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的价值与应用准则
工作的深度,决定你成就的高度

工作的深度,决定你成就的高度一年多读365本书《深度工作》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深度工作》。
这是一个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不断跳出的网页弹窗,塞满你收件箱的邮件,时不时响起的消息……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太多了,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分散了我们手头工作的宝贵精力,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如果你想对付这种浮躁不专注,深入工作才是解决之道。
深耕细作是新时代成功必备的核心技能。
在这个以快为先的网络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价值。
《深度工作》的卡尔·纽波特,不仅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畅销书,还是一位人气博主。
他花了10年时间培养自己专注于难题的能力,后来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他坚信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生活。
《深度工作》是本帮助你提升效率、优化脑力的书。
本书的所有讨论也围绕“深度工作”而展开,书中主要讲述了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
我们现在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想要成为精英,你就要进行深度工作。
第二,拒绝浮浅工作,拥抱深度人生。
想要成为精英,你就要进行深度工作至此,我们已经频繁地提到“深度工作”,但究竟什么是深度工作呢?深度工作是指专注于专业活动,不受干扰,使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可以创造新的价值,提升技能,而且很难复制。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深度工作要满足三个条件:无干扰的状态,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创造新价值或者提升技能。
然而你会发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做的工作,和深度工作的定义是相背离的。
发达的即时通讯、频繁的电子邮件和社交软件交流正在剥夺我们集中注意力和冥想的能力,让我们变得更加浅薄。
当我们的大脑习惯浮浅的工作方式时,就很难集中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度的思考。
分享下《深度工作》完整笔记(深度工作)书评

分享下《深度工作》完整笔记(深度工作)书评一、理念/IDEA深度工作的定义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能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深度工作的识别实习生法则:一项工作,交给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来做,到底要多少时间?这个时间就是难度的参考系数。
浮浅工作是哪些难度不高的,深度工作是哪些比较难的。
前者可以外包,后者要自己来。
(一)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深度工作假设(The Deep Work Hypothesis):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减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
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大重组时代有三种人获益大重组时代,有三种人非凡不会被机器替代,还会变得更强。
1、高级技术工人擅长使用智能机器的高级技术工人,包括工程师,也包括统计专家。
统计专家希尔弗是典型代表,运用复杂算法,预测美国大选。
2、超级明星各个行业中的超级明星,可以通过信息工具扩大影响力,消除工作的时空门槛。
3、所有者有资本可以投入新科技、促成大重组的人。
杰克·多西是推特创始人,作为所有者,他不做深度工作,也不做浮浅工作,他的工作比较特殊,就是高频处理管理事务,并且产出高价值。
一个优秀的首席执行官就是一部难以自动化的决策引擎。
他代表了一个我们无法忽略的群体:没有深度工作仍然取得成功的个体。
知识工作者需要两种核心能力没钱的普通人只能努力成为前两者,学会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
为此要培养两种核心能力:1、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引导大重组时代的智能机器大多数都非常复杂,很难理解和掌握。
如希尔弗使用的现代数据库,就必须懂得编程。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第一部分理论随着智能机器的不断改进,机器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逐渐缩小,但这次重组没有碾压所有工作,而是将其分化,有三类人在智能机器时代将处于获利一方,收获极大的利益。
第一类人: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第二类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第三人拥有资本的。
成为前两类人必须具有两种核心能力,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这两种核心能力依赖于你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
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表现心理学系统研究专家和普通人的区别,发现是刻意练习,即提升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穷其一生的刻意努力。
刻意练习的核心要素是:(1)你的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个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念上。
(2)你能得到反馈意见。
这样你可以调整自己的方法,保持注意力的投入有最佳产出。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某专注度。
在技术垄断的时代,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因为它所创建的品质、匠心和通达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与技术垄断无关的。
更糟糕的是支持深度工作往往要抵制新的高科技。
深度的工作不仅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获益,还能让你变得充实起来。
熟练管理意志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几乎改善人生各类体验的核心,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
在一段痛苦不安的人生经历之后,你选择关注的事物将极大地影响你对未来生活的态度。
通过熟练掌控自己的注意力,他们在没有做出任何实际改变的情况下,改善了自己的世界。
不断查看收件箱的习惯会使肤浅的事务占据注意力的中心,这样度日是愚蠢的,因为这样下去你的大脑就会形成固定印象,认为你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压力、烦扰、沮丧和琐事。
从神经学角度来看,靠肤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肤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
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
《深度工作》读后感_读书笔记3000字

《深度工作》读后感_读书笔记3000字在罗洪盛老师的强烈推荐下,我读了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一书。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感触。
书名"深度工作(Deepwork)",是指在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以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帮助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与之对应的,是"浮浅工作(Shallow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阻碍的开展情况下开展。
不会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为什么可以追求远距深度工作呢?有三方面原因:1,在现代社会,多维度深度组织工作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小部分技术工人和专家需要通过深度工作来完成创造性的工作,但是大多数工人不培养无专业知识干扰专注的能力也无大碍。
他们只是依靠劳力来糊口。
但是随着智能机器的不断改进,机器能力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异逐渐放大,雇主越来越多地选择聘用"新机器"而不是"新人类":比如富士康就在用机器醇酸树脂来替代工人。
而只有人类可以做的工作也遭遇了问题,通讯工具的发展使全世界都联系在了一起。
人们不得不面临着来自全世界的竞争。
在全球化时代,处于下端获得成功的人将会取得成功,而余下的人则会遭遇困境。
越来越多的因为机械自动化或全球化而遭遇挫败,但是还有一些人不仅能够存活,还越发比以往更有价值,也因此博得更多的回报(毫无疑问,同样是表演,国际巨星要比县城戏曲班子更有影响力,也赚得更多)。
那么如何在上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呢?你必须拥有两种核心生存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与深度工作紧密联系:迅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会用iPhone的能力毫无意义,因为这种不过是为了普遍用户的消费品,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工具。
设计iPhone的芯片或者编写ioS程序则非常复杂,难以理解和掌握。
而这些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深度工作知识点总结

深度工作知识点总结1. 什么是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是一种高度专注和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方式,它要求工作者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一项任务或项目中,以实现高质量的工作成果。
深度工作通常与浅层工作相对,浅层工作是一种分散注意力、低效率和低质量的工作方式,它常常被琐碎的事务所占据,让人无法深度思考和精益求精。
深度工作要求工作者摒弃干扰,保持专注,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 深度工作的重要性深度工作对于个人和组织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深度工作可以帮助人实现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
对于组织而言,深度工作可以帮助提高团队的整体绩效和创新能力,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
因此,深度工作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3. 深度工作的原则要实现深度工作,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保持专注,摒弃干扰,尽量减少琐碎任务和无意义的会议。
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和精力。
再次,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身体状态,以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
最后,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培养专注力和毅力,以应对各种工作挑战和压力。
4. 深度工作的技巧实现深度工作需要一些技巧和策略。
首先,要找到最佳的工作时间和地点,发掘自己的工作高峰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
其次,要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计划,拒绝拖延和无效的工作。
再次,要靠近数字工具,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
最后,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5. 深度工作的挑战实现深度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现代工作环境充斥着各种干扰和打断,容易让人失去专注和效率。
其次,工作压力和时间紧迫常常会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和深度思考。
再次,个人能力和管理水平可能会成为限制深度工作的因素。
最后,个人情绪和情感状态也会对深度工作产生影响。
6. 深度工作的影响因素实现深度工作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人素质和能力、工作环境和氛围、工作任务和要求、数字工具和科技手段等。
深度工作分享PPT

恰当的时机可以采用协作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推动你的成果提升一个档次,但是在协作时也不要 过分追求交流,以免破坏了专注的状态
12
策略5:要像经商一样执行
1.将关注点放到及其重要的事情上 2.抓住引领性指标:滞后性指标关注的是结果,一定性指标关注的是过程(只有抓住引领性指标,
16
分享结束,谢谢大家观看!
1.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如果你无法学习你就无法成功
2.在工作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不管你能记忆多么成熟逆天,天资多么聪颖,如果你不产出,就 一定不会成功。
6
深度工作的意义
深度工作可以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刻意练习不能在要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要求在无干扰状态下保持 专注
深度工作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导致自己无法专注的原因也是因为注意力残留效应) 你想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就需要长时间无干扰的,高度 专注于单一的任务,也就是要做到深度工作
7
02如何做到深度工作
准则1 工作要深入准则 准则2拥抱无聊准则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准则 准则4 摒弃浮浅
8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深度工作可以被称作是21世纪的超级力量
4
智能时代的三类获利人群
1.高级技术工人
你是否擅长使用智能机器?
2.超级明星
每一个行业中的佼佼者,随着通讯和写作科技的发展,无论你身 在何地都将可以很轻松的完成公司派发的任务,而且整个过程几 乎可以无缝连接
3.所有者
即资本家
5
成为以上人员需要两种核心能力
浮浅工作
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 往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叫《深度工作》的书,读完之后,感触还挺多的。
书里提到的“深度工作”这个概念,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日里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忙忙碌碌,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可到了晚上躺在床上回想这一天,又好像没做成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事儿。
这感觉,就像在大雾天赶路,走啊走,累得够呛,却不知道到底走了多远。
就拿我前段时间写方案的事儿来说吧。
领导交代下来一个重要的项目方案,要得还挺急。
我一开始信心满满,觉得不就是个方案嘛,凭我的经验,几天时间肯定能搞定。
第一天,我坐在电脑前,打开文档,准备大干一场。
可刚写了个开头,手机响了,是朋友发来的一条微信,聊了几句闲天。
放下手机,再看电脑屏幕,思路好像断了。
好不容易重新找回点感觉,又想着先查点资料吧,结果网页一打开,各种新闻、八卦就把我吸引过去了。
一上午就这么过去了,文档里还是只有那可怜的几行字。
下午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了,得专心。
可办公室里一会儿有人来讨论问题,一会儿又有电话响,我这心啊,根本静不下来。
好不容易有点思路,也被这些零碎的事儿给搅和没了。
到了晚上,我想着回家加班吧,可回到家,吃完饭,往沙发上一躺,打开电视,想着就看一会儿放松放松,结果一看就是两小时。
等我反应过来,已经很晚了,困得不行,只能安慰自己明天再好好写。
就这样,一天拖一天,眼瞅着交方案的日子快到了,我开始着急了。
那几天,我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手机调静音,电视也不看了,告诉家里人没事儿别来打扰我。
我开始真正地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我把相关的资料都整理好放在眼前,脑子里不断想着这个方案的框架和重点。
一开始也挺难的,总是想分心,想起来还有这个事儿没做,那个事儿没弄。
但我咬咬牙,坚持住了。
我一个点一个点地攻克,先把方案的大纲列出来,然后一点点填充内容。
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深入研究,不再像之前那样随便糊弄过去。
我发现,当我全身心投入进去的时候,效率出奇地高。
原本觉得很复杂的问题,也能慢慢找到解决的办法。
深度工作-卡尔·纽波特【美】-内容提炼

深度工作(Deep Work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 ):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提到关键人物(重要践行者)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 )代表作:《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 )大卫·艾伦(David Allen )《无压力工作》(Getting things done )任务管理法主题:向浮浅工作转变的工作文化(不管你认为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好还是坏)使少数能够抵抗此种潮流、优先考虑深度工作的人享有极大的经济前景和个人发展机会。
相关概念经济双峰轨迹理念胜者通吃-Sherwin Rosen 唐顿庄园效应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K.Anders Ericsson一万小时天才理论(The talent code )-Daniel Coyle注意力残留技术垄断(Technopoly )一、理论1.深度工作是由价值的:三类人群,在智能机器时代,处于获利的一方,并且能收获极大的利益。
高级技术工人:那些有神奇工作能力,能够适用于愈发复杂的机器创造出有价值成果的人。
超级明星:一旦人才市场可以全球共享,那些在市场顶端的人将会取得成功-胜者通吃 所有者:有资本可以投入新科技、促成大重组的人。
-唐顿庄园效应两项核心能力:①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②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刻意练习的核心要素:①你的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个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念上②你保持注意力的投入有最佳产出。
高质量产出=时间×专注度(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 ):在工作环境中,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净利(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 ):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深度工作的四个准则

深度工作的四个准则
1. 工作要深入: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避免分散注意力。
可以通过关闭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等干扰因素来实现。
2. 时间要专注:将工作时间安排得有规律,并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计划。
这有助于提高效率和质量。
3. 认知要连贯:将不同的任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
这有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休息要恰当:在工作过程中适时休息,以保持精力充沛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冥想、运动等方式来放松身心。
以上四个准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减少压力和疲劳感。
通过实践这些准则,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深度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
《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一本由卡尔·纽波特所著的书籍,于2017年7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培养和运用深度工作的能力,以应对信息碎片化和网络化的挑战。
作者卡尔·纽波特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他强调,在当前这个以快为先的网络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因此它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价值。
书中,作者系统地传授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包括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等。
他认为,深度工作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更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
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深度工作与经济成功的关系,指出深度工作能够带来更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从而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总的来说,《深度工作》是一本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和运用深度工作能力的实用指南,对于希望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深度工作读后感深度工作读后感1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容易涣散难以集中,很多人为此产生了焦虑。
而《深度工作》这本书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在碎片化的时代,如何为大脑排出干扰,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所谓的“深度工作”就是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专注地工作。
它能把我们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
深度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人生赢家,我们可以通过深度工作获得满足感。
实际上,时代步伐越是加快,深度工作的价值越大。
这本书很具体的阐述了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四个方法,它分别是:方法一: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
要想培养深度工作的模式,就要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工作处境,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
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四种深度工作模式,分别是:1.禁欲模式,就是指断绝一切与外界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外界联系不到的环境,专心于做某事。
2.双峰模式,是指一半时间浮浅工作,另一半时间深度工作。
双峰模式适合有固定休息时间的老师、创业人员。
3.记者模式,是像记者一样一旦有空闲就立即进入深入工作的能力。
4.节奏模式,是指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都做固定的事,形成节奏。
比如,每天早上起床的后的一个小时我们设定为阅读时间,形成自己的节奏。
这种工作模式非常适合普通上班族。
方法二:将工作内化成习惯。
书中写到成功的思想家和作家,没有一人是等到灵感降临才开始工作的,而是将创作变成每日的习惯和准则。
将工作变成每日工作的习惯和准则的一大好处是,可以降低过渡到深度工作的阻力,习惯成自然。
方法三:像经商一样执行。
真正公司的成功不但要制定完善的策略,还要认真的去实施战略。
同理,我们要想掌握深度工作,首先要了解深度工作的重要性,最后,要去实施深度工作。
方法四:适当放松。
书中提到意识力并不是无限的,他像肌肉一样也会疲劳。
工作结束之后,就不要在想工作的事情,否则,大脑会认为我们永远处于工作中,这样大脑会疲劳。
读书笔记-《深度工作:如何高效使用每一点脑力》精读笔记

《深度工作:如何高效使用每一点脑力》精读笔记你是否经常有这样的困扰:在繁忙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回邮件、开各种会议、查看并回复微信上几百上千的消息提示。
经常被各种消息打断,无法专注。
无法抵挡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和各种社交媒体(抖音/微博/知乎)的诱惑,很难进入专注的工作状态。
明明感觉自己从早忙到晚,但肉眼可见地发现自己的产出效率很低,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甚至被迫加班。
当专注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分心和碎片化无时无刻都在蚕食我们专注于解决难题的能力。
忙碌并不能真的转化成生产力,决定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的并不是忙碌,而是高质量的工作产出。
根据生产力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 时间 x 专注度,要提高个人的产出效率,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也就是长时间的深度工作。
那么如何习得深度工作的技能?今天酱酱借《深度工作》这本书,和大家分享下如何更好地在无干扰的状态下工作,培养自己专注于解决难题的能力。
什么是「深度工作」判断你的工作是否有深度,作者提出了两个概念: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物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价值,且容易复制。
大部分情况下,深度工作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并应用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也因此更能创造个人价值和产出,让你更具不可替代性。
而浮浅工作虽然让你看起来很忙碌,但这种忙碌其实和生产力关联度不大。
研究表明,知识工作者 60% 以上的时间都花费在处理产出价值有限的浮浅事务上。
因而增加深度工作的时间,降低浮浅工作在每天工作中的时间占比是提高你工作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深度工作」的意义职业满足感谈到工作,很多人会觉得工作充满了压力、烦恼、沮丧和琐事。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只是谋生的工具,能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的人不多。
2021年职场中如何深度工作

职场中如何深度工作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们似乎看起来都很忙。
尤其在工作中,忙不完的事情是很多职场中人的第一感受。
于是,有人变成了工作狂,过着苦行僧般的日子。
但一天中工作专注和有效率的时刻有多少?少之又少。
浮在表面的一顿忙活,到头来做的都是别人也能做的事,说好独一无二的创新呢?价值呢?想要出色的完成别人做不了的工作,你需要学会深度工作。
如何在碎片化时代避免外界的干扰,进行深度工作?这是我们每一个现代都面临的问题。
卡尔·纽波特教授认为深度工作(Deep Work)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也能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简单来讲就是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杜绝一切干扰的工作状态。
智能时代不可避免地带来信息碎片化。
在互联网信息无时不刻的轰炸下,我们只能碎片化地工作、沟通、思考。
你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随时随地收发邮件和信息,隔不久就要刷刷微博、朋友圈,生怕错过几十个亿,错过拯救世界的机会……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不仅导致我们工作时间的60%都被浪费了,也让我们失去了专注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充满分心事的网络时代,如何才能提高自控力和专注力,让工作真正有价值呢?《深度工作》提出:想要在碎片化的时代有效管理时间和精力,就必须学会深度工作。
这种深度工作的能力,是我们真正稀缺的能力,而且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具价值。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也就是说,我们永远无法通过重复、累积的“浮浅工作”得到“深度工作”的工作结果。
例如,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在乡村的“塔楼”呆了一年,不受打扰,心无旁骛地进行冥想、深度思考和撰写论文,因而才能写出著作《心理类型》。
想使深度工作效果最大化,必须把工作内化成习惯,这能让你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状态,开始深度工作。
比如艺术家和作家这类做创造性工作的人要忽略灵感,保持固定的习惯。
深度工作

4.降低深度工作的思维定式和偏见
01
02
03
最小阻力原则
忙碌代表生产力
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反馈和标准, 当工作的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多数
我们倾向于采取最简易的行为,即浮浅工作更简单。 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案 例:频繁召开项目例会。这些会议往往使人无法 持续专注,导致日程工作无法及时完成。而人们仍 旧坚持开的原因,是因为这样更简单。并且多数人
https://
0 1
选定适合你的 深度哲学
0 2
习惯化
0 3
养成高效习惯 应注意的普遍 问题:
0 4
要有大手笔
0 5
不要独自工作
0 6
像经商一样执 行——4个原 则
选定适合你的深度哲学
✓ 禁欲主义哲学: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 责,实现深度工作最大化。如计算机科 学家唐纳德·克努特通过屏蔽个人邮箱, 实现无人干扰的高度专注。
第一步:明确职业和私人生活中的高层次目标。 第二步:以高层次目标为准绳,思考当前使用的 网络工具,评估它对达成该目标是积极影响、消 极影响,还是无影响。
而决断标准是:只有你认为一种工 具会带来积极影响,并且这些积极 影响大于消积影响时,才继续使用 这种工具。
戒掉社交媒体
尝试30天不使用社交媒体服务,不用主动告诉他人这个消息,也不用删除这些服务。 经过30天的网络孤立,针对当前戒掉的每一个服务,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如果一 直用这种服务,过去30天会过得更好吗?第二,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
这一策略,要求我们明确每个工作任务的深浅度,以便 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深度工作。
定量分析每项活动的深度
怎样拥有高质量的深度工作?

怎样拥有高质量的深度工作?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一个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纽波特创立的“深度工作”概念,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大家对这个概念可能还有点陌生,但比尔·盖茨、西奥多·罗斯福、J. K.罗琳,这些引领时代潮流的行业翘楚,都是深度工作的践行者。
一、我们为什么要深度工作?1.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想要成为赢家,有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即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和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而这两种核心能力依赖于你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
如果你没有掌握深度工作的能力,想要学习复杂的知识或达到精英水平就会很困难。
深度工作能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掌握困难事物的要点在于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则要求在无干扰状态下保持专注。
研究表明,专注于某一项特定技能,就会迫使某一特定大脑回路在隔离的区域不断地燃烧。
反复利用同一大脑回路,就能促使少突细胞在这个回路的神经元周围包裹髓磷脂,从而有效地固化这种技能。
因此,要想高度专注于当前任务,避免干扰非常重要。
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生产力公式指出,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因此,工作时专注度达到最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产出也将实现最大化。
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发表了60多篇同行评审论著和一本畅销书《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秘诀就在于他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即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
2.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深度的生活不仅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获益,还能让你变得充实起来。
①从神经学角度来看:靠浮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
标题:深度工作——一种专注的力量
我最近读了一本名叫《深度工作》的书,由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卡尔·纽波特撰写。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对工作的态度和方法。
首先,我想说的是,《深度工作》的概念是新颖而引人深思的。
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相反,浅层工作是指那些对认知要求不高的、往往可以在网络上完成的任务。
纽波特在书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被浅层工作占据,我们变得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总是被各种琐事打断。
然而,正是深度工作,才是我们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震撼。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我发现我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做浅层工作,比如回复邮件、参加会议等,而真正需要深度思考和创新的工作却做得很少。
这使我意识到,我需要调整我的工作模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深度工作。
另外,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多实用的建议。
例如,纽波特建议我们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内,完全屏蔽掉所有的干扰,专注于一项深度工作。
他还建议我们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在完成目标后给自己一些奖励。
总的来说,《深度工作》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工作,也给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我强烈推荐每个人都去读一读这本书,我相信你会从中受益匪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序言
你的工作是否受大量的日常事务的困扰?每天开了两个会,接了5个销售工程师咨询的电话,一整天就过去了? 每天忙忙碌碌,但是重要的项目延期,质量也出现问题,但是却没有时间去改变?Tensorflow的学习计划执行了两个月了,连Python语法都没看完?读到纽波特的《深度工作》这本书,我觉得他分析了其中的核心原因,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2. 深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在新经济条件下,AI的迅猛发展使得对知识工作者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两个核心能力是:首先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再者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当前搜索引擎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习惯于直接查找结果,而绕过复杂工具的使用。
而实际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基本技能,并且复杂的问题很难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答案,要求掌握复杂工具进行处理,而掌握复杂工具的使用,需要大块的连续时间进行深度工作。
对于工作质量和速度,有下面的生产力规律:
高质量的工作产出=工作时间X专注度
对于专注度,这里有个概念是注意力残留,也就是从A任务切换到B任务时,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仍然在思考A任务,即使A任务已经完成了;因此任务切换的越频繁,注意力残留的时间就越长,专注度就更低。
通过上面分析,要达到高质量的工作产出,则需要长时间,无干扰的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即进行深度工作。
影响专注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前大量的即时通讯软件,例如微信,钉钉,Email,也会对我们的专注度造成重大影响,每两分钟收一下Email,并查看回复,每五分钟查看一下微信和钉钉的的消息,超高频的任务切换,对实际工作时间和专注度都有巨大影响。
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有内在的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契克森米哈赖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的工作达到极限时,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刻。
深度工作时间可以有效影响人脑,使你对工作生活的意义和满意度得到很大提升。
3. 深度工作准则
3.1 工作要深入
有几种深度工作的日程安排方案:
禁欲主义哲学:切断与外界的频繁联系,比如手机,Email,这样可以有大片的不受打扰的深度工作时间,这种比较适用于自由职业者。
双峰哲学:每周或者每月选出几天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留出专门时间做深度工作,这个需要公司支持,也适用于工作时间不受限的从业者。
节奏哲学: 每天用固定的时间做深度工作,一定要固定的时间形成习惯,这样进入深度工作不需要转换时间。
比如每天早上8点半到10点,关闭各种联络工具,告诉其他人不要打扰,进入深度工作。
新闻记者哲学:这个需要有丰富经验的深度工作者才可以,就是随时进入深度工作模式,30分钟也能进行有效的深度工作。
对于研发工程师等知识工作者来说,工作时间是固定的,当前比较适合的是节奏哲学,逐渐锻炼进入新闻记者哲学。
深度工作前下列问题要有明确的答案:第一是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少,第二是约定工作的规则和产出,例如,不能使用手机且完成某个设计文档。
第三是准备好深度工作需要的支持,例如咖啡或者耳机。
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深度工作的质量,首先每个人每天能够进行深度工作的时间是固定的,有研究表明不超过4小时,因此适当的休息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的能量损失,并且在休息时,可以进入无意识思考,对于涉及大量信息和多项模糊不清之处,甚至存在矛盾和约束条件的决策,无意识思维更合适。
因为每天的深度工作是有时间限制的,要求每天工作完成后要有完工仪式,完工仪式后,不能让任何职业相关的事情侵扰你的注意力,尤其是查看电子邮箱以及浏览工作相关的网站。
典型的完工仪式可以是查看电子邮箱,确保没有任何需要紧急回复的信息,并将新任务转移到办公任务列表里,然后说“停工完成”。
否则根据蔡加尼克效应,未完成的任务会主导我们的注意力,使得休息不好,影响第二天的工作。
3.2 拥抱无聊
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因此大脑一旦习惯了随时分心,则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很难摆脱这种积习。
当前对我们来说,手机是最容易让我们分心的事物,这对我们的巨大伤害是,我们稍有无聊或者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你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
针对于此的策略是,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
对于工作邮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要摒弃不断刷新邮件的习惯,设置每个半小时自动收邮件,在这期间不去主动刷新邮件,深度工作期间退出邮箱软件。
在非工作日,例如周末和节假日,也要有计划的使用手机,在面对无聊的时候,抵挡住转换到令人分心的活动上的诱惑,比如排队的时候。
静静等待并忍受无聊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新奇体验,从集中注意力训练的角度出发,这具有不可思议的重要价值。
罗斯福的深度工作法是每天找出一项优先级很高的深度任务,估算完成此任务的时间,然后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此时间,并公开这个截止时间,比如设置手机倒计时,此时完成此任务的只有进行高强度的深度工作,这个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为大脑控制注意力提供了反复的训练。
有成果的冥想有重大意义,其目标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慢跑,走路,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这个不需要每天进行,一周进行两到三次即可。
有成果的冥想要防止分心和原地打转,思考到一定阶段后,就进行巩固,并思考下一阶段。
3.3 远离社交媒体
这里的远离不是说完全戒掉社交媒体,这个是不现实的。
我们要意识到这些工具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削弱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尤其是当前的新闻集合类网站,今日头条,抖音,使用精心雕琢的标题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辅以数学算法的打磨,最大限度的吸引眼球,一旦点击一篇文章和视频,相类似的文章和视频会不断推送给你,使你欲罢不能。
习惯了类似的媒体网站后,在工作中看一下手机就会被持续吸引,使得你无法进入深度工作模式,因此不要将这些媒体网站作为休闲时打发时间的工具,而是思考或者阅读书籍。
例如下午下班回家,如果能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放任自己在迷糊状态下漫无目的的浏览几个小时的网页,那么一天结束时,你会觉得更加充实。
3.4 摒弃肤浅
肤浅工作的定义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可以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展开。
肤浅工作在研发人员的工作中是必须的,比如回复技术支持关于功能询问的电子邮件等,但是肤浅工作的害处经常被低估,而作用经常被高估,需要对其限制,不影响深度工作的能力,因为深度工作决定这你最终的工作成效。
这个要求你改变自己的行为,限制每天肤浅工作的时间,一般要求限制在30%到50%,这要求你对那些看起来全是肤浅工作的项目说不,并积极主动的减少当前项目中的肤浅工作量。
另一重要问题是我们对每天如何安排时间并没有考虑太多,导致大多数时间都被肤浅工作占据。
解决这个问题要求你提前决定你一天的每一分钟要做什么工作,并且一天里时常拿出一点时间,来询问自己,“今天剩下的时间里,我做什么最有道理”,这个一个让你思考如何产出最大化的习惯。
4.总结
深度工作与人类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但是如果你愿意跨过舒适区和恐惧,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你就能发现,深度工作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