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规划

合集下载

空间大三级分类的意思

空间大三级分类的意思

空间大三级分类的意思空间大三级分类是一种根据物理空间结构来对空间信息进行系统分类的方法。

它是基于地理、生态和社会等多个维度下的空间信息结构而创建的一种综合空间类别系统。

它可以把空间分为三个层次:域、区域和类型。

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全球地区的特点,还可以把空间数据组织和查询,为空间研究提供有效的视角。

1、域(Domain)域是指空间系统的最高级别,它划分出来的各个区域往往由相似的物理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组成。

它可以把不同地区划分为地匆、山地、沙漠、海岸带等,也可以把某一地区划分为机器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

2、区域(Region)区域是指由一定范围内的地形、气候、经济和政治等要素所组成的空间系统。

它可以把一定范围内的地理区域划分为城市、郊区、乡村等,也可以把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区划分为工业区、农牧区等。

3、类型(Type)类型是指划分出来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它主要通过地理或人类因素来分类。

它可以把不同的地貌划分为海洋、河流、山脉等,也可以把不同的人类活动划分为机场、港口、军事基地等。

空间大三级分类的实践应用空间大三级分类的实践应用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分析层次、规划层次和管理层次。

(1)分析层次体的应用主要包括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模式应用等。

空间分析可以通过三大层次中的域、区域和类型来分析实体数据,从而推断出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指以空间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库,可以把客观实体空间数据通过统一的模型结构存储起来,为后续的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信息服务提供有效支持。

空间模式可以用三大层次中的域、区域和类型来组织实体数据,以达到准确模拟现实世界空间结构的目的。

(2)规划层次空间大三级分类也可以应用于不同规划领域,如城镇规划、区域规划、经济规划等等。

城镇规划可以通过空间大三级分类的方法把城市空间结构划分为域、区域和类型,从而实现空间展开、功能定位、空间结构形成等规划目标。

建筑规划中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建筑规划中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建筑规划中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在建筑规划中,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需要与城市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空间布局是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域的安排和分布。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通常被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这种布局可以使城市中的各种活动更有序,并为不同的群体提供了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首先,居住区的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应该是舒适、安全和便利的。

在规划居住区时,需要考虑住房类型、住房密度、配套设施等因素。

合理的居住区规划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居民之间的交通压力,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

其次,商业区也是城市空间布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商业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

在规划商业区时,需要考虑商业设施的种类、规模和位置。

合理的商业区规划可以吸引更多的商业机会,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工业区在城市空间布局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工业区是城市中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规划工业区时,需要考虑工业设施的位置和布局,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工业区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还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最后,公共设施区也是城市空间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共设施区包括公园、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设施等公共服务场所。

在规划公共设施区时,需要考虑公共设施的位置分布和服务范围。

合理的公共设施区规划可以提供良好的文化、娱乐和休闲环境,增加居民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交流和互动。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在建筑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5。区域空间发展与规划

5。区域空间发展与规划

“市场力量倾向于加剧地区间的不平等” A:favoured region B:backward region 起初,两区处于均衡状态,但A区由于某 种最初的 initial trigger促使它的发展 高于其它地区,从而具有某种早期优势 (初始优势 initial trigger)。



欧洲空间发展 欧洲议会空间规划部 长理事会,1999 非约束性文件 战略目标:平衡和可 持续的发展战略。

RSDP(Reg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
区域空间发展 具体的实践
四、空间规划

Spatial planning refers to the

何谓空间结构?
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空间 组织形式。 ——以资源开发和人群经济活动场所为载荷 的经济地域单元为中心问题的空间分异 与组织关系; ——空间实体构成的某种等级规模体系; ——各种空间实体之间存在的某种要素流的形式。
(一)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二)农村空间结构模式
(三)城乡空间结构谱图
2、应用

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 (J.R.Bouderville)为把增长 极理论运用于法国的区域规划, 提出了所谓的“可使用的规划模 式”,表示经济增长如何发生在 极化地区(polarized regions)。

上个世纪 60-70 年代,国际上 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声 称它们曾按增长极理论制定 过区域或城市发展政策。


(2) 实践原因:

具有规划倾向的国家的经济发 展绩效不佳,而具有市场倾向 或自由倾向的国家和地区发展 较快。
二 、 地 理 上 的 二 元 经 济 (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

第5章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5章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5章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是地理学中研究地理现象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框架。

其核心是通过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相互关系来揭示地理系统的结构和演化规律。

本文将探讨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以及其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区域、空间结构、空间分异等。

区域是指具有一定地理范围和相对封闭性的空间单元,可以是城市、国家、地区等。

空间结构是指区域内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各要素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空间分异是指区域内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差异性或多样性,可以体现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集聚性等方面。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地利⽤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定时空范围内所进⾏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的⼀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研究的⼀门应⽤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体化为⽬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我约束、建⽴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实施、⽣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然资源:存在于⾃然界,能被⼈类利⽤并能产⽣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然条件(或者⾃然、环境要素)。

8.⽣态环境补偿是指⽣态环境和⾃然资源利⽤的受益者⽀付代价,向⽣态环境和⾃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段9.⽣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然资源承载⼒:在⼀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的基本⽣存和发展的⽀撑能⼒。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态环境质量:⽣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态环境因⼦的组合体对⼈类的⽣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空间规划如何合理布局各个功能区域

空间规划如何合理布局各个功能区域

空间规划如何合理布局各个功能区域空间规划是指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利用和组织空间,使得空间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有效地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进行空间规划时,要考虑到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大小、相互关系等因素,以确保整个空间布局能够满足人们在其中的生活、工作、娱乐等需求。

下面将从不同功能区域的角度,介绍如何合理布局各个功能区域。

1.生活区域生活区域是空间规划中最重要的区域之一,通常包括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功能区域。

在布局生活区域时,需要考虑到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和需求,确保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方便、布局合理。

例如,起居室应尽量朝向采光良好的位置,卧室应布置在安静的区域,厨房与餐厅之间要保持便捷的联系等。

2.工作区域工作区域包括书房、办公室、工作室等功能区域,需要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需求来合理布局。

例如,书房应设在较为安静的位置,办公室应保持整洁、明亮的环境,工作室要考虑到通风和采光等因素。

此外,工作区域与生活区域之间的分隔要明确,以避免工作与生活混杂在一起。

3.娱乐区域娱乐区域是使人们放松休闲的空间,包括客厅、娱乐室、休闲区等功能区域。

在布局娱乐区域时,要考虑到家庭成员的娱乐需求和家庭活动的频率,合理地安排家具和设施,使得整个娱乐区域更加舒适、温馨。

此外,娱乐区域与其他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也要方便,以提高整个空间的活动性和使用效率。

4.服务区域服务区域包括储藏室、洗衣间、垃圾处理区等功能区域,通常位于生活区域的边缘或次要区域。

在布局服务区域时,要确保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便捷,同时避免服务区域过于凌乱和杂乱。

合理布局服务区域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日常生活中的不便。

综上所述,空间规划如何合理布局各个功能区域需要考虑到居住者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合理地组织、安排各个功能区域,使得整个空间布局紧凑、合理、功能互补,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和居住舒适度。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启发,谢谢阅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 运用区域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制定某区域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实验过程
• 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学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 收集实验数据,整理数据,为实验做好准备
• 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情况
• 运用区域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制定某区域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基本理论和技术
• 提高解决区域发展与规划问题的能力
• 熟悉实验数据和方法,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 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实验数据与方法
实验数据
• 提供某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等相关数据
• 提供某区域发展规划的文本和图表资料
实验方法
• 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情况
01
发展趋势一:信息化
•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效
率和准确性
• 利用GIS、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可视
化程度
02
发展趋势二:智能化
•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
的智能化水平
• 利用专家系统、知识图谱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
的科学性
03
发展趋势三:跨学科融合
SMART CREATE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CREATE TOGETHER
01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定义与内涵
区域分析
• 是一种研究区域空间结构和发展过程的方法
• 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为区域规划提供依据
• 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通过区域分析,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规划方案中的空间布局与区域发展

规划方案中的空间布局与区域发展

规划方案中的空间布局与区域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规划方案中的空间布局与区域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如何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空间,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城市规划师和政府决策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规划方案中的空间布局与区域发展的相关问题。

首先,规划方案中的空间布局是确保城市功能的合理组织和城市结构的有序发展的关键。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分区,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例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发展需求。

在规划方案中,我们需要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需求,合理划定各个功能区的范围和布局。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便利性,还可以避免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冲突和干扰。

其次,规划方案中的空间布局也需要考虑到城市的交通网络和交通枢纽的布局。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良好的交通网络可以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便利性,促进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流动。

因此,在规划方案中,我们需要合理规划和布局道路、公交站点、地铁线路等交通设施,确保城市交通的畅通和高效。

同时,交通枢纽的布局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火车站、机场等,它们的合理布局可以促进城市的区域发展和交通的便利性。

除了功能分区和交通布局,规划方案中的空间布局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城市规划也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方案中,我们需要合理划定城市的绿地和生态保护区,保留和维护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

同时,我们还需要规划和布局城市的水资源和能源供应,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在区域发展方面,规划方案中的空间布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区域发展不仅仅是单一城市的发展,而是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在规划方案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发展的需求。

例如,一些城市可以发展成为产业园区,而另一些城市可以发展成为商贸中心,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政治与政策因素
政府规划
政府规划对区域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如城市规划、土地利 用规划等。
政策导向
政策导向如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也会对区域空间结构产生 影响。
技术与交通因素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如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等对区域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区域之 间的联系和交流。
交通发展
交通发展如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对区域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区域 之间的经济活动和人员流动。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降水等对区 域空间结构也有影响,如气候适宜的 地区更适合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
人口与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的密度和变化趋势对区域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人口密集的地区通常 经济活动更活跃。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高的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空 间结构有重要影响。
总结词
区域协同发展旨在促进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 的合作与协调,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详细描述
区域协同发展通过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交 通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 服务共享等措施,推动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 的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区域
整体竞争力。
智慧城市与智能化区域空间结构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THANKS
感谢观看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
城市发展与空间结构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某城市经历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演化。初期,城市以市中心为核心,随着人口和产业的增长 ,城市逐渐向外扩张,形成了多个副中心和卫星城。这种变化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压力等问题,但也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

城市空间分区与空间布局策略

城市空间分区与空间布局策略

城市空间分区与空间布局策略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而城市的空间分区与空间布局策略则是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的功能与效益,并且达到良好的城市生活质量,成为了城市规划师和决策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城市空间分区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不同功能的分离与分布。

首先,合理划定居住区的位置,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包括居住、工作、学习、娱乐等。

尽量将居住区与商业区、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相连,减少居民的通勤距离,提高生活便利性。

其次,商业区的布局也需要与居住区有机结合,便于居民购物、就餐和娱乐。

同时,商业区之间的距离也需要合理控制,避免商业设施过度集中或者分散,对于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商业环境影响产生负面影响。

而工业区则需要远离居住区,减少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干扰,并且选择合适的区域安排工业设施,便于货物运输和供应链的建立。

除了不同功能之间的分区,城市空间布局策略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交通状况、生态环境和人口规模等因素。

对于城市交通,可以引入分级交通网络布局,将主干道与次干道、支路相结合,形成通达性更好的道路网络。

同时,鼓励发展公共交通,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线路,减少私家车上路,并且合理规划停车场和公共停车设施,减少交通堵塞的情况发生。

此外,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是城市发展中需要重视的因素,通过合理的绿化和生态保护布局,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人口规模方面,根据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增长情况,适时扩大城市规划边界,合理控制城市的扩张速度,避免城市建设过于臃肿和资源浪费。

另外,在空间分区和布局策略中,还需要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形象塑造。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将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形象塑造贯穿到城市规划中,可以提升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通过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合理规划文化设施、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呈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同时,城市形象的塑造可以通过建筑立面设计、景观与照明布置等手段,打造出与城市特色相匹配的形象,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区域规划原理第3章

区域规划原理第3章

(二)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渡区域。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 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 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二)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
1. 地域空间核心。地域空间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 2.空间网络系统。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经济地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 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网络在空间结构中发挥着联接区域核心与外围地域及 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与其它经济地域进行联系的纽带。 3.外围空间。外围空间是指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 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懂得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 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 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三、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3、区位势能的动态变化
区位势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反,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空间的发展而演变。 (1)区位势能的“点状”变化 表现为大型的矿产地、交通运输枢纽,从而导致节点城市和城 镇的兴起。 (2)区位势能的“线状”变化 表现为交通线、河流、海岸线、大型矿脉等线型体。“线状” 区位势能常常发展成城镇,人口和经济、技术的相对密集,形成区域 经济带。 (3)区位势能的“面状”变化 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矿产、农产品基地、工业密集区等,它形 成了城市带、经济重心区和经济密集区。 上述点、线、面上区位经济发展的兴衰,都和区位势能作用及 其变化息息相关。

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区域发展来说变得愈发重要。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不同地区的布局、分布和相互关系。

它直接影响着区域发展的速度、方向和质量。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结构的视角探讨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如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城市空间结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这种分隔式的布局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城市空间的碎片化。

例如,大量的商业区集中在市中心,而住宅区则被迫向城市边缘或者郊区扩展。

这种模式下,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

其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

首先,要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需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平衡。

传统的城市规划过于偏重于经济发展,忽视了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因此,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时,要注重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性,同时保护城市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环境。

其次,要注重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过去,城市规划往往将不同功能区域划分为相互独立的空间,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社会交流的减少。

要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需要打破这种界限,推动不同功能区域的互动和融合,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最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仅有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

政府应该发挥好引导和规划的作用,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

同时,企业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参与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中来。

例如,企业可以选择在城市边缘或者郊区建设工业园区,以减少对市中心资源的依赖。

社会各方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共同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结构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区域规划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名词解释区域规划(RegionalPlanning)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制定宏观性社会经济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开发规划,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的变化的统筹规划过程。

区域规划是由宏观视野和预期结果触发的,它借助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知识,组织资源,推动发展,从而达到特定目标。

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是指在城市内部进行的规划,用以规范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效益。

城市规划包括环境规划,经济规划,交通规划,公共服务规划等。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布局合理的城市空间,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和保证,实现有效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区域建设区域建设(Regional Construction)是指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市、县、乡(镇)等地区范围内进行的建筑及公共设施等空间布局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区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给人们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及更高水平的居住环境,保障社会稳定的发展,以及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

四、郊区规划郊区规划(Suburban Planning)是指对城市郊区地域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组织,社会、文化空间布局,市政公建设施,环境空间照顾和自然资源保护等综合性规划的过程。

通过郊区规划,可以使城市郊区与城市内部协调发展,保证城市及其郊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郊区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

五、区划调整区划调整(Boundary Adjustment)是指针对不断变动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调整县域范围内,乡镇范围内,行政村范围内的境界边线,以满足人口变化及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的活动。

区划调整,可以改善行政区划的不合理,提高行政效率,更有效地配置区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六、区域经济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由其居民和企业所构成的经济体系。

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环境、劳动力市场、国家的行政政策等。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

而城市规划则是指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篇文章将从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城市规划的目标以及城市规划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布不均衡。

城市中一般会存在着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功能区域,但它们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不一定均匀,有的区域发展相对集中,而有的区域却相对落后。

其次,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相对发达,不同功能区域之间有相对便捷的交通连接,方便居民和商业等活动的流动。

再次,城市空间结构还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许多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其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密切相关,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遗留问题对城市规划和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其次,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规划和组织城市空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城市规划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打破功能区域之间的局限性,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其次,城市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再次,城市规划要满足居民的需求,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创造宜居城市。

此外,城市规划还要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

最后,城市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集约型规划、碎片化规划和综合规划等。

集约型规划是指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城市发展更为集约、紧凑。

碎片化规划是指将城市空间划分为小块进行单独规划,而不是整体规划,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

综合规划则是综合考虑城市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决策。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灵活运用,以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第十章 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规划

第十章  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规划
(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
第三节 圈层结构理论
一、理论发展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0
一、理论发展
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 2、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 的城市地域空间 结构〈同心圆〉法则(1925); 3、狄更生和木内信藏 的〈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20世 纪年代以后)。 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在大量的区域规划实践基础上,深化和发展 了经济活动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理论和模式。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 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如下两点: (一)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二)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三、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 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线路等。 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分析和确定“点”及 “轴”的位置与等级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工作。工作步骤通常是: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 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 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 引区域。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 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区域与规划考试重点必考

区域与规划考试重点必考

第一章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是按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划分出来的一个空间系统,它以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邻近部分。

2. 区域分析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区内、区外)进行分析并探讨区域发展规律。

3. 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土上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即对一定地区的国土进行综合开发,对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商业、文教卫生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在规划地域范围内进行综合布局。

4. 区域规划设计区域规划设计是在工程项目定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具体的规划及总体上的设计,使其功能、风格符合其定位。

具体包含了区域各功能系统的合理调整、区域形态与景观环境的塑造、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区域特定领域问题的技术性解决等方面内容。

5. 区域规划的特征(1) .综合性a. 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b. 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和专项论证的不足。

c. 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d. 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2).地域性a. 地方特色。

b. 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3) .战略性a. 规划时间跨度长。

b. 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重大问题还很多。

c. 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

d. 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诸方面发生深远的影响。

(4) .动态性a. 规划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对未来进行选择并不断反馈的循环过程。

b. 区域的情况时刻在发生改变,大量不确定因素要求区域规划必须是一个动态的、弹性的规划,能够根据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适时作出应对。

(5) .政策性因区域规划中会遇到许多复杂关系和问题,需要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来加以协调和解决。

6. 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1、区域分类(1)自然区(2)经济区1)聚类经济区,国外文献有称之为均质区2)经济协作区,也称协作区或协作经济区3)经济特区——5 个4)部门经济区5)综合经济区(3)行政区(4)社会区7. 区域总体规划与区域专项规划(1)区域总体规划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有如下重点内容:一是抓住关系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突出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政策。

区域规划概念

区域规划概念

∙区域规划概念:—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据一定空间、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目标),二是决策行为(步骤)。

∙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对策。

∙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内容广泛(条块)、方法综合(分区、分期、分项、综合协调)、多目标、多学科2)战略性:跨度长、全局性、指导性、深远影响3)地域性:地方特色性、区域完整性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2、区域发展战略3、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4、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5、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6、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7、空间管治与协调规划8、区域政策与实施措施9、区域规划中其他内容的探索和创新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从区域规划角度看,产业规划应着重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产业规划布局和产业地域组合三方面来研究。

第一产业:一般指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产业,包括区域农业规划和采矿业。

第二产业——是以矿产品或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深加工的产业部门,包括原材料工业(初步加工业)、加工制造(组装)业以及高新技术工业等部门。

第三产业——是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满足更多需要的产业,又称服务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研发、制造、服务紧密结合,以当代科技和新兴技术生产出高新产品的部门,具有资金、人才投入比例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带有明显的战略性、风险性、增殖性和渗透性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原则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原则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原则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也是人们生活、工作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规划原则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规划原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区域的分布和组织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

城市中心区通常是城市的商业、行政和文化中心,拥有最密集的人口和最繁华的商业街区。

一个繁荣的城市中心区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和资源,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

其次,城市的住宅区应合理分布。

住宅区的分布应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例如,高品质的住宅区应该位于城市的优越地理位置,靠近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以方便居民的出行和生活。

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居民也应有适宜的住宅选择,以确保城市的社会平等性。

此外,城市的产业区和商业区也需要合理布局。

产业区的布局应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

商业区的布局应根据消费需求和市场规模进行调整,以满足居民的购物和娱乐需求。

二、城市规划原则城市规划原则是指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则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福祉。

首先,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

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出行需求,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完善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网络,以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其次,城市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

城市的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

例如,城市规划中应保留和恢复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公园和绿地,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同时也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注重文化保护和历史遗产的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 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 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 引区域。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第一节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 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 发展的区域系统。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一)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 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二)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 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度区域。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 与核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 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 出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依据核心边缘理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 分为四种:
(一)离散型 (二)聚集型
(三)扩散型
(四)均衡型
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一)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 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在大量的区域规划实践基础上,深化和发展 了经济活动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理论和模式。
二。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 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 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
(二)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重点发展点(城镇)的确定,通常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极具经济的效果 (二)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三)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
第三节 圈层结构理论
一、理论发展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0
一、理论发展
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
2、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 的城市地域空间 结构〈同心圆〉法则(1925);
3、狄更生和木内信藏 的〈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20世 纪年代以后)。
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一)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 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 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轴线开发或者称带状开发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 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 通、通讯、供电、供水、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 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 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既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 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
2.下过渡区域,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其衰落向下的原因, 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 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
四、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对区 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区 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现在来看,在处理如 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 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懂得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 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 平衡发展。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 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如下两点:
(一)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二)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三、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 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线路等。 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分析和确定“点”及 “轴”的位置与等级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工作。工作步骤通常是:
(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第二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三、点-轴开发模式 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五、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据点开发理论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 限,要开发和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 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日本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实施策略,就是据点开发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