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攻击性行为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青少年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
阶段1,追踪调查600名青少年10年间的成长历程。(从小学 三年级到青年期)对那些有攻击行为的个体进行评估。(同 辈之间彼此评估),发现缺少教养和关爱的孩子在学校表现 更多攻击性,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表现较少攻击性。 阶段2,发生在10年后进行的第二次评估,结果显示,那些有 攻击行为的儿童不仅承认自己的攻击行为,也认为其他同龄 人有攻击性,认为他们的世界充满攻击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特征
• 1.男性的直接攻击行为高于女性 • (1)罪犯的性别
• 美国刑事统计数据证明,进行暴力犯罪的绝大多数是男性。 • 对儿童的观察证实了攻击性在人类早期发展中就出现性别差 异。而且这些差异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 • 1986年伊格里和史代芬的文献数据分析评估成年人攻击性上 的性别差异。平均下来,男性比女性显示出更多的攻击性。
• 3.成年攻击行为在情绪上的性别差异
• 一项对照研究分析表明:不同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与情景中 情绪的唤醒有关。情绪唤醒程度低时,攻击性表现的性别差 异较小,当唤醒程度高的时候,这种差异就变得明显了,也 就是男性会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来。 • 这种分析证实了男性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发作,所以他们更 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 (2)女性攻击性的方式、目标和动机 • 女性通常的攻击目标是另一个女性或自己丈夫。 • 攻击方式:
违法犯罪
谋杀 强奸 抢劫 夜里盗窃 酗酒 夜不归宿 贪污 肇事逃逸 卖淫
男性(%)
87.5 98.8 89.9 86.4 86.3 69.0 50.4 40.6 33.4
女性(%)
12.5 1.2 10.1 13.6 13.7 31.0 49.6 59.4 66.6
不同犯罪行为的男女百分比,节选自Brannon(2004)
• (2)受害者性别
• 受害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在面对其他男孩时,比面 对女孩时更具攻击性,女孩不论面对男孩还是女孩攻击性都 是相同的。当时,女孩攻击方法不同。面对男孩倾向于使用 肢体攻击,而面对女孩时候则选择语言攻击或其他间接攻击 。 •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成为攻击行为的受害者。有更多的男孩报 告他们受到肢体攻击。 • 2000年,美国刑事统计数据显示,被谋杀的男性是女性的3.2 倍。
认知理论
① 认知理论关注:不同人对同一情境的反应取决于他们 如何对其进行解释,而非环境本身。 ② 关于攻击性的认知模型,最具影响力的有三个:信息 加工模型、社会问题解决模型以及归因模型。 ③ Dodge在80年代初提出了攻击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通过模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高攻击性人之所以更多地 做出攻击性反应,是因为他们更多地倾向于将他人的 意图进行敌意归因。
行为主义流派和社会学习理论
①班杜拉的四阶段模型-“学习”攻击性行为
注意攻击 行为,观 察学习 记住榜样 行为的有 关信息 把记忆中 的行为表 现出来 预期攻击 行为带来 的奖励
②Parton和Geshuri研究发现:儿童只模仿极其凶 猛的攻击性榜样,受挫的儿童更容易注意到攻击 性榜样,或者说受挫似乎会让孩子更接受这种行 为。
• (1)女性喜欢选择间接攻击
• 克里斯蒂的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身体 攻击行为逐渐减少。女孩和少女喜欢进行间接攻击 ,她们更喜欢诽谤、冷淡孤立和使用诡计。 • 伊格利和斯蒂芬1986年指出:女性常常在进行攻击 后有负罪感和害怕,人们也不希望看到女性公开进 行攻击,这使得女性更多选择间接攻击行为。
第三节 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具体表 现与要因分析
• 攻击性行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攻击性比女孩突出。男 孩受到攻击后,会急切寻求报复。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后, 这种攻击行为就有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一、班杜拉的实验看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 班杜拉的儿童习得攻击行为实验(1965年斯坦福大学)
• 儿童观察两个成人(3-6岁)
Buss攻击行为的八种类型:根据三对单元划分
攻击性和攻击行为
• 攻击性强调的是一种潜在的动力倾向和能量基础。 • 攻击行为强调的是行为表达与相对应的结果表征。 攻击性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和相互关 系。但是同样在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空隙,这种空隙 像黑匣子一样,用我们未知的方式沟通二者,使它 们之间的联结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现象,因此我们也 就观察到了反映在不同个体上的不同的攻击种类和 攻击水平。
生物学流派
①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流派富于演绎性的结论, 生物学流派则倾向于在遗传物质中寻找答案。 ②Miles和Carey研究证明:有些人天生比别人具有更强 的攻击性遗传倾向。但是这些所谓的“遗传物质”在 其后天的攻击行为表现上到底起多大作用,仍然需要 进一步研究。 ③Dilalla和Gottesman的研究试图从睾丸激素水平的角 度来解释攻击行为,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缺乏证据
人一生中攻击行为的发展
此纵贯研究证明,从童年的攻击行为可以预测成年的部分攻击行为。那 些受父母严厉管教和没有父母管教的孩子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暴力场所, 而且把暴力视为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 还证实了,电视中的暴力行为起到的示范作用。
• 研究2,追踪小学4年纪到高中1年纪男女孩在攻击行为上的 不同发展。小学4年纪的男孩更喜欢和其他男孩打架,而不 是和其他女孩打架,这种情况到6年纪更明显。而这个年龄 段的女孩不喜欢参与证明身体对抗的攻击行为,女孩以间 接的、关系性的攻击方式去攻击他人。
表现攻击行为的 不表现攻击行为的
• 随后在没有榜样的新环境中对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若被试 看到榜样的攻击行为,则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男性被试每人平 均有38.2次,女性平均有12.7次模仿榜样身体攻击行为。男性平 均17次,女性平均15.7次模仿榜样的言语攻击行为。 • 还得出:男孩易模仿同性有攻击行为的榜样,女性也是。在同性 别模仿下,女孩更多地模仿语言攻击,而男孩更多地模仿身体攻 击。几乎在所有条件下,男孩比女孩都更明显地表现出身体攻击 倾向。 • 攻击行为被看成典型的男性行为,或一种男性化的行为。所以攻 击性的男性榜样行为带有更大的社会认可度,对观察者影响更大
对社会线索的 解码过程
对社会线索的知觉 寻找线索 对线索的集中注解 对记忆储存、目标和数 据进行整合寻找解释 数据域程序的反应 寻找反应 生成潜在的反应
对社会线索的 解释过程
寻找反应的过 程
决定反应的过 程 编码过程
对潜在的反应的后果做 出评定 对反应的适应性进行评 估决定最终反应 搜索行为的组成部分 解释反应
• (3)不同观点
• 成年男女的攻击行为并无区别。特别是现如今竞争 激烈的社会,无论男女面临的压力都很大,女性的 某些行为也能被社会接受,反过来强化了女性的攻 击性。 • 在攻击行为中,男性和女性给予的言语和身体攻击 差别并不大,但是表现的愤怒和敌对情绪明显分化 ,女性比男性强。
2.女性的间接攻击行为高于男性
• 研究1
阶段3,研究对象30岁后评估结果显示,童年期被观察到的攻 击行为在成年后有所表现。交通违规、非法行为、犯罪、家 暴等。
8岁
缺少教养和父母的关爱 喜欢看暴力电视节目
18岁
对同辈人有攻击性 评价自己有攻击性 认为他人有攻击性 把世界看作危险的地方
30岁
更容易有犯罪记录 更容易虐待配偶 更容易酒后犯罪 更容易违反交通规则 更容易用各种方法惩罚 孩子
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第二节 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发展
一、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婴儿攻击行为无法定义,学龄前儿童男孩更具攻击性。
1.青少年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发展轨迹
• 青少年攻击性的差异比成年显著。但是青春期和成年以后 的攻击危险性更高。(使用武器、触犯法律的可能) • 童年中期,男女儿童喜欢用不同方式表达攻击性。男孩希 望得到父母认同(男孩间的攻击、而非男孩对女孩的攻 击),而非全盘否定。学会察言观色。 • 青春期,男孩受到社会监管(家庭、学校)更多、更严格。 这种区别对待是促成男孩高攻击性的重要原因。 • 青春期,男孩希望在攻击行为中扮演厉害的角色。男性用 攻击行为控制他人,而女性攻击行为通常是由于情绪的失 控。 • 在童年向青少年过渡期,男孩女孩用不同的策略和行为方 式表现攻击性。男孩正面攻击,女孩间接攻击。
攻击Baidu Nhomakorabea为的种类
攻击的类型 身体的-积极的-直接的 身体的-积极的-间接的 身体的-消极的-直接的 身体的-消极的-间接的 语言的-积极的-直接的 语言的-积极的-间接的 语言的-消极的-直接的 语言的-消极的-间接的 例子 冲撞、殴打、开枪 设置陷阱、暗杀 静止示威、设障罢工 拒绝做事 侮辱他人 散布他人的谣言 不回答别人的问话 别人受到非难时不为其辩护
• 2.在攻击对象选择上的性别差异
• 加拿大一项研究表明:男性更愿意比女性报告他们参与了某 一形式的暴力活动。男性普遍报告了他们和其他男人发生的 冲突,冲突的地点通常是酒吧等公共场所。而女性普遍报告 她们与伴侣或朋友发生的冲突。 • 男性有更多的违法犯罪行为,女性有能力施暴,但她们多在 非公共场合,对象直接指向伴侣或孩子。
•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 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 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一 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 还击的弱者发泄。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 ,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 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 来。
第七章 攻击性行为
• 人类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 。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 我们只记住了9·11事件,在这个事件中,失去了3000个生命。其 实,与此同时还有更恐惧的事件,刚果发生的种族屠杀,死亡约 300万。 • 全世界,人类每天要花费20亿美元在武器和军队上。在20世纪, 250场战争夺走了1.1亿人的生命,这一数字足够建立一个人口超 过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总人口之和的 “死亡国度”。 • 20世纪的人们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好教育,同时却也是最嗜好残杀 的。有大约1.82亿人死于类似的“大规模不幸事件”。 • 这些无不揭示着整个人类潜质中异常残忍的一面!
二、成年期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 早期观点:男性比女性更易在不确定/无缘故的情况下产生 攻击行为。女性受刺激或是有正当理由时,会和男性一样 有攻击性。 • 1.报复与成年人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 曾玲娟(2001)认为女性会考虑到报复的可能性。不愿意使 用那些可能招致可怕报复的攻击行为。这就减少了她们实施 人身攻击的可能性。虽然报复的危险永远存在,但是间接的 攻击比正面对抗可能受到报复的几率小,所以女性更愿意用 这一策略进行攻击。
第一节 攻击行为
• 什么是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 Dollard: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原因) • 章志光:攻击是指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法所许可的行为。
• 又称侵犯行为,指有目的、有意图的伤害或试图伤害 他人心理/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物体、社会规范) 的行为。(强调功能性导向,意味着攻击必须有主观 的目的性,并且被实际执行的行为表达,而仅仅具有 攻击的意向或者是相应的情绪,是无法被定义为攻击 行为的)
攻击与攻击性的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流派
① 每个人都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同时潜意识里 也存在强大的生的本能,且具有健康的人格并不会有意识 对自己做出伤害行为。→所以以对外的攻击方式表达。 ② Dollard提出“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总是挫折造 成的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前提, 而且挫折的存在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精神分析色 彩强烈的程度>行为主义。 ③ Dollard的假说关注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挫折”, 为以后研究做下铺垫,如替代性攻击、宣泄等。攻击的能 量并非直接朝挫折源释放。我们会克制直接的报复,特别 当别人会把这种行为表示反对或者进行惩罚时;相反,我 们会把我们的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标。踢猫效应就是 转移理论的最好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