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一环,相比于洋务运动器物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政治制度变革而言,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方面的大变革。

器物方面的变革可以通过近代企业的建设来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则可以通过政府法令来认识,而思想方面的变革,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这一现实,我广泛地收集了相关的史料,意图通过史料的剖析,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顺利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下面,就我本次《新文化运动》公开课,谈一谈几点感受。

成功之处:1、相关问题的点拨比较恰当。

在《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中,我主要使用了材料教学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

选取的材料,注重典型性与趣味性,即说明了问题,又通过生动有趣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我放手由学生归纳总结。

对于难点,或者给予学生思考的思路,或者给予相关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再适时的引导,尽量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出相关结论。

3、注重知识内在的联系。

新文化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共同够成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联系本单元中另外三课,通过前后的联系,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同时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初步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授课中,我关照了本课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联系,通过比较近代化不同阶段中国人向西方所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待改进的方面:1、学法指导欠缺。

历史教材知识点繁杂,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适时的对于知识点进行勾划,并做好眉批,以方便复习。

但在本课教学中,我没有很好的关注到这一点,这给学生知识点的落实留下了隐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示学生做好眉批,必要的时候还应告诉学生知识点的位置,以使学困生能跟上授课进度。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一)、知识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对应的代表作。

(二)、水平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水平;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升其分析问题的水平。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相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一)、教学过程通过度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协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协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理解,使历史思维水平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用批判的眼光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理解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本课中讲到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很多有识之士理解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学情分析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

所以,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

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水平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百度“ 1915年中国”的信息的整合、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挖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继续探索,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

2.陈独秀、蔡元培等人不断进取、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行为,以此理解个人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担当。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来启迪师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情怀。

高二文科班的学生虽然学习习惯比较好,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也具备了一定学生学习能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虽然学生在初力分析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教学策略选1.多媒体辅助教学;择与设计2.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3.启发式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二、讲授新课探究一: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板书:为何“新”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板书:怎样“新” ?)[自主学习]探究三: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教学过程[200世纪初的中国最需要什么?”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呢?多媒体出示:镜头一:《民国时期的留辫子者》(Q字辫)《畸形的三寸金莲》(图)镜头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图)引导学生诊断中国国民的病根?(思想病根:皇权思想、奴性、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等。

)问题:拿什么来拯救中国人呢?(设计意图)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合作探究)课件展示以下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月十二日,我在八年级(10)班听了我们组张老师的一节教研课----《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但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纯属平实性表述,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

所以如果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但平铺直叙的灌输,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效果绝对不会理想。

而张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和补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再创设一个个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并给学生大量的展示、讨论的机会,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成功之处1.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变教师枯燥、呆板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

丰富的历史材料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和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概括,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2.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把握历史规律的创新能力。

3.小组讨论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二、不足方面1.精心筛选为主题服务的有效资源。

不能单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去堆砌大量资源,这既是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

题目的设问含金量要更大些,让学生的思维力度更深些。

3.学生评价不到位。

在小组活动和集体交流时虽然注意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培养,但从整体看,对学生的评价奖励机制过于单调,没有合理设置评价细节,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动力,小组活动不充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关于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和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及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一、教学背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

它不仅涉及到文化的发展,也涉及到社会进步的推动。

在历史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文化运动。

它是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封建传统进行批判和改造的过程中发生的,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民主思想的兴起。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对于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促进学生思想进步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理解民主、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 开场导入。

学生们听写本节课的词汇,并通过问答方式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课前思考和预习文章主题。

2. 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通过幻灯片和演讲,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来源、内容以及主要的代表人物和文学作品。

3. 分组讨论。

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本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作,重点讨论文学作品反映的思想、情感、社会背景等。

4. 展示与分享。

让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展示讨论的内容。

展示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们注意重要观点和思考问题。

5. 总结回顾。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形式,问学生们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然后,解释实现民主和科学进步对于一个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

布置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作,总结思考文章特点及其表达的思想。

同时,还要在学习笔记中总结老师讲解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但是,这个教学计划仍有以下不足之处:1. 教学材料准备不足。

新文化运动反思

新文化运动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一、本节课的构思1.关于本节课的主线索。

我觉得新课程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在教材的编写上:用更加准确、精练、通俗易懂的词语来编写课本的目录、大小标题。

所以教师授课时如能把课本的目录、大小标题或历史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基于这样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一课我主要的上课思路就是围绕着解读新文化运动这个标题来展开,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首先它是一场文化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其次它“新”在哪些方面;再次这些方面怎么样“新”;最后分析出现这些“新”的原因。

2.关于本节课几个环节的处理。

①导入问题。

本节课我借助一段音乐进行导入。

让学生跟着歌词唱《兰花草》,并欣赏这首歌的优美旋律和歌词,然后让学生猜猜这首歌的词作者的名字,由此导入新课。

②前后呼应问题。

我觉得前后呼应对一节课是比较重要的。

因此这节课我在两个地方设计了前后呼应。

一是开头和结尾用《兰花草》歌词来呼应;二是问题“新文化运动新在哪些方面”和课后问题“测一测,你对新的了解”来呼应,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呼应来进行课堂小节。

③关于课堂内容的展开。

本节课我的思路是围绕着“新”字来展开教学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是运用了材料来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材料,从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在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时,我还运用了一段视屏来进行教学,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日本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来反思我们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后的反思这节课总体来说,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也有一些地方不够理想,课后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1.关于课程适合对象问题。

有些问题的设计和要求超出了高一学生的能力要求,比如课程设计时想运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原理来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原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可是由于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这一原理,自己上课时对这一原理分析的又不够形象、透彻,所以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孙国荣一、备课理念和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讲述了近代化探索的第四件大事新文化运动。

包括该运动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等内容。

但教材对该运动的背景和该运动的内容介绍得少,而且比较抽象。

尤其是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实质及该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很不理解。

因此在备课时中我注意让学生课前上网或通过工具书收集资料,拓展学生视野增加知识,以补充课本中的不足,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简单的补充的同时,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各种资源如图片、自由阅读卡、活动与探究等。

对教材的设计依据生命化课堂的基本要求,既注重了三维教学目标,又没有机械割裂;所设计的问题兼顾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图识图能力、材料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史料引领、问题驱动为主线,综合采用讲解法、图示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立体的历史知识网络,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本课设置三个模块,每一模块都设置小标题辅助学生对本阶段的特点有总体上的认识。

学生活动包括自主探究和师友合作探究两部分。

每个探究之后,都有交流展示的环节,通过自主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带着收获的自豪,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认识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学生学习基础、状态和效果我们第二实验中学初二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教学资源丰富生动,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设计探究性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
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
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
教学目标 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新文化运动》

教材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
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
教。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1.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师: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学生复习回答。
师: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中
国的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大事件?这一事件是在怎样 的背景下发生的?
提供史料,学生从中分析。 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 呢? 师: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请做出客观评 价。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片迅速回答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 号、代表人物、内容。学生介绍陈、李、胡、鲁四位人 物。 师: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 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 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 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 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 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 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 展;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基本理念。

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3.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衰原因及历史教训。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兴盛及衰落的原因。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及历史教训。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演示和解析文化、思想、政治事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互动讨论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背景,并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3.课外阅读法:让学生阅读一些相关文献,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基本理念。

第一步:导入(15分钟)1.谈话导入: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定位、价值、意义和现实意义。

2.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的思考。

第二步:重点讲解(30分钟)1.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特点。

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历史教训。

第三步:分组讨论(3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分别选取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问题、人物、事件等,展开讨论。

2.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形式、主张和影响。

第四步:总结归纳(15分钟)1.由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的结果,提出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2.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第五步:下课(5分钟)1.教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和点评。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主要围绕新文化运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教训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发生在20世纪初,以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一直持续到1920年代初。

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教育、思想等领域的革新,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入的反思,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教学新文化运动时,需要对历史背景有充分的了解。

新文化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的背景下产生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特点,包括政治的动荡、经济的落后、文化的保守等,以及这些问题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推动作用。

其次,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思想解放和文化更新。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这些思想对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再次,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介绍这些人物的主要贡献和思想,让学生了解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人物的著作和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

此外,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讲解新文化运动对语言文字改革的推动作用,如白话文的推广、汉字简化等。

这些改革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教师在教学新文化运动后,应该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例如,教师可以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吸收新文化运动的精髓。

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教案标题: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标和影响,并通过讨论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目标和影响。

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目标。

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目标和主要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科学思想的倡导等。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和讨论。

4. 思考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何启示?5. 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思考。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总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标和影响,并提出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案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合作与沟通能力。

同时,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2课新文化运动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众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众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教师提问:材料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今天我在八五班上了这节课,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跃,思维敏捷。

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好。

在这节课中,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针对这一教学重点,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我又结合一些历史史实,拓展这一部分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我让同学们结合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与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所进行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同学去理解这一难点。

在教学的重难点的处理上,也基本上实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这一节课上,在课堂导入的设计上,比较简洁,直接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

我的课堂结构设计上比较紧凑,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的各个环节,我处理的比较得当。

在这一节课的拓展延伸中,我利用本课是近代化探索的最后一课,设计了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领导阶级、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学习的特点这个表格,让学生加以总结归纳,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也存在些不足。

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问题有的有点难了比如说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许多学生没能回答出来。

其次,在对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做出及时的评判。

在学生回答的好的必须要做到及时的鼓励,回答错误的要及时的批评指正,这一点我没有注意到。

在对最后的拓展延伸中,表格中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边想边填写,锻炼一下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把答案全盘拖出,就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课件制作上,字体的颜色有点花。

不体现强调的内容,就不要用不同颜色,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在本节课的讲授中,我使用的“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尽管说是正确的,但是不如课本中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容易让学生明白。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含反思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含反思

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发起者、主要阵地和主要代表人物;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是近代白话文小说的开拓者。

理解提倡白话文的意义;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前后时期的变化及原因,进而认识文明的发展是不断自我反省、吐故纳新、取长补短,向先进文明学习的结果。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表格形式归纳整理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使学生懂得他们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实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

难点: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一、《新青年》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袁世凯签字“二十一条“、袁世凯穿起祭祀服在北京天坛祭天。

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闹剧?这说明什么问题?过渡:说明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这对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陈独秀《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国人思想尚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 --陈独秀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主要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2、科学与民主“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主要思想主张:“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

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结合教材思考如下问题:(1)陈独秀在批判什么?(2)这套道德规范对民众生活和国家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分析才学生体会到封建伦理道德是民众身上的精神枷锁,摧残着人性,使民众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成为“顺民”。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怎样搞好课堂小结哪?
首先,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知识的高度概括。

通过小结进一步点名主题,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了什么,各部分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

其次,课堂小结是对课本内容的进一步升华。

要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内容在本单元、本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可以借此机会引出下一课、下一单元内容,指明他们之间的关联。

这里需要老师的点化。

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我强调了: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最后,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的'情感升华,应该是历史课的灵魂体现,应该是历史感情的最终以感性或者理性的方式深入人心,留给学生的,或是思考,或是感动,或是震撼。

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我们要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明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尊重和理解,认识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尊重和理解,认识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可以利用图片或文字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2. 学习(40分钟)2.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和书籍等途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让学生明确新文化运动的诞生背景和历史背景,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

2.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新文化运动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

2.3 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包括文化思想领域、政治制度改革等方面。

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思考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 课堂讨论(20分钟)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就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展开讨论,从不同视角探究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4. 总结(10分钟)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有了深入的思考。

同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进一步鼓励学生在认识和探索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四、教学反思1.针对难点,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认真对待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加深学生的社会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但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纯属平实性表述,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

所以如果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但平铺直叙的灌输,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效果绝对不会理想。

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和补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再创设一个个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并给学生大量的展示、讨论的机会,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成功之处
1.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变教师枯燥、呆板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

丰富的历史材料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和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概括,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2.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把握历史规律的创新能力。

3.小组讨论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二、不足方面
1.精心筛选为主题服务的有效资源。

不能单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去堆砌大量资源,这既是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

题目的设问含金量要更大些,让学生的思维力度更深些。

3.学生评价不到位。

在小组活动和集体交流时虽然注意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培养,但从整体看,对学生的评价奖励机制过于单调,没有合理设置评价细节,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动力,小组活动不充分。

今后要多对小组合作进行训练,培养小组长的带头作用,把小组表现纳入班级评比,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真正实现“兵管兵,兵带兵”的境界,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后进生的帮扶问题,还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一举两得。

通过这次上课,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的很多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学习。

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真正领悟教材,驾驭教材,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板山学校廖海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