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苏教版必修三备课资料)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苏教版必修3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习目标] 1.了解生态因子及对生物的影响。
2.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
3.列举食物链和食物网。
4.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生物圈的组成。
方式一下图为热带雨林的一个场景,图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方式二媒体播放蒙古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MV视频,然后课件展示问题:1.画面里出现的是一个什么生态系统?你能列举一下从这首歌里听到的生物吗?2.问题引入: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几大类?各种生态系统有什么相同点?一、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1.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生态因子的分类: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等;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等。
3.观察下图,理解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从上图可以看出: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
例1分析下图,关于非生物因子对生物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说明影响生物种类较少的非生物因子是水分B.图2说明光照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开花C.图3说明温度能影响动物的形态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答案 D解析影响沙漠干旱地区生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子是水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光照时间影响植物的开花时期等;温度对植物分布有影响,对动物形态也有影响,寒冷地区的狐个体体型较大,但尾、耳、鼻端较为短小,可以减少身体的相对表面积,从而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例2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分布的主要因子是( )A.阳光B.温度C.海水含盐量D.海水含氮量答案 A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阳光对植物分布起决定作用。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知识研究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知识研究
设计和制作模拟淡水生态系统的生态瓶
模拟法是设计一个与自然现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或情景,通过模型研究原型规律性的研究方法。
生物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我们可以设计各种相对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模拟自然的或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用于研究其结构、功能及其稳态维持的机制。
请你参考以下方案设计和制作模拟淡水生态系统的生态瓶,学会观察和分析封闭。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课件:第四章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二)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 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 _____甲__昆__虫__天__敌__数__量__增__加__,__乙__昆__虫__天__敌__数__量__减__少_________。 (4)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 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说明信息 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_信__息__还__能__够__调__节__生__物__的__种__间__关__系__,__以__维__持__生__态__系__统__的__稳__定__。
2.稳态的相对性 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生态系统自 身更新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的破 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例如,当大片森林被毁灭性地砍伐, 可能导致气候异常,雨水失调,水土流失,植被衰退等。 3.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 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 (1)负反馈调节 ①概念: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 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 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叫作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 节体现的是一条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
[解析] 通过图示分析发现兔子种群数量增加,植物减少, 植物减少又反过来抑制兔子种群数量的增加,因此,这种反 馈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使其在结 构和功能上达到动态平衡。
若把兔子全部消灭,上题中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会 如何变化? 提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探规寻律 生态系统稳态的关系,如图所示。
易错警示
信息传递不仅仅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也会存在于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 向与状态。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 课件
2.能量流动的过程
生产者 (1)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_________ 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2)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流动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3.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 第二营养级 下一个营养级 ____________,再依次流向_____________。 (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 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代谢活动都会消耗相
能量流动的规律,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 能量转化效率 ________________,使其朝向对人类最有益的
方向进行。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判一判
(1)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太阳光照射到 该生态系统的总量(×) (2)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初级消费者
的循环。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2.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动力 物质循环的________来自能量,而物质又是 载体 能量的_______,保证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变为
另一种形式,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伴随。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3.举例
大气环流 (1)①影响因素:太阳能、____________等 蒸发 水 ②主要环节:降水和_______ 循 生命活动 满足生物体的各种___________ 环 ③意义 影响各类_____________在地球上的分布 营养物质
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循环流动、逐级递减 的(×)
栏目 导引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4.1 生态环境和生物圈教案 苏教版必修3
第1节生态环境和生物圈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设想学生对“生态系统”一词并不陌生,对其最基本的内涵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有初步的了解。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形成生态学思想的基础,本章是围绕着剖析生态系统概念的实质展开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有序与和谐、多样与复杂等。
要从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思想的角度,制定教学策略。
本节可以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素材,讨论“你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话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列举五个生态系统的实例,并列出生态系统的判断要点。
学生之间相互交换作业,并对同伴的作业作出评判。
四、教学过程生物在生命活动中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环境。
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生态学。
那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有什么规律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进一步分析“思考与讨论”中提出的问题。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制作若干个不同控制条件的“生态缸”,让学生观察各个生态缸中的状况,增加感性认识。
问题7是让学生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这是本节的教学目标之一。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繁多且关系复杂,无法逐个研究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引入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概念,将营养功能相同的生物类群看成一个整体结构,研究其中的物质与能量变化、信息传递,使研究问题得到简化。
这是一种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宏观研究中也常常要应用这种方法。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大多数学生在讨论了问题1~5后,应当能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生物必修ⅲ苏教版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单元复习
( )。
N×(20%)3=X
净增重N D营养级至少增重的量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N×(10%)3=X
因为太阳辐射的能量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化学能。
三大功能类群的关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乙以甲为食,是消费者。
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
(2)在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来自上一营养级的各个生物的 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解析 (1)从藻类传递到大鱼共有营养级5个,所以大鱼最多能增重(1/5)4G克=(1/625)G克。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经标记后放回。
生物之间的相关食物链,分别进行计算后汇总。 少需甲虫52N=25N克。
4.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这种自我调节主要是依靠群落内种间关系(主要是捕食)及种内斗争实现的。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3.功能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物质输入与物质输 出相对平衡,能量输入与能量输出相对平衡。
4
4.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这 种自我调节主要是依靠群落内种间关系(主要是捕食)及种内 斗争实现的。
5
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
简析 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 的食物链,理清生物与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值,能量传递效 率为10%~20%,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最少”、“至少 ”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确定使用10%或20%来解题。如果是在 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 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相等,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 算后合并。 (1)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 课件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及物 质循环
学习导航
1.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重难点) 2.碳循环的过程、特点。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重点)
新知初探思维启动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 输入 、______ 传递 (包括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 散失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中 转化)和________ 的能量流动。
(2)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需要能 动力 。 量,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________
2.能量流动的过程
生产者 (1) 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 _________ 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2)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食物链和食物网 。 (3)能量流动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
类型 生物量金字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项目 塔
形状
类型 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 塔
特点
正金字塔形 能量沿食物链 流动过程中具 有逐级递减的 特性
象征 含义
食物链中每一 每一级 营养级生物所 含义 含能量的多少
一般为正金字塔 一般为正金 形,有时会出现 字塔形 倒金字塔形 生物量(现 生物个体数目在 存生物有机 食物链中随营养 物的总量) 级升高而逐级递 沿食物链流 减 动逐级递减 每一营养级 每一营养级生物 生物的总生 个体的数目 物量
②定量定时分析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 的去路可有四条:一是自身呼吸散热消耗;二 是流入下一营养级;三是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四是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和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二节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一)课件苏教版必修3
生长、发 育和繁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初级消费者 分解者
探究 3 以初级消费者为例,研究消费者中的能量流动
(1)消费者摄入的能量(a)=_____消__费__者__同__化__的__能__量__(_b_)____+粪便
中的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的能量。
(4)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是指上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占下 一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比例。( × ) (5)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是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理措施。( × ) (6)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
连一连
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结合下 图完成以下探究。
探究 1 能量的输入 (1)起点(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生__产__者__固__定__的__太__阳__能_____。 (2)输入方式: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光能都是通过生产者的 _____光__合__作__用______转化为_____有__机__物__中___的__化__学__能_______。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重、难点)
阅读教材 P100~102 第 1 自然段,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输__入___、传递、转化和__散__失____
(2) 消 费 者 同 化 的 能 量 (b) = 呼 吸 作 用 散 失 的 能 量 (d) + ______用__于__生__长__、__发__育__和__繁___殖__的__能__量__(e_)_____。 (3)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___遗__体__、___残__骸__中__的__能__量__(_f)____ +_____下__一__营__养__级__同__化__的__能__量__(_i_) _______+未被利用的能量(j)。
高中生物第4章《生态系统的稳态》学案(苏教版必修3)
第4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4、关注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二、教材分析1、重点难点与疑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中的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教学难点(1)生态系中的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教学疑点(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应用)。
(2)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枝、败叶一样,也被微生物所利用,并通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其中的能量放散到环境中去(如下图)。
地球表面约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含磷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为磷酸盐,其中一部分又被植物再吸收,另一些则转化为不能被植物利用的化合物。
同时,陆地的一部分磷由径流进入湖泊和海洋。
在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磷酸盐能够迅速地被浮游植物所吸收,而后又转移到浮游动物和其他动物体内,浮游动物每天排出的磷与其生物量所含有的磷相等,所以使磷循环得以继续进行。
浮游动物所排出的磷又有一部分是无机磷酸盐,可以为植物所利用,水体中其他的有机磷酸盐可被细菌利用,细菌又被其他的一些小动物所食用。
一部分磷沉积在海洋中,沉积的磷随着海水的上涌被带到光拓展阅读一、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宇塔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一般提及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质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由于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沿食物链或食物网朝前流动时,各营养级的生物均因呼吸消耗及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等原因,而造成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有效传递率仅为上一营养级所同化能量的10%~20%,因而,当将各营养级的能量按数值表示出来时,应呈现营养级别越低,能量值越大,营养级别越高者,所得到的能量必定越少,若把第一营养级能量用体积表示放于底座上,则随营养级别升高,能量体积恰好构成金字塔形,称之为能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是绝不会倒置的。
《生态环境的稳态》课件4(苏教版必修3)
指导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
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可以为生态 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平衡的重 要基础,通过生态系统研究, 有助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 障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系统研究有助于推动生态 文明建设,促进人类与自然和 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 性,为各种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保 持地球上的生命活力。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 展,为后代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环 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很高的价 值,它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 服务的重要基础。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保持生态平衡对于维护全球生 命支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02
CHAPTER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总结词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它通过抑制或抵消外界干扰的影响,使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 的状态。
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资源
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遵循科学 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避免过度开 发与破坏。
推广生态农业与绿色生产
推广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 的污染。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 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 改善。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详细描述
负反馈调节通常表现为某一生态因子过量时,会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物理等过程,产生抑制或抵消该因子 的影响,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当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猎物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通过捕食作用减少猎物的数量,使猎物数量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高中生物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复习提纲(苏教版必修3)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3、生态系统类型: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1)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物成分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过程2、特点:●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的循环形式是CO2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3、过程: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
苏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复习课件:第4单元生态系统的稳态第3课时
大气中的 CO2 藻类 CO2
光合作用 海平面
绿色植物
动物
氮、磷
1.(2016 年牡丹江期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 )。 A.带有全球性 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解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 往复进行的,具有全球性,故 A、C 项包括,D 项不包括;物质是指 C、H、 O、N、P、Ca 等元素,故 B 项包括。
联系 分解
(2)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5.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 N、P 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 现象。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 水等。当它们汇集到池塘、湖泊和海洋时,就会使水体中 N、P 含量 增多,致使藻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这些植物在繁殖生长过程 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进行细胞呼吸,致使水中溶氧量下降,水质恶化, 造成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体的生态平衡被破坏。
2.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什么? 答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 动,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单纯的物质移动。
3.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之间具有怎样 的关系?
答案: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 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二者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食物链(网)是能量 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它的改变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的正 常发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能影响食物链(网),如果能量流动或 物质循环被破坏,则直接影响食物链(网)结构的复杂程度。
苏教生物必修3--13生物系统的稳态(教案)[教育].docx
第四章生物系统的稳态第二节生物系统的稳态【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屮能量流动的过程2.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3•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4.应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相关计算【教学重点】牛态系统屮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屮能呈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学媒体】PPT课件、图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吋间分配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推进新课第1课时导入新课:播放美国影片“荒岛余生”片段思考与讨论:假设你是电影中的主人公查克一样流落荒岛,如果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以外,儿乎没有任何食物。
你随身带得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以下哪种半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你选择的救援策略是哪-•种?为什么?(1)先吃鸡,再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母鸡,吃母鸡产下大蛋,最后吃母鸡。
那么哪种方式更合理,学了今天的“生态系统的稳态-一-能量流动” 冇关内容,大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展示图片兔了吃草、狼吃兔了的图片,提问:(1)图中兔了的能量来自哪里?(2)草中的能屋又是从哪来的?(3)那么兔了中的能量去了哪里?生:(1)兔子的能量来自青草;(2)草中的能量來自太阳;(3)兔子中的能量被狼摄食,兔子呼吸消耗掉,兔子的粪便中,牛下來的小兔子当中师:我们把牛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牛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阅读课木P100《积极思维-一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思考:(1)生产者(如藻类、水草等)的能虽怎样得来的?(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3)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冇儿个去向?(4)植食性动物如何获得能虽?分析:1、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分别是多少?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牛产者的能量來自太阳能;(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仝产者固定的A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牛态系统的总能量;(3)生产者固定的A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能量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4)植食性动物通过摄食生产者获得能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材梳理知识点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对单个生物体而言,其周围的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它的环境。
1.生态因子(1)概念: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可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是环境中能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生态因子只是周围环境因子的一部分,如阳光、温度、水及其他生物。
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虽然是对环境因子的一种描述,但海拔高度(如2000m)、水域深度(如200 m)并不能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的作用是通过该高(深)度位置的阳光、温度、水、气压及其他因子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因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是环境因子而不是生态因子。
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1913年,谢尔福德提出了耐受性定律。
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会随某种生态因子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钟形耐受曲线(如下图)。
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说明:(1)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也叫生态幅。
(2)对于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很不相同。
(3)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4)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进而成为一个整体,而非彼此孤立。
③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大的生态系统如整个海洋、陆地,其他的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甚至一块农田、一条河流都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注意:小的生态系统可联合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可组合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注意:①生产者并不都是植物,如光合细菌是生产者;植物并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
②消费者并不都是动物,还包括一些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和微生物,如菟丝子,寄生在人体内的细菌、病毒等;动物并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是分解者。
③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如光合细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是生产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是消费者。
④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成分是生产者。
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营养关系形成的结构。
②食物链的种类a.捕食链: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从草食动物开始的食物链:如草→兔→狐。
b.寄生链:以活的动植物为基础,从某些专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开始的食物链。
如鸟类一跳蚤一原生动物一细菌一过滤性病毒。
c.腐生链:以死的动植物残骸为基础,从真菌、细菌和某些土壤中的动物开始的食物链。
如植物残体一蚯蚓一线虫类一节肢动物。
③捕食链的营养级别和生态系统成分的对应关系注意:①我们研究的一般是捕食链,捕食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且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相差1。
②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③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介种群。
(2)食物网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食物链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
②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的问题:a.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中间有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b.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猫头鹰可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营养级。
这就是说猫头鹰在该食物网中可同时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c.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的种问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二者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渠道。
知识点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拓展点一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比较拓展点二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与主导作用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某种生物能够在一个地区长期生存并繁衍,是由该地区的光照、温度、水分、气候及其他生物等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一般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共同对生物体起作用。
(2)一个生态因子的改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高山上植物的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降低,日照也会发生变化,降水及风力也发生变化,正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植被在海拔上有不同的分布。
2.生态因子的主导因子各种生态因子虽然是综合地对生物发生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各种因素对生物体都是起着同等的作用,其中往往有一种或两种生态因子对某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对决定生物的生态类型起主导作用,这样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1)主导因子在所有生态因子中影响最大,它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改变整个生态环境。
(2)主导因子的强度状况直接影响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甚至死亡。
如动物孵化时的温度条件,沙漠地区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的盐度和温度对鱼类分布的影响。
拓展点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拓展点生态系统中因某种生物减少而致使其他物种变动情况的分析与判断1.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而导致的其他物种变动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
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食物来源,这一营养级生物的减少必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以下营养级依次减少。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会因此而迅速增加。
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随着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必定下降,导致流行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密度减小,直至相对稳定。
即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应视具体食物链确定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减少,蛇也减少,蛇减少则鹰就更多地吃兔和食草子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子的鸟减少。
在这里必须明确蛇并非鹰的惟一食物,所以蛇减少并不会造成鹰的减少,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而维持数量基本不变。
◆考点一环境与生态因子例1 下列环境因子中,不属于生态因子的是 ( )A .大气的成分和pHB .海拔高度c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D .雨水的季节分布[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因子的概念。
此题中所说的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周围所有的因素。
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等的因素。
如阳光、水、 温度、空气等。
此题中的A 、C 、D 选项都属于生态因子。
而海拔高度这一因素的作用是通过温度、气压等生态因子而间接地体现出来的,对生物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不属于生态 因子。
[答案]B [点评]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能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生态因子只是周围环境因子的一部分,环境因子并不都是生态因子,如海拔高度、水域深度就不是生态因子。
例2 下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
其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的分别是 (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
北极要求耐低温,海域要求耐高盐分,热带要求耐高温,湖泊要求耐低盐度,全球分布必须既耐高温又耐低温,既耐高盐度又耐低盐度。
图中所示,1、4、5耐低盐,2、3、5耐高盐,1、3、5耐高温,2、4、5耐低温。
[答案] D[点评] 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程度,决定了生物的生活范围。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概念例3 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等动物。
(1)下面有关对阴湿山洼草丛及其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阴湿山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B.阴湿山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C.阴湿山洼草丛中的蚂蚁是一个种群D.苔藓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2)森林中的一棵大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
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系统与种群、群落的区别。
题中两个隐含条件即空气、阳光等无机环境和分解者细菌等生物成分。
阴湿山洼草丛中的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及周围空气、阳光等构成蚂蚁、蚯蚓、鼠类等动物的无机环境,因此它们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常见错误是选种群或群落,原因是混淆或忽视了“以上几种生物”是几个种群、“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它们共同构成”或“所有这些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答案](1)A、D(2)c[点评] 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解题时注意分析各种成分是否齐全。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成分例4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物部分,不正确的叙述是( )A.生产者属自养型真核生物B-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C.分解者不仅限于腐生细菌和真菌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紧密联系[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生产者包括植物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等),其中细菌是原核生物;消费者的同化作用是异养型,分解者主要是指腐生菌,此外,以枯木和粪便等腐朽物质为食的甲虫、白蚁、蚂蚁和某些软体动物也是分解者。
三者在生态系统中各司其职,联系紧密。
[答案] A[点评] 对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的分类,应比较识记,特别是一些易混淆的生物,更应注意。
例5 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海带、梨树、酵母菌B.蘑菇、水绵、洋葱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D.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是指能够利用环境中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从而为消费者提供食物的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自养型生物。
概括地说,生产者就是自养型生物。
选项D中的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均是自养型生物,是生产者。
其他选项中的酵母菌、乳酸菌、蘑菇均是异养型生物。
[答案] D [点评]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全部为自养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