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十二五发展规划是我国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旨在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有必要制定一份全面的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的目标、步骤和要求。
二、目标和任务本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 梳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问题,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定位;2. 制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各领域的具体目标,并提出支持政策和措施;3. 确定各项发展任务的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4. 落实规划执行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工作步骤1. 梳理现状和问题a. 收集和整理相关统计数据、调研报告和研究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b. 发现和总结影响我国发展的主要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等;c. 形成详细的问题清单,为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2. 制定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a. 根据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需求,制定发展的总体目标,如经济增长率、环境治理指标、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等;b. 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各个领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具体目标,如农业发展、工业升级、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等;c. 确定各个目标的指标和实现路径,为后续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3. 提出支持政策和措施a. 根据目标和现状问题,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包括财政支持、产业引导、技术创新、环境治理等;b. 将支持政策和措施与具体目标相匹配,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c. 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和推广政策,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4. 确定任务责任和时间节点a. 对制定的各项目标,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时间节点,确保任务的落地和完成;b. 将任务责任和时间节点纳入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确保任务的重视和执行;5. 监督和评估机制a. 建立规划执行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执行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b. 加强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确保规划执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c. 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推动规划执行的顺利进行。
十二五计划是什么意思
十二五计划是什么意思十二五计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1年发布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即2011年至2015年的国家发展规划。
本文将介绍十二五计划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
十二五计划的发布背景是中国继续实施开放改革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并引导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一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发展、提高民生福祉、增强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政策,包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调整产业布局、加强环境保护等。
在经济增长方面,十二五计划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举措。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技术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国的经济增长得到有效推动。
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十二五计划提出了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等政策。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提升。
十二五计划还着重推动创新发展。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计划还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致力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在提高民生福祉方面,十二五计划提出了加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
中国政府通过增加教育和医疗服务资源,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
可以说,十二五计划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也要看到,十二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推进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依然需要加强。
此外,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之,十二五计划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令计划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必须用正确的指导思想来统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准确领会、全面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对于制定和落实好“十二五”规划、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一、中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主要考虑《建议》立足当前世情国情民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这就是: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中央提出这一指导思想,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准确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发展大势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更把我国推到了国际社会的前台,谋划我国发展越来越需要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复苏进程将缓慢而曲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调整,一些发达国家加大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力度;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各国争相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交锋激烈,将对各国发展和全球共同利益产生深远影响;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正在重塑,但改革攸关各方利益,博弈会持续下去。
国际环境出现的这些新情况,使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十二五规划
主线: 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强大动力。
• 改革主题由“发展”转变为“和谐”。 • 改革的性质由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转变为 对生产结构的调整。 • 改革任务由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 “分离”转变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的“一体化”。 • 改革途径由市场化转变为集聚化、渗透 化与融合化。
二、“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与主 线
主题: 主题:科学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五” 的主要目标 目标: 的主要目标:
•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五” 的重要举措 举措: 的重要举措:
•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 • 推进科技和创新的支撑作用。 • 加快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
关注“十二五” 关注“十二五”规划
一、党和国家制定“十二 党和国家制定“ 规划的背景 五”规划的背景
• 国际背景:“后危机时代”的到来。 • 国际背景:“后改革时代”的到来。 • 时代背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代” 和“中国经济重心转移时代”。
国际背景的特点:
动荡不安,有诸多不确定性。
国内背景:
“十二五”发展规划背景分析(FINAL)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二)发展战略
3.战略目标: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三)发展任务
1.高等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三)发展任务
2.继续教育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三)发展任务
3.国际合作教育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四)体制改革
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发展驱动力(消费、出口、投资) 微观策略: (2)推动区域发展: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 中部、西部、海西、海南 ---城镇化建设
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经济发展与就业 ---产业结构调整,可能会降低经济发展速度 ---区域平衡发展,可能会调整就业区域结构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一)规划背景 (二)发展战略 (三)发展任务 (四)体制改革 (五)保障措施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一)规划背景
1.国际: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 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分析
(一)规划背景
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三)深化改革开放
1.深化改革:全面的综合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范文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范文
一、背景与意义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资源丰富的地区。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青海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推动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制定本规划工作方案。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三、规划目标与任务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收入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农牧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工业主导地位显著提升,服务业占GDP 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居民健康指标进入全国前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体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战略有效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四、重点工作与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老龄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
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连续五年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省级统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
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步提高。
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支持政策逐步形成。
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在城市深入开展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活动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
老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较快发展,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全社会老龄意识明显增强,敬老爱老助老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
老龄领域的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广大老年群众坚持老有所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和公益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老年群众,不断采取积极措施,推动老龄事业发展进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老龄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中,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公益性老龄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老龄服务市场发育不全、供给不足,老年社会管理工作相对薄弱,侵犯老年人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制定的第十二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间跨度为2011年至2015年,其目标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转型,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对十二五规划的简要介绍。
首先,"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目标。
规划指出,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和完善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其次,规划强调了创新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规划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结合,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第三,规划提出了加强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规划指出,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第四,规划强调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规划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高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
最后,规划提出了加强对外开放的目标。
规划指出,要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内外市场开放,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提高对外经济合作的水平,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人才引进,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总结来说,"十二五规划"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制定的一份全面规划,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多个领域,旨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幸福感提升的目标。
这一规划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针,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我国“十二五规划”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确定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规划。
该规划涵盖了2011年至2015年五年期间,旨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我国“十二五规划”的背景、目标和措施,并对其取得的成就作简要介绍。
一、背景我国“十二五规划”起源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提案报告。
该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充满活力、创新型、与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发展方向,为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全面的规划。
二、目标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增强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变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的升级换代;促进城乡发展协调,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内外需的协调增长,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措施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包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战略,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内外需协调增长战略,促进内需的增长,扩大对外开放。
四、成就我国“十二五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主要创新型国家之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城乡协调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果;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成为主导理念;内外需协调增长明显,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升。
总结起来,我国“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规划,通过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民生福祉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助推器十二五规划解读
所以,“全会提出建立扩大消 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
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
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首次将消费放在第一位。
二、“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背 景 (二)从国际的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上看,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的经济大环境 发生了三大变化 。
1、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处在大变化、大 调整中。
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最早是小平同志在 1979年提出来的, 1979年12月邓小平 会见时任日本首相 的大平正芳,就中 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问题回答了大平 正芳的提问,提出 了在中国实现“小 康”的发展目标。
1985年5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时任巴西总 统的菲格雷多时,强调现在中国还很穷,国民生 产总值人均只有300美元,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 纪末人均达到800美元。
总之,一方面,经济持续增 长,但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滞后, 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均等 、不到位,暴露出我们现行制度 还存在某些缺陷,对改革提出了 新的要求。
二、“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背景
(一)来自内部的压力。 3、经济持续增长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的突出矛盾。 4.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突出 矛盾。 5、扩大内需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国际市场的需求下降
二、“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背 (二)从国际的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上看, 景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的经济大环 境发生了三大变化
2、世界产业结构处在一个大变化 ,大调整中
信息技术革命继续向纵深方面,再 进一步,新能源革命到来。
二、“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背 (二) 景。 从国际的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上看,
二、“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背景
二、“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背景
(一) 来自内部的压力 1、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
-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规划编制背景“十一五”时期,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核心,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国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了“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淮北市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的重要时期,实现“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的战略意图。
在发展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解决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环境问题。
根据淮北市关于“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在科学把握淮北市市情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的基础上,编写《淮北市“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淮北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和应完成的主要任务。
规划力求促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规划指导思想淮北市“十二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继续推进生态市的建设,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双赢,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环境管理能力,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使我市城乡环境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三)规划基本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②坚持突出政府职能、明确事权的原则:切实履行政府赋予环保部门的公共职责,和其他部门明确事权。
通过指标和任务来规范县、区人民政府的事权,尽可能明确和减少需要市政府直接干预的领域,充分发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护环境的主导作用;③实事求是,突出重点,便于操作的原则:合理确定“十二五”的目标和任务,规划指标的选择体现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做到科学合理、重点突出、易于操作、利于考核。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与总体思路
二、“十二五”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考虑
近期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 从战略全局出发,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 署,也为我们做好未来五年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十二五”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考虑
要求 1:
坚持把“转方式”作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
着力促进“四大转型”: • 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 • 向绿色经济转型; • 向智能经济转型; • 向服务化转型。
二、“十二五”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考虑
要求 2:
坚持把“调结构”作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着力调整优化“四大结构”: • 调整优化产品和技术结构 • 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 调整优化行业结构
二、“十二五”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考虑
要求 3:
坚持把“促融合”作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塑造国际 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央实施的一揽子计划和重 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我国劳动力 等生产要素综合成本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 传统的比较优势趋于减弱,我国既要面对发达国家在高端 产品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固有优势的竞争,又要面对 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的严峻挑战。
பைடு நூலகம் 结束语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 有力支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也离不开信息 产业的支撑,同时,这也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 史机遇。
结束语
谢 谢!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 时代背景与总体思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 顾强 2019年12月4日
报告内容
十二五 安全生产规划
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安全生产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安全生产重要指示精神,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规划和措施。
本文将从规划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取得的成就等方面对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规划的背景安全生产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安全生产存在着诸多问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我国在2011年开始制定“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划提出要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修订完善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立法工作。
2. 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规划要求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组织体系建设。
3.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规划明确要加强对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
4. 推进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加大对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5.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规划要求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推进各级干部和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
6. 加强危险化学品和矿山安全管理:规划明确要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和矿山的安全管理,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治,确保危化品和矿山安全。
三、规划取得的成就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安全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方面,通过加大法律法规建设力度,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
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不同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和规定,确保了企业安全生产的依法进行。
另一方面,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实现了对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全方位监管。
十二五规划思路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立足首都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发展战略,采取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综合衔接、分级发布的组织方式,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系统谋划、科学实施,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核心内容:“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独领风骚,并逐渐替代传统产业成为主导产业,重新谱写未来产业发展新蓝图。
★民生展望:1.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研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坚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
十二五规划背景
从全国看,"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均GDP将由3000美元增加到6000美元,由此将产生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通过分析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非工业化发展历史进程、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把握这个时期将会出现的新特征。现在已出现端倪的有:全面小康社会的消费需求及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需求在升级,今年"十一"长假出现的旅游井喷现象说明,旅游休闲度假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之相适应的是一批益居型生态城市正在兴起。
1、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期。
专家预测,源于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住房次级贷款危机而演化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目前仍处于蔓延加深阶段。世界经济史上的经济周期规律表明,一次经济危机由爆发--加深--稳定--复苏,长者5-8年,短者3-5年,平均5年左右。考虑到21世纪以来知识、技术、信息经济突飞猛进将极大地增强世界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这次经济危机的周期乐观估计也要持续3年左右。
4、于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
2000年9月,联合国召开"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由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世界各国领导人,达成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与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全球合作促进等八项千年发展目标(MDGs)。
最佳答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月底召开全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上述认识与要求,基本反映了"十二五"规划的宏观背景。下面,对宏观背景及国家政策取向预判如下。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第一部分:前言本文旨在介绍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包括规划编制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和重点领域,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第二部分:背景介绍“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制定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第三部分:目标设定本规划的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可持续发展三者的协调统一。
经济发展方面,我们将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进步方面,我们将致力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将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本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 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我们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2.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们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3.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我们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5. 加强社会建设和人文建设。
我们将注重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部分:实施路径与措施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和内容,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的实施路径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
2. 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3. 推动改革开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4. 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2年7月11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目录序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规划范围第三节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主要目标第三章基本公共教育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四章劳动就业服务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五章社会保险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六章基本社会服务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七章基本医疗卫生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八章人口和计划生育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九章基本住房保障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政策第十章公共文化体育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十一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十二章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二节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十三章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第一节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第二节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第三节健全财力保障机制第十四章创新供给模式第一节建立多元供给机制第二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第三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第十五章规划实施第一节明确责任分工第二节加强监督问责序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对于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规划背景解读
广东“十二五”的发展基础
广东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奠定的基础是广东进一步发 展的坚实后盾。三十年广东GDP年均增长13.7%, 增加了51倍,主要经济指标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基础比较扎实,市场化 程度较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区域互动 新格局正在形成,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泛 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全 面深入推进,广东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较大、基础 较实。
11
国家“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
指 标 2010年 年
39.8 47.5 89.7 1.8 18.18 20.36 19109 5919 4.1
2015年 年
55.8 51.5 93 2.2 18.18 21.66 》26810 》8310 《5
五年年均增长
7% 4% 3.3 % 0.4% 16% 1.3% 》7 》7 4500 3% 《0.72%
23
中央要求广东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 ——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 ——深化改革先行区; ——深化改革先行区; ——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 ——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 ——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 ——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 地; ——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中国的基本优势没有变:
——稳定的政治局面; ——高速的经济增长; ——丰富的劳力资源; ——巨大的市场潜力。
5
指出必须把握好发展环境的长期趋势
• 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努力提 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 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结构开始进入调整期的特点, 努力培育我国发展新优势; • 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的特点, 努力增强我国的参与能力; • 要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已处于孕育期的特点, 努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 • 要准确把握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特点, 努力发展壮大自己。
十二五总结指导思想
十二五总结指导思想十二五总结指导思想为期五年的“十二五”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
总结“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不仅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也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贫困人口持续减少;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一大批高速铁路、核电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继实施。
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总体上,我们充分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开放合作。
具体来说,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坚持发展的基本原则,推动经济、民主、文化、社会、生态省和谐与发展;坚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经济领域,我们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优化产业结构。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如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区域发展的投入,如推进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鼓励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市场经济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在社会领域,我们坚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核心目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加大文化体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
在生态环境领域,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政治领域,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新华社3月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共计16篇、62章。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然后以此类推。
“十一五”开始称“五年规划”。
我国已经编制和实施了11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所以我们称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四个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增强规划编制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思路研究阶段。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70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对41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底形成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文稿。
第二个阶段是中央建议制定阶段。
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组,历时半年制定并经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指明了方向。
第三个阶段是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阶段。
中央建议出台之后,国务院成立了以发改委牵头、12个部门参加的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
在整个编制过程中,还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全国发起了“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历时两个月,收到了64709份意见、建议。
第四个阶段是经全国“两会”讨论通过规划纲要阶段。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96.6%的(赞成2778票,反对59票,弃权38票)赞成票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决议。
吸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修订并正式公布的规划纲要与此前公布的草案相比共进行了38处修改。
从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得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
“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为什么国家的《“十二五”规划》要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来编制呢?这是中国特色的决策机制,也是党实现对国家领导权的行之有效的机制。
照现在的正常情况,每一届中央委员会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也就是从一中全会到七中全会,它们召开的时间和任务大致如下:一中全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随即召开,主要是由中央委员会选举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总书记;根据政治局常委的提名,通过书记处成员;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批准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委人选。
换句话说,就是中共自己的高层需要一中全会来加以确认的。
二中全会:次年的年初、“两会”之前召开,要研究提出换届选举时的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人事安排建议。
三中至六中全会(一中全会决定中共领导层、二中全会研究国家领导层,从三中全会开始就全力研究一些新的、带有战略性的、全局性的问题):从二中全会召开的当年起,每年的第四季度召开一次全会,主要审议决定经济建设、党的建设、未来五年的规划建议和民主政治建设等事务。
七中全会:在新的全国代表大会前夕召开,主要任务是为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做好准备工作。
编制一个科学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离不开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准确评估。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简单而言,这五年取得的重大成就,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讲:第一,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五年年均增长11.2%,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提高了1.4个百分点;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已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
第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员5771万,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比“十五”末增长了1.8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第三,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
“十一五”的时候,我们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的指标提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有先见的举措。
经过努力,完成了19.1%。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四,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取消了农民的农业税,集体林权的改革全面推进,资源税的改革顺利实施,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育文化体制改革,都在整体推进,发展活力不断显现。
第五,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到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也跃居世界第二位(货物出口额跃居第一位),外商直接投资跃居第二位,境外投资明显加快;外汇储备超过了2.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的“世界第一”属于中国。
特别是我们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毫不夸张地讲:十一五期间,我们的大事办得漂亮、成功,难事办得稳妥、扎实,急事办得及时、有效,喜事办得喜庆、振奋。
比如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12”灾后重建工作,今年是“5.12”三周年。
如今重建灾区流传一句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
真所谓“地震2分钟,重建2、3年,跨越20年”啊!这样的重建速度,让世人惊叹。
有人拿四川灾区重建的奇迹与国际比较:日本1994年大阪神户大地震,10万户37万人无家可归,最后一户入住新房用了7年时间;美国2004年新奥尔良市飓风造成27万户无家可归,《时代周刊》报道,到去年6年时间过去了还有一半灾民流离失所;台湾“912”大地震,重建也用了6年。
这些灾害,破坏程度、受灾人数,重建规模,均无法与“512”汶川大地震相提并论,但是,我们的重建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
这样的速度,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只有在中国才能做到。
据说,去年香港特首曾荫权到灾区后感叹道,如果在香港干这个事,两年时间估计规划还没有通过呢!连战、宋楚瑜两位先生到灾区看了重建,连声赞叹说“共产党了不起”。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无须讳言,在我们的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也存在着风险和挑战。
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无疑是我们在“十二五” 期间能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预期目标的一个巨大挑战。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其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这一指导思想,从战略的高度,用非常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十二五”规划应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以及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等重大问题。
指导思想可以看出:“十二五”规划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十二五”规划最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明确提出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所谓五年规划的主题,就是五年规划的本质要求。
“十二五”规划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发展,而且一定要科学发展。
所谓五年规划的主线,就是贯穿整个五年规划期的中心任务,也是把各方面任务联结起来的内在逻辑的核心。
“十二五”规划的中心任务和内在逻辑的核心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指导思想到政策导向,到发展目标,到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在确定发展指标的时候,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这些方面唐书记将在后面讲到。
2、长短结合。
五年规划是一个中期的规划,所谓“短”,我们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虽然全球的经济出现了缓慢的复苏,但还是在危机的阴影或者是危机的泥潭中艰难地跋涉,所以我们还要搞好和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的衔接,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
所谓“长”,我们就要围绕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编制“十二五”规划,也就是说经过“十二五”的努力,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所以我们力求在规划中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3、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就是调整需求结构,推动经济发展转向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注重建立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4、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
就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五年规划比较注重增长的话,那么我们这一个五年规划更加突出了民生的保障和改善。
当然,不是说过去“保增长”不应该,因为当时在解决温饱,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经济的增长。
所以过去五年规划中,把“增长”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这是完全必要的。
我们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发展的基础、物质的基础,现在我们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所以在收入分配的问题上、在就业的问题上、在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上,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十二五”规划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
规划纲要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措施最具体。
5、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