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西北四镇军事聚落研究

合集下载

最新-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 精品

最新-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 精品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贰两相对立局面的形成及其有关长城的作用长城是有关军事的设施。

这是说建筑长城是用以防御敌对势力的进攻的。

长城的建筑正可以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两相对立的局面,因而其中的一方有了建筑长城的必要。

在悠久的历史时期,对立局面的形成并非一次,其间因时因地而互有差异。

就西北地区而言,作为引起建筑长城的因素就曾经有过东西对立的局面,也有过南北对立的局面。

东西对立的局面只有战国时期秦魏两国的争夺,秦汉和隋时以及明代就都是南北对立的局面。

至于战国赵国的北长城,北魏赤城五原间的长城,还有金源的界壕,亦皆各自形成其相互对立的局面,虽皆仅伸延其一部分至西北地区,当也一并论及。

一渭洛两河下游秦魏两国的对立和隔着洛河的争执战国时期秦魏两国在渭洛两河下游的对立局面的渊源甚早,春秋时期秦晋之间已肇其端倪。

两国争夺的地区在洛河下游和黄河之间的所谓河西地以及华山之下至于渭河之间。

春秋初期晋国已取得华山之下至于渭河之间的土地1。

春秋中叶,晋国更取得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南的少梁2。

这样的发展直到战国初期还仍在继续之中。

魏国的强大,始自文侯时。

文侯以前,晋国已经取得少梁。

少梁在今陕西韩城市南,当时应为黄河的重要渡口。

文侯即位不久,就进而为少梁筑城,显示开始向河西的扩展。

接着又围攻繁庞,驱逐当地的秦人。

繁庞就在今韩城市旁,近在少梁之北,此后更取得秦国的临晋和元里,并为之筑城。

临晋在今陕西大荔县,元里在今陕西澄城县南,临晋更近于洛河。

后来还再西向攻秦,直攻到郑县。

郑在今陕西华县,不仅在洛河之南,更在渭河之南。

这次战争虽未取得郑县,却在洛阴和郃阳筑城。

洛阴在今大荔县西洛河之南,郃阳则在今合阳县东南黄河岸边3。

这样的形势,不仅巩固了魏国在河西的地位,也威胁秦国洛河以西的疆土。

后来秦孝公变法之际还为此颁布过一条命令说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4。

《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中国边疆假说视野下的长城制度史研究》评介

《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中国边疆假说视野下的长城制度史研究》评介
或概 括性 的 文 章 。与 以往 研 究 不 同 ,该 书提出 了 “ 长城制度 史” 的研究模式 ,
对长城制 度进 行 了 “ 活 ” 的 制 度 史 或 “ 动 态制 度史 ” 的研 究 。 提出 “ 中国边 疆 假 说 ” 理 论 。 目前
为 止 尚缺乏 对 边 疆 在 中 国历 史 变 迁 中所
论 方 法 ,考 察 长 城 与 这 一 区 域 社 会 地 理 、经济 、社 会 、军 事 、政 治 、文 化 等 多层 面关 系 。 而 “ 长城 制 度 史 ” 研 究 对
察 ,视 野 较 狭 窄 、方 法 较 单 一 ,不 同学
科各 自为战 ,尚没有全面 、深人 的长城研 究成果 。在这种研 究状况 下 ,赵现海 出版
考 察 ,发 掘 了 舆 图 、家 谱 、碑 刻 以及 口
述 历史 等 田野史 料 。 以问 题 为 中心 的 论 证 方法 也使 作 者 在 研 究 中摆 脱 了断代 史 的局 限 ,对 制 度 的演 变 做 出长 时 段 的 考 察 ,并 灵活 运 用 对 比 的方 法 呈 现 明代 边 疆 政 策 的优 长 与局 限 。
但 明朝受 到中 国古代 陆疆传统 的影 响 ,并
未积极经 略海洋边疆 ,从而在 自身实力 与
国际条件 都具备 的情况 下 ,丧失 了率先进 入 “ 海权 时代 ” 与 “ 近代 社会 ” ,建立 国 际海洋 秩序 的历史机 遇 。继 明朝而起 的清 朝仍然 缺乏对于海 洋空 间的开拓 ,导致 中 国在 近代海洋世 界力量 冲击之 下 ,开始 经
了新 著 《 明代 九 边 长 城 军 镇 史—— 中 国 边疆假说 视野下 的长 城制 度史研 究 》 ( 社
会科学 文 献 出 版 社 ,2 0 1 2年 1 1月 ) ,全 书分上 、下两册 ,凡 8 0 . 5万字 。

明长城山西镇防御性军事聚落研究

明长城山西镇防御性军事聚落研究

明长城山西镇防御性军事聚落研究
明代山西镇所辖内长城军事防御体系覆盖现山西省忻州市地区,地处山西省境中北部,境内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从西部的河谷到东部的山地,都分布着大量明代长城防御设施遗迹。

在明长城九边十一镇中,山西镇军事聚落的等级、形态、规模都有着其独特的组织方式。

随着时间流逝与历史变迁,时至今日,这些聚落的军事色彩早已不再浓重,大部分聚落都已变成人们生活劳作的城镇和村庄,有的聚落遗存则在逐渐消失,明长城山西镇军事聚落的研究迫在眉睫。

本论文首先从山西镇设立的背景以及明代边防军事管理制度入手,理清存在于军事聚落实体背后层次化防御的组织关系和管理层次。

对于山西镇空间防御特征的研究,先从宏观角度入手,研究了山西镇西部、中部、东部三大防区在前线作战功能上的分工和协同关系,分析了本镇防御体系的工作原理,并且深入研究三大防区的后勤保障体系——屯田和辅助功能——边境互市;在此基础之上,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山西镇与相邻各镇及重要堡寨在京师防御体系中协同工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微观层面,研究分析了山西镇军事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和选址要素,以及堡寨平面形态、内部结构、建筑特点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于时间维度的研究,本文以民族政策、经济、晋商文化等方面为切入点,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研究山西镇堡寨明末清初历史变迁的特点。

以上研究成果将会对当今长城保护提供历史依据,并对我国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带来诸多历史借鉴。

明长城大同镇军事聚落整体性研究

明长城大同镇军事聚落整体性研究

明长城大同镇军事聚落整体性研究
山西北部广袤的大同盆地及周围山区是明长城九边十一镇中大同镇防区所在地,境内有大量明代长城防御设施遗存。

长城不是一道孤立的边墙,它的建设与戍守均离不开军事聚落,大同镇所辖72座军事城堡就是晋北地区一类特殊的聚落形态,它们有着不同的规模、等级,在时空分布上也各具特色。

经过约600年的变革,这些早已失去了军事作用的聚落演化为人们居住、耕作的城镇、村庄而广泛分布于晋北地区。

因该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大部分的军事城堡保留了过去的形态与格局,蕴藏着大量的历史军事信息。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的消失与灭亡。

本文试图整体性的研究大同镇的防御体系、大同镇军事聚落的历史演化和空间特点。

文章首先了解了该地区军事地理环境,介绍明长城及大同镇的设立背景。

继而,阐述了在明代两种主要军事制度之下大同镇所形成的军事管理层级和层次化防御体系。

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线索讨论了大同镇军事聚落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又以空间为依托分析了大同防区军事城堡的择址分布、规模尺度、城防布局、建筑特色等诸多方面。

这些内容有利于我们深化明代边防体系的研究,找出北方军事聚落的共性和特征,记录城堡现今的状况,引起对长城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论明长城区域军事聚落的形成

论明长城区域军事聚落的形成

论明长城区域军事聚落的形成薛程;段清波;赵丛苍【摘要】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财富,其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在明长城发挥其军事防御功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军事活动为中心的聚落遗址.明长城区域军事聚落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军事聚落集中于长城以南、战事多发的地域.军事聚落的分布与双方战争形势以及具体军事活动有关.【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6)004【总页数】5页(P151-155)【关键词】明长城;军事聚落;发展过程;空间分布【作者】薛程;段清波;赵丛苍【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7聚落是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一般指人类聚居的地方或村落。

在考古学研究中,所谓聚落实际是指古代某一人类社群曾经居住过的遗址,具有一定空间并延续一定时间的文化单位[1](P148-149)。

军事聚落则是以军事活动为中心形成的古代人类社群遗址,具有一定空间并延续一定时间的军事文化单位。

具体而言,长城区域军事聚落是指在北方长城防御覆盖区域内形成的以军事活动为中心的聚落遗址。

长城区域军事聚落形成初期时的目的性与规划性并不强,只有在北方边境战事吃紧,或修筑长城时,军事聚落才会随之产生。

因此,长城区域军事聚落的形成与长城不同阶段的修筑密切相关。

明长城的修筑过程,学术界一般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明初期(1368—1447),明中叶(1448—1566)和明后期(1567—1620)。

但学术界在对明长城修建的阶段性研究中,不同学者还是会采取不同的分期。

如胡凡在《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研究》[2](P65-67)中对明代北部防御体系的研究就采取了不同的分期。

第一阶段是洪武时期(1368—1398),主要研究此时北部边防态势;第二阶段是永乐时期(1403—1424),主要研究北部边防线向南内撤及其影响;第三阶段是宣德正统时期(1426—1449),主要研究北方边防消极防守与全面内缩。

长城沿线军事寨堡聚落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初探——以明代榆林镇军事寨堡为例

长城沿线军事寨堡聚落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初探——以明代榆林镇军事寨堡为例

长城沿线军事寨堡聚落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初探——以明代榆林镇军事寨堡为例吴晶晶;王军;白涛;王喜军【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2(009)003【摘要】长城及其沿线的众多军事寨堡聚落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整体线性遗产区域和文化资源,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正受到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建设破坏的双重威胁.以明代长城沿线榆林镇的军事寨堡聚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单体寨堡聚落保护规划实例,探讨军事寨堡这一特殊人居环境背景下形成的传统聚落保护规划问题.旨在将军事寨堡城镇历史文化遗存提升到重要地位的同时,积极强调其自身所具备的经济价值和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这对于在国内城市化背景下协调保护和建设,以及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总页数】4页(P116-119)【作者】吴晶晶;王军;白涛;王喜军【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4;西安市规划局沣渭新区分局,陕西西安71008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六设计所,陕西西安710003;西安市规划局沣渭新区分局,陕西西安71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相关文献】1.明代榆林镇军事寨堡聚落遗产保护与再生策略研究初探 [J], 吴晶晶2.生态安全视野下军事寨堡保护的困境与方向——以永泰龟城为例 [J], 陈华;张萍3.明长城沿线军事寨堡文化遗产保护刍议——以永泰龟城为例 [J], 张萍;陈华;4.明长城沿线军事寨堡文化遗产保护刍议*--以永泰龟城为例 [J], 张萍;陈华5.陕北明长城沿线军事营堡景观保护和利用思考——以建安堡、高家堡、常乐堡为例 [J], 怀松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

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姓名:倪晶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指导教师:张玉坤20050101图1.1秦明代长城及明代主要甲所分布图2明代的卫所可分成沿边卫所、沿海卫所、内地卫所、在内卫所4种类型。

长城沿线卫所属沿边卫所。

明代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迄嘉峪关,沿线分布着大大小小具有统属关系的屯兵城,大则有镇城、路城、卫城,小则有所城,堡城、关城,分属于辽东、大宁、万全、陕西等都司和山西、陕西行都司。

由于长城沿线许多地区不设府、州、县,所以都司卫所自成区域,兼理民政,成为地方行政制度的一部分。

这与内地卫所依附于省府州县城市设置而作为单纯的军事机构有所不同,属于实土卫所。

辽东都司管辖的今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全为实土,万全都司管辖的今张家口地区大部分为实土,大宁都司管辖的辽西地区全为实土(永乐内迁后无实土),陕西行都司管辖的今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及其他民族地区全为实土,陕西行都司管辖的宁夏五卫等处也为实土卫所,山西行都司管辖的今Lb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部分地区在正统年间以前也全为实土。

在不设民政机构的边境地区,为解决军户安置问题设置了大量的实土卫所和卫所城市。

明代末年全国共有493个卫,此外另有独立的千户所395个。

明朝的卫所制又称屯军,即饷粮和军需基本上全由军屯收入所支给的军士屯田制度。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制定:边地卫所军,以三分守城,七分开屯耕种:内地卫所军,以二分守城,八分开屯耕种。

每个军士受田五十亩为一份,发给耕牛、农具、粮种等,三年后缴纳税赋,每亩一斗。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定科则,军士一份屯田,征粮十二石,所征之粮贮于屯仓,出本军自行支配,余粮为本卫官军奉粮。

各卫所负责戍守任务的同时实行屯田,以屯养军。

明代采取军民分籍制度,军士世为军户。

这样军镇内部的组织结构就同人口管理模式结合2图片来自长城文化嗍htlp:2/www.mcet-greatwallorg天津人学坝上学位论文第一章叫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综述第二章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综述‘‘宣府”,狭义的理解即为宣化城(垣内)或城区(据《宣府镇志》记述,明代城区范围:“镇城东距鸡鸣山,西距洋河,南距深井,北距东望山,广一百二十里,轮一百一十五里”),明代也叫“镇城*;广义的理解则为万全都司(不合都司初期长城以北的三个卫4),辖区“东至京师顺天府界(北京),西至山西大同府界,南至直隶易州界(易县),北至沙沟,广四百九十里,轮六百六十里。

宋明两代军事堡寨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

宋明两代军事堡寨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宋明两代军事保寨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指导教师:***2011-12中文摘要用于军事防御的据点是由史前防御聚落发展而来,在战争时踞城作战是早期防御的主要作战形式。

随着战争的发展,除了筑造城池驻守,还衍生出将这些城垒连接起来的线性防御工事——长城。

到了明代,这一防御工事发展的更加完备,长城线与沿线军堡、烽燧、墩台、关隘一起形成了大纵深的防御体系。

在边境地区建筑长城是自汉代始,历朝历代的君主必然作出的战略。

然而宋代却没有修筑长城,而是改变了边境防守策略即在边境修筑堡寨来防守。

尤其是宋夏对峙时期,在边境防御上宋朝在宋夏对峙线运用范仲淹的“堡寨政策”修筑一系列堡寨来与西夏争夺横山一带的土地,且形成了相应的防御体系,最终将宋夏对峙线向北推进。

这一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军事工事群以及围绕这些工事而形成的特殊战略战术和后勤补给体系在中国古代军事史可与长城媲美。

宋明两代建筑的大量军堡,其建筑的军堡在其选址、构筑方法、功能上都不尽相同,尤其是明朝时期,在长城线的修筑与军堡的修筑在时间与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

且处于黄土丘陵地带的陕北地区特殊的地形也给宋明两代的军堡选址带来很大的难度。

在战争结束后,军堡并没有完全的消失,而是凭借良好的交通区位以及集散地的性质逐渐演变为经济、政治的中心,并对今天陕北地区道路、乡镇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陕北地区宋明两个时期的堡寨通过搜集史料、实地考察、纵向横向对比进行分析。

分析军堡与长城的历史形成过程、总结其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宋明两代边境防御体系的防御性特征、军堡与地形的关系、其它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城寨规模及其内部结构等,进一步加深对堡寨的认识。

前人在宋代堡寨以及明代长城与军堡的研究上已有过很多观点,本文在总结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两代加以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明长城军事聚落堡寨政策防御体系ABSTRACTThedevelopmentofmilitarystrongholdcamefromprehistoricdefensivesettlementinChina,relyingonthecityhadbeenasthemaindefensivemodelearlyintimeofwar.Asthedevelopmentofwar,besidesbuildingthecitytodefend,connectedcitieshaddevelopedthelinearfortificationsgradually,thisisGreatWall.UntilMingDynasty,thefortificationswhichincludedtheGreatWallalongwiththemilitaryfort,beacontowers,piersandpasshaddevelopedaGreatdepthdefensesystern.WallintheborderareasdatesfromHanDynastyofChina;thisBuildingGreatwasmadethenecessarystrategybytheancientmonarch.HoweverGreatWalldidnotbeconstructedinSongDynastyofChina,andtheychangedthedefensivestrategyintheborderareas.EspeciallytheconfrontationperiodoftheSongDynastyandXixiaDynasty,SongDynastyusing”CastleStrategy’’viedwithXixiaDynastyfortheHengshanterritoryandbecomingadefensivesystem,SongDynastyreliedontheStrategytoobtainmoreterritoryintheperiod.Thereforethefortificationsof”CastleWall.Strategy'’canmatchwithGreatTherearegreatdifferencesofbuildingmilitaryfortforsite,constructionmethod,functionsbetweenSongDynastyandMingDynasty,especiallyduringtheMingWalllineDynasty,therearetheconnectionoftimeandspacebetweenGreatconstructionandmilitaryfort,anditaddedgreatdifficultyinsiteselectionofmilitaryfortforSongDynastyandMingDynasty.Attheendofthewar,themilitaryfortdidtrafficnotdisappearcompletely,becauserelyingonitslocationfactorsandgoodandpoliticalcenterlocationanddistributionpropertiesevolvedintotheeconomygradually,anditbroughtthehugeinfluenceanddevelopmentfortownsinthenorthernofShaanxiProvince..Therefore,thispaperwillanalyzeandcomparefortsinthenorthernofShanxibetweenSongDynastyandMingDynastybytheProvinceduringtheperiodcollectionofhistoricalmaterials,fieldtrips.AnalyzingthehistoricalformingprocessofthemilitaryfortandGreatWall,summarizingthespatialdistributionanditsvariation,defensivecharacteristicsbetweenSongDynastyandMingDynasty,therelationshipsofmilitaryfortandtopographic,otherfactorsandksimpact,walledcityscaleanditsinternalstructuretounderstanddeeplyforfort.WallandthearmyTherehavebeenmanypointsintheformerfortoftheGreatfortresearchbetweenSongDynastyandtheMingDynasty.Therefore,thispaperwilldynastiesonthebasisofpreviousresearchtosummarizeanalyzeandcomparetwomypointsandconclusion.KEYWORDS:MingGreatWall,Militaryfortresses,Fortpolicy,defensesystem绪论1.1选题背景与意义长城及其沿线军事聚落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尤其是陕北榆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及险要的地形条件决定了该地区的军事地位,历朝历代都在这一“关中天然屏障"设防,其方法无外乎修城驻堡以及修筑长城线派兵驻守。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内部机制解读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内部机制解读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内部机制解读范熙晅【摘要】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加之特殊的地理背景,内部结构及运作机制十分庞杂。

过往研究多关注单一或主要元素等分析,而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多要素、多层次、多元化背景缺一不可,其整体属性亦应深入剖析。

结合历史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相关理论,运用总体论方法、地图法、文献资料法等,逐层剖析明长城的系统结构与层级体系,以整体史观,着眼长城两侧明蒙双方,从文化传播、经济流通、人口迁移等方面,解读“边缘”地带的特殊机制,从而指出其表现出的层级性、防御性、流通性。

%As a historical, vast, diversity area, the Ming Great Wal has a complex internal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Previous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analyzing of single or major element, and yet the Ming Great Wal is an organic whole, its properties, such as multi-element, multi-level and diverse backgrounds, is indispensable, and should be in-depth analysis.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geography, anthropology, ethnology, etc., using the general theory methods, maps, and literature method, to analyze the Ming Great Wal system structure and hierarchy. Keeping a global historical view, focusing on both sides between Ming and ancient Mongolia, from cultural transmission, economic exchange, and migration, to interpret the special mechanisms in the defensiveness of military fortresses. Thus pointing out that Ming Great Wal is a hierarchical, defensive, liquidity zone in Ming Dynasty.【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3页(P108-110)【关键词】明长城;层级体系;农牧交错地带;流通性【作者】范熙晅【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明长城是中国最伟大的古代文化遗存之一,具有地理跨度广、构造狭长等特点,被认为是古代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也是农牧两大文明的汇聚线[1]。

明代北边战事与长城军事聚落修筑

明代北边战事与长城军事聚落修筑

镇 域
辽 东 镇 蓟 镇
宣 府 镇 大 同镇 山 西镇 延绥镇 固 原 镇 宁 夏 镇 甘 肃 镇
合计 年 数 频 率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 学版 )
2016年 3月
表 1 明蒙战争频次统计表
洪武 永乐 洪 熙 宣德 正统 景泰 天顺 成化 弘治 正德 嘉靖 隆庆 万历 泰 昌 天启 崇祯 合计
2016年 3月
M ar. 2016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 18卷 第 2期
V01.18 No.2
明代 北 边 战事 与 长 城 军 事 聚 落 修 筑
张 玉 坤 ,范 熙 嗄 ,李 严
1. 时 间 分 布 的 阶段 性 由表 1可 以看 出 ,明蒙之 问 的战争频 次 ,以弘 治年 间最 为频 繁 ,永 乐 战 争 总量 最 少 。其 中 ,洪 武 、永乐 年 间 的战争 以 主动 出击 为 主 ,近 边 战争 数 量 较 少 ;洪 熙 、 宣德 年 间 ,战争 逐渐 平 息 ,进 入 休 养 生 息 阶段 ;正 统 十 四年 (1449年 )“土 木 之变 ”后 ,蒙古 主动 出击 ,明廷 消 极抵 抗 ,双 边关 系急 剧 恶 化 ,战事 频 频 ,到 弘 治 时期 达 到年 均 十余次 的巅 峰 状 态 ;“隆庆 议 和 ”(1571年 )后 , 局势 逐渐 得 以缓解 ,但 战争频 次仍 较宣 德之 前为 多 ,至 明末 战事 渐息 。万 历 以后 至 明末 ,女 真崛 起 ,辽东 、蓟 镇地 区成 为 战争多 发 区 (见表 2)。
5 1 1 5 9 3 3 35 37 9 34 11 71 —— 1 —— 225 9 _—— l 3 6 2 J—— 3 24 9 36 2 17 1 l _—— 114 _ —— +—— _—— 2 7 6 6 13 36 l1 48 3 3 _—— 2 3 140 15 _—— —— 5 5 7 7 23 27 15 55 1O 1 —— —— 2 172 8 —— —— 2 l 2 l 10 l 7 26 4 _—— —— _—— —— 62 1O —— _ —— 。—— 4 —— 4 41 ll 1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0 4 2O _—— 4 _—— 138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长城作为中国古代边防工事的杰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并在明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代长城系统以“九边”为核心,共有十大重镇,其中包括了战略地位重要的军事防御性聚落。

这些重镇的建设和布局,不仅为明长城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长城“九边”重镇分布于今天的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分别是阳原、蔚州、平原、漯河、绥中、喜峰口、雄县、宣化和嘉峪关。

这些重镇均位于险要的地势之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军事防御的最佳选择。

同时,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考虑到了对外交通路线的便捷性,以满足物资的运输需求。

这些因素使这些重镇成为明代长城系统中的关键节点,起到了边防警示、行动支持和防御作用。

九边重镇的建设和布局既注重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同时也与地方经济、人口活动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重镇不仅提供了军事防卫的基地,还为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了居住、生产和发展的条件。

据史书记载,这些重镇在明代实行了军属制度,许多军人随家属一同定居在这些地方。

这一方面保证了边境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明长城“九边”重镇的建筑和布局体现了明代长城建设独特的军事防御理念和造型风格。

这些重镇一般采用都城设计,即以城市形式组建的军事防御聚落。

城墙高大厚重,防护设施齐全,内部有完善的街道、衙署、市场等设施,以满足当地居民及军队的生活和作战需求。

城门上设有巨大的城楼,用于观察敌情、派遣军队出征等。

这种布局模式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军事防御能力,还为居民提供了相对安全和便捷的生活环境。

这些重镇的建设和布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明朝政权在边境地区稳定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在边界建设这些军事防御性的聚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当地的居民。

同时,这些重镇还成为了明朝政权对外交流的门户,通过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和交易会,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游客,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

宁夏地区明长城军事防御聚落的修筑特点与演变

宁夏地区明长城军事防御聚落的修筑特点与演变

宁夏地区明长城军事防御聚落的修筑特点与演变常玮【摘要】明代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在西北地区修筑了数千公里的长城,其中在宁夏地区设立了宁夏、固原两座军事重镇及大量军事聚落对长城进行守御及管理。

在严格的军事制度管理之下,这些军事聚落有着鲜明的层级结构。

各层级聚落有着独特的修筑特点,聚落的选址受到水体、地势、长城、风水理论及军事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城池规模、形制及内部功能布局也因层级及军事战略地位等不同而各有不同,越高等级的聚落位置越适中,规模越大,形制越完备,功能越完善,布局越合理。

在明代之后,大多数军事聚落被延用下来,但因各种因素,有些聚落发展成为大中型城市,有些发展为乡镇、村落,有些被旅游业开发,有些则已废弃。

对这些聚落的修筑特点及发展演变的研究,对于西北地区的城市规划及古城遗址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It was out of military defense,thousands of miles of the Great Wall were built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in Ming dynasty,in which two important military towns of Ningxia and Guyuan in Ningxia region,and lots of military fortresses were set to do defence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Great Wall.Under strict military management system,there were distinct hierarchy in some military fortresses;settlement at different level has it unique construction features,the settlement location is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of water,terrain,Great Wall,Feng-shuitheory,military activity and etc.;its scale,shape and struc-ture,internal function layout is also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level and military strategic position.The settlement of higher class,the location is more moderate,with larger scale,more complete shape andstructure,more com-plete function,more reasonable layout;After the Ming dynasty,most military fortresses were continue to be used,But due to various factors,some fortresses developed into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some developed into towns,villages,some were developed for tourism,and some were abandoned;the research on the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se fortresses,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ity planning and the relic protection of ancient city in the northwest.【期刊名称】《齐鲁学刊》【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8页(P54-61)【关键词】宁夏;明长城;军事防御;聚落层级;城池特点;发展演变【作者】常玮【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5明太祖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残元势力退出中原,据守漠北地区,并建立了北元政权,元顺帝及其余部休养生息,时刻伺机反扑,以夺回中原地区执政大权。

明长城岷州卫军事聚落建城空间调查

明长城岷州卫军事聚落建城空间调查

城乡规划·设计 2021年11月第18卷总第409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10明长城岷州卫军事聚落建城空间调查杨林平1,2,丁飞燕1,祁佳艺1,石纪阳1(1.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摘要:随着国内外旅游行业的日益兴盛,地域文化与历史价值备受关注。

岷州卫作为明代西北防御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本文将结合岷州卫建城过程与当地自然山水条件分析岷州卫的城市空间格局,从宏观的山水格局到中观的城市结构再到微观的建筑秩序,循序渐进,逐步挖掘岷州卫城的建设与其自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格局;建筑秩序;空间序列[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32.02A Survey of the Construction Space of the Minzhou Wei Military Settlement on the Great Wall in the Ming DynastyYang Linping 1,2, Ding Feiyan 1, Qi Jiayi 1, Shi Jiyang 1(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2.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prosperity of tourism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regional culture and historical value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s an important node in the northwest defense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cultural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 contained in Minzhou Wei are incalculabl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urban spatial pattern of Minzhou Wei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city in Minzhou and the local natural landscape conditions, from the macro landscape pattern to the mid-view urban structure to the micro-architectural order, step by step, and gradually excav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ropolis in Minzhou and its ow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Keywords: urban construction ;urban pattern ;architectural order ;the spatial sequence1岷州卫概述1.1岷县发展岷州位于今甘肃定西境内,是中国古代所设之州。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引言:作为中国军事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明长城是我国古代边防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之一。

山西省作为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众多的军事堡寨。

这些军事堡寨在明代发挥了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如今,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军事堡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历史背景:山西省明长城沿线的军事堡寨是远古时期起用以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军事设施。

明代时期,随着对边防安全的重视,明朝政府大量修筑并加固了明长城。

明长城沿线的军事堡寨作为重要的军事据点被兴建,起到了监控、联络和防御的重要作用。

在明代以后,虽然军事堡寨的战略地位逐渐下降,但仍然有保留至今。

二、军事堡寨的演化:1. 建筑形式的演化:山西省明长城沿线的军事堡寨建筑形式多样,通过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实地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军事堡寨建筑形式的演化。

早期的军事堡寨多为木质结构,随着官方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进步,明代后期的军事堡寨逐渐采用砖木结构,并且增加了城墙、角楼等防御设施。

2. 功能转变的演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军事堡寨的功能也发生了演化。

初期的军事堡寨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后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军事堡寨的功能逐渐向军事、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转变。

三、保护与利用模式:1. 保护模式:保护军事堡寨的文物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军事堡寨保护的认识。

加强军事堡寨的日常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破坏行为。

通过合理规划,设立专门的军事堡寨保护单位,并配备专人进行保护工作。

2. 利用模式:对于部分保存较好的军事堡寨,可以利用其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景点。

通过合理规划和投资,建设完善的旅游设施,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此外,军事堡寨还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发展相关的手工艺品、文化衍生产品等。

四、结论:山西省明长城沿线的军事堡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长城并非线性——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研究

长城并非线性——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研究

长城并非线性——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研

李严;张玉坤;李哲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长城防御仅靠长城墙体及其上的墩台,并不能阻挡住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其强大的防御能力有赖于长城沿线驻扎的上千个屯兵城,即军事聚落,这些军事聚落分布在八千多公里的明长城沿线,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所制度下军事聚落分为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和堡城五个层次,各层次军事聚落又具有相应的建筑特点.
【总页数】4页(P118-121)
【作者】李严;张玉坤;李哲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9
【相关文献】
1.明代黔中卫所屯堡聚落体系研究——兼与长城和海防沿线卫所比较 [J], 周政旭;王念;封基铖;吕燕平
2.明长城宁夏镇军事聚落分布与选址研究 [J], 段诗乐;林箐
3.明长城宣府镇军事聚落活化策略研究 [J], 杨申茂;杜璞;庞春波;张萍
4.明长城内外三关军事聚落整体布局与联防机制 [J], 张玉坤;李松洋;李严
5.明长城左云军事聚落的适应性变迁 [J], 王建敏;梁变凤;王金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明长城沿线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北京明长城沿线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北京明长城沿线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李硕;石炀;张杰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24(42)2
【摘要】明长城军防体系对周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产生深远影响并表现出复杂差异性。

本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区30个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量化、对比分析城堡内、外聚落空间和一般聚落空间三者之间的形态差异,梳理北京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聚落规模、聚落边界形态、路网连接程度、公共空间分形维度和建筑之间规模秩序与城堡有明显的关联关系。

明长城军防体系、自然环境限制和生活方式转变是影响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为明长城沿线聚落空间形态特征认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长城文化遗产空间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总页数】9页(P50-58)
【作者】李硕;石炀;张杰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晋蒙交界明长城沿线堡寨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2.旅游发展背景下"防御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京西北地区明长城沿线聚落为例
3.北京地区明长城沿
线聚落空间研究4.城堡影响下长城沿线聚落形态特征的量化解析研究——以长城密云段沿线聚落为例5.苏北运河沿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以淮安龟山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长城军事聚落地理景观模式

明长城军事聚落地理景观模式

明长城军事聚落地理景观模式
李严;尚筱玥;周雅琴
【期刊名称】《风景园林》
【年(卷),期】2023(30)2
【摘要】【目的】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工程,不同地段的地形特征与人工修筑的工事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

为揭示古人营建思想与选址智慧,剖析长
城军事地理蕴含的文化内涵。

【方法】系统梳理古代9部描述“形胜”和“冲缓”的代表性著作,梳理出“极冲”“最冲”“次冲”“又次冲”“冲”“稍
缓”“缓”7种军事地理类型,以其中3部著作中的4种军事地理类型为样本,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军堡与长城边墙的距离、与水系的距离、高程、坡度、起伏度,解释冲缓等级的地形特征。

【结果】发现离边墙越远,军堡“冲缓”等级越低,规模越大;交通通道越窄,敌军同时通过的人数越少,军堡“冲缓”等级越低。

【结论】揭示了古人从全局视角进行九边重镇规划布局的形胜智慧,以及从微观视角的“因地形
用险制塞”的选址智慧,为长城价值研究和国家文化公园展示策略提供借鉴。

【总页数】8页(P97-104)
【作者】李严;尚筱玥;周雅琴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
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活态遗产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明辽东海防军事聚落与长城军事聚落比较研究
2.长城并非线性——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研究
3.明长城内外三关军事聚落整体布局与联防机制
4.明长城左云军事聚落的适应性变迁
5.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空间布局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京津冀明长城军防聚落现代演化及分类保护策略探讨

京津冀明长城军防聚落现代演化及分类保护策略探讨

京津冀明长城军防聚落现代演化及分类保护策略探讨
骆文;张晓俊;吴奇霖;张捷;霍晓卫
【期刊名称】《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年(卷),期】2024(9)1
【摘要】长城营建和使用的主体是人。

明代大量军民来到沿线居住、生活,形成了特殊的军防聚落体系。

作为屯兵城池和主要的指挥阵地,明长城沿线军防聚落在当时肩负着重要的军事使命。

而从明末尤其是清代以来,当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性作用慢慢淡化之后,原先的军防聚落逐渐演变为普通居民聚落,并不断发展为乡村、县城,甚至都市,对现代京津冀城镇地理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以京津冀范围内所有明长城军防聚落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现代的不同演化结果和内在规律,并以“人与遗产”关系视角,从军防聚落的不同演化结果出发,关注“遗产化”之后的长城军防聚落与人的互动关系,归纳出“城市型”“乡村型”“荒野型”和“景区型”4类,并对其面临的问题和分类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总页数】9页(P48-56)
【作者】骆文;张晓俊;吴奇霖;张捷;霍晓卫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9
【相关文献】
1.明辽东海防军事聚落与长城军事聚落比较研究
2.长城并非线性——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研究
3.丝路聚落与明长城聚落的比较研究
4.明长城宣府镇军事聚落活化策略研究
5.明甘肃镇长城军防价值浅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薛原影响明代长城沿线军事聚落变迁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薛原影响明代长城沿线军事聚落变迁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影响明代长城沿线军事聚落变迁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自然是人类生息劳作的舞台,人类的所有聚居活动都是在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中产生并发展着。

聚落形态是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的全过程,尤其是农村聚落因为规模小、分散,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非常大。

相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自然环境具有作为可利用资源的生态、经济属性,直接影响着聚落的规模、选址和聚落群的空间分布。

聚落的资源利用问题研究是以动态观点研究聚落的存在和发展以及空间领域性的关键。

聚落形态的每一项内容都是聚落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不同的聚落形态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环境关系。

同时,聚落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制于自然和社会,它对自然环境也起反作用,亦会导致环境产生不利于聚落发展的因素,阻碍其自身的发展。

农业自然资源概况北方长城沿线广大地区正位于天然的400毫米降雨线上,为农耕生产向游牧生产形式的过渡区域,向来被认为是“风高土燥,物产最薄”的边缘地带。

长城行经的地域辽阔,从东至西依次跨越:燕山、太行山脉,黄土、内蒙古高原,毛乌素、腾格里沙漠,祁连山山脉,中间穿插着辽嫩、华北、河套平原及河西走廊。

在山区,长城大部分位于分水岭或山脊地带,还有少量地段位于断层崖顶部;在高原地区大部分位于草原与荒漠的交界地带;在河西走廊又大部分介于绿洲与荒漠之间。

降水条件从东到西逐渐衰减,东端年降水量1200毫米,中间为600—400毫米,西端仅为30毫米,除了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利用黄河、祁连山雪水灌溉以外,所有沿长城地区的植被皆靠降水生长。

在气象水文条件上,长城的中段和东段位于暖温带与中温带的交界地带,又是半湿润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季风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量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对土地的冲刷力和侵蚀力较强;位于长城西段祁连山前绿洲与沙漠交界处,属于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温差大而风力强,风蚀严重。

在植被条件上长城位于过渡性的转换地带,长城的中段与东段是森林草原与草原过渡地带,西段位于绿洲植被与荒漠植被的过渡地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长城西北四镇军事聚落研究
明长城作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具有严密的层次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军事防御体系。

以往关于明长城西北地区边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物调查和历史地理等学科方面,多关注某一地区、某一类型的防御设施的研究,缺乏针对作为明朝西北门户的四镇防御体系整体性和学科综合的全面研究。

本文从建筑学的角度,并结合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理论,系统梳理了明“九边”重镇之中的西北四镇长城的建置沿革、分布特征,总结其分布、选址、形制等建筑规律等特点;从历史的角度厘清西北四镇军事制度的发端、演化、完善等历史发展脉络,概括不同历史阶段的军事建制的主要特征,作为进行军事聚落深层次研究的基础。

进而从军事聚落的空间地理分布入手,对西北四镇军事聚落进行研究,使用纵向及横向相结合的手法,揭示其时空分布规律,并绘制相应的军事聚落空间分布图,进而对四镇聚落选址、形制、层级结构等方面进行层层深入的剖析。

之后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构成要素入手,将体系分为守御、烽传、交通、辅助等几个子系统进行研究,从而构建出一个系统而严密的网络化体系。

最后,着重于聚落的防御性特征展开剖析,揭示了明西北四镇军事防御体系的空间结构,并引入圈层结构理论,提出本防区军事防御的圈层结构及多核结构;从西北四镇特有的三边总制制度入手,通过对三边总制对西北四镇军事格局的影响的分析,对其军事防御模式进行探析,提出了本防区在总制制度下的基本防御模式,为明长城“九边”军事防御体系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