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m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什么是气候1、天气天气指的是短期内(通常指一昼夜)的气象要素(比如温度、湿度等)和气象现象(比如云、雾、雨、雪等)在一定地域内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况。
2、气候气候指某一个地区或地点内多年的天气状况。
(张光业、苏文才编著的《气候学基础》,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3、气候、天气的关系气候和天气都是表示大气物理状况的指标,天气指的是短期内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指的是多年的天气状况。
二、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一)我国气候的变化过程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我国的气候有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
关于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分期,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划分为9个时期。
如果从距今1万年前算起,我国的气候变迁大致可分10个时期: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
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
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气候总体上较温暖,但气候也有所波动。
分为3个时期:(1)距今8000年至5000年间,我国气候较为温暖。
在我国各地都能找到证据。
A.陕西西安:在西安的半坡遗址(年代距今5600-6080年),出土的动物骨骸有獐、竹鼠和貉(hé)等。
獐现在只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沼泽地带。
竹鼠以竹笋、竹根为食,说明当时关中一带分布有大量的竹林,但现在陕西境内只有沿秦岭北麓还有少量的竹林分布,陕西境内已没有竹鼠了。
貉则喜欢生活于河湖之中。
这些动物遗骸表明,在距今五六千年前,西安一带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
B.上海一带:上海菘泽、亭林、唯亭遗址的孢粉分析,证明距今5460±110年上海一带植被是青岗栎、栲为主的常绿阔叶林-落叶混交林,气候大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中南部的气候,由此推测当时上海地区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出2-3℃,气候比现在温暖。
(2)距今5000年至4500年间,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气候有短暂的降温过程。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历史时期的世界气候是有变迁的。
非常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作者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
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
气侯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
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
充分认识历史上气候的变迁情况并掌握其规律,“古为今用” ,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是有所补益的。
目次一、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一1100年)二、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三、方志时期(公元1400一1900年)四、仪器观测时期(从公元1900年开始)结论前言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公元1030-1094年)、刘献廷(公元1648-1695年)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早有怀疑。
但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事实以资佐证,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
直到现世纪二十年代,“五四”运动、即反帝反封建运动之后,中国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革命精神:一部分先进分子引入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革命斗争;在这种新形势下,近代科学也受到推动和扩展,例如应用科学方法进行考古发掘,并根据发掘材料对古代历史、地理、气象等进行研究。
殷墟甲骨文首先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有人据此推断在三千年前,黄河流域同今日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潮湿[1]。
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成绩毕竟是有限的;或因材料不足而作了错误的判断。
例如,近三千年来,中国气候经历了许多变动,但它同人类历史社会的变化相比毕竟缓慢得多,有人不了解这一点,仅仅根据零星片断的材料而夸大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重要性[2],这是不对的。
第一讲中国自然环境历史变迁
二、植被变迁 由于中国在五六千年前曾经有过相当长的温暖湿
润的气候时期,大部分地区覆盖有面积广大而丰富的 天然植被,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森林、草原及 荒漠两个地带。
16
(一)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大致占中国总面积1/2左右,约北起大兴安岭北 段,东南沿嫩江折向西南,经冀北、晋北、陕北、川 北至西藏东南一线,此线以南为古代主要森林地带。 从北至南可分为四个地区: 1.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森林地区。 2.华北暖温带地区。 3.华北、西南的亚热带林地区。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地区。
主要内容:
一、气候变迁
(一)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湿润气候 (二)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迁 (三)5000年以来的干湿旱涝变化
二、植被变迁
(一)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二)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三)植被的变迁
1
一、气候变迁
(一)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湿润气候
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 (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 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 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 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 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 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 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18
(三)植被的变迁
全新世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各地天然植被分 布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天然植被地 区逐渐减缩,栽培植被代替了天然植被。
1.华北平原。
2.黄河中游地区。
3.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
4.豫鄂川陕交界地区。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气候波动根据地质学的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呈现出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特点。
冰期是指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导致全球进入冰川期,而间冰期则是指地球气温相对稳定,冰川消融,海洋扩张,地球表面恢复温暖。
这种气候波动对中国及全球的气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时期的干旱与湿润周期历史气象学的研究表明,中国在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经历了多个干旱和湿润的周期。
这些周期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湿润周期,降雨充沛,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在干旱周期,干旱少雨,容易导致农业生产减产和自然灾害频发。
历史气候变迁的原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太阳活动、地球自转速率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气候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气候变化。
未来气候变迁的预测基于现有的科学数据和研究,科学家们对中国未来气候的变迁进行了一定的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气候变化可能将继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例如,在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全球气温将升高,中国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将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总之,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侯变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工作,探索其中的规律和机制。
同时,政府和公众也需要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气温变化
中国历史上的⼏次⽓温变化近五千年的时间,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1100年)以来,⽵类分布的北限⼤约向南后退1°—3°纬度。
右,正⽉份的平均温度⾼3°—5℃。
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代,黄河流域的劳动⼈民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对于他们,季节的运⾏是很重要的事。
⼈民采⽤各种⽅法来定春分,作为农业操作的开始时的年平均温度相差1.5℃,正⽉平均温度相差4.6℃。
这个结果与考古时期⽤⽵⼦分布区域变化的⽅法所得的结果是⼀致的。
来调和饮⾷,因当时不知有醋。
这说明梅树的普遍性。
战国秦汉时期,⽓候继续暖和。
清初的张标研究了秦朝《吕⽒春秋》中的物候资料,认为秦时春初物候要⽐清初早三个星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四川),桑在齐鲁(⼭东),⽵在渭川(陕西),漆在陈夏(今河南南部)。
这些的繁茂。
知道的第⼀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
那时,⽓候已⽐现在寒冷。
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公元280—289年这⼗年间达到顶点。
当时每年阴历4⽉份降霜,估计那时的年平均温度⽐现在低1°—2℃。
六世纪上半叶⽐现在冷。
频繁,⽽且延到暮春。
根据南宋的历史记载,从公元1131—1260年,每⼗年降雪平均最迟⽇期是4⽉9⽇,⽐⼗⼆世纪以前⼗年的最种现象是罕见的了。
福州是中国东海岸⽣长荔枝的北限,⼀千多年来,曾有两次荔枝全部死亡,⼀次在公元1110年,另⼀次在1178年,均在⼗⼆世纪。
⽇本的封建主历年在西京花园设宴庆祝⽇本的樱花盛开,从公元九世纪⾄⼗九世纪,均有⽇期的记载,从⽽保留了⼀份物候记录。
这个樱花开放时期,以第九世纪为最早,第⼗⼆世纪为最迟。
⼗⼆世纪刚结束,杭州的冬天⼜开始回暖。
公元1200年、1213年、1216年和1220年,杭州没有冰和雪。
这个时候,北作为经济林⽊⽽培植了。
⼗三世纪初和中期的⽐较温暖的期间是短暂的,不久冬季⼜严寒了。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对中国气候变迁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
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竺可桢先生绘制的竺可桢曲线,该曲线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将中国近五千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显示,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之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而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些气候变迁的特征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丰富的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佐证。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历史文献、农民记忆、冰川记录、树木年轮、湖泊和沉积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过去几千年中中国气候的暖期和寒期交替的特征,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气候的湿度、温度等变化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等多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 简述气候变迁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迁,作为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一部分,不仅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体现,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理解并应对气候变迁,对于人类有效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决定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物种分布。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你们知道吗?气候的变化对咱们中国古代的发展可有大影响啦!
比如说,在一些温暖湿润的时期,农业就发展得特别好。
那时候雨水充足,庄稼长得壮实,老百姓能收获好多粮食,生活也过得不错。
给大家讲个故事。
唐朝的时候,气候比较温暖,北方的粮食产量很高。
老百姓们种的麦子、水稻都丰收了,大家吃得饱饱的,国家也变得很繁荣。
可要是气候变得寒冷干燥,那就麻烦啦。
有时候会闹旱灾,地里的庄稼没水喝,长不好,老百姓就得挨饿。
像明朝末年,气候变得很冷,旱灾也频繁发生。
粮食收成不好,很多人没饭吃,社会就不太稳定。
再比如说,气候还会影响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的关系。
气候寒冷的时候,草原上的草长得不好,游牧民族的牛羊没吃的,他们就可能会往南边来,和中原地区发生冲突。
反过来,气候好的时候,大家都能安居乐业,国家也能稳定发展。
同学们想想,如果一直是风调雨顺的好气候,那人们是不是就能安心地做各种事情,比如读书、做生意、搞艺术?
像宋朝,虽然军事上不算特别强大,但是因为气候还不错,经济和文化那可是相当发达。
所以说呀,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咱们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历史,知道咱们的祖先们是怎么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努力生活,创造出灿烂的文明的。
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会发现历史真的很有趣!。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气候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初步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历史的记录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商朝时期。
通过对历史文献中的气候描述和各种气候指标的研究,可以得出中国在这五千年间经历了多次气候变迁。
其中最显著的一次是所谓的“气候转折期”,即西周至东周的过渡期。
在此期间,中国气候从湿润转变为干旱,导致许多农业文明的崩溃和迁徙。
此后,中国气候再次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气候转变,如汉朝时期的温暖湿润、隋唐时期的寒冷干旱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气候波动。
在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原因时,有几个主要的因素被认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太阳辐射和地球轨道变化。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地球轨道的变化会对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这也是引起气候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其次是大气环流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气候模式的调整,从而影响气候变迁。
此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也可能对气候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而气候变迁对农业的水资源、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据研究显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气候的干湿程度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
其次,气候变迁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降水量和河流的水量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而气候变迁对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最后,气候变迁也对人类居住和迁徙模式产生影响。
历史上,由于气候的变化,中国不少农业文明不得不迁徙或消亡,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气候指标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中国在这五千年间的气候变化情况。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隋唐时期的气候变迁
温暖期
隋唐时期,中国气候处于相对温暖期 ,气温较现今偏高。据历史记载和树 木年轮等资料分析,当时长安(今西 安)地区冬季无雪,梅花等南方植物 在北方广泛分布。
降水变化
隋唐时期降水波动较大,既有长时间 干旱,也有洪涝灾害发生。黄河、长 江等大河的水位变化较大,对农业生 产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 增加。中国未来可能面临更多的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 气候事件。
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可能导致生物多样 性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未来需要关注生 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
对应对气候变迁的建议和倡议
民和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中世纪应对气候变迁的措施和策略
林业保护
中世纪时期,人们开始重视林业 资源的保护,通过植树造林、封 山育林等措施,增加森林覆盖面
积,以改善气候环境。
灾害预警和应对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气象 灾害信息,组织民众采取应对措施 ,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
农业多元化
推广农业多元化种植模式,增加作 物种类和种植面积,降低气候变化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气候变迁
秦代气候
汉代气候
秦代(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业发 展。然而,秦代晚期可能出现了一次 短暂的气候变冷事件。
西汉时期(约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气候继续波动,既有温暖湿润的 时期,也有寒冷干燥的时期。东汉时 期(约公元25年-公元220年),气 候整体偏干,降水减少。
21世纪初,中国极端气候事件 增多,如暴雨、洪涝、干旱、 高温等。
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不仅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同时由于两种差异性的交互运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本文试图勾勒出这种特点和影响的大致轮廓,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时间差异性气候包括气温和干湿状况两大基本要素,研究历史气候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①〕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
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一个多月。
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和的气候。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
《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
《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
《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
《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其间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当时气候温暖可见。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
1225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
地球各个时期的气候
在历史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有哪些变迁?就我国而言,竺可桢教授经研究认为,我国在历史时期的气候可以分出四个温暖时期和四个寒冷时期,其特点与世界冰后期气候变动的总趋势相似.1、第一个温暖时期(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仰韶文化时代和河南安阳殷墟时代),我国黄河流域发现有象.第一个寒冷时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汉水两次结冰,之后紧接着大旱.2、第二个温暖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秦汉时代),象群栖息北限移到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在公元前659年到公元前627年,淮河流域有象栖息.第二个寒冷时期(公元初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有淮河封冻的记载(公元225年).3、第三个温暖时期(公元600年到1,000年,隋唐时代),只在长江以南如信安(浙江衢县)和广东、云南才有象.第三个寒冷时期(1000到1200年,南宋时代)出现了太湖封冻的情况(1111年).1178年福州的荔枝曾全部冻死.4、第四个温暖时期(1200到1300年,元朝初期),在第三个温暖时期,今河南省的博爱和陕西的西安、风翔都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到了南宋时因气候寒冷,竹子无法生长,竹监司被取消了(风翔除外),到了元朝初期(1268到1292年),竹监司又重新设立,说明气候又转暖.第四个寒冷时期(1400到1900年,明末至清朝时代).十七世纪是我国最寒冷时期,特别是1650~1700年为最冷,在这五十年中,太湖、汉水和淮河结冰四次,洞庭湖结冰三次.江西建于唐朝的柑桔园在1654年和1676年的强烈寒冬中完全毁掉.在近500年的第四次寒冷期中,即欧洲所谓的“现代小冰期”,温度仍有明显起伏,其中有四次较冷期(即1470~1520年,1620~1720年,1840~1890年,194 5起特别是1963年以后)和三次回暖期(1550~1600年,1720~1830年,191 6~1945年).。
第一章 历史时期气候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研究表明相对适中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 是文明产生的自然条件。在距今5000至4000 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比现在高 2度,降雨量高于现在,导致气候温暖湿润, 土壤、植被都有利于石器农具耕作农业的发展, 人口增长,城市形成,经济活动的频繁导致人 们交流的需要产生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如偃师 二里头文化。
历史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另外一种表述):
1、冷暖交替:冰期、间冰期,五千年来四个 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2、温暖期变化趋势:短与弱 3、寒冷期的变化趋势:长与强 4、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特征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全新世大暖期 南宋寒冷期 明清宇宙期 二、简答 近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是什么?
(四)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以来的气候 波动时期 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仪器观测时期。1911 年,中国政府建立正规的气象站,从此进 入了仪器观察时期。
20世纪以来,我国的气候属于历史时期由 1400年开始的第四个寒冷时期。进入20世纪 后,我国的气候变化,大致以40年代为界,划 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 的40年代,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在我国 为近600年来第四个寒冷期的第三暖期。 此后,我国就进入了气温总的趋势是下降的时 期,也是我国近600年来第四个寒冷时期的第 四冷期。
1、第一冷期 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 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 时间。 2、第二冷期 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 (1720)止,约100年之久。 3、第三冷期 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 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是地球上长期以来发生的自然现象之一,其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广袤的国土,自古以来就经历了各种气候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尽管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无法得知每一个时期的气候状况,但是通过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关键时期的气候变化。
从远古时期开始,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动密切相关。
在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时,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被冰川覆盖,气候寒冷干燥,人类居住条件恶劣。
随着冰川的融化,气候逐渐变暖,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宜居的时期。
在中国历史的早期时期,随着气候的逐渐改变,人类开始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文明。
这一时期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人们开始选择适合农耕的地点居住,并发展起农业文明。
同时,由于气候因素,中国也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
然而,气候变迁并不总是对中国带来好处。
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气候变化带来了干旱和水患等自然灾害,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
例如,在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地区频繁出现旱灾和水患,导致人口减少、农田荒芜和社会混乱。
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隋唐王朝的兴起创造了机遇。
除了自然灾害,气候变迁还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发展。
例如,在唐宋时期,气候逐渐变暖湿润,为中国文人提供了创作的良好环境。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描写了丰富美丽的自然景色,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同时,中国的绘画艺术也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人们开始创作描绘四季变化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等。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干旱和洪水频发,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
第一章历史自然地理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历史时期气候的总体特征:冷暖交替。
中国近万年的气温波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距今8000~5000年的全新世界大暖期。
5000年前到3000年前,气温相对下降,但仍然比较温暖。
竺可桢是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研究的开创者,他利用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候和物候的记载,提出了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考古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期(二)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从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的西周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二年温暖期。
(3)从公元初年到600年的东汉、三国至六朝时代,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二个寒冷期。
(4)从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至北宋初期,为我国第三个温暖期。
(5)从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三个寒冷期。
(6)从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四个温暖期。
(三)方志时期:从1400年——1900年的寒冷时期在公元15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中,是我国近5000年来的第四个寒冷期。
一般认为这500年中还经历了3次寒冷的峰期。
1、第一冷期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时间。
2、第二冷期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止,约100年之久。
3、第三冷期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
(四)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仪器观测时期。
1911年,中国政府建立正规的气象站,从此进入了仪器观察时期。
20世纪以来,我国的气候属于历史时期由1400年开始的第四个寒冷时期。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与政权兴衰的互动关系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整体上,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呈现出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在古代,温暖期通常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国土面积广大;而寒冷期则导致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具体来说,全新世大暖期,即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是气候最适宜的时期。
辽南地区的年均温为13℃左右,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小于1.00,属于暖温带湿润气候。
然而,自公元前1100年左右开始,中国进入了第一个寒冷期,持续时间达200多年。
《诗经·豳风》描绘了西周关中地区的严寒,《竹书纪年》记载了公元前930年和公元前897年左右的严寒,有所谓的“江汉俱冻”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元前1100年左右进入了第二个寒冷期。
这一时期,气温相对下降,但相对仍比较温暖,这种温暖的气候一直延续到殷商时代。
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气候逐渐变冷变干,经历了多次寒暖交替。
气候变迁对于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温暖期的中央政权强大,国土面积广大;而寒冷期则导致汉人政权实力下降,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这种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的互动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历史上气候变化的阶段
历史上气候变化的阶段一、冰河时代(公元前2.6万年-公元前1.1万年)冰河时代是历史上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地球表面的温度骤降,大量的水分凝结成冰川,覆盖了大片的土地。
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寒冷和干燥,植被减少,动物种群遭受到严重的影响。
冰川的形成改变了地球的地貌,深刻地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间冰期(公元前1.1万年-公元前7千年)间冰期是冰河时代和全新世之间的一个温暖期。
在这个阶段,地球表面的温度逐渐回升,冰川开始融化,冰河时代的寒冷气候逐渐结束。
间冰期期间,气候相对稳定,植被逐渐恢复,动植物种群开始繁荣。
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文明开始发展。
三、全新世(公元前7千年至今)全新世是目前正在经历的一个气候变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地球的气候呈现出了周期性的变化。
全新世开始时,气候相对稳定,但在后期出现了一系列的气候波动,如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
这些气候波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了农业收成的减少、灾害的增加等问题。
近年来,全球变暖现象日益明显,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公元18世纪至今)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的直接影响。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化石燃料被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了地球的温度上升,引发了全球变暖的现象。
全球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五、未来的气候变化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发展,未来的气候变化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科学家们通过模型预测,认为全球变暖将导致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生态系统受到更大的冲击。
为了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全球各国需要采取积极的减排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总结:历史上的气候变化经历了冰河时代、间冰期、全新世以及工业革命以来的变化阶段。
中国古代气候学史
中国气候历史悠久,从14000年前至今,至少经历了四个暖期和四个冷期。
以下是部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1.公元600年至1000年:是第三个暖期,当时处于隋唐北宋时期,
也是中国三千年来最温暖的时代。
2.公元1000年至1200年:是第三个冷期,当时正值南宋时代,气
候转冷,华北地区不再有野梅树生长,南方太湖开始结冰,洞庭湖一带的柑橘冻死,荔枝种植线向南移动。
3.公元1200年至1300年:是第四个暖期,当时正值南宋后期到元
代,竹子再次回到黄河中游地区,这个温暖期只持续了100年左右。
4.公元1300年至1900年:是第四个冷期,也称为明清小冰期。
明
武宗时期,长江封冻一月,洞庭湖结冰一尺。
清朝初期,东南沿海一带冬季最低温比现在低5-7度。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作为人地关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气候变迁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方面。
以农为本的中国,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人类的历史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也越大。
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
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数次转寒转暖交替变迁,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格局的演化和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变化特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充分说明10000—5000 年前,在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和西藏高原的广大范围内,都处在较今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中。
这种温暖气候大致下延至公元前20 世纪的殷商时代。
根据竺可桢先生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的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可表述如下:近四、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温暖湿润期和三个寒冷干燥期。
第一个暖湿期为“仰韶暖期” (约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000 年)。
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诞生了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
第二个暖湿期为“秦汉暖期” (公元前770 年—公元初年)。
历时七百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第三个暖湿期为“隋唐暖期”(公元600 年—公元1000 年)。
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风调雨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与暖湿期相间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干冷期。
第一个干冷期为西周干冷期(公元前1000 年—公元前850 年)。
第二个干冷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公元600 年),这个寒冷期在公元 4 世纪前半期达到极值。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岁月经历了这次寒冷期。
第三个干冷期在北宋初年至清末(公元1000 年—公元1900 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国内外学者认为,大约距今4000年左右,气 候日趋干燥而寒冷,各大文明区出现了明 显倒退。(第一寒冷期)
但据竺可桢研究,距今5000年至3000年中, 黄河流域气候普遍比今天湿润,而且黄河 流域土地适合耕种,植被丰富,有利于文 明发展。
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
夏商文明是伴随着中国黄河流域温暖湿润 的气候发展起来的,到西周时期出现了我 国5000年来的第一个寒冷期。
从春秋到秦汉时期,有一个长达800年左右 的温暖期。(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1.汉代气候温暖是造就汉代文明的重要因素。气候 变化引起了植物带的变化移动,也是农耕区的扩 大与缩小,也影响了农牧民族势力消长和经济文 化的变化。
2.从东汉开始,中国进入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一个长达600年的相对寒冷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近岁延州永宁 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 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
宋代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趋势
1000年到l200年的两宋时期,为我国近5000 年来第三个寒冷期
第三个寒冷期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 干燥的转折时期,但以今天的标准来看, 这仍是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
3.唐代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上属于温暖湿润的时期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
2 .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北界北移,产出的多样性 更加明显。
3.可供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农作物生长周期 减短,复种次数高。
4.农作物单产产量高
5.唐代温暖湿润使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6.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
到此结束
谢谢观看
本章小结
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 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甲骨文记载 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 一个多月。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 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 和的气候。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 《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 候比现在寒冷。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 期。《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 “春无冰”等多次记载。《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 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 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 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 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从南宋为开始的长达800年左右的寒冷期,对中国历 史进程的影响:
1.由于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 态,威胁中原农业民族。
2.由于气候寒冷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落,中国政治 研究表明,明清时期中国气候十分寒冷, 又称“明清小冰期”。
例:正德七年冬,江淮大风雪,洞庭湖一 带结冰一尺。 光绪元年昆明下雪,家中盂结冰一尺。
明清小冰期对中国的影响:
1.明清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处于一种高压 状态。
2.由于气候寒冷,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进一步衰落, 沙漠化进一步向南扩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3.由于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率高,社会处于十 分不稳定的状态,影响了中国农业的技术的发展与进 步和农业经济推动力和效率的转化。
2.大理冰期:更新世晚期,气候寒冷加剧,促 进人类的直立行走。
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繁荣
第四纪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 这时期经历了一个间冰期,气候持续变暖, 也称冰后期。
距今7200年至6000年被称为“大西洋期” 在中国,距今8000年至3000年被称为“仰韶
温暖期”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1225 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 万户千门日往来。”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 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 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 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 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往学者的研
究表明,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往
往是以这些地区的寒冷气候为潜在动力,故中国
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北方民族南迁高潮对应着千年
尺度的寒冷期,西周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对应 着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寒冷期,东汉两晋南北朝时 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正应对着100至500年左右的寒 冷期。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 变迁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现代科学将地质时代划为太古代、元古代、 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人类产生以来的250万年被称为新生代第四 纪。因为在这二三百万年间地球上出现了 人类祖先,故有人称第四纪为“灵生代”。
1.第四纪初期中国气候形成三大区:受夏季海 洋影响的湿润季风区、向干燥方向发展的干燥 区、向高寒方向发展的青藏高原区
5.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 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 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 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 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 度全部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