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的在病理中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病理报告免疫组化

病理报告免疫组化

病理报告免疫组化引言病理报告是医疗领域中一份非常重要的文档,它对于疾病的确诊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免疫组化在病理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通过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帮助医生进一步了解病变的类型和性质。

本文将对病理报告免疫组化进行介绍和解读。

免疫组化的定义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是一种常规病理学技术,它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病理组织中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从而确定该病理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免疫组化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可以帮助诊断肿瘤、炎症和自身免疫等疾病,对于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免疫组化的步骤及原理免疫组化的主要步骤包括取材、固定、包埋和切片等传统病理学处理步骤,以及抗体处理、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免疫组化特有的步骤。

本节将介绍免疫组化的主要步骤及其原理。

抗原修复抗原修复也称为“脱脂获得(unmasking)”步骤,其目的是使因固定而产生的蛋白质交联、脱水和去脂化的病理组织再次恢复其原有的形态和表达情况,以方便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一般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包括热诱导抗原修复、酶诱导抗原修复和化学诱导抗原修复等。

抗体处理抗体处理是免疫组化中最重要的一步,其目的是将特异性抗体加入到病理组织切片中,与目标抗原特异性结合。

抗体处理通常分为一抗处理和二抗处理两个步骤。

一抗处理是指将特异性一抗与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孵育反应,以实现一抗与目标抗原结合;二抗处理是指将与一抗来源介源的二抗标记物(一般为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等)与处于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抗原结合,从而实现一抗与二抗间二次反应的串联。

染色与显微镜观察在经过一抗处理和二抗处理之后,需要进行染色以可视化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而观察和分析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免疫组化酶标法(Immunohistochemistry-Enzyme Labeling Method, IHC-EL)和免疫组化荧光法(Immunohistochemistry-Fluorescence Method, IHC-FL)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得应用及其意义免疫组化技术就是以免疫学得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发展起来得一门方法学,在生物学领域尤其就是在医学得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得作用,对疾病尤其就是肿瘤得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得研究提供了强有力得手段、免疫组化技术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Sterb Berger 在酶标法得基础上发明得,80年代在外国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与诊断,90年代初在我国逐渐开始应用于疑难病例得诊断与鉴别诊断。

随着新技术得不断发展,抗体种类从研发开始得十几种发展到目前数百种抗体应用于临床科研得各个领域,我国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可用抗体293种。

由于抗体较昂贵,所以各院根据活检量与病种不同选择不同得抗体,这些抗体对大部分疑难病例得诊断起到重要得辅助作用、对病人得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得意义。

一、目前常用得抗体分四大类1。

上皮性标记物:CKhigh(AE3), CK low,CK-pan,CK19,CK7, CK20,EMA,CEA,-CA 15-3,SCLC , E—Caldeherin,CA125, Tg(甲状腺球蛋白) ,TTF—1ﻫAFP。

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上皮组织,如果就是恶性肿瘤,就就是癌2ﻫ.间叶组织标记物:SMA ,Desmin,Vimentin,Lysozyme,AACT, CD68 MyoD1,CD117,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间叶组织,如果就是恶性肿瘤,就就是肉瘤、3ﻫ、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 ,Synaptophysin,NSE,S-100:NF (神经纤维丝蛋白),GFAP,CD99,CD56、4淋巴细胞标志物:T cell标记物:CD3, CD45RO, CD43,CD5, CD8,CD4,ALK,GranmB , CD56 。

ﻫBcell标记物:CD—20 ,CD79a,CD23, CD10,Kappa ,Lambda CD21CD38 ,CyclinD1 ,Bcl—2。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4-02T15:47:53.45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期作者:崔晓雪[导读] 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效果。

崔晓雪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病理科黑龙江省鸡西市158100摘要: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选择102例肿瘤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按诊断技术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结果:观察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阳性率92.15%,对照组阳性率72.54%,数据差异存在,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病理诊断中,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可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提高制片的质量水平,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病理诊断;应用;研究近年来我国医疗诊断技术逐渐优化发展,在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1],涉及诸多领域,如,肿瘤原发部位确定、肿瘤组织起源鉴别、未分化恶性肿瘤性质的判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发挥出一定作用,可提升诊断的准确性[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102例为对象,根据诊断技术随机将全部患者分成51例对照组、51例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平均(43.7±8.2)岁,采取常规技术诊断;观察组患者平均(45.1±9.5)岁,采取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技术诊断:根据患者病灶大小、位置及类型进行穿刺活检,将患者肿瘤组织取下,比较标准组织。

观察组采取免疫组化技术诊断:选择试剂包括:蒸馏水、透明液、脱水液、浸蜡液、树胶、甲醛固定液,在石蜡中置入样本,将其切片,厚度控制在2UM,随后进行免组染色,将其置于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液体中,浸泡100min,温度控制在37摄氏度左右,清洗采用蒸馏水,待孵育后DBA显色,采用树胶来封固[3]。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在组织切片中应用抗体特异性与抗原相互作用的方法,通过对组织中一些特定分子的免疫活性成分进行定位和检测,从而得到更为精准的病理诊断结果。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应用优势、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

一、技术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基于免疫学原理,通过特异性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来检测组织切片中的蛋白质、细胞因子等生物大分子,从而对细胞及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病变进行定位和分析的方法。

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抗体的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来实现对组织中特定蛋白或生物分子的识别。

免疫组化技术主要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直接法是将荧光标记或酶标记的抗体直接与待检测的抗原结合,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标记物的位置和数量。

间接法则是将一种第一抗体与待检测抗原结合,然后用另一种标记有酶或者荧光素的第二抗体去识别第一抗体,最后通过显色反应或者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物的位置和数量。

这两种方法都能够实现对组织切片中特定蛋白质或生物分子的定位和检测。

二、应用优势1.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免疫组化技术通过对组织切片中特定抗原的检测,可以为病理医生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区分病变类型和疾病分期,从而提高了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2. 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到组织中一些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进而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帮助预测疾病进展和评估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3. 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检测疾病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揭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4. 指导个性化治疗:通过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得应用及其意义免疫组化就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得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得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与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得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得抗体为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

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与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与组织芯片)与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与细胞涂片。

其中石蜡切片就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得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得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就是免疫组化中首选得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得细胞内抗原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同时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

所以要求在进行IHC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得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得原有空间形态。

常用得抗原修复方法有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等,常用得修复液就是pH6、0得0、01 mol/L得柠檬酸盐缓冲液。

免疫组化常用得染色方法根据标记物得不同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亲与组织化学法,后者就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得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得定位,其中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最常用。

一、病理外检中常用抗体标记上皮类标记AE1/AE3最常用,胞浆阳性着色,细丝状,与低、中分子量角蛋白反应,肝细胞为阴性,而胆管细胞阳性,用于确定肿瘤为上皮源性;CAM5、2胞浆阳性着色,细丝状,包含CK8 与CK18,主要染色神经内分泌细胞与腺上皮,正常鳞状上皮阴性,用于染小细胞癌、胸腺瘤与梭形细胞癌、肝细胞癌:AE1/AE3 CAM5、2 (+),用于乳腺外得Paget’s病;CK34BE胞浆阳性着色,鳞状上皮与鳞状细胞癌阳性,用于染前列腺得基底层细胞,鉴别浸润癌,染涎腺肿瘤得肌上皮,用于染Mallory小体;EMA细胞膜/细胞浆阳性着色,上皮标记得替代品,浆细胞阳性,很好得内对照,用于染滑膜肉瘤、大细胞分化不良性淋巴瘤、L&H 富于淋巴细胞得结节状何杰金、脑膜瘤EMA(+)AE1/AE3(–)、浆细胞瘤;CK7与CK20胞浆阳性着色,两者联合应用可鉴别很多种癌得原发部位,CK7 常常在胃肠道得癌为阴性,CK20 只有胃肠道癌与Merkel 细胞癌阳性。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
26
在诊断性免疫组化中的质量控制是个重要问题。 美国生物染色委员会附属商品以及商品试剂信息标准化,美国食品及药品 管理局(FDA)通过美国病理学会批准出台一项政策, 列出了61种在一些严重疾病的诊断和/ 或监测中充分标 准的单克隆抗体,并要求制造商自政策发表之日起的 30个月内向FDA提交合适的产品使用申请,在此期间产 品虽被允许用于医学目的在市场销售,但制造商们必 须在产品上标明“未经法律批准,暂时供应以满足重 要的医学目的”。
7
免疫酶学技术还包括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 酶(APA-AP)系统[2] 及葡萄糖氧化酶─抗葡萄糖氧化 酶(GAG)系统等,这些技术与PAP技术相似,只 不过是将碱性磷酸酶或葡萄糖氧化酶代替辣根过 氧化物酶而已,据称这两种技术可以减少背景染 色的干扰,因为相应的内源性酶在组织中分布有 限,尤其是APA -AP技术更适用于血液标本染色。
28
抗体保存在不吸附蛋白质的材料中,如储存抗体中蛋白 浓度很低时(10-100mg/l),应另加隔离蛋白,以减少容器 对抗体蛋白的吸附,隔离蛋白常用0.1%-1.0%的牛血清白蛋 白。绝大多数已稀释的抗体应保存在4℃-8℃的条件下,以 免冻融对抗体蛋白产生有害的效应。抗体原液和已分离的 免疫球蛋白组分应保存于-20℃条件,避免反复冻融。冷冻 的抗体溶液应置于室温中缓慢地解冻,应绝对避免用高温 快速解冻。被细菌污染的抗体常会出现假阳性结果,为了 防止细菌污染,可在抗体溶液中加入0.01%叠氮钠。抗体经 真空冷冻干燥后置-20℃以下可以保存2-3年,保存稀释后的 单抗应加入0.1%叠氮钠。大多数稀释抗体不可进行冷冻保 存,多数抗体可能会丢失抗原活性,多数抗体只要蛋白浓 度适当,可在4℃下保存数月。
5
PAP法是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复合物, 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及辣根过氧化物酶抗原 组成的可溶性复合物为五环状结构,3个分子辣根过 氧化物酶和二个抗体分子组成,极为稳定,比免疫 荧光法敏感100-1000倍,比酶桥法敏感20倍,其原理 是特异性初级抗体(一抗)的Fab段与组织抗原结合, 二抗(桥抗)在一抗与PAP复合物之间形成分子桥联, 此时一抗与PAP中的免疫球蛋必须是同一种属,以使 得衍生自其它种属的二抗,对一抗分子PAP中的FC段 及稳定成份都具有特异性。

免疫组化标记物临床意义

免疫组化标记物临床意义

免疫组化标记物临床意义免疫组化标记物是一种通过检测和分析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来确定生物标志物的方法。

这些标记物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供有关诊断、预后和治疗反应的信息。

以下是免疫组化标记物在临床上的若干重要意义。

1.诊断性意义:免疫组化标记物对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肿瘤学中,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特定蛋白质标记物,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等。

免疫组化标记物还可用于诊断其他疾病,如免疫病理学上的自身免疫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2.预后性意义:免疫组化标记物可以为特定疾病的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分析患者体内一些蛋白质标记物的表达水平,可以预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情况。

例如,在乳腺癌中,通过检测雌激素受体(E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可以预测患者对激素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反应程度,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3.治疗反应性意义:免疫组化标记物可以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在癌症治疗中,例如通过监测肿瘤细胞标记物的变化,可以评估化疗或药物靶向治疗的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免疫组化标记物还可以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对于指导治疗和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4.分子分型意义:免疫组化标记物还可以帮助对特定疾病进行分子分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在肿瘤学中,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分子标记物,可以将肿瘤分为不同亚型,如乳腺癌的四亚型:雌激素受体阳性型(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型(HER2+)、三阴性型和基底样型。

这些分子亚型对于预测患者对不同治疗方式的反应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5.免疫治疗预测意义:免疫组化标记物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抗原负荷、免疫抑制分子的表达以及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等,可以预测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的反应。

根据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提高疗效。

总之,免疫组化标记物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意义。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病理诊断成为了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病理组织切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手段,可以通过镜下观察组织的结构和形态,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而免疫组化技术则是在病理组织切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它利用特定的抗体对组织中的特定分子进行标记,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文将从应用价值的角度对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免疫组化技术能够对组织中的特定分子进行标记,如细胞膜标记物、细胞核标记物、细胞质标记物等,通过观察这些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癌症的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帮助医生鉴别肿瘤的来源、类型和分化程度,对于一些难以鉴别的疾病,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依据,从而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

二、指导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除了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外,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这对于指导疾病的治疗方案制定非常重要。

在肿瘤的治疗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对肿瘤的分子表达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指导精准治疗的制定,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通过对疾病治疗的指导,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加有效的治疗效果,减少治疗的不必要性和副作用。

三、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后预测免疫组化技术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后预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特定分子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为新药研发和个性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对于一些预后不明确的疾病,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患者的分子表达情况进行评估,为临床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四、开启个性化医疗的新时代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个性化医疗成为了医学发展的新趋势。

而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用于病理诊断的重要方法,它利用抗体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分子结合,从而检测、定位和定量这些分子。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用于肿瘤学、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病理学等领域的病理诊断。

在肿瘤学中,常用的免疫组化技术有肿瘤标记物检测、肿瘤分型和分级,以及预后指标的检测。

例如,通过检测细胞分裂素Ki-67的表达水平,可以评估肿瘤的增殖指数,从而判断肿瘤的生长速度和恶性程度。

在感染性疾病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的存在和分布。

例如,通过检测病毒抗原或病原菌抗原的表达,可以确定感染的类型和感染程度。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自身抗体的存在和分布。

例如,通过检测ANA(抗核抗体)的表达,可以确定病人是否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神经病理学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神经元标记物的表达。

例如,通过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可以确定脑肿瘤细胞是否来源于神经元。

总之,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增强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病人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 1 -。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简称IHC)是一种通过特异性抗体和染色方法,在病理组织切片中检测蛋白质表达的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病理诊断、预后预测、分子机制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组织切片制作中的应用价值。

免疫组化技术能够帮助诊断病理,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免疫组化技术通过特异性抗体对特定蛋白标记进行染色,可以明确肿瘤组织的发生来源,判断是否存在异位组织或转移性瘤,并对肿瘤类型、分级、分期等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选择和预后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免疫组化技术可以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通过检测一些与肿瘤生长、分化、侵袭和转移相关的蛋白标记,如Ki-67、p53、HER2等,可以评估肿瘤的增殖指数、转移潜力和预后,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治疗的监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对药物的靶点表达情况,如EGFR、HER2等,可以指导靶向治疗的选择和监测疗效。

免疫组化技术还可用于检测免疫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如PD-1、PD-L1等,判断患者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和预后。

免疫组化技术在研究肿瘤发生机制、调控机制以及新靶点的发现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一些与肿瘤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等蛋白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分析,可以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肿瘤的精准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蛋白标记的定位和分析,可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和调整,以及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价值将会进一步体现。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发表时间:2019-08-15T11:06:49.5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下第6期作者:李智泉[导读] 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核酸分子的杂交技术有也有了巨大的突破,而使免疫组化变得更加强大,甚至到达了研究基因的科学水平。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638400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的结合(少部分有非特异性结合),通过化学实验得出的反应促使抗体在显色剂作用下显现出不同的颜色,从而确定组织细胞内的抗原,对其结果进行研究,研究它的属性及定量等。

免疫组化方法的价值非常高,具有非常强的识别能力、对于抗原抗体的定位非常准确、特异性很强的诸多特点,还可以把功能性的研究、形态方面的研究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因为它的特殊性在很多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医学方面的研究、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等,这项技术都表现得非常出色[1]。

对于肿瘤来说,免疫组化的运用对于肿瘤的病理研究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在免疫组化技术还没出现之前,对于肿瘤的诊断和肿瘤的分类仅仅停留于对于组织结构及细胞的研究水平,而现在有了免疫组化技术后,除了停留在组织学细胞的水平外,已经深入到分子免疫和生物化学的水平。

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核酸分子的杂交技术有也有了巨大的突破,而使免疫组化变得更加强大,甚至到达了研究基因的科学水平。

在最近这十年时间,这项技术更是迅猛发展,对于现代的医疗和现代的临床研究来说非常的重要。

对于肿瘤和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分类、分型、定性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随着免疫标记物的增多,原来被定为特异性的标记物也出现了交叉反应和标记异常的情况,所以对于标记物的结果也不能绝对化,要结合其他检查合理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一、免疫组化标记的形态和特征1、阳性标记色度的特征,免疫组化标记阳性的细胞时,着色的程度取决于细胞内抗原的含量是多少、细胞分布的密度、敏感性和标记的方法所决定[2]。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者经免疫组化检 查确诊 结果显 示出有5 7 例 患者检 测成 功 ,成功率 为9 6 . 6 1 %( 5 7 / 5 9),其 中淋巴肿瘤转移者 4 5 例 ,原发性 淋 巴肿瘤者 1 2 例 ;其 余2 例 为检 测失败 ,需进 一步进行 全面诊断 。结论 本研 究探 讨 了免疫组 化在病理诊 断 中的应用情况 ,该技术可有效提升转移性肿瘤检测 率及肿瘤确诊情 况,为临床的治疗 恶性肿瘤 提供 了可靠的病理 学理论参考 ,具有 重要 的临床应 用价值。 【 关键词 】免疫组化检 查 ;病理诊 断;应 用 【 中图分类号】R 7 3 0 . 4 【 文献标识码 】B 免疫 组化是应用免疫基本 原理Ⅲ,通过化学反应促 使荧
光 素 、 酶 、 金 属 离 子 或 同位 素 等 显色 剂 将 标 记 抗 体 显 色 而
【 文章编号 】I S S N. 2 0 9 5 . 8 2 4 2 . 2 0 1 7 . 0 5 . 9 0 9 . 0 2
1 . 3 . 2应 用 范 围
目前 ,免疫组 织检查 可应用 于恶性 肿瘤诊 断及鉴 别诊
2 0 1 7年 第 4卷 第 5期
2 0l 7 Vo 1 . 4 N o . 5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J o u r n a 1 o f Cl i n i c a 1 M e d i c a l
免 疫 组 化 检 查 在 病理 诊 断 中的应 用 及 其 意义
热米拉 ・ 阿不都克力木 ,葛春 呜 ( 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病理科 ,新疆 伊犁 8 3 5 0 0 0 )
确 定 组 织 细 胞 内 抗 原 , 进 而 对 组 织 来 源 进 行 定 位 、 定 性 和 断 ;定 位转移 性恶性肿 瘤 ;进 一步对肿 瘤病 理分型 ;多种 定 量 等 精 确 分 析 ] 。现 本 文 报 告 如 下 : 标志物 鉴别诊 断软组 织肿瘤 ;及时检 测 出微 小转移灶 ,指 1 . 4 阳性 判 定 标 准 1 . 1 临 床 资 料 阳性 免疫 特征 :弱 ( +)、 中 ( + + ) 、强 ( + + + )三 选 取2 O l 5 年7 月 ~2 0 1 6 年9 月 间我院 门诊收入 的5 9 例淋 级 。免 疫 荧 光 法 则 出现 浅 绿 色 、 显 绿 色 和 耀 眼 亮 绿 色 的 荧 巴肿瘤 患者 的病 例档案 ,其 中男性3 4 例 ,女性2 5 例 ;年 龄 光 ;而 免疫酶标 记则为 淡黄 色细颗粒 、棕黄 色颗粒和 褐黄 3 6 . 6 9 岁,年龄均值 ( 4 2 . 3 4 ±3 . 2 1 )岁。5 9 例 患 者 均 因颈 部 色 粗颗 粒 , 后者 耀 眼 易见 。 淋 巴结 肿 大 且 无 痛 性 、 食 欲 减 退 、 发 热 、 盗 汗 及 易 疲 劳 等 阳性细 胞学特 征:胞 膜型 、胞核型 、胞质 型 、微 绒毛 症 状 到 院进 行 诊 治 。 型、复合 型五种 。 1 . 2 方 法 阳 性 组 织 学 特 征 : 局 灶 型 、 弥 漫 型 、 片 块 型 、 网 状 本 组5 9 例 患者均采 用免疫 组化技 术进行 病理检 测 。结 型、腺 管型 、腔缘型 、菊 团型等。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免疫组化,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它就像是医学界的“侦探”,帮助医生找出病理诊断中的“嫌疑犯”。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那些事儿,保证你听了之后,对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1. 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免疫反应和组化的手段来检测组织中的特定成分。

它的工作原理就像是给细胞穿上特定的“衣服”,让它们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显眼。

想象一下,一个派对上,只有穿着特定颜色衣服的人才能入场,这样就能轻松识别出哪些细胞是我们要关注的。

1.1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其实不复杂。

我们使用一些特殊的抗体,这些抗体就像是“专属侦探”,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

当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我们再通过染色的方法把这些“嫌疑犯”染上颜色,这样一来,在显微镜下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它们的存在。

1.2 免疫组化的优势说到免疫组化的优势,真的是可以写一篇小论文。

首先,它的特异性高,能精准地识别细胞类型。

比如说,在肿瘤组织中,某些抗原的表达量可高可低,免疫组化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肿瘤的性质,简直就像给病理医生装上了“透视眼”。

其次,它的灵活性也很强,能够应用于多种不同的组织样本,不管是肿瘤、感染,还是炎症反应,免疫组化都能派上用场。

2.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一说到免疫组化的应用,真的是无所不包!在病理诊断中,它帮助医生做出了不少“惊天动地”的决定。

2.1 肿瘤的分类和分级在肿瘤的诊断中,免疫组化简直就是“神兵利器”。

通过对肿瘤细胞中特定抗原的检测,医生可以判断肿瘤的类型,甚至还可以了解它的分级。

这就像是在侦探小说中,通过蛛丝马迹找出真相,有了免疫组化的帮助,医生们能更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病情,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2.2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除了肿瘤,免疫组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也大展身手。

像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这些病,免疫组化能够帮助我们识别体内的自抗体,从而揭示病因。

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分子的表达情况,从而帮助诊断疾病的方法。

它已经成为临床病理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肿瘤诊断、分子病理学、感染病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免疫组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1.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是利用抗体特异性和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来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

其基本原理是将组织切片后,用特定的抗体和染色剂与组织中的特定蛋白结合,形成可见的染色反应,从而观察蛋白的表达情况。

2. 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发展分化程度对于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组化可以帮助鉴别淋巴瘤、骨髓瘤、肾癌等不同类型的肿瘤,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对于乳腺癌,ER、PR、HER2等免疫组化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选择适当的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

3. 免疫组化在分子病理学中的应用分子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免疫组化可以帮助检测肿瘤抗原、信号通路蛋白等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为精准医学提供依据。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指导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

4. 免疫组化在感染病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化也在感染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病毒性感染病例,可以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病毒颗粒或病毒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辅助诊断。

总结回顾:免疫组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技术,已经成为临床病理诊断中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可以帮助诊断肿瘤、炎症和感染性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并促进分子病理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免疫组化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标志物的不断发现,免疫组化将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的文章撰写。

希望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免疫组化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1 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的检测方法,它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标本中目标蛋白相互作用,从而能够检测出组织标本中特定蛋白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已知特异性抗体标记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形成复合物,再用酶学或光学等方法进行检测,从而确定蛋白质的存在性、定位、表达量及亚型等相关信息。

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对临床医生进行准确定位、病理分级和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在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根据肿瘤组织中的多个标志物进行识别和定位。

例如,在乳腺癌的诊断中,HER2、ER和PR等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指导临床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在肺癌的诊断中,TTF-1和Napsin A等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肺癌。

在淋巴瘤的诊断中,CD20和CD30等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淋巴瘤。

因此,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组织识别和定位中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肿瘤组织的诊断外,免疫组化技术在许多疾病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肝病的诊断中,HBsAg和HCV抗体可以用于检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在免疫性疾病中,抗核抗体和抗磷脂抗体可以用于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从而指导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肾病的诊断中,IgG、IgA和IgM等免疫球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用于鉴别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

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成为一种可靠的工具,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3 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缺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提供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的蛋白检测。

它与常规病理检查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能够识别很小的组织病变和微小病理变化。

同时,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提供蛋白表达的定位信息,有助于对组织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免疫组化技术的缺点之一是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可能性。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的表达和定位,来判断生物组织或细胞类型的方法。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病理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免疫组化技术简介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利用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手段。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异性抗体识别并结合组织或细胞中的抗原,再通过染色反应来检测这种结合。

一般来说,在对生物样本进行染色前,首先用抗体对样本中的目标蛋白进行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然后用染色反应来标记这些结合的目标蛋白。

最终,针对样本中的目标蛋白进行可视化、定量化、或者定位分析。

二、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病理诊断是基于组织学病理学的专业诊断,其核心是对患者组织样本的各种形态学和变化的观察、分析和诊断。

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为病理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和手段。

(一)肿瘤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确定肿瘤的类型、源头和生长模式等。

比如,利用CK、EMA、TTF-1等抗体,可以区分出肺癌和乳腺癌;利用P63、34βE12等抗体,可以区分出膀胱癌和乳头状腺瘤;利用CDX-2、Villin等抗体,可以区分出结直肠腺癌和胃癌。

(二)血液病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在血液病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利用CD3、CD20等抗体,可以明确T细胞淋巴瘤与B细胞淋巴瘤;利用CD138、Kappa、Lambda等抗体,可以区分出浆细胞病。

(三)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在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病理诊断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比如,在多发性硬化病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来观察和分析炎症反应细胞和钙结合蛋白在病变区域的分布,以及观察和分析病变是否与某些病原体相关。

而在肌肉系统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肌肉细胞和神经元细胞中的钙调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肌钙蛋白等。

三、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随着生物医学领域不断发展和推进,免疫组化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课件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课件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免疫组化技术是以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方法学,在生物学领域尤其是在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免疫组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Sterb Berger在酶标法的基础上发明的,80年代在外国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和诊断,90年代初在我国逐渐开始应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抗体种类从研发开始的十几种发展到目前数百种抗体应用于临床科研的各个领域,我国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可用抗体293种。

由于抗体较昂贵,所以各院根据活检量和病种不同选择不同的抗体,这些抗体对大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对病人的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常用的抗体分四大类1.上皮性标记物:CK high(AE3),CK low ,CK-pan,CK19,CK7,CK20,EMA,CEA,-CA15-3,SCLC , E-Caldeherin, CA125, Tg(甲状腺球蛋白) ,TTF-1AFP。

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上皮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癌2.间叶组织标记物:SMA ,Desmin,Vimentin,Lysozyme,AACT , CD68 MyoD1,CD117,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间叶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肉瘤。

3.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 ,Synaptophysin,NSE,S-100:NF (神经纤维丝蛋白),GFAP,CD99,CD56。

4淋巴细胞标志物:T cell标记物:CD3, CD45RO , CD43, CD5, CD8,CD4,ALK,GranmB , CD56 。

B cell标记物:CD-20 ,CD79a ,CD23,CD10 ,Kappa ,Lambda CD21 CD38 ,CyclinD1 ,Bcl-2。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组织与细胞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以实现对组织、细胞类型、分子机制及生理功能等方面的识别和鉴定的技术手段。

在病理组织切片分析中,免疫组化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提高病理诊断精度病理诊断是指从组织学、细胞学及分子学等角度出发,对人体疾病的形态、组织、功能以及病原体等因素进行准确的诊断。

而在病理诊断中,许多疾病的同时存在或组织形态相似,对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病理诊断的精度。

例如,在乳腺癌的病理诊断中,通过使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R、PR以及HER2等生物标记物,能够确定乳腺癌的类型,预测预后以及优化治疗方案。

又如,在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中,通过检测纤维基质蛋白、内皮细胞核因子、金属蛋白酶等蛋白表达,能够明确肝损伤程度并指导治疗。

2. 探究疾病的分子机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涉及到众多分子,免疫组化技术能够检测这些分子的表达情况进而探究疾病的分子机制。

例如,甲状腺癌的发生与甲状腺转录因子PAX8的激活相关,使用PAX8的免疫组化技术能够检测其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究甲状腺癌的分子机制。

3. 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免疫组化技术能够检测某些蛋白因子的表达情况,从而对疾病的治疗提供有益的信息。

例如,皮肤癌治疗中,可使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D-L1表达水平,进而决定是否采用免疫治疗。

此外,针对某些疾病,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具有诸多应用价值,可以提高病理诊断的精度、探究疾病的分子机制、发现新的治疗靶点等,有助于为疾病治疗提供有益的信息。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地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地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免疫组化技术是以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方法学,在生物学领域尤其是在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免疫组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Sterb Berger在酶标法的基础上发明的,80年代在外国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和诊断,90年代初在我国逐渐开始应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抗体种类从研发开始的十几种发展到目前数百种抗体应用于临床科研的各个领域,我国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可用抗体293种。

由于抗体较昂贵,所以各院根据活检量和病种不同选择不同的抗体,这些抗体对大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对病人的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常用的抗体分四大类1.上皮性标记物:CK high(AE3),CK low ,CK-pan,CK19,CK7,CK20,EMA,CEA,-CA15-3,SCLC , E-Caldeherin, CA125, Tg(甲状腺球蛋白) ,TTF-1AFP。

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上皮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癌2.间叶组织标记物:SMA ,Desmin,Vimentin,Lysozyme,AACT , CD68 MyoD1,CD117,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间叶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肉瘤。

3.神经及神经分泌标记物:CgA ,Synaptophysin,NSE,S-100:NF (神经纤维丝蛋白),GFAP,CD99,CD56。

4淋巴细胞标志物:T cell标记物:CD3, CD45RO , CD43, CD5, CD8,CD4,ALK,GranmB , CD56 。

B cell标记物:CD-20 ,CD79a ,CD23,CD10 ,Kappa ,Lambda CD21 CD38 ,CyclinD1 ,Bcl-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

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预后越好。

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

ER、PE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

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

野生型半衰期很短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喉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检测。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nm23蛋白高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存活期相对较长。

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阳性反应弱阳性或阴性。

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

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

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

其他villin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

间皮瘤也经常为villin阴性表达,因此在一些情况下Villin还可以作为鉴别间皮瘤和腺癌使用抗体的一种。

但是也有一些非胃肠道来源的肿瘤可表达villin,如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粘液性癌、肾细胞癌和小部分肺癌。

也有一些专家报道Villin在部分宫颈内膜腺癌病例中表达。

肝癌的诊断:Vill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显示出毛细胆管结构,因此它也可能在表达部分肝癌的管状结构上很有用。

多克隆CEA是用于此目的的第一种试剂,而且CD10 (CALLA)在表达肝癌的该结构上也非常有用。

多克隆CEA、villin和CD10 (CALLA)在肝癌病例上的表达,相互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冲突,因此如果怀疑肝癌的可能性,建议将这三种抗体共同使用以协助疑难病例的诊断。

Vill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上的应用:Vill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研究上也很有帮助。

众所周知,类癌和胰腺的胰岛细胞肿瘤具有相相似的形态学特征,仅在形态学上区分这两种肿瘤几乎是不可能的。

Villin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用,因为据文献报道在85%的胃肠道类癌病例中有villin的表达,但在胰岛细胞肿瘤上未见阳性表达报道。

Villin在类癌上的表达通常为胞膜阳性。

另外,有一些证据表明villin在胃和下消化道的小细胞癌上的表达率比在其他部位的小细胞癌上要高。

如:肺、食道、膀胱或前列腺等。

据文献报道,大约有40%的肺类癌病例villin阳性,在其他一些神经内分泌肿瘤上,如甲状腺髓样癌和少数的美克尔细胞瘤上也有villin的表达。

TS胸苷合成酶,是5-FU重要作用靶点,如果其高表达,阳性反映++以上,提示肿瘤细胞对5FU耐药。

腺、少数间叶组织,常用于神经鞘瘤、恶黑、脂肪肉瘤、软骨肿瘤诊断。

NSE主要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

肿瘤诊断。

EMA上皮膜抗原,糖蛋白,广泛分布各种上皮及其肿瘤。

100%。

亦可用作其他癌症的诊断标志物。

对各种癌症细胞进行检查后发现,结肠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淋巴瘤和黑素瘤都过度表达AMACR,以结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癌表达最高。

在Burkitt淋巴癌,慢性髓性白血病等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

近几年来发现该抗原在造血系统外的某些肿瘤中有表达,如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

抗体在对肾细胞癌进行诊断和鉴别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好的标记作用,被认为是HD的重要标志物。

除HD的鉴别诊断外,对胃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肿瘤CD15的表达研究发现,CD15表达随癌细胞分化程度下降、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增高而明显增高。

认为CDl5的表达是判断肿瘤的发展、预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良好指标。

免疫电镜观察显示,CD15抗原主要分布于大肠癌细胞浆的界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及近细胞核膜处,CD15可能是通过对所结合的铺基构型改变影响和参与肿瘤的形成和转移过程。

CD56为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主要分布于大多数神经外胚层来源细胞,常用于星型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也是NK细胞瘤的重要标志,也标记小细胞肺癌。

表达、低分化低表达。

胞来源肿瘤、包括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首选)。

些神经组织细胞,多用于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GIST 80-90%.CD31也标记血管内皮。

主要作为透明质酸受体,结合透明质酸后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而CD44v 则主要表达于转移的肿瘤细胞。

李道明等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了42例食管鳞癌CD44v4/5的表达,结果发现,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6.19%(16/21),而非转移组的阳性率为42.86%(9/1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癌巢周边的癌细胞、肌间浸润的癌细胞、有核分裂的癌细胞和癌栓中的癌细胞及浸润脉管壁的癌细胞均呈强阳性表达。

张成武等检测了20例正常胃粘膜上皮、43例异型增生和85例胃癌组织CD44v6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粘膜无表达,而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阳性率分别为30.2%和74.1%,其表达强度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生长方式、静脉和淋巴管侵袭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

以上结果均表明,CD44v的高表达构成了肿瘤细胞的侵袭性与易转移性。

NESTIN,神经干细胞中极为丰富。

肿瘤相关抗原72 (TGA72) 多种恶性上皮性肿瘤表达TGA72,尤其是乳腺癌、卵巢癌和结肠癌。

正常上皮细胞、肉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通常TGA72阴性。

TGA72抗体用于乳腺癌的研究较多,其高表达通常与肿瘤体积大、淋巴结转移瘤细胞分化差及高增殖活性有关。

(EP-CAM),对上皮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起着重要作用。

多种肿瘤可有GA733表达,尤其是乳腺癌、结肠癌及肺癌等。

Kubuschok等采用GA733对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淋巴结中隐匿性微转移灶进行检测,发现隐匿灶的检出是判断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子。

结肠癌GA733表达形式与肿瘤预后有关,细胞膜及细胞浆的表达预后较基膜侧的表达为差。

肺肿瘤研究中发现,大多数肺的小细胞癌、原发性和转移性肺腺癌、少部分大细胞未分化肺癌、大多数非典型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TF-1阳性,而肺鳞癌及绝大多数典型类癌TTF-1阴性。

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TTF-1亦阳性,而TTF在其它组织表达阴性。

据此认为TTF-1可用来鉴别肺腺癌与鳞癌,并有助于与肺转移性腺癌的鉴别。

分化和甲状腺球蛋白分泌调节的基础物质,可促进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碘/钠的转运,•TTF-1与血清TSH的活性有关,活性的TSH-R 可增强TTF-1的表达。

TTF-1在良恶性甲状腺组织中表达不同,正常甲状腺和良性腺瘤表达多,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滤泡癌中表达少,未分化癌中不表达,TTF-1在恶性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强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强,而且病变存瘤期长,复发机率高。

TTF-1在肺癌中的表达75%的肺非小细胞癌(NSCLCs)阳性表达,腺癌(ACs)明显高于鳞癌(SCC),90%以上的原发性小细胞肺癌(SCLC)表达阳性,TTF-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s)阳性表达强度与病人的预后成呈负相关,可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指标,肺的典型性类癌(TCS)均为阴性,表明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可能有一个不同于TCS的共同起源的理论。

临床常见的免疫组化指标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近年来,由于免疫组化实验方法在各医院病理科的迅速普及,许多患者的术后标本可以进行免疫组化检查。

这对于患者的诊断、分型以及术后的综合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临床上常见的一些指标及其意义进行综诉。

人类最先发现乳腺癌细胞和激素的关系始于1896年。

Bentson观察到乳腺癌患者切除卵巢后可使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

1967年Jensen发现人类乳腺癌中含有ER。

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研究。

女性正常乳腺的细胞上存在ER和PR,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ER和PR对细胞功能进行调节。

当细胞恶变时,肿瘤细胞可以部分地或全部保留正常的受体系统,其功能与正常细胞相似。

这种肿瘤细胞的生长仍然依赖原来的激素环境调节,称为激素依赖性肿瘤,临床上称为ER阳性乳腺癌。

有些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其受体系统保留很少或完全丧失,不能再作为激素的靶细胞,其生长不再受激素的控制与调节,临床上表现为ER阴性乳腺癌。

Jensen发现ER后,很快又发现PR,并证明PR的合成与雌激素和ER复合物在核内发生的变化过程有关,PR 的形成直接受ER的控制和调节,故PR阳性的乳腺癌,ER大多为阳性。

临床上可以通过对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检测,得出肿瘤细胞内激素受体含量的水平,从而提示乳腺癌的预后信息和指导内分泌治疗。

据报道乳腺癌ER、PR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0%~60%、30%左右。

许多文献均已证实,ER、PR变化与乳腺癌病人预后密切相关,亦与其他公认的预后因素,如肿瘤分级、倍体性及分期有关。

高分化肿瘤或临床分期较低的肿瘤ER、PR更可能阳性,受体阳性肿瘤细胞的明显减少与细胞增殖分级增高、c-erbB-2癌基因扩增增加及EGFR表达增加有关。

免疫组化抗受体检测可预测乳腺癌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性。

无ER或PR表达的肿瘤对激素治疗通常反应性差,而ER 及PR阳性肿瘤则对激素治疗反应性高。

1974年美国Bethesde国际会议,综合世界各国400多例各种方式的内分泌治疗报道,表明事先未经激素受体测定的乳腺癌患者,应用内分泌治疗有效率只有30%;而经ER测定阳性者有效率达55%~60%,受体阴性者有效率5%~8%。

TAM治疗无效的原因与ER的异常结构有关。

其后多年病例不断积累,报道的有效率基本在这一水平。

1998年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国际权威协作临床研究报道37 000例乳腺癌患者的结果表明:①乳腺癌术后辅助三苯氧胺(TAM)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死亡率;②TAM对绝经后患者有效,绝经前患者也有一定疗效;③ER阳性患者用TAM效果最好,ER不明的患者也有效;④辅助化疗后加用TAM,能进一步提高疗效;⑤延长服药时间能提高疗效;⑥服用TAM明显降低对测乳腺癌发生率;⑦长期服用TAM会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