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论文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洛阳)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系别:班级:姓名:学号: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时间长达2000年左右,在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
在浩浩烟云般2000年厚重的都城史页里,记载着多少重大历史变革和时代更迭,涵纳着无数帝王豪杰和风流人物。
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其后平王东迁,汉高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嬗递;乃至后梁后唐后晋,代相更替,凡十三朝。
汉魏以降,洛阳渐成国际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百国来朝,“商遍天下,富冠天下”……。
洛阳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兴盛时期城市人口超过百万。
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辉煌历史孕育灿烂文化。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拥洛书以制《洪范》;河图洛书,开中华文明之先河。
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文之祖”。
道学创始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诞生于洛阳。
历史名人璨若群星,文物遗存比比皆是,人文荟萃,堪称历史教科书。
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也无一不得肋于洛阳这块沃土;东汉的“洛阳太学”学生逾3万人,为当时世界之最;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声之噪,曾使“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历史文化名城论文篇1试谈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资源开发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名胜古迹,使旅游开发失去可持续性,而且会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研究,对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提出可行性建议,以助于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保护1.研究对象1.1历史文化名城根据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指的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而且必须是一座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必须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准并公布。
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共计99座,此后十几年间又有陆续增补。
截止到2012年,中国已有119个市、县、区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1.2城市旅游开发旅游开发指的是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
城市旅游开发则是以城市旅游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活动。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1保护对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按照旅游资源的各自特点可以分为七类,保护对象也因此各不相同。
以北京、西安、洛阳、南京为代表的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作为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和古都风貌。
以平遥、韩城为代表的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完整建筑群。
古城文化论文模板(10篇)
古城文化论文模板(10篇)(二)文化环境建设永州历史上人文与自然紧密结合的第二个特色,是在当地的文化环境建设与道德人文追求。
这也形成了永州历史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即古人是通过“自然”来“作文章”的。
这一特色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一,在永州“悟道”的先贤皆从这片广阔丰美的自然之中获得灵感。
不论远古的舜帝、唐宋的元结、柳宗元、周敦颐、以及后来众多的明清名士,无不如此。
他们的文学和哲学思想,皆从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中生发出来;他们的成就离不开永州的自然,也恰恰得益于永州的自然。
以唐宋两代永州的大量贬官为例,贬谪对他们的人生而言乃莫大之不幸,但这里丰厚美好的自然山水却又抚慰了他们,陶冶了他们,成就了他们;而他们也为永州创造了深远的文化。
其二,文化的传播在永州也是通过“自然”。
永州以“天然碑林”闻名,被称为“石头上的文学史”②。
何以会形成这样的特色?正是因为古代的文人墨客以其石奇石多而愿将他们的道德理想、人文追求以石刻的形式永远留在自然之中,永不磨灭。
因此“自然”也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播媒介。
后人慕名而来,看到前人的印记,读到他们的思想,有感而发,撰文刻石;后人再来,再读,再刻。
如此往复,精神一点一点流传,文化一点一点累积和创造。
因此可以说,永州的文化、精神与道德,不仅仅是用书本传播,更是通过自然,准确地说是千百年来不断被“人文化”的自然,来传播的。
其三,历史上永州的文教设施建设也充分表现出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这也说明文化教育事业在当地极受重视的历史传统。
永州古代的学宫、书院数量巨大,笔者曾专门论述这些文教设施的选址和建设是如何苛刻地追求理想的地势、水形,以及对周围自然环境要素的充分利用与契合③。
其中,清代邑人樊名世对在一风景极为美好之地,东溪,兴建书院的阐述令人印象极深。
他说:“其形胜如此,匪惟于禅居宜,而于吾儒之游亦宜。
……旷与奥与,于吾儒心性之学实有所裨。
……旷与奥与,于吾儒技艺之学,更非无补。
历史文化名城继承与延续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继承与延续论文历史文化名城继承与延续论文一、广汉历史文化与城市营建发展1992年,广汉市列入四川省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名单。
广汉,这颗拥有千年历史的川西明珠,融汇了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从三千年前的巴蜀都邑,到汉州故城、古色雒县,再到新时期的天府水木田园城市,广汉人在不断地探索和营造适应时代发展、体现地域特色的理想城市。
(1)古蜀都邑——远古蜀国信仰。
位于广汉西部的三星堆遗址本是先秦时期古蜀国的都城,其古城的规划和营建充分体现了古蜀文化的特色,同时又反映出当时古蜀国对中原文化的接纳和吸收。
三星堆古城建于2800至5000年前,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生产方式逐渐由渔猎畜养转变为农耕粮种,氏族聚落亦逐步发展成奴隶制国家,东、西、南、北城墙和月亮湾城墙依次建起,城内划分为内城、祭祀区、手工作坊区、居民房屋区、城外墓葬区等功能区,体现了古蜀文化对三星堆古城营建的引导[1]。
而后期三星堆古城的空间形态规划采用了中轴线布局的方式,充分反映了对西周营国制度的借鉴。
研究表明,三星堆古城的建设具有先后顺序,最初的古城是具有内外城郭的矩形城,商末周初时期,杜宇夺取鱼凫王位后,以三星堆土台和祭祀坑为中心,对原有功能区重新定位,形成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城的中轴线,建立了极具政治象征意义的秩序[2]。
(2)汉州故城——雒水情怀浓厚。
广汉,古称“汉州”。
据《历代汉州志》记载,汉州作为地名始于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辖雒、什邡、绵竹、德阳、金堂五县,以雒县为州治,直至清康熙的一千年多年里,雒县始终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雒县时属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
雒县古城的起源和发展都与平坦辽阔、众河萦绕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自古形成特有的“雒水汉风”水文化。
古城的建设因天材、就地利,城墙东、南、西面依据狮子堰走向沿河而砌筑,借用自然河道作为护城河,北面以江面宽阔的湔江作为天然屏障,形成近似正方的不规则形状城市形态,体现出雒县古城的营建思想既受到西周以来营国制度的影响,又充分掌握该地区独特的水文条件,建造出因地制宜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文姓名:***学号:**********从街区改造谈起——历史名城保护中多样性和社会交往的意义摘要从旧街区改造的角度入手,将对《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的多样性理论和《交往与空间》中对公共空间和社会交往相互影响的理论的思考带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中。
保护的目的是在于保留以物质空间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城市文脉,因此保护对象不仅局限于历史建筑,也不是单纯的区段保留。
目前我国在历史名城保护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公众的参与,从多样性入手,从社会交往和空间的关系入手。
关键词:街区改造,社会交往,多样性,公众参与引言城市是对历史最好的见证,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无数的印记。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势头正猛,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正在激烈碰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诸多问题函待解决。
曾有幸前往过许多历史文化城市,苏杭的园林和烟雨小巷、北京的宫殿和胡同、上海的外滩和弄堂、郑州的城市格局、西安的城墙和街坊、成都的邻里交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许多不甚明了的想法,及至读到了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与书中所讲产生了共鸣,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之前的思考,尤其在上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门课后,愈发明晰。
在此文中,选取一个较小的层面,从街区改造入手,结合多样性和扬盖尔的理论,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目的意义、保护对象,提出现阶段的问题,并研究出解决方法。
第一章保护意义和保护对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究竟是为了保护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探究历史文化物质的价值。
历史文化物质的价值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它本身的价值,二是它的附加价值,即历经时间所沉淀下来历史价值。
很明显,放之于街区和城市之中,我们所保护的更多的是它的附加价值。
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保护的是远远超越物质空间的东西,是物质空间所承载的东西,可以是情感、记忆,也可以是作为一个地标和空间构成的要素。
历史文化名城余姚(精选五篇)
历史文化名城余姚(精选五篇)第一篇:历史文化名城余姚感受历史文化名城余姚余姚是我的故乡,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自秦代以来,涌现出了许多历史名人,如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
余姚因此享有“姚江人物甲天下”、“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的美誉。
余姚,有着很多独特的风情名俗:如端午节,又称端阳或重五。
四明山,酉等地于端午之前,家家姑娘剪取小块绸缎,精心绣制“香袋”。
其形状略如荷花、菱角、鸡心之类,十分精巧。
至端午日,即将香粉、雄黄盛入其中,悬于胸前,谓之“挂香袋”,以为可以避邪〃〃〃〃〃〃还有元宵节,旧时民间,每逢正月元宵节前后,集镇乡村总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舞龙和龙灯活动,来欢度这个传统,元宵舞龙一般要延续五六天。
余姚的姚剧也是远近闻名的。
姚剧原名“余姚难黄,”主要流行于浙江余姚慈溪、上虞的一种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1950年后定名为姚剧。
余姚的民间艺术也更加多姿多彩,他有踩高跷、高括阁鼓亭甩彩瓶、水酒甏、摔缸、抛流火星、木偶摔跤〃〃〃〃〃〃个个技术一绝,尤其是踩高跷,表演者要在二根一米多高的直木棍上,各安装一根脚踏的短木横档,踩在高跷挡上,用绳子把向跷绑在脚上,表演时,还要不断走动,不能停顿。
看了上面的几个介绍,你是不是更加觉得余姚是一座文化名城了呢?是啊!只要多去动手、动脑,我相信余姚一定能够攀上世界顶峰!第二篇:历史文化名城彰显古都独特魅力建设历史文化名城20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岳主持召开市委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修复工作专题会。
市领导杨益民、徐启源、朱华、黄忠勇、林瑞良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了“两山两塔两街区”和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情况以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护性开发前期工作情况汇报。
会议指出,福州是拥有2200多年深厚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加快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也是720万榕城人民的热切期盼。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不仅是中国政治、文化、科技的中心,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在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无数瑰宝。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北京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保护历史文化的挑战。
如何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价值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坛、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首都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环境支撑,有助于提升北京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另一方面,首都发展需要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前提,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
四、保护与发展的策略与实践为了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良性循环,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 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明确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
2. 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保护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3. 创新模式:探索新的保护模式和开发模式,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4. 社区参与:加强社区参与和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氛围。
5.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
五、结论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一、长沙简介长沙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是著名的楚汉名城、屈贾之乡、伟人故里,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始源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楚国雄踞南方的战略要地,历代为湖南及周边历代中心城市,也曾为汉长沙国国都和南楚国都。
二、历史沿革15—20万年前,长沙地区开始有人类活动。
约7000年前,长沙开始形成村落。
约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于长沙建城。
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变,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与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故此长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
不同的历史时期,长沙曾有“临湘”、“潭州”古称;唐宋和明清时期的长沙,其经济和文化为其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
长沙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
“长沙,楚之粟也。
”楚成王时设置黔中郡,长沙为其辖域。
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沙郡为秦36郡之一,这是长沙以中国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的开始。
两汉时期,长沙为长沙国的都城。
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长沙成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动地。
戊戌变法、自立军起义、华兴会、公祭陈天华和姚宏业、浏萍醴起义、抢米风潮,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活动。
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岳麓书院、黄兴故居和墓、刘少奇故居、谭嗣同故居及墓祠、蔡锷墓马王堆汉墓、曾国藩墓、天心阁古城墙、爱晚亭等。
(一)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衡阳石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
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初探摘要:城市是历史文脉的见证,其历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都反映了该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文化、城市的时空连续等过程。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其蕴藏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出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景观是人民世代共同创造的地方民族特色的集中代表。
所以好的开发和保护其历史遗迹,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根据目前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运用科学而又合理的手段对其进行开发,使子孙后代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关于世界遗产城市的特称。
从保护角度讲,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把“保护”这一主题纳入城建的全过程。
从政策角度看,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专门保护规划,并使文化遗产保护渗透到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中。
从历史角度而言,历史文化名城是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古城风貌、传统文化形态等要素的集合概念,由于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突显的历史地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与建设备受各方面关注。
就近十几年的开发来看,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往往是老资源多,新项目少;继承多、创新少;小而精的景点多,大而强的景点少;静态的观赏性的多,动态的参与性的少;历史文化古迹多,现代旅游产品少;对名胜古迹的保护考虑的多,对其合理营销考虑的少等等,因此,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来充分展示出它的风采和内涵。
具体阐述如下:一、抓好底牌,亮出王牌特色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独特的底蕴就是其发展旅游业的一张底牌。
底牌与王牌共同构成城市的魅力或特色,都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吸引力所在,底牌是基础,是本色,王牌是在底牌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起来的相对优势。
秦皇岛素有中国长城海滨公园的美誉,滨临渤海,湛蓝的海水,金黄的沙滩,水上长城这些是秦皇岛这个小城的灵魂,海水、长城就是秦皇岛旅游的底牌。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范文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范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截至2015年6月,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共有125座(琼山市已并入海口市,两者算一座)。
历史文化名城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历史文化名城论文相关范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历史文化名城论文全文如下:摘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目前城市文化发展,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发展,面临着文化遗产保护转型过程与目前正在推进的中国社会的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巨大挑战。
Abstract: city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city.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ulture, especially the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development, facing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is currently promoting the Chinese society of city modernization, rural urbanization challenge.关键词:转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Key words: Transformatio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Protection planning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在当前国家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与一般城市相比,以其独特的文物古迹遗存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发挥着更大的经济作用所谓转型时期,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文摘要: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最主要的是对一些古城老房、老街区的保护,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价值,但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
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的其他建筑,其建筑质量评定为“好”的,可以作为保留类建筑。
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
几千年来,人民在各个朝代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无数的珍贵财富。
这些光辉的历史文化遗产遍布祖国大地,为锦绣中华锦上添花,使不少城镇成为世人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文化历史的一笔财富,它古老的城市空间肌理和古老的房屋街巷,以及古城所蕴藏的古老文化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战火的破坏、历史的变迁,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反映古代文明和时代特征的一些历史建筑,有的已破损严重、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已成为遗址,很难真实再现昔日历史的辉煌与荣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古老的街巷被抹平,城市面临雷同化和通俗化的危机。
同时,城市的特色在消失,城市的文化在消亡。
截至 2013 年,我国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共有 122 个城市。
但是在距最早1982 年第一批评审出来的古城,许多古城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化,现在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向大型化、现代化与经济化的发展,加剧了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之间的矛盾,一些文物建筑以及有宝贵价值的历史环境遭到破坏,城镇化建设正日益侵蚀着历史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许多历史名城在这几十年中慢慢的没落甚至接近于消失。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概念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它区别于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现状格局和风貌应保留着历史特色,并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传统风貌街区”。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其独特的文化、历史价值不仅为国内外所公认,更是其作为国家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首都的快速发展,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和谐共生,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关乎北京自身的发展,更关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北京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如故宫、天坛、长城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文化的根脉,也是对全人类文明的贡献。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首都发展并非矛盾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历史文化名城是首都发展的重要资源,为首都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支撑。
其次,首都的发展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使得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我们需要寻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最佳平衡点,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
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措施要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和谐共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物质支持。
再次,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此外,还需要科学规划城市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
五、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建议1. 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3.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论文
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论文1专题数据建设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档案信息系统数据库在逻辑上可以分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历史文化专题数据库。
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起一套能系统存储名城复杂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数据库—历史文化专题数据库,则是将GIS技术应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关键。
1.1数据库设计苏州历史文化专题数据库的设计与建设应该从多角度、多领域、多维度综合考虑与之相关各种专题数据,具体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专业数据。
历史文化资源要素所拥有的,如名称、类别、简介、历史功能、现状功能、所有权、保存状况、施工与材料、工艺、空间布局等等。
(2)空间数据。
一方面是指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的空间位置描述,如所在点位坐标、范围边界线坐标等;另一方面也包括历史文化资源要素所属区域位置信息、地址属性、地理编码以及空间拓扑关系信息。
(3)时间数据。
主要包括其创造、发现、翻建、维护等相关的时间信息。
(4)专题数据。
与当前环境结合,对于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的发展变化有一定影响或者关联数据,包括人口数据、经济数据、环境数据、控保紫线数据、基础地图数据、行政区划数据、道路交通数据、旅游数据、园林绿化数据、管网数据、水资源数据等多类数据综合属性信息。
1.2数据分类与编码结合苏州地方特色,将苏州历史文化资源依照分类别、分层次、分区域的原则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大类;对于小类继续细分,数据编码可以有效地实现现实目标对象与计算机语言以及空间属性信息的关联与转换,从而为历史文化专题要素的检索、定位提供支持。
因此,根据历史文化资源分类别、分区域、分层次组织的基础上,结合各要素空间参考、几何形态等空间属性,实现历史文化专题数据编码规则。
1.3数据发布与共享为了盘活历史文化专题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在数据库建设与维护的基础上,借助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的思想以及WebService技术实现,将数据发布为通用、开放的Web服务,通过客户端请求与服务端响应的通信方式实现创建会话、权限验证、数据操作、结束会话整个信息交换流程,从而以数据操作服务接口的形式实现信息的发布与共享。
《2024年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范文
《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关系进行浅议,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与意义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拥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北京乃至中国的发展历程,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与挑战目前,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的大规模建设活动可能对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紧张,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此外,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关系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北京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为首都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另一方面,首都的发展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支持。
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是实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推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策略建议1. 制定科学的规划:根据北京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城市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规划,明确保护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2.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顺利进行。
3.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氛围。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洛阳)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系别:班级:姓名:学号: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时间长达2000年左右,在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
在浩浩烟云般2000年厚重的都城史页里,记载着多少重大历史变革和时代更迭,涵纳着无数帝王豪杰和风流人物。
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其后平王东迁,汉高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嬗递;乃至后梁后唐后晋,代相更替,凡十三朝。
汉魏以降,洛阳渐成国际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百国来朝,“商遍天下,富冠天下”……。
洛阳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兴盛时期城市人口超过百万。
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辉煌历史孕育灿烂文化。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拥洛书以制《洪范》;河图洛书,开中华文明之先河。
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文之祖”。
道学创始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诞生于洛阳。
历史名人璨若群星,文物遗存比比皆是,人文荟萃,堪称历史教科书。
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也无一不得肋于洛阳这块沃土;东汉的“洛阳太学”学生逾3万人,为当时世界之最;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声之噪,曾使“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论中国的文化名城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论中国的文化名城及其历史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国家。
在中国,有许多文化名城,它们因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备受关注。
这些城市带有独特的文化气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名城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文化名城的定义与特点文化名城是指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城市。
这些城市被赋予了文化的象征意义,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名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城市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些城市中留下来的古迹、建筑、艺术品、文物等,都是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见证和印证。
2.拥有标志性的文化景观。
这些城市的景观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这些景观成为游客和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
3.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城市的历史建筑、文物等保存完好,能够展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第二部分:中国文化名城及其历史文化内涵1.北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文化名城之一。
这座城市有着2500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中心。
北京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都,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北京,游客可以参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景观。
这些景观代表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中国文化的精髓。
2.南京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座城市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中国的首都。
南京的著名景点包括明孝陵、中山陵、南京城墙等。
这些景点反映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是中国文化历史的见证。
3.西安西安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
这座城市曾是13朝的首都,被誉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的著名景点包括兵马俑、大雁塔、钟楼等。
这些景点不仅代表了西安的历史和文化,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宜宾市为例(论文)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宜宾市为例摘要: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在我国某历史时期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交通方面的独特地位和重大影响,至今仍具有一定城市规模,并保存着具有重要传统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考价值的文物、建筑和遗址的城市。
但随着城市化的高速进程,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将旧城保护与新城建设协调统一,已成为制约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重要难题。
本文以宜宾市为例,分析当前形势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宜宾保护正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也就是说,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在我国某历史时期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交通方面的独特地位和重大影响,至今仍具有一定城市规模,并保存着具有重要传统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考价值的文物、建筑和遗址的城市。
从1982年2月批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的24座城市起,到1986年第二批的38座城市,到1994年第三批的37座城市,再到陆续增补的12座城市,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有了111座“历史文化名城”。
但随着城市化的高速进程,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将旧城保护与新城建设协调统一,已成为制约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重要难题。
下面,我们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
一、基本情况(一)概况宜宾市地处金沙江与岷江汇合处,滚滚长江由此东流入海,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
宜宾市是1986年得到国家承认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古居于巴、滇、蜀、夜郎等部族王国往还的要塞之地。
这里在秦汉时已是中原王朝向南推进的咽喉要隘,为“五尺道”、“南夷道”、“西南丝绸之路”的起点,至明清时已被誉为“西南半壁古戎州”。
自汉至今,宜宾已有两千余年的城市建设史。
旧城发展演化民国三十二年宜宾城地图(二)旧城分析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重点是具有两千多年建成史且文物古迹相对集中的旧城区。
旅顺口历史文化论文-模板
旅顺口历史文化论文1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意义构筑城市文化精神旅顺的城市历史文化精神充满了悲情与悲壮。
当代旅顺的城市文化精神体现出宽厚包容,高贵典雅,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是旅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是大连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图腾一样铭刻在旅顺的城市建筑上。
通过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有利于发掘整合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宏扬城市文化精神,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与国际影响力。
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一方面,可以保护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城市的知名度。
因为历史街区、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它们具有多重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战争遗迹,恢复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战争遗迹、文化遗产、历史街区的保护可以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同时旅游业的拓展可以给城市带来信息、资金等联动经济效益,吸引外资到地方投资设厂。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连带经济效益,还表现为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业的发展,完善城市功能。
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历史文化名城的氛围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可以对旅游者、居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普及推广历史文化知识,此外也为考察历史城市及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素材。
名城荣誉会激发各利益主体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更多的历史价值地区和文物得到保护,珍贵遗产、遗迹会得以保留,历史文脉会得以延续。
促进经济转型通过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破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打破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促进机制,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实现由开发利用资源型经济向开放服务型经济转型,促进旅顺口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区域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战争遗迹,顺势而为,可以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以遗产观光、历史科考、海滨休闲度假、娱乐休闲为主题,加快全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以旅游业为主体的服务业的大发展。
获得生态效益经由开发高端低碳的文化休闲产业,不但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财富收入,还能够促使资源合理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增进节能减排,改善区域生产环境及人居环境,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并带来丰厚的生态效益,居民可以从优美的生态环境中永久受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课程论文
佛山市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探析
姓名:
学号:
班级:
佛山市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探析
摘要:佛山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
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是佛山老鸨在的核心地区,是佛山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历史文化建筑保存最为集中的区域。
本文对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研究其保护更新的现实基础,并分析历史街区本身及保护更新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各种因素,提出其保护更新的模式,并对其实施机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更新保护
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位于佛山市禅城区中部,西至祖庙路,东至市东下路,北至人民路,南至建新路,总面积0.639平方公里,属佛山古镇的核心区域,是佛山文物古迹规模最大、品类最全、分布最密集、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城市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城市的品位,取决于文化的品位。
相反,历史文脉的断裂,意味着城市个性的丧失,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减弱。
如何在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中展现佛山特有的城市风韵,传承历史,摆脱“千城一面”旧城改造通病,始终是街区改造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1、街区概况
佛山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祖庙-东华里片区是佛山岭南文化高度聚集区,总面积63.9公顷,保留着大量不同时代风格、不同形制特点、不同装饰布局的宗教庙宇、祠堂、家庙、住宅、民居、店铺、茶楼、会馆、当铺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区内有22家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祖庙、东华里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氏别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逐步现代化,祖庙东华里片区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片区内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街道狭窄、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及许多优秀历史建筑损毁情况十分严重,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历史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和传承;该片区虽地处城市中心,但现状已不能代表佛山城市发展水平,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已迫在眉睫。
区委区政府解放思想、审慎决策,综合经济、文化、城市内涵等多方面因素,实施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通过文化与商业相互融合,打造城市中心品牌和提升佛山城市形象,使历史的繁荣得以延续,使该区域的城市建设成为佛山的城
市名片。
2、规划背景
1989年4月,佛山市文化局选择祖庙以东部分街区制定《在城市建设中设“古镇保留区”兴建“古镇一条街”的方案》。
1990年10月,新制订的《关于筹建“禅萃苑”古镇民俗旅游区的规划》中,提出把祖庙以东、福贤路以西、建新路以北、人民路以南片区改造为集文物保护、历史、民俗展览、旅游经营、商业服务于一体的民俗旅游区。
1992年初制定《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祖庙东片民居群为佛山市区的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的一切拆建、修建、新建和扩建工程,必须根据市政府保护规划进行。
”2008年2月28日,禅城区启动了祖庙东华里片区旧城改造项目——“佛山岭南天地”,片区的发展定位为“融合岭南民俗文化、禅城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文明,辐射珠三角,影响华南地区的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街区,成为佛山的城市中心和城市标志。
”5月19日,佛山市规划局禅城分局公告了《佛山市祖庙东华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从以上不同时期的方案、规划可以看到,对于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利用问题,市政府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采取的是“冻结式”的保护方式;随着佛山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确立,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将得到快速发展。
3、街区特色及其构成因素
1.1.13.1 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内,包含了2个国家级、1个省级和19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古街道、古民居和古建筑,涵盖了古镇佛山的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商业贸易、以及城镇形成发展、社会生活、居住习俗、广府民俗、民间工艺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
而“所有文化形成了属于人类遗产的一部分,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
1.1.23.2 有价值的古街道、古建筑。
除了已公布的22个文物保护单位外,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还保存大量反映古镇风貌且具开发利用价值的特色街道和建筑。
这些街道和不同时期的建筑及其所蕴涵的相关历史文化信息,丰富了祖庙东华里片区各时代文物古迹的类型,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历史文化内涵,使片区内历史文物的布局,形成点线面俱全的有利态势,里巷密布,纵横交错,主次分明,不拘一格,部分街道仅容两人并行的道路特色,反映了纯朴实用的古镇人居环境的本来面目,某些区域仍保存整体的古镇风貌,呈现出明清以来逐渐形成的大致功能划分,包括:①祖庙大街、
文明里、长生树、福贤路、纪纲街、石巷等商铺密集的街区;②居仁里、六村正街、朝市街等纺织业家庭作坊密布街区;③东华里、文会里、隔塘大街、石路巷等传统家族聚居建筑群相对集中的街区。
寻常人家,古镇巷陌,昔日神韵犹存。
1.1.33.3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祖庙东华里片区是佛山千年古镇的标志性区域,是古代三大手工行业中纺织和冶铸行业的集中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包括:形式多样的历史建筑及城镇里巷;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遗迹;众多的历史名人;祖庙北帝诞民俗巡游;佛山狮头扎作;木版年画印制;金箔、铜箔、银箔的生产工艺;粤剧曲艺、木鱼书、八音锣鼓、龙舟;南派武功等等,在该片区内,如今仍然有迹可寻。
祖庙东华里片区不仅是广东省保存范围最大、城镇脉络最完整、历史信息最多的文化街区,是佛山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之一。
其丰富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佛山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这是建设具古镇特色佛山的重要根基。
4、街区保护规划
1.1.44.1 规划指导思想
4.1.1 明确佛山市的历史文化名城性质,祖庙东华里片区定位为融合岭南民俗文化、禅城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文明的综合街区,从整体上提升中心城区形象,打造广佛都市圈第二核心,推动城市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4.1.2 以佛山老城为中心进行市域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佛山历史文化资源。
4.1.3 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4.2 规划目标
实现对祖庙东华里片区文物古迹和历史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片区的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从而促进佛山成为岭南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城。
1.1.54.3 规划原则
坚持整体保护与分类保护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保存真实历史信息的原则。
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保护的原则。
坚持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整治、改善和更新的原则。
坚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保存老城街巷肌理,严格控制建设规模的原则。
4.4 规划措施
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为28.35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11.32公
顷,位于祖庙及东华里两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区域,涵盖了祖庙东华里片区大部分文物建筑。
根据规划要求,该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原则上不得进行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的新建、扩建活动;不得擅自改变街区的空间格局;不得擅自新建、扩建道路;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原有街巷格局和景观特征。
街区的改造应采用小规模、渐进的方式,并尊重和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规划将街区划分为历史风貌维护区以及需要整饬和更新的区域。
历史风貌维护区中有绝对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可以进行适当整饬的协调区,其改造和更新的原则是: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保存历史文化遗存,坚决消除区域内与文物保护单位不协调的建筑和景观。
需要整饬和更新的区域的改造原则是:服务于历史风貌维护区,同时改善自身的环境状况,充分利用老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激发区域活力。
此外,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建筑高度要求一般控制在9米以下,最高建筑高度不能超过12米;且突破9米限高建筑的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核心保护范围内用地面积的30%。
片区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核心保护范围外的新建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12米以下,最高建筑高度不能超过18米。
5 街区保护更新模式
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模式选择:动态保护与有机更新
在更新保护中,要注意在保护建筑外观时对内部空间进行改造,调整道路结构,改善街区内的各类基础设施,适当增加绿地,增设生活及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在保护街区传统风貌的同时,维护其原有功能与活力。
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采取了小规划整治与逐步改造的方式。
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里的建筑有的要改建或重建,新建筑应力求与老建筑风格协调,挖掘出地域风貌特色,延续佛山的文化底蕴,在更新过程中保护遗存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借鉴老建筑的体量、形式、风格及至材料、色彩、装饰等,与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协调,来形成统一和谐的视觉效果,
6 总结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应挖掘利用共有的地域风貌特色,延续深厚的文化底蕴。
保护佛山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保存其历史记忆、保护其空间载体和社会基础并加强整理其结构性关联,寻求其对于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旭明,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方法研究——以佛山市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为例,华中科技大学,2005.11.8
【2】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佛山市规划局,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
【4】佛山市文化局,祖庙居民群历史文化核心区详细规划,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