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敦煌》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敦煌》解读

2010年3月,央视传媒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十集大型纪录片登上中央电视台,该记录片播出以后很快的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一些敦煌研究学者的肯定,可以说,敦煌的制作播出,是关于中国纪录片领域一段喧嚣历史的真正转折点,无论就其立意、制作,乃至播出,虽不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却象征着中国电视从专业角度而言的一种真正的成熟面貌。[1]

近几年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于纪录片《敦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究纪录片《敦煌》可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二、对纪录片《敦煌》将历史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看其是如何通过它的表现方式起到一个提炼,延伸,并通过这种对生活的提炼和延伸给人以启示的教育作用;三、通过对纪录片《敦煌》的研究,吸取其中的优秀经验,为以后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结构上,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来对纪录片《敦煌》进行解读。第一个部分将重点从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整体状况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需求状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二个部分以我国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背景进行分析,结合纪录片《敦煌》的内容和特色去分析其引起广大学者和观众关注的原因;第三部分将就纪录片《敦煌》表现形式来进行研究,从纪录片的故事化表现形式及情景再现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在第四部分,将以纪录片《敦煌》为我国的纪录片所带来的启示来进行叙述,虽然这些宝贵经验现在还停留在一个创新试用的阶段,希望这些研究可以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一、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纪录片创作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创作标榜着人文关怀精神,高举纪实主义大旗,成功的把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推入了一个巅峰。而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至今,中国的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观众们对纪录片的热情慢慢消退,各种电影电视、综艺娱乐和新闻节目成为电视上最受关注的三大板块,纪录片却在这些节目的不断发展壮大中日益受到冷落,这使得纪录片在创作上也逐渐进入一种萎缩的状态。

纪录片《敦煌》解读

近年来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我国的电视从业人员不辱使命在纪录片风格和形式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叙事情节化表现手法的恰当应用,用镜头语言讲故事,成就了一批纪录片佳作。[2]例如获得第2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在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的纪录片《幼儿园》,获得第三届中国国际纪录片大会“大会最佳纪录片”奖的纪录片《大家庭》,但从整体的看待我国纪录片的发展,那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我国,有很多纪录片的创作者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创作纪录片,他们将纪录片看成是自己获得成功的工具,这就很容易去迎合国际上的期待而陷入“老少边穷”题材的怪圈。[3]而这种功利思想是会使整个纪录片失掉一种人文关怀的价值;二是纪录片在制作中把真实反映生活作为纪录片的唯一追求,这就导致纪录片在制作中大量的使用长镜头,使得整个纪录片在观众的眼中显得琐碎和杂乱无章,虽然坚持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但是却丧失掉了整个纪录片的艺术感。

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基本上是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而世纪末的中国人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文化态度上的世俗化特征开始逐渐明朗化起来,这就导致中国纪录片在大众文化的挤压下彻底走向边缘,使得一些具有精英意识的纪录片在发展上举步维艰。尤其是现在,中国电视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市场成为电视栏目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先天就缺乏市场意识的纪录片生存空间越发狭小。[4](二)国内纪录片的需求状况

需求是指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对维持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应,在营销学中,需求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需求=购买欲望+购买力,而欲望则是人类某种需要的具体体现。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也是存在一定的内在需求的,我国文化消费者对于纪录片的需求量越大,就越是可以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前景,反之亦然,毕竟,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任何东西的发展都是根据它是否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决定的。

对于我国现今的纪录片来说,纵观全局,海外纪录片市场对中国纪录片需求量大,但国内很少有纪录片可以走入国际市场,尽管有一些发达地区相继成立了纪录片频道,如:央视的纪录片频道、上海的纪实频道,但有些地方的纪录片栏目却处于一个萎缩的状态,开始逐渐退出黄金时段。现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和电视太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即电视台需要用纪录片来填充栏目和频道,但纪录片的创作者却找不到

《敦煌》内容题材的选择

栏目和频道来播出自己的纪录片,而这一矛盾的形成,主要也是源于现如今在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者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注重强调个人风格在纪录片的体现,而这种纪录片的独立风格是与电视台栏目所寻求的统一风格和工业化生产相矛盾的,这也间接的反应出了,现今,中国的纪录片处于一个供需达不到平衡的状态:有需求,但是需求和供给不能保持一致。

美国探索频道亚洲公司制作部总监维克兰•夏纳曾说道:在过去的一些年里,他们制作的纪录片25%与中国有关。[5]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对于中国的纪录片是有着很大需求的,毕竟,中国的纪录片可以给世界提供一个他们了解我们的窗口。但是为何中国的纪录片还是不能很好的发展起来,最终原因还是国内市场对于纪录片的需求不大,因此,要想推动我国记录片的发展,必须要从扩大内需入手。我们要相信,中国的民众对于纪录片的需求还是大量存在的,毕竟,现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后就需要大量的文化消费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使得民众对于未知事物的兴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一点来看,只要创作者能够多去挖掘一些民众所不知和想去了解的的纪录片题材,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上多一些创造性,充分激发中国文化消费者对于纪录片的兴趣,中国的纪录片市场还是有着很大的潜在需求。另外,为了推动我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政府在对纪录片这一块的工作也应该加强,主要是加强创造引导、扩大播出平台、培养交易市场、加强引进监管、完善配套政策这方面的工作,只有如此,中国的纪录片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敦煌》的内容题材选择

(一)背景分析

社会越发达,展现在人类面前的文化系统就更大、范围更广、内容也更丰富了,这就要求有更多的文化资源提供,让人类吸纳,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在不断吸纳的过程中,人类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并不断创新文化,正是在这个反复的吸收、运行、创新的文化进化过程中,文化需求变得空前旺盛。[6]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国际交往加强,可以说,在这样的大环境的刺激下极大地激发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创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