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合集下载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农业开发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农业开发
品 的 百分 之 八 十 以上 。铁 器 主 要 是 铜 铁 合 制 器 , 铁 器 只 有 七 件 , 铁 器 又 以 兵 器 为 主 , 正 能 作 为 农 纯 且 真

1 8

维普资讯
业 生 产 工 具 的 只 有 镰 一 件 、 三 件 ①。 同样 晋 宁 石 寨 山 四 十 八 座 西 汉 墓 中 出 土 的铜 器 共 有 两 千 多 件 , 斧 而 铁 器 只 出土 一 百 一 十 五 件 , 占铜 器 的 百 分 之 五 , 中 全 铁 制 的 农 业 生 产 工 具 只 有 斧 一 件 、 一 件 ②。这 其 锛
区 农 业 开 发 的程 度 与 格 局 做 一 初 步 探 讨 , 对 这 一 格 局 形 成 的 原 因 及 其 对 生 态 环 境 的影 响 提 出 一 些 自 并
己 的看 法 。
秦 汉 时期 西 南 夷 地 区 的农 业 生 产 力 有 了 明 显 的 进 步 。 铁 器 是 衡 量 古 代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标 志 之 一 , 从
山鼓铸 , 运筹 策 , 倾滇 蜀之 民 , 富至僮 千人” “ ,程郑 , 山东迁 虏也 , 冶铸 , 亦 贾椎 髻 之 民 , 富埒 卓 氏 , 俱居 临
邛 ”此 滇 蜀 之 民 、 髻 之 民很 大 部 分 即是 西 南 夷 。 但 在 武 帝 之 前 , “ 蜀 故 徼 ”铁 器 更 在 违 禁 品 之 列 , , 椎 汉 闭 , 巴 蜀 民 只 能 “ 出 商贾 ” 输 人 数 量 不 可 能 太 大 , 而 铁 器 在 西 南 夷 地 区 十 分珍 贵 。 窃 , 故 江川 李 家 山西 汉 前 期 墓 群 中 出土 随葬 品 一 千 三 百 多 件 , 铜 器 数 量 最 多 , 一 千 余 件 , 青 达 占全 部 随 葬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汉朝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经略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汉朝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经略

98493 政治其它论文浅析汉朝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经略在中华历史演化过程中,西南地域和西南文化被纳入中原王朝体系是同步进行的,汉承秦制对该区域进行再次开拓和经营,因此形成的区域文化制度体系,成为了历代王朝对其进行经略的可靠基石。

一、汉朝对西南地区的统一治理过程(一)汉朝对西南地区的开拓阶段1.西南地区对汉朝建立的贡献在秦朝进行大一统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武力因素活跃于其中,而且伴随着向巴蜀地区的历史性移民,移民成分层次不齐,有罪之臣,普通百姓,富商大贾等皆在其中。

然而对于该区域而言,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却对此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将“化内”性嫁接式的引入了地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正是基于此状况,汉朝欲想在此实现有力的政治经略便拥有了深厚的基础,或者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汉朝江山因巴蜀而得以图天下。

秦末战争中,鉴于项刘势力对比悬殊,汉高祖刘邦因势力较弱屈尊被封汉王,项刘矛盾瞬间得以爆发并呈现蔓延之势。

刘邦因不服,欲与项羽决战而定夺天下,大臣萧何举良策而劝言到:“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

”汉王刘邦善于纳谏,遂率军入关中,与当地百姓约法三章。

依史载内容可知,巴蜀地区在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功不可没。

“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帝将讨关东,?z民皆思归。

帝嘉其功而难伤其意,遂听还巴。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上述史料概述的是,在刘邦进行平定中原的过程中,巴蜀之地无论是从人力还是物力上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可以理解为巴蜀之地成为了其重要的战略物资基地,发挥了“战争大后方”的积极作用。

2.汉朝的开疆扩土和初步管理平定中原,汉朝建立之后,中央政府推行了休养生息之策,蓄养民生国力,以图增强综合国力。

汉武帝在位时期,汉朝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兵强马壮的国家宏伟蓝图,“一展雄心,开疆拓土”成为了汉武帝的毕生使命。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农业开发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农业开发

中国农史2002年第21卷第3期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农业开发王 勇(北京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871) 摘 要:秦汉时期随着中原统治势力的进入,西南夷地区一些河谷平地和郡县治所周围的农业生产迅速达到了中原农业发达地区的水平,但是这些农业发达地区却为广大的农业未开发地区和牧业区所包围。

这一农业开发格局的形成与秦汉政府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方式以及西南夷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与社会习俗是分不开的,它也保证了西南夷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西南夷农业生态环境居住在今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以及广西西部的少数民族在秦汉时期统称“西南夷”,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在汉族政权进入前,“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 结,耕田,有邑聚”,西南夷部分地区的农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开发。

秦汉政府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后,随着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加强,受其农耕文化的影响,西南夷地区也迎来了其农业开发的第一个高潮。

然史籍对之记载较为疏阔,一直难以据之了解这一时期西南夷地区农业开发的详情,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日趋丰富,方使我们对它进行综合研究成为可能。

本文即拟在此基础上对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农业开发的程度与格局做一初步探讨,并对这一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铁器是衡量古代社会生产力的标志之一,从考古发掘出土资料看,战国晚期西南夷地区开始出现铁器,这是西南夷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在西汉中期汉政府势力进入西南夷地区之前及随后的一段时间,这一地区铁器出土数量不多,作为农业工具使用的则更少,总的来说仍停留在青铜器时代。

当时西南夷地区尚不能生产铁器,其铁器全部必需来源于巴蜀,故此期出土铁器很多都有“蜀郡”、“成都”铭文,《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蜀卓氏在临邛“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此滇蜀之民、椎髻之民很大部分即是西南夷。

西汉对西南夷的经营

西汉对西南夷的经营

西汉对西南夷的经营西汉时期,西南夷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部落群体。

西南夷居住在云贵高原地区,地势险要,气候多变,与中原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汉统治者认识到了西南夷地区的重要性,于是展开了对西南夷的经营和管理。

西汉对西南夷的经营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

西汉设立了监察机构,派驻官员进驻西南夷地区,监督和管理西南夷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

这些官员与西南夷首领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当地情况,解决矛盾和纠纷,维护边疆稳定。

同时,西汉还派遣军队驻守边境,保卫西南夷地区的安全,防止外族入侵。

这些措施有效地巩固了西汉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

西汉对西南夷的经营还表现在经济上。

西南夷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

西汉通过修筑道路,畅通交通,加强对西南夷地区的物资运输和贸易往来。

同时,西汉还鼓励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高西南夷地区的经济实力。

西汉还向西南夷地区输送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西南夷人民的生活水平。

西汉对西南夷的经营还体现在文化交流上。

西南夷地区与中原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西汉积极引进中原文化,向西南夷地区传播中原的文化和思想。

西汉修建了学校、庙宇等文化设施,培养了一批西南夷的知识分子,推动了西南夷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西汉还派遣文化使者前往西南夷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加深了两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总的来说,西汉对西南夷的经营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西汉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管理和经营了西南夷地区,巩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

西汉的经营措施使西南夷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西南夷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与融合,为西南夷地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西汉与东汉》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西汉与东汉》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西汉与东汉》复习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史记》是司马迁代表作,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下列事件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安史之乱D.大定之治2.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A.农民起义风起云涌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地方登强独霸一方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A.西域都护府设立B.安西都护府设立C.北庭都元帅府设立D.宣慰司设立4.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下诏规定由中央政府机构铸造赤侧钱,郡国政府不能铸造,还规定一枚赤侧钱能兑换五枚郡国五铢钱,且交赋税只能交赤侧钱。

两年后,汉武帝再次下诏,彻底禁止了郡国的铸币权,全国统一使用中央政府铸造的“三官钱”。

汉武帝的这些做法()A.践行了重农抑商政策B.减轻了农民负担C.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D.加强了经济集权5.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末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

他们都体现了()A.顽固的忠君意识B.昂扬的进取精神C.烈强的功利思想D.浓厚的宗法观念6.西汉汉武帝时,建立太学,重用儒生;元帝、成帝之后,儒士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出现了“州牧郡守,家世传业”的“经术世家”。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察举制发挥了重要作用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D.地方势力急剧膨胀7.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B.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8.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未行分封没有藩辅”,各级官吏非自家子弟,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人孤立无援的境地。

秦汉时西南地区的外来移民 及其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和迁徙特点

秦汉时西南地区的外来移民 及其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和迁徙特点

秦汉时西南地区的外来移民及其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和迁徙特点古永继(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91)摘要:秦汉数百年间,西南地区步入自身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外来移民在边疆开发、疆域形成以及当地局势变化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本文以相关史料为依据,对此时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西南地区的外来移民,及其在促使当地人口增长、支持郡县设置、引进先进技术、传播封建文化、形成大姓势力和有关迁徙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秦汉 西南 移民 边疆开发 特点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我国的西南疆域,初步形成于秦汉时期。

地处西南边陲而战略地位不凡的川西南及滇黔地区,其治乱兴衰与内地安危及国家疆域稳定密切相关,而民族众多、地广人稀、交通艰险、条件落后又形成与内地不同的特点,因而中原向西南地区移民始终是历代封建王朝边疆治理中的相关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全国,秦汉时西南地区的移民并不突出;但就其自身而言,此时期的外来移民对当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却影响深远。

分析和研究秦汉时西南地区的移民及其在边疆开发、疆域形成、当地局势变化中的作用和有关迁徙特点,探讨外来移民与古代边疆治理的关系及其规律,对了解历史上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其人口问题,促进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和建设西南边疆,不失为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一所谓移民,是指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

1移民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有因灾害、战争等突发事变而引起的自发性流移,也有在国家干预下出于政治、经济或军事目的而安排进行的计划性迁徙;既有人数众多、性质单一的群体性迁移,也有零星显现、层次复杂、形式多样的个体性移居。

早在战国时期,西南北部的巴蜀一带即有统治者的迁民之举。

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灭蜀国后于其地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国守……乃移秦民万家实之”。

[1]秦始皇统一天下,作1按:对于移民,人们历来注意的往往只是外地进入某一地区的落籍定居者。

秦汉时期的历史变化趋势

秦汉时期的历史变化趋势

秦汉时期的历史变化趋势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此时中国政权由秦朝转变为汉朝,经历了许多历史变化和趋势。

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政治变化方面,秦朝的统一带来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但同时也造成了暴政和政治腐败。

这导致了公元前209年起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的重大转变,采用了君主立宪制,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恢复国家的稳定。

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的政治局势比较平稳和强大,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

其次,经济变化方面,秦朝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和货币制度统一,为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朝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将官员的选拔与地方贡献挂钩,大大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并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也大力发展农业,鼓励开垦河湖,以增加国家的粮食产量和财源。

此外,与西域和中亚的交往加深,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再次,社会变化方面,秦汉时期实行了儒家思想的推行和对法家思想的限制,使得社会主义的思想得到普及,儒家成为后世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汉朝时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如推行土地平均制、兴修水利、发展和完善官僚制度等,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同时,汉代的科技和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化名人,如张衡、司马迁等。

最后,文化变化方面,秦代颁布的《焚书坑儒》政策导致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破坏,但秦末的乱世和汉朝的建立为文化的再传承创造了条件。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充分发扬,成为汉朝的国学和主流思想。

此外,古代文学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史记》、《楚辞》等重要的文学著作。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历史变化趋势多方面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文化,这个时期都经历了许多的变革和发展。

虽然秦朝的统一短暂而残酷,但汉朝承袭了秦朝的政治成果,取得了更长时间的统一。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作者:龚德全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10期摘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阶段。

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初步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地区的经营,而后的汉王朝在秦代的基础上又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经略与开发,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

深入研究秦汉经略与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有关问题,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秦汉;西南夷;开发;初郡政策;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05-0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阶段。

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初步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地区的经营。

而后,汉代中央王朝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对南方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地经略与开发,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

这些富于开创性的民族治理方略,不仅推动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而且对于促进祖国西南边疆的统一,加强汉族与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交往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关于秦汉经略与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有关问题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西汉以前“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秦朝的初步开发自先秦以来,我国巴蜀以西以南一带,主要是在今川西南、云南、贵州乃至广西西部的一部分地区,分布着众多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各异的氏族、部落、民族,秦汉时期统称之为“西南夷”。

西南夷内部族群繁多,分布地域广泛,他们或聚居或交错杂居在一起,发展着自己的经济与文化。

当中原趋向统一之时,历史的洪流也把他们纷纷推上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舞台。

“西南夷”这一历史名称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此后的《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广志》等历史典籍都设有专篇对“西南夷”进行了更为丰富翔实的记载。

秦汉时期的西南夷

秦汉时期的西南夷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秦汉时期的西南夷西南夷的地区分布秦汉时期在蜀郡西南、西北广大地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和部落,总称为西南夷。

其中,主要的有夜郎、滇、邛都、巂、昆明、徙、笮都、冉、白马、哀牢等。

夜郎在今贵州省的清镇、平坝、安顺、普定至关岭、晴隆一带。

滇的部落在今滇池周围地带,与滇结成联盟的靡莫等部落则在今曲靖地区。

邛都本部落在今四川西昌县,围绕在邛都周围的众多小部落则散布在今凉山州境内。

巂、昆明部落群则分布在今保山县以东北至大理州境内。

徙、笮都部落在今四川雅安地区一带。

哀牢,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

西南夷社会经济的发展西南夷各族从事不同的生产事业。

夜郎、滇、邛都等,“耕田有邑聚”;巂、昆明等则“随畜迁徙,毋常处”;而徙、笮都、冉等则兼营农牧。

各族的生产、经济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夜郎“邑聚而居,能耕田”①。

滇池“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②。

滇的牲畜饲养也颇兴旺。

公元前109 年汉武帝征滇时,获“牛马羊属三十万”③。

在手工业方面,从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各种各样的青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以及金、银、玛瑙制成的装饰品等。

邛都夷,“其土地平原,有稻田”④。

哀牢夷早已聚邑而居,农耕的“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

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

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

”并且产“铜、铁、铝、锡、金、银、光珠”等⑤。

东汉时,哀牢人已有较发达的农业,且利用当地特产,生产出内地尚为稀少的木棉布。

冉夷则兼营农牧,“以麦为资,而宜畜牧。

2021-2022学年吉林省长春日章学园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21-2022学年吉林省长春日章学园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长春日章学园高中2021-2022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学科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1.周王室与同姓诸侯或同姓侯之间,长曰“伯父”,少曰“叔父”;战国之后,将“父”与“兄”“老”“师”等词连缀,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

“父”,这一称谓的泛化A.源于学在官府局面打破B.标志着宗法制度的瓦解C.利于不同社会群体团结D.反映父系社会逐渐形成2.西汉时期,陈汤和朱买臣学问博达,但因家贫“不治产业”而为乡里瞧不起,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外地做官。

东汉时期,各种孝悌行为受到乡里舆论的赞扬和鼓励,有学问的人社会地位高。

这一变化反映了A.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B.国家权力与舆论的相互支撑C.崇尚富贵思想被摈弃D.民间舆论影响社会政治地位3.隋初的军事制度沿用西魏、北周时期创建的府兵制,府兵制原来实行的是兵农分离,军人世代为兵,户口由军队管理,不入州县户籍。

由于上兵是专业化的,国家统统不分配土地。

开皇十年(590),增加了士兵受田。

这说明当时A.均田制遭到破坏B.政治局面趋向稳定C.军人职业化发展D.运河修建消耗民力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反映了作者A.改革社会矛盾的雄心B.痛恨社会奢靡的风气C.期望国家强盛的心态D.发展小农经济的愿望5.西周的有铭青铜器由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占大多数,由诸侯国制作的为数甚少。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室王臣的青铜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铸造的器物。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形势的变动B.礼乐制度的发展C.中央集权的式微D.治铸技术的提高6.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即通晓经学。

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人仁先后官至丞相。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摘要】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社会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探讨西南夷的分布和特点、秦汉时期对西南夷的统治和开发、西南夷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活动以及文化交流与影响等方面,揭示了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

研究发现,西南夷社会在秦汉时期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组织结构,同时其经济活动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认为,通过对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有助于揭示西南夷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展望未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西南夷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力,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关键词】西南夷、秦汉时期、社会状况、开发、分布特点、统治、组织结构、经济活动、文化交流、影响、认识、中原文化、未来研究、历史、研究背景、问题意义、研究目的、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社会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群体,他们生活在今天的中国西南地区,包括现在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虽然在《史记》等史书中有关于西南夷的记载,但在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中,对于这一群体的研究逐渐得到深入。

西南夷社会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与中原地区存在着复杂的交流和影响关系。

了解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历史中地区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视角。

对于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社会进行深入探讨,对于完善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问题意义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社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他们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于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和开发情况,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和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研究,探讨其分布、特点、统治和开发状况,以及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活动、文化交流与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论汉武帝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

论汉武帝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

论汉武帝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作者:邵乐来源:《西江月·中旬》2013年第09期【摘要】西南夷包括今四川西南、云南和贵州大部。

汉兴后,高后、惠帝以巴蜀作为开拓西南夷的基础,改变了汉初对西南夷放任的状态,开始逐步加强对西南夷的掌控。

本文对汉武帝对于西南夷开发的三个阶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汉武帝;西南夷;开发西南夷包括今四川西南、云南和贵州大部。

据《史记》记载,“西南夷”事实上是“西夷”和“南夷”的统称,所以后面所说的“西南夷”地区,实质上是在用少数民族“西夷”和“南夷”的聚居区来表述秦汉以及秦汉之前的区域概念。

汉兴后,高后、惠帝以巴蜀作为开拓西南夷的基础,改变了汉初对西南夷放任的状态,开始逐步加强对西南夷的掌控。

汉武帝对于西南夷的开发,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唐蒙初定西南夷唐蒙降服夜郎及周边地区后,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武帝命唐蒙开建“南夷道”,加强与夜郎故地的政治联系,由此拉开了汉武帝时期对西南夷开发的序幕。

唐蒙将夜郎及周边的小邑纳入了汉的版圖,使其统属于汉的管控之下,在原来的夜郎故地设置犍为郡,并约定以夜郎侯之子作为汉的属县县令。

在对夜郎及周边地区取得有效控制后,唐蒙迅速调集巴蜀地区的士卒整修和维护秦五尺道,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修建通往夜郎故地及其周边地区的道路——“南夷道”,从僰道一直延伸到了牂柯江畔,并沿道设置了朱提(云南昭通)、堂琅(云南巧家、东川)、存阝鄢(云南宣威)、汉阳(贵州威宁)、南广(云南盐津)5县。

这条道路从今四川宜宾开始,经川、滇、黔交界地区,到达牂柯江畔(今北盘江)。

这条道是在唐蒙的主持下整修、扩建的,因而也称之为“唐蒙道”。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

治道两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

” [1]唐蒙归化夜郎及周边小邑后,进一步通过修建南夷道连接更为僻远的滇黔地区,虽然治道耗费甚多,给巴蜀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负担,但南夷道的修通将汉的影响进一步往南推进,提升了汉在滇黔地区的影响力。

司马相如力主开发西南夷

司马相如力主开发西南夷

司马相如力主开发西南夷汉初,西南夷地区有许多部落,其中有滇、夜郎、邛都、嶲、昆明、徙和笮都、冉駹、白马等。

其中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

据考证:夜郎原属于百越中的骆越族,到汉初才形成一个新兴的夜郎部落联盟,故其名称不见于西汉以前之史籍。

到汉武帝时夜郎国已据有今贵州兴义与西凌云一带,即桂之西北角与黔之西南角均为夜郎国,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

尽管这样,汉初统治者对西南地区的情况,包括夜郎国在内是不甚了解的。

到武帝建元年(前135年)汉王朝派大行令王恢击破东粤后,王恢派番阳令唐蒙出使南粤劝其内属。

唐蒙在南粵吃到枸酱,询问此物从何而来,才知枸酱是蜀之特产,商贩从蜀地将其运往夜郎,再从夜郎的牂牁江(今北盘江)运至南粤的。

统治该地的夜郎侯多同原不知汉有多大。

唐蒙到后赠给他丰厚礼物,宣扬汉王朝“威德”。

多同见汉军威武之阵营,听到汉王朝之强大、富饶自然甘心向汉。

唐蒙与其约定:在该地依汉制度置吏,并答应让其子任县令。

唐蒙完成使命回到长安后,汉王朝就在夜郎地区置犍为郡,并派巴蜀士卒修筑由僰道至牂牁江的道路,这就是史称的“南夷道”。

在唐蒙通使夜郎之时,曾征发蜀地大量士卒,又曾以法诛杀了一些部落首领,引起巴蜀当地居民惊恐。

武帝得知此情况后立即派为郎的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前往安抚。

司马相如到蜀地后,以武帝名义发布檄文,说明唐蒙兴师动众,“惊惧子弟,忧患长老”并非皇帝本意,敦令当地官吏晓谕百姓安心生产,勿生异心。

这件事反映了汉王朝对西南地区问题的处理是十分谨慎的。

自唐蒙通夜郎以后,汉王朝同西南地区的联系密切多了,犍为郡的设置,标志着“西南夷”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自夜郎归属汉朝以后,居于今四川宜宾一带的僰人亦归属于汉。

接着,邛、笮等小国的国君也都要求归附。

这些小国均因听说汉王朝强大、富饶、又见夜郎等归附后“得赏赐多”,所以愿同“南夷”一样,请汉王朝派官吏来治理。

汉武帝问刚奉使归来的司马相如应如何处理,司马相如认为:邛、笮、冉駹这些“西夷”地近于蜀,道路较易开通,秦时曾设过郡县,至汉初才罢弃,现欲重新设置,远较“南夷”容易得多。

秦汉历史-秦开通西南夷

秦汉历史-秦开通西南夷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秦汉历史:秦开通西南夷
西南夷按照分布地域的不同,区分为西夷和南夷两部,每部又有若干族属。

主要地区,包括了今贵州西部、云南的东部、中部、
西部,四川的西部和西北部,西藏的东部。

这些民族的族属复杂,语言和风俗不同。

主要有夜郎、滇、邛都、巂、昆明、徙、筰都、冉駹、白马等。

战国中期以前,这些民族尚处于原始社会楚文化,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灭六国后,派将军常頞征调巴、蜀士卒,经略西南夷。

常頞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昭通一线的崇山峻岭上,开凿了5尺宽的道路,通于西南夷,并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了行政机构。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秦于“诸此国颇置吏焉。

十余岁,秦灭。

及汉兴,皆弃此国。

”秦经略西南夷,开5尺道,对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

汉王朝在西南浅议夷地区的边郡举措

汉王朝在西南浅议夷地区的边郡举措

汉王朝在西南浅议夷地区的边郡举措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王朝之一,它开创了许多治理封建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尤其是在西南夷地区实行的一系列边郡措施,对整个西南夷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更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标签:汉王朝;西南夷;边郡举措众所周知,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强大的王朝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汉王朝在其统治的过程中,开创了许多治理封建国家的政策和措施,较好地处理了中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使中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而其中汉王朝在西南夷地区所实行的边郡措施,其意义实不可小觑。

它在秦制的基础上更为完善,不仅缓和了汉王朝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稳定和巩固了汉王朝在西南夷地区的统治,维护了汉王朝大一统的局面,而且被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发展,真可谓是“承前启后”,其历史作用可想而知。

一、何为边郡顾名思义,边郡即是在边地所设的郡。

随着汉王朝经济实力的日益丰厚及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从而使得边地民族问题提到了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生活中来,处理是否得当,对其政权关系极大。

于是在中央设相应的机构和制度外,在边疆民族地区也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郡,也有学者将之称之为外郡。

因为它与内郡不同,因地理因民族,尤其是社会经济结构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边郡也就打上了时代、边疆、民族等标记。

正如方国瑜先生所说的:在两汉之世,设置政区统称郡县,因其具体设施不同,即有“内郡”和“边郡”之分;而在西北、东北、南方和西南则多为边郡。

当然,在此我们所要涉及的只是西南夷地区的情况,因此,我们所说的边郡也就有其特定的地域范围。

而所谓“西南夷”,则是秦汉时期对今川西南、贵州、云南境内的各少数民族的称谓。

故西南夷地区的边郡也指汉王朝在今川西南、贵州、云南境内各少数民族地区所设立的郡。

且西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的犍为郡、武都郡和益州郡等,以及东汉在云南西部设置的永昌郡,在记载中均明确称之为边郡。

秦汉时期的西南夷

秦汉时期的西南夷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秦汉时期的西南夷西南夷的地区分布秦汉时期在蜀郡西南、西北广大地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和部落,总称为西南夷。

其中,主要的有夜郎、滇、邛都、巂、昆明、徙、笮都、冉、白马、哀牢等。

夜郎在今贵州省的清镇、平坝、安顺、普定至关岭、晴隆一带。

滇的部落在今滇池周围地带,与滇结成联盟的靡莫等部落则在今曲靖地区。

邛都本部落在今四川西昌县,围绕在邛都周围的众多小部落则散布在今凉山州境内。

巂、昆明部落群则分布在今保山县以东北至大理州境内。

徙、笮都部落在今四川雅安地区一带。

哀牢,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

西南夷社会经济的发展西南夷各族从事不同的生产事业。

夜郎、滇、邛都等,“耕田有邑聚”;巂、昆明等则“随畜迁徙,毋常处”;而徙、笮都、冉等则兼营农牧。

各族的生产、经济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夜郎“邑聚而居,能耕田”①。

滇池“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②。

滇的牲畜饲养也颇兴旺。

公元前109 年汉武帝征滇时,获“牛马羊属三十万”③。

在手工业方面,从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各种各样的青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以及金、银、玛瑙制成的装饰品等。

邛都夷,“其土地平原,有稻田”④。

哀牢夷早已聚邑而居,农耕的“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

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

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

”并且产“铜、铁、铝、锡、金、银、光珠”等⑤。

东汉时,哀牢人已有较发达的农业,且利用当地特产,生产出内地尚为稀少的木棉布。

冉夷则兼营农牧,“以麦为资,而宜畜牧。

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经济

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经济

作者: 王子今
出版物刊名: 贵州社会科学
页码: 48-51页
主题词: 西南夷;后汉书;秦汉时期;郡国;南中;地理志;石寨山;蜀志;益州;巴蜀地区
摘要: <正>秦汉时期,居住在西南地区——今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以及广西西部广大地区的诸少数民族,统称为“西南夷”。

西南夷诸部族中,较为著名的有夜郎、滇、邛都、巂、昆明、徙、筰都、冉(马龙)、白马等等。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巴蜀“南御滇僰,僰僮,地近邛笮,笮马、旄牛”,就曾涉及西南夷地区的经济地位。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下》中写道:“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上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南贾滇、僰僮,西近。

西南边疆变迁史——历史地理学

西南边疆变迁史——历史地理学

四、元朝时的疆域变迁
1、南宋到元朝的西南
1、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领蒙 古兵攻破大理国统治的中心,之 后设置军事行政联合统治机构来 进行统治。
2、之后元通过设置行省制度来 管理地方。当时的西南边疆实际 上指的是云南行省的边疆。元朝 时期的云南行省最初是在原大理 国韵地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 后又向原大理国边境以外的地方 扩展。
公元589年, 隋灭了南朝陈, 统一了南北分裂 的中国。
1、隋朝时期
隋文帝开皇初年,继承了北周时期设置的恭州 (今昭通、会泽一带)、西宁州(今四川凉山 州)的西南边境线,并由此向原宁州地区逐步 深入。
隋朝时期设置的南宁州总管府驻今曲靖,管辖 区域范围西至大理州,南部不曾超越过红河以 南
1、隋朝时期
2、国内分析
先是沿袭明代布政使司的制度,康熙初年,重 新恢复行省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其设置也 由明朝的13个变成了18个,称为中国内部18省, 在西部地区的有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 西、甘肃(从陕西分出来独立成省,治所在兰 州府,今甘肃兰州)。
在云南、贵州等省少数民族地区还积极推行改 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改行流官管理,加强 中央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2)南部边界扩大
元朝末年设置的老告 总管府,管辖范围止 于以琅勃拉邦为中心 的今老挝北部地带。
黄色是南宋疆域,绿色是元,我把二者重叠 了,这样容易看出南部边界扩大
(2)南部边界扩大
元朝时期设置的宁远 州,其管辖范围在今 越南莱州省境内,居 民以傣族为主。
黄色是南宋疆域,绿色是元,我把二者重叠 了,这样容易看出南部边界扩大
西南民族关系主体的变化 以爨(cuàn )氏为首的大姓势力成为影响西南民族 关系的主导因素。 补充:爨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 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 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

拆书-读《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的覆灭,滇国夜郎的自知

拆书-读《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的覆灭,滇国夜郎的自知

读《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的覆灭,滇国夜郎的自知所谓北就是现在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部地区,这里死少数民族聚集区,和平相处自古以来各民族相交处的和睦相处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司马迁没有忘记,因此列传中也专门有关于西南地区历史的介绍的这体现了司马迁的嗣后民族统一的观念。

西南夷西南夷的国家很多,多达几十个,其中国家规模发草比较有大的有夜郎、滇、邛都、白马等国。

这里要着重提到的是滇国,因为这里提到的滇国已经不是以前的滇国了。

这个吴国滇国的建立者是楚国的骠骑庄蹻,他奉楚威王之命将滇池方圆三百多里的领土全部划到了的版图里,但是在他班师回朝的时候,楚国已经被吴军攻灭,庄蹻于是率领部队回到了滇地,按照当地人的习俗,彻底改变自己颠覆的装束和生活习惯,融入社会之中,做了滇国的新滇王。

成了土皇帝也没什么不好,庄蹻的燕军能力去和晋军对抗是死路一条,但是对付滇国的原生原住民平埔族部队是绰绰有余了。

滇国的建立秦朝覆灭后,高祖一统天下,面对的主要外部柔然对手是匈奴人,因此一直就没有腾出手来关注西南夷这片广大北部的地区。

后来东越造反,大行王恢率领军队讨伐东越国,不久东越平定,大行朱恢为了震慑藩王,派唐蒙到南越国去弘扬国威。

南越拿出了蜀郡的特产来款待唐蒙,唐蒙吃了之后大加赞赏,便问是什么地方产的。

越王说是产自夜郎国,本来南越王一直想利用财富把夜郎国收归自己的手下,但是夜郎国的国土面积很大,军队有十几万,因此没有攻灭于南越。

唐蒙回到长安后把这个情况向汉武帝做了汇报,并黔东南阐明可以由自己出使夜郎国,这样既可以打通商路,还可以让夜郎国归附于天子,制服南越国就很容易了可谓一举三得。

汉武帝同意了唐蒙的建议,让他带领一千多人出使夜郎国,并带去了很多汉朝的丝绸布帛和财宝去做为赏赐。

仲夏夜郎侯多同贪图汉朝的礼物和馈赠,同时认为两国距离较已远,汉朝对自己无法构成威胁,就答应了唐蒙,同意归附于大汉,做为大汉下设的一个郡,听从大汉的统一指挥和调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阶段。

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初步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地区的经营,而后的汉王朝在秦代的基础上又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经略与开发,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

深入研究秦汉经略与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有关问题,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

标签:秦汉;西南夷;开发;初郡政策;现实意义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阶段。

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初步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地区的经营。

而后,汉代中央王朝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对南方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地经略与开发,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

这些富于开创性的民族治理方略,不仅推动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而且对于促进祖国西南边疆的统一,加强汉族与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交往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关于秦汉经略与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有关问题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西汉以前“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秦朝的初步开发自先秦以来,我国巴蜀以西以南一带,主要是在今川西南、云南、贵州乃至广西西部的一部分地区,分布着众多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各异的氏族、部落、民族,秦汉时期统称之为“西南夷”。

西南夷内部族群繁多,分布地域广泛,他们或聚居或交错杂居在一起,发展着自己的经济与文化。

当中原趋向统一之时,历史的洪流也把他们纷纷推上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舞台。

“西南夷”这一历史名称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此后的《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广志》等历史典籍都设有专篇对“西南夷”进行了更为丰富翔实的记载。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载录:“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榆,名为■、昆明……地方可数千里。

自■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

……皆氐类也。

”[1]可见西南夷族群的繁杂与分布地域的广泛。

在西南夷地区纷繁复杂的族属当中,可大体将其分为氐羌、百越、濮人三个族系。

“南夷”地区主要是僚、濮等“百越”系统的民族;邛都、■、昆明、滇池等地区主要是氐羌、濮等系统的民族。

这数十百个少数民族部落居住分散,文化习俗各异,而且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

有的还停留在氏族社会,如羌人“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2];有的正向阶级社会转化;而有的原始部落甚至“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

”[2]从与中原华夏民族的联系交往来看,秦代以前,“西南夷”各地区基本上处于一种闭关自守,各自发展的状态,虽然个别地区与内地也有一些交往,如滇国的■族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已开始,但毕竟数量极少。

后期民间交往的范围虽有所扩大,但在政治上却始终没有被内地的王朝所统一。

中国封建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经略与开发肇始于秦。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赢驷灭蜀后,就以蜀为基地,开始经营“巴蜀徼外”的西南夷。

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继续以蜀为根据地开发西南夷。

在灭六国之前,曾命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的■道(今四川宜宾)地区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这是兴修五尺道开始;在灭六国之后,大将常■又奉命将李冰修筑的道路往前延伸、拓展,经过■道县南部(今云南省昭通地区),一直修到了郎州(今云南省曲靖市)附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尺道”。

《史记》中记载:“六国毕,始皇遣常■略通五尺道。

”[1]“五尺道”虽然未曾深入到当时滇国的中心区,但是此路的修通,对于加强西南夷同内地汉族的沟通与交流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开发交通以外,秦王朝还在西南夷部分地区设立了郡县,“诸此国颇置吏焉”[1],派官吏进行直接统治。

《史记》中载:“邛、笮、冉■近蜀,道亦易通。

秦时常通为郡县。

”[1]此为封建中央王朝在西南夷地区正式统治的开端,为后世王朝的进一步经略与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然而,秦朝只是在靠近内地的“西南夷”边缘地区设立了郡县,并未深入到其中心区,加之秦王朝统治时间甚短,故而对西南夷的开发也是极为有限的。

而西南夷广大地区真正被大规模经略与开发,则是从汉武帝刘彻开始的。

二、西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立初郡及其历史条件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前206年,刘邦建立了汉朝。

汉朝建立之初,由于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因而放弃了秦时在西南夷部分地区所设置的郡县,并采取了北和匈奴,南抚百粤的开明民族政策,使得刚刚建立起来的刘汉王朝拥有了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

经过70余年的“与民生息”、养精蓄锐,汉王朝国力大增,经济实力雄厚,“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3]。

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汉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大规模开拓提供了强大的物资保证;而安抚民族政策的实施,则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人民同南方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好关系。

与此同时,广大西南夷地区经过七十余年的经营,自身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而在此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西南夷广大地区与中原汉族地区的商业交往也日渐频繁。

巴蜀一带的商人经常“取其笮马、■僮、牦牛,以此巴蜀殷富”[1]。

同样,在这种物品之间的相互交流中,也使中原汉族地区有一些大地主、牧主、工商业主因之而“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4]因而,形成了从内地到边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4]的繁荣局面。

而这种中原与西南边地共同发展的局面,为汉武帝对西南夷地区的深入经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具备了雄厚的物资条件和民族关系基础,汉武帝开始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经略与开发。

经过26年的锐意经营,汉武帝在广大西南夷地区先后建立了十七个郡。

由于是汉王朝第一次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设郡,故称之为“初郡”。

很多文献典籍都有关于“初郡”的记载。

《史记·平淮书》载:“汉连兵三岁,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

”[5]《汉书·食货志》曰:“元鼎六年定南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定西南夷以为武都、■、越■、沈黎、汶山郡,及地理志、西南夷置犍为、零陵、益州郡,凡十七郡。

”[3]另,《资治通鉴》中也有相似记录:“是时(西汉武帝时),汉灭两越,平西南夷,置初郡十七。

”[6]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郡县,是从公元前135年唐蒙率军出使夜郎并建立犍为郡开始的。

此后,在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又平定南越,在岭南地区建立起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9郡。

同年,又设立了武都、■、越■、沈黎、汶山郡。

公元前109年,在滇池地区置益州郡。

至此,除滇西的哀牢地区至东汉时才设立永昌郡外,整个“西南夷”地区都已并入中央版图,实现了西汉王朝大一统的局面。

汉朝在西南夷地区设立郡县,将其纳入中央统治范围,仅仅是开拓西南夷的开端,而如何对初郡地区进行统治,从而巩固和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才是汉王朝统治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前所述,西南夷地区族群繁杂,各个族群在社会、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而且就整体而言,它也与中原农业经济有很大不同。

此种严峻且纷繁的社会形势,决定了汉王朝统治者对初郡的治理不能仿效内地法度,采取郡县政权的直接统治,而要通过部族长实行间接统治,即所谓“羁縻之治”。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中载录:“羁,马络头也;縻,牛引也。

”[7]意指在初郡治所所在地建立统治据点,派内地官员为太守、县令,而治所以外的广大地区则仍由当地的少数民族酋长具体统治,这是一种汉朝中央与少数民族酋长联合统治的制度。

诚如方国瑜先生所言:“羁縻政权的建立,并不因民族的特征,而是因社会基础的特征;由于社会基础不能适应郡县统治而产生的。

”[8]三、结语历史已经证明:秦汉对西南夷的经略与开发策略是正确的,它不但推动了“西南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祖国西南边疆的统一,加强汉族与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交往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汉代所推行的初郡政策,开创了历代中央王朝经略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政策,并为汉代以降的各世中央王朝所普遍习用。

这一政策的推行,有效地将西南夷各族都纳入了中国大一统的国家之内。

可以说:没有秦代的肇始开发,没有汉王朝对西南夷的统一,没有汉代及其以降各世中央王朝所推行的“初郡政策”,就没有现代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建设的社会主义局面。

深入研究秦汉经略与开发西南夷地区的相关问题,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卷116[M].北京:中华书局,1977.[2]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M].北京:中华书局,1977.[3]班固.汉书·食货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7.[4]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5]司马迁.史记·平淮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7.[6]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汉纪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58.[7]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卷117[M].北京:中华书局,1977.[8]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