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老年保障)

合集下载

(0220)《社会保障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0220)《社会保障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0220)《社会保障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2、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

5、社会福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创建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环境,提供各种社会性津贴、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以不断增进国民整体福利水平。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特别需要关怀的人群,提供必要的社会援助,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和自立能力。

6、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7、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愿意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8、医疗保险是为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通过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员患病就诊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9、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贫困人口进行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

10、社会保险关系是指法律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关系,即依据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在社会保险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2.1 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基础1.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

他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2)斯密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护私人产权。

(3)斯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国家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和管理,以及对有害于社会自由的必要干涉。

(4)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任何干预,反对进行收入再分配。

在他们看来,市场分配结果是最合理的,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才使分配出现不合理现象。

2.德国新历史学派德国新历史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

德国新历史学派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主张国家至上,强调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国家具有管理社会生活的职能,应该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责任。

(2)认为劳工问题是当时德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3)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主张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革命,而主要是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观点。

(4)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

他们强调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对社会经济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5)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实质上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进社会福利,缓和尖锐的劳资矛盾,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劳动力队伍。

3.瑞典学派(1)瑞典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

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克努特·维克塞尔、伊里克·林达尔、阿萨·林德伯克等瑞典经济学家。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健康保障)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健康保障)

第七章健康保障7.1 复习笔记一、健康保障的基本理念1.健康保障的基本内涵(1)健康、疾病与疾病风险①关于健康定义a.从医学角度。

健康是“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宁状态(它的特征是有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

即健康是没有疾病,生理机能失调是疾病。

b.从社会文化角度。

“健康即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健康可以解释为已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

c.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角度观察。

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为代表,其定义是“一种完整的肉体、心理和社会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

d.健康是人体器官发育良好和各项机能正常,简单讲是没有疾病。

②疾病与疾病风险a.疾病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和生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威胁,产生肌体、生理、心理上的伤害,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和作用。

b.疾病风险是指人们因患病而遭受痛苦、不幸和损失的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是人类面临的诸多风险中危害严重、涉及面广、纷繁复杂、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权利的一种特殊风险。

疾病风险有别于其他风险,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疾病风险危害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财产物等;第二,疾病风险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避免性;第三,疾病风险产生具有复杂性,不仅会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发生产生疾病,而且往往因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生活等因素产生疾病;第四,疾病风险与其他风险具有紧密关联性,疾病风险不仅影响到患者个人,而且有可能影响到患者家庭、地区和社会;第五,疾病风险不具有完全的经济补偿性。

其他风险可以通过一定的经济补偿来减轻和消除损失,但疾病风险则因人而异,因病而异,难以实行定额经济补偿,因他的损失是多方面的,是难以衡量和测算的。

(2)医疗保障与健康保障的含义①医疗保障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因患病、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或意外事故造成身体疾病时,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给予经济补偿与帮助,保障国民得到医疗服务的经济制度。

(完整版)社会保障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社会保障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社会保障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内涵?答:①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②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③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④它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2、试述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

答:(1)商业保险的产生先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各行其道、各司其职。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类同和区别。

类同点:①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②都具有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经济繁荣的功能;③二者的运作机理及其所使用的很多术语和计算方法、预测方法类同。

区别点:①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是一种商业行为。

②目标取向不同:社会保险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具有非营利性质;商业保险以营利为目的。

③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劳动上面体现对等;商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是建立在商业契约上。

④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分担;而商业保险完全由投保人负担。

⑤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对社会保险财务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但不承担直接经济责任。

⑥二者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有现金补偿和服务两个方式;商业保险则主要体现货币的支付关系。

⑦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商业保险对社会性风险无能为力。

3、社会保障是政府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如何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答:①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②提高效率才能把蛋糕做大,注重公平才能够将蛋糕合理分配;③只有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到公平;④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才能够使每个社会成员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4、在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如何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答:①可以通过法制手段,将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险税;②灵活确定缴税(费)方式,将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系统,促使更多低收入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③减轻企业的缴税(费)负担,提高企业参保积极性;④完善社保项目,使社会保障体系化、制度化。

社会保障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社会保障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P7-8)答:1>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福利、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2>必备要素:依法建立、突出以人为本、具有经济福利性、属于社会化行为3>三层次: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突出体现出社会保障制度的人性化要求)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目标的嬗变(P13-14)1>早期的社会保障主要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从而客观上充当着统治者控制社会并使统治秩序得以延续的工具,因此社会保险作为工业化的产物,它一出现就事实上充当着防止工人阶级反抗的政治工具。

2>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保障的目标则日益融入了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平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道主义日益成为这一制度的伦理基础,对社会弱者的关注与援助日益成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各项社保制度被赋予了人道主义内核;而且社会保障也肩负着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使命。

3>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4>如下分目标:a.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最低追求目标b.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c.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保障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制度安排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P15-20)1>社会保障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

2>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但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否得到了发挥或是否全部表现为正面效能,通常不是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是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

3>具体社会保障功能如下:a.稳定功能:社会保障能够防范与消化社会成员因生存危机而可能出现的对社会、对政府的反叛心理与反叛行为,能够保障社会成员在特定事件的影响下仍然可以安居乐业,从而有效地缓和乃至消除引起社会震荡与失控的潜在风险,进而维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健康的社会发展。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补充保障)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补充保障)

第十三章补充保障13.1 复习笔记一、补充保障的基本理念1.补充保障的内涵界定补充保障是指在国家建立和法定意义上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对社会成员起有补充保障作用的各种保障措施的总称。

2.补充保障的基本特征(1)处于配角地位补充保障从属于基本保障,在一般情况下,其保障的力度、广度、深度及其稳定性都不如基本保障,待遇标准和水平也不应超过基本保障。

(2)不具强制性我国基本保障尚未达到全覆盖,补充保障就不可能实行强制,只能引导和鼓励一些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逐步推行补充保障。

(3)强调效率优先补充保障属用人单位行为且必须用人单位出资,因此,用人单位的经济条件是能否实行补充保障的首要条件。

这就决定了补充保障不具备互济功能,不能在用人单位个人之间调剂。

(4)形式内容多样因为补充保障是用人单位行为且国家法律又没有统一强制的规定,因此,补充保障的自由度就比较大,形式内容就比较灵活。

3.补充保障的具体功能(1)激励功能这是补充保障最显著的功能。

用人单位除在工资收入、住房条件、交通工具、福利水平等项目给予员工优厚待遇外,补充保障在激励员工的过程中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

(2)保障功能国家搞的法定的基本社会保障是保最基本的生活,而补充保障是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

补充保障显示的是其进一步抗风险的作用,投过补充保障的人员就不会因此而降低基本生活水平。

(3)追加功能补充保障作为基本保障的主要“补充”源,它的首要功能显然是补充基本保障的不足,追加基本保障的待遇,提高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

(4)对等功能补充保障的资金模式是完全积累型,保障的程度完全是由缴费的多少决定的,它遵循的原则是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不缴不得。

4.补充保障的必要条件(1)必须依法参加基本社会保障,并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地方政府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这是实行或参加补充保障的基本前提。

(2)要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这是实行或参加补充保障的经济条件。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郑功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一、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要素1.依法建立。

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是立法先行的原则,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法制规范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与依据。

2.突出以人为本。

它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为宗旨,包括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等。

3.具有经济福利性。

即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来看,因有政府、雇主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分担责任,受益者的所得要大于所费。

4.属于社会化行为。

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团体来承担社会保障的实施任务,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

二、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第二节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问题2.社会保障的政策理论问题3.社会保障的管理理论问题第三节一、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着上述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由于各种先天与后天因素及自身与外来原因的影响,部分国民可能因疾患、天灾人祸、失业等事件陷入生活困境,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这部分国民将陷人生存危机而无法自拔,因此,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除国民的生存危机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最低追求目标。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通过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乃至精神保障的提供,来达到满足国民福利增长需求并保证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的,它相对于前一个目标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个由多个社会保障子系统或项目构成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保障追求的并不只是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而是为了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住房保障)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住房保障)

第十二章住房保障12.1 复习笔记一、住房保障的基本理念1.住房保障的基本理念(1)住房保障制度的概念住房保障制度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依据法律政策的规定,以公共财政为依托,综合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对公民特别是住房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和救助,保障公民基本居住水平的社会安全制度,是一种在住房领域内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2)住房保障制度的要素住房保障的含义由四要素构成:保障主体、保障对象、保障依据和保障措施。

①住房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a.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公众赋予了政府使用财政资金以及进行收入再分配的权利,于是,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责任和主要功能之一;b.住房保障的成本巨大,土地稀缺,住房困难人口众多,项目周期性长。

只有政府有能力以公共财政作为保障基础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予以解决。

②住房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满足住房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的条件中至少应包含以下两层含义:a.当前的居住水平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b.在可预见的一定时间内,无力改变住房现状。

③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住房保障制度是一项法律支撑的正式制度,健全而完备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是住房保障制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

④住房保障制度是对住房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和救助的种种住房政策措施的总和各个地方,各个部门,有步骤有计划地制定的一系列住房政策措施,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国现今的住房保障体系。

2.住房保障的基本特征(1)福利保障性住房保障的福利保障性体现在: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提供住房保障,及时有效地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帮助以保障其基本住房权利。

(2)公平性住房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体现在: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3)适度性住房保障制度的适度性体现在:保障范围的适度性;保障标准的适度性。

(4)非营利性住房保障的非营利性体现在:住房保障不以营利为目的,直接由国家或者地方财政开支,将住房免费或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被保障对象。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农村社会保障)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农村社会保障)

第十四章农村社会保障14.1 复习笔记一、农村社会保障基本理念1.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理念(1)农村社会保障指国家、社会为农村居民所提供社会性援助措施的总称。

(2)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基本社会保障,以及农村商业保险、家庭保障等补充性保障。

(3)农村社会保障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村居民,农村、农民、农业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为农村居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性。

(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本着改善民生、注重公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重视政府责任,加强财政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

2.农村社会保障遵循的重要原则(1)城乡统筹原则从国外实践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普遍滞后于城镇,但是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长远要求来看,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又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起飞之后的必然之举。

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一定要遵循城乡统筹的原则,力求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服务。

(2)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分配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逻辑定式,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同经济发展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

在确定社会保障水平时,一定要对农村区域经济状况及社会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标准,并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的渐进动态机制。

(3)广覆盖、低标准、多层次原则社会公平目标要求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然而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能力综合来看,要实现社会保障的广覆盖,则必须对现有的社会保障资源进行调整,通过稳定城镇社会保障标准,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使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在低标准下达到均衡,才能确保该目标的实现。

(4)多元化筹集资金原则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农民收入不高、政府的财政能力也极为有限,要依靠农村地方经济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建立和推行社会保障制度,难度较大。

在我国农村,要遵循政府、集体、个人和社会多方筹集资金的原则。

3.农村社会保障建立的框架体系(1)社会保险体系。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慈善事业)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慈善事业)

第十五章慈善事业15.1 复习笔记一、慈善事业的基本理念1.慈善事业的实质与内涵(1)慈善慈善是个人或群体基于人道主义精神通过某种途径自愿地向社会及受益人提供无偿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的行为。

(2)慈善事业①慈善事业的一般概念a.慈善事业是一种救济行为,施惠者与受惠者是慈善事业的两个基本要素,这对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慈善事业来说,具有普遍意义;b.慈善事业作为一项有着实质内容的道德事业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指建立在社会捐献经济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行为,是一种混合型社会分配方式;c.慈善事业被认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三次分配”,这种基于民间自愿捐赠的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贡献,不仅在于它有助于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而且还可以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提升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②慈善事业的定义、特征与运作环节a.慈善事业是指众多的社会成员在志愿基础上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对不幸无助人群的救助行为;b.慈善事业以社会成员的慈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社会捐助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团体为组织基础,以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为发展基础,是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c.慈善事业的运作包括接受捐献、资金管理和实施救助三大环节第一,接受捐献环节。

慈善组织要开展慈善宣传,弘扬慈善美德,有组织地进行募捐,动员有帮助他人能力的社会成员向慈善组织捐献。

第二,资金管理环节。

慈善组织的任务是确保每一笔资金的安全,并使之用于捐献者指定的救助项目。

第三,实施救助环节。

慈善组织必须充分尊重捐赠者的意愿,做好社会调查工作,对救助对象及所需服务进行摸底,然后做好与有关各方面的联系工作,保证将救助资金用在最适当的地方。

③救助型慈善事业与公益型慈善事业a.救助型慈善事业从福利制度的层次来看,救助型慈善事业对应的是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20世纪是福利充分发展的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因承担大量的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而成为福利国家,福利开始特指国家提供的服务和救助。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一、社会保障定义、体系结构、功能1、社会保障定义:(social security)指以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特点: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多个层次、逐次统一2、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由3大部分组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原则:保障水平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总之,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特殊层次)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各自特点:(1)社会保险(中间层次,核心部分)定义:指以国家责任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但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一定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特点:强制性————符合条件劳动者必须参加互济性------------定期缴纳保险费,有人遭遇风险损失时,互助共济储备性————按规定缴费,储备待用补偿性————限于收入损失时才可得到补偿社会保险包括哪些呢?答:老年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最低层次)定义: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社会救助目标:满足保障对象最低生活需要社会救助对象:①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②有劳动能力、有收入、但因意外灾害,造成财产损失,人身损害,一时生活苦难的人③有收入,但生活水平低于或相当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的个人或家庭社会救助经济来源:政府的财政拨款、社会团体个人捐赠。

(3)社会福利(最高层次)定义:政府和社会组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对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学课后题.doc

社会保障学课后题.doc

社会保障学课后题.第1章绪论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理论界定的差异?答:(1)由于社会保障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又使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中出现很大差异,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理论界定也就很自然地存在着差异。

因此,当代世界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的不统一,也可以视为国情差异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的客观反映。

(2)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的差异存在于一国之内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学者之间。

各国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是不统一的,这是因为社会保障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而研究者亦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研究视角,因此要想有一个全球统一的社会保障理论界定,就像要有一个全球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样,在长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3)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目标的擅变?答:社会保障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到正式制度安排,其追求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1)早期的社会保障主要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而客观上充当着统治者控制社会并使统治秩序得以延续的工具。

(2)现代社会,社会保障的目标逐渐融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平的理念。

(3)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这个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①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②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③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答: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一般只承认社会保障事后救助的单一功能,然而,范围广泛、项目齐全、形式多样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早已远非历史上单一的救灾济贫可以比拟。

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

社会保障概论第9章 老年社会保障(上)[精]

社会保障概论第9章 老年社会保障(上)[精]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9.3 现代老年社会保障的基本类型
9.3.1 投保资助型老年保障模式
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养老保障模式。 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障制度是由社会共同负担、社会共同享有 的保险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个人投保占主要部分, 国家承担补贴或资助。 三个层次的养老金标准:第一个层次是普遍养老金;第二个 层次是雇员退休金;第三个层次是企业补充退休金。 这种保障模式的资金管理难度较大,需要的科学性也很强, 同时它的管理成本也比较高。美国属于比较典型的投保资助型 养老保险。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 革,基本目标就是向这种投保资助型的方向发展。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社会保障概论
(第三版)
孙光德 董克用 主编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第9章 老年社会保障(上)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本章学习要点
老年社会保障的概念和意义 老年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概况 老年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类型、 原则和实施方式 老年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9.1 老年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其在社会保 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9.1.1 老年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对象
老年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个主要项目, 是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 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措施,包括经济、医疗以及服务 照料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9.3 现代老年社会保障的基本类型
9.3.3 强制储蓄型老年保障模式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福利)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福利)

第十章社会福利10.1 复习笔记一、社会福利的基本理念1.社会福利的含义及特征(1)社会福利的内涵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依法向国民提供的各种津贴补助、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

其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提供的福利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也包括精神生活方面。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往往是针对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而设立的福利性收入与服务保障,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年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

③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实质应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设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服务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2)社会福利的特征①实施对象的普遍性社会福利不是以特定的社会群体为保障的专门对象,而是以社会的全体成员为覆盖对象,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国民在依法享受社会福利时所拥有的权利是平等的。

②保障目标的发展性由于增进社会成员生活福利的具体目标与保障方式需要不断更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福利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③保障方式的多重性人们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经济收入保障,而且需要各种社会服务。

因此社会福利不仅要注重资金保障,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各种形式的福利性服务保障,并通过动员社会成员广泛参与,使自助--互助式的社会福利服务成为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④实施主体的社会化由于人们对社会福利服务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它的管理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服务的提供主体不可能全部由政府来承担,这就要求社会福利的实施主体的社会化。

⑤管理的专业化社会福利管理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专门的社会工作团体或专门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机构、公认的职业准则和保障准则、专业化的工作人员、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职业权利保障。

⑥运作的非营利性这是社会福利的原则性要求。

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在享受社会福利待遇时,有免费和收费两种。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劳动保障)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劳动保障)

第八章劳动保障8.1 复习笔记一、劳动保障的基本理念1.失业保险的基本理论(1)就业与失业①就业的概念a.广义的就业是指劳动力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结合的状态,它是通过劳动过程中人和物的结合形成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创造财富;b.狭义的就业是指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作或合法的经济社会活动以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一种活动。

c.判断一个人在一定时点所处状态是否就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从事劳动的人必须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且具有劳动能力。

第二,从事的劳动必须是法律允许、社会承认的劳动。

第三,从事的劳动必须是有报酬或收入的劳动(义务劳动不属于劳动范畴)。

d.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凡在规定年龄内有下列情况者,均属于就业者:第一,在规定期间,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有收入的职业的人。

第二,有固定职业,但因疾病、事故、休假、劳动争议、旷工,或因气候不良、机器设备故障等原因暂时停工的人。

第三,雇主或独立经营人员以及协助他们工作的家属成员,其劳动时间超过正规工作时间l/3以上者。

②失业的概念a.失业一般是指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b.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失业标准,一个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没有工作,即不在有报酬的职业或自营职业中。

第二,能够工作(到岗),即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且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工作(到岗)。

第三,愿意工作,即正在采取各种方式寻找工作。

c.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在城镇l6岁以上至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并同时符合下列各项条件者:第一,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的活动,也没有处于就业定义中的暂时未工作状态。

第二,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第三,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特定期间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

③失业的类型a.按照就业意愿,可将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b.按照失业的程度,可以将失业分为完全失业和部分失业;c.按照失业的表现形式,可将失业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d.按照失业的不同原因,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等待性失业等。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老年社会保障(上)【圣才出品】

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老年社会保障(上)【圣才出品】

第9章老年社会保障(上)9.1复习笔记一、老年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老年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对象老年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个主要项目,是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措施,包括经济、医疗以及服务照料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

老年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上的老年人。

社会对老年标准的确定一般是以人的生理衰老和社会功能的下降为依据的。

判定老年的标准可以依据几种年龄概念: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

2.老年社会保障的重要性老年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最重要,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

养老保险是老年社会保障的重点。

二、老年社会保障的历史回顾1.古代社会的老年社会保障因素中国古代在家庭养老的主导方式之外,也存在一些社会因素的养老作为必要的补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经济上由国家规定亲属的扶养义务;(2)我国古代的法律还从财产制度上对老年人提供物质上的保障;(3)我国古代在官吏中实行了一定的退休制度。

西欧国家在古代也有某些社会养老的传统。

2.现代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9世纪下半叶,德国俾斯麦政府推出了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险法案。

1888年11月,德国政府又提出了《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草案。

继德国之后,西欧和北欧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建立了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现代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历经初创、普及、发展和改革,不同国家总的趋势是覆盖面不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内容不断充实、层次不断增加,逐步建成涵盖经济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位一体的、多形式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

三、现代老年社会保障的基本类型1.投保资助型老年保障模式(1)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特点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障制度是由社会共同负担、共同享有的保险模式。

其特点是企业、个人投保占主要部分,国家承担补贴或资助,具体表现在:①工薪劳动者和未在职的普通公民,都属于社会保险的参加者或受保对象;②在职的企业雇员必须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定期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在职的社会成员也必须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养老保险费,作为参加养老保险所履行的义务,这样才有资格享受社会保险;③企业或雇主也必须按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定期缴纳保险费。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
知识点框架:
-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涵
- 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 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特点与功能
-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
- 社会保障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思维要点:
- 理解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逻辑思路
- 分析各种保障项目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重难点:
-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分配重难点
- 不同保障模式的比较与选择易错点
补充点:
- 实际案例中社会保障的作用与问题
- 最新政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总结与思考:
- 思考如何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 分析自身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角色与责任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第五章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5.1 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理论1.社会保障法的价值取向(1)保障人权①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的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人的自由和平等,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②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权已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人权,不仅是生存权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公民生存权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

③社会保障权的内容几乎涉及与生存权相关的所有领域,无论是对公民生老病死的社会保险,还是对生活困难者的社会救济,无论是普惠全体公民的社会福利,还是针对特殊群体的社会抚恤,都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为基本目的。

(2)追求正义①社会保障法是为了修补和矫正传统民法所追求的形式正义的缺陷而产生的。

它规定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平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②社会保障法又强调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相关规则,使资源与财富进行一种转移。

③社会保障法按照社会公平的理念,对社会弱势群体、对生活陷入困境或遭遇社会风险的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不利影响,促进结果平等的实现。

④社会保障法是最直接体现正义价值的法律规范,追求社会公平、实现实质正义是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初衷和根本归宿,是社会保障法基本的价值取向。

(3)社会安全①对个人而言,安全是其生存的基础,对社会而言,安全是其进步和发展的前提。

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需要,是全人类的不懈追求,也是法律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②社会保障法是实现公民生存权、保障公民生活安全的法律规范。

③社会保障法正是通过对个人生活安全的保障,逐步实现其维护整个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经济秩序、统治秩序乃至社会整体安全的目标。

④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是“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毫无疑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全也是社会保障法的价值取向。

2.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1)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层次。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绪论一、社会保障的涵义我国: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

史柏年: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1、普遍性2、强制性3、共济性4、不可逆性(刚性)三、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两个方面。

(一)社会功能第一,社会稳定功能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而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安全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第二,社会补偿功能主要体现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两个方面。

(1)天灾使人丧失劳动力,政府提供资助;(2)自身的生老病死、社会的失业等使收入中断。

第三,社会公平功能首先,社会保障强调社会成员参与机会的公平性,在社会保障的实施中,不存在特殊阶层,只有建立在权利平等基础上的机会平等,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被强制地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其次,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社会成员发展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

最后,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了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

(二)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第一,调节经济功能(1)社会保障有助于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2)社会保障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

第二,投入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种保险费、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每个国家经济的增长都离不开资本积累)。

第三,保护和配置劳动力社会保障通过提供各种帮助而使这一部分社会成员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从而保护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要素的有效配置。

思考:社会保障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有何帮助?第一章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流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一、社会思想渊源1、西方理想社会思想——最早体现资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反对私有制,强调分工与互助,追求财产共有,主张确立公正原则,消除暴力和贫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老年保障6.1 复习笔记一、老年保障的基本理念1.起源演变(1)古代老年保障的起源和思想①中国高度灿烂的文明,包含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和具有切实功效的社会福利措施。

②这些思想和措施极其朴素、零散,极其原始、自发,不具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全面、科学、高效等特征,但它们毕竟是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梯。

③它们所弘扬的仁爱、大同、敬老、慈幼、济困、助残、互助互济、患难相恤的精神,成为中国现代保障制度的思想内核,它们所推广的社会保障措施,也为后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的众多借鉴。

④西方国家的慈幼、养老、赈穷等综合性福利思想,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幸福主义”、古罗马的“责任观”,以及希伯来人的“正义论”等观念的启发。

(2)现代养老保障制度的创建与演变①退休不是自古就有的,最早的退休制度,是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建立的,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养老保障制度出现在19世纪末的德国。

②在德国实施养老法规之后,其他欧洲国家纷纷进行有关立法,开始实行养老保险。

③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较晚。

这些国家在法规的推行过程中虽然也出现过一些阻力,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

④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障制度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

⑤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到制度型再到发展型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现在全世界一致的观点是福利应该由国家包揽,走向多元化。

2.理论基础(1)政治学视角: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创造价值角度看,人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①准备时期,从出生到加入劳动队伍;②劳动时期,从加入劳动大军到退出劳动队伍为止;③退出时期,从退出劳动队伍到去世为止。

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三阶段是纯消费时期,第二阶段属于既生产又消费时期,一般来说,第一、三阶段消费费用来源于第二阶段的劳动。

第一阶段的个人消费由其父母预支,类似向父母借贷,或可看作是劳动力的投资,最终以第二阶段劳动创造的价值来补偿。

第三阶段所需要的消费费用是第二阶段所创造的价值的延期支付。

总之,退休金的本质是劳动者延期支付的劳动报酬。

(2)经济学视角:福利经济学派有关社会保障的论述①福利经济学派主要从政府职能和社会福利改进的角度研究社会保障。

其基本论点是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和收入均等化,因此,通过政府向富人征税,补贴给穷人可以改进社会福利,而这种补贴的办法是要建立各种社会设施、建立包括养老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②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社会保障的内在机理与经济效率,主要从市场失灵、短视等效率角度与基于投票和利益集团之上的政治均衡视角出发,围绕政府与市场对社会保障进行研究,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

③最优再分配与风险分摊理论认为养老保险的建立是为了解决老年人的贫困问题,养老保险体系是解决老年贫困问题的最优政策。

我们可以将个人人力资本的回报看作个人一生的劳动收入,而个人所接受的退休金一般来说直接和他一生的劳动收入正相关。

因此,一定程度上养老保险体系是对个人一生收入的保险。

④退休保险理论认为养老保险体系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给不能继续工作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退休保险。

保险市场的失灵正是使政府介入退休保险市场的理由,政府通过建立强制性的公共养老保险体系,可以有效地解决退休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

⑤政府父爱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政府之所以通过养老保险体系照顾老年人,是因为一些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过于奢侈,储蓄过少,那么在老年时他们的储蓄不足以支持他们的最低消费水平。

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早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推理,从需求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安排。

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以及相应的国家经济干预思想。

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中,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措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社会学视角:老年社会工作的分析①社会撤离理论是从西方社会学主要流派之一的功能学派理论分离出来的。

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②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

活动理论也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③社会重建理论旨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

社会重建理论相信,在环境方面哪怕是一些微小的改变,也能促使老年人境况的改善以启动良性循环的过程。

3.现实意义(1)老年保障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每一位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对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没有上一代人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的基础,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

他们有权利通过自己毕生的劳动积累取得物质帮助和服务,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代际间的公平。

另外,老年保障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使国民收入趋于平均化,缓和各利益群体的矛盾,促进社会公平。

(2)老年保障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持续稳定在老年保障体系健全的条件下,劳动者即使失去劳动能力、退出工作岗位,也不用担心没有经济来源、老无所靠。

这种承诺的保障解除了年轻人的后顾之忧,使劳动者对现实和明天都充满希望,让他们安心工作,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定。

同时,由社会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也减轻了年轻人赡养老年人的负担,有利于年轻人的发展。

(3)老年保障的发展有利于老年风险的化解由于身体状况的衰弱、劳动能力的逐渐丧失,老年人老后所遇到的各种风险急剧增加。

包括收入风险和生活风险等。

所以必须要以一种社会保障机制加以化解。

老年保障的发展,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为老年人安全的度过人生最后一段历程,发挥了不可缺少的关键作用。

二、老年保障的制度实施1.老年保障的经济制度实施(1)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原则与内容①实施原则a.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养老保险待遇过高,会给政府财政背上沉重包袱,养成国民的依赖思想。

但水平也不能过低,要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需要,保证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

为了防止老年人退休后的实际生活水平因物价上涨等因素而有可能相对下降,还有必要建立调整机制,使其收入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以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b.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既要体现社会公平,又要体现个体之间的差别,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强调对促进效率的作用。

与享受权利相对应的,企业有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责任和义务,职工个人在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前也必须履行缴费义务。

c.城乡有别和体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则地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养老社会保障的具体标准不可能一样。

因此,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不同水平的养老社会保障需求。

d.由近及远,逐步完善,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原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安排,不管是出台单项的制度,还是对体系的完善,都要注意把握改革政策出台的时机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力,注意保持有关政策的相对稳定和各项政策的衔接配套,注意采取平稳可行的过渡措施。

②实施内容a.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是一种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企业在税前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养老保险基金,个人从工资收入中按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基金。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覆盖范围。

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第二,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

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企业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审批。

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应逐步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

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的缴费全部由自己承担,缴费比例一般为l8%,其缴费基数可以在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60%至300%之间选择一个缴费基数档次。

第三,社会统筹。

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统一征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职工退休费用。

第四,个人账户。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储存额,每年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第五,养老金待遇。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制度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

第六,管理服务社会化。

将企业发放养老金改为社会化发放养老金,积极创造条件将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逐步由企业转向社会。

第七,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等。

养老保险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税务机关征收,具体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实行省级统筹和属地化管理等。

b.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一种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为职工建立的补充性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