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嗟来之食、机杼、稽废时日、懿德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

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美育渗透点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教师也可将教参提供的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嗟来之食、跪、感其言”等词语的意思。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可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作者作品介绍胶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和重点句子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部编版)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陋室铭》1.了解作者和文体知识。

2.准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4.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领会作者托物言志和类比的写法。

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______,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______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______。

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他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交谊很深,世称“______”;与______并称为“刘白”;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

后世尊称他为“______”。

2.了解铭文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_____)苔痕(_____)鸿儒(_____ _____)调(_____)素琴案牍(_____)◆活动一、导入新课◆活动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划出停顿。

2.学生展示朗读。

指名学生在全班展示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3.听范读时,注意字词正确的读音,校对自己划出的停顿,同时,感受本文句式的特点。

4.了解铭文◆活动三、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疏通文意。

对于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释疑。

2.翻译下列句子。

语句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语句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语句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指名学生讲述文章大意,遗漏或不准确之处由其他同学补充。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分别是《猫》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两篇文章都是散文,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其中,《猫》一文通过对猫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则通过对两个不同地点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文章。

但他们对散文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由于这是语文课,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悟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给出一些典型的文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准备相关的讲解材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你们对猫有什么印象?你们认为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文章,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学习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设计: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德馨”的?
答案示例:①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②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③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3.结尾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子云亭”?(出示幻灯片)
③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④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⑤有龙则灵(形容词用作动词,灵验)
(4)文言虚词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答案示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3.知识链接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铭的形式短小,文字简洁,一般用韵,内容多含颂扬、警戒之意。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德馨(xīn)鸿儒(hónɡ rú)案牍(dú)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蔓延到)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答案示例: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这些方面来写莲花的。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对比:本文的刘禹锡和下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科第二册教案设计把握的语句。

(二)在组内交流翻译中遇到的疑难语句,互相帮助解决。

四、析一析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3.名为陋室,实则不陋。

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4.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亭子陋吗?为什么?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5.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五、背一背学生自由背诵课文,组内交流背诵情况,然后展开组与组的“背诵对抗”。

第二课时一、了解文体,熟悉作者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2.简介作者。

二、读一读反复诵读课文,指导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准节奏,为下面准确背诵课文做准备。

三、译一译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学生利用原有的文言文知识自己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自读自译能力。

1.自由读课文,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可以讨论疑难之处。

(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2.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3.注意重点语句的翻译。

四、析一析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3.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五、背一背1.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⑴ 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⑵ 根据课文内容,构思文章意境。

2、教师准备:⑴ 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备案,开拓学生视野。

⑵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学习《陋室铭》,背诵并默写课文。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

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

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

《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

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二、整体感知根绝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2、通过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3、齐读《陋室铭》,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再阐述理由。

观点可能有这样几种: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千古名句,又在开头)⑵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话一言九鼎,在文中作总结)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报复和情操。

三、研讨品读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翻译原句并在小组中思考讨论。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3、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进行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短文两篇》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短文两篇》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短文两篇》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由两个短文组成。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课文中的语言优美,富有深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手法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和欣赏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中的生字词,课文的大意和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相关的预习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让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停顿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表达方式。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学习《陋室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二、资料助读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篇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可能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小短文,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文本材料。

2.准备与短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3.准备问题清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所看到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阅读并整体感知短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和回答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短文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景色的?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巩固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16 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故事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知县见他是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2.文体介绍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作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必修教材,短文是学生接触英语阅读的重要媒介。

而本导学案主要针对短文两篇这一单元,提供了一些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短文阅读技巧和文化知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2.掌握分析短文的方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3.学习短文所表达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拓宽视野。

二、教学内容1.《寻常小路》2.《A Winter Walk》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讲述相关经历,引导学生复述或描述相关背景和文化知识。

2.预习让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遍短文,并在理解意思的前提下,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思考。

3.读课文让学生再次阅读短文,并根据导师的提示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4.理解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单句和段落结构分析,还原作者的意图,帮助理解和加深记忆。

5.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理解程度,进行自我评价和交流讨论。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6.拓展阅读提供更多相关的英语阅读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化背景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总结复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并进行相关作业和测试,提高学习效果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2.交际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自由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课程的互动性。

3.多元化教学法通过引入多种媒体和教具,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教育思想本导学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能力,通过任务导向和交际互动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

同时,也重视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拓展,让学生从阅读中不仅获得语言技能,也获得人文修养本导学案注重教育思想的引导,通过任务和交际的双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能力,并注重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拓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5 短文两篇优秀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5 短文两篇优秀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主备:审核:时间:年月第周导学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第一课时课堂导学方案:一、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通过郎读感受神话的魅力。

⑴师范读全文,生听记生字读音及句中停顿。

⑵通过跟读、自主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练习,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⑶借助所学知识、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2、疏通文意⑴掌握下面加点的词的意思。

逐走.( ) 饮于河..( ) ( ) 欲.得饮( )未至.( ) 道渴而.死( ) 弃其.杖( )⑵词语省略现象:( )弃其杖,化为邓林。

⑶同桌交流,译读课文,展示翻译成果。

3、文本研讨⑴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⑵这篇神话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二)深层探究1、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二、拓展延伸1、阅读余光中的诗《夸父》,说说余光中是怎样看待夸父逐日的。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在紫霭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旭,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请你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第二课时课堂导学方案:一、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听师范读课文。

听准字音、节奏及讲故事的味道,体味情趣。

颛顼..( ) ( ) ..( ) ( ) 水潦.( ) 尘埃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⑵怒而触不周之山⑶故日月星辰移焉⑷故水潦尘埃归焉3、用讲故事的语气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画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疑难字词:触:潦:尘埃:归:天柱折,地维绝:5、全班讨论,落实翻译,学生展示翻译成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1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爱莲说》1.了解作者和文体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课文。

3.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4.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的写法,理解莲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格。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的写法,理解莲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格。

第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情景导入1.问题导入:同学们喜欢花吗?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师:花点缀了世界,世界因为有了花,而变得多姿多彩。

不止我们爱花,历代文人墨客也爱花,他们不仅赏花,还用诗篇来赞美自己喜欢的花。

老师收集了不少写花的诗句,同学们来猜一猜花名,看看你能猜对几种。

2.课件展示关于花的古诗句,学生猜花名。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牡丹》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郑板桥《高山幽兰》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苏轼《月季》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沈约《咏芙蓉诗》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李商隐《赠荷花》绿塘摇艳接星津,轧兰挠入白草。

——温庭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荷花也称莲花、水芙蓉,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十分喜爱莲花,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面对满池莲花,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3.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追日》;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
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
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
为邓林。

第一课时
自学提纲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这是我国第一部,文中的夸父是古代神话人物。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释义: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饮于河、渭():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字词需要注音释义?
4、自行翻译课文。

5、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6、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7、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这篇神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学习笔记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
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
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第二课时
自学提纲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时期编制的,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寓言选自此书,这篇寓言是《》,后来人们从这篇寓言中总结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
是。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释义:
昔者:颛()顼():怒而触不周山:
天柱折:地维绝: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星辰日月移焉:尘埃归焉:
故水潦()尘埃归焉:尘埃归焉:
3、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字词需要注音释义?
4、自行翻译课文。

5、这篇神话中解释日月星辰之所以会斗转星移、东升西落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认为江河湖海之水都流向东南,这又是为什么?
7、这篇神话为我们解释什么自然想象?科学吗?真实情况是什么?
8、我们应怎样看待神话?
课后练习
(一)
1、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2、解释加点字词
逐走()入日()欲得饮()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弃其杖()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地维绝()()
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翻译重点语句
1、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课文理解
①《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②《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
③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
④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⑤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⑥“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⑦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⑧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⑨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二)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鸟焉(焉:代词,于此)
B、其状如乌(乌:乌鸦)
C、是炎帝之少女(是:判断动词)
D、故为精卫(为:变成)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以堙于东海(堙:)
⑵故为精卫(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精卫的外形。

4、这篇短文的体裁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5、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写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成语:
意思:
肖华
7.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