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研习方法】谈谈怎样学习和写好医案(二)
【研习方法】谈谈怎样学习和写好医案(二)接上文东晋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3以方测症,审症求因对内容比较简略的医案.我们可以采用“以方测症,审症求因”的方法,加以探讨、钻研。
举例:(1)脉细。
熟地,当归,川石斛,茯神,炙草,麦门冬。
(2)活血宣筋。
归身,牛膝,穿山甲,杜仲,乳香,桃仁,生虎胫骨,红花。
《未刻本叶氏医案》○以上二例,均系叶天士医案。
因叶氏是清代名医,诊务极忙,多数医案比较简略。
但也有比较详细的。
说明:笫一例的案语,只有“脉细”二个字。
血虚可以脉细,气虚、阳虚、阴虚都可以脉细,究竟是什么虚呢?我们先从处方来分析,然后再测症求因。
处方一共用了六味药,即熟地、当归补血;石斛、麦冬养阴;茯神、炙草益气安神。
从处方来推测症状,患者神疲乏力,夜寐不安,头晕,面色少华,口干,脉细,舌质淡,苔薄腻。
再从症状来探求病因病机,由于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夜寐不安;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故头晕,面色少华。
第二例的案语,只有“活血宣筋”四个字,没有脉症和病因病机,只讲治疗原则。
我们还是从处方来分析一下共用了八味药,牛膝、杜仲、虎胫骨补肝肾,强筋骨;归身、穿山甲、乳香、桃仁、红花养血化瘀止痛。
叶氏把治疗法则,概括为“活血宣筋”。
从处方来推测症状,患者腰膝酸软疼痛,遇寒或劳累更甚,脉细,舌质淡青。
再从症状来探求病因病机,劳伤过度,以致肝肾两虚,筋骨失养,阳气不运,气血痹阻。
从上述二例来看,我们运用“以方测症,审症求因”的方法来阅读古人医案,如果把这些记录简略的医案,加以归类,综合分析,就可以从中学习到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
但是,这类医案对初学者来讲,不是主要学习的内容。
4虚心学习,触类旁通近年来各地出版了许多著名老中医医案,这是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我们虚心学习。
并在钻研、理解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不断提高我们的临床水平。
举例:(1)肝气:孙XX,女,44岁,农民。
初诊:1965年10月20日。
饮食甚少,时有嗳气,腰背酸楚,睡眠不安,舌苔薄腻,脉象濡滑。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整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典型医案撰写要点
撰写要点
标题
按 语 案体
提 要
目录
1 2 3
医案概说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名老中医 学术思想经验 传承研究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
•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按学科分类编辑成 内科、外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6 个分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当代 名老中医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用药经验。 •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是全面采用传统研 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医案研 究。研究方法是:采用普查式对全国名老中医医 案进行研究,采用章节式进行类案整理研究,将 医案明确为提要、案体、按语三部分,并将每案 特点予以提要。
刻效于何时者,逐款辨之不差,以病之新 久、五行定痊期也。若是,则医案之在人 者,工拙自定,积之数十年,治千万人而 不爽也。”这确实是进行医案研究的法律 准绳。
目录
1
2
医案概说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3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是指诊疗难度大、诊疗具有 特点、诊疗记录真实、诊疗资料齐全、医案元素 完备、能真实体现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医案。 •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不是简单的编辑、整 理和罗列、堆砌,而是学习、研究、提炼和升华 的过程。要做到对主诊者学术思想和临证思辨特 点有深入的研究,通过医案的叙议,成为一个有 机的、缜密的、连续的和精练的学术成果展示。
始于何日者,察久近传变也。历问病症药 物验否者,以之斟酌己见也。昼夜寒热者, 辨气分血分也。饮食二便者,察肠胃乖和 也。三部九候,何候独异,推十二经脉受 病之所也。二十四脉见何脉者,审阴阳表 里无差忒也。依经断为何病者,名正则言 顺,事成如律度也。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简介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的中医名家们所创立的医术经验和学术理论。
他们通过医案、医论、医话等形式,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享,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推广中医药的发展与应用。
名家们的医案名家一•病情描述:患者为男性,38岁,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苔白腻。
•诊断:脾胃虚寒,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1.服用益气养血的中药汤剂。
2.饮食调理,宜多食用温热食物,避免生冷食物。
3.运动调理,适量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身体的阳气。
•治疗效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乏力症状明显改善,面色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名家二•病情描述:患者为女性,25岁,经常头晕、心悸,手脚发凉,舌质淡白。
•诊断:气血不足,阳气不足。
•治疗方案:1.服用温补气血、暖宫活血的中药汤剂。
2.饮食调理,宜多食用暖身食物,如姜汤、红枣等。
3.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凉。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头晕、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手脚也不再发凉,舌质逐渐恢复正常。
名家们的医论名家一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辅助化疗、放疗,减轻其副作用。
- 中药治疗可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肿瘤的抗病能力。
- 针灸疗法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肿瘤术后恢复也有积极作用。
名家二中医养生的原则 1. 遵循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2.饮食宜有节制,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避免过度加工和烹调。
3. 心情愉快,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缓解压力,避免情志不调导致的疾病。
4. 适当运动,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机能,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名家们的医话名家一中医药在居家常备药中的应用 1. 鲜姜:用于发散寒邪,治疗感冒、头痛等症状。
2. 阿胶: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常用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贫血等问题。
3.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常用于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中医名方赏释:重拾传统药方的价值一、引言中医名方,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治疗特定疾病的经验总结。
这些名方大多由历代名医传承下来,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和实践检验,具有独特的疗效和疗效组方。
名方医案中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医学智慧,对于今天的中医药临床实践和药物研发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名方的历史渊源、名家医案和中药临床运用经验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重拾传统药方的价值,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二、名方的历史渊源和价值名方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孙思邈的《千金方》等,这些名方以其独特的配伍和疗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名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验总结:名方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它是医家们对临床实践中有效药方的总结和提炼,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应对临床疾病。
2. 疗效独特:名方大多经过历代医家的验证和修正,具有独特的疗效和配伍,对某些顽固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如《四神丸》治黄疽、《四妙丸》治虚劳等。
3. 传承价值:名方承载着历代医家的医学智慧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名家医案的历史意义和临床应用名家医案,是指历代中医名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精华案例。
名家医案在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指导:名家医案是名家经验的典型案例,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和治疗要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2. 学术传承:名家医案承载着历代名医的医学智慧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宝贵的学术瑰宝,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临床经验:名家医案中蕴含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技巧,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原创版】
目录
1.中医名方的概念和重要性
2.名医案的介绍和分析
3.中药临床运用的经验和案例
正文
中医名方赏释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历代名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医药理论的具体体现。
名方是中医药中的经典方剂,它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疗效显著,被誉为中医的“瑰宝”。
名医案则是对这些名方的具体运用和解释,是名医们根据病情、体质和环境等因素,灵活运用名方,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通过分析名医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名方的运用规律和疗效机制。
中药临床运用经验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中药治疗方法和药物运用的总结和提炼。
中药临床运用经验不仅包括对中药的认识和理解,还包括对中药的配伍和煎煮方法的研究。
例如,有一位名医曾遇到一位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他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了“保和丸”这个名方进行治疗。
保和丸是由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和中调胃的功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名医案和中药临床运用经验的重要性。
只有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名方,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需要对中药的特性和运用方法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药物的合理运用。
第1页共1页。
老中医倾囊分享:怪病、疑难病的临床辨治思路与秘诀
老中医倾囊分享:怪病、疑难病的临床辨治思路与秘诀怪病疑难病辨治水平是衡量中医临床医师学术造诣和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尺度。
畅达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怪病、疑难病不断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关于“怪病”“不治之症”论述。
畅达老师认为所谓“怪病”“疑难病”是指在诊疗中病因复杂未明、诊断难以统一、医治难度较大的一类疾病。
它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名词,而仅仅是医学界和民间广泛流行的口头术语。
可以说疑难病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了人体的许多疾病,概括了临床上众多的奇病、怪病、宿疾、顽症,以及病情复杂的疾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也包括某些功能性疾病、慢性疾病、某些精神疾病和诸多诊断不明的疾病、恶性肿瘤及众多的综合征等疾病。
畅达老师认为“怪病”在临床应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自己所了解疾病知识以外的病证。
由于医生专科所限、或由于医生本人资历、阅历所限,对所面临病症没有任何知识积累,无法做出判断。
二是业内公认的非同寻常的病证。
怪病即罕见病。
在一般医学常识范围内,没有相关记载,无法做出合理解释和判断。
他指出怪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病状怪异、奇特、繁杂多端;(2)病程缠绵、迁延不愈;(3)多因复合,病机交错,多脏相关;(4)治疗方向迷茫。
一、怪病、疑难病临床辨治思路中医治疗疑难病,辨证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难治病就只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中药整体调理,才可减轻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即中医所谓的“带病延年”。
畅老曾经治一女性,32岁,患直肠癌,手术后一面用中药调理,一面化疗,经半年的治疗,一切正常,临床痊愈出院。
随访4年,健康状况良好。
畅达老师在遇到怪病、疑难病时,临床辨治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是疑难病临床辨证的切入点虽然怪病、疑难病临床表现奇特、少见,但在繁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主症仍然是临床辨证的切入点,而能否在众多的临床表现中寻找主症则需要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支持。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与诊疗经验总结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与诊疗经验总结引言:中医药历经几千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经典案例是中医医案中的珍贵资源,可以为今后的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通过对中医经典案例的分析,总结其中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一、病案分析在中医经典案例中,病案是关键部分。
通过对病案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病情、病因、病机和治疗经验。
1. 病情描述病情描述是对患者症状和体征的详细描述。
中医注重细微的变化,因此病情描述应包括病程、病位、病机等方面的内容。
2. 病因分析病因分析是对病情发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中医认为病因有内在和外在因素,通过深入研究病因,可以改善治疗方案的准确性。
3. 病机理论病机理论是中医疾病观的核心。
通过从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分析病情的发展和变化,可以为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4. 治疗经验治疗经验包括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方药选择等方面。
中医经典案例中的治疗经验是中医医生的宝贵财富,对于今后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经典案例分析通过对中医经典案例的分析,可以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和特点,总结其中的诊疗经验。
1. “张子枉夜啼”案例分析这个经典案例描述了一个婴儿夜间频繁哭闹的情况。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该病例属于肾虚证,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方药选择。
2. “杨氏五唾病”案例分析该案例描述了一位年轻女性的病情,包括唾液过多、口干等症状。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该病例属于胃热证,并提出了清热化痰的治疗方案。
3. “杨中行刺案”案例分析这是一桩明代名医杨中行处理奸杀案的典型案例。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杨中行医术精湛、善于诊断和治疗的特点。
三、诊疗经验总结通过对多个中医经典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条诊疗经验。
1. 细致入微的病情分析中医注重细心观察和详细的病情分析,包括舌诊、脉诊等细致入微的诊断方法。
2. 辨证论治的原则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方药。
浅谈学习医案的一点思路(一)
浅谈学习医案的一点思路(一)学习中医不仅要懂得中医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方药,因为最后治病有效没效,还是要看方药运用的好坏。
掌握方药学徒跟师抄方是很重要的一环节,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那么学方药是不是就是跟师抄方一种方法呢?显然不是。
其实很多老中医,尤其是自学成才的老中医,大多是从学习别人医案入手而进的。
这是个不化钱,又方便的途径。
但是,医案怎么学,确是大有学问的,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我这里把我在学习医案中,学习有关药物使用之方法谈一下,不一定正确,权当抛砖引玉。
从医案中学习别人的用药经验,要善于从多例治疗同种病的方药中,提出共同之用药,重点关注。
其具体思路是:先将一个病种(如咳嗽)的各医案各自分开看,如寒咳、热咳、湿热咳、干咳、虚咳、兼证咳等,看每一症有几方,一方中有哪几种药,几张方子中共用的药有哪些,哪些是十方而九必用的,哪些十方中只一二用者,以多用、常用为准。
如果一方只有一药,这一药也是重要的,因为前人集验,不验不录,单独一味,无所假借,必有特效才加收录。
再看全病方剂,哪些药常用,哪些少用,哪一些是主药,哪些为辅佐兼治之药,用统计学处理得出治疗某病主治的有效药。
举例示之。
一.治眼病之专药密蒙花·白蒺藜的学习。
《医林锥指·五案》暴发火眼一例,杨某,女,38岁,杨村某街人,1974年7月10日诊。
左眼肿赤,畏光流泪,灼痛,头痛。
舌红,脉滑。
治以凉血散风清热。
处方菊花12克密蒙花12克赤芍9克公英12克蝉衣9克郁金9克白蒺藜12克夜明砂9克甘草3克二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7月14日),症大减,上方再加蔓荆子9克、木贼12克、荷梗12克,二剂,愈。
胬肉攀睛三例例一纪某,女,22岁,某庄人,1974年2月23日诊。
近七天来,右目内眦胬隆起,内侵及黑睛,视物障碍。
胬肉旁有血丝缠绕。
头痛。
脉弦滑,舌边赤。
此系肝肺热壅盛,脾胃炽热所致。
治以清热散风明目。
中医经典医案的阅读方法
中医经典医案的阅读方法中医经典医案一直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医案,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并且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那么,如何正确地阅读中医经典医案呢?下面我将分享一些阅读方法和心得体会。
首先,阅读中医经典医案时,要注重整体把握。
中医经典医案往往包含病因、病机、病位、症状、辨证施治等内容,需要综合考虑,不能片面看待。
要注意医案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做到全面把握。
其次,要注重细节品味。
中医经典医案中有很多细节之处,需要仔细品味。
比如,病人的面色、舌苔的变化、脉象的特点等都是医生诊断的重要依据,需要认真观察和揣摩。
只有深入细节,才能更好地理解医案中的精髓。
另外,要注重案例的实用性。
中医经典医案是医生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阅读时要注重医案的实用性。
可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知识背景,对医案进行分析和思考,探讨其中的诊疗方法是否适用于实际临床工作,如何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
此外,要注重历史文化的理解。
中医经典医案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医学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医案中的内容和含义。
最后,要注重反思和总结。
阅读中医经典医案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反思和总结,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可以将阅读过的医案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共性和特点,形成自己的一套诊疗方法和思维模式,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综上所述,正确的阅读中医经典医案对于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通过全面把握、细节品味、实用性、历史文化理解和反思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医案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中医经典医案的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和临床技能。
愿中医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蓬勃生长,造福广大患者。
医案研究与撰写思路与方法孙光荣
名家论医案的作用 恽铁樵:我国汗牛充栋之医书,其真实价 值不在议论而在方药,议论多空谈,药效 乃事实。故选刻医案乃现在切要之图。
秦伯未:合病理、治疗于一,而融会贯通, 卓然成一家之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
3 医案与病历的区别
医案与病历在性质、内容、表述方 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病历是 基础,医案是在病历基础上的升华。
医案与病历的区别
项别
病历
性质 内容 表述 形成 评述 地位 作用
资料性 全面收集 规范化、表格化 即时录入 无按语
法律 查阅、追询
医案
学术性 重点突出 无模式 整理提炼 可有按语
学术 研究、指导
医案与病历的区别
医案与病历在性质、内容、表述方 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病历是 基础,医案是在病历基础上的升华。
4 医案的内容
喻昌《议病式》规定:要采集“某年,某月,某 地,某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 黑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 乐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 某药稍效,某药不效;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 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无有;脉之三部九候何 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
医案研究与撰写的思路与方法
孙光荣
二O一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哈尔滨
第一部分
医案概说
是指导后继者 的临证范本
一代又一 代中医
医 证医范案案本是临
读书、临证、 传承实践
不断继承、不断发展,不 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晶
医
萌芽很早
案
特
覆
传
点
盖
承
广
久
阔
远
1 基本概念
1 .1定义
医案
国医大师路志正论疑难病症辨治思路与方法
国医大师路志正论疑难病症辨治思路与方法疑难病症涉及范围广,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病症都可见到,有时参差出现,互有联系,甚至在病因、病机、病程的演变上密切相关。
因此,辨治疑难病症,必须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广博的医学知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针灸等科知识,其中包括西医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自己的直接经验,前人的间接经验)。
辨证应审慎周详,思路要灵活多变,同时应胆大心细,“据经以洞其理,验病而悟其义”。
只有这样,才能“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做到有的放矢。
一、详问病史,澄源溯流详细的问诊十分重要,通过仔细询问,每能使病者尽吐其情。
盖五方之气候不同,天之寒暑燥湿不定,地之肥瘠高下有别,禀赋强弱不一,生活习惯各殊,而病之新旧浅深隐匿变化又人各一状,固非详问不能尽得其情。
详细的询问不但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治疗过程,为辨证、立法、处方、遣药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在反复的询问中发现以往被忽视的致病因素。
【举案说法】我诊治四平市包某患发作性睡病多年,不论开会作报告、乘车均可不自主地入睡,经详细询问,夜卧时并不是不想睡,而是因鼻窍呼吸不利而憋醒,因之用宣肺利窍,化痰祛湿法而获愈。
有些久治不效的疑难怪病,在病因消除之后,会很快治愈。
如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油漆家具过敏案,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二、辨证周详,去伪存真疑难病症大多旷日持久,几经周折,病情复杂,虚实兼夹,寒热错综,或诸多脏腑同时受累,或病本为症状百出。
辨证时难免使人有如入迷宫,行走于大雾弥漫之中,难辨方向之感。
这就要求医者详审谛视,细致周密,辨真假于疑似之间,分主次于细微之处,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纲举目张。
主要矛盾一解决,次要矛盾有时会迎刃而解。
【举案说法】老中医秦伯未先生,曾治一水肿患者,男性,33岁,全身水肿,已历数月,颈项肿胀若首,阴囊积水如斗,二便闭塞不通,喘息胸闷气短,皮肤干涩无汗。
用西药利尿剂开始有效,终而无功,大剂健脾、利水、温肾中药不应。
中医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
主 要
•中医预防保健和治未病研究 •适宜中医技术挖掘和推广应用及临床中医诊疗国际合作
研 2 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 •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研究
究 学研究
•中药临床研究方法学研究
方 3 中药临床应用研究和 •中医临床应用研究
向 新药研发
•中药新药研发
4 中医临床管理学研究
当 1 研究思路
前
研 究
2 试验设计
五、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和方法 ➢ 空白对照 ➢ 实验对照 ➢ 标准对照 ➢ 自身对照 ➢ 相互对照
六、遵循伦理学原则 ➢ 以医学为目的原则 ➢ 自主与知情同意原则 ➢ 有利和不伤害原则 ➢ 尊重生命与生命价值原则 ➢ 保密和讲真话原则 ➢ 平等与公正原则 ➢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
四、适宜科研思 路与方法
七、临床中医药分离现象严重
中医与中药的关系,自古以来是医药两者紧密结合的,本 来就是一家。现在临床上医药脱离的问题十分严重,临床医生 不懂中药的大有人在。
中药讲的是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和中医的脏腑辨证、六 经辨证以及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相呼的,必 须使证候与治法、治则、药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
四、研究设计
确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样本、确定主
要的统计学处理分析方法、研究工作的部署、经费预算。
(一)调查设计 常用抽样技术和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2.系统随机抽样 3.整群随机抽样 4.分层随机抽样 5.多阶段随机抽样 (二)试验设计 基本要素: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指标的选择)。 基本原则:随机化原则、对照原则、重复性原则、均衡原则。 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配伍组设计;交叉设计。 横断面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及框图 确定调查表和问卷
【米烈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思路
【米烈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思路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是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
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与技术专长,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活的中医临床学科的精华荟萃。
继承整理老中医的宝贵经验,是发扬中医学术的重要方面,也是造就一代名医的一项重要措施。
实践证明,这项工作的开展,加速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推进了中医药学术的研究、继承与发扬。
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根据二部一局的指示精神,我认为师承教育很有必要进行探索和研究,使继承整理老中医经验的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对此,我将自己的体会分两个方面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管理思路当今,振兴中华,发展中医事业已有良好的开端,近几年来老中医有的已经把自己的经验撰写成册,但大部分老中医,尤其是散在民间具有一技之长的老中医,其经验尚隐伏于脉案之中,或蕴藏在其脑海里,而作为中青年的中医,虽人数较老中医为多,但其学术水平有限,在中医学术思想的梯队中,呈现后继乏术的脱节现象,由此为继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改变后继乏术的状况,继承整理老中医经验就显示了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继承整理老中医经验的工作,以往常处于家传或拜师,较少有其他人掺入,也缺乏有关工作的管理措施,随着大批中医由私人开业进入医疗单位及中医政策的落实,继承整理工作就由单位的领导参与或组织,因此行政管理也就成为影响继承整理工作的举足轻重的因素之一。
如何搞好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就是值得有关领导思考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建立机构。
各单位要成立师承教育领导小组,必须制订计划,落实措施,使之付之实施。
制订继承整理计划,领导应予以关注或参与共同研究,在此可反应出领导的预见性及其决策能力。
•2、明确目标。
制订计划必须明确目标,从继承整理的内容而论,计划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继承计划,即老师传授继承人,提高学员专业知识的培养计划,这既可使老中医后有传人,造就新一代的中医,也是为整理工作的实施做好前期的酝酿、准备、奠基工作;二是整理计划,即把老中医的经验通过整理予以留存并传播的计划,这可以是一个总体计划,如著书立说,也可以是单项计划,如对某些疾病辨证施治规律的探讨或用药经验体会等,可以先进行预试验,再拟定具体的整理计划。
中医研究中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研究中的思路与方法最近一些年来,一些中医界的同道问我:“你是通过什么办法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写出著作,并连续创造出能够经受住临床检验的新药的?”经过考虑,其经验大致有以下几点。
恰妥与否,请大家研究。
我们是中医药研究院,也就是名符其实的中医研究机构。
中医研究机构,顾名思义,一是搞中医的,二是搞研究的。
所谓研究,《联绵字典》称为“研臃穷究也。
”《辞源》称之为……穷究事理。
”《辞海》称之为“用严密的方法,探求事理,冀获得一正确结果者,谓之研究。
”我对这一句话的理解有两种涵义。
其一是探求,追求。
其二是发现新的正确的事理和结果。
我们搞研究的,就得随时随地考虑我们的任务是研究,是穷究事理者,是用严密的方法探求事理并获得正确结果者,而绝不是应声虫,人云亦云者。
我们是搞中医研究的,我们就应随时随地考虑我们的任务是中医研究,是穷究中医事理的,是用严密的方法探求并获得中医的正确结果的,而绝不是已知理沦的简单的应声虫,人云亦云者。
宇宙是无限的、连续的,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破碎的,因此才需要我们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我们是搞研究工作的,是搞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是守旧的。
有人说过去的就是落后的,就是不科学的,现在的就是先进的,科学的。
这句话看起来很有道理,实际并不如此。
因为:①它单纯依靠的是时间标准,而不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它单纯依靠的是时间标准,而否定了科学发展道路上的螺旋式上升的事实。
③它单纯依靠的是时间标准,而否定了世界地区科学发展不平衡和多源性的事实。
中国医药学是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一门科学。
中国医药学是在吸收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学、古代数学、古代植物学的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在不断地吸收东方文化的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处处时时包括着东方文化的成就。
近百年来,随着西方科学、西方医学的传人,西方文化的思路和方法经常不断地与东方文化的思路和方法发生着碰撞,并同时与由东方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医药学发生着矛盾,甚至提出如何对待中医,研究中医的问题。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作为名老中医,我治疗中风的经验丰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位患者的医案。
患者,男性,56岁,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经确诊为中风。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吸烟、饮酒。
治疗过程中,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西医方面,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了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等。
中医方面,我采用了针刺、推拿、中药汤剂等多种方法,具体如下:
1. 针刺:选择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如合谷、太渊、曲池等穴位,通过针刺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痉挛,恢复肢体功能。
2. 推拿:对患者进行局部推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3.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具了血通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方剂,通过中药治疗,调节体内环境,促进康复。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右侧肢体运动功能明显好转,语言障碍也有所改善。
经过多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康复效果非常明显。
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体内环境,促进康复。
而西医则可以通过药物等方法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最终,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地治疗中风病患。
- 1 -。
老师分析医案思路
130410孙曼之老师分析医案思路03病例十三李辛:杨姓女士,38岁,本地人,2013年3月22日初诊。
两手沉洪,心率是84,舌红,苔白腻。
主诉是长期的胃反酸,口臭,伴有头痛,有十几年,逐年加重,反复发作。
发作时胃胀、反酸、呕吐,食辛辣加重,空腹也加重。
每次发作时伴有头一侧,一般是同侧的眼睛和鼻子痛,或者是同侧的眼睛、鼻子先痛,然后出现胃不适。
经医院检查为疣状溃疡,治疗较差,还是容易反复。
胃口是想吃,但是吃了以后不舒服,总的来说吃的比较少,喝的也比较少。
大便成形,头干,两三天一行,还通畅。
小便在喝水以后稍频,冬天手脚冷,夏天手脚特别热。
经行七天,量正,色暗,有血块。
经行前渴,偶然有腹冷、腹痛、寐差、多梦。
午后时觉疲乏,清晨时候精神很好。
手心潮热,唇红。
处方:半夏10g,橘红10g,茯苓10g,枳实10g,川连2g,杏仁10g,紫苏10g,羌活3克,独活3克,川芎5克,防风5克,桑叶10克,5副。
2013年4月3日复诊,脉双手小弦软,原来是洪,舌正、红,苔薄白润。
孙老师摸出来双手还是沉洪(孙曼之:摸脉往往是不一致的,有时间的关系,也许有误差、轻重。
),心率是76,舌红,苔白腻。
最近胃不适未犯,偶有轻微胃胀;头痛未犯;多食腹胀,纳食不香。
舌上有异物感,发酸,口微苦;饮少,饮后小便,小便微黄,频;大便日一次,不利,黏。
寐前梦多,热时手足心热,出汗。
近觉面色差。
处方:上方去黄连、羌活、独活、川芎、防风、桑叶,加胡黄连2g。
另冲。
2013年4月11日,两手脉弦、软、滑,舌淡红、苔白腻。
服上药感觉比较好。
两腿怕冷,口唇干,鼻起痘,瘀血,寐差多梦,纳好,小便黄而不利,大便正,胃痛大减,偶然微痛,口干不欲饮水,晨起刷牙恶心,小便频急而少。
处方:半夏10克,茯苓10克,枳壳10克,川连2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木通3克,山栀10克,羌活3克,独活3克,防风3克,茵陈10克,七副。
孙曼之:这个也是“茯苓饮”,是因为她是胃病。
名老中医胃苓汤临床医案
名老中医胃苓汤临床医案自古以来,中医就已经开创了非凡的治病艺术,以其独特的观念、多样的药物和精确的诊断技巧治愈了大量患者。
其中,胃苓汤是中医最重要的一种药物治疗方法,它由中国著名的老中医张鹤麟发明,已经使用了将近百年的时间。
胃苓汤的特点是能够有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反胃、消化不良和消化性溃疡等。
下面我们就以“名老中医张鹤麟发明的胃苓汤临床医案”为例,展开分析,详细介绍胃苓汤的特点和治疗效果。
首先,可以从张鹤麟教授本人的资料来了解胃苓汤。
张鹤麟1865年出生于陕西省,是一位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被誉为“20世纪中国医学大师”。
他研究胃苓汤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药物的营养性,突破了传统医学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局限性。
他对胃苓汤药方进行了大量实验,得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药方后来被中国医学家广泛采用。
其次,胃苓汤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
张鹤麟的胃苓汤药方,以麦芽、苓汤、洋参、石膏、橄榄叶等为主要原料,搭配了多种中药材,经过多次实验与调整,研制出了一种胃苓汤饮剂。
此种饮剂具有滋补脾胃、清热解毒、健脾消食等功效,能够有效改善胃肠道功能失调,起到消热降脂、清热解毒、开窍散热、生津润肠等功效,对消化不良、胃痛、反胃、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有显著治疗效果。
再次,胃苓汤具有很多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优势,如极佳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滞后性。
它的安全性由于所拥有的多种有效成分,可以有效缓解消化不良症状而不会刺激胃肠道,即使是服用多次也没有副作用。
它的有效性比其他药物更高,迅速有效解决消化系统疾病,且可以长期服用,起到保护作用。
它的滞后性指服用一定时间后,再出现症状就会显著改善,从而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最后,胃苓汤的治病历史悠久,至今仍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首选药物。
张鹤麟发明的胃苓汤,不仅非常有效,而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尽管目前已有很多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医药,但张鹤麟发明的胃苓汤仍然是最受欢迎的中药之一,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中医的临床病例和治疗方案
中医的临床病例和治疗方案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它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医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有着丰富的临床病例和治疗方案,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会阐释一些典型的中医临床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一些治疗方案。
病例一:郑先生的失眠症郑先生,一个40岁的男性,自从断了一段感情之后,便开始患上了失眠。
他描述了自己晚上总是难以入睡,常常翻来覆去,心情焦躁,白天又觉得瞌睡连连。
他觉得自己已经快要熬不下去了,于是来到了中医诊所。
中医师进行了全面的辨证论治,发现郑先生的失眠症是由于肝气郁结导致的。
根据中医理论,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主要调节情绪和心理活动。
然而郑先生经历了断恋事件,情绪受到很大刺激,肝气就会失调,从而导致失眠症状。
为了治疗他的失眠,中医师采用了多种疗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以及生活方式调整。
首先让郑先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同时饮食也需要调整。
中药方面以安神、养肝、补心为主要目的,通过中药调理,缓解郑先生的失眠症状。
病例二:王女士的更年期综合征王女士,一个50岁的女性,近来经常出现面部潮红、心悸、头痛等症状,她开始怀疑自己处于更年期综合症的症状之中。
于是她来到了中医诊所,想要通过中医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症状。
经过详细的问诊,中医师认为王女士的症状是由于肝肾不足所致。
根据中医理论,女性的肝肾本就相互关联,肝肾阳虚会导致女性处于更年期过程中的症状,如面部潮红、心悸、头痛等。
因此,中医师在治疗王女士的更年期综合症时,采用养肝补肾的药物配方,并通过针灸的方式来调节她的内分泌系统。
在疗程过程中,王女士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注意休息,戒烟戒酒,饮食要清淡。
结果,她的面部潮红、心悸和头痛等症状都有所缓解,提升了她的生活质量。
结语以上是两个典型的中医临床病例,我们可以见到中医师针对患者不同的体质、身体状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有效缓解了他们的病症。
中医临床思路治法与技巧
病位:上、中、下 1、判断病理趋势
病势:病理自然趋势
表—汗而发之(汗 )
2、依据病理趋势
上—上之(吐 )文档
四、选方方法与技巧 ---求准
(一)灵活运用历代验方
(1)选方的原则——脉证悉备
专治方——专治一病之方 如:银翘散 其中又分
(2)协同配伍——取性质和攻效类似 的两种药物配伍,以加强药效。
如:党参 —黄芪;附子—肉桂; 沙参—麦冬;杜仲—续断; 枣仁—柏子仁;三棱—莪术; 昆布—海藻 等等。
学习文档
五、用药方法与技巧---求效
(二)学习前人用药经验:
如:传统葶苈大枣泻肺汤,奚凤霖认为单用葶苈 比加大枣的效果好。他常用隔纸焙,研末,4-6g/ 次,2次/天,用以治疗肺心浮肿。但传导阻滞慎 用。
寒 证候特征—清冷、痛、寒。
致病特点—易阻气机、易伤阳气、湿性重浊、湿
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伤 阴位
证候特征—胀、重、浊、肿。
学习文档
二、临床辨证方法与技巧--求机
致病特点—易伤耗精气、炎上、生风动血、扰心 火(热)神、易疮痈。
证候特征—热、血、红、肿、汗、渴、烦、昏。 致病特点—易伤津液、易伤肺。 燥 证候特征—干、涩。 致病特点—其性炎热、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暑 多夹湿。 证候特征—热、汗、烦、渴、昏。
1、相反配伍法: 改变其本来功效,
作用 取得另一种新效果。
配伍——取两种不同性 质、 气味、功能的药物相配, 调其偏胜。
如:气药血药相配——桂枝配白芍;金铃子配元胡;人参 配丹参(二参丹);山楂配丹皮等等。
寒药热药相配——黄连配肉桂;川连配吴萸;石膏细辛 (二辛散);川连配干姜等等。
学习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适、治疗方案有关。 4. 职业:职业可以告诉人们患病的有关信息。 5. 居处环境:对疾病的形成有意义者,要尽量写清具体的内容。 6. 发病时令:与疾病的发生、转归、预后密切相关。 7. 主诉: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病程,舌、脉情况。 8. 诊断、治疗情况:初诊、复诊的中医诊断、治疗情况、疾病变化和转归情况。
附加西医诊疗信息,如果患者病症的变化是由服用西药或使用现代疗法(如 放疗、化疗等)引起,更要明确记录。 9. 诊断、立法和处方:中医诊断的病、证名,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法则的确立 和处方的组成。 10. 其他:使用注意、煎服方法、饮食起居的医嘱(有特别之处,则详细记录。 属常规使用者,从略) 11. 医案分析(按语):是医案的重点,医案的精华所在。
3. 是记录中医临证诊疗全过程和诊疗结果的文本,包括初 诊、复诊的四诊资料、证候演变、辨证论治、处方用药、 护理、医嘱、预后的记录,即诊疗的理、法、方、药综 合运用的整体表述。
4. 是融合对该个案诊疗分析、体会的文本,包括对辨证论 治的成功经验和误诊误治的教训的认识与总结。
5. 是叙议结合的文本,不是单纯记录数据和检验报告的文 本。
•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是全面采用传统研 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医案研 究。研究方法是:采用普查式对全国名老中医医 案进行研究,采用章节式进行类案整理研究,将 医案明确为提要、案体、按语三部分,并将每案 特点予以提要。
名老中医医案现状
资料失真
格式凌乱
现状
经验不全
挖掘不深
设计原则
刻效于何时者,逐款辨之不差,以病之新久、 五行定痊期也。若是,则医案之在人者, 工拙自定,积之数十年,治千万人而不爽 也。”这确实是进行医案研究的法律准绳。
目录
1 医案概说 2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3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是指诊疗难度大、诊疗具有 特点、诊疗记录真实、诊疗资料齐全、医案元素 完备、能真实体现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医案。
典型医案撰写要点
撰写要点
标题
按
语
提
要
案体
目录
1 医案概说 2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3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名老中医 学术思想经验
传承研究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
•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按学科分类编辑成 内科、外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6 个分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当代 名老中医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用药经验。
•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不是简单的编辑、整 理和罗列、堆砌,而是学习、研究、提炼和升华 的过程。要做到对主诊者学术思想和临证思辨特 点有深入的研究,通过医案的叙议,成为一个有 机的、缜密的、连续的和精练的学术成果展示。
中医医案的构成
医 案
信息要点
1. 性别:男女不同,其个体差异不同,因此用药不同,组方配伍不同。 2. 年龄:关系到后人对处方用药的理解,相对来讲,年老、年少者因其气已衰
6. 中医传统的临证记录的特殊文本,不是现代医学的病历、 病案。
医案的格式
• 医案之作,始于《史记·扁鹊 仓公列传》,距今已有两千 余年历史。
• 医案之学,成熟于明代。不 仅个案专辑日益增多,而且 医家重视书写格式的规范化 及诊断的条理化,这是中医 医案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医案的地位
1. 医案是检验、比较各中医名家中医临证经 验和临证思辨特点的原始依据。
2. 医案是学习各中医名家中医临证经验和临 证思辨特点的范本。
3. 医案是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重要信息 源。
医案的作用
事循医欲医中 半此案求案医 功钻最前最之 倍研有人著成 。,线之,绩
索经 , 可验 寻心 ,得
,
医案的作用
1. 医案的研究,能够深入、准确地探索和归纳病证演变规 律。
2. 医案的研究,能够客观、真实地探索和总结前人临证的 诊疗成功经验和误诊误治的教训。
设计原则
A 科学性原则
B 求精性原则
格式与要求
收 • 辨证论治重点
集
• 组方用药要点 • 临证思辨的特点
格
• 标题 • 提要
式 • 案体
• 按语
要 • 提要
求
• 案体 • 按语
萌芽很早
传承久远
覆盖广阔
医案的定义
• 是中医记录、解析个案的诊疗全过程的叙 议结合的传统临证文本。
医案的定义
1. 是中医临证记录的文本,而不是西医、中西结合医使用 的文本,也不是中医记录其他论述的文本。
2. 是中医临证个案记录的文本,不是记录某法、某方、某 药临床治疗若干病例的临床观察报告的文本。
始于何日者,察久近传变也。历问病症药 物验否者,以之斟酌己见也。昼夜寒热者, 辨气分血分也。饮食二便者,察肠胃乖和 也。三部九候,何候独异,推十二经脉受 病之所也。二十四脉见何脉者,审阴阳表 里无差忒也。依经断为何病者,名正则言 顺,事成如律度也。
标本先后何在者,识轻重次第也。汗、吐、 下、和、寒、温、补、泻何施者,求一定 不差之法也。七方:大、小、缓、急、奇、 耦、复,乃药之制,不敢滥也。十剂:宣、 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乃药之宜,不敢泛也。五气中何气,五味 中何味者,用药最上之法。寒、热、温、 凉、平,合之酸、辛、甘、苦、咸也。引 汤名为加减者,循古不自用也。
医案与病历的区别
项别 性质 内容 表述 形成 评述 地位 作用
病历 资料性 全面收集 规范化 、表格化 即时录入 无按语 法律 查阅 、追询
医案 学术性 重点突出 无模式 整理提炼 可有按语 学术 研究、指导
医案与病历的区别
按照名老中医临证特点究竟需要采集哪些临证 信息?这是最大关键。中医文献表明,先贤已 经作了非常明确的阐述。喻昌《议病式》规定: 要采集”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纪若干; 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 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病始何日, 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 效;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
3. 医案的研究,能够全面、实际地探究中医学术流派的形 成和发展的轨迹。
4. 学习医案,能够深化中医药基本理论对临证指导作用的 认识。
5. 学习医案,能够完善对中医病证演变规律的认知和综合 运用理、法、方、药的诊疗经验与临证思辨特点。
6. 学习医案,能够加强中医药文化素养。
医案与病历的区别
• 医案与病历在性 质、内容、表述 方式等方面存在 着显著的区别, 病历是基础,医 案是在病历基础 上的升华。
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无有;脉之三部九 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 脉兼见。其症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 外,或不内外;依经断为何病,其标本 先后何在。汗、吐、下、和、寒、温、 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十 剂中何剂,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 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其效验定于何时。
一一详明,务令纤毫不爽。起众信从,允为 医门矜式,不必演文可也。”为什么要采集上 述临证信息?这是因为:“某年者,年上之干 支,治病先明运气也。某月者,治病必本四时 也。某地者,辨高卑燥湿五方异宜也。某龄、 某形、某声、某气者,用之合脉,图万全也。 形志苦乐者,验七情劳逸也。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整理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二〇〇八年十月八日 · 北京
是非审之于己 毁誉听之于人 得失安之于数
目录
1 医案概说 2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3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医案是读一书代、又临一证代 、中 传医 承在 的实践
中,不断继承、不断发展, 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晶, 名老中医医案是指导后继者 的临证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