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 食品添加剂
第六章食品增稠剂
3、果胶(pectin) (1)白色至黄褐色粉末;溶于水而不溶于乙醇及有机溶剂。 (2)从柑桔类果实的果皮中提取,主要成分是部分甲酯化的 D-半乳糖醛酸通过 α-1,4-糖苷键结合形成的一种线性 多聚糖 (3)凝胶强度与其分子量和酯化程度有关,分子量越大,酯 化度越高,强度越大。 酯化度(DE值): 酯化的半乳糖醛酸基与总的半乳糖醛酸基的百分比 ; 高甲氧基果胶 根据酯化度,果胶可分为: 低甲氧基果胶
泉 州 师 范 学 院
三、切变力对增稠剂溶液粘度的影响 切变力的作用是降低分散相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在一定条件 下,这种作用力愈大,结构粘度降低也愈多。 具有假塑性的液体饮料或食品调味料,在挤压、搅拌等切变力 的作用下发生的切变稀化现象,有利于这些产品的管道运送和 分散包装。 四、增稠剂的胶凝作用 高相对分子质量 增稠剂特点:大分子链间的交联与螯合 大分子链的强烈溶剂化 三维网络结构的形成 ,有利于形成凝胶。
泉 州 师 范 学 院
有利于体系
五、增稠剂凝胶的触变 在增稠剂所形成的凝胶中,增稠剂大分子间的键合只形成松 弛的三维网络结构。在交联剂存在的情况下,大分子与大分子 之间的螯合,或者螺旋形分子由于氢键和分子间力的作用均 易形成松弛的三维结构。使其易发生触变现象。 因为切变力可以破坏松弛的三维网络结构 六、有机溶剂对增稠剂的增效效应 当在极性有机溶剂中或有机极性溶剂的水溶液中加入某些增 稠剂时,由于体系中的氢键和分子间力的作用,可以形成一 定的结构粘度,使体系的粘度高于体系中任何一组分的粘度。
(6)应用趋势 ①近年来在低热量食品中果胶用作脂肪或糖的代用品。美国 Hercules公司生产的脂肪代用品果胶,可100%代替脂肪,用 于制作无脂冰淇淋。 ②低糖软饮料占有巨大的饮料市场份额,但降低甜味剂用量会影 响传统饮料的口感,添加一定比例的 HM果胶会抵消此缺陷。 ③在冷冻食品中,果胶能减缓冷冻过程中冰晶的长大,改善其质 构。 ④果胶无毒,食用安全, 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委员会推荐 果胶为不受添加量限制的安全食品添加剂。 ⑤此外,由于果胶类多糖具有降低血糖预防糖尿病、降血脂、防 止肠癌、增强抗癌力、防止肥胖以及抑制肠内致病菌的 繁殖等功效,因此可用于制作防治糖尿病、肥胖症、高 血脂等症的保健食品。
第六章 食品着色剂
合成色素允许使用的 范围:果味水、果味粉、 果子露、汽水、配制酒、 糖果、糕点上彩装、红绿 丝、罐头等。 不能使用的食品:鱼 类及其制品、肉类及其制 品(腌肉)、海带、桔皮、 果酱、豆类、豆腐、乳类 及其加工品、调味品、婴 幼儿食品、饼干、糕点等。
附表 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及ADI值
名 称
苋菜红(Amaranth)
苋菜红
2. 性能
对氧化还原作用敏感,不适合于发酵食品中使用,着色力弱。
3.毒性: 本品1968年报告有致癌性,1972年JECFA将ADI从 0~1.5mg/kg体重修改为暂定ADI0~0.7mg/kg体重。1976年 美国禁用。1978年和1982年JECFA两次将其暂定ADI延期。
1984年再次评价时制定本ADI为0-0.5mg/kg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合成色素发展迅速,比天然色素
色彩鲜艳,牢固度大,性质稳定,着色力强,而且可以取得
任何色调,价格低,使用方便,所以被食品工业广泛应用。
苋菜红
1.性状 红褐色或暗红褐色均匀粉末或颗粒,为偶氮类水溶性着
色剂;无臭,耐光、耐热性(105℃)强,对柠檬酸、酒石
酸稳定,在碱液中则变为暗红色。易溶于水,呈带蓝光的红 色溶液,可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本品遇铜、 铁易褪色,易被细菌分解,耐氧化、还原性差。
我国使用较多的天然食用色素还有: 橡子壳棕
花生花红
蓝靛果红 二氧化钛等
第二节
人工合成着色剂
人工合成着色剂亦称食用合成染料,系以煤焦油为原料 制得,故称煤焦色素或苯胺色素。 化学结构:偶氮类和非偶氮类,属偶氮结构的有苋菜 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
毒性可分为一般毒性、致溶性和致癌性,特别是致癌性,
食品公司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
食品公司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 (2)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2)1.1.1 定义 (2)1.1.2 分类 (3)1.2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意义 (3)1.2.1 作用 (3)1.2.2 意义 (3)1.3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法规 (4)1.3.1 安全性 (4)1.3.2 法规 (4)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选择与使用原则 (4)2.1 食品添加剂的选择原则 (4)2.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4)2.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5)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储存与管理 (5)3.1 食品添加剂的储存条件 (5)3.1.1 温度 (5)3.1.2 湿度 (5)3.1.3 光照 (5)3.1.4 化学稳定性 (5)3.2 食品添加剂的储存方法 (6)3.2.1 分库储存 (6)3.2.2 密封储存 (6)3.2.3 避光储存 (6)3.2.4 定期检查 (6)3.3 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制度 (6)3.3.1 建立食品添加剂采购、验收、储存、使用和报废的制度。
(6)3.3.2 明确食品添加剂的采购标准和验收程序,保证采购的添加剂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6)3.3.3 建立食品添加剂储存档案,详细记录添加剂的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储存条件等信息。
(6)3.3.4 定期对食品添加剂进行质量检测,保证其质量和安全。
(6)3.3.5 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详细记录添加剂的使用时间、使用量、使用范围等信息。
(6)3.3.6 建立食品添加剂报废制度,对过期、变质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添加剂进行及时报废。
(6)3.3.7 加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6第四章食品添加剂在肉类加工中的应用 (7)4.1 肉类加工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7)4.2 肉类加工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7)4.3 肉类加工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7)第五章食品添加剂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8)5.1 乳制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8)5.2 乳制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8)5.3 乳制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9)第六章食品添加剂在烘焙食品中的应用 (9)6.1 烘焙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9)6.2 烘焙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9)6.3 烘焙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0)第七章食品添加剂在饮料中的应用 (10)7.1 饮料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0)7.2 饮料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1)7.3 饮料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1)第八章食品添加剂在糖果中的应用 (12)8.1 糖果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2)8.2 糖果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2)8.3 糖果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3)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在调味品中的应用 (13)9.1 调味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3)9.2 调味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3)9.3 调味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4)第十章食品添加剂在方便食品中的应用 (14)10.1 方便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4)10.2 方便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5)10.3 方便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5)第十一章食品添加剂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15)11.1 保健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5)11.2 保健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6)11.3 保健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6)第十二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与监督 (17)12.1 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法规 (17)12.2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措施 (17)12.3 食品添加剂的监督与检测方法 (17)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1.1.1 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制备、处理、包装、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有意添加的化学物质或天然物质。
食品加工厂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
食品加工厂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 (3)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3)1.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3)1.1.2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3)1.1.3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3)1.1.4 食品添加剂的意义 (4)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4)1.1.5 合法性原则 (4)1.1.6 必要性原则 (4)1.1.7 科学性原则 (4)1.1.8 安全性原则 (5)1.1.9 透明度原则 (5)1.1.10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标准 (5)1.1.11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标准 (5)1.1.12 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标准 (5)1.1.13 食品添加剂的标识标准 (5)1.1.14 食品添加剂的储存和运输标准 (5)第三章防腐剂 (5)1.1.15 概述 (5)1.1.16 常见防腐剂的种类与应用 (6)1.1.17 添加方法 (6)1.1.18 剂量 (7)第四章护色剂 (7)1.1.19 概述 (7)1.1.20 常见护色剂的种类与应用 (7)1.1.21 护色剂的添加方法 (8)1.1.22 护色剂的剂量 (8)第五章漂白剂 (8)1.1.23 概述 (8)1.1.24 常见漂白剂的种类 (8)1.1.25 常见漂白剂的应用 (9)1.1.26 漂白剂的添加方法 (9)1.1.27 漂白剂的剂量 (9)第六章增稠剂 (9)1.1.28 概述 (9)1.1.29 天然增稠剂 (10)1.1.30 合成增稠剂 (10)1.1.31 添加方法 (10)1.1.32 剂量控制 (10)第七章香料与香精 (10)1.1.33 概述 (11)1.1.34 常见香料的种类 (11)1.1.35 常见香料的应用 (11)1.1.36 香精的调配 (11)1.1.37 香精的使用 (12)第八章甜味剂 (12)1.1.38 概述 (12)1.1.39 常见甜味剂的种类 (12)1.1.40 常见甜味剂的应用 (13)1.1.41 甜味剂的使用方法 (13)1.1.42 甜味剂的剂量 (13)第九章酸度调节剂 (13)1.1.43 概述 (13)1.1.44 常见酸度调节剂的种类与应用 (14)1.1.45 添加方法 (14)1.1.46 剂量控制 (14)第十章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与监督 (15)1.1.47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食品添加剂复习资料
食品添加剂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安全性评价: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安全性或毒性鉴定,以确定该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无害的最大限量,对有害的物质提出禁用或放弃的理由。
毒性:某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危险性:在预定的数量和方式下,使用某种物质而引起机体损害的可能性。
安全性:使用这种物质不会产生危害的实际必然性2、最大无作用剂量(MNL):指动物长期摄入该受试物而无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日最大摄入量,单位mg/kg半数致死量(LD50):即动物的半数致死量,是指能使一群试验动物中毒死亡一半的投药剂量,以mg/kg表示。
它是判断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第二种指标,值越大,毒性越小。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依据人体体重,终身摄入一种食品添加剂而无显著健康危害的每日允许摄入的估计值。
单位mg/(kg/BW),即每千克体重允许摄入的毫克数。
3、ADI的计算(书P18,要会计算)4、FAO——世界粮农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JECFA——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CAC——食品法典委员会(知道其缩写含义)5、“复合”:⑴不同功能的添加剂“复合”在一起起到多功能、多用途的作用;⑵同功能的添加剂“复合”在一起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第二章:食品乳化剂1、食品乳化剂:⑴概念:添加于食品后可显著降低油水两相界面张力,使互不相溶的油(疏水性物质)和水(亲水性物质)形成稳定乳浊液的食品添加剂。
(美国FDA定义:能使某乳浊体中的组成相,改变表面张力,使成为均匀分布成乳状液的物质)⑵作用:在分散相表面形成保护膜;降低界面张力;形成双电层2、界面张力:使物体保持最小表面积的趋势3、乳化剂分子结构特点乳化剂是一类具有亲水基团(极性的、疏油的)和疏水基团(非极性的、亲油的)的表面活性剂,而且这两部分分别处于分子的两端,形成不对称的结构。
衡。
表示乳化剂的亲水性,HLB值越高表明乳化剂亲水性越强,反之亲油性越强。
5、乳化剂的分类⑴离子型乳化剂:阴离子乳化剂:指带有一个或多个官能团,在水溶液中能形成带负电荷的表面活性剂。
《食品添加剂》教案——第六章 酶制剂
《食品添加剂》教案(第6次课2学时)一、授课题目第六章酶制剂二、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讲述食品酶制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酶制剂的定义和品种。
掌握酶制剂安全性评什的原则。
掌握常用酶制剂自勺性质、使用及注意事项,掌握酶制剂生产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各种酶制剂的性质差异。
难点:也是各种酶制剂的性质差异。
四、教学过程I、教学方法:常规教学讲授方法和手段2、辅导手段: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3、学时分配:2学时;4、教学内容:第六章酶制剂6.1酶和酶制剂(EI1ZymePreParatiOIIS)的定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早就利用了酶的作用。
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酿酒;两千多年前,就会酿酶、制酱。
古汉语中,“酶”通“媒”,谷物经过麦曲的媒介,方可酿出甘酒之意。
西文的酶为EnZyme;希腊文为“在酵母中”,17世纪将酿酒过程物质的变化的因素,称为酵素“Ferment”。
在现代汉语中,Ferment.Enzyme通译为酶。
一般教科书中把酶定义为生物体内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特殊蛋白质。
但现已发现,许多RNA分子,亦具有作为催化剂的酶的全部特性,即ribozyme。
根据共识,酶是一类特殊的催化剂。
酶是一类特殊的生物催化剂,也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它的催化效率极高,具有高度的专一性、易变性,酶活性又具有可调控性,酶反应条件温和,反应结束后,它本身保持不变。
酶是生物体内一类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在酶的作用下,生物才会有消化、呼吸、运动、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才会产生新陈代谢等化学变化。
因此,科学家说:“没有酶就没有生命”。
酶具有超强的催化作用,可以把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提高1亿―100亿倍。
例如人类或一些高等动物,所吃下去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这些淀粉进入生物体内,如果没有淀粉酶参与催化,就无法水解成生物体可以利用的单糖。
可以这样说,动物将食物送进肠道消化分解,然后,分解出来的物质被吸收后,在各个组织细胞内进行复杂的变化,并且表现出各种生命现象,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
6食品增稠剂
6、凝胶的脱水收缩现象 -定义:一些凝胶放置较长时间时,会在其表面分泌出 一些水来,这种现象叫凝胶脱水收缩现象,它是 凝胶持水性差的结果.
-影响因素:增稠剂品种(内因),胶凝条件(外因).
例如:-卡拉胶凝胶不易发生脱水收缩现象;
k-卡拉胶凝胶易发生脱水收缩现象,但当它与-卡 拉胶或黄原胶复配时则不易发生。
• 二 、增稠剂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
一、增稠剂的性质
• (一)食品增稠剂的分类:
• • 世界上可供使用的增稠剂有60余个品种 列入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中的增稠剂共44种(不含有多种功能作用 的添加剂)。
多属于高分子亲水性化合物,可水化形成 高粘度的均相液。
常称作食用胶、亲水胶、水溶胶等。
* 根据其主要作用分:
分为增稠剂(主要用于增加粘度)和胶凝剂(主要 用于形成凝胶)。 -典型的增稠剂:改性淀粉、瓜儿(豆)胶、(刺)槐 豆胶、黄原胶、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 (CMC)、海藻酸盐等。 -典型的胶凝剂:明胶、海藻酸盐、果胶、卡拉 胶、琼脂、结冷胶等。
食品增稠剂分类
种 类 种子类胶 植 物 性 增 树脂类胶 稠剂 植物提取胶 海藻类胶 动物性增稠剂 微生物性增稠剂 酶处理性生成胶 品 种 瓜尔豆胶、槐豆胶、罗望子胶、他拉胶、决明子胶、沙蒿子胶、亚麻子胶、 田菁胶、三刺胶、车前子胶、种葵胶 阿拉伯胶、黄七胶、印度树胶、刺梧桐胶、桃胶 果胶、魔芋胶、黄蜀葵胶、印度芦荟提取胶、阿拉伯半乳聚糖、微晶纤维 素、微纤维化纤维素、秋葵根胶 卡拉胶、海藻酸、琼脂、红藻胶、琼芝属海藻制品、囊藻胶 明胶、干酪素、甲壳素、壳聚糖 黄原胶、结冷胶、气单孢菌属胶、茁霉多糖、固氮菌胶、豆豉菌胶、凝结 多糖、半知菌胶、菌核胶 酶处理淀粉=葡萄糖胺、低聚葡萄糖胺、酶水解瓜尔豆胶
第六章食品中的其他成分(食品添加剂)
二.添加剂物种与分类
1物种 2分类 3编码 4范围:
1、食品添加剂物种
⑴世界范围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总数达 14 000种
⑵美国 2900种以上(FDA) 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⑴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办法(轻工业部) ⑵特种营养食品生产管理办法 (轻工业部)
⑶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 (卫生部第26号令)
⑷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
卫法监发[2002]159号 附件1
⑸食品添加剂申报与受理规定
卫法监发[2002]159号附件2
⑹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卫生部) ⑺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国家质检总局 )
⒂营养强化剂nutrition enhancer; ⒃防腐剂preservative
⒄稳定和凝固剂stabilizer & coagulator;
⒅甜味剂sweeter
⒆增稠剂thickener;
⒇香精香料
(21)其它other (国标中序号为00)
4、中国分类系统(分类和代码标准:GB12493 –1990 )
按来源分类
天然食品添加剂
利用动植物或微生 物的代谢产物等为 原料,经提取所获 得的天然物质。
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采用化学手段,使元 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 还原、缩合、聚合、 成盐等合成反应而得 到的物质。
一般化学 合成品
人工合成天 然等同物
❖按生产方法分类
有化学合成 生物合成 (酶法和发 酵法)
天然 提取物
④食品卫生的管理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主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食品安全法》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法律规定》
《《食品安全法》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法律规定》
《食品安全法》第六章第十八条规定:“禁止在食品生产、流通和使用中添加致病、有害健康、虚假或伪劣食品成分。
禁止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机体或者含有违法犯罪活动的添加剂或者辅料。
”
《食品安全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规定,食品中添加剂应当符合安全技术要求,不能有毒、有害机体或者含有违法犯罪活动的添加剂或者辅料。
”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规定:“食品生产企业、经营者和经营单位不得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添加剂。
”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规定,食品中添加剂种类、数量和使用方法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按照生产时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添加;非食品类添加剂除外。
”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食品生产企业、经营者和经营单位在食品中添加新技术添加剂、新原料添加剂和新包装添加剂前,应当提供食品安全评价报告,并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后使用。
”
通过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添加剂在食品中使用是有一定规定要求的,禁止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机体或者含有违法犯罪活动的添加剂或者辅料,而且使用前要提供食品安全评价报告,并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也有变动也需要重新经审批使用,因此,在食品中添加剂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
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手册
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手册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 (3)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3)1.2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意义 (4)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4)2.1 遵循法律法规 (4)2.2 保证食品添加剂安全有效 (5)2.3 遵循适量原则 (5)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审批与监管 (5)3.1 食品添加剂的审批流程 (5)3.1.1 申请材料提交 (5)3.1.2 材料审查 (6)3.1.3 安全性评价 (6)3.1.4 公开征求意见 (6)3.1.5 审批决定 (6)3.2 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体系 (6)3.2.1 法律法规体系 (6)3.2.2 监管机构 (6)3.2.3 监管手段 (6)3.2.4 信息公示 (6)3.3 监管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6)3.3.1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 (7)3.3.2 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 (7)第四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与限量 (7)4.1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 (7)4.2 食品添加剂的限量标准 (7)4.3 食品添加剂的标签标识 (8)第五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风险与防范 (8)5.1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风险来源 (8)5.1.1 原材料污染 (8)5.1.2 生产工艺问题 (8)5.1.3 使用不当 (9)5.1.4 标签标识不清 (9)5.2 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9)5.2.1 原材料质量控制 (9)5.2.2 生产过程监管 (9)5.2.3 使用规范 (9)5.2.4 标签标识管理 (9)5.3 食品添加剂安全事件的应对策略 (9)5.3.1 监测预警 (9)5.3.2 应急处置 (9)5.3.3 信息发布 (9)5.3.4 法律法规完善 (10)第六章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 (10)6.1 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健康 (10)6.2 食品添加剂与过敏反应 (10)6.3 食品添加剂与慢性疾病 (10)第七章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 (11)7.1 食品添加剂的化学检测方法 (11)7.1.1 光谱法 (11)7.1.2 色谱法 (11)7.1.3 电化学法 (11)7.2 食品添加剂的生物学检测方法 (11)7.2.1 微生物法 (12)7.2.2 酶联免疫吸附法 (12)7.2.3 生物传感器法 (12)7.3 食品添加剂的快速检测技术 (12)7.3.1 光学快速检测技术 (12)7.3.2 质谱快速检测技术 (12)7.3.3 便携式检测设备 (12)第八章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12)8.1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工艺 (12)8.1.1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12)8.1.2 生产过程控制 (13)8.1.3 产品精制与包装 (13)8.2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控制指标 (13)8.2.1 理化指标 (13)8.2.2 微生物指标 (13)8.2.3 毒理学指标 (13)8.3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许可与认证 (13)8.3.1 生产许可 (13)8.3.2 认证 (13)第九章食品添加剂的国际标准与法规 (14)9.1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概述 (14)9.1.1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的重要性 (14)9.1.2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制定机构 (14)9.1.3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的主要内容 (14)9.2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体系 (14)9.2.1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构成 (14)9.2.2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特点 (14)9.2.3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实施 (14)9.3 我国食品添加剂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14)9.3.1 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现状 (14)9.3.2 我国食品添加剂法规现状 (15)9.3.3 我国食品添加剂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措施 (15)第十章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与消费者教育 (15)10.1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指导 (15)10.1.1 遵守法规标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保证其使用范围、用量和使用方式符合规定。
微生物第六章
前,把用量限制在最低水平。
关于亚硝酸盐替代品问题
到19世纪末,才认识到亚硝酸盐可使腌肉产生颜
色。有些国家在没有使用亚硝酸盐之前,肉毒梭
菌中毒率很高,使用后,肉毒梭菌中毒才得到了 控制。
亚硝酸盐除抗菌作用外,还有抗氧化及增强风味 的作用。尽管如此,
由于亚硝酸盐的安全性即致癌问题,使其应用越 来越受到限制,全世界都在寻找理想替代品。
亚硝基(NO):
HNO2→ H+ + NO3- + NO + H2O
所生成的NO很快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鲜艳的、亮
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MbNO):
Mb + NO → MbNO
亚硝基肌红蛋白遇热后放出巯基(-SH),生
成较稳定的具有鲜红色的亚硝基血色原。
硝酸盐
亚硝基化菌
※
亚硝酸盐
红菌酶
亚硝酸
低PH值 还原性化合物
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与卫生管理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 1.经过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证明在使用限 量范围内对人体无害。 2、添加剂到体内后能参加正常的人体代谢或 参加正常的解毒过程,全部排出体外,不会对 机体起任何作用 3. 食品添加剂在达到一定使用目的后,经过 加工、烹调或贮存时能被破坏或排除则更加安 全
高铁肌 红蛋白
亚硝基血色 原
放出-SH
一氧化氮
亚硝基肌 红蛋白
红蛋白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生色反应途径
食品添加剂
助发色剂:L-抗坏血酸的作用。
L-抗坏血酸用来防止肌红蛋白氧化,且可把氧
化型的褐色高铁肌红蛋白还原为红色的还原型肌
红蛋白。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
1 2
一种或多种物质
添加量也很小
一般不能单独作食品食用
3
4
不是食品原料固有的物质
添加量有严格限制
5
食品添加剂分类
•据统计,目前国际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
类已达14000余种,其中直接使用的约4000
余种,常用的在1000种左右。
•美国已批准使用的达2700多种。
•我国有20多类、近1000种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C过量的危害
1 过量服维生素C的人改变了体内维生素C的调节机制,加速 了分解和排泄。一旦停药可招致停药反应,出现早期坏血病 症状(齿龈肿胀及出血)。 2 生长期儿童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会损害儿童成骨细胞的 形成过程,可使日后易患骨病。 3 每日口服维生素C 4 克以上,一周后可发生尿路草酸钙结 石和肾结石。
苋菜红
诱惑红
柠檬黄
落日黄
赤鲜红
胭脂红
靛蓝
亮蓝
果冻配料表:
水、蔗糖、果肉、 卡拉胶、乳酸钙、 柠檬酸、香料、甜 酸素、山梨酸、柠 檬黄、胭脂红 。 QQ糖配料: 白砂糖,麦芽糖,明胶, 柠檬酸,胭脂红 ,柠檬黄, 荔枝香精。
第三节 营养强化剂
传统的食品并非营养俱全,同时食品中的营养素
苏丹红一号[Sudan(Ⅰ)]
含有苏丹红成分的食品
一、食用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是指存在于自然资源中的有色物质。
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植物色素、动物色素和微生物色素
和无机色素; 按照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四毗咯衍生物、异戊二烯衍 生物、多酚类色素、酮类衍生物、醌类衍生物等; 按溶解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水溶性色素和脂溶性色素。
2 功能、用途 (中国GB2760-1996)
食品添加剂名词解释
第一章食品增添剂概括1.食品增添剂:为改良食品质量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许天然物质。
(书 P3)2.营养加强剂:为加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许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增添剂。
(书 P3)第二章防腐剂3.防腐剂:主假如利用化学的方法来杀死有害微生物或克制微生物生长,进而遏止腐败或延缓腐败时间的食品增添剂。
(书 P22)第三章抗氧化剂4.抗氧化剂:是能阻挡或延缓空气中氧气对食品中油脂、脂溶性成分等的氧化作用,进而提升食品的稳固性和延伸食品的保质期的食品增添剂。
(书 P66)5.增效剂:两种或以上的抗氧化剂共同使用时,能产生共同效应,抗氧化成效加强,此中,抗氧化能力衰的被称为增效剂。
(书 P70)第四章着色剂、护色剂和漂白剂6. 着色剂:是使食品着色和改良食品色彩的食品增添剂。
(书 P126)7.生色团:凡是有机分子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内( 200~800nm)有汲取锋的基团都称为生色团。
(书 P128)8.助色团:有些基团的汲取波段在紫外区,不行能发色,但与发色团相连后,可使整个分子对光的汲取向长波方向挪动,此类基团被称为助色团。
(书 P128)9. 色淀:是由水溶性色素积淀在允许使用的不溶性基质(往常为Al 2O3)上所制备的特别着色剂。
(书P129)10. 天然等同色素:化学合成的,可是在化学构造上与自然界发现的完整同样的色素,如β-胡萝卜素。
(书 P129)11.坚牢度:是指被染色物质的色彩稳固性或色素对四周环境变化的抵挡能力。
(书P133)12.护色剂:又称发色剂,是能与肉及肉制品中呈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收藏过程中不致分解、损坏,体现优秀色彩的物质。
(书 P168)13. 漂白剂:是损坏、克制食品的发色要素,使其退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
(书 P175)第五章调味剂和增香剂14.味感:是食品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
6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
酒店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
1、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规定的品种及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限量,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食品添加剂不得使用,不得超量使用或随意扩大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
2、对食品添加剂实行专人采用、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购入食品添加剂时,应当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做好采购记录台帐,领用时做好领用记录。
3、明矾、泡打粉、小苏打、臭粉等食品添加剂包装标签上应注明中文“食品添加剂”字样,食品添加剂标签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47、48、66条规定。
4、使用食品添加剂应配备专用精密称量工具,严格按限量标准使用,每次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认真做好使用记录。
5、制作油条、糕点、面点应首选使用不含铝的酵母粉、塔塔粉等食品添加剂,使用泡打粉等铝膨松剂时应严格控制用量,糕点中禁用苯甲酸、苯甲酸钠等防腐剂。
6、不得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或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由于使用食品添加剂而降低了食品质量和安全要求,现做现售食品尽可能不用食品添加剂,确须使用的,应在限量范围内使用。
7、严禁违法使用硼酸、硼砂、罂粟壳、废弃食用油脂、工业用料等非法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添 加 剂
2 功能、用途 (中国GB2760-1996)
1 酸度调节剂 2 抗结剂 3 消泡剂 4 抗氧化剂 5 漂白剂 6 膨松剂 7 胶母糖基础剂 8 着色剂 9 护色剂 10 乳化剂 11 酶制剂 12 增味剂 13 面粉处理剂14 被膜剂 15 水分保持剂 16 营养强化剂 17 防腐剂 18 稳定剂 19 甜味剂 20 增稠剂 21其他 22 香料香精 23 食品加工助剂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欧共体各国和联合国食品添加剂法典委
员会定义:不包括为改进营养价值而加 入的物质; 美国联邦法典中的定义:包括营养物质 及各种间接使用的添加剂,如包装材料 、包装容器及放射线等 日本:将食品添加剂分为化学合成和天 然物两大类,前者对品质指标、限量等 均有严格规定;而后者则以“按正常需 要为限”不作明确的各种限制性规定。
3 依据其毒性分类
FAO(联合国粮农组织)/WHO(世界卫生组 织)根据安全评价资料把食品添加剂分成三类。 •A类:是 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 会(JECFA)已制定ADI值(每人每日容许摄入量) 和暂定ADI值者, •B类:是JECFA曾进行过安全评价但未建立ADI 值,或者未进行过评价者, •C类:是JECFA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或 应严格控制作某些食品的特殊使用者。
苋菜红
胭脂红(丽春红4R)
柠檬黄
日落黄
赤鲜红
靛蓝
亮蓝
果冻配料表:
水、蔗糖、果肉、 卡拉胶、乳酸钙、 柠檬酸、香料、甜 酸素、山梨酸、柠 檬黄、胭脂红 。 QQ糖配料: 白砂糖,麦芽糖,明胶, 柠檬酸,胭脂红 ,柠檬黄, 荔枝香精。
第三节 营养强化剂
传统的食品并非营养俱全,同时食 品中的营养素会在加工、烹调等处理中 丧失,因此往往需要在食品中添加营养 强化剂以提高营养价值。
第二节 食 用 色 素
食用色素:用于食品着
色的添加剂。其目的是 增加对食品的嗜好及刺 激食欲。
食用色素按来源分为人
工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 两类。
苏丹红一号”色素
苏丹一号染色剂含有 “偶氮苯”,当“偶氮苯” 被降解后,就会产生“苯 胺”,这是一种中等毒性 的致癌物。过量的“苯胺” 被吸入人体,可能会造成 组织缺氧,呼吸不畅,引 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 系统和其他脏器受损,甚 至导致不孕症。
天然色素缺点: 1. 较难溶解,不易上色均匀。 2. 染着性较差,某些与食品原料反应而褪色。 3. 坚牢度较差,局限性(温度,光照,PH, 氧化等)。 4. 难调色。不同色素相溶性差,难调。 5. 成分复杂,易产生沉淀,混浊等现象。 6. 受金属离子和水质影响。金属离子作用下 发生分解。变色,生成不溶盐类。
所谓营养强化剂,是以增强和补充 食品的营养为目的而使用的添加剂。其 主要有氨基酸类、维生素类 及矿物质和 微量元素类等。
营养强化剂应用意义
⑴自然食物原料中的营养不均衡 ⑵加工处理使产品营养成分损失 ⑶特殊消费群体的需要
⑷对保健食品成分的补充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并非每种产品都需要 强化,强化剂的使用要有针对性,使用强化剂 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强化用的营养素应是人们膳食中或大众食 品中含量低于需要量的营养素; 2 易被机体吸收利用; 3 在食品加工、贮存等过程中不易分解破坏, 且不影响食品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 4 强化剂量适当,不致破坏机体营养平衡, 更不致因摄食过量引起中毒; 5 卫生安全,质量合格,经济合理。
二、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管理和要求
•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最大的食品安全标准。关系到企 业的生死存亡。 卫生部于2007年8月22日发布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为确保食品添加剂的食用安全,使用 食品添加剂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经过规定的食品毒理学安全评价程序的 评价,证明在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体 安全无害。 2. 进入人体后,能参与人体的正常代谢, 或能够经过正常解毒过程而排出体外,或 不被吸收而排出体外。 3. 最好使用食品添加剂达到效果后,在加 工、烹调过程中消失,不进入人体。
姜黄色素
为姜科植物姜
黄(中药)的
根茎,冬季或Βιβλιοθήκη 早春采挖,洗净,除去细根,
煮或蒸至透心,
晒干
焦糖色素
由饴糖或蔗 糖在高温下进行 不完全分解并脱 水而形成的物质。 使用氨水、硫酸 铵、碳酸氢铵及 尿素做催化剂者 为氨法酱色。 (非氨法酱色是 允许食品添加 的)。
甜菜红色素
紫胶红色素
又名虫胶红,是从 昆虫分泌物紫梗 中提出的天然食 用色素。为红色 粉末,与其他天 然食用色素相比, 它的纯度高,着 色力较强,对光 和热的稳定性好。
物质 名称 氰化钾 敌敌畏 LD50值 (mg/kg体重) 2 50~70 物质 名称 食品抗氧剂BHA 防腐剂苯甲酸钠 尼泊金丙酯 山梨酸 LD50值 (mg/kg体重) 2900 2700 >8000 10500
阿司匹林 500~1000 乙醇 6000~8000
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1 健康、安全的天然食品添加剂大方向; 2 生物食品添加剂(发酵、酶)新热点; 3 保健功能食品添加剂备受关注; 4 用量少,效果好的复配型潜力巨大; 5 食品保鲜剂仍将迅猛发展。
•天然色素:β胡萝卜素、甜菜红、姜黄、红 花黄、紫胶红越橘红、辣椒红,辣椒橙、焦 糖色、焦糖色生产焦糖色、红米红,菊花黄 浸膏,黑豆红、高梁红、玉米黄、萝卜红; 可可壳色、红曲米、红曲红、落葵红、黑加 伦红、桅子黄、桅子兰,沙棘黄、玫瑰茄红、 橡子壳棕,NP红、多惠柯棕,桑椹红、天 然芥菜红、金樱子棕;姜黄素、花生农红、 葡萄皮红;兰锭果红;藻兰、植物炭黑,密 蒙黄,紫草红;茶黄色素:茶绿色素、柑橘 黄,姻脂树橙、胭脂虫红等
概括起来说:食品添加剂就是用于改 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 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 或天然物质。(作用) 它是一类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 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 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
1 2
一种或多种物质
添加量也很小
一般不能单独作食品食用
• 1、溶剂精制法 • 2、两相溶剂萃取精制法 • 3、酶精制法 • 4、膜分离精制法 • 5、离子交换提纯精制法 • 6、吸附与解析精制法
二、食用合成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色彩鲜艳 ,坚牢度大,性质稳定,着色力强,并且可 以任意调色,因此使用方便,且成本较低, 曾一度广泛应用。 但合成色素多属于煤焦油染料,不仅毫 无营养,而且大多数对人体有害,因此目前 世界各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已从100余种 缩小到10余种。 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7种: 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赤藓红 、靛蓝 、亮蓝 。
•橘子黄色素
•用 途:天然食用色素, 本品可用于面条,糖 果,饼干,饮料,酒 类等食品着色
• 来 源:茜草科植物、 橘子。
•甘蓝红色素
•用 途:天然食用色素, 用于酸性食品如葡萄酒、 饮料、果酱、果冻等食 品的着色。
•来 源:从红甘蓝的叶 中提取、精制而成。主 要由花青素、黄酮等组 成。
• 天然色素的精制提纯方法:
常用营养强化剂
一、维生素
⑴ 维生素A是所有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 的β-紫罗兰酮衍生物的统称,又称抗干眼 醇或抗干眼病维生素,有维生素A1和A2两 种。主要来源是动物肝脏、鱼肝油、禽蛋 等。常用的是维生素A1的制剂。维生素A1 即视黄醇,结构式为:
⑵ 维生素B
维生素B族 都是水溶性维生素,它们协同作用,调节 新陈代谢,维持皮肤和肌肉的健康,增进 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细胞生 长和分裂(包括促进红血球的产生,预防 贫血发生)。
中国在《食品卫生法》(1995年)中 规定: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 色、香、味,以及为防腐或根据加工工艺 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 质”; 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 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 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强化剂”。 因此,在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剂显然属 于食品添加剂范畴,但间接使用者则不列 入“食品添加剂”范畴。
维生素B1 硫胺
维生素B2 核黄素
N N O H
苏丹红一号[Sudan(Ⅰ)]
含有苏丹红成分的食品
一、食用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是指存在于自然资源中的有色 物质。 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植物色素、动物色 素和微生物色素和无机色素; 按照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四毗咯衍生物、 异戊二烯衍生物、多酚类色素、酮类衍生物、 醌类衍生物等; 按溶解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水溶性色素和 脂溶性色素。
二、食用天然色素的特性及提取方法 优点: 1.天然色素多来自动物,植物组织,因此, 一般来说对人体的安全性较高。 2.有的天然色素本身就是一种营养素,具有 营养功能,还有的具有药理功能。 3.能更好地模仿天然物的颜色,着色的色调 比较自然。 4.动植物来源稳定 5.使用天然材料可进一步深加工 6.环境污染小
4. 不影响食品感官性质和原味,对食品营养 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不得由于使用食品添 加剂而降低良好的加工措施和卫生要求。 5. 应有助于食品的生产、贮存和运输,能保 持食品营养、防止腐败变质、增强感官性状 和提高产品质量,最好在较低使用量达到效 果。 6. 价格低廉、来源充足、使用安全, 添加入食品后能被分析鉴定出来。
3
4
不是食品原料固有的物质
添加量有严格限制
5
食品添加剂分类
•据统计,目前国际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 类已达14000余种,其中直接使用的约4000 余种,常用的在1000种左右。 •美国已批准使用的达2700多种。
•我国有20多类、近1000种食品添加剂
1 食品添加剂按来源分:
天然添加剂t 化学添加剂 半天然食品添加剂
LD50值与毒性分级和对人的毒性对照
毒性 程度 极大 大 中 小 极小 无害 LD50(大鼠经口) (mg/kg) <1 1~50 51~500 501-5000 5001-15000 >15000 对人致死 推断量 约50mg 5~10g 20~30g 200~300g 500g >5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