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发热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ppt课件
《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
《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 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关于阴虚生内热的病机,该文进一步说:“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有:“阳气者,烦劳则张,精 绝。” 在治疗上《内经》也提出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 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临床上各种类型内伤发热可以互相转变,证型
也可相互夹杂。
【诊
断】
病史及症状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本病多病程 较长,体温以低热为多,也有高热及虽自觉
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理化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借助现代辅助诊
断方法,可对内伤发热的基础疾病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应与外感发热进行鉴别。 二者在病因、病程、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等方 面都有一定的区别。 内伤发热由内伤病因所致,病程较长,起病缓 慢,以低热者多见,或有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者,常伴有内伤症状,其证候虽分虚实,但以 虚证为多。 外感发热由外感六淫或疫毒致病,病程相对较 短,起病较急,常为高热,伴有外感症状,且 以实证为主。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血虚则常见心肝脾 虚损。 冲任亏虚:妇女月经量少而色淡,甚至闭经。 血虚;舌质淡,脉细,或细弱,或细弦。
血虚发热-治法方药
治法:益气补血。 方药:归脾汤。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补血生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木香理气化滞。
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 经;两乳胀痛可加橘核。
如兼见伤阴者,宜滋阴壮水;疏肝清热,用滋 水清肝饮。或用丹栀逍遥散合一贯煎为治。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但自觉发热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内伤发热,病程较长,多因饮食劳倦、房劳过度、久病伤正、情志不舒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虚衰,多见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病程缠绵。
内伤发热这一病症首先由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明确提出,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内伤发热的相关论述,如《素问·调经论》云: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指出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可致发热;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热候》记载: “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说明了劳倦内伤致使阴不足,阳有余而生热,而非外感邪气所致。
金杰教授认为内伤发热病机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
西医以解热镇痛、抗生素、激素治疗为主,能快速起效,但病情容易反复; 中医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即有治疗内伤发热的相关用药处方,记载的小建中汤治疗手足发热,可谓开后世甘温除热法之先河,至金代李东垣方始此法具体化。
据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记载: “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指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而致内伤发热,治疗内伤发热遵“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立足于东垣脾胃学说,认为中气不足,阳气虚弱,阴火内生,阳气外浮则发热,在诊治过程中,亦注重审症求因,辨清病因病机。
在辨治发热疾病时,首先当分清是外感发热或是内伤发热;其次,若为内伤发热,则需辨清是气血阴阳亏虚或是内生湿热、气郁、瘀血所致,若为外感发热,则需辨清六淫致病之邪,缘于六淫诸如寒、湿、热等邪气既可单独致病,又可夹杂致病。
中医内科学沈英森内伤发热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对于湿郁发热
历代医家多有论及,而以清代薛雪、吴鞠通贡 献最大。
薛雪 《湿热条辨》指出其病位在脾、胃、三焦 与肝,并从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诸 方面辨证用药,对后世治湿郁内伤发热颇有启 示。
吴鞠通之《温病条辨》虽以冶外感病为中心, 然其所创三仁汤等诸方及藿香正气散加减诸法, 对内伤湿郁发热作出重要贡献。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内伤发热病因病机示意图
忧思过度
劳倦过度一脾胃气虚
饮食不节
气脏
久病失血
血腑
脾虚化生乏源 -血虚失养 阴 功
热病、郁病伤阴一阴虚内热 阳 能
房劳过度一阴亏阳衰
亏失
情志不遂一肝失条达
虚调
跌仆损伤一瘀血内结
脾虚失运
饮食不节 - 痰湿内停
气虚发热— 中气下陷 虚火内生
血虚发热-阴血亏虚 无以敛阳
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 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 温并不升高。
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气郁、血瘀、湿郁 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肝经郁热 2.瘀血阻滞 3.内湿停聚 4.中气不足 5.血虚失养 6.阴精亏耗 7·阳气虚衰
性的治法。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
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
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 应以补为主。 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三、分证论治
1.气郁发热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内伤发热主要是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所致。
一、病因1.久病体虚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若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引起阴虚发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2.饮食劳倦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导致气虚发热,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阴虚内热,而引起阴虚发热;脾胃受损,运化失职,可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3.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郁而化火,或恼怒过度,的,导致气郁发热。
《丹溪心法·火》言:“凡气有金是火”情志失调亦是导致瘀血发热的原因之一。
气为之帅,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气不畅则血不行,瘀血内生,导致血发热。
4.外伤出血外伤、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伤、出血导致血循不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塞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发热。
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
二、病机1.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湿郁遏化热,病变涉及多个脏腑,包括肺、脾(胃)、心、肝、肾,而以肝、脾、肾为主。
2.大致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气机郁结、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气、血、湿等郁结,塞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制阳,水不济火而发热,或因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虚阳外浮而发热。
3.不同病机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久病往往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后期症见虚实夹杂,疾病由轻转重。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型题 4. B1型题 5. X型题1.下列哪项不是导致内伤发热的病因A.肝经郁热B.暑湿中阻C.瘀血内停D.气血亏虚E.阴精耗损正确答案:B解析:引起内伤发热的病因主要是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而暑湿内阻属外感发热范畴,内伤发热则由本身内在障碍而引发。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2.内伤发热总的病机是A.阴虚火旺B.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C.三焦气化失宣D.阴津亏损,燥热偏盛E.营卫失和,卫外失司正确答案:B解析: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3.最早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症名称的著作是A.《内经》B.《金匮要略》C.《内外伤辨惑论》D.《景岳全书》E.《症因脉治》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4.内伤发热主要与哪种发热鉴别A.伤食发热B.外感发热C.疮毒发热D.骨蒸发热E.阳郁发热正确答案:B解析:内伤发热主要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
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5.甘温除热法始创于哪位医家A.张仲景B.刘完素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从正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6.哪部医学著作将内伤发热称为“子火”A.《内经》B.《伤寒论》C.《医林改错》D.《医学心悟》E.《诸病源候论》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7.对阴虚发热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的医家为A.朱丹溪B.张景岳C.杨仁斋D.秦景明E.李东垣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8.下列不属于内伤发热病因的是A.饮食劳倦B.情志失调C.久病体虚D.感受疫毒E.外伤出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9.治疗阴虚发热,最佳选方为A.一贯煎B.麦味地黄丸C.清骨散D.当归六黄汤E.左归丸正确答案:C解析:内伤发热属阴虚内热者应首选清骨散滋阴清热。
内伤发热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内伤发热的常 见病因
内伤发热的常见病因
心脏病因: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心脏疾 病引起的发热。
肝胆疾病引起的发热: 肝炎、胆道感染 等。
内伤发热的常见病因
肾脏病因: 肾盂肾炎、肾结核 等肾脏疾病导致的发热。
其他内伤引起的发热: 胰腺炎 、盲肠炎、肠炎等。
内伤发热的诊 断和治疗
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 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常用治疗方法: 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如抗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消炎药 物等。
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
注意事项: 患者应遵医嘱进行 治疗,同时注意休息,合理饮 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内伤发热的预 防与护理
内伤发热的预防护理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过 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饮食均 衡。
护理建议: 遵医嘱进行治疗,保持良好 的心态,合理安排生活,积极配合康复 护理。
结束语
结束语
内伤发热虽然非传染病,但同 样需要引起重视。及时诊断和 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预防和护理也是关键,希望大 家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注自身健康。
内伤发热的科 普知识PPT课
件
目录 导言 内伤发热的常见病因 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 内伤发热的预防与护理 结束语
导言
导言
内伤发热的基本概念: 内伤发 热是指由内脏损害引起的发热 症状,通常与传染病不同,是 内部机能失调导致的。
内伤发热的症状特点: 发热持 续时间长,不易退热,伴有其 他内脏功能异常表现。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内伤发热病因病机-中医执业医师辅导
内伤发热病因病机-中医执业医师辅导内伤发热病因病机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内容,现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以便广大考生参考学习。
1. 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其发病机理正如《丹溪心法。
火》所概括的:凡气有余便是火”。
因此种发热与情志密发相关,故亦称五志之火”。
2. 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热, 此为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
此外,瘀血发热也与血虚失养有关,如《医门法律。
虚劳沦》说: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3. 内湿停聚由于饮食失调、忧思气结等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热。
4.中气不足由于劳倦过度。
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亦即现今所称的气虚发热。
5. 血虚失养由于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失于濡养。
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
如《证治汇补。
发热》说: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6. 阴精亏虚由于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
7. 阳气虚衰由于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或脾肾阳气亏虚,以致火不归原,盛阳外浮而引起发热。
如《证治汇补,发热》说:阳虚发热,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
上述七种内伤发热,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肝经郁热、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水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
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因气属阳的范畴,血属阴的范畴,此类发热均由阴阳失衡所导致。
或为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长、反复发作
短
鉴别。
多为低热、少数高热,或仅自觉发热
多有高热,热型有差异
无,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 有实有虚,虚证居多
初多恶寒,加衣被不减
外感症状(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 ,实证为主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虚实 实:气郁、血
瘀、湿郁 虚:气、血、
阴、阳亏虚
辨轻重
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 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胃气衰败、 正气虚甚、兼夹其他病证→重
[病因病机]
• 病因: 内伤:包括情志、饮食、劳倦、禀赋、 久病、外伤出血等
• 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病因病机]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实 瘀血阻遏:气血壅遏而内结化热
内湿停滞:脾胃受损,运化失司 水湿食滞痰浊蕴积化热
中气不足:脾胃受损,中气不足, 阴火内生
虚 血虚失荣:阴血不足、不能敛阳, 阳气亢旺
沿革
[概述] 沿革:
• 3.《太平圣惠方》对烦热的病机、治疗有较全面的阐述。“阴气偏少,阳气暴胜,则热乘于心 ,故烦热也。”生地黄散、地骨皮散。
• 4. 《小儿要证直诀》五脏热病效方,并化裁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发热。
• 5.《脾胃论》详于气虚发热,创造了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 6 .《丹溪心法 》 阳有余而阴不足,强调泻火保阴。还认为多生于郁,六郁之说,补充了内伤 发热之病机。
阴精亏损:水不制火、阳气偏亢 阳气衰惫:火不归源,虚阳外浮
注意虚实兼挟证型
壅结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而发热
阴阳失衡 而发热
或为气虚而虚阳外越, 或为气虚而阴火上冲或为气虚而卫外不
固,营卫失和
[诊断]
1、特点: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热。 2、热型:多为低热(T<38.0℃) ,少数高热(T>39.1℃) ,或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3、恶寒:不恶寒,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 4、伴随症:可兼有情志改变、瘀血、湿郁征象,及气、血、阴、阳亏虚症状。 5、病因:情志所伤、外伤、产后、久病、饮食、劳倦所伤等病史。 6、辅助检查:病原学、造血系统、免疫学、内分泌、病理学、影像等。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大纲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堵塞性肺疾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与分级3.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支气管哮喘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第1页/共41页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及掌握水平分期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肺炎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肺结核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第2页/共41页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8.预防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和分类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要点:第3页/共41页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并发症5.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慢性呼吸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4页/共41页其次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细目一:心力衰竭要点:1.基本病因与诱因2.病理生理3.临床分型4.心力衰竭分期及心功能分级细目二:急性心力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细目三:慢性心力衰竭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第5页/共41页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心律失常要点:1.发生气制2.心律失常的分类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细目五:快速性心律失常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心电图诊断5.西医治疗第6页/共41页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缓慢性心律失常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心电图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心脏性猝死要点:1.定义和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第7页/共41页7.预防细目八:原发性高血压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血压分级及危急分层)6.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9.预防细目九: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要点:1.危急因素2.西医分型3.冠心病一级与二级预防第8页/共41页细目十:心绞痛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一:心肌梗死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第9页/共41页7.中医辨证论治8.预防细目十二:心脏瓣膜病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三:病毒性心肌炎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第10页/共41页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胃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机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慢性胃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机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消化性溃疡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变化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胃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及转移途径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肝硬化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原发性肝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溃疡性结肠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上消化道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肾小球肾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肾病综合征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生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尿路感染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急性肾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细目五:慢性肾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肾功能分期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细目一:缺铁性贫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再生障碍性贫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白细胞削减症与粒细胞缺乏症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四:急性白血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特发性血小板削减性紫癜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细目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辨证论治细目二:亚急性甲状腺炎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糖尿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分类4.并发症5.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9.预防细目四: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要点:1.水、钠代谢失常(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2.钾代谢失常(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3.常见酸碱平衡失调(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细目一:类风湿性关节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系统性红斑狼疮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细目一:癫痫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脑血管病要点:1.常见病因2.危急因素3.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熟悉细目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脑血栓形成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脑栓塞要点:1.西医病因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六:腔隙性梗死要点:1.西医病因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脑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蛛网膜下腔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九:血管性痴呆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Alzheimer病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一:帕金森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九单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细目一:急性中毒总论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原则细目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要点:1.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细目三: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要点:1.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细目四:急性冷静催眠药中毒要点:1.病因与中毒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第十单元内科常见危重症细目一:休克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休克分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中医病因病机4.临床表现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中暑要点:1.病因、2.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诊断及鉴别诊断5.治疗第十一单元肺系病证细目一:感冒要点:1.感冒的概念2.感冒的病因病机3.感冒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感冒的辨证论治细目二:喘证要点:1.喘证的概念2.喘证的病因病机3.喘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喘证的辨证论治第十二单元心系病症细目一:不寐要点:1.不寐的概念2.不寐的病因病机3.不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不寐的辨证论治细目二:厥证要点:1.厥证的概念2.厥证的病因病机3.厥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厥证的辨证论治第十三单元脾系病症细目一:痞满要点:1.痞满的概念2.痞满的病因病机3.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痞满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腹痛要点:1.腹痛的概念2.腹痛的病因病机3.腹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腹痛的辨证论治细目三:泄泻要点:1.泄泻的概念2.泄泻的病因病机3.泄泻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泄泻的辨证论治细目四:便秘要点:1.便秘的概念2.便秘的病因病机3.便秘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便秘的辨证论治第十四单元肝系病症细目一:胁痛要点:1.胁痛的概念2.胁痛的病因病机3.胁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胁痛的辨证论治细目二:积聚要点:1.积聚的概念2.积聚的病因病机3.积聚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积与聚主症特点与病机异同5.积聚的辨证论治细目三:鼓胀要点:1.鼓胀的概念2.鼓胀的病因病机3.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鼓胀的辨证论治细目四:眩晕要点:1.眩晕的概念2.眩晕的病因病机3.眩晕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眩晕的辨证论治第十五单元肾系病症细目:水肿要点:1.水肿的概念2.水肿的病因病机3.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水肿的辨证论治第十六单元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一:郁证要点:1.郁证的概念2.郁证的病因病机3.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郁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血证要点:1.血证的概念2.血证的病因病机3.血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血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三: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病因病机3.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痰饮的辨证论治细目四:自汗、盗汗要点:1.自汗、盗汗的概念2.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3.自汗、盗汗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细目五:内伤发热要点:1.内伤发热的概念2.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3.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细目六:虚劳要点:1.虚劳的概念2.虚劳的病因病机3.虚劳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虚劳的辨证论治第十七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细目一:痿证要点:1.痿证的概念2.痿证的病因病机3.痿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痿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腰痛要点:1.腰痛的概念2.腰痛的病因病机3.腰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让知识带有温度。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郁结壅遏发热 (实证)
阴阳失衡发热 (虚证)
内伤 发热
整理课件
7
辨证论治
整理课件
8
辨证要点
一、首先明确为内伤发热,即非外感因素引 起的发热。
一 般来说,内伤发热的特点是起病较隐袭 ,大多数持续时间较长,可数月或数年, 所以应有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内伤发热 的表现较多,有的是低热,有的仅自觉发 热,其热时作时止,或上午发,或傍晚发 ,或发无定时等,必须详细询问发热的特 点、发热同时伴有的症状,以利于辨证。
整理课件
19
第一步
首先分清该患者是内伤发热还是外感发热。
根据患者因劳累过度而引起发热,且多为 低热,起病缓慢,持续发热已1年。发热不 恶寒,无鼻塞头痛等表证,而有头目眩晕 , 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可诊断为内伤 发热。
整理课件
20
第二步
诊断为内伤发热后应辩明虚证(气血阴阳 虚)所致发热还是实证(气滞、血瘀、湿 热等)所致发热。 根据患者因劳累过度,耗伤中气而引起发 热,并且伴有头目眩晕,倦怠乏力,气短 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六脉 虚大,按之极软无力等一派虚象可诊断为 虚证发热,且为气虚发热。
景岳的“甘温除热”法,不同于李东垣的补中 益气,而是在填补精血的基础上益以温热 之品,通过温补命门,生发少火,使弱阳 得以与之相接而无根之虚焰自撤,归于“蛰 封之本”,故虚热自退。
整理课件
33
治法当是“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方用金匮肾气丸。引火归原退热,以治 原阳不足,无根之火浮越于外所致的发热。
当归10g 柴胡10g 升麻6g 龙骨15g 牡蛎30g 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
中内内伤发热剖析
内伤发热(气血两虚)
脾虚:气虚—发热、乏力,气短懒言
阳虚—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淡,苔
白薄,脉细弱
失运化—面色无华,心悸,食少便溏
脾不统血—尿色红赤
治疗:气血双补
方药:补中益气汤+四物汤
病例4:
男,17岁。1983年7月入院 8岁时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年来服名老中 医何焱森归脾汤加味治疗,间歇输血,病情较 稳定。今年4月病情复发,经门诊治疗病情未 能控制而入院。入院时发热,午后为甚,伴神 疲气短,动则喘促,脸色极为苍白,头昏心悸, 难以入睡,口渴,纳可,大便干。 体查:体温38.2度。重度贫血貌,心前区3级 吹风样杂音,心率120次/分。脾大。 化验:血色素4.5克
病例3:
女,45岁,从化干部疗养院会计。97年1月23 号入院。
风湿心病史。半年前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在省人 民医院住院治疗,使用多种抗生素,发热仍反复。 今转院治疗。
入院时见:发热(37.8—38.8)神疲乏力,气 短懒言,面色无华,心悸,食少便溏,尿色红赤。 舌淡,苔白薄,脉细弱
体检:贫血貌,心脏二漏二窄杂音,肝脾肿大,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中内内伤发热剖析
概述
发热——是机体对病邪的一种全身性反 应,是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争,阴阳失调 的必然现象。发热又能消耗气津,损害 机体,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发热分为 急性发热—-多为外感病邪所致 长期发热——由内伤而阴阳失调所致。
* 恶寒发热——外感表证的表现
*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为邪在少阳,枢机不利
劳倦过度 中气不足
饮食失调 脾胃损伤
久病正虚
阴火内生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诊断注意事项
• 3。注意辨证结合辨病 内伤发热可能涉及西医学功能性低热、甲亢 发热、慢性感染性发热、风湿病发热、恶性肿瘤性发热等,应从症状、 体征、辅助检查详细区辨之。 (1)神经功能性低热者:检查往往无器质性病变,多伴见心悸、 失眠、多汗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2)甲亢发热:多有高代谢综合征,如食欲亢进、喜凉怕热、低 热乏力、多汗、心悸、消瘦等;并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神经过敏、 情绪激动、急躁易怒。体检:手颤、皮肤潮湿、腱反射亢进、突眼、 甲状腺大、心率快、基础代谢率高。实验室检查:T3↑、T4↑、 TSH↓ ,白细胞正常或稍低。 (3)慢性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结核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胆道 感染引起。临床应注意区分三者:结核病主要依靠结核菌的检出和结 核菌素试验阳性;慢性肾盂肾炎主要依靠静脉肾盂造影、肾功能检查 及肾脏B超检查以明确;慢性胆道感染主要根据胆道造影及B超检查并 结合临床特征确诊。 (4)风湿病发热:主要症状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心肌炎、皮下 结节、环形红斑或发热、关节酸痛。实验室检查:血沉快、血清抗O 滴度↑、C反应蛋白(+)、WBC↑,心电图可见P-R期间延长。 (5)恶性肿瘤性发热:多为有明确部位的癌瘤而出现的发热。
整理ppt
分型论治:阴虚发热
主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 兼症: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 舌脉: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病机: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主方:清骨散。 处方: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退虚 热;鳖甲滋阴潜阳;甘草和中。 加减: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 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制首乌滋养阴精。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 热的治法具体化。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 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中医学专业知识:内伤发热的病因病症
中医学专业知识:内伤发热的病因病症一、内伤发热的概念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由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表现为低热,亦可表现为高热,或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
二、内伤发热的病因(一)情志内伤恼怒抑郁,所愿不遂致肝失条达,肝气郁滞,郁而化火而致发热;或忧愁思虑过度,耗伤脾气,损及心血,则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发热。
(二)饮食劳倦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蕴阻于内而发热,或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
(三)房劳过度嗜欲无度,肾之精气俱损,若肾阴亏虚无以制火则虚热内生;若肾阳亏虚,则虚寒内生,格阳于外,致虚阳浮越于外而发热。
三、内伤发热的症状发热每因劳累而起,伴乏力自汗,食少便溏或食后腹胀加重,病位在脾胃;发热常因郁怒而起,伴胸胁胀痛,叹气则舒,口苦且干,病位在肝;发热因房劳太过而起,伴腰背酸痛,两腿无力,夜尿频多,病位在肾。
四、内伤发热的治疗(一)气虚发热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常用方补中益气汤加味。
药用炙黄芪、党参、甘草、生白术、茯苓、陈皮、当归身、升麻、北柴胡。
(二)血虚发热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宁心。
方药:常用方归脾汤加味。
药用炙黄芪、党参、白术、熟地黄、当归身、白芍、龙眼肉、酸枣仁、远志、茯神木、木香、生甘草。
五、内伤发热的预防与护理(一)患者应注意休息,安心养病,高热者宜卧床,减少活动。
(二)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居室内宜温润适宜,保证空气流通,发热时应避开风口。
(三)饮食方面,总以清淡、易消化又富有营养为原则。
根据患者发热及一般情况,予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适当进食水果。
忌烟酒、辛辣、肥腻粘滑等食物。
(四)及时治疗外感发热及其它疾病,防止久病伤正,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劳。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中医内科学之内伤发热课件
情志调养
01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
过大
02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
03
培养兴趣爱好, 转移注意力, 减轻心理压力
04
保持良好的人际 关系,与家人、 朋友多沟通交流
内伤发热的现代 研究
现代医学认识
01
02
03
外感内伤:外感六淫,内伤脏腑, 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
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 乏力:精神不振,
持续不退
四肢无力
食欲不振:胃口 不佳,食量减少
睡眠障碍:失眠 多梦,难以入睡
口干口苦:口干 舌燥,口苦咽干
大便异常:大便 秘结,排便困难
舌苔变化:舌苔 厚腻,舌质红
脉象异常:脉象 细数,脉搏加快
内分泌失调等。
病理研究显示,内伤发热可能 与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分泌异 常、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有关。
诊断方面,实验研究正在探索 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方法,
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治疗方面,实验研究正在探索 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提高
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临床应用前景
内伤发热的诊断 和治疗:通过现 代研究,提高诊 断准确性和治疗 效果
04
内伤发热是一种 由多种原因引起
的发热性疾病
病因包括感染、 炎症、肿瘤、免
疫系统疾病等
临床表现多样, 包括发热、乏力、
食欲不振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 物治疗、物理治 疗、主要关注 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
面。
实验研究发现,内伤发热的病 因包括感染、免疫功能紊乱、
02 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
中医内科学【精选11含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内伤发热属实证,其病机主要是A.气郁化火B.瘀血阻滞C.痰湿停聚D.营卫失和E.阳气亢盛【答案】A B C2、患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牙关紧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可诊为A.厥证B.痉证C.中风D.口僻E.痿证【答案】C3、以下属于瘿病气阴两虚者的主要用药的是A.黄芪.太子参.麦冬.黄精B.丹皮.栀子.夏枯草C.黄芪.党参.白术.茯苓D.生地黄.元参.麦冬.沙参E.赤芍.川芎.桃仁.炮山甲【答案】A4、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在于A.有无神志不清B.有无后遗症C.外风与内风D.夹痰与夹瘀E.邪浅与邪深【答案】A5、水饮凌心型心悸的代表方是A.黄连阿胶汤B.苓桂术甘汤C.生脉散D.一贯煎合酸枣仁汤E.大补阴丸【答案】B6、症见夜寐盗汗,时有自汗,五心烦热,两颧发红,口渴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宜用何方A.大补阴丸B.知柏地黄丸C.清骨散D.滋水清肝饮E.当归六黄汤【答案】E7、关于消渴的病因病机,以下不正确的选项是A.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B.上消是以肺燥为主C.中消是以肝热为主D.阴愈虚燥热愈甚,燥热愈盛则阴愈虚E.下消是以肾虚为主【答案】C8、以下属于瘿病气阴两虚者的主要用药的是A.黄芪.太子参.麦冬.黄精B.丹皮.栀子.夏枯草C.黄芪.党参.白术.茯苓D.生地黄.元参.麦冬.沙参E.赤芍.川芎.桃仁.炮山甲【答案】A9、头痛起病较急,痛剧或拘紧,痛连项背,遇风尤剧,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A.风热头痛B.风寒头痛C.风湿头痛D.暑湿头痛E.痰湿头痛【答案】B10、癫证常见的临床分型有A.痰热瘀结B.痰火扰神C.痰气郁结D.气虚痰结E.心脾两虚【答案】C D E11、厥证是以下列哪项命名原则命名的A.病因B.病机C.病理产物D.病位【答案】B12、下列各项,属于寒湿腰痛主症特点的是A.腰部冷痛重着B.静卧腰痛减轻C.寒冷或阴雨天气加重D.脉象沉而迟缓E.腰部转侧不利【答案】A C D E13、患者久病体虑,四肢微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伴有肌肉活动时引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有瘀点,脉细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其发病机理正如《丹溪心法。
火》所概括的:“凡气有余便是火”。
因此种发热与情志密发相关,故亦称“五志之火”。
2.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热,此为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
此外,瘀血发热也与血虚失养有关,如《医门法律。
虚劳沦》说:“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
3.内湿停聚由于饮食失调、忧思气结等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热。
4.中气不足由于劳倦过度。
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亦即现今所称的气虚发热。
5.血虚失养由于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失于濡养。
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
如《证治汇补。
发热》说:“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
6.阴精亏虚由于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
7.阳气虚衰由于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或脾肾阳气亏虚,以致火不归原,盛阳外浮而引起发热。
如《证治汇补,发热》说:“阳虚发热,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
”
上述七种内伤发热,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肝经郁热、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水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
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因气属阳的范畴,血属阴的范畴,此类发热均由阴阳失衡所导致。
或为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
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
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若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盛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