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职称评审答辩题(低段)
小学数学教师职称评审答辩题(低段)小学数学教师职称评审答辩题(低段)一、请简单说说你对“情感与态度”这一课程目标的理解。
答:1、能积极参与数学研究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数学研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惯。
二、在一年级讲数的组成时,为什么不说和几组成几?答:所谓数的组成,是指一个数里含有多少个自然数的单位。
因为不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且不含有计数单位,所以计数的组成时都不包括。
三、新课程对于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请简单谈谈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有哪些?答: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
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3、教师成为研究者。
四、教学“11—12各数的认识”时,学生常把12误写成21,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你怎样处理?答:在教学时,要着重强调数位的意义。
可依照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把书上的方格图做成教具,经由过程摆布两边放的方格数量来申明。
别的,还要经由过程让学生操作学具来进一步牢固数位的开端认识。
五、教师是促进学生自主研究的“促进者”。
请谈谈“促进者”这种角色的特点。
答:(1)积极地旁观。
(2)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优秀的进修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
六、怎样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答: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关键是熟记数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牢牢地把握这一关键。
教学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必须让学生理解数位的概念,熟记各位的记数单位及其位置。
在组织学生读数和写数练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对中间和末尾有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7、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答: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窥察演示法;5、尝试法;6、参观法;7、练法;8、复法;9、指导小学生自学法。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01A、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答: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B、数和数字有什么不同?答:用来记数的符号叫做数字。
常用的数字有四种:阿拉伯数字、中国小写数字、中国大写数字、罗马数字。
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他共有以下十个:1、2、3、4、5、6、7、8、9、0。
数是由数字组成的。
在用位置原则计数时数是有十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根据位置原则排列起来,表示事物的个数或次序。
数字是构成数的基础,配上其他一些数字符号,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
02A、《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什么?答: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的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分析并解答下面的文字题105减去78的差乘15,积是多少?答: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积是多少”就要知道两个因数,一个因数15,另一个因数是105减去78的差,所以现求差后求积,即:(105-78)×1503A、请你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什么?答: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的体现基础性、普及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活的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确定上的位数有什么规律?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2016÷4 7035÷5 4543÷8 90180÷9答:上面各题的商依次是三位数、四位数、三位数、五位数。
根据除法法则可找出如下规律:一位数除多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小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
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大于或等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和被除数同样多。
教师招聘面试: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答辩题目及解析
教师招聘面试: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答辩题目及解析一、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参考答案】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锥体积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导入环节采用一个生活实例吸引学生兴趣,然后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时,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切身体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三倍关系,在当前认知水平下做到“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二、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是如何探究得到的?【参考答案】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探究思路是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具体操作方法与圆的面积的探究方法类似。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许多份相等的扇形,然后交错拼接。
底面被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底面越接近长方形,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把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比较,二者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于是推得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三、你认为小组讨论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参考答案】首先在组织小组讨论时,教师需要明确以下四点:1.讨论内容:问题不能过于宽泛,需要提供合适的引导角度帮助学生思考;2.分组方式:人数不宜过多,可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或者同桌两人为一组,或者可以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3.讨论时间:一般讨论时间为5至8分钟。
时间过短,则探讨交流不够充分,时间过长不利于合理把握课堂时间;4.结果呈现方式:一般是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或上台板演。
然后,小组讨论期间,教师需要进行巡视指导,尽量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并且为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定帮助。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学习和应用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答辩是一种常见的评价形式,通过答辩,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题:计算题小明有12个苹果,他拿出了其中的5个,然后再拿出其中的2个,最后拿出了剩下的3个。
请问小明剩下了几个苹果?参考答案:分步计算:第一步:剩下了12-5=7个苹果第二步:剩下了7-2=5个苹果第三步:剩下了5-3=2个苹果所以,小明剩下了2个苹果。
第二题:找规律题有一个数列:2, 5, 8, 11, 14, …请问下一个数是多少?参考答案:观察数列可以发现,每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相等,都是3。
所以,下一个数应该是14 + 3 = 17。
第三题:几何问题如图所示,AB为水平线段,C为垂直线段,AB = 6cm,AC = 4cm。
请问BC的长度是多少?(图)参考答案: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我们可以知道AC和BC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求解。
根据勾股定理:AB² = AC² + BC²已知AB = 6cm,AC = 4cm,代入计算得:6² = 4² + BC²计算得:36 = 16 + BC²继续计算得:36 - 16 = BC²最终计算得:BC² = 20通过开平方根的运算,得到:BC = √20 ≈ 4.47cm第四题:应用问题小明去超市买了一盒香蕉,盒子里有8根香蕉。
小明吃掉了其中的3根香蕉,他还想把香蕉平分给4个朋友,每人分到几根香蕉?参考答案:先计算出小明剩下了几根香蕉:8 - 3 = 5根香蕉。
将剩下的香蕉平分给4个朋友,则每人可以分到5 ÷ 4 = 1.25根香蕉。
由于香蕉无法分割为小数根,所以不能完全平分。
小学数学答辩
小学数学答辩篇一:小学数学教师讲课答辩题目篇二:小学数学教师素质大赛答辩题数学教师素质大赛答辩题1.简述《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答案要点:对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理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评价目标多元化。
评价的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考察,不只是看学生的表现,还能促进教师认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式。
针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2)诊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过程;(3)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4)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
针对教师的评价应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
其功能至少应包括:(1)反馈学生学习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2)了解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进展情况,以做出恰当的调整;(3)了解教师自身在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适当地加以改进和提高。
2.评价内容多维度。
评价的具体内容应围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展开,形成多维度、全面性的评价内容体系。
3.评价方法多样化。
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应当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评价,更多地在学生学习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行考查;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参与和投入等方面进行考查。
2.如何实现数学学习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答案要点:1.改变评价观:改变过去只注重“终结性评价”为注重发展性的评价。
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2.在目标评价方面,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3.在评价方法上,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可采用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建立成长记录袋、分析小论文和数学活动报告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小学数学辩论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01]A、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答: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B、数和数字有什么不同?答:用来记数的符号叫做数字。
常用的数字有四种:阿拉伯数字、中国小写数字、中国大写数字、罗马数字。
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是阿拉伯数字,它共有以下十个:1、2、3、4、5、6、7、8、9、0。
数是由数字组成的。
在用位值原则记数时,数是由十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根据位值原则排列起来,表示事物的个数或次序。
数字是构成数的基础,配上其它一些数字符号,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
[02]A、《标准》明确提出: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些什么?答: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B、分析并解答下面的文字题105减去78的差乘15,积是多少?答: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积是多少”就要知道两个因数,一个因数是15,另一个因数是105减去78的差,所以先求差后求和,即:(105-78)×15[03]A、请你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些什么?答: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确定商的位数有什么规律?(除数是一位数除法)2016÷4 7035÷5 4548÷8 90180÷9答:上面各题的商依次是三位数、四位数、三位数、五位数。
根据除法法则可找出如下规律:一位数除多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小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
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大于或等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和被除数同样多。
小学数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答辩题目及解析
小学数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你认为你的导入方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我采用的是情境导入,通过用某一家的某一年的恩格尔系数表导入本课。
用这样一个带有生活气息的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将对百分数的学习代入到生活当中去,可以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然后提出了一个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将学生的思维从课间引入到课堂当中来。
二、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百分数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百分数的读写法,还知道了百分数的意义。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小数和分数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单元后面的内容是百分数的相关计算,是基于本节课的学习的基础上的,故而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你设置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又是如何达成这个目标的?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书写的过程,提高观察能力,提升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先给出了三个带有百分数的情境,通过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代入课堂。
先引用实例考察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并说明百分数的
含义。
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三个百分数的形式,通过观察,并尝试在读与写之间转换,从而提升了观察能力,也提升了数感。
这三个带有百分数的情境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情境,也能够通过情境去理解这几个百分数的意义,并且我还会将百分数与分数做一个对比,更加便于学生理解。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标准答案-共8页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01A、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答: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B、数和数字有什么不同?答:用来记数的符号叫做数字。
常用的数字有四种:阿拉伯数字、中国小写数字、中国大写数字、罗马数字。
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他共有以下十个:1、2、3、4、5、6、7、8、9、0。
数是由数字组成的。
在用位置原则计数时数是有十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根据位置原则排列起来,表示事物的个数或次序。
数字是构成数的基础,配上其他一些数字符号,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
02A、《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什么?答: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的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分析并解答下面的文字题105减去78的差乘15,积是多少?答: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积是多少”就要知道两个因数,一个因数15,另一个因数是105减去78的差,所以现求差后求积,即:(105-78)×1503A、请你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什么?答: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的体现基础性、普及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活的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确定上的位数有什么规律?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2019÷4 7035÷5 4543÷8 90180÷9答:上面各题的商依次是三位数、四位数、三位数、五位数。
根据除法法则可找出如下规律:一位数除多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小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
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大于或等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和被除数同样多。
小学数学教师面试-问答真题与答案
小学数学第一套一、结构化1.李老师提问学生问题,学生无法回答,其他学生哄笑这个学生为傻子,你怎么办?【答题思路】本题考察的是应急应变类题目,可以参照分析情况、确定任务、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四步答题。
【参考答案】课堂上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也是正常现象,但对于出现其他学生哄笑这个学生为傻子,我们就要加以重视了,对于此类情况,我会做如下处理:首先,我会先让班里的同学安静下来,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该生思考,引导他得出问题的答案。
若该生在我的启发下仍没有得出问题的答案,我会让他先坐下,并对他说“你是不是还没有想好该怎么说,我们来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好不好”,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对该生积极表现的精神给予鼓励。
其次,课后,我会单独找他了解原因,如果是因为知道答案但不知道怎么表达,我会帮助他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是看别人举手他也举手,或者举手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那么我会告诉他老师提问只是为了检查学生听明白了没有,不举手不代表学生没有学好。
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会和他约定,会的问题举右手,不会的问题举左手,这样老师就知道他有没有听懂。
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同时还能够及时检查自己的授课效果。
再次,我会找到在课堂上哄笑的学生了解情况,询问他们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如果是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平时与他们的相处不太融洽,那么在以后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会加以注意,可以通过成立学习、生活小组的方式,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了解。
后期我会组织一次以“尊重他人”为主题的班会,促进班级内的人际关系和谐以及学生的全面进步。
我相信,通过这些做法,我的班级当中不会再出现不尊重学生的情况,同时,学生上课回答不出问题的情况也会逐渐减少,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2.你最尊重的教育家是谁?【答题思路】本题考察的是自我认知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岗位以及自身的认知,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展开论述。
【参考答案】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在他们身上有独特的品质值得我们去继承。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4.2 直线、射线、线段线段的性质课时3第14 52 3109 8 7 6知识点两点间的距1,叫做这两点的________1.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距离.注意:两点间的距离是一个数,它不是线段.返回.点B在直线AC上,线段AB=5,BC2=3,),则AC两点间的距离是(C28 B..A 2 8C.或D.无法确定返回.如图,AB=12,C为AB的中点,点D在线段3AC上,且AD:CB =1:3,则D,B两点间的距离为()D6 .4 A.B10.8 C.D返回.(中考·徐州)点A,B,C在同一数轴上,其中点4A,B表示的数分别为-3,1,若BC=2,则AC等于()D A.3 B.2C.3或5D.2或6返回知识点线段的基本事2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5.两点的所有连线中,________点之间,________最短.线段返回..这样做的道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6.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返回.如图,建筑工人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脚的位置分别7插一根木桩,然后拉一条直的参照线,其运用到的数学原理是()BA.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以上都不对D返回.(中考·新疆)如图,某同学的家在A8处,星期日他到书店去买书,想尽快赶到书店B,请你帮助他选择一条最近的路线()BA.A→C→D→BB.A→C→F→BC.A→C→E→F→BB→MCA D.→→返回题型两点间的距离在数轴上的应1.,B,)在一条不完整的数轴上从左到右有点A河北9(中考·.所C,,,如图所示=,=,其中CAB2BC1设点AB.p对应数的和是(1)若以B为原点,写出点A,C所对应的数,并计算p的值;若以C为原点,p又是多少?解:若以B为原点,则C表示1,A表示-2,所以p=1+0-2=-1;若以C为原点,则A表示-3,B 表示-1,4=-0+1-3=-p所以.(2)若原点O在图中数轴上点C的右边,且CO=28,求p.若原点O在图中数轴上点C的右边,且CO=28,则C表示-28,B表示-29,A表示-31.所以p=-31-29-28=-88.返回题型线段的基本事实在判断点的位置中的应2.7 cm.=B,,且AB10平面上有点AC,则点=CA+CB7 cm,使若在该平面上找一点(1)C在何处?上AB在线段C点.(2)若使CA+CB>7 cm,则点C 在何处?AB在线段外点C7 cm?CB<+,使得是否存在点(3)CCA C不存在这样的点返回。
小学数学《面积单位》答辩题目及解析
小学数学《面积单位》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为什么要学习面积单位?
【参考答案】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长度、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单元知识展开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突变和飞跃。
教材的编写,一方面是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主动探索建立面积的表象,熟练应用面积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本单元后面的面积计算作充分的知识铺垫。
二、说一说常见的面积单位。
【参考答案】
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也称平方公里。
从换算关系看,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除此之外,生活中还会有公亩、亩等较大的面积单位。
1公亩=100平方米,1亩=667平方米。
三、你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展开教学的?
【参考答案】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知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
为了让学生理解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利用数方格的形式表示数学课本的大小,之后让学生分享各自数数的结果,发现大家表示的各不相同,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常用面积单位之后,我组织学生探究不同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经历寻找实例、观察、对比的过程,增加对常用面积单位的认识,感知常用面积单位的大小。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标准答案XXX有20元钱,他要买一支笔和一本书,笔5元,书15元,他还剩下多少钱?答:正确算式是:20-5-15=0,即XXX还剩下0元钱。
其他算式的叙述:1.20-5=15,错误,这只计算了买笔后还剩下的钱。
2.20-15=5,错误,这只计算了买书后还剩下的钱。
3.5+15=20,错误,这只计算了买笔和书的总价。
答:在研究近似数时,2和2.0表示的含义不同。
2是一个整数,而2.0是一个小数,它们的数值是相同的,但在数学运算中,它们的使用场景不同。
例如,2可以用于整数的运算,而2.0则可以用于小数的运算。
因此,在研究近似数时,需要明确数值的含义和使用场景,避免混淆。
答:统计与概率研究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以及概率的计算和应用。
具体来说,包括数据的图表展示、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测度、相关性和回归分析、抽样和估计、假设检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概率分布、随机变量和期望值等。
B、如何教学分数的加减法?答:教学分数的加减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即分数是一个整体被等分后的一部分,以及分数的大小与等分的份数有关。
其次,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如通分、约分、分数的加减、乘除等。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具体的例子和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最后,通过练和实际问题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数加减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分数运算中的常见错误和注意事项,如分母为0、分数的化简顺序等。
答:在教材中分数基本性质中提到的“除外”,指的是在某个性质中,有一些特殊情况不适用该性质。
比如在“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个性质中,除外的情况是当分母相等时,分子越大的分数越大;但是当分母为0或负数时,该性质不适用。
理解“除外”是为了避免在使用性质时出现错误,需要在教学中重点强调。
B、计算:$\sqrt{13+4\sqrt{3}}$答:先设$\sqrt{13+4\sqrt{3}}=a+b\sqrt{3}$,平方得到$13+4\sqrt{3}=a^2+3b^2+2ab\sqrt{3}$,比较实部和虚部得到$a^2+3b^2=13$和$2ab=4$,解得$a=2,b=1$,所以$\sqrt{13+4\sqrt{3}}=2+\sqrt{3}$。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答辩题目及解析
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答辩题目及解析
第一题: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二题:如何让学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进行估算?
【参考答案】
在教学过程在,我会直接用手在直尺上比划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大约是1厘米然后给学生提供利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机会。
如测量铅笔、橡皮等常见物体的长度。
最后我会拿一粉笔盒,学生猜测高大约几厘米,然后再量一量,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或教师说一长度,如:6厘米,让学生先用手比划,然后放在尺上验证。
第三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答辩题目及解析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说说你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参考答案】
充分运用操场跑道,引导学生根据跑道1圈的长度推导出1000米的长度,从而认识1000米=1千米。
并让学生说说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几个200米或几个500米等,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1千米。
二、“数”与“量”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数”是表述“量”的语言文字符号,它是主观人为规定的,是可以随意改变的。
“量”是客观事物的大小、范围、程度等,它是客观实在,是无法用意志随意改变的。
同一个量,可以用不同的数字和度量单位来表达。
例如:一米长的量,可以表示为:1米、10分米、100厘米、0.001千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掌握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进一步提升估算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01A、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答: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B、数和数字有什么不同?答:用来记数的符号叫做数字。
常用的数字有四种:阿拉伯数字、中国小写数字、中国大写数字、罗马数字。
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他共有以下十个:1、2、3、4、5、6、7、8、9、0。
数是由数字组成的。
在用位置原则计数时数是有十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根据位置原则排列起来,表示事物的个数或次序。
数字是构成数的基础,配上其他一些数字符号,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
02A、《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什么?答: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的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分析并解答下面的文字题105减去78的差乘15,积是多少?答: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积是多少”就要知道两个因数,一个因数15,另一个因数是105减去78的差,所以现求差后求积,即:(105-78)×1503A、请你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什么?答: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的体现基础性、普及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活的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确定上的位数有什么规律?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2016÷4 7035÷5 4543÷8 90180÷9答:上面各题的商依次是三位数、四位数、三位数、五位数。
根据除法法则可找出如下规律:一位数除多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小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
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大于或等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和被除数同样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答: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2、数和数字有什么不同?答:用来记数的符号叫做数字。
常用的数字有四种:阿拉伯数字、中国小写数字、中国大写数字、罗马数字。
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他共有以下十个:1、2、3、4、5、6、7、8、9、0。
数是由数字组成的。
在用位置原则计数时数是有十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根据位置原则排列起来,表示事物的个数或次序。
数字是构成数的基础,配上其他一些数字符号,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
3、《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什么?答: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的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分析并解答下面的文字题:105减去78的差乘15,积是多少?答: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积是多少”就要知道两个因数,一个因数15,另一个因数是105减去78的差,所以现求差后求积,即:(105-78)×155、请你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什么?答: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的体现基础性、普及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活的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确定上的位数有什么规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2016÷4 7035÷5 4543÷8 90180÷9答:上面各题的商依次是三位数、四位数、三位数、五位数。
根据除法法则可找出如下规律:一位数除多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小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
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大于或等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和被除数同样多。
7、《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上有何要求?答: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8、根据下面的文字题,从下面各式中选出正确算式,并将其余的算式正确的叙述出来。
252与173的和乘以8,再除以2,商是多少?(1)(252+173)×(8÷2)(2)(252+173×8)÷2(3)(252+173)×8÷2(4)252+173×8÷2答:(3)式正确(1)式:252与173的和乘以8除以2的商,积是多少?(2)式:252加上173乘以8的积,再除以2,商是多少?(3)式:252加上173乘以8除以2,和是多少?9、《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上有何?答: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0、举例说明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答:整除一定是除尽,而除尽不一定是整除。
如:8÷4=2 说8能被4整除2÷0.2=10 因为0.2是小数,不是自然数,只能说2能被0.2除尽,或0.2能除尽2,不能说整除。
11、《标准》要求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些什么?答: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2、“整数改写成小数,只要在小数后面添写0就行了。
”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答:不对。
整数改写成小数,必须先在小数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添写0,如果不点小数点,只在整数后面添写0,就把原来的数扩大了10倍、百倍……数值就改变了。
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3、请谈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答: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4、在研究近似数时,为什么2和2.0不一样?答:在研究近似数时,一定要注意精确到那一位。
2是精确到个位,2.0是精确到十分位;2.0比2精确。
从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来考虑,2和2.0不一样。
近似数2是由不小于1.5,小于2.5之间的数精确到个位得到的;而近似数2.0是由不小于1.95,小于2.05之间的数精确到十分位得到的;近似数2.0的取值范围比近似数2的取值范围小,所以近似数2.0比2更精确。
15、《数学课程标准》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那几个学段?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16、写出关于小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答:(1)按整数部分来分类:小数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
(2)按小数部分的位数来分类:有限小数纯循环小数小数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混循环小数不循环小数17、《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从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阐述,请说出这四个方面。
答: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18、教学“分数意义”时为什么要强调“平均”二字?答:分数是从测量和等分中得到的,而且只有把物体分成相等的份数,才能得到确定的数。
所以在教学“分数意义”时,要强调“平均”分。
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学生在叙述时,如果忽落了“平均”二字,也就是说学生只看到了“分”的一面,而忽落了怎样分的一面,这样表示的数可能就不是分数了。
而强调“平均分”是把分数限定在“等分”这一范围中进行的,这样表示的分数才叫做分数。
所以教学时,要强调“平均”二字。
19、请说出《标准》中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答:《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20、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答:分数与除法有以下关系:m÷n=m/n(m、n都是整数且n≠0)分数与除法比较,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等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等于除号,分数值相等于除得的商。
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是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种运算。
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1、请说出《标准》中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答:《标准》中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22、质数、质因数和互质数三个概念有什么区别?答:(1)质数是一个数,如2是质数,7是质数。
(2)质因数虽然也指一个数,但它针对一个合数而言的。
例如:7是28的质因数。
(3)质数不是指一个数,而是指公约数只有一的两数,例如:5和7是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
23、《标准》将学习内容分为那四个学习两域?答: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4、举例说明为什么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或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或9整除?答:下面以8235为例来说明。
8235=8000+200+30+5=8×1000+2×100+3×10+5=8×(999+1)+2×(99+1)+3×(9+1)+5=8×999+8+2×99+2+3×9+3+5=8×999+2×99+3×9+(8+2+3+5)因为最后一步的前一部分(8×999+2×99+3×9)一定能被3(或9)整除;且与8235无关。
所以说,一个数8235各位上数的和8+2+3+5,如果能被3或9整除那么这个数8235就能被3或9整除;如果不能被3或9整除,那么这个数就不能被3(或9)整除。
25、《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你人为数感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26、在分数和比的性质中强调0除外,为什么没有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中提出0除外?答:因为在分数和比的性质中提到的是分子与分母和前项与后项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特别强调0除外,就是因为0也是数;而除法商不变的性质中提到的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倍数不能是0,因此不必提出0除外。
27、《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你认为符号感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28、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答:分数的计数单位,是把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新单位;它随着分母的变化而变化。
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单位也不同;同分母分数,分数单位是相同的。
分数的分子时表示分数的个数,而不表示每一分的大小,同分母分数相加,即要把几个分数单位与另几个分数单位和并在一起就是分子相加;显然分数单位没有变,即分母不变。
例如:2/7+3/7=(2+3)/7 即2个1/7加上3个1/7,等于5个1/7。
29、《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你认为应用意识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30、体积、容积、容量有什么异同?答:(1)定义不同。
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容量是器皿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2) 测量方法不同。
计算物体的体积要从物体外面来量,计算容器的容积,容量要从容器的里面来量。
如果计算容器构成物体得体积,里外两面都要量。
31、《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你认为推理能力在课程内容中主要应表现在那些地方?答: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与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