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之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是指通过对中国乡村地区的实地调查及详细研究来获取数据、收集资料,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评估的方法论和实践。
该调查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了解中国农村实际情况、掌握乡村问题、发展乡村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调查应用等方面来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中国乡村地区。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问题的解决对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通过对中国乡村的实地调查,可以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问题等。
调查对象可以包括广大农村居民、农民工、农业企业、农村组织等。
其次,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调查内容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可以调查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道路、电力、通讯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农田灌溉、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可以调查农业生产情况,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农民的生计和收入情况。
此外,还可以调查乡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乡村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调查方法主要是实地走访、观察和访谈。
通过对农村地区的实地走访,可以亲眼目睹乡村的实际情况,了解到村庄的布局、居民的生活方式、农田的利用等情况。
同时,观察是另一个重要的调查方法,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一些细节问题,如农村的交通状况、农民的劳动方式等。
此外,访谈是收集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与当地居民、农民工、企业主等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调查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调查的数据及资料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政府在制定农村政策、推动农村发展时,需要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及资料可以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其次,调查的结果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学术界提供研究材料,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乡土中国调查报告+湖南
乡土中国调查报告+湖南我们的家乡坐落在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檀江河畔。
檀江不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而且土地丰腴。
它面积宽广,人口众多。
一代名将蔡锷故居、大学士魏源故居均在境内。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家乡檀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农村的建设。
在暑假期间,我对檀江做了一个具体的调查。
一、物质方面首先说吃,爸爸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开始复苏,人们还不能吃饱穿暖。
豆腐,萝卜、白菜,都很难吃上一顿,更不用说鸡蛋、猪肉、鱼一年也不能吃上几次。
到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六七个青菜,还有肉或熟食。
其次谈谈穿吧,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情况。
爸爸小时候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衣服,穿坏、穿破时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洗干净又穿在了身上。
而且那时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
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月里,“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
他们都为能穿上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而骄傲。
鞋子却是奶奶一针一线,纳底儿做的。
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的住的都是茅草房,烧的都是木材,对环境污染不是很大。
再看现在,家家都住上瓦房、楼房。
据了解,改革开放前,未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房屋数量不够,一家人通常挤在一个屋里。
到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担忧。
而且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
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
”在交通方面,我们檀江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
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改变了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貌。
檀江水库大桥的使用,使檀江的公路更畅通了,而且也加强了各村之间的交流。
水库新闸的竣工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还设计了一条生态鱼道,它也成为檀江的又一景观。
出行方面,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已经进入家庭。
《乡土中国》研究报告
《乡土中国》研究报告《乡土中国》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费尔南多·亚历山大·坎宁安创作的一本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著作。
该书于1933年首次出版,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中国乡村社会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动态变化和问题。
首先,该书研究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作者通过搜集大量的田野调查数据,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指出,中国乡村社会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如南北方乡村的差异、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差异等。
其次,该书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问题和挑战。
作者指出,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土地问题、农民收入低下、劳动力外流等问题。
特别是土地问题,是制约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不仅导致农民土地流转困难,也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该书还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作者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进行回顾,指出中国农村社会在近代时期经历了农民起义、战争和革命等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的未来发展需要解决土地问题、农户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问题。
最后,该书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土地管理和流转制度,推动农民增收脱贫,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
同时,他也提醒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重视乡村社会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在国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乡土中国》这本书通过丰富的实证研究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
(1000字)。
乡土中国调查报告模板及范文
乡土中国调查报告模板及范文【调查报告模板】一、调查目的:二、调查方法:三、调查对象:四、调查结果:五、分析和讨论:六、结论和建议:【调查报告范文】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乡土中国的现状,探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采集了200个乡土中国相关问题的问卷回收,同时我们也实地前往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进行观察和访谈。
三、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是中国农村居民,包括农民、退休农民和农村教育工作者。
四、调查结果: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得出以下几个乡土中国的主要特点:1. 文化传统的延续:乡土中国在许多地方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庆祝、传统手工艺、民俗习惯等。
这种传统文化的延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2. 社会关系的亲密度: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更加亲密,邻里之间的互助和农民对土地的情感比城市居民更为深厚。
这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乡土中国在资源利用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土地浪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障碍,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五、分析和讨论: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为乡土中国既呈现出了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又面临一些问题。
在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更多的关注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乡村社会的发展问题。
六、结论和建议: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乡土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支持乡村旅游和乡村教育等方式,促进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引导和规范乡土中国资源的利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的培养。
乡土中国的学术价值
乡土中国的学术价值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研究中国乡村
社会的经典著作。
它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入研究:《乡土中国》以实地调查为基础,深入研究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文化、习俗、人际关系等方面,为
我们了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乡土中国》不仅关注乡村社会的现实,还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乡村社会的影响,为我们理解中国
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3.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乡土中国》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现实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都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4. 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贡献:《乡土中国》采用了实地调查、案
例研究等社会学研究方法,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乡土中国》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了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是一种用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方法。
这种调查法主要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树深于1979年提出,并在中国乡村社会学领域逐渐流行起来。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变迁以及问题,为乡村发展和农村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以村庄为基本单位,通过对村庄的居民、社会组织、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与传统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比,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更注重实地观察和深入交流,强调对农村社会的全面了解和客观把握。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研究内容广泛且深入,主要包括村庄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经济活动、文化传统等方面。
其中,对村庄的地理环境的调查可以揭示农村社区发展的基础和限制条件,对社会结构的调查可以了解农村社会层级和议事规范,对政治组织的调查可以评估农村社区的治理能力,对经济活动的调查可以揭示农村居民的生计手段和生活水平,对文化传统的调查可以了解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习俗传统。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研究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地调查阶段和数据整理阶段。
在准备阶段,研究者需要选择研究村庄、确定调查问题和开展前期调查。
在实地调查阶段,研究者需要进行深入交流、实地观察和记录。
在数据整理阶段,研究者需要整理和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形成研究报告。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学术研究,还可以用于社会调查和政策实施。
通过这种调查法,可以了解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此外,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还可以促进农村社区的参与和自治,提升农村社区的治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是一种重要的农村社会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和问题。
它的研究内容广泛且深入,研究过程系统严谨,应用范围广泛。
探讨《乡土中国》的主题思想
探讨《乡土中国》的主题思想
《乡土中国》是由费孝通先生创作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以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为特点。
本文将探讨《乡土中国》的主题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乡土社会的特点:《乡土中国》中强调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观察和调查,揭示了乡土社会的地理、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深入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体系和运行机制。
2.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乡土中国》通过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的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摩擦,这种矛盾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障碍。
3. 乡土社会的变迁:《乡土中国》通过对乡土社会的变迁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
和演变规律。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部机制的制约。
4. 农村发展的路径:《乡土中国》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国农村实
际情况的发展路径,强调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内生性。
费孝通
先生认为,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乡土资源和乡
土文化的优势,同时注重农村社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结起来,《乡土中国》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对中国农村社
会的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强调了乡土社会的特点、传统与现代的
冲突、乡土社会的变迁以及农村发展的路径。
这一思想对于理解和
推动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乡土中国的相关解释
乡土中国的相关解释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概念性描述,它基于其在浙江松阳地区的田野调查,阐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根据费孝通的观点,乡土中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社会关系以血缘关系为主,人际关系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2. 村庄是一个独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单位,村民之间的互助、合作和竞争都在村庄内部发生。
3. 农业生产是乡土中国的核心,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展开。
4. 在乡土中国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是相对固定的,不容易改变。
总之,乡土中国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概括性描述,它体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乡土中国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乡土本色: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
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
土地所束缚。
2.礼俗社会: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人
的行为受习俗传统的约束。
3.法理社会:现代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
分化,人的行为受规章法律的制裁。
4.面对面的社群:天天见面的、生活上互相合作的熟人社
群。
乡土社会就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
5.词:人类特有的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词有“语言”“文
字”两种表现形式。
语言用无形的声音表达,文字用有形
的符号来表达。
乡土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以习俗和传统为约束、以面对面的社群为特征的社会形态。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于1947年出版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
这本书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观察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费孝通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乡村规模、家庭法规、村庄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而全面的分析。
他指出了中国乡村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封建主义、家族权威、地方主义、农民分散等。
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状况,发现问题所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乡村社会组织退化”的概念和观点。
他指出,中国乡村社会组织的特点是“封建乡村秩序发展至今没有废弃,只是退化”。
这一观点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组织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和问题。
费孝通认为,通过对乡村社会组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社会的退化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持续存在和发展而导致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乡村治理中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提出了“上乘人民治理”这一理念,强调了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是要以“尊重乡村人民自治”为核心,实现“由民为政、由民管事、由民维权”的目标。
费孝通认为,通过充分调动乡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和机制化是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这一思路为我们制定和实施乡村社会治理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乡土中国心得体会(模板5篇)
乡土中国心得体会(模板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演讲致辞、口号大全、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speeches, slogan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乡土中国心得体会(模板5篇)乡土中国心得体会篇1《乡土中国》中谈到的“乡土”其实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在中国广大乡村非常常见,但却极少被人认真的谈起或者论证。
关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调查报告
“差序格局”在信息社会的存续——关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调查报告在读完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后,久久不能回过神来,不仅是为费老的思维逻辑所折服,亦感怀于他通俗易懂的文字魅力……在一百多页的书册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让我迷惑的同时,又怀揣着好奇之心去深究,去探索,去畅想。
一.文献综述在查阅过不少文献资料后,我私以为以下几位作者关于“差序格局”的理解最切合本人的想法,内容如下:①“西方现代社会建立在个体平等基础上(从宗教角度来说即众生在神面前平等),因此可以建立左图所示的绝对坐标平面,个体在平面上的移动和定位决定了他所属的团体。
而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个体平等的文化基础,无法建立绝对的坐标平面,每个人只能从自己的视角望去,看到围绕自己的一圈圈社会关系涟漪,坐标平面因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而发生变化,千万个人就有千万个平面,自己则始终在中心。
更抽象的说,西方社会是唯物的,乡土社会是唯心的,西方社会是焦点透视,乡土社会是散点透视。
”(作者:Colin Xu 来源:知乎)(上图是作者的示意图)②从生物学上看,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更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因为所谓爱,这种自然情感的意味,就一定是对人要有所区别,也就是discriminating,这完全可译为歧视,但不必像中文“歧视”这个词带有恶意。
我们也可以将“一视同仁”定义为一种爱,一种更博大的爱,但那只是文字游戏。
因为,老子早就尖锐地指出,就因为其一视同仁,因此天地对于万物,以及圣人对于百姓,就都是不仁的,就无所谓仁或不仁。
“对常人来说,爱如果不是爱一些人胜过爱其他人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人们的生物本能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爱有差等”也有突出的地缘根据。
在中国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
《圣经》也要求“爱你的邻人”,尽管邻人被定义为遇到的任何需要帮助的人。
这种解释看来似乎很有超越性,也确实为其普遍化解说创造了可能,但在古代社会,任何可能相遇的人都一定是地缘的。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重要著作,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书揭示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基本特点和社会结构,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对于构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通过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全面考察了农村社会的各个层面和方面。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演变、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家族关系等诸多方面,并通过大量调查数据和实地考察,提供了丰富的事实基础和详实的材料支撑。
这些研究成果为后来的乡村社会治理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乡村社会治理的特点和规律。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自组织和自治特点。
他指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具有较为独特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控制机制,如乡贤、村祖、村民会等。
这些自组织和自治机构在农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护着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这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非常有启示意义。
在当前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发挥群众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农村特点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还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他指出,中国乡村社会具有丰富的地域差异和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乡村社会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特点和形态。
这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理解农村的地域差异性和特殊性,制定和实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治理政策和措施,不能简单地以一刀切的方法对待乡村社会问题。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还在于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农村社会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他认为,在乡村治理中应注重社会文化的传统延续和创新发展,关注农民的社会心理和文化需求,重视农村社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认同。
乡土中国简介概括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入分析,从社会结构、家庭制度、乡土情谊、土地制度等方面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一、社会结构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即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按照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层层外推的。
这种社会结构的核心是家族制度,而家族制度又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
家族在农村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土地制度的封闭性使得家族制度得以长期延续。
二、家庭制度家庭制度也是《乡土中国》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多元家庭”的概念,认为中国农村家庭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农村社会中,夫妻关系并不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而是由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父子关系等构成的复杂关系网络。
此外,农村家庭还具有明显的性别分工和代际传承的特点。
三、乡土情谊《乡土中国》中还深入探讨了乡土情谊这一概念。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情谊是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它基于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而形成,具有强烈的情感纽带和认同感。
在农村社会中,人们往往以乡土情谊为基础进行交往和互助,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四、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是《乡土中国》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农村社会的土地制度具有封闭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
在农村社会中,土地被视为家族财产,只有家族成员才能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这种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农村社会的固化和缺乏创新动力。
五、乡村政治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还对乡村政治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乡村政治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现象,它既受到国家政权的影响,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在农村社会中,家族势力、土匪、保甲制度等都对乡村政治产生影响。
此外,农民的政治意识和参与度也是乡村政治中的重要因素。
六、城市化问题在《乡土中国》的结尾部分,费孝通先生也对城市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一、确定调查主题和目标在进行乡土中国田野调查前,首先需要确定调查的主题和目标。
例如,调查农村贫困问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文化保护等。
主题和目标的确定有助于制定调查计划和措施,确保调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收集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在确定调查主题和目标后,需要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政府文件、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以便了解调查地区的基本情况和背景。
同时,需要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地理环境等,为建立田野工作站提供参考。
三、建立田野工作站和招募当地居民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田野工作站,为后续的调查提供便利。
同时,需要招募当地居民,包括村干部、村民代表等,与他们建立联系并获得支持,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进行访谈和观察,收集数据在进行访谈和观察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制定访谈计划和提纲,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注意观察细节和记录数据等。
通过访谈和观察,可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等,为分析调查结果提供依据。
五、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例如,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归纳等,以揭示调查地区的特点和问题。
同时,需要撰写调查报告,将调查结果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呈现出来,为决策提供参考。
六、评估调查结果,提出建议在撰写调查报告后,需要对调查结果进行评估。
例如,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等。
这些建议和措施需要具备可行性和针对性,以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改善。
七、整理并保存调查资料在完成调查报告后,需要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
这些资料包括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记录、访谈记录、观察记录等。
整理和保存这些资料有助于后续的研究和使用。
八、建立联系,进行后续研究在完成田野调查后,需要与当地居民和相关机构建立联系,以便进行后续的研究和使用。
这些联系可以包括村民代表、村干部、政府部门等,以便随时了解当地的情况和发展动态。
乡土中国调查报告2000字
乡土中国调查报告目前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要点,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变化,农村也在改变过去的面貌,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身在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此是看在眼里的。
乡村变化不外乎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思想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发展。
(一)农村经济的向好发展中国对于农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从十九大的召开以来,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为农村经济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再加上我国农村人民辛苦劳动的传统相结合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得很好。
从我的家乡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农村发展的印记。
我的家乡属于山地地形,对于作物生长这方面主要就是玉米,土豆的种植。
通过种植这些作物,农民的收入少之又少,远远地不够家庭的重大开销。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村的村干部通过到邻镇学习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与学习。
他们学到了一些农作物种植技术,而在我们村推广的是魔芋种植技术。
从前年在我们这里推广后。
到魔芋丰收的季节。
村民们脸上都漏出了美丽的笑容。
通过一批农民的种植看到了这丰收的季节所收获的喜悦与欢笑,大批的人都争着报名去学习种植技术。
通过对这项技术的学习与交流,我们村里大多数都种起了魔芋,魔芋丰收的季节,农民们都漏出了美丽的笑容。
我们村通过对各项技术的研究与掌握,经济一年比一年好,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高。
这就是农村经济的完美体现。
这就是农村经济的向好发展。
(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思想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扶贫先扶志。
这在现存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前的农村出现了“等靠要”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乡村建设中起到了阻碍作用。
为了消除这种思想,各个村在村里贴许多的标语来为农村思想工作做着努力。
农村主要的一些思想都根深蒂固,给农村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方面,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开展专项文明行动,遏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乡土中国调查报告1000
乡土中国调查报告1000费孝通先生言之“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总结,加之后面的各项阐述,很具有总结性。
不仅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现在,所谓的现代化已经得到一定发展了,我认为,中国社会乡土性的烙印还是很深的,现在的内陆地带,现在的农村,还是有很多保持着一贯的乡土性。
而中国人的很多性格也是乡土性而造成的。
人制与法制,究竟哪种更适合?社会主要依靠道德还是依靠法律?想必很多人觉得该依靠法制,但是对于主要依靠道德还是依靠法律这一点上肯定会有很多争辩。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的社会是一个“无讼”的社会。
比之于西洋几乎可以用诉讼解决所有问题,中国社会是很少想到用打官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
西洋遇事,可能很快想到诉讼,而中国人却往往只会在其他所有办法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才会去打官司。
因为,在西洋人看来,打官司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而为被告为原告也都很可以理解,成为被告的不一定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
中国就不一样了,即便是在现在,打官司的被告基本首先就会给人以坏形象的印象,很多时候都会受到很多谴责的,而原告也不一定好运,人们也可能会说“破大点事就打官司,难道没有别的解决方式了吗?”。
中国司法制度的推行不力,不仅仅是因为腐败和权钱当政的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已经保持了几千年的乡土“礼治秩序”的冲突的。
譬如说,妻子与外人通奸被丈夫发现,丈夫动手打了奸夫,最后法律判过来,无法给奸夫和妻子以任何处罚,却可以拘留甚至刑罚于丈夫,但是以所有人的道德和“礼治秩序”的处理方式,丈夫打人是无可厚非的,妻子和奸夫会受到惩罚和谴责,丈夫却没事,两种方式结果截然相反。
作为旁观者,你是如何看的呢?群众的看法和抉择就会直接决定最后选择的社会秩序的方式,所以法制的推行阻力重重,社会原因是占很大比重的。
文字的下乡可能对于我们现在几乎扫除了所有文盲的社会已经很难体会,但是放诸于解放前的几乎纯农村的社会确实有很多耐人回味的地方。
城里人说乡下人土,不识字,说乡下人笨,费孝通先生认为乡下人不识字不是因为学不会,而是因为他们当时的社会生活不需要用到太多文字,不识字也无妨,所以自然不回去学太多,而不是因为笨而不识字的。
乡土中国研究方法
乡土中国研究方法内容提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经典研究。
其描述、解释性研究方法仍可用于研究复杂信息时代的新问题,研究结果也在当下有所延展。
以“无讼”为例,描述性剖面研究,发现复杂性和主体间性从代码上增加了诉讼难度;解释性个案研究表明,电子证据难题也增加了诉讼成本。
但“无讼”不等于无序,反而生发出“乡土”的纠纷处理机制。
关键词:乡土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法社会学无讼信息时代《乡土中国》是上世纪40年代后期,由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整理而成。
该书深刻影响了社会学和法社会学研究。
本文在概括书籍内容的基础上,对书中涉及的社会研究方法予以展示。
并据此对当代信息时代的“无讼”予以进一步分析。
一、文本回顾:无讼的乡土中国《乡土中国》一书共14章,对中国乡村的社会本质进行了全面研究和观察。
(一)乡土的治理该书首先在总体上描述了乡村的特征,本质特征是“土”。
这样的土,既体现在乡村的不流动性上,也体现在熟人话语和规矩上。
而这些都与现代化城市的流动和契约相反。
在此根本特征下,作者以乡村和城市比较,讨论了诸多具体的问题,从各个角度剖析乡土社会的“土”。
一是语言文字上,乡村不同于复杂城市,语言即可满足让简单知识经验传世的需求,无须庙堂性的文字。
二是社会格局上,中国乡村的格局是差序格局式而不是柴火社团式的,像石子入水溅起的潋滟一圈圈散开。
差序格局下,维系私人的道德而不是团体的契约盛行于乡村。
这样的社会格局下父系家族扩大,男女关系成为一种基于了解的安排,情感上的链接反而在同性同龄之间展开。
三是社会规则上,礼治秩序是乡村治理的“元规则”。
乡民需要守规矩,诉讼则被当做异端。
对礼仪秩序的认同,促成了无为政治的传统和长老统治的权威。
最后,维系这样的乡村社会,靠的是血缘。
血缘是稳定乡村社会的力量,地缘也是血缘的投影。
(二)无讼的乡村今天看来,《乡土中国》的研究结论是具有预见性的。
以“无讼”为例。
乡土中国社会调查报告800字
乡土中国社会调查报告800字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导入语:家乡不仅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
你家乡的文化生活状况如何?那里的文化设施是否齐全?使用情况如何?人们日常都开展哪些活动?有没有图书阅览室?是否经常开展读书活动?开展调查时,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谈、考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汇报展示时,可以以调查报告的方式,也可以制作成演示文稿。
活动一理论知识清单梳理活动时间:2课时一、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文体。
是根据其中一种特定的需要,有计划地对典型事物、问题事件或方面情况等进行认真研究后形成的书面报告,是调查研究成果的体现。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前言、主体、结尾、附录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二、调查报告的特点三、调查报告的类型四、社会调查的方法与准备工作。
(一)选择调研课题。
选题,即选择调查、分析的内容、对象和角度。
选题是调查分析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参考题目如下:1、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2、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3、家乡图书室藏书与借阅情况调查4、家乡商家招牌体现的商业文化调查5、家乡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变化调查6、家乡美食文化的调查7、家乡对传统节日传承情况的调查8、家乡邻里关系亲疏变化情况的调查。
(二)确定调查方法。
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确定灵活有效的调查方法。
比如:问卷调查、街头采访、个别访问、开会调查、现场观察、蹲点调查等等。
问卷调查相关知识问卷调查法是依托于“问卷”的形式来进行实施调查的方法。
既可以是纸质形式,也可以是电子版形式;既可以是直接面对面调查,也可以是间接非当场调查的。
其重点在于编制标准化的问卷,即把所要调查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处理,从而再进行回收统计与分析的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设计步骤:1、确定调查目的2、搜集相关资料3、确定调查形式4、决定问卷结构5、推敲问卷措辞6、决定问卷内容7、安排问题顺序8、拟定问卷的初稿进行预调查9、制定正式问卷活动二问卷调查实践(课外进行)一、设置问卷调查表提醒:如果调查对象为陌生人,先自我介绍,再说一下这次调查的目的;如果是熟人,就直接说一下这次调查的目的,然后对下列问题一一征询二、家乡文化生活问卷调查表设置示例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协助我们完成这一份调查问卷。
乡土中国采用方法
乡土中国采用方法乡土中国采用方法是指在中国农村地区开展研究、教育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它强调了对中国乡村地区的特点、文化和资源的深入了解,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
一、乡土中国的研究方法乡土中国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多种方式。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了解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对乡村发展提出科学建议。
田野调查是乡土中国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情况。
他们会与农民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
二、乡土中国的教育方法乡土中国的教育方法是指在中国乡村地区进行教育工作时采用的一种方法论。
它强调了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的了解,并根据这些情况和需求制定教育计划和教学内容。
乡土中国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农民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结合农村地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乡村发展的机会和挑战,并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乡土中国的发展方法乡土中国的发展方法是指在中国农村地区实施发展项目时采用的一种方法论。
它强调了对农村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了解,并根据这些特点和需求制定合适的发展计划和政策。
乡土中国的发展方法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会与农民密切合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制定项目目标和实施方案。
同时,他们还会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能力,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乡土中国的政策方法乡土中国的政策方法是指在中国农村地区制定政策时采用的一种方法论。
它强调了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了解,并根据这些情况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
乡土中国的政策方法注重了解农村地区的特点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的感思
201131160301 陈甘泉
摘要: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是一幅破败的景象,对于如何应对中国农村的这种现状大家出现了分歧。
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中批判了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一西方为标准来发展乡村经济的思想。
这是因为外来的各种制度在乡土中国没有运行的基础,人们没有这种需要,他们有着自成一套的体系在有效地运行。
关键词:乡土中国社会格局
最近看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收益良多,虽然这本书只有短短的百页,但书中所讲
的内容却都是精华。
他是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进行大量的实地的社会调查与思考的基础
上写成的。
此书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概括描述,并通过中西方的对比中讨论了“作为
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乡土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和“乡土
人格是如何建构的”等问题,虽然探讨的是乡土社会,但是对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都有着
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书主要讲了几个部分的内容,概括如下:
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民从泥土里面讨生活,同时也被束缚于土地,乡土社会保
持一种较稳定的状态。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在
人与人的关系上也会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者长大的,在孩子眼中
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而西方现代
社会则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社会迅速变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接触大量的陌生人。
二、社会格局上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一样,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是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可以比喻为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差序格局是一个
立体概念,在横向上指以“己”为中心所推出去的由近及远的关系,在纵向上指关系之间的
等级差别。
“其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
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西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捆柴,每一根柴在整个
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
他们组成一个团体,“在团体里的人
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
的”,这就是团体格局。
在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中基本的单位是家,然而家却并没有一个明
确的界限,它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境可以伸缩自如的单位。
家是一个事业单位,它承担着经
济、政治、宗教等功能。
家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夫妻关系为辅轴,男女之间进行分工,在
感情定向上强调男女有别。
在团体格局的西方社会中基本单位是家庭,家庭有着明显的界限,承担着生育等有限的功能。
家庭以夫妻关系为主轴,强调男女的感情。
三、“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乡土社会正是通过礼俗、传统对乡民进行教化来对乡民进行治理,达到一种无为而治。
也正是礼治社会才能使乡土社会“无讼”。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礼治社会是相对于法制社会而言的,然而在西方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法律是一项基本的社会规范,律师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四、在政治权力结构中,有四种权力形式:一、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的一方面看,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二、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的一方面看,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即同意;三、教化权力,是爸爸式权力,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四、时势权力,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时势造英雄”,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新的内容,这会引起名实的极大分离。
在乡土社会中主要是以教化权力为主,也就是长老统治,而在社会的变动期间通常会出现时势权力。
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也就是专制和民主,在封建社会以横暴权力为主,在现代社会以同意权力为主。
不过专制和民主是不可分离的,民主背后有着强大的专制机制在支撑。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欲望进行日常活动,实际上欲望是文化教化的结果,它是经过自然的选择有利于人的生存。
而现代社会中光靠欲望已经无法应对了,于是出现了社会计划,为了满足需要人们理性地去制定各种各种的措施。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是一幅破败的景象,对于如何应对中国农村的这种现状大家出现了分歧。
而费孝通在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中批判了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一西方为标准来发展乡村经济的思想。
这是因为外来的各种制度在乡土中国没有运行的基础,人们没有这种需要,他们有着自成一套的体系在有效地运行。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只不过西方社会早一步于中国发生。
但是中国和西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就好像费孝通所提到的社会结构的格局。
中国是差序格局,西方是团体格局,这两种不同格局使得中西两种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强调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有等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西方社会他们有着宗教信仰,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
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和西方在很多行为上表现得不一致。
所以在我国的乡村地
区的发展不能够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更多地应该结合实际的社会结构,传统,文化等去考虑来发展乡村经济。
前面提及乡土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他们不用法律,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他们通过礼俗、传统对乡民进行教化来对乡民进行治理。
但是,社会总是进步的,那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洪流中他们该怎么接受现代化的冲击呢?如果他们还是这样以自己的体系模式生活下去,能够被现代社会接受吗?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从社会事实中,我们大可以知晓,乡土社会中的人一直是处于现代化社会的劣势,像农民工群体,处处受到欺压,却也无可奈何,如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责任事故,政府“全力调查”后找出相关“责任人员”竟是8名无牌烧焊的农民工,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维权意识,这八名农民工被推上负责人的位置,成为名符其实的代罪羔羊。
在这些人身上,这种不公平明显存在的。
这也是因为他们从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中出来,而无法适应这个“陌生人社会”。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人有“私”的毛病,对于他人的腐败行为大家一般都是非常气愤,但是一旦是自己的父母或者亲戚有这种行为则并不会感到气愤,相反还会为他隐瞒。
一些领导干部违反国家法律侵吞国家资产,然后在小单位内自行分配,形成腐败,分配不公。
这些以维护小单位利益为理由的人还理直气壮地说,他们是为了本单位这个“团体”,是为了单位职工们的福祉,绝不是为了自己一人的私利。
“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
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是公的”。
费先生在1947 年写下的这段话,仍然有助于我们解读当前社会上许多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
这种以“团体”名义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通常还会得到本集团人的认可和支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这些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成了一个集体,为这个集体去谋利在“差序格局”被看作不是为“私”而是为“公”的行为,只不过这个覆盖范围比较小而已。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东西我还没有理解透彻,但书中给我带来的乡土中国却使我印象深刻。
无论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差序格局还是有“私”病的中国人,即使是发展到现在的中国社会仍然都仍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些都让我联想到很多。
其实在我们身边的社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才需要我们去调查研究,而我们的学习知识的时候更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