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中国的河流 第4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3中国的河流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具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
教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
一
二
导入新课:
课题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1)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阅读有关地图,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住我国主要湖泊。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并将水系图与气候图、地形图对照使用,培养学生依照地图分析理解河流水文特征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知识的横向、纵向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多,所以,秦岭一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
教师总结:
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气候、地面状况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不同,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也不同,地面植被不同、河流的含沙量也不同。由引可见,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内流区、外流区
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课后反思:
1.启发学生回忆有关前面地形、气候的知识,便于理解本节知识
2.充分利用读图,理解河流的分布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是本册教材中关于中国河流系统的重要内容。
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从我国河流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长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同时分析了我国河流的补给类型、汛期特点以及流域内外的经济联系等。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中国河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河流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关于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植被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河流的知识较为薄弱,对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兴趣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对河流知识的掌握程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河流的补给类型、汛期特点以及流域内外的经济联系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案例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河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我国河流的分布,说出我国河流的主要特点。
”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2.讲解新课:分别从河流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长度等方面介绍中国河流,分析我国河流的补给类型、汛期特点以及流域内外的经济联系等。
3.案例分析:以长江、黄河等为例,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河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3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具体内容包括:
1. 分析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理解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概念,并掌握其分布情况。
(3)相关视频资料:推荐几个关于中国河流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更深入地了解河流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
(4)河流治理案例:提供一些关于中国河流治理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治理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治理成果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拓展建议:
(1)让学生结合地图和实地考察,调查自己所在地区的河流分布和特点,了解河流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可能会对河流的分布和特点产生混淆,特别是对于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可能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数据分析来加深理解。同时,对于河流流域面积、全长等数据的记忆也可能存在困难。
学具准备
X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x
课型
新授课
2. 介绍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主要河流的源头、流经省份、全长、流域面积等基本信息。
3. 探讨中国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点。
4. 分析中国河流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的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中国河流分布图,使学生能够识别主要河流的分布和流向,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概念。
当堂检测: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河流的概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学生来说,对河流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河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2.难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中国河流的分布和特点。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河流案例,分析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中国河流分布、特点和影响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河流的分布规律,了解河流的特点,并探讨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关于中国河流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请分析一下长江和黄河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3 中国的河流4-湘教版

长江、黄河对比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 教学内容: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等。
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存在的隐患和治理措施等。
2. 内容分析:长江、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江、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长江、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解决的重点的根本问题是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等。
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治理措施。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由于学生在前面学习长江、黄河时觉得两部分相关知识容易混淆,对比复习可以让学生更清楚明白的记住相应知识点。
所以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学生已知的内容就无需重复讲解。
而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三、设计思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因此,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实事热点,如黄河的断流等。
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努力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长江、黄河流域水系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四、教学目标与分析1. 教学目标:(1)知道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存在隐患及治理措施等(3)了解长江、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2.教学目标分析:知道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指的就是记住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展现了我国河流的壮丽景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家乡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我国河流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我国河流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河流的形成、演变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河流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河流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相关的问题,设计讨论题目。
3.准备河流案例,便于分析、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河流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河流?它们分布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我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我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和分布特点。
地理八年级上湘教版2.3中国的河流教案

水文:河流的水位、流量、含沙量、讯期、有无结冰期等特征
明确: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气候、地形、海陆位置直接相关,分析时应注意与前面 学过的一月 0 度等温线、 400、800 毫米降水量线,温度带、干湿地区、雨带推
移时间、地点结合 归纳:
河水来源 水量
含沙量
汛期
结冰期
秦 - 淮以南 秦 - 淮以北
东北地区
2、填图 (长江、黄河图自画,然后填出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支流、分段点、
水电站名称) 1)长江
。 。
2)黄河
流域:
系:
。
外流河 :
区:
。
内流河 :
区:
。
2、读图 2-28 ,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外流河:
注
入
太
平
洋
流:
注
入
印
度
洋
流:
注
入
北
冰
洋
流:
内流河:
归纳;我国的河流以注入
洋的最多。
3、人工河流:京杭运河
学生读图,找出经过的省区和跨过的水系
经
过
的
水 外流 内流
的
河
。
的
河
。
的
河
。
省
区
系
:
。
二、 水文特征
西北内陆区
练习:完成下表
长江
水量
含沙量
结冰期
河水来源
黄河
松花江
三、 湖泊:
1、 我 国 湖 泊 按 归 宿 分
和
,按水质分
和
。
2、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
,面积最大的咸水湖是
,面积
最大的淡水湖是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中国的河流》学案(含答案)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一)学习目标1.能在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及它们注入的海洋2.学会对比分析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3.了解京杭运河、塔里木河、我国的湖泊知识准备1.我国的母亲河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它是世界上第长河。
自学提示1.外流河、外流区、内流河、内流区的概念最终流入的河流称为外流河,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
2.(1)在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分布图上填注下列河流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2)上面填注的河流中流入印度洋的是、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其他河流都流入洋,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3)内外流区的分界:东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西段:接近200mm年等降水量线(4)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天津、、山东、、六个省区,沟通海河、、淮河、、五大水系。
3.湖泊:我国最大的湖泊,最大的淡水湖。
共同释疑1.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四个方面分析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河流水文特征2.我国流量最大的河流,汛期最长的河流,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结冰期最长的河流。
3.比较内外流河主要的水源及影响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外流河的主要水源,汛期主要受影响;内流河的主要水源,汛期主要受影响。
当堂检测1.四大洋中我国没有河流注入的是[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2.下列河流中,注入印度洋的是[ ]A、黑龙江B、额尔齐斯河C、珠江D、雅鲁藏布江3.下列河流中结冰期最长的是[ ]A、珠江B、海河C、松花江D、黑龙江4.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 ]A、鄱阳湖B、洞庭湖C、太湖D、青海湖5.关于我国外流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降水是主要的补给水源B、高山积雪融水是主要的补给水源C、受季风影响,河流水位变化大多为季节性河流D、北方地区的河流冬季冰期较长,但含沙量较少6.塔里木河道上顽强生长的树种是[ ]A、柳树B、胡杨树C、葡萄D、梨树7.影响我国外流河汛期长短的气候条件是[ ]A、气温的高低B、雨季的长短C、温差的大小D、降水量的大小8.黑龙江和松花江的水量丰富但是含沙量较少,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降水少B、地形平坦水流平稳C、气候湿润,森林茂密D、大陆性气候较强二、综合题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内流河的是________________。
最新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2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精品教案 (7)

2.3中国的河流教学目标1.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记住我国主要淡水湖泊和淡水湖的名称及位置2.会在地图上查找主要的湖泊的位置教学重难点1、识记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2、了解主要的支流及上中游的分界线等概况3、知道长江水能丰富的河段及航运价值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板、信息沟通牌教学过程一、互阅作业上节课堂完成的探训部分习题,小组内互批,然后个人进行订正,反思。
二、感情调节观看关于长江的录像片段,让学生感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气势,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你对她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
三、自学互帮(内容与方法)自学指导:滚滚长江(一)1、长江源流概况(一)自学提示读教材P50图2-46,安静思考下列问题(1) 长江的发源地?正源是?全长?注入的海洋?(2)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3) 流经的地形区?(4) 主要支流?(5) 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各河段的主要支流和湖泊?(6)长江上、中、下游地形各有什么特点,形成了什么样的景观?(7)长江干流流经的温度带、干湿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主要分水岭?(二)互帮小组内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果。
组间相互交流答案,由小组长发言。
四、讲解释疑完成互批后,准备复习提背,重点关注每组的1、2号同学。
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尤其是提示学生要结合地图,从地图上找到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流经的地形区、主要的支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自主学习互帮互助6号帮助1号5号帮助2号4号帮助3号尤其关注各组1、(1) 长江的发源地?正源是?全长?注入的海洋?唐古拉山,沱沱河,6300千米,东海(2)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11个)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3) 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4) 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汉江(5) 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湖口(6)长江上、中、下游地形各有什么特点,形成了什么样的景观?上游落差大中游河道弯曲下游地势低平,江面开阔五、练习反馈填图册及探训对应习题:先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评并打分。
2.3 中国的河流 教案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河流在自然环境中有着承上肩下的作用。
一方面,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形成,受流域内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综合影响:另一方面、河流与流城内的人类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河流影响着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也在定程度上影响或改造着河流的基本面貌。
因此,通过河流的学习,可认识流域内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特色,分析、评判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位置,地形,气候等相关中国地理知识,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河流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河流概况就简单多了。
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录像、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三、教学方法:用画图的方式记住中国轮廓图同时画图记住中国各个河流的水文特征。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水文特征、知道中国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划分、掌握中国各个河流的相关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理解什么是外流河与内流河、跟着ppt画出中国轮廓图,在中国地图上标出重要的河流及湖泊以及相关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位置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几大河流的水文特征、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难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六、教具准备:教材、地理同步、画图本、多媒体七、教学方法:读图法、画图法、归纳法、讲授法八、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计3分钟)PPT播放我国的黄河、让学生感受中国伟大河流的壮观。
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我国大江大河顺便提问学生“一碗水、半碗水”指的是什么河?(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同时黄河在我国有重要地位以及黄河有重要的水文特点,用黄河引入课题突出中国的河流的重要特点)转呈: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造就了我国境内众多的大江大河大湖。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主要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以及主要河流的概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河流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河流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知识,对河流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河流的地理特征、水文特征以及河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不深,需要在本节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主要河流的概况,学会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主要河流的概况。
2.难点:河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河流的分布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中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
提问:我国河流的分布有何特点?引发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概况。
提问:这些河流有哪些共同特点?它们各自有何特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上台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分享河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河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初中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教学课件】《中国的河流》

秦岭 —淮 河以 北 秦岭 —淮 河以 南
水量丰富 (流经湿润 地区、半湿 润地区) 水量较小 (流经半湿润 地区、半干旱 地区) 水量丰富 (降水量大, 流经湿润地 区)
汛期较短 小 (有春汛、 (森林茂密) 夏汛) 汛期短 (雨季短) 汛期长 (雨季长)
长 (纬度高, 位于中温带、 寒温带)
湖南教育出版社八年级 | 上册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东西部交通的大动脉,长江干支流蕴藏着丰富的水 能资源。读长江干支流示意图,回答3~4题。
湖南教育出版社八年级 | 上册
湖南教育出版社八年级 | 上册
一、长江的概况 1.长江源头和注入的海洋
唐古拉山
东 海
湖南教育出版社八年级 | 上册
2.长江干流流经省级行政区 青 唐古拉山 海
西藏自治区
四
川 重庆
徽安
苏江
湖
湖
北
南
西江Βιβλιοθήκη 上海东 海云南
流经11个省区
湖南教育出版社八年级 | 上册
3.上、中、下游的划分
湖南教育出版社八年级 | 上册
湖南教育出版社八年级 | 上册
6.塔里木河道上顽强生长的树种是[B ] A、柳树 B、胡杨树 C、葡萄 D、梨树 7.影响我国外流河汛期长短的气候条件是[ B ] A、气温的高低 B、雨季的长短 C、温差的大小 D、降水量的大小 C ] 8.黑龙江和松花江的水量丰富但是含沙量较少,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降水少 B、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C、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D、大陆性气候较强
上 游
中 游
上游:多峡谷急流,富水 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能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游下
第二章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6.【过渡】除了河流外,还有湖泊也是陆地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了解我国的湖泊。
(1)(多媒体显示):主要的湖区有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欣赏:青藏高原湖区风光图片。
合作:(2)多媒体显示东部平原湖区的五大淡水湖。引导学生认识五大淡水湖及位置。
(3)多媒体显示五大淡水湖和青海湖面积,认识我国主要湖泊的大小。
课题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重点1.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2.中国河流的分布和内、外流区的划分。
难点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法
选择
合作探究读图分析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3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Biblioteka 备课总数第1 3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联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4.问题: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5.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
多媒体示图
指导读图
读图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北的河流与以南的河流水文特征有何区别(水量大小,汛期,含沙量,结冰)?
二新授内容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2第三节中国的河流》word教案(15)

小
短
大
无
秦岭-淮河线以南
长江
大
长
小
有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三.中国的湖泊
1.内流湖(咸水湖)
2.外流湖(淡水湖)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内、外流河的概念以及内流 区与外流区的界限。
2 、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水文 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我国外流河南北水文特征的差异。
教学设计
修改与补充
【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地形和气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节:中国的河流。
【外流区与内流区】
一.首先,请大 家把地理图册翻到p23。找一下自南向北我国的主要河流都有哪些?
中国的河流
课 题:中国的河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并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2)能够从图上区别外流河、外流区、内流河、内流区。
(3)能分析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内、外流河水文特征及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一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我国的外流河以秦岭-淮河线为界,以南和以北的河流的水文特征一样吗?
以表格的形式展开比较学习。(板书)
代表河流
流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秦岭-淮河线以北
黄河
小
短
大
无
秦岭-淮河线以南
长江
大
长
小
有
过程中解释成因:流量与降水量有关、汛期与雨带推移有关(结合p47图2-41)、含沙量与植被覆盖有关、结冰期与南北气温特点有关(回顾:1月0℃等温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4课时)一、教材分析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
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
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九、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播放录像):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评价、反思: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迫切需要去了解黄河。
滔滔黄河板书:一、黄河的概况活动一: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
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
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评价、反思: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成果的展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高涨。
活动二(分组讨论):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
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以下几点:板书:二、黄河的奉献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评价、反思: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三:接着学生代表结合相关的景观图片,指图一一讲解。
生: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在流域图中,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
)生:请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然而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却付之东流。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
(课件展示沿途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知道梯级开发成串分布的特点。
)生: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灌溉。
而首先揭开引黄灌溉历史的是宁夏平原。
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面积大大增加。
(课件展示宁夏平原灌溉渠道图片和刘家峡水库图片。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黄河的源流概况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能力。
课后活动: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黄河忧患和治理方面的资料,为下一节课作准备;撰写小论文“假如我就是水利部长……”。
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采用图上串联法。
)师:是啊,黄河确实伟大!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多次给沿岸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它是中国的一大忧患,也是世界的忧患。
那么,黄河的忧患是指的哪些呢?评价、反思:教师形象的语言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教育。
活动一:四人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后,自由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丰富多样,有的可能出乎教师的意外。
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灵活处理,抓住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抓住关键,进行提炼得出以下几大忧患:[板书]三、黄河的忧患饱含泥沙地上悬河决口之险活动二(小组讨论、激烈辩论):这三大忧患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地上悬河”与“饱含泥沙”和“决口之险”都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紧接着教师就提出这样一个活动题:高悬于空中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换、讨论收集的有关资料,同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完成这些问题。
为什么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学生会用大量的数据说明。
) 造成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会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说明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并且声情并茂地分析原因,这其中可能会出现激烈辩论的场面。
教师要注意调控,及时收住。
根据学生的发言做出精辟的总结.)评价、反思:以上两个活动培养了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雄辩的能力、运用收集的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收集资料的热情。
播放录像一:紧接着教师播放一段黄河水土流失情景的录像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师:携带了这么多泥沙的黄河,出了黄土高原,进入下游的华北平原,水速怎样变化?携带泥沙的能力又怎样变化?最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大屏幕再次展现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和中国地形图的复合片,并且配合景观图片和“地上河”的动态形成过程,师生共同归纳出: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地上悬河”)活动三(快板表演、画“地上河”):接着大屏幕展示学生提供的一首诗歌,两位学生用快板表演的形式,对“地上河”的形成作一个总结: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奔腾入渤海; 地形上:黄土丘陵地区,地面坡度陡,坡 面长,流速快,流量大,冲刷力强。
气候上:7、8月份暴雨集中。
地质上:黄土质地松软,易蚀。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的植被; 开矿、修路、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废弃的土石入河,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卷走黄沙十六亿,填充华北沉降带;走南闯北拐大弯,泥沙滚滚多危害;淤塞河道高筑堤,造就悬河飞天外.师:两位同学表演得十分棒。
谁能在黑板上将这独一无二的悬河用简易图画出来呢?(学生画出简易示意图。
)评价、反思:既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印象、增强了趣味性;养学生绘画能力。
引出下面的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在这悬河下散步,会心安吗?(从而引出决口之险。
)师:决口后将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怎样的灾难呢?(学生会用事实和数据进行说明。
)师:是啊,决口之后,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极大的危害,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目睹决口后的情景?那么请看一段录像吧。
播放录像二:播放历史上黄河泛滥时房屋倒塌,人民流离失所的凄惨情境的录像。
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危害,产生强烈需要解决水患问题的情感.师:这决口之险,我真的亲身感受过。
98特大洪灾,大家还记忆忧新吧,其实96年时长江就发过大水,我是湖南人我家住在长江沿岸,当时长江水位几乎与大堤齐平,狂风暴雨,水天一色,只能听到风的狂吼,水的翻滚声。
真的是令人担心啊,但我的父老乡亲没有一个人退缩,老少都誓死保卫大堤,堆沙包抬高堤岸。
真的皇天不负有心人,那年没有决口。
黄河流域的人民和我的父老乡亲一样,面对这凶猛的黄河,他们岂能坐以待毙。
但如何合理的摆脱黄河的这些忧患,一直困扰着黄河流域的人民,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水利部长,你认为治理黄河该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板书:四、黄河的治理评价、反思: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活动四(角色扮演)师:面对这凶猛的黄河,我们岂能坐以待毙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水利部长,你认为治理黄河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大屏幕上再次出现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和中国的地形图的复合片,学生结合收集到的相关的资料,小组进行激烈的讨论,纷纷献计献策,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其中最为主要的措施是:加固堤防 保持水土 修建水库(板书)(针对上述措施,大屏幕上及时显示相应的景观图片。
)评价、反思: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处为本课的又一高潮,教师要注意调控。
总结便于学生获得较全面的知识。
播放录像三: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措施对黄河流域的人民来说,太重要了。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治理后的黄河流域的景象?(大屏幕上播放录像片段:治理后的黄河流域欣欣向荣的农业景象。
)师:同学们,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面对黄河的种种忧患,我们并不惧怕,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加上科学的治理措施,就能将黄河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评价、反思:用生活的语言同学生交谈,学生倍感亲切,而且增强了好奇心。
学生心情由沉重变得愉悦,再次感受到黄河的伟大,情感得到升华。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全课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滔 滔 黄 河一、黄河的概况 把坡耕地修建成保水、保土、保肥的水平梯田; 引黄河水淤地填沟; 营造保护水土的林带、草场,以及小型水利工程。
下游1、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2、流经的省区3、长度、流域面积4、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二、黄河的奉献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三、黄河的忧患饱含泥沙地上悬河决口之险四、黄河的治理加固堤防保持水土修建水库活动五(知识拓展):师:黄河的问题,历来是指它的水患问题,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黄河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水患问题,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