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

合集下载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 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 - 掌握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 - 掌握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完成综合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书籍、活动题等;•学生准备:学生教材、笔记等。

5.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

(2)知识讲解•分别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变迁过程;•分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原因,引导学生思考。

(3)案例分析•讲解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因素。

(4)小组合作•分组提出影响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因素;•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共性和差异;•分享小组讨论结果,互相学习。

(5)总结•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总结课程要点并布置作业。

6.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合作能力;•完成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考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收获。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中,应该准备充分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料,如PPT、教学书籍、活动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较难讲解和学习,要将思路清晰。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 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注意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例子分析和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可以自由分享和交流,激发出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发现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不同的解决方案。

3. 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上,应该从多个层面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3)南极洲板块,只有南极洲以及附近的海洋?
2.模拟探究
用地理课课本和教材模拟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对比发现
将世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图与六大板块图对比,描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特点。
1.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和六大板块地图,找出六大板块,并回答相应问题。
2.在小组内用地理课本和地理图册进行板块模拟运动,填写好表格。
三、重点难点及处理策略
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处理策略:设计穿越时空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模拟探究活动,了解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处理策略:将世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图与六大板块图对比。
2.学生只对板块构造学说作基本了解即可(即只要知道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且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学生不仅要能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名称,而且还要能说出这些山系是由哪些板块的何种运动造就的:学生不仅要能说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还要能说出它们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要能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或推测某地火山地震频发或者少发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观看视频思考:“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亲历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还原真实科学发展史,树立正确科学观。
环节四
完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1.初始板块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和六大板块地图,找出六大板块。
(1)哪个板块几乎都是海洋?
印度洋板块,除了印度洋大部分外,还包括什么大陆和半岛?
3.请各小组在组内研究魏格纳搜集到的证据,尝试论证该假说。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2)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3)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2)运用地质学知识,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视自然资源,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2)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3)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2.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的理解;(2)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地图;(2)地质学知识资料;(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2)计算机;(3)地图挂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特点;(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海陆分布特点,教师总结。

2. 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2)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总结。

3. 实例分析(1)教师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台湾海峡的形成;(2)学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实例;(3)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张海陆变迁的示意图;2. 调查身边的海洋和陆地环境,了解其变迁情况,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9篇海陆的变迁 1教学目标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

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

(最好出示资料片)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讨论,提高同学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爱好;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同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班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盼望大家喜爱!七班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叙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缘由。

学习本节学问,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进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育科学爱好、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育。

二、学情分析同学的年龄特点,打算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布满奇怪心,老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同学求知欲望;依据同学已把握的地理技能,为同学制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闻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育读图力量、想象力量和推理力量。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进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进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爱好、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育。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缘由。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演示、分析、争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地中海曾经有座漂亮的小岛,它有一个神奇而奇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漂亮的小岛却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呢?幽灵岛毕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莫非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日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同学的求知欲。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学历案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学历案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现状。

2、理解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包括板块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

3、认识海洋和陆地变迁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海洋和陆地变迁的主要证据和实例。

2、难点(1)理解板块运动如何导致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2)分析海洋和陆地变迁对气候、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影响。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一直都是这样的吗?”(二)知识讲解1、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现状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

海洋主要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陆地被分为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和大洋洲。

2、海洋和陆地变迁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高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区曾经是海洋。

(2)地层结构不同地区的地层结构相似,表明它们曾经可能是相连的。

3、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1)板块运动地球的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会导致海洋和陆地的形成、消失或改变。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2)火山活动和地震火山喷发会形成新的陆地,地震可能会导致陆地的升降。

4、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的变化会影响大气环流和洋流,从而改变气候。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导致生物栖息地的改变,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影响人类的居住、交通、经济活动等。

(三)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能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可能存在的海洋和陆地变迁的迹象吗?(2)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潜在的挑战和机遇?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四)课堂练习1、选择题(1)下列现象不能证明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变迁的是()A 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B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C 地中海面积在不断缩小D 全球气候变暖(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A 四大板块B 五大板块C 六大板块D 七大板块2、简答题(1)简述板块运动是如何导致海洋和陆地变迁的。

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

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

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2)提问:地球表面为什么会有海陆分布?海陆之间有什么关系?2.探究海陆变迁(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现象。

(2)展示案例:介绍我国沿海地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天津滨海新区的形成、海南岛的演变等。

(3)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地质、气候、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3.海陆变迁的影响(1)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展示案例:介绍海陆变迁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海陆变迁的防治(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止或减轻海陆变迁带来的负面影响?(2)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政策、技术、环保等方面提出防治措施。

5.课堂小结(2)强调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2)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沿海地区海陆变迁的最新动态。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现象,提高地理素养。

2.分组讨论和展示案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本节课在防治措施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海陆分布,询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你们所看到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吗?”(2)引导学生关注海陆变迁的定义:“那么,什么是海陆变迁呢?它指的是海洋和陆地在地球表面位置的变动。

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

2.掌握海陆变迁的证据,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证据。

难点:海陆变迁的过程及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表面的基本组成,即陆地和海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在地质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变化呢?2.学习海陆变迁的概念(1)讲解海陆变迁的定义: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相对位置和范围发生变化的过程。

(2)展示地球海陆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

3.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1)讲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气候变化等海陆变迁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迁的过程,如台湾海峡、红海等。

(3)举例说明海平面升降导致海陆变迁的过程,如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4)讲解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

4.学习海陆变迁的证据(1)讲解地质学、古生物学、考古学等证据,证明海陆变迁的存在。

(2)展示地质学证据,如沉积岩、火山岩等。

(3)展示古生物学证据,如古生物化石。

(4)展示考古学证据,如古人类遗址。

5.分析海陆变迁的过程(1)以某一地区为例,讲解海陆变迁的过程。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成果。

6.巩固练习(1)让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2)让学生分析某一地区海陆变迁的过程。

(2)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后作业(1)搜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了解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了海陆变迁的基本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但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讲解过于详细,导致学生难以消化吸收的问题。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4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4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以及了解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

但对学生来说,海陆变迁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帮助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知识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难点: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利用多媒体演示和实例观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

3.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和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2.实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实例,用于教学演示和学生的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为何会发生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呈现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底煤矿、沙漠中的湖泊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海陆变迁实例,并尝试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

2024年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精彩教案

2024年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精彩教案

2024年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原因。

2.掌握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证据。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吗?请用一个词概括。

(3)学生回答:不均匀。

2.学习新课(1)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①提问:什么是海陆变迁?②学生回答: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形态和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2)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①讲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自然原因。

②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③学生回答:填海造陆、开采地下水等。

(3)展示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①展示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的实例。

②展示地质学家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证据。

③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归纳海陆变迁的特点。

(4)讲解海陆变迁的影响①介绍海陆变迁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②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影响?③学生回答: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等。

3.巩固新课(1)课堂提问:请同学们简要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影响。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影响。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关注海陆变迁,学会应对其带来的影响。

5.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绘制一幅海陆变迁示意图。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实例、分析证据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教案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教案
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初一一年中国地理的学习,已经对身边的一些地理实例有所了解和观察,本节课从地球表面的运动角度来分析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情境:
大屏幕显示小海龟新家改造方案。
动物园引进了新的小海龟,因为是两栖动物,需要更大的陆上活动空间,需要将原有水池里的沙土面积增大,请帮饲养员想一想办法?
八年级上海洋和陆地的变迁教案
课程名称
海洋的陆地的变迁(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总学时
2课时
班级
初二
设计者及任课教师
于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理念
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程与方法
2.初步学会如何举例说明海陆的不断运动与变迁。
3.初步学会根据地理信息,发现大陆漂移的地理现象,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情感态度价值观
4.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全球意识。
重难点分析
1、理解并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材分析
1、本节课主要包括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本课时讲授第一个标题,根据课程内容需求,拆分为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学说两个小标题。第一标题让学生从身边实例中认识海陆变迁的形式及原因。第二小标题解释为何会产生海平面升降及地壳运动,并为下节课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做了基础。
本节课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2.了解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3.理解海陆变迁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玻璃容器、沙子、水、小石子、水生植物、陆地植物、石头等。

课前准备:1.教师将实验材料准备好,确保学生能够精确观察并进行实验。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地理课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并提问,为什么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会发生变化?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介绍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包括板块运动、地质作用(如地壳变动、火山爆发等)、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Step 3:实验演示(2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将玻璃容器内装满水,加入沙子和小石子作为海岸线,然后加入水生植物和陆地植物,最后加入一些石头。

通过观察石头沉积以及植物在沙子和水中的变化,学生可以模拟出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

Step 4: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Step 5:实验分析(15分钟)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针对观察到的变化,学生可以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变迁如何改变了环境?对生物有什么影响?Step 6:实验总结(10分钟)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将得出的结论写在实验笔记中。

Step 7: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拓展练习,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进一步探讨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Step 8: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海陆变迁的重要性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地考察海岸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影响和现象。

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让学生加深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如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或模拟不同的变迁过程。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1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海陆变迁 》教案

《海陆变迁 》教案

一、教案概述《海陆变迁》是一门探讨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分布变化的科学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影响因素,掌握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提高对地球科学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2)掌握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3)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探究海陆变迁的成因;(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海陆变迁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2)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3)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

2.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2)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变化;(2)提问:“你们知道海陆变迁是什么吗?”2. 讲解:(1)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2)讲解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3)讲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

3. 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海陆变迁的实例;(2)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海陆变迁的过程。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海陆变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知识点;2. 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实例,下节课分享;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知识掌握、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考察对方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七、教学拓展1. 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海洋博物馆、地质公园等,增强学生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3. 邀请专家讲座,介绍海陆变迁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领域。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篇一: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模型演示、案例分析、模型制作、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各大洲板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课件展示:题目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

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到黑板上指出)2.《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导入: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板书):(一)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有没有可能?课件展示:东海的古河流遗迹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二、新授(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提问: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

课件展示: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提问: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力量是主导;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地深化;3、了解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结合书中的图片及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情态及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防震抗灾知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的能力;2、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过程,培养学生多看多想多思考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读图法教具打算]非洲轮廓图、南美洲轮廓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教学过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答复,教师对答复不做评价〕一、话说沧海桑田1、对学生答复给与评价〔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1、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2、教师举例说明:如X海峡觉察古代森林的遗迹3、设问:通过刚刚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二、大陆漂移假说1、学生阅读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来的?根本观点是什么?2、结合投影,引导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好似语文中的看图说话〕3、展示“非洲〞与“南美洲〞拼和图,以验证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4、教师归纳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三、板块构造学说1、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有哪些?2、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理论〔i〕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2〕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哈尔滨爱建学校徐晓南一、教材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是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后,会对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如何形成的产生疑问,本节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

因此本节课是承接上一节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第三章第一节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另外,初一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思维活跃,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认知能力,但是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还不够强,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模拟板块运动动画,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教学难点:能够对照地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六、教学过程1、创情境引新课学习新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冰川时代4》片段。

问:视频中小松鼠把松果放在冰山上,地球发生了什么事情?师:地球因为冰山上的一颗松果引起的蝴蝶效应而分裂成了七大洲四大洋,那地球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真的是分裂出来的吗?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2、列现象找原因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三则材料,学生阅读材料一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化石,说明这里原来是?现在变成了?材料二,图瓦卢现在是陆地,未来可能会变成海洋材料三,这个材料又说明了什么呢?那通过刚才的三则材料,我们会发现陆地和海洋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引起这三个地方发生海陆变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学生连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表形态变化是漫长的,而且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并能用实
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4、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
“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
法;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防灾,提高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
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的手段也是永无止境;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体会人类对自然
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

二、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主要分布规律。

三、难点
1、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3、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四、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转承]:那么事实上我们的地球真的像典故当中说的那样陆地可以变海洋、海洋又可以变陆地吗?(学生发表看法)
[设问]: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
(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什么?(学生齐声回答)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海洋→陆地);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森林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陆地→海洋)。

[转承]:以上这些海陆变迁都是漫长的,不易被我们发现,但是某些方式还是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播放地震与火山的短片)。

[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到目前有很多学说多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其中有两个是最广被世人接受的,第一个就是大陆漂移假说。

老师介绍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设疑]:大陆漂移假说讲的是什么内容?魏格纳又找到了哪些证据证明自己的理论?
[讲解]:(1)大陆轮廓的吻合
(2)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3)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先给出学生作笔记的时间,然后讲解)
[提问]:那么,作为一名现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魏格纳哪些品质?
学生发表看法
[过渡]:魏格纳死了之后,大陆漂移假说就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到底地表形态变化的真实原因是什么?直到60年代,随着古地磁学、深海测量技术的发展,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直到1968年,一批地质学家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基础之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地球岩石圈分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提醒学生先作笔记)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逐一展示六大板块的名称,注意结合大洲讲解,提醒学生除太平洋板块外,其余板块都是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注意南极洲板块的形态。

讲解(2)(3)之前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填空题(写在黑板上):→←表示碰撞,←→表示张裂。

再引导学生观察六大板块示意图,示意图上标示了很多这样的箭头,说明板块是处于不断的张裂与碰撞运动之中,而且箭头都是位于板块的边缘,内部都没有标示箭头,说明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这样的张裂与碰撞运动多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转承]:那么,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海洋经历以下的生成与发展阶段(展示图片):
(1)一开始大陆板块发生断裂(提醒学生观察箭头方向),形成狭长的裂谷,这就是海洋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在目前的地球上可以找到例子,如东非大裂谷(展示图片,对其位置作简单介绍);
(2)当裂谷持续扩大,海水涌入,就形成狭长而年轻的海,如红海;
(3)当板块持续张裂,海就变成了洋,最初断裂的地方就成为大洋中脊,大西洋就处于这一阶段;
(4)但是板块会无限制地张裂吗?(学生齐声回答),不会的,当它张裂到某一程度的时候,就会与旁边的大陆板块发生碰撞(提醒学生观察箭头的方向),而由于物质组成上的差异,大洋板块比大陆板块要重,所以在碰撞的过程当中,大洋板块就被大陆板块挤压到下面,它们之间就会形成海沟,如世界上最长的马里亚纳海沟;
(5)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持续进行,地震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如果现在这本书就是大陆板块(用书比拟),它受到挤压就会隆起,隆起后形成的就是山脉,但是板块是硬的,当隆起到一定程度时,板块承受不住挤压力就会断裂,岩浆上涌,这就是火山爆发了。

[过渡]:通过以上海洋生成与发展阶段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世界主要山脉带与火山地震分布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展示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验证以上推断。

[讲解]: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就是世界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提醒学生划书)。

[观察思考]: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分别由哪些板块碰撞而成?世界上火山地震最多的国家是?我国所处的板块位置?告诉学生我国也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展示唐山大地震、四川大地震有关数据对比,播放视频,让学生明白地震离我们不远。

[介绍]:避震措施
(1)假如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家,我们应该怎样做?()
A、躲进厕所里
B、钻进床底或者桌子底下
C、立即跑下楼
D、从窗户跳下去
E、远离窗户
或玻璃家具F、躲在墙脚并保护头部G、顺手带点食物和水
(2)如果遇到大地震,你被压在废墟里不能自行脱险,你应该?()
A、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灰土,保持呼吸顺畅
B、保存体力,维持生命,如果受伤想办法包扎
C、高声呼救,直到有人发现为止
(3)在学校怎样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4)自我保护的防震措施。

(图片)
[课堂总结]
[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一、地表形态变化
1、海洋→陆地举例
2、陆地→海洋举例
二、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四、火山与地震
七、教后记
本节课以成语典故作为引入,魏格纳的事迹作为过渡,整堂课讲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形式新颖,紧紧牵引学生的思路,其学习兴趣也随之被点燃。

由于本节课的难点“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海洋的生成与发展牵涉到较多专业用语,而且内容也比较枯燥,本以为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注意多念这些专业用语,如“碰撞”、“张裂”、“挤压”、“隆起”等,并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难点的突破比想象中的效果要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