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1]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一、宾语前置句(P288~P293)1、疑问代词作宾语(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
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放助动词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前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3)先秦的凝固格式。
如“何以、何如、若何”等例: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1)宾语必须是代词(2)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宾语用代词复指(1)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是、之”放动词前。
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经•小雅*节南山》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是”或“之”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二、判断句★1、(基本)判断句式(1)主语+谓语例: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2)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3)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PS:表示否定判断,在谓语前加“非”(非是副词)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四》2、特殊词语的辨析(1)“是”①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②判断词例: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柳宗元《封建论》)(2)“为”①动词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②判断词例:余为伯條,余而祖也。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许慎说:“象形是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也。
”象形是—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多是点和横)构成的。
例字:刃、亦。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所谓“以事为名”,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
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老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例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
2、朝向,对着。
3、方向,趋向。
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
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y ǒu)也。
”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
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第三课古书的用字通假字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
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女”——“汝”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辨析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辨析1.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2.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3.侵,袭,伐。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伐”是正式的战争,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如“包茅不入”、“无礼”、“贰於楚”等(参看第六单元“伐”字条)。
“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
“侵”与“伐”是不同的,所以左传僖公四年说:“侵蔡,遂伐楚。
”“袭”比“侵”更富於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4.(1)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2)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在高考语文中,古代汉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好古代汉语的知识点对于提升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的常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
再如“卑鄙”,古代表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还可以指战争(“兵旱相乘”)。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动词用作名词,指逃亡的人、败逃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等。
二、虚词虚词一般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而“而”在文言文中用法较为灵活,可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承接(“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修饰(“吾尝跂而望矣”)等关系。
2、以“以”常见的用法有:用作介词,表凭借(“以勇气闻于诸侯”)、表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作连词,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表结果(“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等。
3、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作助词(“辍耕之垄上”中的“之”,动词,去、往)、代词(“人非生而知之者”中的“之”,指知识和道理)、结构助词(“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4、于“于”常作介词,表处所(“战于长勺”)、表对象(“故燕王欲结于君”)、表比较(“苛政猛于虎也”)等。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100个高考易错文言文词语辨析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地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地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地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地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地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地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地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地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地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误:上去,正:当即。
七年级(下)古代汉语语法总结
七年级(下)古代汉语语法总结一、通假字1.《孙权劝学》:① 邪:通“耶”,语气词。
表反问语气。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
亦作当权。
“卿今当涂掌事。
”2.《木兰诗》①“帖”通“贴”,贴,粘贴。
“对镜帖花黄”②“火”同“伙”,伙伴。
“出门看火伴”3.《卖油翁》①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但手熟尔”②“杓”同“勺”,勺子“徐以杓酌油沥之”4.《河中石兽》“颠”通“癫”,疯狂。
“不亦颠乎”二、词类活用1.《孙权劝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之:主谓取独。
)2.《木兰诗》①“问女何所思”(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②“策勋十二转。
”(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③“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3.《卖油翁》①“但微颔之”(颔:名词作动词,点头)②“吾射不亦精乎”(射: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本领)③“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④“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看轻)⑤“康肃笑而遣之”(遣:使动用法,使……走,打发)4.《陋室铭》①“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②“无丝竹之乱耳”(乱:干扰、扰乱、使……乱)③“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⑤“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⑥“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⑦“苔痕上阶绿。
”(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5.《爱莲说》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生蔓”“长枝”)②“香远益清”(远、清:形容词作动词,译为“远播”“显得清幽”)③“濯清涟而不妖”(妖:名词作动词,美丽而不端庄)6.《河中石兽》①“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三、一词多义1.《孙权劝学》以:“蒙辞以军中多务。
(完整版)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切: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
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
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完整word版)00536古代汉语(重点)手动整理
必须背诵段: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5、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6、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第一章重点:(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汉字结构)●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高、大、向、眉、栗、血、番、人大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刃、亦)●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从、牧、莫、舂、臭、息、泪、明、伐、法、得、辟、令、侵)●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常见通假字“叛”-—“畔”;“拒"——“距";“修"—-“脩”。
(完整版)古代汉语考试整理
古代汉语词汇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写到书面上,也就是一个汉字。
比如:走、则、道、股、远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先秦——魏晋段,以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仿古作品中也是),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部分。
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门路加同义词素信—诚信进—进献疑—嫌疑加加有关词素骨—骨血父—父亲忠—忠孝加反义词素成—成败作—作息寒—寒暑附前缀商—有商虎—老虎爷—阿爷附附后缀卓—卓尔忽—突然石—石头换伐—攻打川—河流股—大腿换成双音词铄—融化遏—阻挡御—抵抗绵延词:是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
又叫“绵延字”、“连语”等。
绵延词的特色:(认识)1、两个不一样的音节密不行分,合起来表示一个完好的意义,即两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可以打开。
2、写在书面上,固然是两个不一样的字,但这两个字不是代表两个词素,而是代表两个音节。
3、绵延词的意义与用来代表音节的那两个字的意义一般是没有关系的。
绵延词中的两个字拆分开来,有的存心义,有的没存心义。
固然有的字能够打开使用,但独自使用时与绵延词的整体意义没关。
参差——长短不齐貌参( shēn)——古代指星名绵延词的词性形容性(多半)《诗经 ?邶风 ? 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朱熹传:“差池,不齐貌。
”名词性(较少)蟋蟀、鸳鸯、勺药、仓庚动词性(极少)婆娑、爬行绵延词的类型双声绵延词忧如崎岖踌躇玲珑参差淋漓相逢首施大方憔倅恍然琵琶叠韵绵延词逍遥隐约玫瑰婀娜霹雳彷徨蹉跎龙钟峥嵘缠绵薜荔纷緼双声叠韵绵延词辗转优游缠绵间关非双声叠韵绵延葡萄浩大倾盆芙蓉铿锵嚣张词忧如迷离囫囵蒺藜脊令(水鸟名)绵延词——因声求义(一)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说: 1、望视太阳2、望着大海3、仰望貌4、远视貌类推:格式“望×兴叹”望书兴叹望题兴叹望车兴叹望船兴叹望海兴叹望山兴叹叠韵绵延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迷茫直视的样子(二)踌躇解说: 1、犹是犬名。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和语法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们不仅影响到文章的表达和理解,还反映了当时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下面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文言文。
一、句式1. 并列句:指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分句构成,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例句:夫以不听父母之命,无信于人者,治也(出自《论语》)。
2. 等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分句构成,并列分句的数量相等。
例句:天命多病,年命飘忽,惟人心至诚,由吾穷苦之日,亦有不穷之时(出自《荀子·劝学》)。
3. 偏正句:由主句和偏正词、短语或分句构成,用来修饰主句的名词或动词。
例句:其温温恭人之容,陶陶尔于采薇乃忘食(出自《孟子·尽心》)。
4.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例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
5. 主谓宾结构:句子的基本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
例句:夫人者,人之本也,而动言于民(出自《论语》)。
二、语法知识点1. 量词:古代文言文中,名词前常用量词来表示数量或程度。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出自《明媒正娶·后座魄魅闹世运》)。
2. 代词:古代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较为丰富,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作用。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满江红·和郑天挺塞北海袍夜行独坐有怀》)。
3. 句末助词:古代文言文中,为了增加语气或表达情感,在句末加上助词。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哉!使我不得开心颜耶!(出自《满江红》)4.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
例句:甚矣吾衰也,乃今始知非古人之过而无可改者矣(出自《荀子·劝学》)。
5. 倒装结构:在句子中,将谓语动词的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用来强调动词或表达特定的语气。
例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左传·怀公十四年》)。
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漢語重要知識點整理1、古書的註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汉代(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
(3)今天學習古註的目的:古人的註解一般比較簡略,註解的體例和術語比較生疏。
(4)常見的古書註解大家:漢代的有:鄭玄、毛亨、孔安國、馬融、何休、趙岐。
晉代的有:杜預、郭璞,范寧。
魏代的有:王弼、韓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陸德明、孔潁達、賈公彥、徐彥、楊士勛、唐玄宗。
(5)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为傳注體、義疏體、集解體。
①傳注體:以解釋文獻詞句意義為主的註釋體例。
常見的名稱(术语)有“傳、註、箋”。
傳:是傳述的意思,指傳述古代經文的文義。
從傳述的內容來看,有的側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詩詁訓傳》。
注:取義貫注,文義艱澀,需要適當地加以解釋纔能通曉,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須貫注纔可通暢。
所以“注”就是詮釋的意思。
“注”,古書又寫作“註”,二者音義同。
箋: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讀書時有所領悟,便用筆標誌在原文的一側,所以註文比較短小、簡約。
它不但註釋經書的原文,亦對原有的註解予以補充和修訂。
疏:亦叫“正義”。
唐代以後出現的一種注釋術語。
不僅解釋原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釋作注。
*注疏体例一.字形上所显示的内容:大字是正文,双行小字的是注疏。
二各家注疏内容排列顺序: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亨的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鄭玄的笺;[疏]字以下的内容才是孔潁達的疏。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阅读的方便,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
如果一段之中有幾個注,疏就放在幾個註后,如果只有一個,疏就放在一個之后,上面的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幾個註之后。
三.疏的內容排列順序: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註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迄各引兩三個字(如“‘碩鼠’至‘得我所’”,“傳‘貫事’”,“箋‘碩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間用圓圈隔開。
*《十三经注疏》的基本体例(以孔潁達的《毛诗正义》为例)1.書中有正文和註文,註文包括毛傳、鄭箋、陸德明音義(又叫“釋文”)、孔疏。
重点文言知识点总结归纳
重点文言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句法结构1. 主谓宾结构古代文言中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来表达句子的主要语义,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相对固定。
例句:王宫中的宫女们常常在晨曦中打扫庭院。
2. 主谓宾补结构在古代文言中,主谓宾结构常常带有补语,通常是形容词或者副词。
例句:太阳升起了,天边泛起了一轮红日。
3. 主谓宾定状结构古代文言句子中的谓语动词通常带有定状成分,用来修饰主语或者宾语。
例句:风吹散了残云,天空清澈见底。
4. 并列结构古代文言中的并列结构很常见,通常用“与”、“、”等连接词语。
例句:山川与湖海,天地之间无有不合。
5. 偏正结构古代文言中的偏正结构也是一种常见的句法结构,通常用来修饰主语或者宾语。
例句:这位年轻人将要走过悬崖边,步入未知的领域。
6. 状中结构古代文言中的状中结构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句法结构,表示一种状态或者属性。
例句:西风吹拂,百花争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二、词汇用法1. 古代词语的使用古代文言中的词语使用较为丰富,其中不少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例词:皇璧(帝王的玉璧)、司升(官吏的俸禄)、驭凤(比喻能够掌握机遇)。
2. 复合词的构词法古代文言中常常使用复合词来表示复杂的概念,其构词法较为灵活。
例词:深山幽谷、明月清风、寒山僧院。
3. 象声词的使用古代文言中的诗词多使用象声词来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情感。
例词:溪流潺潺、树叶沙沙、飞鸟鸣叫。
4. 文言助词的使用古代文言中的助词使用较为繁琐,且意义较为丰富。
例词:乃(表示转折关系)、将(表示行为的即将发生)。
5. 古代量词的使用古代文言中的量词使用较为丰富,不同的事物需要使用不同的量词来修饰。
例词:一片云彩、两声钟鸣、三朵花儿。
三、修辞手法1. 比喻古代文言中的比喻手法常常使用自然景物或者古代传说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句:春风如刀,吹尽了红颜。
2. 夸张古代文言中的夸张手法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句:震天动地、惊天动地。
最新电大自考古代汉语免费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古代汉语》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古代汉语重点整理(根据范新干和郭攀,欢迎补充)因为范新干给出了具体页数,所以就只列出了相应内容。
一、文化常识历法部分:年、岁:年和岁有不同的意思。
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年,一年12或13个月,354或384日。
岁相当于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
“岁”的意义来源于岁星(即木星)。
岁星在天空运行一周的时间约等于人间谷物成熟十二次,于是把岁星运行一周的十二分之一称为一岁。
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回归年,又叫太阳年。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法。
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
“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
“正”即“正月”,岁首之月。
因三种历法的正月不同,所以叫“三正”。
夏历正月北斗指寅,周历北斗指子,以此类推得出其它月份。
诗经中(一之日,二之日等)用的是周历,现在用的农历都是夏历。
四时:又叫“四季”。
因气温、雨雪情况依次冠以春、夏、秋、冬四个名称。
后来依夏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称为孟冬、仲冬、季冬。
分至和气:分至就是二分二至,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以此将一回归年的长度划为四等分。
划为二十四气是包括分至在内在二十四个历法术语,用它们把一回归年等分。
朔望、弦晦和时辰:一月之中有几日分别叫做朔、上弦、望、下弦、晦。
这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不同角度而定的。
初一日叫“朔”,取日月合朔后的第一日之义,即月亮居中三个天体成180°;十五或十六日叫“望”。
三十或二十九日为晦,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取义于月光隐去。
周以前的文献中从朔到上弦叫“初吉”,从上弦到望叫“既生魄”(魄有时写为霸),从望到下弦叫“既望”,从下弦到晦叫“既死魄”。
姓名部分:姓、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高考文言句式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句式知识点总结(一) 推断句古汉语中,推断句一般是以名词短语作谓语来表示推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推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现代汉语的推断句,一般都是用推断词“是”来表示推断, 在古代汉语中,推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一般是不用推断词“是”的。
古代汉语中,推断句的主语往往可以省略。
推断句中谓语前消失的“是”一般都不是推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推断句的主语,而有些推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推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推断词,在汉以后作推断词则多起来。
古代汉语推断句的形式主要有七种:(1)第一种形式:主语+者+谓语+也如: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贵天)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其次种形式:主语+谓语+也如:此好事者之言也(方子振学弈)傲,非也;囋,非也(君子之学美其身)太子,君嗣也(立木取信)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3)第三种形式:主语+者+谓;(4)第四种形式:主语+谓语(即:名词+名词)(5)第五种形式: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确定推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推断。
(6)第六种形式:无标志推断句。
文言文中的推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推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陈述古密直(陈述古祠钟)(7)第七种形式:用动词“为”或推断词“是”表推断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规律: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二) 省略句古汉语省略句指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汉语中省略句是很常见的语法现象.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古代汉语省略句的形式主要有五种:(1)第一种形式:主语省略规律:省略动作的施行者“某人”或“某物”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捕蛇者说)(2)其次种形式:谓语省略规律:古汉语对话中,“曰”字前的主语和句中的谓语常省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重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游天都》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晏婴论季世》、《孙膑》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第一单元(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古代汉语的时限,1919年5月4日之前称古代汉语,“五四”是下限,上限无法确定。
2、字典辞书排列汉字的方法a按音序排列。
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如《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c按号码排列。
如《四角号码新词典》3、《康熙字典》的作者是张玉书和陈廷敬,采用直音法和反切法的注音方法。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
反切法可以避开生僻字,方法有效,是古代的主要注音方法。
直音法简明准确,但难以避开生僻字,还有互注。
4、工具书:刘淇(清)《助字辨略》王引之(清)《经传释词》杨树达(近人)《词诠》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汉字的发展演变阶段: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整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判断句:五种构成形式:①用语气词帮助判断。
1、主语+者+谓语+也,.。
者。
也,者也式判断句。
2、主语+者+谓语,。
者。
3、主语+谓语+也。
②用语势直接构成判断,直接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判断。
例如:生我者,父母。
③用副词“则、即、乃、必、皆”等来构成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④用动词“为(二声)”构成判断句。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用判断动词“是”来判断。
在古汉语判断句中“是”是出现最晚的,在战国末期。
广泛使用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是判断句:在魏晋之前是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静指代词,一种是指形容词在是非之间。
对于是判断句,要看清它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非判断的内容,主要有两种形式:1、比喻判断句,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比喻句的内容,如:韩,天下之咽喉。
2、压缩判断句,是由陈述句省略动词,直接用名词性宾语上升为谓语形成的。
例如:夫战,勇气也。
古汉语的否定判断句,用“非”表示。
例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
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关于“是”字: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汉代后有所增加。
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
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
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
3)“是”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
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1]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句子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
(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是必夫奇鬼也。
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 )是社稷之臣也。
是谁之过与?(“是”是指示代词“这”意。
)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
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
“岈然”承“高”而言。
“洼然”承“下”而言。
“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
2 、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
“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流山川。
3 、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1 、谓之京城大叔。
(双宾语)2 、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 、不如早为之所。
(双宾语)4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5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双宾语)6 、君何患焉?(疑代)7 、其是之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1 、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2 、晋与鲁卫,兄弟也。
(同上)3 、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
(同上)1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复指前置宾语)2 、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
3 、有令德也夫:判断句。
4 、夫令名,德之舆也。
(判断句)5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 、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2 、为之驾。
(双宾语)3 、以何市而反?(疑代作宾语前置)。
4 、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判断句)。
1 、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2 、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
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1 、项籍者,下相人也。
(判断句)2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
句子
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
(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是必夫奇鬼也。
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 )是社稷之臣也。
是谁之过与?
(“是”是指示代词“这”意。
)
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
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
“岈然”承“高”而言。
“洼然”承“下”而言。
“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
2 、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
“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
流山川。
3 、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1 、谓之京城大叔。
(双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 、不如早为之所。
(双宾语)
4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5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双宾语)
6 、君何患焉?(疑代)
7 、其是之
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
2 、晋与鲁卫,兄弟也。
(同上)
3 、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
(同上)
1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复指前置宾语)
2 、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
3 、有令德也夫:判
断句。
4 、夫令名,德之舆也。
(判断句)5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为之驾。
(双宾语)
3 、以何市而反?(疑代作宾语前置)。
4 、
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判断句)。
1 、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
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
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
1 、项籍者,下相人也。
(判断句)
2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断句。
4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谓语。
“者”字结构表示“的次数”作主语。
5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动句。
6 、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双宾语。
6 、大王来何操(疑代宾语前置)
7 、吾为若德。
(双宾语)。
其田单之谓邪:(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
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
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
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教育普施,尊老成为社会风尚。
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
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公与之处:双宾语。
2 、捆屦织席以为食:修辞上的需要而宾语前置。
3 、“奚冠?”、“许子奚为不自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都是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4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双宾语)
5 、大哉,尧之为君!:(因修辞需要而主谓倒置。
)
6 、君哉,舜也。
(同上)
7 、未能或之先也(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8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判断句)。
9 、江汉以濯人,秋阳以暴人:“江汉”、“秋阳”都是“以”的前置宾语。
(修辞需要)10、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代词复指宾语前置)意思是“痛击西戎和北狄,惩治荆舒使之知戎止。
”11、子是之学。
(复指前置宾语)。
12、莫之或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日月星辰瑞曆,是禹桀之所同也:判断句。
“是”复指“日月星辰瑞曆”,做主语。
1 、君子何叹?(疑代作宾语前置)。
2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修辞需要,介词“以”
的宾语前置。
3 、后未之逮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断予之令:双宾语。
2 、授之政。
(同上)
3 、此若言之谓业:复指代词宾语前置。
1 、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2 、则芥为之舟。
(双宾语)
3 、莫之夭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4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疑代)
5 、之二虫又何知:(同上)
6 、奚以知其然也:(同上)。
6 、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修辞上的互文见义。
指五百年为一春秋,,即为一年。
7 、彼且奚适:(疑代)。
8 、彼且恶乎待哉:
(疑代)(“且”,还要。
“待”,依靠)。
1 、以为莫己若。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2 、我之谓也: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
助动词,表被动。
(被动句)4 、又奚以自多(疑代)
1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双宾语。
2 、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
3 、为之政:双宾语。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判断句。
“所以者”就是“导致的原因”。
1 、而谁与语:(疑代介词宾语前置)。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用法同上)前一“为”介词,后一“为”是动词。
尚何言哉:(疑代动词宾语前置)
何以异之:(疑代介词宾语前置)。
安在其不辱也:(疑代动词宾语前置)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是两个双宾语句。
明主不晓……遂于下理:用的是委婉修辞手法的避讳语,避冒犯。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用典中的引事。
是仆终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仆”是对己用的谦称,“左右”,是对对方的敬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用典中的引言。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委婉语中的谦敬语。
而归臣妾于吴者:“归与臣妾”共用介词结构“于吴”,属共用表达方式。
════════════════════════════════════════════════════════════════════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2页-
中心是悼:“是”作“悼”的宾语。
2 、为公子裳:双宾语。
朋酒是饗:“是”复指宾语“酒”
1 、罾何为兮木上:(疑代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2 、蛟何为兮水裔:(疑代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1 、月中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下如飞天镜,云生如结海楼”)
2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这是律诗中习用的句式,者是名词性词组。
)(注意这是与散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词的一种特殊写法。
散文写法应是“应笑我多情”。
1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华是因天宝,人杰是因地灵。
这两句是用典修辞方法。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用典修辞手法。
舍簪笏于百龄:指代做官。
4 、奉晨昏于万里:借代尽孝道。
(以上两句是借代修辞手法)
════════════════════════════════════════════════════════════════════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