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苏教版必修三备课资料)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苏教版必修三备课资料)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苏教版必修三备课资料)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教材梳理知识点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对单个生物体而言,其周围的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它的环境。

1.生态因子

(1)概念: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称为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可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能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生态因子只是周围环境因子的一部分,如阳光、温度、水及其他生物。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虽然是对环境因子的一种描述,但海拔高度(如2000m)、水域深度(如200 m)并不能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的作用是通过该高(深)度位置的阳光、温度、水、气压及其他因子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因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是环境因子而不是生态因子。

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1913年,谢尔福德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生物的种群

数量都会随某种生态因子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钟形耐受曲线(如下图)。

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说明:

(1)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也叫生态幅。

(2)对于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很不相同。

(3)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4)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进而成为一个整体,而非彼此孤立。

③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大的生态系统如整个海洋、陆地,其他的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甚至一块农田、一条河流都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注意:小的生态系统可联合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可组合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注意:①生产者并不都是植物,如光合细菌是生产者;植物并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

②消费者并不都是动物,还包括一些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和微生物,如菟丝子,寄生在人体内的细菌、病毒等;动物并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是分解者。

③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如光合细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是生产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是消费者。

④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成分是生产者。

3.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营养关系形成的结构。

②食物链的种类

a.捕食链: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从草食动物开始的食物链:如草→兔→狐。

b.寄生链:以活的动植物为基础,从某些专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开始的食物链。如鸟类一跳蚤一原生动物一细菌一过滤性病毒。

c.腐生链:以死的动植物残骸为基础,从真菌、细菌和某些土壤中的动物开始的食物链。如植物残体一蚯蚓一线虫类一节肢动物。

③捕食链的营养级别和生态系统成分的对应关系

注意:①我们研究的一般是捕食链,捕食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且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相差1。

②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③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介种群。

(2)食物网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食物链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

②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的问题:

a.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有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b.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猫头鹰可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营养级。这就是说猫头鹰在该食物网中可同时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c.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的种问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二者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渠道。知识点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拓展点一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比较

拓展点二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与主导作用

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某种生物能够在一个地区长期生存并繁衍,是由该地区的光照、温度、水分、气候及其他生物等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一般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共同对生物体起作用。

(2)一个生态因子的改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高山上植物的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降低,日照也会发生变化,降水及风力也发生变化,正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植被在海拔上有不同的分布。

2.生态因子的主导因子

各种生态因子虽然是综合地对生物发生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各种因素对生物体都是起着同等的作用,其中往往有一种或两种生态因子对某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对决定生物的生态类型起主导作用,这样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

(1)主导因子在所有生态因子中影响最大,它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改变整个生态环境。

(2)主导因子的强度状况直接影响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甚至死亡。如动物孵化时的温度条件,沙漠地区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的盐度和温度对鱼类分布的影响。拓展点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拓展点生态系统中因某种生物减少而致使其他物种变动情况的分析与判断

1.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而导致的其他物种变动

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食物来源,这一营养级生物的减少必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以下营养级依次减少。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

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会因此而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随着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必定下降,导致流行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密度减小,直至相对稳定。即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应视具体食物链确定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减少,蛇也减少,蛇减少则鹰就更多地吃兔和食草子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子的鸟减少。在这里必须明确蛇并非鹰的惟一食物,所以蛇减少并不会造成鹰的减少,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而维持数量基本不变。

◆考点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例1 下列环境因子中,不属于生态因子的是 ( )

A .大气的成分和pH

B .海拔高度

c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D .雨水的季节分布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因子的概念。此题中所说的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周围所有的因素。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等的因素。如阳光、水、 温度、空气等。此题中的A 、C 、D 选项都属于生态因子。而海拔高度这一因素的作用是通过温度、气压等生态因子而间接地体现出来的,对生物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不属于生态 因子。

[答案]B [点评]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能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生态因子只是周围环境因子的一部分,环境因子并不都是生态因子,如海拔高度、水域深度就不是生态因子。

例2 下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其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的分别是 ( )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北极要求耐低温,海域要求耐高盐分,热带要求耐高温,湖泊要求耐低盐度,全球分布必须既耐高温又耐低温,既耐

高盐度又耐低盐度。图中所示,1、4、5耐低盐,2、3、5耐高盐,1、3、5耐高温,2、4、5耐低温。[答案] D[点评] 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程度,决定了生物的生活范围。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概念

例3 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等动物。

(1)下面有关对阴湿山洼草丛及其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阴湿山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B.阴湿山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C.阴湿山洼草丛中的蚂蚁是一个种群D.苔藓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2)森林中的一棵大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系统与种群、群落的区别。题中两个隐含条件即空气、阳光等无机环境和分解者细菌等生物成分。阴湿山洼草丛中的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及周围空气、阳光等构成蚂蚁、蚯蚓、鼠类等动物的无机环境,因此它们共同构成生态系统。常见错误是选种群或群落,原因是混淆或忽视了“以上几种生物”是几个种群、“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它们共同构成”或“所有这些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答案](1)A、D(2)c

[点评] 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解题时注意分析各种成分是否齐全。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成分

例4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物部分,不正确的叙述是( )

A.生产者属自养型真核生物B-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

C.分解者不仅限于腐生细菌和真菌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紧密联系[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生产者包括植物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等),其中细菌是原核生物;消费者的同化作用是异养型,分解者主要是指腐生菌,此外,以枯木和粪便等腐朽物质为食的甲虫、白蚁、蚂蚁和某些软体动物也是分解者。三者在生态系统中各司其职,联系紧密。[答案] A

[点评] 对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的分类,应比较识记,特别是一些易混淆的生物,更应注意。

例5 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

A.海带、梨树、酵母菌B.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D.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是指能够利用环境中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从而为消费者提供食物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自养型生物。概括地说,生产者就是自养型生物。选项D中的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均是自养型生物,是生产者。其他选项中的酵母菌、乳酸菌、蘑菇均是异养型生物。

[答案] D [点评]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全部为自养型生物。

◆考点四食物链与食物网

例题6一个自然群落中的一条普通食物链的顺序是( )

A.自养生物一食草动物一异养生物B.自养生物一食草动物一次级消费者

C.异养生物一食草动物一次级消费者D.自养生物一次级消费者一异养生物[解析] 本题考查食物链的知识。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构成的,体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不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作为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绿色植物,然后是直

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大小不一的各级肉食性动物。

[答案] B [点评] 我们一般研究的食物链是捕食链,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自养生物,其次是直接或间接以此为食的各种动物。

例7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c.一种生物可同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食物网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处在不同的营养级上。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体型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如草原上的狮子捕食比自己体型还大的野牛;各种生物之间既可能是捕食关系又可能是竞争关系;一种生物可能是捕食者也可能是被捕食者。[答案] c[点评] 食物网中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两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

例8某温带草原里有鸟、鼠、昆虫、猫头鹰、蟾蜍和蛇等六种动物,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①猫头鹰捕食蛇、鼠、鸟;②昆虫、鸟及鼠以植物的各种器官为食;③蟾蜍和鸟捕食昆虫;④蛇吞食蟾蜍和鼠。请回答:

(1)在方框内画出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表示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关系。

(2)在此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共有食物链条,猫头鹰的消费级别有种。

(3)在上面所画图中,若添加可构成较完整的生物群落,再加上就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解析] 本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正

确理解和分析文字信息并准确表达。题干以材料信息的形式告

诉了各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据此准确地写出食物网,书写的

食物网要合理布局,体现美观。在数食物链条数时,必须从第

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有几条途径就有几条食物链。食物网中只有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需加上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才能构成生态系统。

[答案] (1)如下图所示。(2)5 3 (3)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点评] 食物网只研究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没有涉及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考点五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变化对其他物种的影响

例9 如图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若大量捕食青蛙,产生的影响是( )

A.蛇的数量大大增加

B.虫害严重,水稻减产

C.老鼠大量增加,危害粮食

D.青蛙减少,维持了生态系统平衡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变化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如果大量捕食青蛙,蛇的数量会减少,老鼠由于蛇捕食增多而减少;青蛙减少,害虫数量增加,导致水稻减产。[答案] B [点评]根据捕食关系分析,食物减少,捕食者数量就减少,“天敌”减少,相应的被捕食者数量就增加。

◆考点六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例10 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有剧烈变化的自然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B-湖泊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常常发生剧烈变化。[答案] D [点评] 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与否,与其营养结构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动植物种类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例题11 黄羊、跳鼠等善于奔跑的动物一般都生活在下列生态系统中的( ) 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草原生态系统处于干旱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故动物多有穴居和善于奔跑的特点,以适应草原地面平坦开阔、障碍物少的环境。[答案] B[点评] 生物的各种特点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考点七生物圈

例12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概念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层、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B.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

C.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D.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形成的特殊圈层,是生物的总和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包括岩石圈的上层、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即它的基本组成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答案] D[点评]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针对性练习

1.在沙漠里限制植物生长的因子通常是( )

A.强烈的阳光B.土壤的盐碱化C.水D.温度

2.深海水域里,绿色植物难以生存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温太低B.见不到阳光c.缺少氧气D.食草鱼类太多

3.下图曲线①、曲线②分别代表物种①、物种②的耐热范围。物种②会在竞争中胜过物种①的温度范围是( )

A.温度在t1一t2范围内B.温度在t2~t3范围内

C.温度在tl以下D.温度在t3以上

4.下列生物现象中,由阳光作为主导因子而引起的是(’)

A.沙丁鱼定期向岸边洄游B.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

C.山坡阳面的小麦比阴面的长得好D.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5.关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B.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C.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6.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

7.关于分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B.分解者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联系的枢纽

c.有些动物也是分解者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利用8.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重要标志是( )

A.生物种类减少B.食物网复杂化c.生产者遭到严重破坏D.分解者增多

9.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B.消费者不只以一种生物为食

c.能量在各营养级中逐渐递减D.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

10.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

A.食物链的环节数量可以无限延长B.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一种生物只能以某一种生物为食

11下列食物链能成立的是( )

A.阳光一草一兔一狐B.田鼠一蛇一山鹰

C.植物一鹿一山羊一狮子D.植物一鼠一蛇一山鹰

1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营养级数至少为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3.鼠吃草籽,蛇吃鼠,鹰吃蛇构成的食物链中,蛇所处的消费者级别及营养级级别分别是 ) A.二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二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1 4.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生存数量首先减少的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D.三级消费者

15.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图中有两条捕食链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

1 6.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B.人的作用突出,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C.有机物基本上保持在系统内部,基本上实现物质的自给自足

D.群落结构简单,易受旱涝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

17.下图所列为I和Ⅱ两株植物的日照时间与开花时间关系的曲线,请仔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需要在长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的是。

(2)需要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的是。

(3)你认为不可能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植物是

。不可能分布在热带地区的植物是。

1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简图据图回答问题:

(1)按营养功能来区分写出图中编号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

①,②,③,④。

(2)写出捕食关系的食物链:。

(3)图中有条食物链。

(4)从图中看出④的作用是。

19.如下图所示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解,请据

图分析回答。

(1)该食物网含条食物链,猫头鹰占有的营养级

是,属于级消费者。

(2)兔与鼠的关系是,蟾蜍与蜘蛛的关系是。

(3)由于某种原因鼠突然死亡,蛇和蟾蜍的数量变化情况依次是。

[参考答案]1.C解析:沙漠中水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

2.B解析:由于阳光穿透海水的能力有限,所以深海水域里,绿色植物难以生存的原因是见不到阳光。

3.B解析:分析图示可知,温度在t:~t,范围内,更适应物种②生存。

4.C解析:解此题要弄清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与主导因子的关系,小麦长得好坏与水分、温度、土壤状况、阳光照射强度有关,但在山坡阴、阳面这一特定的环境下,阳光强度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作用最大且影响最直接,即成为主导因子。鱼类的洄游、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均是受温度的影响;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显然与沙漠地区缺水有关;山坡阳面的小麦比阴面的长得好,与阳光照射充足有关。

5。c解析:生产者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属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具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为生物群落输入能量;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生物群落输入有机物,因而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6.D解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从而使无机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入生物群落;而分解者又将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从而构成了物质循环的完整回路。

7.A解析:分解者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某些动物如蚯蚓、蜣螂等。有的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如硝化细菌,这些细菌就属于生产者。

8.C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生产者遭到破坏消费者必定受损,生态系统也不可能稳定。

9.B解析:由于动物食性不同使得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动物捕食;而一种动物亦可能捕食其他多种生物,这就使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10.c解析:由于能量在营养级流动过程中逐渐递减,且在相邻营养级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最多不超过4~5个。

11.D解析: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A、B错;在c项中鹿和山羊都是初级消费者,应处于同一营养级。

12.c解析: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所以加上生产者后食物链应是“草一蝉一螳螂一黄雀”,应该共有4个营养级。

13.B解析:在消费者中,植食性动物为一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为二级消费者,蛇就是二级消费者;在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环节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二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因此蛇为第三营养级14.C解析:黄羊、野兔等属于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直接以初级消费者为食,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生存数量首先减少的是次级消费者。

15.A解析:我们研究的食物链是捕食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不包括细菌等分解者,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重金属的相对含量较高。

16.C解析:农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人的作用突出,需要人不断劳动才能保证农田’ 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系统内的生物成分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农田生态系统容易受旱涝灾害的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往往被大量地输出到系统以外,所以需经常输入大量的物质,如肥料、种子等,才能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正常进行。

17.(1)Ⅱ (2)I (3)I Ⅱ解析:分析图示可知,植物1日照时间较长时,开花前的

时间也较长,说明长日照对该植物的开花有抑制作用,短日照容易诱导该种植物开花,是短日照植物;植物Ⅱ日照时间越长时,开花前的时间越短,说明长日照能诱导该种植物开花,是长日照植物。在高纬度地区有短日照条件,但由于温度很低,不适宜植物生长,故无短日照植物。在低纬度地区的热带,没有长日照条件,所以在自然条件下没有长日照植物分布。

18.(1)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 (2)生产者一初级消费者一次级消费者(3)1 (4)将动、植物尸体、排出物、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是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②以①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③以②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④属于分解者。图中只有①一②一③一条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

19。(1)7三、四、五、六次、三、四、五(2)竞争竞争和捕食(3)下降、下降解析:(1)该食物网共有7条食物链。由于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以多个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因此所占的营养级的级别和消费者的级别有多个。从植物开始为第一营养级,由此推知,猫头鹰可以是第三、四、五、六营养级,共占有四个营养级。从植食性动物开始为初级消费者,由此推知,猫头鹰可以是次级、三级、四级、五级消费者。(2)兔与鼠均为第二营养级,以植物为食,属于竞争关系。蟾蜍与蜘蛛有两层关系,一是蟾蜍以蜘蛛为食,属于捕食关系;二是同时以食草昆虫为食,属于竞争关系。(3)若鼠突然死亡,猫头鹰因捕食种类较多,数量影响不大,但蛇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下降。蟾蜍成为蛇的惟一食物,其数量因蛇的过度捕食逐渐下降,蟾蜍数量下降也导致了蛇数量的下降。

[积极思维]

分析:提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说明:

(1)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也叫生态幅。

(2)对于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不相同。

(3)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4)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边做边学]

讨论

1.提示:生态系统的主要组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提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评价指南]

1.D提示:生产者是指营自养生活方式的生物。

2.c提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主要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C 4.D

5.D提示: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要减少人类的干扰。

6.提示:从生物圈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角度回答。

“天然海岸卫士”——红树林

印度洋海啸给世人敲响了警钟。此间专家提出,我们必须吸取教训,提高防灾意识,除加强沿海地区的防波堤建设外,应尽快恢复沿海的红树林。红树林是公认的“天然海岸

卫士”,树木抵消波浪的作用非常大。

所谓的红树林是指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组成

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它生长于与海洋交界

带的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104种鸟类、133种昆虫。红树林区还有159种变种的藻类,其中4种为我国新记录。这是因为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所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红树林另一重要的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1958年8月23日,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结果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1986年广西沿海发生了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风暴潮,合浦县398公里长的海堤被海浪冲垮294公里,但凡是堤外分布有红树林的地方,海堤就不易冲垮,经济损失就小。许多群众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红树林是他们的“保护神”。红树林的X-业、药用等经济价值也很高。

1(上海)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一生产者、b一分解者、 c一原核生物、d一蓝藻、e一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

[解析] a一生产者中有部分是原核生物;b一分解者中也有部分是原核生物;d一蓝藻既是原核生物,又能进行光合作用;e一腐生细菌既是原核生物又是分解者。综上所述应选A。[答案] A

2(重庆)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不是个体),A错;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是生态系统,其中有许多种群,B错;马尾松林地中除了树木,还有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C错;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答案] D

3(广东)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

[解析] 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可能为植物、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的细菌,能固定CO:合成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答案]D

4(上海)下图表示一草原土壤中硝酸盐含量与牧草数量的关系。土壤中硝酸盐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

A.消费者排泄量增加B.牧草的根增加C.分解者数量增加D.牧草枯死量增加

[解析] 硝酸盐为植物必需的无机盐,植物的根细胞能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硝酸盐,牧草数量

增加越多需要的硝酸盐越多,因此,土壤中硝酸盐的减少是由于牧草根吸收硝酸盐增加。[答案] B

5(江苏)下列各项中,包含非生物因素的是( )

A.种群B_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

[解析] 根据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可知,物种、种群、群落在组成上是由同种生物个体或不同生物个体组成的,不包括非生物因素。而生态系统在组成上是由不同生物个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因此包括非生物因素的是生态系统。[答案] c

6(江苏)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上;个别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蚯蚓则为分解者;硝化细菌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答案] c

7(广东)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不同(如下表)。

造成这种分解率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B.微生物C.湿度D.温度

[解析] 枯枝落叶中有机物的分解依赖于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的代谢,而代谢的速率与

酶的活性有关。题中所列的几种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主要是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湿,分解者的分解速率明显高于温度较低

的北方森林和北极冻原。[答案] D

8(全国)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1)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据图回答:

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

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

会影响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的结果。

(2)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决定。

(3)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解析] 分析(1)中的图像曲线,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相对湿度(温度相同)条件下,种群数量不相同,在不同的温度(相对湿度相同)条件下,种群数量也不相同,相对湿度为85%条件下,30℃时的种群数量最大,相对湿度为90%时,32.5℃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大,而相对湿度为95%时,35℃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大,所以温度偏离了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了最适湿度,都会造成种群数量的下降。从图示曲线变化可看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既受相对湿度的影响,也受温度影响,二者对种群数量的变化起共同作用。

某一种群的大小,其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影响。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为J型曲线,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为N m=N0·λm“,其中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λ为后一年是前一年的倍数,m代表繁殖代数,则第三年(即繁殖两年后)的种群数量为N2=No ×(1.3)2=1.69N0 [答案] (1)减少另一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1.69N0

9(上海)生物

生存所依赖的无机环境因素对生物有重要作用。

(1)图1表示玉米螟(一种昆虫)的幼虫发生滞育(发育停滞)与日照长短的关系。据图可知日照时数为小时,玉米螟幼虫滞育率最高;日照时数达 18小时,不滞育玉米螟幼虫约占%,此条件也适于植物开花。

(2)图2表示一种夜蛾的蛹发生滞育与日照长短及温度的关系。据图可知,当温度30℃,日照时数为 h时,这种夜蛾的滞育率最高,达%;与上述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20℃

时,夜蛾蛹的滞育率达到%。可见夜蛾蛹发生滞育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夜蛾生长发育的无机环境因素还可能有等。

(3)一般来说,影响昆虫昼夜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解析] (1)由图1不难看出,当日照时数为9~12 h时,玉米螟幼虫滞育率达100%,为最高;日照时数为18 h时,滞育率为10%,则不滞育率为90%,此时为长日照,因此适于长日照植物开花。(2)图2为三维坐标曲线图,由图知,温度为30℃时,应看最左边的一条曲线,日照时数为12 h,滞育率最高为80%;温度为20℃时,应看中间的一条曲线,此时日照时数同样为12 h,滞育率为100%;由此分析可得,夜蛾蛹发生滞育是日照长短和温度的综合作用。除此之外,影响夜蛾生长发育的因素还有湿度等。(3)一般来说,影响昆虫昼夜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答案] (1)9~12 90长日照(2)12 80 100 日照长短和温度湿度(3)光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1 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知识点一能量流动的概念与过程

18-19 第4章 第2节 第3课时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第3课时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 统稳态的维持 学习目标知识概览(教师用书独具) 1.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 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以 及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重点) 3.阐明生态系统稳态的含义及 机制。(难点)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形式 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以物理过程为传递形式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包括光、声、热、电、磁等。 ②化学信息:生态系统中以代谢产物等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称为化学信息,包括植物代谢产物和动物外激素。 ③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以生物的表现或动作等行为特征传递的信息称为行为信息,包括舞蹈、运动等。 (2)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特点:它既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到输入的信息反馈。信息传递强化了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 2.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1)生态系统稳态: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又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3)生态系统稳态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

(5)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表现在: ①抵抗力稳定性:它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而不受损害的能力。 ②恢复力稳定性:它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6)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相对性 ①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不一样。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多,遗传基因库越丰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②在不同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它们的恢复程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③一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就可能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7)提高生态系统稳态的措施 ①努力避免对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 ②对于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人工生态系统,必须确保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维持人工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协调发展。 [基础自测] 1.判断对错 (1)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2)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提示: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 (3)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表现在自身净化作用、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和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负反馈调节等方面。(√) (5)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弱。(×) 提示:一般呈负相关。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信息传递不只发生在生物之间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及人与环境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提纲(32) 必修三: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及人与环境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一、生态系统稳态维持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自身___ __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是限度的,当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功能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关系。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另一方面,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人与环境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历史:16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接近________型曲线。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加剧;对水资源的压力加剧;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加剧;环境污染加剧等。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森林破坏,土地资源丧失,环境污染等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生物多样性包括多样性、多样性、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价值、价值、价值。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保护。 3.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保护环境,且不危及后代生存发展的发展模式。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节的发展。 三、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 1.实验目的:通过调查某一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获得直接感受。通过活动,了解问题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学会调查方案的制定、数据分析与处理等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 2.提出问题:如调查的生态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影响环境的质量?

4.2.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每课一练(苏教版必修3)

训I练落戈[篇基础落实拓展演练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 ?心猿意马 B ?飞蛾扑火 C ?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 飞蛾扑火是通过光,属于物理信息;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是通过气味,属于化学信息。“心猿意马”是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好像马跑猿跳一样。 答案:A 2?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着多种多样的信息,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A ?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 B.雌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C.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D.春季鸟类的求偶鸣叫声 解析:丹顶鹤起舞求偶属行为信息;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和鸟类的求偶鸣叫声属物理信息。 答案:B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A .生产者 B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分解者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答案:B 4.有关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禾U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 田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以降低种群密度

D ?利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效果太差 解析:利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效果明显,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对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没有较大干扰,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D 5.许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缸,下面列举的在设计小生态缸时应遵循的原理中,不合理的是( ) A ?瓶中动物与植物之间应有捕食关系 B ?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经常向瓶中通气,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 D.瓶中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 解析:小生态瓶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密闭。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气由生产者提供。 答案:C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就越大,其原因不包括( ) A .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B.某食物链受到破坏,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到最高营养级 C.某一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解析:A、B、C 三项是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而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的具体体现。 答案:D 二、简答题 7.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如灯蛾的雌虫能吸引11 公里外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为了探索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将某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实验2: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

高中生物必修三 生态系统读书笔记

第五章生态系统专题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一、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1)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主要是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也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化学能(2)自然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人工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人工喂食的饲料(有机物) (3)能量流动过程: ①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是摄入 ②摄入=同化+粪便,同化=储存 +呼吸 ③某营养级“粪便”中能量应属其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或上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的一部分, 如兔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的同化量,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或草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的一部分。 ④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4)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 能量传递效率=后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前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一般为10%~20%。 A单向流动∵①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再利用 B逐级递减∵①各营养级均有呼吸作用散失; ②各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③各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一条食物链一般只有4--5个营养级∵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 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每一阶含义各个营养级所含能量 的多少 各个营养级生物数量 的多少 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有机 物)的多少 特点正金字塔一般正金字塔一般正金字塔 分析各个营养级都有呼吸 作用散失能量,还有一 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而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 量仅占该营养级同化 量的10%~20% 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 在一株大树上时,该 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 会发生变化: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 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 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 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 动物的生物量: 摄入= 同化= 粪便储存: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散失:以呼吸作用的方式,热能的形式 流向下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2)作业

苏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课时作业二 1 ?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02的形式进行循环 B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 C.大气中的C0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 解析:选C。硝化细菌等通过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将大气中的C02转变成含碳的有机物。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 A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 .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 .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解析:选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这种运动带有全球性,它不局限于陆地生态系统,更不局限于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体内,也不同于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过程。 3.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 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 .该图中有3条食物链 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 a传到b 解析:选B。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都是消费 者。该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从生产者

传到分解者和消费者。 4.如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 B .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 C.甲T丙T丁构成捕食食物链 D .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解析:选D。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二氧化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C错误;①代表光合作用,②⑤⑥代表 呼吸作用,A错误;正常情况下,①的速率大于②的速率,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选D。A项,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由于N、P等植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过多,引起植物大量繁殖,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B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C项,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 每个营养级约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被分解者利用。D项,无机环境 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反复利 用。 7.如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 2是人们绘制的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

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动物)、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注意: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6.起点:从开始。渠道:沿依次传递。去处: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为。 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的利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 9.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所以又叫。 10.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13.信息传递的作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 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备注: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1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第二节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课前导学: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 生态系统具有,叫做生态系统的稳态。 二、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 1.原因: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_________,食物链(网)越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就越________;反之,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网)越____________,则其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就越_____。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的稳态的机制:

_________________调节。 实例:草原食草动物的迁入 3.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的类型 (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2)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4.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性。外界干扰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时,便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生态系统内

新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复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新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 复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应用一食物网中物种数量变动情况的分析与判断 1.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图2为某特殊环境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②图1中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 ③图2中,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食草昆虫和螳螂,且它们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G/125千克 ④图1中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 ⑤图1中信息已体现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⑥图1中食虫鸟与蜘蛛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 ⑦图1中有一条食物链为:草→昆虫→蜘蛛→蟾蜍→蛇 A.①③⑤⑦ B.②⑥ C.②④⑥ D.②③④⑤⑥⑦ 应用二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的计算 2.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 kg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 kg B.28 kg C.100 kg D.280 kg

应用三生态缸(瓶)的设计要求及相关分析 3.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 生 态 瓶编 号 甲++ ++-+ 乙-+++-+ 丙++++-- 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b、c、d四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如下几种营养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 )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 ⑥生态平衡不易破坏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苏教版必修三备课资料)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教材梳理知识点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对单个生物体而言,其周围的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它的环境。 1.生态因子 (1)概念: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称为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可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能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生态因子只是周围环境因子的一部分,如阳光、温度、水及其他生物。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虽然是对环境因子的一种描述,但海拔高度(如2000m)、水域深度(如200 m)并不能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的作用是通过该高(深)度位置的阳光、温度、水、气压及其他因子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因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是环境因子而不是生态因子。 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1913年,谢尔福德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生物的种群 数量都会随某种生态因子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钟形耐受曲线(如下图)。 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说明: (1)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也叫生态幅。 (2)对于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很不相同。 (3)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4)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进而成为一个整体,而非彼此孤立。 ③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大的生态系统如整个海洋、陆地,其他的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甚至一块农田、一条河流都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例

失败的小生态瓶,成功的稳态教学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例 摘要:这是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第五小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案例,上课时间是2007年5月18日第3节课。教师课前准备了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的小生态瓶教具,因为生态瓶运行不良,到上课时教具失败了,教师却用失败的教具上了一节很优秀的示范课。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在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可能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有时是突然发生并且必须当即果断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如何渗透教育机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才能得法;如何通过教具实现师生互动……,这些问题,在这节教学案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回答。 关键词:互动灵活性教育机智 一、背景: 我作为“贫困山区高中课堂教学互动”课题操作组成员,承担了课题验收时的示范课。只知道验收的时间大约是5月份,此时的教学内容是高中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内容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少、知识相对较浅外,其余的个章节都容易上,或者说,都容易互动。抱着侥幸的心理,应该在课题验收时不会恰巧上到这里。 迟迟没有接到教务处通知,看来凶多吉少。殊不知,课题验收时刚上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还有特殊要求:不准在多媒体教室上。我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其余的教室里不用说计算机,就连电视机、收录机都没有。教室里,讲台上,除了一块黑板,三尺讲桌,讲桌上放着一些粉笔外,什么也没有。 跳一节内容,上《(实习4)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吧,不行,因为我在2月27日准备的小生态瓶已经失败了,里面的螺蛳、水草已经全部死亡,仅仅在水面上有一层水绵呈现出绿色。 5月18日第3节课是必须要上的,并且还要上好,可是,那就是明天啊,怎么办呢?忽然想到,明天不就是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吗?该节教材开始介绍了失败的“生物圈Ⅱ号”,我制作的的小生态瓶也失败了,干脆就以失败的小生态瓶引入新课,并且以分析失败的原因结束新课,不是就互动了吗?但是,效果好不好,我仍然担心,毕竟是课题验收啊。 二、案例: 〈一〉新课的导入实录: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马桥中学龚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教材第5章《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本课中主要解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两个内容。 2.教材地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种类等一些知识,为本节授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课中的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先利用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过的古诗《草》,引导学生说出草原生态系统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引入本课主题。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幻灯片图片展示出岩石从从裸露状态 演变为有多种生物生存的各个阶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建立过 程,并以此例引出阶段性的特征;相对性通过讨论:“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 功能会被破坏吗?为什么?”得出。在讲授动态性特征时,利用山猫和野兔的捕食关系,通 过山猫与野兔的数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图进行讲解;自我调节能力着重利用食物链图解,帮助 学生理解。最后简单提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为教材后面的内容“人类活动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打下伏笔。 四、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通过对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和草的数量变化的分析,知道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我 调节来达到稳定。 3、通过对动态平衡曲线的分析,感悟科学研究是需要长期坚持、相互合作的。 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唯物主义 世界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苏教版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态因子及对生物的影响。2.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3.列举食物链和食物网。4.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生物圈的组成。 方式一 下图为热带雨林的一个场景,图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 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方式二媒体播放蒙古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MV视频,然后课件展示问题: 1.画面里出现的是一个什么生态系统?你能列举一下从这首歌里听到的生物吗? 2.问题引入: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几大类?各种生态系统有什么相同点? 一、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1.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生态因子的分类: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等;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等。

3.观察下图,理解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从上图可以看出: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 例1分析下图,关于非生物因子对生物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说明影响生物种类较少的非生物因子是水分 B.图2说明光照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开花 C.图3说明温度能影响动物的形态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 D 解析影响沙漠干旱地区生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子是水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光照时间影响植物的开花时期等;温度对植物分布有影响,对动物形态也有影响,寒冷地区的狐个体体型较大,但尾、耳、鼻端较为短小,可以减少身体的相对表面积,从而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例2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分布的主要因子是( ) A.阳光B.温度 C.海水含盐量D.海水含氮量 答案 A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阳光对植物分布起决定作用。由于波长不同的光,对水的穿透能力不同,而不同水生植物所需光的波长又不相同,致使不同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易混辨析生态因子≠环境因子 (1)生态因子是环境中能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因子,生态因子只是周围环境因子的一部分,如阳光、温度、水及其他生物。

2018版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4.2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第1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1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2.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及特点。(重难点) 3.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难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1)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势散失了;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3)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 [合作探讨] 探讨1: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是其同化量吗?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探讨2:某种蜣螂专门以大象的粪便为食,能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简单说明。 提示:不能。因为大象粪便中的能量并不属于大象的同化能量,而是生产者的同化量。 [归纳拓展] 1.能量的输入 (1)起点: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输入方式 光合作用 ①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光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绿色植物等 化能合成作用 ②特殊的生态系统:无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硝化细菌等 2.能量的传递 (1)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传递过程 3.以第二营养级为例分析能量的分流 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4.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二、知识结构 概念: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类型: 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措施 三、自主学习

四、合作探究 【例1】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例2】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退化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B.湖泊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分析】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A这种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所以最容易退化。 【例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成负相关 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二者成负相关关系;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破坏后重建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生物的种类多少。 五、评价反馈 1.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的原因是() A.人为的作用非常突出 B.需要不断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人类劳动 C.种植的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D.其产品运输到系统以外 2.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A.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B.自动调节能力较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D.无法确定

生物:42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同步练习苏教必修3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同步练习 1.谚语“一山不容二虎”,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应是() A.虎的个体太大,生活的空间也大 B.虎的性情孤僻,不喜欢群居 C.虎的性情凶残,把幼虎吃掉了 D.虎是营养级很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 答案:D 2.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A.10千克 B.28千克 C.100千克 D.280千克 答案:D 3.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量降到最低,应采取下列哪种食物结构() A.以淡水养殖的鱼类为主 B.以家畜的肉类为主 C.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禽类的肉和蛋白为主 答案:C 4.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因为上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不可能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为食 B.能量逐级递减流动的原因之一是呼吸消耗 C.能量的流动特点说明自然界中的能量是不守恒的 D.能量的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答案:C 5.农民经常拔除稻田里的稗草,人们要不断地清除鱼塘中食肉的“黑鱼”。用生态学的观点分析,这样做是为了()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D.使物质和能量能尽快地流动 答案:C 6.能量在生态系统内单向流动的原因不包括() A.各营养级利用的能源物质不同 B.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以呼吸散失 C.生产者不能固定呼吸热 D.食物链中各营养级关系不可逆转 答案:A 7.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N1·M1> N2·M2 B.N1·M1=N2·M2 C.N1·M1

高二下期生物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知识点:高一下期语文知识点

高二下期生物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知识点:高一下 期语文知识点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知识点 1、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最高营养级动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xx,xx和xx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