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攻击性行为课件
合集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26页PPT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机关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PPT课件
根据行为的动机划分(哈吐普)
工具性攻击:个体为了获取物品、空间等而做出的抢夺推 操等动作、行为。
敌意性攻击:直接以人为指向的 , 以打击、伤害他人身心 为根本目的的攻击行为。
根据行为的起因划分(道奇、考依)
主动性攻击:指行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主动发起的攻 击行为,主要表现为物品的获取、欺负和控制同伴等; 反应性攻击:指行为者在受到他人攻击或激惹之后所做出 的攻击反应,主要表现为愤说
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 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 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该学说的要点是: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 例关系;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 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 可能发生 。
认知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 Dodge从信息加工的角 度,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了专门的探讨。 K.A.Dodge于8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儿童攻击行 为的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儿童面临某一社会反应的 整个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五个步骤或环节 : 第一步 , 输入信息 的译码; 第二步,解释过程,儿童将直觉到的信息与他过去 事件的记忆目标任务相整合,然后为这些线索寻找可能的解 释; 第三步,寻找反应; 第四步,决定反应; 第五步,反应阶 段,执行自己的选择。
常见的测评方法有观察法、同伴提名法、教师评定法、母亲 评定法和问卷法。
心理因素
① 儿童的自尊心受挫 和自卑心理。
② 儿童不安全型依恋 的形成。
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家长极端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的不 和谐 学校因素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 ppt课件 专家讲座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家从人种、文化和社会学、心理学角 度对人的攻击性成因进行过许多探索,发现了很多影响的因素,其 主要的有家庭氛围因素,媒体因素及心理环境因素。
(一)家庭氛围 1.家长的抚养与教育方式对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学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 会行为。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儿童采取何种抚养与教育方 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现如今,家庭氛围对幼儿 园儿童的抚养与教育方式主要有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及民主型。
(二)媒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及网络媒体成为人们尤 其是儿童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影视、游戏、网络 等媒体中的争斗与暴力内容对幼儿园儿童攻击性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 注,国内外有关媒体暴力对幼儿园儿童不良影响的理论探讨、实证研 究和新闻报道逐年递增。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学习理论认为,在整个儿童期,观察学习和 模仿是获取运动与社会技能的主要方式。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人类的大脑中存在专门用于模仿的神经结构,些神经结构有助于幼儿 通过观察模仿,快速掌握基本的社会行为。在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 教师、兄弟姐妹和同伴,儿童还可以从媒体,如影视、网络、电子游 戏和视听CD中获得丰富的榜样资源,再加上儿童缺乏完善的认知能力 和道德判断,就很容易造成不加选择的模仿和尝试。
(三)儿童自身的心理的环境 1.挫折的行为反应
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胁一 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剥夺某某活动动机的需求,因 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 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一般讲,独立性强的 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 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早期教育中攻击性行为PPT(精选)PPT文档共22页
早期教育中攻击性行为PPT(精选)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最新儿童攻击性行为预防与矫正教学讲义ppt课件
早期干预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的发展
有人观察了幼儿园孩子的日常活动后发现:如果对 儿童的攻击行为不加干预的话,即使是比较内向温和 的孩子,在偶尔几次攻击他人并从中获得“好处”后 ,也变得专横起来。原来就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得到 “好处”后,其攻击性行为日趋严重。大多数心理学 家赞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侵犯是习得的,但 也可以通过学习过程予以消除。因此,在儿童攻击性 行为发生后,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干预,使他们意识 到侵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懂得什么行为是错误的 ,应该遵守哪些行为规则。
生理因素 家庭因素 环境因素 心理因素
p. 2
生理因素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 如荷尔蒙的分 泌、外貌体征、体质、气质等), 对攻击 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些 天生爱热闹的、性格急躁的婴儿, 长大后 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但是生理因素只是 影响因素的次要部分。
家庭因素
父母冲突、父母使用暴力,严厉的、低 水平监控。
(1)、去除攻击行为的奖励物。
识别并去除攻击行为的奖励物 ,可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如 佳佳和莎莎在一起画画,佳佳抢走 了莎莎的蜡笔。对佳佳来说,蜡笔 就是攻击行为的奖励物。这时,家 长或老师要让佳佳把蜡笔还给莎莎 ,以消除佳佳攻击行为的奖励物。 如果不把佳佳手里的蜡笔还给莎莎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 待它,以发泄内心的痛苦和 愤恨。有这种行为的儿童可 能对自我不满,或者在爱的 关系上受到挫折。家长要从 各方面关心他,爱护他,可 以让孩子饲养小动物,养成
五、“移情训练”
移情是指个体由真实或 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 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 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 情绪情感反应的能力。
(四)、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 练,提高他们认知能力
早期教育中攻击性行为PPT
早期教育中的攻击性 行为
—Ally
早期教育中的攻击性行为简介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 足,或者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采 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打人 骂人 推人 踢人 咬人 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 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幼儿攻击性的成因
(一)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 行为的重要原因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 2.家长过分要求幼儿。 3.家长过分放任幼儿。 (三)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 行为的成因之一
突出表现之三:破坏性 行为
两岁以前:好奇心 两岁以后:挫折感
八大方法帮助宝宝改正其破坏性 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对策
一、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注重成人 的榜样作用 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其次,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 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 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 的言行,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 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
冷处理
移情换位,培养 其同感心
七招缓解宝宝的攻击 性行为
⑴ 家长要以身作则,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击性行为。 ⑵ 不要让孩子看暴力电视。
⑶ 平时要教育宝宝讲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要友好,不 要打人骂人,如果欺负了别的小朋友要道歉。
⑷ 要培养孩子的各种技能,特别是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
⑸ 教孩子讲出愤怒的情绪,家长加以适当的疏导。
突出表现之二:打人, 吐口水
宝宝无意中看到暴力,有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包括某些 进口的动画片,宝宝会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 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 节目,陪宝宝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Ally
早期教育中的攻击性行为简介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 足,或者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采 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打人 骂人 推人 踢人 咬人 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 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幼儿攻击性的成因
(一)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 行为的重要原因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 2.家长过分要求幼儿。 3.家长过分放任幼儿。 (三)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 行为的成因之一
突出表现之三:破坏性 行为
两岁以前:好奇心 两岁以后:挫折感
八大方法帮助宝宝改正其破坏性 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对策
一、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注重成人 的榜样作用 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其次,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 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 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 的言行,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 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
冷处理
移情换位,培养 其同感心
七招缓解宝宝的攻击 性行为
⑴ 家长要以身作则,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击性行为。 ⑵ 不要让孩子看暴力电视。
⑶ 平时要教育宝宝讲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要友好,不 要打人骂人,如果欺负了别的小朋友要道歉。
⑷ 要培养孩子的各种技能,特别是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
⑸ 教孩子讲出愤怒的情绪,家长加以适当的疏导。
突出表现之二:打人, 吐口水
宝宝无意中看到暴力,有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包括某些 进口的动画片,宝宝会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 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 节目,陪宝宝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幼儿攻击性行为 PPT课件
11
Your company slogan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基因;婴儿气质类型) 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家长教育方式 “棍棒教育” “宠溺式教育” 家长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压制(以暴制暴)、漠视(姑息)、鼓励
有的成人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采取的是鼓励和助长的态度。他们认为当今社会 竞争日益激烈,要使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不能吃亏 的意识,有的家长还教孩子攻击别人,其实,这样做是把进取性和攻击性混淆在一起 了。孩子的进取性是不伤害别人的方法,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确实 应该鼓励和培养;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却是应反对和消除的,因为它是以别人痛苦或 实行报复来博取自己利益的,是孩子个性发展中的一种不良倾向。成人的这种助长态 度,实际上是教会或进一步强化了儿童的错误行为,它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社会化, 容易形成儿童将来的反社会型人格 同伴因素:(1,观察;2,同伴群体的相互感染、去个性化作用导致其相互模
提高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攻击行为的真正控制依赖于个人自己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取向于忽规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并福而道德水平越高儿竡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不攻击相反的亲社会斱向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费希巳赫等人研究表明秱情能力不攻击行为乊间是负相关的关系秱情能力越低也就越倾向于对别人采取攻击行为而让攻击者更多地了解他的攻击行为给对斱造成的丌良后果觉察和体验到别人的痛苦则能有效地减少其攻击性
塑造儿童的健康人格
15 Your company slogan
13 Your company slogan
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方法)
教会儿童合理地心理宣泄。 弗洛伊德认为,应该鼓励人们不时地表现他们的攻击性冲动,否则积聚 到一定水平就会触发暴力性发泄,因而他大力推崇精神宣泄法;攻击的 挫折理论也认为,人们一旦为挫折的情境惹怒,愤怒的情绪状态就会作 为一种有攻击危险的心理准备而存在,被激起的愤怒情绪必须得到宣泄 ,才可以有效降低人们的攻击性;而心理实验研究也表明,实际进行攻 击、想象攻击行为和观察他人攻击都具有宣泄作用,宣泄是一种很好的 消除人的怨恨和攻击冲动的方法。因此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教会 儿童通过从事体育运动、找师长好友尽情倾诉或进行一些没有破坏性的 幻想的攻击行为等方法合理地进行心理宣泄,有助于儿童控制并消除自 己的攻击行为。 教给儿童有效地减少冲突的策略 攻击行为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效果很差,并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冲突行为可以避免,如用轮流排队,同伴合作,剪刀石头布。 多鼓励正确的冲突解决方法,有助于孩子学习与模仿。
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PPT课件
10
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侮,而男生则更好 地使用身体欺侮。
男孩最为普遍地使用直接身体攻击,而女孩使用 间接攻击最普遍,但在言语攻击上无明显性别差 异。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从直接身体攻击逐渐变为更 多地采用其他攻击方式。
.
11
.
12
.
13
第二节 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一、生物因素
雄性荷尔蒙因素 遗传:在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
.
28
.
25
.
26
二、创设适宜的环境
为儿童提供足够的空间、营养丰富的食品、各种 娱乐器材、有趣的书籍等。
还可以为儿童提供机会,观察、学习人际互助, 鼓励他们去与别人合作,通过强化而形成稳固的 亲社会行为模式。
.
27
教育者本人应该起到榜样作用,言行一致,以身 作则,做儿童的表率。
为学生创造交往的机会,在同学间形成团结向上、 互助友爱、和睦融洽的氛围。
心理学家韦斯特曾进行了一项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 发现,70% 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时就被定为有攻击性行 为,有48% 的少年犯在9岁时就被确认为有攻击性行为。 而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 今后犯罪的可能性越大
.4.5. Nhomakorabea6
.
7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 敌意性攻击行为和非敌意性攻击行为 主动性攻击行为和反应性攻击行为
女相比,在冲突多的家庭生长的孩子表现出更大 的攻击性
.
15
.
16
3. 父 母 离 异 : 父 母 离 婚比父母一方死亡的 单亲家庭对子女的伤 害 更 严 重 (Butter , 1979),这些孩子变得 更压抑, 攻击性更强。
理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性行为培训课件
焦虑等情绪反应。
对刺激的敏感性
一些微小的刺激可能会 引发患者的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01
02
03
04
言语攻击
包括威胁、咒骂、侮辱等言语 上的攻击。
身体攻击
患者可能会对他人进行身体上 的攻击,如推搡、殴打等。
物品攻击
患者可能会损坏物品,如家具 、门窗等。
自伤或自杀行为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对 自己或他人进行伤害或自杀。
理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性行 为培训课件
• 引言 •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特征与表现 •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 应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策略与技巧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培训背景与目的
当前,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 力和负担。
疾病本身的影响
01
02
03
பைடு நூலகம்
认知障碍
精神障碍可能导致患者认 知功能受损,难以理解和 处理信息,从而引发攻击 行为。
情绪波动
精神障碍可能导致患者情 绪不稳定,容易产生愤怒 、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而 引发攻击行为。
幻觉与妄想
精神障碍可能导致患者出 现幻觉或妄想症状,这些 症状可能导致患者攻击他 人或自己。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患者攻击 行为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本次培训课件应运而生。
什么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疾病 的支配下,突然发生的针对他人 或物体的激烈行为,包括伤人、
毁物等。
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无预兆、 无法控制,且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对他人和社会的安全构成了严
对刺激的敏感性
一些微小的刺激可能会 引发患者的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01
02
03
04
言语攻击
包括威胁、咒骂、侮辱等言语 上的攻击。
身体攻击
患者可能会对他人进行身体上 的攻击,如推搡、殴打等。
物品攻击
患者可能会损坏物品,如家具 、门窗等。
自伤或自杀行为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对 自己或他人进行伤害或自杀。
理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性行 为培训课件
• 引言 •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特征与表现 •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 应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策略与技巧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培训背景与目的
当前,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 力和负担。
疾病本身的影响
01
02
03
பைடு நூலகம்
认知障碍
精神障碍可能导致患者认 知功能受损,难以理解和 处理信息,从而引发攻击 行为。
情绪波动
精神障碍可能导致患者情 绪不稳定,容易产生愤怒 、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而 引发攻击行为。
幻觉与妄想
精神障碍可能导致患者出 现幻觉或妄想症状,这些 症状可能导致患者攻击他 人或自己。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患者攻击 行为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本次培训课件应运而生。
什么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疾病 的支配下,突然发生的针对他人 或物体的激烈行为,包括伤人、
毁物等。
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无预兆、 无法控制,且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对他人和社会的安全构成了严
第七章 攻击性行为ppt课件
对社会线索的 解码过程
对社会线索的知觉 寻找线索 对线索的集中注解 对记忆储存、目标和数 据进行整合寻找解释 数据域程序的反应 寻找反应 生成潜在的反应
对社会线索的 解释过程
寻找反应的过 程
决定反应的过 程 编码过程
对潜在的反应的后果做 出评定 对反应的适应性进行评 估决定最终反应 搜索行为的组成部分 解释反应
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第二节 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发展
一、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婴儿攻击行为无法定义,学龄前儿童男孩更具攻击性。
1.青少年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发展轨迹
• 青少年攻击性的差异比成年显著。但是青春期和成年以后 的攻击危险性更高。(使用武器、触犯法律的可能) • 童年中期,男女儿童喜欢用不同方式表达攻击性。男孩希 望得到父母认同(男孩间的攻击、而非男孩对女孩的攻 击),而非全盘否定。学会察言观色。 • 青春期,男孩受到社会监管(家庭、学校)更多、更严格。 这种区别对待是促成男孩高攻击性的重要原因。 • 青春期,男孩希望在攻击行为中扮演厉害的角色。男性用 攻击行为控制他人,而女性攻击行为通常是由于情绪的失 控。 • 在童年向青少年过渡期,男孩女孩用不同的策略和行为方 式表现攻击性。男孩正面攻击,女孩间接攻击。
• 研究1
阶段3,研究对象30岁后评估结果显示,童年期被观察到的攻 击行为在成年后有所表现。交通违规、非法行为、犯罪、家 暴等。
8岁 缺少教养和父母的关爱 喜欢看暴力电视节目
18岁 对同辈人有攻击性 评价自己有攻击性 认为他人有攻击性 把世界看作危险的地方
第七章 攻击性 行为
第一节 攻击行为
• 什么是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 Dollard: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原因) • 章志光:攻击是指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法所许可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
泌不平衡。 )生理上内分泌不平衡。 (2)错误模仿影视暴力行为,以此为荣。 )错误模仿影视暴力行为,以此为荣。 (3)参加了不良团伙,染上恶习。 )参加了不良团伙,染上恶习。 (4)被别人过度压制,心里过于紧张,一 )被别人过度压制,心里过于紧张, 遇机会全部释放。 遇机会全部释放。 (5)不能控制自己冲动过激的情绪。 )不能控制自己冲动过激的情绪。
辅导策略
(1)了解学生在哪一种情境最可能表现出攻 ) 击性行为,应尽可能避免此种情境出现。 击性行为,应尽可能避免此种情境出现。 (2)把可能打架的学生相对隔离,保持距离, )把可能打架的学生相对隔离,保持距离, 以避免惹是生非。 以避免惹是生非。 (3)引导他们懂得爱与尊重别人,以爱的情 )引导他们懂得爱与尊重别人, 感冲淡他们对同学紧张、敌对的情绪。 感冲淡他们对同学紧张、敌对的情绪。
(4)尽可能强化他们非攻击性行为,以培养积极的 )尽可能强化他们非攻击性行为, 行为抵制非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辅导策略(续)
• (5)避免强烈的惩罚,如罚站、禁闭、当众辱骂。强 )避免强烈的惩罚,如罚站、禁闭、当众辱骂。 烈的惩罚往往使学生产生更大的愤怒与憎恨情绪, 烈的惩罚往往使学生产生更大的愤怒与憎恨情绪,反 而强化了他们的攻击行为。 而强化了他们的攻击行为。 • (6)创设和谐友爱的集体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 )创设和谐友爱的集体气氛, 适当的关注、赞赏和认可。 适当的关注、赞赏和认可。 • (7)让学生做一些需要体力的服务性活动,如打扫教 )让学生做一些需要体力的服务性活动, 拿教具等,以缓解其精力无处释放的紧张状态。 室、拿教具等,以缓解其精力无处释放的紧张状态。 • (8)个别咨询,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个别咨询,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 (9)对于打架的学生要作冷处理,让他们各自写下打 )对于打架的学生要作冷处理, 架的起因、经过以及自己的认识。教师要调查清楚, 架的起因、经过以及自己的认识。教师要调查清楚, 给出客观公正的判断与教育。 给出客观公正的判断与教育。
辅导策略
(1)了解学生在哪一种情境最可能表现出攻 ) 击性行为,应尽可能避免此种情境出现。 击性行为,应尽可能避免此种情境出现。 (2)把可能打架的学生相对隔离,保持距离, )把可能打架的学生相对隔离,保持距离, 以避免惹是生非。 以避免惹是生非。 (3)引导他们懂得爱与尊重别人,以爱的情 )引导他们懂得爱与尊重别人, 感冲淡他们对同学紧张、敌对的情绪。 感冲淡他们对同学紧张、敌对的情绪。
(4)尽可能强化他们非攻击性行为,以培养积极的 )尽可能强化他们非攻击性行为, 行为抵制非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辅导策略(续)
• (5)避免强烈的惩罚,如罚站、禁闭、当众辱骂。强 )避免强烈的惩罚,如罚站、禁闭、当众辱骂。 烈的惩罚往往使学生产生更大的愤怒与憎恨情绪, 烈的惩罚往往使学生产生更大的愤怒与憎恨情绪,反 而强化了他们的攻击行为。 而强化了他们的攻击行为。 • (6)创设和谐友爱的集体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 )创设和谐友爱的集体气氛, 适当的关注、赞赏和认可。 适当的关注、赞赏和认可。 • (7)让学生做一些需要体力的服务性活动,如打扫教 )让学生做一些需要体力的服务性活动, 拿教具等,以缓解其精力无处释放的紧张状态。 室、拿教具等,以缓解其精力无处释放的紧张状态。 • (8)个别咨询,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个别咨询,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 (9)对于打架的学生要作冷处理,让他们各自写下打 )对于打架的学生要作冷处理, 架的起因、经过以及自己的认识。教师要调查清楚, 架的起因、经过以及自己的认识。教师要调查清楚, 给出客观公正的判断与教育。 给出客观公正的判断与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受害者性别
• 受害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在面对其他男孩时,比面 对女孩时更具攻击性,女孩不论面对男孩还是女孩攻击性都 是相同的。当时,女孩攻击方法不同。面对男孩倾向于使用 肢体攻击,而面对女孩时候则选择语言攻击或其他间接攻击 。 •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成为攻击行为的受害者。有更多的男孩报 告他们受到肢体攻击。 • 2000年,美国刑事统计数据显示,被谋杀的男性是女性的3.2 倍。
• (3)不同观点
• 成年男女的攻击行为并无区别。特别是现如今竞争 激烈的社会,无论男女面临的压力都很大,女性的 某些行为也能被社会接受,反过来强化了女性的攻 击性。 • 在攻击行为中,男性和女性给予的言语和身体攻击 差别并不大,但是表现的愤怒和敌对情绪明显分化 ,女性比男性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女性的间接攻击行为高于男性
二、成年期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 早期观点:男性比女性更易在不确定/无缘故的情况下产生 攻击行为。女性受刺激或是有正当理由时,会和男性一样 有攻击性。 • 1.报复与成年人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 曾玲娟(2001)认为女性会考虑到报复的可能性。不愿意使 用那些可能招致可怕报复的攻击行为。这就减少了她们实施 人身攻击的可能性。虽然报复的危险永远存在,但是间接的 攻击比正面对抗可能受到报复的几率小,所以女性更愿意用 这一策略进行攻击。
认知理论
① 认知理论关注:不同人对同一情境的反应取决于他们 如何对其进行解释,而非环境本身。 ② 关于攻击性的认知模型,最具影响力的有三个:信息 加工模型、社会问题解决模型以及归因模型。 ③ Dodge在80年代初提出了攻击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通过模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高攻击性人之所以更多地 做出攻击性反应,是因为他们更多地倾向于将他人的 意图进行敌意归因。
• 研究1
阶段3,研究对象30岁后评估结果显示,童年期被观察到的攻 击行为在成年后有所表现。交通违规、非法行为、犯罪、家 暴等。
8岁
缺少教养和父母的关爱 喜欢看暴力电视节目
18岁
对同辈人有攻击性 评价自己有攻击性 认为他人有攻击性 把世界看作危险的地方
30岁
更容易有犯罪记录 更容易虐待配偶 更容易酒后犯罪 更容易违反交通规则 更容易用各种方法惩罚 孩子
二、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特征
• 1.男性的直接攻击行为高于女性 • (1)罪犯的性别
• 美国刑事统计数据证明,进行暴力犯罪的绝大多数是男性。 • 对儿童的观察证实了攻击性在人类早期发展中就出现性别差 异。而且这些差异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 • 1986年伊格里和史代芬的文献数据分析评估成年人攻击性上 的性别差异。平均下来,男性比女性显示出更多的攻击性。
生物学流派
①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流派富于演绎性的结论, 生物学流派则倾向于在遗传物质中寻找答案。 ②Miles和Carey研究证明:有些人天生比别人具有更强 的攻击性遗传倾向。但是这些所谓的“遗传物质”在 其后天的攻击行为表现上到底起多大作用,仍然需要 进一步研究。 ③Dilalla和Gottesman的研究试图从睾丸激素水平的角 度来解释攻击行为,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缺乏证据
对社会线索的 解码过程
对社会线索的知觉 寻找线索 对线索的集中注解 对记忆储存、目标和数 据进行整合寻找解释 数据域程序的反应 寻找反应 生成潜在的反应
对社会线索的 解释过程
寻找反应的过 程
决定反应的过 程 编码过程
对潜在的反应的后果做 出评定 对反应的适应性进行评 估决定最终反应 搜索行为的组成部分 解释反应
第三节 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具体表 现与要因分析
• 攻击性行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攻击性比女孩突出。男 孩受到攻击后,会急切寻求报复。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后, 这种攻击行为就有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一、班杜拉的实验看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 班杜拉的儿童习得攻击行为实验(1965年斯坦福大学)
• 儿童观察两个成人(3-6岁)
• (1)女性喜欢选择间接攻击
• 克里斯蒂的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身体 攻击行为逐渐减少。女孩和少女喜欢进行间接攻击 ,她们更喜欢诽谤、冷淡孤立和使用诡计。 • 伊格利和斯蒂芬1986年指出:女性常常在进行攻击 后有负罪感和害怕,人们也不希望看到女性公开进 行攻击,这使得女性更多选择间接攻击行为。
• 3.成年攻击行为在情绪上的性别差异
• 一项对照研究分析表明:不同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与情景中 情绪的唤醒有关。情绪唤醒程度低时,攻击性表现的性别差 异较小,当唤醒程度高的时候,这种差异就变得明显了,也 就是男性会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来。 • 这种分析证实了男性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发作,所以他们更 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 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 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一 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 还击的弱者发泄。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 ,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 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 来。
人一生中攻击行为的发展
此纵贯研究证明,从童年的攻击行为可以预测成年的部分攻击行为。那 些受父母严厉管教和没有父母管教的孩子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暴力场所, 而且把暴力视为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 还证实了,电视中的暴力行为起到的示范作用。
• 研究2,追踪小学4年纪到高中1年纪男女孩在攻击行为上的 不同发展。小学4年纪的男孩更喜欢和其他男孩打架,而不 是和其他女孩打架,这种情况到6年纪更明显。而这个年龄 段的女孩不喜欢参与证明身体对抗的攻击行为,女孩以间 接的、关系性的攻击方式去攻击他人。
违法犯罪
谋杀 强奸 抢劫 夜里盗窃 酗酒 夜不归宿 贪污 肇事逃逸 卖淫
男性(%)
87.5 98.8 89.9 86.4 86.3 69.0 50.4 40.6 33.4
女性(%)
12.5 1.2 10.1 13.6 13.7 31.0 49.6 59.4 66.6
不同犯罪行为的男女百分比,节选自Brannon(2004)
2.青少年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
阶段1,追踪调查600名青少年10年间的成长历程。(从小学 三年级到青年期)对那些有攻击行为的个体进行评估。(同 辈之间彼此评估),发现缺少教养和关爱的孩子在学校表现 更多攻击性,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表现较少攻击性。 阶段2,发生在10年后进行的第二次评估,结果显示,那些有 攻击行为的儿童不仅承认自己的攻击行为,也认为其他同龄 人有攻击性,认为他们的世界充满攻击行为。
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第二节 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发展
一、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婴儿攻击行为无法定义,学龄前儿童男孩更具攻击性。
1.青少年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发展轨迹
• 青少年攻击性的差异比成年显著。但是青春期和成年以后 的攻击危险性更高。(使用武器、触犯法律的可能) • 童年中期,男女儿童喜欢用不同方式表达攻击性。男孩希 望得到父母认同(男孩间的攻击、而非男孩对女孩的攻 击),而非全盘否定。学会察言观色。 • 青春期,男孩受到社会监管(家庭、学校)更多、更严格。 这种区别对待是促成男孩高攻击性的重要原因。 • 青春期,男孩希望在攻击行为中扮演厉害的角色。男性用 攻击行为控制他人,而女性攻击行为通常是由于情绪的失 控。 • 在童年向青少年过渡期,男孩女孩用不同的策略和行为方 式表现攻击性。男孩正面攻击,女孩间接攻击。
第一节 攻击行为
• 什么是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 Dollard: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原因) • 章志光:攻击是指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法所许可的行为。
• 又称侵犯行为,指有目的、有意图的伤害或试图伤害 他人心理/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物体、社会规范) 的行为。(强调功能性导向,意味着攻击必须有主观 的目的性,并且被实际执行的行为表达,而仅仅具有 攻击的意向或者是相应的情绪,是无法被定义为攻击 行为的)
第七章 攻击性行为
• 人类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 。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 我们只记住了9·11事件,在这个事件中,失去了3000个生命。其 实,与此同时还有更恐惧的事件,刚果发生的种族屠杀,死亡约 300万。 • 全世界,人类每天要花费20亿美元在武器和军队上。在20世纪, 250场战争夺走了1.1亿人的生命,这一数字足够建立一个人口超 过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总人口之和的 “死亡国度”。 • 20世纪的人们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好教育,同时却也是最嗜好残杀 的。有大约1.82亿人死于类似的“大规模不幸事件”。 • 这些无不揭示着整个人类潜质中异常残忍的一面!
• (2)女性攻击性的方式、目标和动机 • 女性通常的攻击目标是另一个女性或自己丈夫。 • 攻击方式:
表现攻击行为的 不表现攻击行为的
• 随后在没有榜样的新环境中对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若被试 看到榜样的攻击行为,则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男性被试每人平 均有38.2次,女性平均有12.7次模仿榜样身体攻击行为。男性平 均17次,女性平均15.7次模仿榜样的言语攻击行为。 • 还得出:男孩易模仿同性有攻击行为的榜样,女性也是。在同性 别模仿下,女孩更多地模仿语言攻击,而男孩更多地模仿身体攻 击。几乎在所有条件下,男孩比女孩都更明显地表现出身体攻击 倾向。 • 攻击行为被看成典型的男性行为,或一种男性化的行为。所以攻 击性的男性榜样行为带有更大的社会认可度,对观察者影响更大
攻击与攻击性的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流派
① 每个人都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同时潜意识里 也存在强大的生的本能,且具有健康的人格并不会有意识 对自己做出伤害行为。→所以以对外的攻击方式表达。 ② Dollard提出“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总是挫折造 成的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前提, 而且挫折的存在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精神分析色 彩强烈的程度>行为主义。 ③ Dollard的假说关注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挫折”, 为以后研究做下铺垫,如替代性攻击、宣泄等。攻击的能 量并非直接朝挫折源释放。我们会克制直接的报复,特别 当别人会把这种行为表示反对或者进行惩罚时;相反,我 们会把我们的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标。踢猫效应就是 转移理论的最好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