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1集群行为与社会行动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 4、布鲁默的循环反映论: • 布鲁默认为,集群行为产生于社会互动,而不是勒庞所说的“集
群意向”。具体来说,人群中的情绪感染是一个“由他人的情绪在自 己身上引起同样的情绪的过程,它反过来又加剧了他人的情绪”。 • 一个集群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机制是循环反应,该过程分为下列几个步 骤: • 具体磨合、传递谣言、不确定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染并产生某 种共同的感觉、集体兴奋、人与人之间的感染力和共同感觉继续增强 和社会感染、爆发集体行为。
暴乱与骚乱 • 暴乱
• 暴乱是行动群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成员是从感情上倾向于暴力行动 并实际从事或时刻准备从事暴力活动的人群。 • 从事暴乱行动的暴民通常都有自己的领袖,他们一心想着自己的进犯 目标,并强烈要求其成员保持一致行动。 • 和暴动不同,尽管从事暴乱行动的暴民的行为具有某种组织性,但一 般来说它是暂时的和不稳定的,其特定的目标已达到,甚至只是情绪 发泄过后,就解体了。 • • 暴乱是暴民常常采用的公开的暴力活动。这是一种由缺乏明确目的或 方向散漫的暴民参加的行动。虽然有些暴乱者可能有明确的目的,像 捣毁一些房屋或商店,但大多数的行动却是出于一般的不满和忿恨。
– 骚乱甚至可以涉及不同地区的几个不同群体,这些群体的行为接近 ,但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 暴民则通常有一定的目标,例如袭击某个社会群体、对某人处以私 刑等。 – 同暴乱相比,骚乱所涉及的行为更一般化,除了制造混乱以外,没 有什么特定的目标。
典型案例:瓮安事件
地点:贵州瓮安; 时间:2008年6月28 起因:女中学生李 淑芬溺水身亡,家属 对警方的“自杀”判 定不服气,一周后的 28日下午家属基围观 者300多人向政府请 愿; 消息通过各种方式 传播,越来越多的人 加入,当游行队伍抵 达县政府,已经聚集 了上千人。 事态迅速扩大,由矿泉水瓶子乱砸引起骚乱; 傍晚6点以后,骚乱的人群将公安局、政府大楼、县委 办公楼、县民政局相继点燃;大批从外地调集的武警进 入现场; 凌晨3点,聚集在打砸抢烧现场的2万人在劝说下开始离 去; 深夜,人们用手机、相机拍摄的现场照片以及博客中的 贴子通过互联网传遍全国;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十一章-PPT课件

现代社会心理学
任课教师
周晓虹教授 翟伟教授 朱 虹博士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集群行为及其理论 2、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3、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4、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第一节 集群行为: 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集群行为的理论(1)
最早进行这种理论尝试的是古斯塔夫 · 黎朋,他的着眼点 是集群行为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群众(Crowd)。黎 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 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 征 …… ”。“他们已转化为群众这一事实会使他们具有 一种集体心理,使他们以一种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完全不 同的方式去感受、思考和行动。” 黎朋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 特征:( 1 )去个性化, • 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 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 ( 2 )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 , 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互 间的暗示与感染;( 3 )失去个人责任感, • 这容易导致 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
聚会:集群行为的合适空间场所
集群行为的五大条件(2)
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这是比较重要的促成集群行为的社 会条件。因为许多集群行为是危害现存制度的,所以,维 护这种制度的机构也自然会努力制止这类行为的发生。但 是,一旦当社会控制机制减弱并且看来将要崩溃时,便为 集群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 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特别 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 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为人们习惯了 期待更多的东西。 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 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 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精选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新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资料

(4)突发因素:女孩死是导火索;
(5)行动动员:拉横幅上街游行;
(6)社会控制机制失效:在14点- 20点的6个小时中,所有州县领 导都没有在现场
启示:
(1)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社会风险时 期,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时期;
(2)谣言是集群行为或群体性事件 的推手;因此信息公开非常重要;
为的产生原因是其成员经过理性 的权衡将自己行动的部分控制权 转让给了他人(即根据他人的行 动,来决定自己做什么)。
7/4/2019
课件
13
阅读资料:
科尔曼的《社会理论的基础》(2)
科尔曼以一种与社会交换论者十分相似的语言(报酬、资源 及转换)和方式(矩阵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时尚现 象为例,始作俑者和追随者面临的报酬结构涉及三方:始作 俑者、追随者和大众媒介。时尚这种集群行为的流行或蔓延, 是追随者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转让给始作俑者的结果(始作 俑者则将控制转让给各种大众媒介)。
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 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特别 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 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为人们习惯了 期待更多的东西。
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 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 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消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越 来越多的人加入,当游行队 伍抵达县政府,已经聚集了 上千人。
事态迅速扩大,由矿泉水瓶 子乱砸引起骚乱;
傍晚6点以后,骚乱的人群将 公安局、政府大楼、县委办 公楼、县民政局相继点燃; 大批从外地调集的武警进入 现场;
集体行为、社会运动等概念辨析

一、内涵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
在现代社会中,在某种特殊场合下会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
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
广义地说,凡属社会互动过程中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都是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是指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不受现有社会规范的控制,通常是无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行为。
亦称大众行为。
这里研究的主要是狭义的集体行为。
社会运动:有组织的一群人,有意识且有计划的改变或重建社会秩序的集体行为,用意则在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
群体性事件: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二、主要表现形式集体行为:骚乱、商业恐慌、时髦、谣传等。
社会运动:反动运动,目的在维持既有社会价值与制度,并且防止变革,使其能持续运作。
它的目的是要让时间回归,其成员对于某些社会变迁带有怀疑与嫌恶眼光,不仅不愿前进,而且试图逆转目前的趋势。
改革运动,是指社会运动成员对於现有社会秩序是满意的,但他们也认为:局部的社会改革是必要的,尤其是社会的特定领域。
大多数的抗议事件或社会运动是属于改革运动,旨在改革社会的某一部分或项目,并非企图推翻整个现有体制。
革命运动,对现有社会秩序是极度不满的,其目的在推翻现有制度,并试图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蓝图来重组整个社会。
革命运动的产生多发生在政府长期压榨某一群体或用不合法程序歧视反对者所致。
革命通常是在一连串改革运动无法达成其目标而引起群众的不满与激愤,并且深信当权者无法满足其基本需要。
乌托邦运动,是指具有长远目标,以创造新社会型态取代既有社会制度的一种社会运动。
社会心理学理解人群行为与社会动态

社会心理学理解人群行为与社会动态社会心理学是一个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它理解人们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形成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他们如何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人群行为和社会动态,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影响与从众行为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个体如何受到他人行为和观点的影响。
从众行为是社会影响的一种典型表现,即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倾向于遵循多数人的行为和观点。
从众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实质性从众和象征性从众。
实质性从众是指个体因为害怕被排斥或受到惩罚而模仿他人的行为;象征性从众则是指个体出于认同群体的价值观和信念而模仿他人的行为。
社会认同与群体划分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它是人们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评价。
社会认同对个体行为和群体互动有着重要影响。
个体往往将自己归入某个群体,并依据群体特征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这种群体划分现象在社会动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既有助于增强群体内凝聚力和合作,也可能导致群体间冲突和歧视。
印象形成与人际交往印象形成是社会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个体如何形成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言语和外表特征,形成对他们的整体印象。
印象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印象形成和后续印象修正。
第一印象对人际交往有着重要影响,往往决定着个体对他人后续行为的评价。
然而,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个体可能会根据新信息修正原有印象。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人群行为和社会动态。
通过探讨社会影响、从众行为、社会认同、群体划分、印象形成和人际交往等关键概念,我们得以深入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这些研究对于理解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探讨这些领域,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偏见的认知与行为后果偏见是指对某个群体的成员持有负面或不公平的态度。
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学集体行为和社会群体动力

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学集体行为和社会群体动力在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其中,集体行为和社会群体动力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两个关键概念,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在群体中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集体行为的定义和特点集体行为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行为。
在集体行为中,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集体性。
集体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1 共同目标:参与集体行为的个体通常有相同的目标或利益诉求,通过团结协作来实现目标。
1.2 集体行动:集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以协作的方式进行行动,共同努力达到共同的目标。
1.3 社会影响:集体行为常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群体内部动态的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受到他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
1.4 集体效应:集体行为常常产生一种叠加效应,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可能受到群体规模、群体认同和群体动力的影响。
二、社会群体动力的原理和机制社会群体动力是指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力量和效应。
它包括群体合作、群体惯性、群体认同、群体归属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社会群体的行为和动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1 群体合作:群体合作是社会群体动力的基础,指的是群体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协作和努力。
群体合作可以通过共同工作、分工合作、信息分享等方式实现,促进群体的发展和进步。
2.2 群体惯性:群体惯性是指群体的行为和决策受到过去经验和惯例的影响,容易保持和重复已有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方式。
群体惯性可以使群体行为呈现出稳定和连续性,但也可能使群体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
2.3 群体认同:群体认同是指群体成员对群体身份和价值观的认同和认可。
群体认同可以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群体成员的团结和协作,但也可能导致群体对外界异质性的排斥和冲突。
2.4 群体归属:群体归属是指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群体归属可以增强个体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促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群体,但也可能导致个体在集体决策和行动中丧失自主性和独立性。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社会影响PPT课件

该实验的意义:
该实验使得社会群体对个人的从众压力第一次得到清晰的
显示,它提供了一个研究从众的实验研究的有用范式,为后来
的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可编辑
9
从众的种类 :
1 表里一致的从众。真从众。
对自己的判断没有信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2 表里不一致的从众。假从众。
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内心却相信大多数人是错误的,自 己是正确的。不过迫于压力,不愿意特立独行,在行为上采取与大 多数人一致的做法。
与社会促进相反,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 为低下的现象,称社会抑制,即由于他人在场而使绩效降低。也称 社会干扰。
可编辑
4
查荣克(R.B.Zajonc)的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
行为仓库
他人在场
动机水平↑
优势行为:简单的、熟练的行为 非优势行为:复杂的、生疏的行为
社
会
优势行为
行为表现
可编辑
30
5.依据孙本文的观点,暗示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A.直 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他人暗 示 E.反暗示
6.时尚是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之一,下列对“时尚”的理 解中,正确的有( )
A.时尚比较突出地表现装饰、礼仪和生活行为等方面 B.时尚是民俗短暂的变异,是民众的一处特殊的补充 C.德高望重或才华出众的人,容易获得人们的尊重、信 任、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 D.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 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 E.时尚往 往体现出人们的兴趣、爱好和愿望
可编辑
6
第二节 从众与服从
一、从众 (conformity)
(一)定义
从众(又称为遵从、相符):指个人由于群体压力,放弃 自己的意见,自愿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ppt课件

2020/12/5
现代社会心理学
集群行为的理论(1)
最早进行这种理论尝试的是古斯塔夫·黎朋,他的着眼点
是集群行为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群众(Crowd)。黎 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 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
“他们已转化为群众这一事实会使他们具有一种集体心 理,使他们以一种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完全不同的方式去 感受、思考和行动。”
黎朋一样的假设:处在群 行为中产生出了新的规范,
体之中的个体是与独处的 这些规范确定了在集群环
个体不同的。
境中适当行为的标准
2020/12/5
现代社会心理学
集群行为的理论(3)
最有影响力的是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自经 济学:它假定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 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 行为的出现。决定集群行为的六个具体因素是:
物Robert E.Park(1864-
1944)
2020/12/5
现代社会心理学
有关集群行为的若干经典定义(2)
N.J.斯梅尔塞将集群行为界定为“在重新规定社会行
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戴维·波普诺则 更为详细地指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 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 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现代社会心理学
集群行为的理论(2)
麦独孤的本能论。集群行 布鲁默、K.兰和G.兰的循
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 环反应说。这一理论认定
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 集群行为产生于社会互动。
造成的。
特纳的紧急规范作用论。,
F.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论。 在集群中由于相互间的社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参考课件)

时尚不同层次的演变:时髦、时尚、时狂 时髦:一种零散的,短暂的时尚。是时尚的最为常 见的初始形态。参与者的身心投入程度不高,具有明显 消遣性的集群行为方式。 时尚:一种相对持久且较为成型的生活或行为模式; 参与者的身心投入比时髦的追随者要高,但是任是一种 温和层次的情绪唤起。 时狂:时尚发展的极端形式,参与者已经是一种不 理智的状态。身心投入极高,达到亢奋的地步。这种集 群行为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36
一、流言与谣言的性质 流言(gossip)和谣言(rumor)都是在社会大众 中相互传播的无根据不确切的信息。流言和谣言虽然都 是无根据不确切的信息,但两者严格说来还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无意讹传的,后者则是有意捏造的。考虑到流言 和谣言的传播是匿名的,且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扩展,很 难寻访到它们的最初来源,以致我们常常无法确定传播 者的动机,从而无法有效地将这两者分开;加之有些传 闻事后证实并非毫无根据,只是在传播之时尚未获得官 方渠道的证实,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常常会将流言和谣言 统称为传言(Legend)。
社会心理学
社会0801
1
2
5月21日凌晨4时30分左右,深圳富士康龙华园区又发 生一起坠楼事件,据悉坠楼男工南某,21岁,湖北人。 南某坠地后受伤,被送到龙华医院后不治身亡。这是今 年以来富士康科技集团第十名坠楼的员工,共造成8死2 伤。
3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 集群行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第二节 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第三节 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第四节 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第五节 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16
二、暴乱 暴乱是行动群众的一种。成员从感情上倾向于暴力 行动并实际从事或时刻准备从事暴力活动的人群。(虽 具有组织性,但一般来说是暂时的和不稳定的,难以把 握的。) 公开的暴力活动。(视频: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2009.7.5) 私刑
集合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四节 社会运动
三、社会运动理论
(2)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 康豪瑟(William Kornhause)的大众社会理论 着重从社会组织结构视角,探讨社会中层组织或 公民社会在社会运动和革命中的作用 。 所谓的大众社会,即由传统社会中的整合性 团体,变成心理与他人隔阂、人际交往非人格性、 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等特性极强,且同构性极高 的一群人的集合体的现代工业化社会。这种社会 让个人失去归属感,产生焦虑和疏离,以至于每 个人都陷入社会孤立状态,易于投入社会运动。
第二节 集群与大众行为
三、大众行为 1. 恐慌。恐慌是指人群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在 恐惧状态下做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和 非理性的集合行为。 2.谣言。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渠 道传播出来的不确切或不真实的信息。
第二节 集群与大众行为
3.大众歇斯底里 人们意识到不确 定性的危险并感到极 度焦虑,导致一些极 端、怪诞想法的出现, 并诉诸实施。
(1)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 斯梅尔塞认为,所有的集合行为、社会运动和 革命的产生,都是由以下六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有 利于社会运动产生的结构性诱因(structural conduciveness),由社会结构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来的压力、 剥夺感或压迫感(structural strain),一般化信 念(generalized beliefs)的产生,触发社会运动 的因素或事件(precipitation factors),有效的 运动动员(mobilization for action),社会控制 能力(operation of social control)的下降。
第一节 集合行为
2.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
第一,环境条件。它是集合行为产生的背景,一般包 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类。 第二,结构性紧张。这是指任何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 的社会条件。 第三,概念化信念。这是指人们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 同信念的形成。
集合行为与社会活动

集合行为与社会活动一、集合行为的形成机制(一)什么是集合行为1、集合行为的概念集合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
2、集合行为的特征:①无组织性。
②不稳定性。
③非常规性。
④易受暗示性。
(二)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1、环境因素2、无规范3、冲突的价值观和规范4、相对剥夺(一种人们没有获得他们认为应得之物的情况)◆期望型相对剥夺◆J状曲线型相对剥夺5、社会控制机制的崩溃(三)集合行为的形成机制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Smelser)将集合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总结为以下六点:1、结构性助长。
2、结构性紧张。
3、潜在信念成为普遍情绪。
4、诱发因素。
5、行动动员。
6、社会控制机制。
二、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一)集群行为1、集群行为的界定集群行为是因共同关注的目标而临时聚集在一起的面对面互动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集群行为除具有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这样两个特征:(1)临时的共同目标。
(2)模糊的面对面互动。
2、集群行为的类型布鲁默将人群行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偶合集群行为:一种参与者只投入了最低限度感情和互动的相对消极的群体(2)常规集群行为:更具结构特征,行为可预料(3)表意集群行为:用以提供感情表达和情感释放机会的集群(4)社会连带集群:提供给其成员强烈的社会团结感和统一感的集群(5)行动集群行为:通常是愤怒而有敌意的这样的行动集群主要有两类:①暴民(mob)②骚乱人群((riot)3、集群行为理论(1)感染论首先提出感染论观点的是法国人勒庞,他认为,人群行为尤其是行动人群行为是群体出现了“集体心理”的一种产物,在这种集体心理的感染下,个人失去了原来的身份认同,甚至失去了自我控制。
(2)趋同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人在人群中会不自觉地产生共同的倾向,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事务和行动。
(3)应急规范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群虽然缺乏正式的群体规范,但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会出现某种应急规范。
心理学研究中的集体行为与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中的集体行为与社会心理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心理学研究中的集体行为与社会心理学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集体行为指的是一群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共同表现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由集体中成员的行为、态度或社会环境影响所造成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则着重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这种作用对于集体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心理学研究中的集体行为与社会心理学。
一、集体行为与群体性暴力集体行为中最具有争议的莫过于群体性暴力。
群体性暴力指的是某些集体行为所带来的暴力行为。
例如,飞车党在街上闯红灯、闯禁区和车速超过限制等情况下,就会引发群体性暴力行为。
群体性暴力不仅伤害了集体中的成员,也给周边的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因此,心理学家们试图探究这种行为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二、社会心理学与干预措施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帮助控制和预防群体性暴力。
通过了解集体行为中心理因素的作用及其影响,对减轻群体暴力事件产生的影响、对干预和改善情况有巨大的贡献。
干预措施包括减少公众的侮辱性言论和歧视性行为,以及提高人们对集体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这些措施能够指导集体行为,让人们更理性地对待集体行为以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三、批判性思维和判别力的重要性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批判性思维和判别力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通过对信息和现象的反思来进行推理和判断的思维能力。
在集体行为中,批判性思维和判别力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知道如何处理信息和情况,并能够准确地评价其他人的意见。
因此,在集体行为中,批判性思维和判别力非常重要。
四、集体行为的影响集体行为会对集体中的成员产生影响,改变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如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集体行为的影响尤为明显。
这些影响与群体中个体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环境有关。
因此,对群体行为的了解及其影响对于改善危急状况、平静动荡非常重要。
五、集体认同的重要性集体认同是指在一个群体中,成员之间相互认同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动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动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探索人们是如何被社会群体塑造和影响的。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相比,更侧重于研究集体、群体以及社会认知的心理过程。
二、从观念到行动:社会认知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行动是在对社会情境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上产生的。
社会认知是个体如何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这种理解和解释会影响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
在社会认知的作用下,人们会对不同的群体产生偏见和歧视,以及对特定的行为做出不同的反应。
三、社会认知与群体行为社会认知不仅影响个体对外界的看法,也影响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
人们倾向于在群体中迎合主流观点,表现出与他人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行为可以通过社会认同实现,即个体对与自己相似的他人或群体进行认同。
社会认同会影响个体加入群体、接受群体的价值观念,并参与到群体行为中。
四、群体行为的动力与道德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动力的驱使。
集体行动的动力可以是对追求共同目标的激情和动力,也可以是对自己从群体中获得的利益的追求。
此外,道德观念对群体行为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个体的道德观念会影响其对群体行为的参与度和效果。
五、社会心理学在社会行动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行动中。
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例如,通过研究群体行为的动力,可以制定更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策略和政策措施。
通过了解人们对特定行为的态度和偏见,可以设计更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手段,推动社会变革。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可以应用于社会冲突的解决、团队建设和领导力培养等方面。
六、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心理学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的研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书目
•
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名著,他极为精确地
描述了群体心理,自189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二十
余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作者
古斯塔夫 勒庞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
的关系,他通过分析个人加入群体后的心理变化,
指出即使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加入群体,就
会丧失思考能力,变得冲动、急躁、狂热、极端。
的行动人 • 把人民宗教化的能力是民主国家领袖的必备才干 • 优秀者信仰尽失而低劣者激情澎湃
三、集群行为的产生条件
环境场所。有些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环境场所,反过 来说,有些特殊的场合也便于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作出 自发的反应,从而产生集群行为。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 征就是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互动,如广场、体育馆、大 厅等等。除了空间条件外,时间也是集群行为的一个关键性 的环境因素。
•
————科尔曼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内容: 1、集群行为及其理论 2、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3、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4、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第一节 集群行为: 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一、概念:
一般人们的行为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 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受通常的行 为规范所指导、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 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 说的集群行为。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
• 狂热既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却又是一种可以让社会和国家振衰起弊、死而复 生的神奇工具。
• 一、群众运动的吸引力: • 1、对改变的渴望: • 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失意者(厌恶现在、厌恶自我
的人)则乐于看到世界急剧改变,在投身运动中自觉拥有无敌力量,看到无 穷机会,而且不可避免地看不起“现在”。在混乱中如鱼得水。 • 2、在运动中寻找“替代品”: • 通过认同一件神圣事业而获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感和价值感。使得投 身运动的人永远逃离自我,获得重生。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成了某种永恒 之物的一部分。获得“不用自我负责”的自由。
• 二、群众运动的皈依者 • 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员决定。穷人、畸零人、极端
自私的人、面对机会的野心家、少数民族、烦闷者、罪犯。轻视自我轻视现 在。 • 狂热者的盲目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也是智力贫瘠与情绪单调的原因。 • 用失意者的愤懑情绪作为建筑新世界的泥灰。
• 三、群众运动的条件——团结行动与自我牺牲 • 群众运动给自己设定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对抗现在。 • 教义不是让人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任何有效的教义,必须是
《乌合之众》要思想:
• 1. 群体很普通,它甚至不能完成需要高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若是涉及到成 员的普遍利益,杰出人士组成的议会就会作出决定,但是这些杰出人士作出 的决定就一定比一群蠢人高明吗?你能相信吗?这些杰出人士处理问题的方 式表现得相当平庸。若你把群体中每个人的想法都综合起来,那么你得到的 就只有愚蠢,而不是智慧。 2. 对于群体而言,没有什么是他们不可能做到的。例如,孤立的个人并 不能烧毁宫殿或者洗劫商店,即使存在这样的诱惑,他也很容易自觉地抵制。 但是当这个人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他就会从群体众多的人数中获得一种力 量,这种力量足以让他产生杀人抢劫的念头,他也会马上屈服于这种诱惑。 3. 最初的暗示,经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传染,会快速地占据群体中所 有成员的大脑,群体感情将会慢慢变得一致。 4. 群体情绪的简单和夸张造成了群体全然不知道什么是怀疑和不确定。 群体就像是女人,总会轻易陷入极端。群体一旦对某事产生怀疑,这些怀疑 立马就成为他们判断这件事的证据。孤立的个人若是心生厌恶或有反对意见, 不会有什么力量,若是群体中的个人,却能因为心里产生厌恶而立刻变得勃 然大怒。
2、日常生活中大众的相对闲暇。
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工业革命以前,一部分人的富裕和闲暇 是以大多数的贫困和忙碌为代价的。一直到上个世纪末,闲 暇如凡勃伦所言始终只是社会上层即所谓“有闲阶级”的垄 断物。只是从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后,闲暇
才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基本权利。
时尚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2)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 按部就班的工作
秩序井然的排队
香港东亚银行被传面临破产发生挤兑风波
泰国“红衫军”运动
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
西藏打砸抢烧场面
德国音乐节发生踩踏事故
•
当我们论及集群行为时,就像将手伸向一只
鼓鼓囊囊的“摸彩袋”。这只袋子里盛放着各种
从表面上看来不但毫不相关甚至大相庭径的现象:
一、时尚与流行
时尚是在大众内部出现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的流 行现象。具体地说,时尚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 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 的随从和追求。时尚的传播、普及和发展所依靠的主 要手段是流行。因此,时尚与流行实际上是同一事物 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离开了流行,时尚便不会成为 时尚,时尚是流行的必然结果;离开了时尚,也就没 有什么东西得以流行,因而流行也就不会发生。
时尚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1)
1、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或相对丰裕。一方面,物质生 活条件窘迫者无心他顾,对他或他们来说解决温饱胜于追求 时尚,这是人间第一号“天性”;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条件 丰裕者(起码没有温饱之虑)要追求一种流行的行为模式, 也大多要凭借某种物质的形式。所以,古往今来,那些经济 发达、物质生活条件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向来是时尚的始作 俑者,是流行的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集散地”。
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 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 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四、集群行为过程
最有影响力的是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 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自经济学:它假定集群行 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 为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 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行为的出现。在“价 值追加”过程中决定集群行为的六个具体因素 是:
(2 )集群行为不是确定的行为,它的制度化程度很低, 用布鲁默的话说,集群行为是“一种为了应付不确定的环 境而歪曲或形成”的行为;
(3 )参与集群行为的人认为凭借集群的力量能够重建或 恢复正常的社会行为。
勒庞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 并具有以下三大特征:(1)去个性化, 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便确信有一 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 能;(2)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这容易 导致群众易受相互间的暗示与感染;(3) 失去个人责任感, 这容易导致对情欲和 行为缺乏控制。
(6)社会控制机制, 即防止、抑制和疏导前五个 因素的累积力量,集群行为最后是否发生就看这 种控制手段是否成功。
第二节 大众行为: 分散的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并不都是发生在面对面进行直接接 触的群众中的,在广泛分散的人群──进行 间接接触的大众中,也会出现一些集群行为 的重要特征,如不确定性、暗示性和迫切感 等。在分散的大众中发生的一些最基本的行 为表现形式如时尚、恐慌等,都不同程度地 具备了集群行为的这些特征。因此,社会心 理学把这类大众行为称之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3、在时尚流行的客观条件方面,除了富裕和闲暇外,社会的大 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发达程度也与各种时尚的兴起 与流行密切相关。大众传播媒介与时尚的关系是两方面的:一方 面,有些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如电视机、收录机及在此基 础上衍化而来的电子游戏机、音响设备、卡拉OK伴唱机、CD唱 机和随身听,本身就是时尚物品,这些物品的出现和普及促成了 相应的时尚的兴起;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的普及, 为各种时髦行为方式的制造和推广提供了可能。大众传播媒介加 快了特定时尚在社会中的普及速度,当然也同时了缩短了一种时 尚的生命周期。
N.J.斯梅尔塞将集群行为界定为 “在重新规定社会行为的信念的基 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
戴维·波普诺则更为详细地指出, 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 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 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 为。”
右图:芝加哥学派的灵魂人物Robert E.Park(1864-1944)
二、特点
社会失范。任何环境或任何场合, 只要是一大批人失去了 必要的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例如在失事的车 船中,在失火的影剧院或者是突然遭到意外袭击的一群人, 他们由于没有想到要应付此类事件,所以没有事先明确的规 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能靠自己临时的判断和接受他人的 暗示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这种没有规范指导的情况 下极容易产生集群行为。
4、在一个或多或少具备了上述客观条件的社会中,能否出现以 及能否普及某种时尚,还与该社会中一般大众的时尚意识的强弱
阅读资料:凡伯伦《有闲阶级论》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在该书中,凡伯伦提出了两个至今为 止仍然流行盛广的概念:炫耀消费 (conspicuous consumption),以 及与此密切相 关的炫耀闲暇 (conspicuous leisure)。显然,消 费是财富 的一种证明;而闲暇尤其在 工业革命未完成之前的获得的闲暇一 样是财富的证明,因为“闲暇之所以 可贵,闲暇之所以必不可少,部分原 因在它表明了与贱役毫不相干”。凡 伯伦从有闲阶级的产生历史入手,有 力地说明了,在有闲阶级看来,“高 贵的举止和生活方式,是和炫耀闲暇 和炫耀消费的规范相一致的……对贵 重物品进行炫耀消费,是有闲绅士博 取声望的一种手段”。
从暴乱、骚动、恐慌、狂热、时尚、流言、谣言
直至各种社会运动。
• 集群行为 “包括人们成群向银行去挤兑;剧场 里火警之声大作,观众仓惶逃脱;在一部分人中 兴起的某种一时的爱好(跳呼拉圈舞和滑板风行 一时);群体发财之梦(当年在法国与约翰·劳的 密西西比开发公司有关的股票投机狂潮);充满 敌忾且又无组织的示威行动;暴乱;群体行为; 服饰的流行以及宗教的狂热,乃至民族主义、爱 国主义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