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荒漠化的防治 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组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区存在的问题。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示了什么现象吗?这些现象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3.引导:通过图片和学生的回答,引出荒漠化问题,强调荒漠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
5.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a.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b.荒漠化防治中,政府、企业和个人分别应承担哪些责任?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不少于500字。
4.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荒漠化问题,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4.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了解其成因、影响以及我国在防治荒漠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介绍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政策。
2.讲解方法:采用图文并茂、实例分析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荒漠化相关知识。
3.教学重点:强调荒漠化的成因和影响,以及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技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施。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掌握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政策。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荒漠化问题,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公开课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本节课旨在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并提供借鉴。
(二)教学目标分析基于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1.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2.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内在联系。
2. 荒漠化防治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防治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荒漠化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相关图片和数据。
2. 案例材料: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
3. 小组讨论问题:荒漠化防治策略。
4. 教学视频:荒漠化防治的实地拍摄视频。
六、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新课导入: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防治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荒漠化防治策略的认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荒漠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十、荒漠化的危害:1. 生态环境恶化:植被减少、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
2. 社会经济影响:农业生产下降、基础设施破坏、人口迁移等。
3. 人类健康风险: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
2. 培养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2. 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教学难点:1. 荒漠化防治方法的实践应用。
2. 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参与。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
2. 荒漠化防治案例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荒漠化的严重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荒漠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讲解过程中,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方法和效果。
4. 课堂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荒漠化防治案例,讨论荒漠化防治的实践经验和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总结讨论成果。
5.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根据讨论的荒漠化防治方法,设计一个荒漠化防治方案。
实践活动结束后,各组汇报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7.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案修改完善根据教学实践和评价结果,教师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3. 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政策4. 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分析5. 个人和集体的荒漠化防治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分布及其影响;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个人和集体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
4. 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如退耕还林、草畜平衡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个人和集体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了解当地荒漠化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荒漠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环保实践活动,评价其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实际行动。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荒漠化地区、防治措施等相关图片。
2. 视频素材:关于荒漠化防治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
3. 案例资料: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4. 环保活动记录:学生参与的环保活动照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2. 第二课时: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高中地理必修二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思考
讨论,设计简易方 案或者提出建议
提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有效的方法?
许多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那我们看看教材上 的政策和措施与你们的意见有什么区别?会不会你 们的意见更好呢? 1、 合理利用水资源 合理利用水资源既节约了淡水资源用量,又能更好 的防止人为活动(过度取水)加剧荒漠化的进程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生物、工程措施相互结合能够更好得保持干旱地区 的水土,两者所构成的防护体系能够有效地防止荒 漠化的加剧 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农林牧用地关系的调节可以使得干旱地区的草场和 耕地都得到较好的保护,干旱地区不采取过度的农 业活动,使干旱地区牧场承载力的恢复速度跟得上 消耗的速度 4、 采取综合措施 那么有哪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荒漠化?
看一段关于治理荒漠化方面的视频并讨论(尝试归
纳出视频所提及解决荒漠化的措施和对策)
回忆视频并且分
① 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退耕还林③工程防护
析
其实,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人们还是重视荒漠化的治 理,那么究竟哪些措施才更好效地有利于防治荒漠 化呢? 如果你是一名国家林业部的部长,你会制订哪些政 策和措施来防治我国的荒漠化呢?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年级 课题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高中二年级
学科
地理
任课老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
2 课时
课型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干旱环境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2、 分析荒漠化的原因,探讨理解人为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
人类的经济活动,所以对荒漠化的治理是急切的和
必要的。
这节课上到这里,下面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回忆和加深对知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2. 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3. 荒漠化分布的特点4.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5. 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荒漠化现象及防治成果。
4.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现象及其成因。
2. 讲解荒漠化概念、类型、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3. 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总结荒漠化防治措施。
4. 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拓展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并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工作。
六、教学内容1. 生物措施:植被恢复、物种引进与适应性培育2. 工程措施:水文水资源管理、土地改良、防沙治沙工程3. 农业措施:改良耕作制度、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 社会经济措施:政策法规制定、宣传教育、生态补偿机制5. 国际合作与交流:全球荒漠化治理经验分享、技术合作与援助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类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原理及实践应用。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综合性与协调性,以及国际合作的作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成功案例。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复习课)【课标及考纲解读】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要求具体学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生分析】该内容虽然学生在高一时已学过,但对于文科班学生的要求来讲,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迁移运用及综合分析能力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必须通过复习来巩固和提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分布规律,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不同区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荒漠化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根本,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综合思维:从地理环境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与认识地理环境,认识荒漠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区域认知:由西北地区荒漠化扩展到全国不同类型的荒漠化,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以金昌市周边地区的荒漠化为例,培养学生考察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分析并掌握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分析并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区域的荒漠化成因及解决措施。
【教学过程】2019年金川总校高中地理优质课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学校:金川总校第二高级中学授课教师:张巧莉授课班级:高二五班授课地点:理工中专5号楼录播室授课时间:2019年11月21日。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让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
四、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危害3.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4. 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5. 学生实践活动: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3. 案例分析:介绍荒漠化的危害及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4. 知识拓展: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本地区的荒漠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国内外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创意方案展示:评价学生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创意方案的创造性及可行性。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情况。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3. 开展校园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反思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制定个人环保行动计划,践行环保理念。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武鸣高中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3(必修)》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本章节的核心是阐明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课标要求“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就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我国西北地区,通过相应的图文资料主要分析了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及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首先从“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角度特别突显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同时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阐述这一地理特征是区内各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最后,针对问题原因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了解该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危害和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二、学生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西北地区,基本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立足于这个基础,学生能更好的进一步学习本节课知识,也保留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荒漠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望文生义,误将荒漠化和沙漠化、荒漠、沙漠等概念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可通过比较法让学生区分清楚。
此外,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和危害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时可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其有个形象感知。
从整体上来说,本节课的难度适中,而对于本节课的难点:荒漠化的成因,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分布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4. 引导学生学习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2.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3. 荒漠化的成因4. 荒漠化的危害5.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防治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讲解荒漠化的概念,介绍荒漠化的类型。
3.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分析荒漠化的分布特点,讲解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4. 荒漠化的成因:讲解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成因。
5. 荒漠化的危害: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危害。
6.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介绍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政策和管理措施。
7.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防治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8. 小组讨论: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9.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意义。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荒漠化定义、类型、分布、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考察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协作精神。
4. 检查学生作业中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建议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荒漠化研究专家或环保工作者进行讲座,分享一线经验和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荒漠化治理项目,实地了解治理效果和困难。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引言:荒漠化指的是土地逐渐变为荒漠的过程,是人类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农业、水资源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影响,因此,加强荒漠化防治教育,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基于荒漠化的防治实践项目,设计一节适用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案,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特点;2. 使学生了解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荒漠化问题的重视;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和发生原因;2. 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 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和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一幅沙漠景观图片,让学生讨论图片中的荒漠化现象和与之相关的问题。
2. 概念理解(15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和发生原因,包括气候变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放牧等因素。
通过示意图或图片的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和特点。
3. 影响分析(20分钟)通过展示相关数据和事例,让学生了解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退化、农田荒废、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荒漠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形成书面报告。
4. 解决方案(25分钟)向学生介绍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和措施,包括生态恢复、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土地保护等方面的实践和政策。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让他们提出针对某个具体地区荒漠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向全班做简短汇报。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荒漠化防治的实践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书面报告的思路和论证能力;3. 学生解决方案的创新性和可行性;4. 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
预防荒漠化的教案:掌握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技术
预防荒漠化的教案:掌握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技术荒漠化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逐渐变成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的过程。
荒漠化的发生和加剧对于人类和自然环境都是极为不利的,预防荒漠化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关于预防荒漠化的教案,帮助大家掌握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技术。
一、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影响和原因;2、掌握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技术;3、了解荒漠化治理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效果;4、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荒漠化的治理关键技术;2、如何有效减缓和逆转荒漠化进程。
三、教学方式1、授课、讲解;2、互动问答;3、讨论研究;4、案例分析。
四、教学内容1、荒漠化的影响和原因荒漠化对于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不仅会造成土地退化,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自然因素影响:地球的冷暖波动、迭起的地质颠簸,土地的植物覆盖程度等都与荒漠化密切相关;(2) 人为因素影响:人类开发的行为,如过度放牧、滥伐、开采以及过度耕作等都会引起荒漠化的加剧。
2、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技术荒漠化治理是非常复杂和长期的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进行综合治理。
根据荒漠化的具体类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技术和措施。
现介绍如下:(1) 植被修复:此技术主要是通过植被的种植和管理来恢复原有的植被覆盖,最终达到保持土壤水分平衡的目的;(2) 沙漠绿化:这里指的是在荒漠沙漠地区进行大面积的植被覆盖,包括整地、造林绿化等技术;(3) 土地保育:通过改变人类的生产习惯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减少人类的破坏和危害;(4) 控制荒漠环境:通过适度进行灌溉、建设排水设施等技术手段,有效提高沙漠基础环境的水分含量;(5) 社会保障:政府为解决荒漠化问题,对农民开展资金扶持、增加就业机会等措施,通过实施社会保障的方式,让农民体外转线,缓解过度开采造成的环境压力。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以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危害3. 荒漠化的分布特点4. 荒漠化防治的意义5. 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问题。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案例分析: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案例,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和分布特点。
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措施,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4. 知识拓展:介绍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六、荒漠化防治的策略1. 课堂讲解:讲解荒漠化防治的策略,包括农业技术改进、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让学生了解实际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
七、学生小组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的应用和效果,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荒漠化防治策略,制作展板或PPT进行展示,并简要介绍其原理和实施效果。
八、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1. 课堂讨论:讨论荒漠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中融入荒漠化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荒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如生态旅游业、沙漠农业等,让学生了解荒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途径。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危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
2. 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3. 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植被覆盖度下降,土壤肥力减少,水分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 荒漠化的危害:影响农业生产、造成水资源减少、破坏生物多样性、加剧自然灾害、影响人类健康等。
3.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和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4. 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土地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植被建设、推广先进技术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讨论荒漠化的定义及其危害。
2. 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举例说明。
3. 讲解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章节二:水资源合理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现状。
2. 掌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3. 分析水资源合理利用对荒漠化防治的作用。
教学内容:1. 水资源分布: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水资源地区差异较大。
2. 水资源利用现状:水资源利用中存在浪费、污染和过度开发等问题。
3. 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法: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源地、治理水污染等。
4. 水资源合理利用对荒漠化防治的作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讨论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现状。
2. 讲解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分析水资源合理利用对荒漠化防治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
章节三:优化土地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利用现状。
2. 掌握优化土地利用的方法。
3. 分析优化土地利用对荒漠化防治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
2. 土地利用现状:存在土地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等问题。
荒漠化的防治 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教案标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目标:1.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2. 熟悉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方法和策略;3.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电子白板2. 录音设备或视频设备(可选)3. 环境保护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4. 课堂活动所需的材料,如海报纸、颜料等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于荒漠化问题的思考,可以展示一幅关于荒漠化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
2.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探究(15分钟):1. 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自主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的定义和原因。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一种荒漠化防治的方法或策略。
教师提供参考书籍、互联网资源等,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进行讨论。
3. 查找资料: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等途径,自主查找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案例或成功经验。
总结(10分钟):1. 汇报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研究的荒漠化防治方法或策略,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2. 教师总结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3. 学生分享个人的启发和体会,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
展示(15分钟):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荒漠化防治宣传海报或展板,包括荒漠化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现已采取的防治方法和策略。
2. 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宣传材料,并解释其中的信息和意义。
拓展活动(10分钟):1. 班级讨论: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植被等,以减缓荒漠化的发生。
2. 写作任务:学生以“我如何为防治荒漠化作贡献”为题,撰写一篇关于自己贡献的短文。
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调查和了解荒漠化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关于荒漠化的宣传视频或广告。
教学反思:1.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让他们主动掌握知识,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荒漠化的防治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荒漠化是指地表土壤和水资源的丧失、植被覆盖的减少,以及动物和人类生活环境退化的一种现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荒漠化在许多地区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提高人们对荒漠化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本文将设计一个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荒漠化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
一、教案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2.学习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案内容1.荒漠化的定义和原因(1)介绍荒漠化的概念,解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分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包括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和森林开发等。
2.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和技术(1)引入植被恢复和保护的重要性,介绍种植抗旱植物的方法和技术;(2)介绍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包括减少用水量、合理使用灌溉水以及改进灌溉技术等;(3)介绍土地保护措施,如水土保持工程和防风林建设等;(4)讨论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荒漠化防治。
3.案例分析和讨论(1)选择一个由荒漠化问题造成的自然灾害案例,如草原沙化导致的沙尘暴;(2)分析灾害的原因、影响和防治措施,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3)通过案例分析,促使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问题,并思考个人和社会行动中可以采取的措施。
三、教案实施1.教师引导(1)通过课堂讲解、图片和视频展示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荒漠化问题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原因和影响,并展示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对荒漠化防治的理解和措施。
2.问题式学习(1)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对荒漠化问题的理解;(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3.实地参观和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荒漠化严重地区以及相关防治项目;(2)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水资源管理和土地保护等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于社会,关注生态环境。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2. 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4. 我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案例5. 个人和集体的责任与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及个人和集体的责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及治理成果,增强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案例。
4. 小组讨论法,探讨荒漠化防治措施及个人和集体的责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现象及原因。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毛乌素沙漠治理。
4. 危害展示:让学生了解荒漠化对环境、经济、人类生活的危害。
5. 防治措施:讲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及个人和集体的责任。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涵盖了荒漠化的基本概念、成因、危害、防治措施及我国治理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环保意识。
希望这个教案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剩余的五个章节。
六、教学活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我们将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我们将前往当地的一个正在进行的荒漠化防治项目,如植树造林、沙漠变绿洲等。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方法,以及这些措施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与项目工作人员交流,了解他们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心得。
七、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1荒漠化的防治 公开课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干旱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东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贺兰山以西贺兰山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200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上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草原自然景观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
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
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
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基本条件——干旱※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大风吹扬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本区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阅读P21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阅读P22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后讨论: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
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
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第二课时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
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阅读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读图指导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回答: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④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解释:在古代,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小,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相继消失,人们被迫放弃。
课本图 2.13“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解释,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
清代开始,这一过渡带逐渐向西北移动达几十到几百千米。
思考:①为什么会出现农牧业过渡带的西北方向移动?②这样的移动产生了什么结果?解释:这是因为西北地区大规模移民开垦而引导,它在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直接使内蒙古南部原农牧过渡地带发生荒漠化,如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在图中确定上述两沙地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