我那时候不太确定该设多大的压力范围和吸附温度。

我先按照说明书上的推荐值设了,但是效果不太理想。

后来我又咨询了一些同行的朋友,他们告诉我在检测不同材料的时候应该根据材料的特性来微调这些参数。

比如说检测那种多孔的活性炭材料,温度可能就需要稍微设低一点,压力范围也可能要小一些。

这给我很大的启发,就像做菜放调料一样,不同的食材放调料的量和种类都得变变。

再就是样品的准备了。

一定要保证样品的干燥和纯净。

我最开始没太在意这个,结果因为样品里有水汽,又把整个测量都给搞砸了。

这就好像是你想熬一锅好粥,结果米里掺杂了沙子一样,肯定熬不出好味道的粥来。

现在我要是再做氮气吸附测量啊,我都会小心翼翼地准备样品,仔仔细细检查管道,根据材料好好设置参数。

不过我还是觉得我有很多地方做的不是那么完美,比如怎么能够更加快速精准的清洗吸附仪之后测量不同性质的材料,我还在摸索当中,这就像是一个永远在学习的旅程一样,每一次尝试我都能发现新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还有就是在测量的过程中尽量保持环境的稳定,也就是外界的温度、压力这些东西尽量别发生大的波动。

我曾经有一次因为旁边有个大设备突然启动,引起了微小的震动和温度波动,这就影响到了测量结果。

完全吃透氮气物理吸附表征数据

完全吃透氮气物理吸附表征数据

完全吃透氮气物理吸附表征数据——孔类型分析是重点【前言】目的:是让大家对氮气等温吸脱附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概念,不会讲太多源头理论,内容不多,力求简明实用。

本人有幸接触吸脱附知识的理论和实践,做个总结一是长久以来的心愿,二则更希望能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和提高。

由于内容是自己的总结和认识,很可能会有部分错误,希望大家能给予建议、批评和指导,好对内容做进一步的完善。

★★注意★★我们拿到的数据,只有吸脱附曲线是真实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容之类的都是带有主观人为色彩的数据。

经常听到有同学说去做个BET,其实做的不是BET,是氮气等温吸脱附曲线,BET(Brunauer-Emmet-Teller)只是对N2-Sorption isotherm中p/p0=0.05~0.35之间的一小段用传说中的BET公式处理了一下,得到单层吸附量数据Vm,然后据此算出比表面积,如此而已。

◆六类吸附等温线类型几乎每本类似参考书都会提到,前五种是BDDT(Brunauer-Deming-Deming-Teller)分类,先由此四人将大量等温线归为五类,阶梯状的第六类为Sing增加。

每一种类型都会有一套说法,其实可以这么理解,以相对压力为X轴,氮气吸附量为Y轴,再将X轴相对压力粗略地分为低压(0.0-0.1)、中压(0.3-0.8)、高压(0.90-1.0)三段。

那么吸附曲线在:低压端偏Y轴则说明材料与氮有较强作用力(І型,ІІ型,Ⅳ型),较多微孔存在时由于微孔内强吸附势,吸附曲线起始时呈І型;低压端偏X轴说明与材料作用力弱(ІІІ型,Ⅴ型)。

中压端多为氮气在材料孔道内的冷凝积聚,介孔分析就来源于这段数据,包括样品粒子堆积产生的孔,有序或梯度的介孔范围内孔道。

BJH方法就是基于这一段得出的孔径数据;高压段可粗略地看出粒子堆积程度,如І型中如最后上扬,则粒子未必均匀。

平常得到的总孔容通常是取相对压力为0.99左右时氮气吸附量的冷凝值。

康塔氮吸附数据处理

康塔氮吸附数据处理

氮吸附数据处理一比表面分析(找出微孔分析最佳的 5个点)方法:1打开软件-打开数据(file-open )|0 AiiHnKnrb 1[i RnfchFrB. JTAH5- IKWM DAHJ 1 K3 7*117 1 ?n« 1. rw|IT 阿安|Q L L L I Jill.^ivci. JiLa 备竝卄仇 BaiLmi fcrx i}|!Rrii.i-?&x Euniri Jil^_ fl Krf* M2]*1 71 '2找点(最佳适合微孔分析的 5个点)鼠标右键---选择如下0 AiiinKnrb 9 [iHnr hFrBi frAK IKWBfl DAHJ 1 K-l 7V|7 17FI« 1. r wj _____________________ 匸價啊囱 L L L A £di L JiLa t*4x~t5qH. |»Bi7i!ix耳(M %| 吕11 崩 12ll.JUa.dbdp.mp9.1I.JEJ4 .AMD-冋DE1 1 J ■/.. . * .1 /.................................................. ?■ .................................................................................―-••…3.LM& t. ZIHD U.MM4.43M a.iSM]t.EMDX*liiT3Vfl Fmrxn^ t/tahdLhi^iL ] = (E G1*1.43AXE.-dllX1.E471L.C12Q.L 吹 p. im"MCMiJm.17.-didE.1E4L.1MD. Tara然后会出现如下的界面F 面是试选,0.3以内的点先全选(微孔分析主要选 0.3以内的点,下同)勾上“ M17.4Uores g 2072 3utt.AX. >]K-i? att?t占 AQ113 ai3» 2嶼 工血 4AniRf aiBJt JIT J61225 b U 沁 A 0洌 i]2£2f i 屈 SEBGA 占il 涸 Aaarn» dimbQ33» □如4-U21 AAV*5論甘iM M_ =厂 一。

康塔氮吸附数据处理

康塔氮吸附数据处理

康塔氮吸附数据处理氮吸附数据处理一比表面分析(找出微孔分析最佳的5个点)方法:1 打开软件-打开数据(file-open)2找点(最佳适合微孔分析的5个点)鼠标右键---选择如下然后会出现如下的界面下面是试选,0.3以内的点先全选(微孔分析主要选0.3以内的点,下同)勾上“M”点set selected点OK3 找线,观察哪5个点是最佳选择的点鼠标右键---点下图所示的地方出现这个界面时,请观察这些红点,找出5个点几乎是在一条线上的点通过观察,大概是0.28以内的5个点在一条线上4 精确选点点击后。

先取消刚刚的点全选刚刚的点找到“M”,选OFF点set selected选刚刚我们找好的那5个点,0.28以内的5个(注意M的选项)点set selected5 找出样品的比表面数据点击下图位置在出现的界面就是比表面数据下面我解析这个数据这是我们选的5个点的数据下面的是比表面数据(m?g代表m2/ g,左边的数据为13.07m2/ g)下面是我们所选择的5个点的线性相关性,这个数据没有3个“9”以上不能用,得重新选点,要么就得重新测氮吸附。

二孔径,孔体积分析相对比表面,这要简单的多首先还是选点全选所有的点,刚刚选的5个点不用管选择上“p”,点set selected找出后缀为“AD”的点,选择上“V”点set selected点ok即可完成所有选点。

查看孔径,孔体积出现的界面中如下:第一组为比表面,第二组为孔体积,第三组为孔径。

每组都有5排数据,均要第一排数据,后面4排是不同的分析方法做得到的数据。

先看比表面数据:比表面为13.07m2/ g再看孔体积孔体积为0.02833cc/g (cc代表cm3) 最后是孔径孔径为43.37Å(□代表Å)。

GC-IMS-ODOR_ -操作流程

GC-IMS-ODOR_ -操作流程

User manualGC-IMS-ODORVersion 1.0.0 (09/2015)使用者手册1.0.0版(09/2015)一连接安装1 气路连接1.1 用气管线将高纯氮气瓶与净化器连接。

1.2 用三通,将Driftgas、Carriergas与净化器连接,如图;1.3 Sample Out、Gas Out分别为分析样气、标气完的气体出口,连接到室外;1.4 Samplegas In、Testgas In分别为检测气体、标准气体接入口。

先打开检测气源,再连接到仪器上。

2 电源连接连接上220V电源。

3 开启气源、电源3.1 先打开高纯氮气,进仪器压力为0.25~0.45MPa,即2.5~4.5公斤;3.2 打开电源。

二检测1 仪器状态就绪为如下条件,才可开始检测:1.1 待仪器温度Temp 1 = 45℃,Temp 2 =60℃,Temp 3 =50℃,Temp 5 =80℃;1.2 RIP峰图像如上图,RIP≧2.5V,且峰形较平滑。

2 检测步骤①打开系统窗口System (1)②选择仪器窗口Instrument(2)③选择要测量的臭剂类型ApplicationMode(3): 无硫S-Free或THT(仪器会自动保存上次使用时所选择的臭剂类型)①打开开启窗口Start (1)②按下检测按钮MEA(2)点击MEA后就显示标签表如左图:①位置Location若是以前检测过的点,就点击空白处(1),选择检测点名称;若是新的检测点,就点击加号(2),编辑新名称.②选择气味强度等级Smell点击空白处(3),选择0~5的强度。

(注:以上位置、臭味等级信息仅是备注信息,可以不输入)③开始测量,点击开始按钮Start (4).若想取消检测,按下取消按钮,测量可被终止Cancel (1)检测时间4分30秒过后,检测结果就会显示在结果页上Start (1)——RESULTS (2)选择检测无硫加嗅剂SFREE,结果就显示无硫加嗅剂总量Total Gasodor-S-Free (3),和其主要成分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的浓度;四氢噻吩THT的结果显示,为无效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看BET
Graphs---BET---multipoint BET plot 点击右侧向上滑动键可以看到数值。

Graphs 不能拷贝
若拷贝数据:Tables---BET---Multi-point BET
2、看孔径分布
Graphs---BJH method---desorption---dv(logv)
若拷贝数据
Tables---BJH pore size distribution---desorption
3、看孔容
Tables---total pore volume---total pore volume
如0.4557 cc/g cc/g 即cm3/g
若不能看到则可能未打标签
右键---Edit data tags 选中0.99的点,在右侧V的on框中选中,点击下方Applied to selected 则可看到孔容
4、看微孔
Graphs---HK method (测活性炭类) 看孔径分布
Graphs---SF method (测分子筛类) 看孔径分布
微孔时孔容意义不大
5、
Edit---data---tags 打标签
介孔P标签
比表面M标签
孔容V标签
Data---reduction---parameters 转换单位
Units/display 可改单位
6、拷贝数据做全图时,Tables---Isothenn---Raw analysis data 第三列对第一列做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