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概要

合集下载

播音员回忆《天气预报》变迁历程

播音员回忆《天气预报》变迁历程

播音员回忆《天气预报》变迁历程作者: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2015年第43期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广播和报纸了解天气。

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很简短,《人民日报》上有北京地区的24小时预报。

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夜里,南转北风一二级;白天,北转南风二三级”。

那时候,广播里天气预报的语速是非常缓慢的,是以记录速度进行播报的,有点像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一边听、一边记录广播中的各种暗语。

那时候广播中的天气预报,也的确有些暗语的味道。

例如,5500米高空、冷涡、切变线、700毫巴等专业术语,能100%听懂天气预报的人寥寥无几。

宋英杰回忆说,他就是听天气预报长大的,但没听懂天气预报就长大了。

而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诞生于1980年7月7日。

显然《天气预报》也是一位“80后”。

80年代的专家主持最早在节目中播报天气的主持人是当时中央气象台年轻的预报员,现在是数字频道——中国气象频道的总顾问,他叫韩建钢。

据老韩回忆,节目开播最初,每天的文稿都是由气象台负责撰写,然后传真给电视台;所使用的图仅仅是一张24小时预报图,每天都用手绘完成,画好后中央台派车来取;再说主持人,由于电视台是首次创办这样的专业节目,又赶上汛期的复杂天气,中央台希望气象台派人来播讲,老韩和李媛就成了最早一批气象专家主持。

现在看来当时的内容和形式真是简单至极,不过《天气预报》一开播就是直播状态,时段是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后。

因为国际新闻是提前录制好的,利用两三分钟播放国际新闻的间隙,气象主持人和工作人员赶紧到直播间把预报图纸挂在黑板上,待国际新闻一播完,马上切回镜头开始直播。

这一年汛期结束之后,节目就转交给联播主持人播报,不过文稿和图形仍由气象台来提供。

到了1981年洪涝灾害频繁的时候,“小韩”再度出山,时不时客串主持人,当年有人戏称他是灾害天气的“符号”。

一次诚恳的“道歉事件”天气变化无常,预报员也会有难以定夺的时候。

有观众或许还记得《天气预报》在1999年12月13日的一次道歉。

气象预报技术的历史演进与未来趋势

气象预报技术的历史演进与未来趋势

气象预报技术的历史演进与未来趋势气象预报技术是人类在探索天气规律和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一项重要手段。

从古代粗略的天象观察,到现代科学的气象预报,该领域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气象学理论的不断拓展,气象预报技术正在向更加智能化、集成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1. 古代的天象观察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就通过逐日记录日晷上阴影的运动来预测明天的天气。

而在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就出现了类似的天象观测与记录,秦汉时期也有天文官进行诸如天象预报等的天文学活动。

但其准确性都比较低,主要是通过观察天空中云的形态、风向变化、潮汐、动植物的行为等来判断天气变化。

2. 现代气象预报技术的兴起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气象学理论的拓展,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得以迅速发展。

1875年,英国在格林威治天文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气象台,开始集中进行研究。

20世纪初,地面观测、气温、降水等数据的收集与传输技术逐渐成熟,研究人员发现了地球上大气环流的规律,从而开启了现代气象预报的序幕。

1940年,美国气象学家李博士发明了一种防御型雷达,使气象预报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这标志着气象预报技术正式进入了现代阶段。

3. 推动气象预报技术不断更新的技术革新气象预报技术的更新主要源于技术的进步。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气象预报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1970年代,卫星技术的应用使得气象台得以进行遥感监测和气象数据捕捉,也促进了气候变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21世纪以来,无人机、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气象预报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发展,实现了气象预报精准和实时化。

4. 气象预报技术的未来趋势在未来,气象预报技术将进一步智能化、集成化和精准化。

一方面,将会在天气监测技术和卫星技术的基础上,更深入的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开发出智能化的天气预报系统,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将发展智能化、无人化气象检测设备和系统,实现全自动、连续监测和预警确保气象预测系统的精确性、稳定性和高效性。

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

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

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1. 引言1.1 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诞生于19世纪中叶,是人类社会对气象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通过对气象因素的分析和预测,天气预报为人们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天气信息,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安排。

天气预报的诞生史上,曾经有很多先驱性的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法国科学家代尔东·赛舍(Dédale B. Saussure)于1828年首次提出的天气预报概念。

此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开始投入天气预报领域的研究,探索天气变化规律和预测技术。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终于在19世纪末由国际气象组织正式发布。

这份天气预报包含了各种气象要素的数据和预测,涵盖了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这份官方天气预报,人们可以及时了解到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做好应对措施,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的问世,标志着天气预报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气象学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未来的发展中,天气预报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天气信息,助推社会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历史背景天气预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最早记录天气现象的是古代中国和印度的农民,他们通过观察天空的变化以及动植物的行为来预测天气变化。

古代希腊和罗马人也制作了天文表,用来预测气象变化。

进入中世纪,天文学和气象学开始发展起来。

在欧洲,天文学家开始研究天体运行规律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天气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测逐渐变得更加精确和可靠。

现代天气预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约翰·道尔顿是第一位使用科学方法制作天气预报的人,他在英国创办了第一个气象观测站,并开始研究气压、温度和湿度等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

随着气象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天气预报在20世纪逐渐普及。

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的发布标志着天气预报的正式进入了公众视野,并为人们提供了更准确的天气信息。

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

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

MMDD2表示当天日期
zjtvdt MMDD wjtvdt MMDD
pp06zql MMDD pp06zql MMDD pp12zql MMDD pp12zql MMDD zz20 MMDD pp20 MMDD zz20 MMDD pplu pp20 MMDD MMDD pplu MMDD
qq06zql MMDD1 MMDD2 MMDD1 MMDD2 qq06zql qq12zql MMDD qq12zql MMDD qq20 MMDD qqlu MMDD qq20 MMDD
冻雨
健康与卫生
山体滑坡 泥石流 龙卷 台风 沙尘 雾 冰雹
与国土 资、风、降水等)
洪水 渍涝 流域面雨量
城市生态 绿色生产率 粮食安全、生态
农业气象与生态
空气污染 气溶胶组分 核/有害污染物 污染气体
与国家环保 总局联合
与水利 部联合
已经开展的预报业务
未来可以开展的预报业务
fcMMDD20.0721
目的:中央台制作的客 目的:中央台制作的客观 观要素城市预报,生成 要素城市预报,生成ci和 ci和fc文件; fc文件;
目的:上面的程序检查 目的:上面的程序检查客 客观要素预报有无漏报 观要素预报有无漏报或温 或温度差异过大;右边 度差异过大;右边的程序 的程序检查地方台的城 市预报 检查地方台的城市预报
国外天气预报流程
A:预报和服务内容
拟写国外天气预报电视稿 制作世界80城市24、48小时天气预报 决策服务、日常用户服务及临时任务

B:预报参考工具及资料
11、 欧洲中心南、北半球:地面气压场、500HPA高度场、850HPA温
度预报场的00、24、48、72小时预报图。 22、全球地面各时次实况资料。 33、日本、德国24、48、72小时降水预报资料。 44、覆盖全球五大洲的静止气象卫星云图 (1) 西太平洋、亚洲东部、澳大利亚地区云图 (2) 印度洋、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地区云图 (3) 欧洲、非洲地区云图 (4) 大西洋、北美洲东部、南美洲地区云图 (5) 东太平洋、北美洲西部的云图

近10年中国现代天气预报的发展与应用

近10年中国现代天气预报的发展与应用

近10年中国现代天气预报的发展与应用近10年中国现代天气预报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现代天气预报系统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应用。

通过不断改善与创新,现代天气预报系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中国现代天气预报系统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应用领域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天气预报系统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

当时,中国气象局开始引进美国的数值预报模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气象局于1995年研制成功了第一个国产数值预报模式-北京大气数值预报模式(BRAMS)。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气象局相继研发了多个数值预报模式,如北京大气会同模式(BRAMS-1)、中国大气模式(ChinaMM5)等。

这些模式在国内外的气象预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预报效果。

二、技术创新近10年来,中国现代天气预报系统在技术方面实现了许多重大突破与创新。

首先是数据采集技术的改进。

通过引入卫星遥感技术,天气预报系统能够实时获取全球各地的气象数据,从而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

其次是模型精度的提升。

借助于超级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现代天气预报系统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数学模型,从而提高了预报的精度和时效性。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天气预报系统在产品推送和预警等方面更加智能化。

三、应用领域中国现代天气预报系统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是农业生产。

天气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灾害防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准确的天气预报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种植和农事活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是交通运输。

天气对于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起着重要影响。

合理利用天气预报信息,可以预先安排交通计划,避免不必要的交通拥堵和事故。

此外,天气预报还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旅游业、环境保护等领域。

四、挑战与展望尽管中国现代天气预报系统在近1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应用,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天气图预报
1851年,英国首先通过电报传送观测资料,绘制成地面天气图,并根据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20世纪20年代开始,气团学说和极锋理论先后被应用在天气预报中。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发明、高空天气图的出现、长波理论在天气预报上的广泛应用,使天气演变的分析,从二 维发展到了三维。40年代后期,天气雷达的运用,为降水以及台风、暴雨、强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区)、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由省、市或州气象台和地区气象台制作。
3、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这些预报由当地气象台站制作。
预报服务
如何将天气预报及时提供使用部门和人民群众,是预报服务的中心环节。最广泛而有效的服务手段有:报刊登载,电台广播,电视播送,天气电话咨询等。此外,还通过专线电话、电传和书面等形式,为专门部门服务。天气预报的专用收音机,是一种可随时打开收到当时的天气预报广播的收音机,在即将发生灾害性天气时,专用的气象广播电台可用一定波长的信号,使这种收音机自动开启呼叫,这样,入睡的人也能被其信号唤醒,收听到灾害性天气警报,这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了可能性。
按预报范围可将天气预报分为:①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②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③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
天气预报服务
气象台制作好了天气预报,就通过各种途径将天气预报向社会公布。目前,传播天气预报的途径主要有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气象电话等。通过互联网获取气象预报信息将是未来的趋势。目前,比较有名的气象预报网站有天气在线、中国天气网等。

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

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

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第三章天气预报发展历程北京大学钱维宏引言天气预报作为一种信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天气预报,从定性描述到逐步定量预测,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发展的过程也是对自然认识得到提升和预测方法不断完善与建立的过程。

第三章从天气预报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出发,依次综述了古代天气预报、早期天气预报、近代天气预报和现代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最后提出了未来天气预报中思路更新和方法改进的可能。

3.1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要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天气和天气要预报什么?什么是天气,事关天气的定义。

天气要预报什么,事关天气预报的内容。

3.1.1 天气的定义天气是多气象要素(温度、气压、湿度、风等)随时间的连续变化及其产生的各种现象(如云、雨雪、雷暴、雾霾、沙尘暴等)。

对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出现的现象,人们都是可以感知的,如人们可以感知气温有24小时的日变化(午后热,清晨凉)和不同日之间的变化(寒潮降温和高温热浪)。

天气和气象要素变化是与中尺度—天气尺度(200~2000km)系统的生消和移动相联系的。

因此,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和生命期决定了局地天气变化的时间尺度,或天气过程。

图1是气旋天气系统的移动与消亡(锢囚)过程[1],云雨区和冷暖风向变化是随天气系统的移动而变化的。

图1 气旋天气系统的移动与消亡(锢囚)过程。

上图为地面图,阴影部分为云雨区,箭头为地面风向,红色箭头为暖风,蓝色为冷风,实线为等压线,带三角和半圆的线分别为冷暖锋。

下图为沿A-B的垂直剖面。

天气的一些要素,特别是气温、降水、能见度和风,在量值变率上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构成威胁,这样的天气属于正常的范围,即正常的天气。

它们的变化量值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阈值)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对应的异常天气称为极端天气。

不同的极端天气事件要比较它们的持续时间、强度差异和影响的区域范围。

持续时间越长、影响范围越大,和越强的极端天气事件形成的危害会越大。

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

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

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之一。

它能够帮助人们提前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为出行和生活做出合理安排。

而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的诞生,对于世界上无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是如何诞生的。

时间回溯到19世纪,当时的世界上各国尚未建立天气预报机构,天气预报的工作基本靠个人经验和观察来做出。

这种方法往往很难准确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情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

有人开始提出建立专门的天气预报机构,以科学方法来预测未来天气。

于是,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应运而生。

1854年的英国,是全球第一个建立官方天气预报系统的国家。

当时,一位名叫罗伯特·菲茨罗伊(Robert FitzRoy)的海军将领受命负责建立一套可靠的天气预报系统,以帮助航海者更好地规避风险。

他借鉴了地方气象台观测数据,并结合了气象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天气预报体系。

据统计,当时的罗伯特·菲茨罗伊每天会花费数小时进行观测和分析,然后发布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

这份天气预报不仅覆盖了英国本土,还延伸至欧洲大陆和北美洲。

此举在当时的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被各国人民所广泛关注和应用。

我们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的诞生,标志着天气预报制度正式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新时代。

当时的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系统主要依靠海上气象台的观测数据来预测天气,因此其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这奠定了后来世界各国建立气象预报机构的基础,逐步应用了更多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技术手段,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而今,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气象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全球各国的天气预报机构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天气预报系统。

通过卫星遥感、气象雷达、气象站观测等先进技术手段,人们能够准确地获取大气层的各种数据,进而进行更精准的天气预报。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也被逐步应用于天气预报领域,进一步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和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性。

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

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

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天气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决策取决于天气状况的变化。

因此,天气预报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天气预报信息。

但是,在很久以前,人们并没有这些便利的信息来源。

那么,早期的天气预报又是如何得出的呢?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代文明时代,人们依靠闪电、风暴等气象现象来预测天气。

古希腊人通过观察天空和退潮来预测天气。

在十五世纪,意大利人莱昂纳多·达芬奇设计了一种测量风力、温度和湿度的仪器,称为“风力计”。

在十七世纪,德国人魏尔纽斯发明了一种用来预测天气的仪器,它可以度量大气压力。

这个仪器后来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知的水银气压计。

到了十八世纪,随着气象学的成长而诞生了天气预报。

大约在1752年,英国一名船长发明了可以测量和记录气温的温度计。

不久之后,该国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和记录。

此后,天气预报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气象机构来负责天气预报和气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传输。

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是由英国天文学家弗朗西斯·贝里于1861年发布的。

贝里的天气预报包括了下雨、晴天和风暴等几种天气状况,并且通过一些数学模型计算了它们的概率。

这份天气预报并不是很科学,但它确立了天气预报的基础,为未来的气象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现代的天气预报借助了先进的气象仪器和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天气情况。

世界气象组织是国际上最重要的气象机构之一,它的成立使得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气象研究和信息分享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加强。

目前,气象预报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测,同时还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地提供警告和救援信息,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总之,天气预报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调整生活、工作和旅行计划。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期待未来天气预报会变得更加准确,更加全面,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和便利。

天气预报的演变

天气预报的演变

天气预报的演变——从民谚到今日观天测地探太空天气的寒热阴晴对人类的衣食住行有着直接的影响,无论你爱它、恨它或是祈求它、诅咒它,天气总是客观存在的。

因而,天气成为人们谈论最普遍的话题,俗话说“聊天”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人们“聊天”,是因为喜怒无常的天公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何能够把准天公的“脉搏”,预测风雨冷暖,是自古以来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不懈追求。

民谚是最早的天气预报世界各国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对天气的变化进行观测,并尝试摸索出一定的规律。

天气谚语是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的经验。

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气象的记述。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记述有天气谚语,如“天气新晴,是夜必霜”等。

唐杜甫诗中有“布谷催春种”,它是说布谷鸟叫以后一般不会有强冷空气影响了,农家可以播种了。

还有一些天气谚语是世界性的。

如中国有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在日本也广为流传。

这句谚语在美国则以另一种韵味出现:“傍晚天空红,水手乐无穷”。

古人测天经验是今天天气预报的雏形。

其中不少经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同时在天气预报中也还在使用。

战争催生现代意义的天气预报从世界范围内看,现代意义上的天气预报业务与1854年黑海上的一场强烈风暴有密切的关联。

1854年11月,英法联合舰队在黑海上和俄军决战,可是还未开战,英法联合舰队就遭到了一场强风暴的袭击,一下子沉没了30多艘舰船,元气大伤。

事后,巴黎天文台台长勒弗里埃受命调查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

他发信给各国气象台站,收集到许多气象情报,绘制了一张天气图,发现这种风暴的移动有一定规律。

1855年3月,勒弗里埃提出,若组织观测网,迅速将观测资料集中一地,分析绘制天气图,则可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

在各方的赞助下,法国终于在1856年建立了正规的气象站网,开始了天气预报的业务工作,这是世界的首创。

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陆续建立起了气象站网,开展天气预报工作。

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

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

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天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人类早期的生活及农业生产都受天气影响较大,对天气了解的精准度越高,对我们的生活也就越有帮助。

现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天气预报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安排生活和生产活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

1891年年初,由日本东京天文台颁布了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

当时,这份天气预报是以电报的形式发布,包括海面天气和陆地天气预报。

这份天气预报的发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

同年,英国伦敦气象学会也开始每日发布一份有时效性的天气预报。

随后的数十年里,全球各地陆续建立了气象观测站和气象部门,并开始发布当地的天气预报。

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天气预报,例如图表、图像、文字等多种展示形式。

现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气象观测手段的不断更新,天气预报的精确度和时效性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气象部门和气象卫星,能够以多种手段进行气象观测和预报。

在中国,气象局是主要的气象部门,负责管理全国气象事务和发行天气预报。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规定,天气预报以短临预报、中期预报、长期预报三个层次发布,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天气信息的需求。

短临预报主要预报未来6小时内的天气情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力等要素。

这些预报数据可用于城市交通、航空、海运等重要部门的决策。

中期预报主要预报未来7天内的天气情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要素,多用于较长时间范围内的决策。

长期预报主要预报未来10-30天的天气情况,包括长时间的温度、降水、天气趋势等要素,多用于农业、能源等领域。

总之,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安排生活和生产活动。

未来,随着气象预报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天气预报的精确度和时效性还会有更大的提升。

天气预报方法的发展

天气预报方法的发展

天气预报方法的发展摘要现如今,人们习惯获取气象方面的信息,每天关注天气预报似乎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但天气预报对公众来说却充满神秘的色彩,气象信息是如何获取的,天气预报的准确度都为人们所关心,本文介绍了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主要论述各种各样天气预报的方法,对天气预报方法的发展进行综议。

关键词天气预报;方法;天气预测天气预报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进步、以及人们的生活需求密切相关,天气预报产生到发展,是很多人努力与汗水的结晶,天气预报方法在不断趋于科学化、准确化。

现如今天气预报主要采用数值预报的方式进行预告天气,具有较强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往往能较为准确的预测未来多天的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指导,及时降低了很多自然灾害的破坏性。

1天气预报简析天气预报,是以大气为研究对象,对某一区域在未来一定时间段内大气的运动状况作出预测,一般情况下,天气与气候的预测都属于天气预报的范围,天气预报依据时间长短,可以划分不同类型,在0小时-12小时内的天气预报为短时预报,而1天-2天的预报则是短期天气预报,半个月左右的天气预报则是中期天气预报,通常,我们所能听到的是短期或中期的天气预报,短时预报则较少。

天气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事物,一些气象谚语与农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水银气压计的发明,真正科学的天气预报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漫长的气象预报发展至今,已形成四个可以清晰辨明的发展阶段:民间技艺,单站预报,天气图预报,数值预报。

下文将对这四种天气预报方法作详细说明,以了解天气预报方法的发展历程。

2天气预报方法的发展综议2.1民间技艺很多国家都有关于气象的研究,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天气预报方法的发展历史也很悠久,我国古人很早就关注气象方面的知识,早在殷代的时候,甲骨卜辞上便有天气预报的相关记载。

在国外,像那些历史久远的古国,如巴比伦、古希腊,较早时也有关于天气方面的记载,巴比伦有很多关于气象的谚语,而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对前人或以前的气象方面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作成一部世界上最早的气象方面的书籍,名为《气象汇论》,气象谚语凝结着无数人的生活经验与切身体验,很多谚语都包含着众多有用的信息,也有很多谚语是科学的,在没有广播、电视观看天气预报的年代,农民往往依据气象谚语有效地安排农时,其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很多谚语只是事物的表面观察,没能全面认识大气的运动状况并给与科学的解释,局限性明显。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天气常识
在收听天气预报时,常常听到“今天白天”、“今天夜间”等时间用语和“多云”、“阴”、“晴”等气象 用语。
“今天白天”是指上午8:00到晚上20:00这12个小时;“今天夜间”指20:00到次日早上8:00这12个 小时。“晴”指云量占10—30%;“多云”指云量占40—70%;“阴”指云量占80—100%。
未来数字化预报体系将进一步发展格点化的客观预报方法,提高数字化预报产品的时空精细化、预报要素的 多样化和预报准确率,在此基础建立含灾害性天气和高影响天气的全要素、多时效、多时次的产品体系,增强面 向公众、专业气象的产品支持;增强数字预报业务平台的智能化、协同性的预报业务能力,提升天气尺度和中尺 度系统自动识别功能,改进格点要素预报图形化交互订正,支持多级协同的高时空分辨率数字化预报业务流程, 实现国家级、省级、地县三级智能化的数字预报指导、反馈、协调、制作和发布。
基本内容
预测方式
双站
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编成天气谚语,据以预测当地未来的天气。17世纪以后,温 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单站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 变化来预报天气。
天气图
1851年,英国首先通过电报传送观测资料,绘制成地面天气图,并根据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20世纪20年 代开始,气团学说和极锋理论先后被应用在天气预报中。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发明、高空天气图的出现、长 波理论在天气预报上的广泛应用,使天气演变的分析,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40年代后期,天气雷达的运用,为 降水以及台风、暴雨、强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古代预报
中国古人的天气预报
按照“天命论”的观点,日出日落和潮涨潮落是周而复始的自然周期变化现象。人们对这些周期性变化能够 做出较准确的预报。然而,人们又常常看不到规则的日出日落和潮涨潮落。这时,人们又指望能预先知道那些不 规则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年代出现了无线电探空仪,这是一种可以吊在气象 气球下在上升过程中发送压、温、湿资料的仪器。自 四十年代雷达臻于完善以来,无线电探空气球一直通 过无线电讯号进行跟踪,从而使得风的测定即使天空 云层密布也可进行。
2021/3/14
7
2021/3/14
8
5、天气预报理论和技术 跨越式大发展阶段
高空气象观测得到迅速发展 ,天气分析从二维 扩展为三维 ;
1、前言
(1)天气预报与大夫看病相类似; (2)天气预报首先是战争的需要
举例:诸葛亮借东风; 偷袭珍珠港:等等
(3)天气预报发展的基础
大气探测技术
数学、物理、天气、 动力学理论的发展
计算理论和 技术的发展
通讯技术水 平的提高
2
2、天气预报发展的萌芽时期
(公元前约350年 -1820年之前)
对大气中各种现象的认识是直觉的、经验性的;
2021/3/14
报告内容
1. 前言 2. 天气预报发展的萌芽时期 3. 地面天气图的诞生 4. 锋面、气旋和气团学说的提出(挪
威学派诞生)
5. 天气预报理论和技术跨越式大发展 阶段
6. 现代天气预报的初始阶段 7. 综合应用多种气象信息和先进技术
方法的现代天气集合预报阶段 8. 结语
1
2021/3/14
气象观测仪器的发明:16-18世纪,温度、气压、 风和湿度等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如1593年前后 伽利略发明温度表;1643年托里拆利发现气压表 原理;等等。
人们仅仅是处于某一点上来感受有大气运动所造 成的天气变化。
2021/3/14
3
3、地面天气图的诞生
1820年,在气压、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 的测定和气象观测站网逐步建立的条件下,布兰 德斯绘制了历史上第一张天气图(欧洲部分), 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方法,1855年 法国人莱伐尔用天气图追索克里米亚战争时出现 的风暴,1860年英国人弗兹罗在伦敦用电话收 集天气报告绘成天气图,至此地面天气图逐步成 为天气预报的主要工具。
现代先进计算、探测、遥感手段的综合应用; 天气学(图)预报方法、统计预报方法和数值
预报方法的综合运用;
2021/3/14
18
1960年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雷达、卫星、遥感及其反演技术的突破性 进展,使天气预报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力 数值预报技术和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统计天 气预报也随着统计学的发展而成为气象科学的另 一门重要学科。在这两者的支持下,业务天气预 报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并逐渐向客观、定量、 长时效发展。然而,传统的天气学,特别是天气 图分析方法,在短期天气预报方面的作用仍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地方性天气的预报方面, 与动力数值预报相结合,甚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为其他天气预报方法所无法取代。
2021/3/14
4
3、地面天气图的诞生(续)
(1820---第一次世界大战)
特点: (1)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由定性到定量; (3)空间上由点拓展到面 ; (4)初步展现了各气象要素(压、 温、湿、风等)场之间的关系
2021/3/14
5
4、锋面、气旋和气团学说 的提出(挪威学派 诞生)
四十年代初芝加哥学派的形成,罗斯贝长波理 论、大气环流理论(三圈环流)的提出;使得 天气学原理日趋完善;
动力气象学理论的快速发展,为数值天气预报 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数值天气预报的诞生 ,1950年
2021/3/14
9
5、天气预报理论和技术 跨越式大发展阶段(续)
在这个时期,预报业务除了继续使用锋面理 论外,还充分使用动力气象学理论得到的运动方 程,结合高空天气图,总结地方性的天气预报 经验,使预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此时,由原 始的电子计算机制作的气压预报图也开始在业 务预报中进行试用。
1920年前后(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 世界大战前),气象学家皮耶克尼斯,索尔贝 格和伯杰龙等提出的锋面、气旋和气团学 说,为天气分析和预报1~2天以后的天气 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至此,以 V. Bjerknes为代表的挪威学派形成。
V. Bjerknes
主要预报方法
天气图+预报员经验=>外推预报
•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
•未202来1/3/14天气气候预测系统的构建
16
叶笃正大气长波 能量频散理论, 为现代大气长波 的预报提供了理 论基础 =》
中期天气预报
上、下游效应;长波调整;上游关键区
例如
冬季:地中海、欧洲大西洋沿 岸脊
2021/3/14
17
6、现代天气预报的初始阶段
( 1960年以后)
通过分析地面天气图,发现了与天气关系密切的气压特
征型:锋面、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等,据此作出外
推预报。 2021/3/14
6
4、锋面、气旋和气团学说 的提出(挪威学派 诞生)(续)
大约在皮叶克涅斯的气旋模式问世的前后,气象学进 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为航空发展所促进,高层大 气观测成了日常工作。飞机本身也提供了在越来越高 的高度上测定气压、气温和湿度的工具。风则通过观 测陆地台站施放的气球所经的路径来研究。二十世纪 三
2021/3/14
10
Carl-Gustaf Rossby: Long waves in the westerly
罗斯贝 长波移 速公式
2021/3/14
11
天气预报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 槽和脊相间的西风带波动是中纬度最基本的天 气形势
坏天气
好天气
•正确地预报槽脊的位置和强度变化是中纬 度天气预报的关键
2021/3/14
12
Rossby 波——大气长波理论 的创立
基于Rossby长波理论的外推预 报——绝对涡度守恒
外推预报工具:变压图、变高图、锋 区、波谱分析图、预报指标….
计算机模式外推: Charny 的正压 数值模式预报
2021/3/14
C. G. Rossby
13
•提出了行星波的斜压不稳定理论; •提出了大气运动的尺度分析理论; •1950 第一次成功的数值天气预报
理论: 绝对涡度守恒 方程:正压无辐散涡度方程 工具:计算机 2021/3/14
J. Charney
14
Early days of NWP
2021/3/1415•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
•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
•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
•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
•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