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敦煌》解读

合集下载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敦煌》的纪录片,对于这部作品,我感受颇深。

敦煌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个充满神秘和艺术魅力的地方。

而这部纪录片,以其真实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敦煌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的底蕴。

片中,我了解到敦煌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上这里曾是汉、唐两朝的边陲要塞。

这个地方因为它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背景而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在片中,我看到了无数精美的壁画和珍贵的佛像,它们以其细腻的线条和丰富多样的色彩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

片中,制作组走访了很多文化学者和艺术专家,通过他们的讲解,我了解到敦煌艺术的精髓所在。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文化交流节点,敦煌吸引了来自中亚、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影响。

因此,敦煌独特的文化融合使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不仅包括了佛教的宗教思想,还有希腊、波斯等外来文化的影响。

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瑰宝,它们融合了中国古代绘画技法和西域文化,展现了丰富的主题和多样的艺术风格。

画家们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了佛教故事、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这些壁画既具有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融入了超凡脱俗的佛教意象,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

在纪录片中,我还了解到敦煌音乐的独特魅力。

片中有一场现场演出,我见证了传统敦煌音乐的表演。

敦煌音乐以其独特的音律和华丽的演奏方式闻名于世。

据专家介绍,敦煌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遗产,它的流传与保存并不容易。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音乐的需求有限,因此敦煌音乐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

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看到了一些年轻人对敦煌音乐的热爱和努力,他们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弘扬和传播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敦煌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的游客。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们被敦煌的美景和文化所震撼。

他们在洞窟中仔细观赏壁画的细节,感受着千年文化的沉淀。

《敦煌》第二集解说词:千年的营造

《敦煌》第二集解说词:千年的营造

《敦煌》第二集解说词:千年的营造他叫彭金章,今年70岁,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49岁时来到敦煌,开始了一段与莫高窟为伴的考古生涯。

二十一年来,他时常往返于大泉河两岸,河边的林荫小道此时秋意正浓,河的另一边,绵延一千六百多米的崖壁上,大小不一,排列着七百三十五个洞窟。

如此大规模的窟群因何而来,又是如何建造的,一直是他考古研究的目标。

在莫高窟有四把钥匙,可以打开这里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中国文化千余年来存留的奇迹就在这一扇扇窟门背后绚烂无声。

那思维禅定的瞬间,那融入慈悲的微笑,在那色彩与线条之间流动的乐章,带领我们穿越了久远的历史长河,重现昔日永恒的时光。

这是公元848年,在敦煌从安史之乱开始的战乱局面已经持续了九十三年。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张议潮的人募兵集众发动一场血战,收复了多年战乱的敦煌城。

三年后,唐王朝在敦煌设置了归义军,收复失地的功勋将领张议潮被任命为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接到任命后,张议潮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仪式。

在后来为他修建的功德窟——莫高窟156窟的南壁上,那次游行的壮丽场面被绘制成为一幅壁画长卷,至今保存完好。

在修建洞窟的时候,张氏家族在前室北壁上留下了一方题记,它对后来人研究莫高窟营造历史非常重要。

随着时间的流逝,墨色因墙体的斑驳而模糊,有幸的是,在藏经洞发现了当时题写时所留下的纸稿,在这份名为《莫高窟记》的题记中,整个莫高窟营造的缘起渐渐在字里行间浮现。

这是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

中国北方正处于五胡十六国的战乱纷争,人们对和平生活充满向往,佛教也开始走向兴盛。

丝绸之路上往来印度和中原的僧人也络绎不绝。

这时有一位名叫乐僔的出家人,向西行游途经敦煌鸣沙山,忽然看到前方千佛现出真容,熠熠金光将他笼罩。

经历了这片神奇的景象,乐僔不再行走,他决定在鸣沙山东面的崖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第一个洞窟。

和所有的研究员一样,彭金章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洞窟打交道,在这些已经经历了一千余年时光的洞窟里,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被忽略。

《敦煌》纪录片解说词

《敦煌》纪录片解说词

《敦煌》纪录片解说词公元1006年,这座戈壁上的城市再次被恐怖所笼罩,位于新疆与中亚的黑汗王朝,占领了于阗王国之后,可能继续向东推进。

消息传来,饱受战争劫难的三界寺里的僧人们意识到又一次大难将至,他们出门逃难。

就在逃难之前,他们把所有不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全都藏进了这个小小的洞窟中,然后用泥壁封好,绘上壁画,一切显得了无痕迹。

三十年过去了,信奉佛教的西夏王朝,最终占领了这座城市。

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次出门逃难的僧人们再也没有回去,这个藏有经卷文书的神秘洞窟至此变成了尘封千年的秘密。

九百多年过去了,1900年初夏的一天,一个来自湖北的普通老道士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神秘的洞窟。

当洞窟中的这些文物宝藏重见天日,丝绸之路上这座几乎被遗忘的历史文化名城,终于告别了千年的沉寂,重新获得了世界的瞩目,它曾经的辉煌,也渐渐变得清晰而鲜活起来。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史记·大宛传》中这段文字是敦煌地名的最早记载,后人解释敦煌的意思,敦,大也,煌,盛也。

战国时代,强大的月氏吞并了羌人,秦朝末年,他们又驱走当地的乌孙人,从此,月氏人成为敦煌与河西地区的主人,然而,没有永远的强者,公元前209年,崛起的匈奴击败月氏成为这里的新主人,并不断侵犯汉朝边境。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大月氏合击匈奴,但此时的月氏人乐不思蜀,张骞只好空手而返,张骞却有意外的收获,他将这次长达十三年的出的使见闻,向汉武帝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成为汉武帝随后用兵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的重要参考。

当时汉武帝打匈奴,就是匈奴与羌人结合以后呢,把河西走廊占领以后呢,汉朝政府在与世界接触的这个窗口路线整个堵掉,他没办法,他要跟世界接触,必须把这个匈奴和羌人对他的围堵形成的包围要打破。

公元前121年,雄大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一支远征军西出河西,结果,霍去病击败匈奴,从此,河西纳入汉朝的版图。

为确保敦煌与河西地区的长治久安,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在河西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进行行政管辖,并大规模移民屯田,敦煌逐渐繁荣起来,从此,有文字记载的敦煌历史正式开始,中西交通的陆路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也得以开通。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引导语:纪录片《敦煌》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影片,而有关《敦煌》观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本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纪录片《敦煌》观后感一经好友推荐,得知中央新闻频道正在播放纪录片《敦煌》,共10集,拍摄耗时6年。

每晚等着看是看不到的,于是网上下载来看。

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但同时也听说因为不懂,外行只是看热闹。

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这部纪录片,以备往后真的去敦煌也好有所感受。

但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

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

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

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

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

心寒啊~~~。

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

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

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

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

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

不怪他,不怪他,呵呵!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

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解析

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解析

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纪录片《敦煌》十集篇目:第一集《探险者来了》第二集《千年的营造》第三集《藏经洞之谜》第四集《无名的大师》第五集《敦煌彩塑》第六集《家住敦煌》第七集《天涯商旅》第八集《舞梦敦煌》第九集《敦煌的召唤》第十集《守望敦煌》第一集探险者来了“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

他叫斯坦因。

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1907年初夏,他第一次来到敦煌。

敦煌位于亚洲中部,东经93度,北纬40度。

它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青藏高原,这个位于中国甘肃西部,这个仅有十八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1000年前,曾有四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

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

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

但是,当斯坦因来到时,这个沙洲小县已经被中国人遗忘了。

陆续登场的是西方人。

他们有英国人,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飘扬着他们的米字旗;有法国人,在东南亚丛林里,已经布满了他们的身影;有德国人,他们已经在中国山东建起了欧式洋房;还有俄罗斯和亚洲新崛起的日本,他们正在中国的东北开战。

当这些国家越来越强大时,古老的中国仍在沉睡。

王道士1900年,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开始了他第一次探险。

与京城轰轰烈烈的庚子战乱相比,他的身影有些微不足道。

但是,这一年敦煌城外的一个小人物,不经意间将他和这片山崖连在了一起。

当天“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缝,”在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写给慈禧太后的信中,藏经洞的发现颇有一些神秘。

之后他说,“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壹所,内藏古经万卷。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敦煌,这个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神秘之地,一直以来都令我心驰神往。

当我观看完关于敦煌的纪录片后,内心的震撼与感动久久无法平息。

纪录片中的画面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

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矗立着的莫高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

那些洞窟中的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每一幅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纪录片中对一位壁画修复师的细致描绘。

他叫老张,一个普普通通却又身怀绝技的匠人。

老张从事壁画修复工作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

他个子不高,身材偏瘦,可眼睛里却透着一股子专注和坚定。

老张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着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的壁画。

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像是在对待自己最珍贵的宝贝。

他拿着小小的刷子,一点点地清理着壁画上的灰尘,动作轻柔得仿佛是在抚摸婴儿的肌肤。

有时候,为了修复一个小小的破损处,他会在洞窟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我记得有一次,纪录片拍到了老张修复一幅壁画中人物眼睛的场景。

那眼睛的线条已经模糊不清,颜色也褪去了大半。

老张先是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嘴里还念叨着:“这眼睛啊,可是整幅画的灵魂,得让它重新活起来。

”然后,他调制出一种特殊的颜料,那颜色和原来的壁画简直一模一样。

他拿着细小的毛笔,一笔一笔地勾勒着,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可他的手却丝毫没有颤抖。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那人物的眼睛终于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老张直起腰,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对着镜头说:“你看,这眼睛是不是又有了神?”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敬畏。

还有一次,遇到了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

一幅壁画因为洞窟的渗水,出现了大面积的剥落。

老张着急得不行,他四处请教专家,查阅资料,不停地尝试各种修复方法。

那段时间,他几乎吃住都在洞窟里,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老张找到了一种创新的修复方法。

他先用特殊的材料填补了剥落的部分,然后再进行上色和打磨。

《纪录片敦煌解读》文献综述

《纪录片敦煌解读》文献综述

《纪录片<敦煌>解读》文献综述学生:某某某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指导老师:某某某长江大学文理学院2010年3月,央视传媒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十集大型纪录片登上中央电视台的大荧幕,该记录片播出以后很快的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一些敦煌研究学者的肯定,可以说,纪录片《敦煌》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对中国敦煌文化的理解和阐释,更在于他为中国的纪录片开创了一个新的前景,弥补了以往中国纪录片在创作上面的缺憾和不足。

胡正荣在《敦煌,一种晚来的成熟》中指出敦煌的制作播出,是关于中国纪录片领域一段喧嚣历史的真正转折点,无论就其立意、制作,乃至播出,虽不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却象征着中国电视从专业角度而言的一种真正的成熟面貌。

[1]纪录片《敦煌》的播出,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将很多中国人心中那说不出的敦煌情结进行一个解读,我们更可以将它说成是在进行一种情感的精致表现。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当前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并且通过对其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将这些优秀的思想和表现形式更好的运用到我国以后纪录片的拍摄中去。

而我大致整理了有关纪录片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关于对纪录片《敦煌》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敦煌》的内容选择与中国当前社会的文化需求马海燕,周俊敏在《浅论我国现代文化需求的发展及文化消费与体验》中指出,社会越发达,展现在人类面前的文化系统就更大、范围更广、内容也更丰富了,这就要求有更多的文化资源提供,让人类吸纳,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在不断吸纳的过程中,人类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并不断创新文化,正是在这个反复的吸收、运行、创新的文化进化过程中,文化需求变得空前旺盛。

[2]李城,欧阳宏生在《纪录片:全球视野与民族审美的多元融合》中指出,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作品敏锐地以人文意识作为主题支撑,叙事风格坚持以宏大叙事为主,市场意识增强,开发后续衍生品,使得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3]薛颖在《<敦煌>:用影像诠释历史》一文中提到,1981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敦煌石窟时提出明确的目标:外国人搞了几十年敦煌学,我们落后了,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象征着敦煌学回到了故乡。

纪录片《敦煌》解读

纪录片《敦煌》解读

纪录片《敦煌》解读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敦煌》解读2010年3月,央视传媒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十集大型纪录片登上中央电视台,该记录片播出以后很快的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一些敦煌研究学者的肯定,可以说,敦煌的制作播出,是关于中国纪录片领域一段喧嚣历史的真正转折点,无论就其立意、制作,乃至播出,虽不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却象征着中国电视从专业角度而言的一种真正的成熟面貌。

[1]近几年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于纪录片《敦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究纪录片《敦煌》可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二、对纪录片《敦煌》将历史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看其是如何通过它的表现方式起到一个提炼,延伸,并通过这种对生活的提炼和延伸给人以启示的教育作用;三、通过对纪录片《敦煌》的研究,吸取其中的优秀经验,为以后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结构上,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来对纪录片《敦煌》进行解读。

第一个部分将重点从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整体状况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需求状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二个部分以我国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背景进行分析,结合纪录片《敦煌》的内容和特色去分析其引起广大学者和观众关注的原因;第三部分将就纪录片《敦煌》表现形式来进行研究,从纪录片的故事化表现形式及情景再现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在第四部分,将以纪录片《敦煌》为我国的纪录片所带来的启示来进行叙述,虽然这些宝贵经验现在还停留在一个创新试用的阶段,希望这些研究可以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一、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一)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纪录片创作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创作标榜着人文关怀精神,高举纪实主义大旗,成功的把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推入了一个巅峰。

而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至今,中国的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观众们对纪录片的热情慢慢消退,各种电影电视、综艺娱乐和新闻节目成为电视上最受关注的三大板块,纪录片却在这些节目的不断发展壮大中日益受到冷落,这使得纪录片在创作上也逐渐进入一种萎缩的状态。

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第4集)

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第4集)

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第4集)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第4集)2010-10-27 23:58《敦煌》:第四集《无名的大师》解说词第3窟(元)北壁千手千眼观音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出名的绘画大师,但他们的作品却很少流传到今天。

战乱、毁灭、流失和野蛮的破坏,将他们绝大多数伟大的创作永远埋葬在了历史的深处。

知道我们发现了敦煌莫高窟,这个隐身在大漠里的美术馆。

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一千多年间,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在这里保存了下来。

这是历代无名大师们为我们留下的艺术珍宝。

然而,历史上关于他们的记载却几乎是空白。

现在我们只能从零星的壁画题记和敦煌遗书,去追寻这些大师的踪影了。

这是正在前往敦煌的画匠叫史小玉,他的生活和经历是我们根据学者的研究,用真实的历史片断拼接出来的。

他的名字出现在莫高窟第3窟的西壁上,那幅名扬四海的千手观音就画在这个洞窟里。

有人断定第3窟的壁画就是史小玉所画,但还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元代的一名游客。

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我们将追随这个曾在莫高窟驻足或生活过的真实人物,接住他来解读那些辉煌灿烂的敦煌壁画。

让我们回到公元1351年,这一年,史小玉从甘州来到了敦煌。

此时这座交通西域的重镇正由元代宗室速来蛮镇守,速来蛮崇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佛教依然是这一时期敦煌各民族最主要的信仰。

汉文、西夏文、八思巴文、会鹘文、梵文、藏文,这些都是敦煌当时最常见的文字。

现藏于敦煌研究院的六字真言碑,就是用这六种文字分别刻成。

碑文是观世音菩萨的心咒。

公元1348年,速来蛮出资在莫高窟刻立了这块石碑。

三年后在他的筹划下,位于莫高窟壁前的皇庆寺也迎来了第一次重修。

那是一个面向东方的峭壁,用木制栈道和阶梯连接的数百个洞窟像蜂巢般挤满了黄色的壁岩,那里就是敦煌的千佛洞。

在同行工匠的描绘下,史小玉对即将前往工作的地方充满了期待。

徜徉在这些古老的洞窟之间,当年僧侣们打坐修行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史小玉看到的这些画像,是莫高窟留存至今最早的壁画。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敦煌纪录片《敦煌》纪录片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现状的电视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以生动的视觉效果和详实的史料记载,全面地展示了莫高窟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绘画艺术以及遗址保护等问题。

首先,我被影片所展示出来的莫高窟的艺术和文化内涵所吸引。

在莫高窟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雕塑和壁画,是中国北方佛教艺术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影片中对莫高窟绘画的展示非常详尽,除了介绍绘画技法以外,还介绍了佛教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描绘。

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艺术才华,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和文化水平,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厚重。

其次,我被纪录片所呈现的莫高窟修复过程所感动。

莫高窟的长期存在和自然风化引起了许多的破坏状况,所以对莫高窟的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从影片中,我懂得到莫高窟保护修复工作的复杂性和艰辛性,莫高窟保护的成果之所以能够取得,是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工人的共同努力和智慧结晶。

同时,在看到那些劳动者辛勤的付出和贡献过程,我对领导能够保护莫高窟而感到满意。

最后,我感觉到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对莫高窟艺术和历史的介绍,更是对人们艺术修养和爱国情怀的提高。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能感受到莫高窟的博大精深、多彩文化内涵,也能了解到古代人们对佛教信仰和历史人物的崇拜与敬仰,更重要的是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总之,《敦煌》这部纪录片,饱含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可以让人们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也可以让人们体会到现代人的艺术智慧和勤劳务实。

这是一种纯正而细腻的文化体现,让人们在面临当前时期的文化民俗深深意识到,时代在变迁,文化必须传承。

大型纪录片《敦煌》 影评

大型纪录片《敦煌》 影评

大型纪录片《敦煌》影评
《敦煌》是一部以中国文化古迹——敦煌莫高窟为主题,以敦煌文化及其背景、历史意义及其三十年来修复生变记录为主线,穿插千百年西夏和回鹘文化的大型纪录片。

在《敦煌》的剧情中,首先出现的是人们的宏伟愿景:将古迹保护得更好,使其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

影片以过去多事之秋的敦煌莫高窟和三十年修复的前景为背景,以激动人心的声音介绍敦煌文化的历史,而古迹恢复工程也是影片的亮点,让人们看到古迹修复活动的有趣过程:30年来,科学家们不断开发出一系列新技术,大量应用于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窟藏筑物进行修复,古志愿者们跋涉无数,为拯救和恢复古迹而奋斗,中国政府也努力谋求更多资金来投资这一项环保工作,科学家们不断研究新技术和技术,以广泛的文化影响力促进古迹的进一步保护和修复。

《敦煌》强调了文化、历史以及保护传统文化古迹的重要性。

敦煌莫高窟,最显著的是其中蕴藏着的重要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从政治,外交方面解释了西夏文明的传播,也反映出古代大多数东亚国家相互融合,交流的轨迹。

这部影片成功地将几百年前千百年前汇集在一起,让观众全面地了解了敦煌莫高窟的价值,以及凝聚敦煌文化的来源以及它后来迎来的怎样多种文化的融合,更是让观众向古迹致以无尽的敬意和肃然起敬的心情。

影片中学者们对敦煌莫高窟的研究成果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帮助观众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含义以及精神内涵。

总而言之,《敦煌》是一部精彩纷呈、剧情曲折的大型纪录片,其中穿插着千百年西夏和回鹘文化乃至敦煌修复生变的厚重记忆,颇有历史教训感慨,给观众带去一份宏大的历史情怀和文化景观。

《敦煌》展示的是千年文明的恢宏,它是我们的历史,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

《敦煌》纪录片解说词解读

《敦煌》纪录片解说词解读

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纪录片《敦煌》十集篇目:第一集《探险者来了》第二集《千年的营造》第三集《藏经洞之谜》第四集《无名的大师》第五集《敦煌彩塑》第六集《家住敦煌》第七集《天涯商旅》第八集《舞梦敦煌》第九集《敦煌的召唤》第十集《守望敦煌》第一集探险者来了“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

他叫斯坦因。

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1907年初夏,他第一次来到敦煌。

敦煌位于亚洲中部,东经93度,北纬40度。

它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青藏高原,这个位于中国甘肃西部,这个仅有十八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1000年前,曾有四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

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

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

但是,当斯坦因来到时,这个沙洲小县已经被中国人遗忘了。

陆续登场的是西方人。

他们有英国人,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飘扬着他们的米字旗;有法国人,在东南亚丛林里,已经布满了他们的身影;有德国人,他们已经在中国山东建起了欧式洋房;还有俄罗斯和亚洲新崛起的日本,他们正在中国的东北开战。

当这些国家越来越强大时,古老的中国仍在沉睡。

王道士1900年,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开始了他第一次探险。

与京城轰轰烈烈的庚子战乱相比,他的身影有些微不足道。

但是,这一年敦煌城外的一个小人物,不经意间将他和这片山崖连在了一起。

当天“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缝,”在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写给慈禧太后的信中,藏经洞的发现颇有一些神秘。

之后他说,“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壹所,内藏古经万卷。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敦煌纪录片敦煌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古迹,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位于沙漠之中的古代城市。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部纪录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敦煌的悠久历史,敦煌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敦煌的壁画、佛经和音乐等文化遗产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是敦煌之所以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原因。

纪录片还详细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制作工艺和内容。

壁画是敦煌石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精美细腻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

壁画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场景细致入微,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世界中。

而纪录片则通过详细的解说和现场实地考察,向观众展示了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让人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纪录片还介绍了敦煌的音乐艺术。

敦煌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而闻名。

纪录片通过展示传统乐器的演奏和舞蹈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了敦煌音乐的美妙和动人之处。

这些音乐和舞蹈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纪录片还介绍了敦煌的佛教文化。

敦煌是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宝库。

纪录片通过介绍敦煌石窟中的佛像和佛经,让观众了解到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和禅宗的修行方式。

佛教艺术给人以宁静和平和的力量,让人感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纪录片还介绍了敦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敦煌的沙漠环境和自然风化等因素不断威胁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保护和传承工作尤为重要。

纪录片展示了科学的保护方法和技术手段,也介绍了一些敦煌石窟的修复项目,让观众了解到了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默默付出和努力。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敦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敦煌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更是一个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我为我们国家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也深深体会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敦煌》的艺术特色

《敦煌》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的艺术特色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敦煌》这个电视纪录片的艺术特色,从音乐制作、故事情境、色彩画面这几个方面进行评析,《敦煌》以其不俗的音乐,唯美的画面,精美的制作,连贯的叙事超脱于传统的电视纪录片,达到了良好的观看效果。

关键词:唯美;缓慢;干净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1十集高清电视纪录片《敦煌》是于2006年10月开拍的,到2010年2月份才开始在央视首播,制作周期也保证了这个片子的质量,这是一个大制作、高标准、高追求的纪录片。

这个纪录片主要通过敦煌的历史变迁展现中国的兴衰荣辱,整个片子空灵大气,观来令人回味悠长。

该片通过历史背景、人物故事与画面场景的艺术构思,引领观众穿越时空局限,全面、真实地欣赏其精华,体味其精髓,受到一次次心灵的震撼和艺术熏陶。

《敦煌》通过镜头的缓缓拉长,人物的优美舞姿,解说的慢声轻语,壁画的美轮美奂,专家的精彩解说等等,给人们展现了敦煌的耀眼、敦煌的耻辱、敦煌的高贵、敦煌的神秘,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给人们一个前所未有的敦煌。

一、音乐独特节奏缓慢《敦煌》一开始,许巍那苍凉的声音就把人带入了那悠远的历史中去,歌词也能与整部片子的韵味一致,听起来让人的心开始空荡起来,给人的心灵进行一次洗礼,抛弃一切世俗杂念,走进敦煌的历史里。

片子一改以往纪录片片头曲采用民歌、轻音乐等传统乐曲,而是采用摇滚歌手许巍的《悠远的天空》,这首歌完美地与敦煌的意境契合,历史意味比较浓。

片中的部分音乐出自张楚、何勇之手,既有传统的民间音乐,同时也有现代的因素,这些元素可以吸引一部分喜欢摇滚的年轻观众。

由于敦煌是一个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地方,片中不时配有佛教色彩的音乐,类似吟诵,类似念经,缓慢的乐声令人如临其境。

整个纪录片节奏缓慢,音乐及配音都像小溪水一样缓慢流淌,镜头缓缓推动,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享受在故事的叙述中。

各种壁画、雕塑、舞蹈、行人、骆驼都展现了这个被人遗忘的世外洞天的美。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敦煌》纪录片《敦煌》纪录片讲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之美。

这部纪录片以白马骑士为引子,带领观众了解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和塞上文化。

对于我这样对敦煌并不了解的人来说,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很大的视听冲击。

当白马骑士站在敦煌莫高窟面前,我仿佛可以感受到这座古老地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莫高窟内的壁画和雕塑。

这些艺术品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更展示了敦煌地区的文化、宗教和艺术特点。

整个莫高窟内的造型、色彩和比例都可以令现代人惊叹。

当我听到莫高窟内多少次修复后的色彩并非原本的颜色时,我更能体会到这些艺术品的珍贵和难得一见。

对我而言,这部纪录片带给我的感觉就像强烈而美丽的春风,吹散了我内心的沉闷和压抑。

敦煌的雄浑和细腻的风景,加之白马骑士生动的介绍,也让我越发想去一探究竟。

纪录片中讲述了敦煌的历史背景,其中包括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还有莫高窟的创造背后的人文背景。

其次,片中更展示了一幅幅壁画和细腻雕塑的美丽,介绍了壁画在造型和色彩方面的独特之处,让我不由得想去亲身一游。

总之,《敦煌》纪录片是一部开阔视野和拓宽艺术涵养的好看好学之作。

通过这部纪录片,敦煌这座美好的文化地方也将被人们铭记于心,成为我们爱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敦煌》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文化瑰宝——敦煌莫高窟。

当历史深刻地压在你的心头时,你能够感受到它是如此沉重而且美丽。

莫高窟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也蕴藏着古代文明的智慧与艺术。

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它们的重要性和独特的地位。

这些艺术品延续了千年古老的传统,穿越时间和空间,令现代人们惊叹。

另外,纪录片还深入了解壁画制作的历程,介绍了壁画的造型和色彩,并且向我们展示了莫高窟图片的艺术精髓。

总之,《敦煌》这部纪录片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容易忽略历史,忘记那些曾发生的事情。

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纪录片《敦煌》

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纪录片《敦煌》

来的改 变。纪 录片 《 敦 煌 》在制作理念与手法上 的创新 与突破 .正与 敦 煌 》中 的粟 特 商人 沙拉 是 一个 典型 的例 子 ,解 说 词里 明 示 了他
新历史主义的理念不谋 而合 ,这对于 中国的 同类型纪 录片来说有 重要 由制 作 者们 “ 创造 ”而来 : “ 我 们参 照 史料 ,将 这些 历 史碎 片拼

影视 传 媒 ・
大 众 文 艺
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纪录片 《 敦煌 》
陈一 雷 ( 南京 晓庄 学院 2 1 0 0 0 0 )
摘要 :新 历史主义个 个具 体 的人 物 为载 体展 开 ,使 叙 事更 流畅 灵活 。 响的研 究者 ,将 传统 历史观 进行 了解构 ,强调 小写历 史、个人 体验 以 而 值得 我 们注 意 的是 ,在 这 些人 物 中 ,有 史料 中 曾记载 过 的 ,如 及 边缘叙 事。随着时代 演进 ,新历 史主义 的影响 力已从 文学界 逐渐渗 道 士 王 圆 篆 、 英 国 探 险 家 斯 坦 因 、道 真 和 尚等 ; 同时 也 有 一 些 透到 了影视领域 ,在推 崇客 观真 实的纪录 片中,也 可见新历 史主义带 “ 虚 构 ”的人 物 ,如 画师 史 小玉 、工 匠赵 僧 子等 。第七 集 《 舞 梦
接起 来 ,虚 构 出一 个年 轻 的粟 特 商人 形象 ”。利 用 已知 的史 料 , 创作 者 们进 行 了合 理 的想 象和 拼接 ,将那 个 年代 粟特 商人 的典 型 经历 集 中于 沙拉 身 上 ;并通 过 沙拉 的 视角 ,展现 当 时少数 民族商 “ 新历 史主 义 ”兴 起 于 上 世 纪 8 O 年代 ,1 9 8 2 年 ,美 国 加 州 人经 商 时 的见 闻 ,对 那 个 时代 的文 化 、政 治 、经 济进 行描 述 。在 大 学 教授 斯 蒂芬 ・ 格 林布 拉 特在 《 类型 》 ( G e n r e ) 杂 志 的前 言里 首 手法 上 ,使 用真 人 扮演 的 方式 , 以沙 拉的 内视 角进 行 叙述 ,使观 次提 出了 “ 新历 史主 义 ” 的概 念 ,并 被 学 界 逐 渐 接 受 ,包 括 斯 众容 易 产生 一种 亲近 感 ,叙 事 更亲 切真 实 。这 种 利用 已知 信 息碎 蒂芬 ・ 格林布拉特、海登・ 怀 特 等 人 对 此 进 行 了深 入 的 探 讨 与使 片进 行整 合 ,并 加 以适 当虚 构 与合 理想 象 的做 法 ,正 符合 新 历史 用 。深 受 后 现 代 主 义 影 响 的他 们 ,强 调 “ 重构历史 ” “ 调 侃历 主 义对 “ 虚 构 ”开 发态度 。 史” “ 戏 说 历史 ”和 “ 颠覆 历 史 ” “ 解 构 历 史 ” 。借 助 此工 具 , 二 、大 写历 史 的小 写化 他 们对 作 为文 本性 的历 史进 行 了不 同角度 的认 识 。 因为 自身具 备 的纪 实特 性与 文献 价 值 ,纪 录片 常 常成 为人 们 新 历 史 主 义 的影 响力 最 初 集 中 于历 史研 究与 文学 创 作 ,但 记 载 历 史的 重要 工具 。在 几 十年 的 发展 历 史 中,政 论类 型 纪录 片 很 快 扩 展 到 了影 视 领 域 , 包括 历 史 题 材 电影 和 电视 剧 等 。 2 0 l O 曾长 期 占据 中 国纪录 片 的主 流位 置 ,有 学者 把从 新 中 国成立 N 8 0 年 , 由周 兵执 导 的大 型 历史 题材 纪 录 片 《 敦煌 》 问世 ,并于 播 出 年 代初 的这 段 时 间称 为 纪录 片 的 “ 英雄 时代 ”。 。这样 的说 法 并非 后 引起 了业 界与 观众 的 热议 。该 片 在制 作 理念 与 手法 上 的创 新 与 不 无道 理 , 当时 的纪 录 片如 《 伟 大 的土 地改 革 》 《 英雄 赞 》等 , 突破 ,对 于 中国 的 同类 型纪 录片 来 说都 有 重要 的借 鉴 价值 ,而其 大 多承 载 了重 要 的政 治 意义 ,甚 至在 一 定程 度上 承 载 了官 方修 史 用 影像 来表 述 历 史 的种种 方 式 ,也 正与 新历 史 主义 的 理念 不 谋而 的功 能 。它们 结合 历 史 事件 从官 方 的角度 进 行宣 传 教育 ,在 内容 合。 和 形式 上 均受 到 了 当权 者的 影 响,呈 现 出严 肃 、说 教 的特 征 。而 历 史叙 事 的文本 性 这 也是 后续 纪录 片制 作者们 致 力于 改革 的 。 传 统史 学 一般 认 为历 史 都是 既 成事 实 ,是 真实 而 可信 且 不 以 新 历史 主义 者 相信 ,历史 是 由一 个个 最 普通 的个 体 组成 的。 人 的意 识 为转 移 的 ,而对 之 的研 究 也在 这 一基 础上 展 开 。史 学大 作 为传 统 史学 观念 的 反叛 者 立场 出现 ,新历 史主 义将 注 意力 从 官 师 兰克 就认 为 , 历史 学 者不 应有 自己 的主观 判 断 ,而 要在 客 观地 方 记载 上 移开 ,转 而 关注 以往容 易被 忽 略 的细节 :轶 闻趣事 、笔 搜集 和 研读 档 案 资料 之 后 ,如实 地 呈现 历 史 的原貌 。 与之 不 同 , 记 传说 等 ,经 过重 新 的 审视 与加 工 ,又焕 发 出新 的叙 事 魅 力 ,这 新历 史 主义 者 则认 为 ,我 们 认识 到 的历 史并 非 纯粹 客观 的记 录 , 也正是 “ 轶 闻主义 ” 。海 登 特 指 出 “ 新历 史 主 义者 尤 其 表现 而 是 一 些 关 于 历 史 的 叙 述 。 这 些被 我们 解 读 的历 史 文 本 ,是 时 出对 历 史 记 载 中 的 零 散插 曲 、轶 闻轶 事 、偶 然 事 件 、 异 乎 寻 常 代 、政 治 、社 会等 一 系 列因 素合 力 的产 物 ,里 面不 可避 免 的 加入 的 外来 事物 、卑微 甚 或是 不可 思 议 的情 形等 许 多方面 的特别 的兴 了人 为 力量 。他们 将 历史 进程 解 读 为一 个开 放 性 的过程 ,后人 所 趣 ” ,这样 的做 法 致力 于打 破原 有官 方话 语 的垄 断, 以独特 的视 了解 的 历史 ,往往 经 过 了历 史书 写 者们 有意 无 意 的改 写 , “ 每 件 角 揭示 历史 的细节 , 从而 达 到 “ 打破 形式 主 义 的文本 封 锁和 旧历 书 写 的和影 视 的作 品都一 样 ,必 须 经过 浓缩 、移位 、 象征 、修 饰 史 主义 的堂 皇叙 事 的话语 垄断 ” 的 目的 。 的过 程 。 ” 新 历史 主义 正视 这样 的改写 ,并 且一 定程 度 上承认 了 《 敦煌 》 中讲 述 的是 莫 高窟千 百 年来 的 历史 ,时 问跨度 大 、 它 的合法 性 。 事 件线 索杂 、历史 疑 团 多, 如何 合理 地讲 述 这段 历史 ,是一 个 复 长 期 以来 ,纪 录 片 创 作 者 们 都 在 试 图隐 藏 起 自己 的主 观 意 杂 的课 题 。而 在该 片 的叙 事手 法 中 ,可 以见 到新 历史 主 义轶 闻主 图 ,尽 可能 地 接近 事 实真 相 。 由 《 望 长 城 》开 创 的纪 实风 格在 中 义 的影 响 。 以 《 藏 经洞 之 谜 》一 集为 例 ,在 讲到 信徒 们 供养 佛 经 国 的业 界受 到 普遍 推 崇 , “ 同期 声+ 长镜 头 + 跟拍 ”的模 式 曾经 长 的 部分 时 ,创 作者 挑选 了众 多敦 煌写 卷 里记 录 的一个 普 通人 康 秀 期 占据 纪录 片 的主 流位 置 ,甚 至 出现 了个别 纪 录片 “ 为纪 实 而纪 华 ,将 他捐 赠 的物 品— — 银盘 子三 枚 、麦 一 百石 、粟 子 五十 石 、 实 ”的 做法 ,一 味强 调手 法 而忽 略 了 内涵 的挖 掘 。而在 新 历 史主 胡 粉 四斤 , 经 过 专 家 研 究 ,得 出这 些 物 品相 当于 六 百 石 麦 子 , 义 等诸 多 理 论 的 影 响 下 ,现 今 的创 作者 们 开 始 主 动 尝 试 引 入 戏 而 他供 养 的 《 大般 若经 》正好 是 六百 卷 ,根 据专 家 的解 读 , “ 二 剧 、小 说 、影 视剧 等 艺术 形式 中的叙 事 手法 ,以此 直接 指 导对 于 者 的价 格正 好对 上 ”。通 过这 个 细节 的选 取 ,观 众对 信 徒们 捐 献 历 史 的 讲 诉 。 在 新 历 史主 义 者 看 来 ,历 史 与 文 学 之 间有 共 通 之 的 财物 数量 有 了直 观 的 了解 。类 似 的做 法在 片 中多 次 出现 ,通 过 处 :即 当历 史 作为 文本 被 人接 受 时 ,其 深层 本质 同文 学一 样 ,是 这 些看 似微 不足 道 的 小事 , 可 以给观 众 带来 一种 鲜 活 的真 实感 , “ 虚 构 ” 的 。海 登 特 就 曾说过 :“ 哪 怕我 们 承认 小说 家 处理 的 这 种更 符合 观众 生 活经 验 的细 节 ,让 他们 感 受到 历 史真 实 的存 在 是 想 象 中的 事件 , 历 史家 处 理 的 是真 实 的事件 ,我 们 也 应该 认 识 过 。 到 ,把想 象 或 真实 的事 件 糅合 为 一个 可 以理 解 的整 体 ,成 为表 现 三 、叙 事手 法 的故事 化 的对 象 ,这整 个 就是 一个 诗性 的过 程 。 ” 因此 ,对讲 述 的历 史进 新 历史 主义 展 现 出对 叙事 进 行改 造 的强 烈兴 趣 ,体 现在 纪 录 行 改造 和 再创 作 ,是可 以接受 的 。 片 上 ,这种 影 响不 只 局 限于 对 内容 的选择 ,也 为叙事 手 法 的发 展 《 敦 煌 》 中创 造性 地 使用 了 “ 以人 讲史 ”的手 法 ,相对 抽 象 提 供 了依据 。新历 史 主义 者 认为 ,在 正 视历 史开 放 性 的前提 下 ,

纪录片《敦煌》的独特魅力

纪录片《敦煌》的独特魅力

纪录片《敦煌》的独特魅力历时6年拍摄的《敦煌》,让我们在当下浮躁的文化生态中,沐浴到了中华文化和文明的洗礼,它以独特的方式梳理了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揭示了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

在提供丰富历史知识、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本文试图从主题内涵、叙事策略和影像手段三个方面入手来解读纪录片《敦煌》。

一、主题内涵历史文化纪录片在我国纪录片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梳理民族文化,用影像的方式诠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承担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

纪录片《敦煌》从敦煌的传奇发现讲起,描摹了敦煌莫高窟迷人的艺术杰作和文化宝藏,诉说了敦煌从繁盛到浩劫的曲折历史,也记叙了几代中国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敦煌》延续了历史文化纪录片用影像传播中华文化的理念,全方位展现了敦煌2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

而《敦煌》的价值远远不止是对敦煌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作为一部大型的历史文化纪录片,该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凸显人文关怀,重视人文意识和个体生命,让观众在体验个体生命情感的同时感受历史文化的宏大。

正如许继峰评价说:“周兵的作品改变了中国纪录片的生态,几年前的《故宫》使中国纪录片的叙事方式由过去的讲道理转向讲故事,《敦煌》又向前迈进一步,开始真正关注到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

”在影片中导演始终秉持着一种人文情怀,特别关注站在历史背后的创作者和传承者,关注文化背后的人,高扬生命情感。

纪录片《敦煌》共10集,依次为:《探险者来了》、《千年的营造》、《藏经洞之谜》、《无名的大师》、《敦煌彩塑》、《家住敦煌》、《天涯商旅》、《舞梦敦煌》、《敦煌的召唤》、《守望敦煌》。

每集都以一个主要历史人物为线索,探险者斯坦因、道士王圆篆、画匠史小玉、寡妇阿龙、舞女程佛儿、敦煌守护者常书鸿……他们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虚构的,有的耳熟能详,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命运都汇聚在这里——敦煌。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敦煌》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纪录片通过富有艺术感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向观众展示了敦煌这座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遗址,让我对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敦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纪录片从敦煌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开始,让我了解到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

它位于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却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宝藏。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敦煌是重要的商业枢纽,吸引了来自东西方各个国家的商人和文化交流。

这里曾经是佛教的圣地,有着独特的佛教艺术传统,纪录片通过详细介绍壁画、佛像等文物,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

纪录片还讲述了敦煌壁画的发现和保护工作。

壁画是敦煌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然而,由于岁月和自然的侵蚀,这些珍贵的壁画面临着严重的破坏。

纪录片介绍了敦煌研究院和文物部门的努力,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推动,使得这些壁画得到了保护和修复。

我由此感受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文化遗产。

除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纪录片还展示了壮丽的自然风光。

敦煌的沙漠和山川形成了壮美的景观,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师前来观赏。

纪录片通过精美的摄影和空中镜头,将这些美景呈现在观众面前。

我被这些壮丽的自然景观所震撼,觉得敦煌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遗址,更是一座自然的宝藏。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过详细的文字和精美的画面,让我对敦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意识到敦煌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宝库,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也让我更加自豪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同时,纪录片中的壮丽景色也让我心生向往,我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自去敦煌,亲眼目睹这些美丽的景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敦煌》解读2010年3月,央视传媒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十集大型纪录片登上中央电视台,该记录片播出以后很快的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一些敦煌研究学者的肯定,可以说,敦煌的制作播出,是关于中国纪录片领域一段喧嚣历史的真正转折点,无论就其立意、制作,乃至播出,虽不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却象征着中国电视从专业角度而言的一种真正的成熟面貌。

[1]近几年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于纪录片《敦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究纪录片《敦煌》可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二、对纪录片《敦煌》将历史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看其是如何通过它的表现方式起到一个提炼,延伸,并通过这种对生活的提炼和延伸给人以启示的教育作用;三、通过对纪录片《敦煌》的研究,吸取其中的优秀经验,为以后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结构上,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来对纪录片《敦煌》进行解读。

第一个部分将重点从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整体状况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需求状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二个部分以我国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背景进行分析,结合纪录片《敦煌》的内容和特色去分析其引起广大学者和观众关注的原因;第三部分将就纪录片《敦煌》表现形式来进行研究,从纪录片的故事化表现形式及情景再现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在第四部分,将以纪录片《敦煌》为我国的纪录片所带来的启示来进行叙述,虽然这些宝贵经验现在还停留在一个创新试用的阶段,希望这些研究可以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一、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一)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纪录片创作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创作标榜着人文关怀精神,高举纪实主义大旗,成功的把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推入了一个巅峰。

而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至今,中国的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观众们对纪录片的热情慢慢消退,各种电影电视、综艺娱乐和新闻节目成为电视上最受关注的三大板块,纪录片却在这些节目的不断发展壮大中日益受到冷落,这使得纪录片在创作上也逐渐进入一种萎缩的状态。

纪录片《敦煌》解读近年来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我国的电视从业人员不辱使命在纪录片风格和形式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叙事情节化表现手法的恰当应用,用镜头语言讲故事,成就了一批纪录片佳作。

[2]例如获得第2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在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的纪录片《幼儿园》,获得第三届中国国际纪录片大会“大会最佳纪录片”奖的纪录片《大家庭》,但从整体的看待我国纪录片的发展,那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我国,有很多纪录片的创作者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创作纪录片,他们将纪录片看成是自己获得成功的工具,这就很容易去迎合国际上的期待而陷入“老少边穷”题材的怪圈。

[3]而这种功利思想是会使整个纪录片失掉一种人文关怀的价值;二是纪录片在制作中把真实反映生活作为纪录片的唯一追求,这就导致纪录片在制作中大量的使用长镜头,使得整个纪录片在观众的眼中显得琐碎和杂乱无章,虽然坚持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但是却丧失掉了整个纪录片的艺术感。

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基本上是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

而世纪末的中国人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文化态度上的世俗化特征开始逐渐明朗化起来,这就导致中国纪录片在大众文化的挤压下彻底走向边缘,使得一些具有精英意识的纪录片在发展上举步维艰。

尤其是现在,中国电视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市场成为电视栏目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先天就缺乏市场意识的纪录片生存空间越发狭小。

[4](二)国内纪录片的需求状况需求是指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对维持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应,在营销学中,需求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需求=购买欲望+购买力,而欲望则是人类某种需要的具体体现。

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也是存在一定的内在需求的,我国文化消费者对于纪录片的需求量越大,就越是可以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前景,反之亦然,毕竟,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任何东西的发展都是根据它是否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决定的。

对于我国现今的纪录片来说,纵观全局,海外纪录片市场对中国纪录片需求量大,但国内很少有纪录片可以走入国际市场,尽管有一些发达地区相继成立了纪录片频道,如:央视的纪录片频道、上海的纪实频道,但有些地方的纪录片栏目却处于一个萎缩的状态,开始逐渐退出黄金时段。

现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和电视太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即电视台需要用纪录片来填充栏目和频道,但纪录片的创作者却找不到《敦煌》内容题材的选择栏目和频道来播出自己的纪录片,而这一矛盾的形成,主要也是源于现如今在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者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注重强调个人风格在纪录片的体现,而这种纪录片的独立风格是与电视台栏目所寻求的统一风格和工业化生产相矛盾的,这也间接的反应出了,现今,中国的纪录片处于一个供需达不到平衡的状态:有需求,但是需求和供给不能保持一致。

美国探索频道亚洲公司制作部总监维克兰•夏纳曾说道:在过去的一些年里,他们制作的纪录片25%与中国有关。

[5]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对于中国的纪录片是有着很大需求的,毕竟,中国的纪录片可以给世界提供一个他们了解我们的窗口。

但是为何中国的纪录片还是不能很好的发展起来,最终原因还是国内市场对于纪录片的需求不大,因此,要想推动我国记录片的发展,必须要从扩大内需入手。

我们要相信,中国的民众对于纪录片的需求还是大量存在的,毕竟,现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后就需要大量的文化消费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使得民众对于未知事物的兴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一点来看,只要创作者能够多去挖掘一些民众所不知和想去了解的的纪录片题材,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上多一些创造性,充分激发中国文化消费者对于纪录片的兴趣,中国的纪录片市场还是有着很大的潜在需求。

另外,为了推动我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政府在对纪录片这一块的工作也应该加强,主要是加强创造引导、扩大播出平台、培养交易市场、加强引进监管、完善配套政策这方面的工作,只有如此,中国的纪录片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敦煌》的内容题材选择(一)背景分析社会越发达,展现在人类面前的文化系统就更大、范围更广、内容也更丰富了,这就要求有更多的文化资源提供,让人类吸纳,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在不断吸纳的过程中,人类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并不断创新文化,正是在这个反复的吸收、运行、创新的文化进化过程中,文化需求变得空前旺盛。

[6]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国际交往加强,可以说,在这样的大环境的刺激下极大地激发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创造力。

纪录片《敦煌》解读在新春伊始,大型记录片《敦煌》以其独具的魅力,引领风骚,随机带来文化纪录片的观看热潮。

虽然观看敦煌的记录片已不是第一次了,但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自2008年北京迎奥运的敦煌展以来,走进敦煌,走进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长廊,已成为许多人的梦想。

这次十集大型记录片《敦煌》的隆重推出,无疑更是锦上添花。

[7]可以说,北京迎奥运的敦煌展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一次很好的融合,就正如电视纪录片《敦煌》,也是古代的传统文化与现今的传媒技术手段的一次完美融合。

而现如今,许多的“主流节目”也越发不能满足观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毕竟,观众需要的并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喧闹氛围,而是需要一种具有内在气质的电视节目,因此纪录片《敦煌》恰恰在某种程度弥补了当前人们对于这种文化需求的遗憾。

对于社会上的文化消费者来说,由于接触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消费,很多只为博取受众眼球的而没有深度的文化消费已经很难满足受众的胃口,而纪录片《敦煌》作为一部内涵丰富的纪录片,对于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让人们获得更加高级的精神享受来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是十分有利于我国社会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的。

除此之外,在文化日益繁荣的情况下,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好的去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敦煌文化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反映出了我国古代的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非凡的成就,而电视纪录片《敦煌》正是通过对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以及敦煌文化现今的保护和研究现状进行介绍来展示敦煌文化的风采及内涵,以此来加深公众对敦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对于人们有效的保护和认识敦煌文化遗产、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部大型的文化历史类纪录片,《敦煌》在传播千年文化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其中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可以加强社会大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毕竟,早期敦煌遗书的流失,敦煌遗物遭到破坏始终与当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有关,所以,现如今,调动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仅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尊重当代的文化内涵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题材选择“纪录片应当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它的目的不在于一般地表现事实和事件,而将焦点定在最能感动人的事例之上。

”[8]因此,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来说,题材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变现手法好的纪录片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题材好的纪录片才《敦煌》内容题材的选择能真正的吸引观众的心,毕竟,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物和事物,而因此,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题材选好了,那么这个纪录片就可以算得上成功了一半。

纪录片界里有一句话: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

可见,纪录片是在用影像书写历史,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记录,因此,对一个纪录片题材是否有价值去进行判断,首先要从纪录片是否具有历史性意义和知识性含量去判断,从这两个方面去评价的话,纪录片《敦煌》无疑是符合标准的。

纪录片《敦煌》,它真实的反应了一段五千年中华历史以及在这一段历史中所孕育的古老文化,这些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检验当下、展望未来都有着相当的历史价值,在记录片的创作中,创作者也十分注重纪录片的知识含量,通过对敦煌所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进行生动的描述,再加上对敦煌历史故事的呈现,使得整部影片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时下,作为可以很好表现人文意识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以大量的历史文献为基础,利用创新的表现方式真实的再现历史场景,具有很强烈的历史感,由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结构,却又不露痕迹,所以在无形中可以很自然的引领观众去深入的了解,因此,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能够很好的作为观众了解历史文化,加深对其理解的重要手段。

电视纪录片《敦煌》以敦煌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为表现对象,用庄严宏大的风格进行记录,在缓缓的语速中,向观众们讲述着很久以前的故事以及每个故事里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表现方式可以让观众可以更好的去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