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第四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空谷传响,哀婉久 绝。……„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呜三声泪沾裳’”。这是下 列哪部著作对三峡两岸猿声的 描写。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脉经》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王羲之与《兰亭序》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辉煌的石窟艺术
王羲之与《兰亭序》
时间 地点 双方 起因 经过 结果
曹操统一南北 孙刘联合、 火烧赤壁 曹操失败 以少胜多
公元208年 赤壁 曹操和孙刘联军 起因、经过、结果
事件
作用
战争特点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复述: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用火攻 的方法,在赤壁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鼎立的形成
鲜卑
鲜卑 羌(qiāng) 氐(dī) 西 晋 匈奴 羯(jié)
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双方 起因 经过 结果
苻坚灭东晋 草木皆兵、风声 鹤唳、投鞭断流 前秦失败 以少胜多
公元383年 淝水 东晋和前秦 起因、经过、结果
事件
作用
战争特点
①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 ②南方地区暂时稳定,发展经济。
6.下列人物中,对促进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贡献的有 ( D )。①王昭君 ②诸葛亮 ③袁绍 ④孝文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某剧组准备重新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你认为 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B )。 A.孙权遣使给刘备送去书法珍品《兰亭序》,以示修 好 B曹操派使臣给孙权送去纸质书信,劝其投降 C袁 绍军队粮草被曹军烧毁后,士兵只好挖甘薯充 D孙吴 水师配备指南针后,战斗力大大增强 8.下列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成语( C )。 A.投鞭断流 B草木皆兵 C.破釜沉舟 D风声鹤唳 9.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 C )。①匈奴 ②鲜卑 ③羯 ④氐 ⑤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 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
维护了国家统一
民族融合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的 团结和凝聚力,为维护国家统
一提供了有力支持。
03
历史人物
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文学家,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 军事手段,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建立了曹魏政权。
经济交流与文化交融
随着各地区间经济交流的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相互交融, 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人口迁徙与杂居
历史上因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人口迁徙和杂居,加速了不 同民族间的融合。
民族融合的过程
01
02
03
民族间的通婚
不同民族间的通婚是民族 融合的重要途径,促进了 民族间的基因交流和文化 交融。
文化交流与传播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 传播,使得不同民族的文 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政治手段推动
历史上一些朝代通过政治 手段,如推行民族政策、 设置羁縻州县等,促进了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的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
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
的内涵。
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随着民族融合的推进,各民族 的认同感逐渐增强,形成了对 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
THANKS
感谢观看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 融合课件
• 政权分立 • 民族融合 • 历史人物 • 历史事件 • 历史意义
01
政权分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
曹魏、蜀汉、东吴
南朝、北朝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鼎立, 互相攻伐,形成了政权分立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各自有多个 政权并立,如宋、齐、梁、陈与北魏、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来谈,如从语言、服饰、姓名、 婚姻、官制、礼法等方面举例即 可。 (2)民族大融合。 (1)和睦相处、友好交流。 (2)要增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发展等。
北魏孝文帝在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采取措施革 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其措施有 ①在朝廷中使用 汉语 ②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③学习汉族的 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④从官员到民众都 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 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 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 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 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 轴。‛指出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东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 C.汉代的成都 D.元朝的大都
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是 A.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B.张骞通西域
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 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 的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官府用 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③朋友送给我 一部《伤寒杂病论》 ④我下个月送儿子 去太学读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以上历史地图和图画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汉通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北击匈奴 D.唐太宗射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知 识 点 再 现
江 南 经 济 的 开 发
原因
A.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 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B.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 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最主要原因) C.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 、了解“赤壁之战” 和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
3、通过认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归纳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向(四)教学重点了解政权分立,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理解民族大融合及其意义。
(五)教学难点学会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当时所做的突出的历史贡献;进而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向,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以此引起学生兴趣, 并把学生引入课堂.【叙述】我们一起欣赏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同学们对三国演义都非常熟悉, 请问,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大家能了解多少呢?【活动】”猜一猜”他们都是谁?引入到东汉' 末年时期。
承转】东汉末年发生了黄巾起义,软弱无力的东汉政府只能依靠地方军阀镇压,结果导致了军阀割据(展示地图),大家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北方割据势力极多,而且互相争斗,战乱不休。
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最后是谁统一了北方?(曹操)曹操并不是象三国演义里讲得完全是个反面人物,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征讨袁绍胜利后,写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觉得他的壮心是什么?他将遇到的对手是谁?(介绍孙、刘期间可请学生讲述“三顾茅庐” 、“隆中对”的故事)【活动】人物模拟:假如你是曹营的一位高级谋士,你会怎样为主进言?其目的是过渡到下面的分析。
《北方民族大融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PPT课件3
B
C
10.下列对于民族融合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 11.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439
鲜卑
洛阳
汉语
鲜卑语
汉族
汉族
汉族贵族
汉族
汉族
民族融合
改 革 措 施
背景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B
C
7.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独孤
刘
将鲜卑族的姓氏 改为汉族姓氏, 把皇族由姓拓 跋改为姓元。
bá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学习主题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东汉末年,地方军阀混战。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后发动赤壁之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邺。
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316年匈奴灭西晋,317年司马睿建东晋。
西晋灭亡以后,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统称“十六”国。
四世纪后期,前秦茌坚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383年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四世纪后期,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建立了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
北魏和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从上看出,三国时期开始,我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民族斗争不断,其间虽有西晋的统一,但时期短暂。
总之,分裂是这一时间的一大特点。
封建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并非是历史的停滞、倒退。
在分裂的同时,局部地区经济在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相对安定。
如三国时魏蜀吴在地经济发展,孙吴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西蜀地区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繁荣的局面,但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超过了吴和蜀。
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之区。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在生产和反抗各族统治者剥削、压迫的斗争中联系更为密切。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 胁,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核心考点6: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数学 人物 祖冲之 朝代
南北朝
(2022年四
成就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
农学 《齐民 作年者 贾思勰
朝代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意义
(2022年四川内江) 公元230年,孙权派 将军卫温率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加强
了大陆与台湾的联 系。这里的“大陆” 当时最主要是指 A.魏 B.蜀 C.吴 D.晋
C
一 单元概述 二 政治上 三 经济上
四 文化上 五 民族关系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B
核心考点4: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原 ②经济因素:(最根本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
江 因 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
技术;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南
地
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得 农业 到改进,种植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十六国
(前秦统
一北方)
蜀吴
西
淝水之战
晋 ( 383年)
东晋
(266—316) (317420)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北 魏
西魏
灭
北周 隋 隋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梳理】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操 曹操获胜,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 孙刘联合抗曹,曹操败 220年,曹丕,国号魏,定都洛阳三国鼎立的形成 221年,刘备,国号汉,史称蜀,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国号吴,定都建业魏:修水利,促生产经济 蜀:丝织业兴旺,蜀锦畅销吴: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夷洲(今台湾)266年司马炎,建西晋,定都洛阳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统治集团腐朽,皇族混战北方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 结果:316年,西晋被匈奴灭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东晋)经过:383年,苻坚欲灭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影响:前秦瓦解,北方重现战乱 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南迁 社会安定,人民辛勤劳作 修水利、开荒地、牛耕、粪肥、绿肥 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闽粤得到开发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十六国后期,鲜卑族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出产粮食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和向汉族学习 影响:洛阳获得发展,为改革创造条件政治上: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措施 生活上: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婚文化上:学汉礼,尊孔子、尊老、养老作用: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考点归纳与分析】1、 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 掌握江南开发原因和开发情况。
3、 掌握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经过 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鼎立兴起 原因 灭亡 西晋灭亡 背景 淝水之战 北方战乱 原因 表现 江南得到开发开发 北方统一 原因 孝文帝迁都孝文帝改革本单元内容繁杂,头绪多,必须抓住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要点深入复习。
有关三国鼎立的形成要结合地图从三国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和方位等掌握。
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内容分析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内容分析
本单元上起东汉末年,下至南北朝,各地割据,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政权分立,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介于秦汉一统和隋唐一统这两大经济文化高潮之间,认识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同时,少数民族内迁和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南迁,使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人口的迁移带来了民族的融合;孝文帝的改革则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隋唐重新实现统一准备了条件,)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交往、融合中实现的,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1、国家由分裂到逐步统一。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表:(略)认识: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3)统一北方的政权。
曹魏前秦北魏北周2、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民族融合的定义。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最高级形式是形成新的民族。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民族融合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①民族战争的影响: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普遍进行,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齐、秦、楚、燕等国成为所在地区民族融合的核心。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
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擅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
②民族迁徙:当时指从东汉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自东汉末年以来,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渴、氏、羌等陆续内欠,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③友好交往:当时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
④联合斗争:指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了解和友谊。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优势地位
原的统治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2022·重庆A第4题1分)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
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
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B)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考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1640周年(七上第19课P93-96) [2022·重庆A4;2021·重庆A3,B2;2017·重庆A23(1)]
概况 383年,前秦苻坚领军南下,东晋在淝水打败前秦军 淝水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后,北 之战 影响
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项目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过程 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相同点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增强了国力,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 移风易俗
不同点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
目的 在 兼 并 战 争 中 取 得 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
(4)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1)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 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表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 江南地 现 制盐等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区的开发 (3)商业: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 跃的大都市 影 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响
(3)民族关系:三国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4)文化: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前言政权分立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概念于西方哲学和政治学中已经被深入研究。
随着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政权分立更加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政权分立的角度出发,探讨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2.政权分立的概念政权分立是指国家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不同机关(即“三权分立”),以避免某一权力机构滥用权力、建立权势专制的现象出现。
在实际操作中,政权分立可以具体体现在一国的立法机构、执行机构和司法机构间的平衡。
一般情况下,各个机构都是由不同的人担任,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相互制约,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有效避免权力被滥用、权力膨胀等问题。
3.民族融合及其意义民族融合是指各个民族之间通过文化、语言、思想等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使各民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在现代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融合不仅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可以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流,以实现各民族的全面发展。
此外,民族融合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天,全球化的进程中,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关系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需要双方平等、公正的交流平台,而政权分立则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政权分立通过将权力分散,使各个民族都能够有自己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相互交流,并最终实现民族融合。
此外,政权分立还可以保障各民族的权益,避免某一民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其他民族产生损害和影响。
在高度多元化的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利益,政权分立可以有效保障各民族基本权益,避免矛盾的发生。
5.民族融合和政权分立都是现代民主制度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政权分立可以为不同民族提供公正、平等的政治环境和平台,从而进一步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保障民族权益的保护。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括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
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加之内迁各族的反抗斗争,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状态,淝水之战使这一局面持续。
3、四世纪后期,北魏政权建立,统一黄河流域,顺应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孝文帝在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识体系松散但是求知欲强,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本单元线索清晰但内容抽象,利用大量的图片和材料,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材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哦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3、比较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插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课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内容:
①政治: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②经济:颁布均田令 ③政治:迁都洛阳 ④社会风气: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
族先进文化
4、影响:
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 ③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3、北朝的分裂
第23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民,生产得到发展
2、表现:①农业: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
南方推广
②手工业: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 的地方。南朝时发明灌钢法,是冶 炼技术的一大进步。造纸业也有新 的发展,纸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
③商业: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 (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
第24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的科学和艺术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单元线索: 220年到589年是我国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民族大融 合。与此同时,欧洲也出现民族大迁徙, 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灭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兴替示意图
东魏 北齐
魏
十六国 北魏
东 汉
蜀 西晋
西魏 北周
北朝
隋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单元体系
复习要点: 分析北方人口南迁原因、
特点及影响,江南经济的发展 条件、表现;
一、北方人口南迁
1、时间: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多战乱,民族Biblioteka 盾也很尖锐,人口大量南迁。
2、情况: ①南迁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益
州、荆州和长江下游的扬州,其次是在 闽江流域和岭南地区。 ②南迁的人口近100万,约占南方人口的 六分之一。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探究。
展示课件
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相近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科技文化
自主学习,查阅课本,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感受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达成学习目标5)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1.数学: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该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历法: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二: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黜。“
——《资治通鉴》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钟繇 D.王羲之
4.[2019•湖南怀化] 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
A.《女史箴图》
B.《兰亭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5.“古人云,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阅读后,请回答:
(1)上述这段话出自《齐民要术》,它是何人所写?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
——《资治通鉴》
问题:
(1)依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哪几项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
(一)研读史料,回答问题:
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东汉建立及光武中兴
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公元8年,外戚王莽 乘机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王莽统治期间,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公 元23年,绿林军8000多人在昆阳(今河南)大胜10 多万王莽军队,攻克长安,刘秀即绿林军中的西汉 皇族,其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3、三国鼎立
曹
孙
操
权
刘 备
三顾茅庐
隆中对
曹操大军南下,目标直指刘备与孙权,那孙、刘的实 力如何呢?他们怎么办?
联合起来,组成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于赤壁,著名的赤 壁之战就此展开。
(1)赤壁之战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与孙刘联军
水军力量不如孙刘联军 结果 : 曹操败 原因: 北方士兵水土不服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为 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 合,不顾群臣以撞死在祖宗灵前相威胁,毅然 进行了改革。在485年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政 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在494年巧迁都洛阳 城,并下令鲜卑人改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 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北魏政府还采用了 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 :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 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 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如曹 魏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了北方地区统一的 基础上建立的),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 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公元9年,王莽建“新”,西汉灭亡。
(2)公元23年,绿林好汉攻入长安,新朝灭亡。 (3)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 秀就是光武帝。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政治方面:政权分立。
这一时期国家由统一走向了分裂,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年,在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狼狈逃回河北;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年,在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经过之战,曹操退守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3)年,废掉称帝,国号,定都,东汉结束;年,在称帝,国号(),史称蜀;年,称王,国号(),后定都。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1)魏灭蜀:死后,大臣掌握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西晋代魏:年,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朝,定都,史称“西晋”;(3)西晋灭吴:年,西晋灭掉,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3、西晋灭亡(1)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2)内部混战,“”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4、东晋与前秦(1)东晋建立:年,重建晋朝,都城在,历史上称为“”。
(2)4世纪后期,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重用汉人这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3)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以后,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南朝:年,大将自立为帝,国号“”,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5)北魏: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6)北朝: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
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5、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6、三次战役战役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二、经济方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由统一走向了分裂,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经济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开发。
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
国家分裂成多个地方政权,政治权力更加分散。
02
唐末五代时期的经济发展
唐末五代时期的经济相对稳定,虽然战乱频繁,但一些地区的经济仍
然有所发展,如江南地区。
03
唐末五代时期的民族融合
唐末五代时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再次南迁,南方
汉族继续北上,形成了更加多元文化的社会。
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形势
丰富文化内涵
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 合,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促进文化传承
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各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更加广泛和深入。
05
总结与思考
总结重点与难点
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和融 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使得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宗教 底蕴和独特的宗教信仰,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影响
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推动历史进程
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政权分立时期,各政权 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加速了历史的演进。
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历史政权分立 • 民族融合 • 文化交流与传承 • 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影响 • 总结与思考
01
历史政权分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形势十分复杂。国家分裂,政权更替 频繁,政治权力分散,形成了多个政治实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丕 220年 洛阳 魏
西晋
刘备 221年 蜀 成都
孙权
吴
229年
建业
要点分析
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要点分析
五胡内迁
北
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
魏
孝 文
内容
帝
改
革
影响
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 融合。
农 业 围湖造田、兴修水利、江南地区麦稻兼作、岭南种植双季稻 手工业 蜀锦、灌钢法、青瓷、造船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知识网络
知 识 网 络
复习线索:
考点梳理
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三
国
官渡
鼎
之战
立
经
局 面 的
过
赤壁
之战
时间:公元200年 概
形 成 三国鼎立
的形成
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中考真题训练2】
【中考真题训练3】
【中考真题训练4】
【中考真题训练4】
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是当时经济最 商 业 活跃的一个都市 230年孙权派人航海到达夷洲(今台湾) 南方商人的船队远航到波斯一带
要点分析
典型习题练习
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图中①处 是( )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晋国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结合魏蜀吴 三国的统治区域,可知①是魏国、②是蜀国、 ③是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