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城隍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一【清代】蒲松龄
《聊斋志异》城隍故事探析
《聊斋志异》城隍故事探析作者:武振伟来源:《蒲松龄研究》2016年第04期摘要:城隍信仰是《聊斋志异》城隍故事产生的根源。
在《聊斋志异》城隍故事中,反映出城隍与阳间官员是对应的,既有可以称许赞扬的城隍形象,也有可恨可杀的城隍及其属吏形象。
蒲松龄通过城隍故事,描写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思考。
关键词:聊斋志异;信仰;城隍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城隍是我国民俗信仰中的城市保护神,它随着城市的产生而出现,城隍信仰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者赋》:“京师修官室,浚城隍。
”此处城隍,即是指城池。
《说文解字》:“城,以盛民也。
”“隍,城池也。
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古代建国,范土为城,依城凿池曰隍。
城隍之名,即本于此。
城隍实际上就是城墙和壕沟,保护着城内民众的安全,后来被神化成为护城安民的神灵。
春秋战国时期,地在今河南新郑和商丘的郑、宋两国,均盛行着祭祀城隍活动。
三国时,有了城隍庙的记载。
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出现的民间神祗中,要数城隍最多了,据笔者统计,共有十七则城隍故事,有的故事中城隍并没有出现,而仅是被他人间接道出或是城隍属吏出现。
《聊斋志异》的城隍故事类型比较丰富,表现出城隍的多种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寄托了蒲松龄的深沉思考。
一、《聊斋志异》城隍故事产生与城隍信仰有极大关系自明朝开始,城隍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两次下诏改革城隍制度,诏天下州县立城隍庙,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并严格规定城隍等级,将城隍分为都、府、州、县四级,参照当地官署衙门规模修建城隍庙。
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是一尊神明。
朱元璋认为城隍应管理百姓,并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岁时祭祀。
清朝依然非常重视城隍信仰,城隍神列入了国家祀典中。
清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山川社稷坛庙,文武城隍庙以及乡贤名宦诸祠,皆列于祀典。
”正如李化龙《重修城隍庙碑记》所载,“惟城隍一祠,上自京国,下逮州邑,罔不列之祀典,釐然备举,且剗正前代名号,一以城隍命秩,何深远也?” [1] 558 “在一座城市里,‘城隍老爷’恐怕是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
一部大文章以此开宗明义——说《聊斋志异·考城隍》
中图分 类号 : 0 .1 文献 标识 码 : I 74 9 2 A
在繁复 的《 聊斋志异》 的不同版本 中 , 收录的小说在数 目上 、
卷 次上 、 目排 列 的次 序 上 各 有 不 同 , 有 一 点 , 就 是 ,考 城 篇 但 那 《
隍》 无论是在蒲松龄 的手稿本 中, 还是在后人不同的编辑历史 阶 段中, 它一直都是放在《 聊斋志异》 第一篇的位置上的。 在《 聊斋志异》 的评论史上 , 何垠和但明伦是重要的两家 , 他
《 考城 隍》 说叙 述 的是什 么故 事呢 ? 小
它叙述作 者的姊丈之祖宋焘在病 中梦见被差役唤去参加关
公等神 祗 主持 的考 试 。 考试 的题 目是 “ 人二 人 , 一 有心 无心 ” 宋 焘 。 试 卷 中的 “ 有心 为 善 , 虽善 不 赏 ; 无心 为 恶 , 恶 不 罚” 虽 的话 得 到考 官 的一 致 赞扬 , 于是 被 录用 为 河南某 地 的城 隍 。但 此 时宋 焘 顿 时 明 白这 是死 亡 后 的考 试 , 是 以老母 无人 赡 养 为 由 , 求 放 自己 于 请
2唐 山市广播 电视 大学 , . 河北 唐 山 0 30 ) 600
摘要 : 考城 隍》 聊斋志异》 《 在《 的各种版本 中都处于第一篇 的位
置 , 以说《 斋 志异》 立 言之 旨, 揭 于此 。” 可 聊 的“ 首 而且 , 它不仅 提 供 了早 期《 斋 志异》 聊 创作 动机和 创 作风 格 的范 型 , 为 我们研 究 也 《 斋 志 异》 聊 的美 学 思想 以及 蒲松 龄 的 生 活趣 味 乃 至人 格 精 神提 供 了宝 贵 的资 料 。 关键 词 : 蒲松 龄 ; 斋 志异 ; 城 隍 聊 考
聊斋考城隍文言文翻译
【原文】《聊斋志异·考城隍》余既渡黄河,登济源,有老父携孺子来谒。
问:“君从何来?”余告之曰:“自京师来。
”老父曰:“吾子也,今赴京师考试,愿附载以行。
”余诺之。
既至,老父曰:“吾家在城隍庙旁,明日将谒城隍,可否同行?”余从之。
明日,果往城隍庙。
庙宇巍峨,香烟缭绕。
老父引余至一堂,曰:“此城隍神堂也。
吾子明日将赴阴间考城隍,故先来谒神。
”余问:“考城隍有何事?”老父曰:“阴间亦如阳世,有贤愚善恶之分。
城隍神掌阴间之政,每年选举贤能,以治理阴间。
”余曰:“吾子为何赴考?”老父曰:“吾子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今赴京师考试,望得功名,以光耀门楣。
”明日,老父引余至城隍庙。
庙中钟鼓齐鸣,香烟缭绕。
老父引余至神前,曰:“吾子已到,请城隍神面试。
”城隍神出,端坐神位。
老父引余至神前,曰:“此吾子,明日将赴阴间考城隍。
”城隍神曰:“吾知之。
汝子聪颖好学,明日可入阴间,试为城隍。
”余心甚疑,问:“人死之后,魂魄何往?”城隍神曰:“人死之后,魂魄归于阴间,受阴间审判。
若有罪,则受罚;若有德,则得福。
”余问:“城隍神如何选拔贤能?”城隍神曰:“阴间亦如阳世,有科举制度。
每年举行阴间科举,选拔贤能,以治理阴间。
”余问:“吾子明日赴考,有何准备?”城隍神曰:“汝子素行端正,勤奋好学,明日赴考,只需心怀诚意,以公正之心对待阴间之事,即可成功。
”余拜谢城隍神。
次日,老父引余至阴间。
阴间景象,与阳世大异。
余随老父至一处,曰:“此城隍府也。
吾子明日将在此考试。
”余问:“考试有何内容?”老父曰:“阴间考试,以文章、诗词为主,兼考道德、品行。
”次日,余至城隍府。
府中官员引余至考场。
余奋笔疾书,文思泉涌。
考官阅卷,皆称佳妙。
余遂得城隍之位。
考后,老父引余至城隍庙,拜谢城隍神。
城隍神曰:“汝子有德有才,得城隍之位,乃阴间之幸。
”余拜谢,心悦诚服。
【译文】《聊斋志异·考城隍》我渡过黄河,来到济源,有一位老父亲带着他的儿子来拜访我。
考城隍、尸变---读《聊斋志异》之一
考城隍、尸变---读《聊斋志异》之一【考城隍】故事:有一天,宋公卧床生病。
一个小吏拿着帖子,牵着一匹额上有白毛的马,来拉他去考试。
他走到了一座都城,进入了华丽的王府。
大殿内坐着十几位官员,但宋公只认识关帝。
殿外的屋檐下摆着两张桌子,两个坐墩,桌上放着笔和纸。
已经有一个秀才坐在那里,宋公与这人并肩坐下。
考试的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宋公在文章中写下“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位神人都称赞不已。
神人对宋公说:“河南缺一个城隍神,你很称职。
”宋公才恍然大悟,赶紧叩头,哭着说:“我家有七十多岁的老母,无人奉养。
求大神准我侍奉母亲去世后,再去上任。
”神人查看了宋公母亲的寿命簿,发现她还有九年的阳寿。
念在宋公有孝心,关帝就让张生代理九年,等九年后再叫宋公上任。
接着,关帝神又勉励了秀才几句话,两个考生叩头下殿。
秀才与宋公作别,自称是长山县人,姓张。
宋公到了家,像是做了一个梦醒来。
那时,他已死了三天。
他母亲听见棺材中有呻吟声,就打开棺材,发现他已醒了过来。
后来,宋公到长山县打听,果然有个姓张的秀才在当天死去。
九年后,宋公的母亲去世。
宋公料理完了丧事,洗了个澡,穿上新衣服,进屋就死了。
简评:宋公的仁心换得做城隍的机会,孝心又使他多了九年的阳寿。
神人既有原则,又灵活变通。
整篇故事主旨是提倡行善。
【尸变】故事:阳信县某老翁父子开了一个路边小店,供过往的人们住宿。
一天晚上,四个车夫来投店住宿。
但店里已住满了人,车夫还是坚持要住下,只求随便一间小屋即可。
当时,老翁的儿媳刚死,尸体停在一间小屋里,儿子出门买棺材还没回来。
老翁就把车夫们领到这间小屋住下。
屋内的桌上有盏昏暗的油灯,桌后的帐子里用纸被子盖着死者。
他们四人一路奔波疲劳,很快就在大通铺上睡着了。
有一个人没有睡熟,忽听见灵床上嚓嚓有声响,睁眼一看,就见女尸掀开被子起来。
女尸下床后,慢慢地进了他们的住室,俯身对着每人吹了三口气。
这车夫吓得不得了,偷偷将被子蒙住头,连气也不敢喘。
考城隍
主题
它是一篇宣扬仁孝之德的寓言故事。
细节赏析
文章记叙了宋焘考取城隍一职的事情。宋焘卧病在床,被官差叫去参加考试。接下来作者用虚幻之笔,重点写了阴间众神面试宋焘的场面。考试场面怪诞而庄严:宫殿雄伟华丽,考官有十几位官员,考生只有宋焘及长山张秀才。考试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八个字。宋焘很有才学,对社会问题有独道见解。他对考题精辟地解释为:“有心做善事,虽善不奖赏;无心作坏事,虽恶不惩罚。”,受到了诸神的传赞不已。宋焘认为,对善恶要从人的动机上判定,而不以效果作为判定的惟一标准。从实际出发,对善恶的后果作具体分析,然后赏罚分明,论功行赏。这是做官的基本条件。这两句,既表明了宋焘具备了当官的必要条件,有赏罚分明的才干,又包含有对封建社会善恶不分,黑白不明的抨击,同时也暗含着宋焘因久试不第而郁结在胸中的积怨。
宋老先生自己记有小传,可惜战乱后没有保存下来,这只不过是个大概吧。
编辑本段意译
本朝生员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可取得廪生名义,官府月给廪膳,并负具保应考童生无冒名顶替及匿丧等弊之职。——宋焘先生生前即为本地廪生。那一日,宋公骤染怪疾,顿觉心力交瘁,恹恹若绝。迷迷糊糊间,看见一个役卒模样的人牵着一匹白颠马送来一纸牒文,道:“宋先生,且随我赴考场应试。”宋公接下,一面浏览一面说:“考期尚远,主考大人也未到任,怎么忽然的就要考试了?”那人听了也不言语,只顾催促着赶紧动身。宋公无法,只好勉强带病骑马随他而去。
宋公原本留下了一份亲笔记录的小传,只可惜后经战乱早已散佚,此文乃撮要转述。
编辑本段作者
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考城隍》考释
《考城隍》考释作者:蔡斌王光福来源:《蒲松龄研究》2015年第02期摘要:《考城隍》是《聊斋志异》第一篇,《孙九鼎》是《夷坚志》第一篇。
这两篇作品有很大的相似性。
另外《考城隍》还和《夷坚志》的其他篇什《城隍门客》、《天台取经》等,有些渊源关系。
在《考城隍》的“有心无心”等问题上,《夷坚志》诸篇和《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阴司业镜》、《业镜与心镜》等篇,也可参相解释。
通过对《夷坚志》诸篇的分析解读,亦能间接考订《聊斋志异》的创作始期。
关键词:考城隍;夷坚志;阅微草堂笔记;有心无心;创作始期中图分类号:I207.419 ; ;文献标识码:A康熙十年辛亥(1671),蒲松龄应同乡孙蕙之聘在江苏宝应县衙帮办文牍,接到山东淄川的家书后感慨顿生,写成《感愤》诗一首,其中有句云:“新闻总入《夷坚志》,斗酒难消磊块愁。
” [1] 58-59此处之“夷坚志”,指南宋洪迈之笔记小说集《夷坚志》,借指作者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自己已届而立之年却一事无成,只落得撇家舍业与人做幕;虽然县衙有酒供自己痛饮,但胸中的磊块不平之愁却难以消除;更好的消愁解闷的方法就是把近日收集到的奇闻异事写进自己的“夷坚志”里,借鬼狐之故事,消自己之块磊。
由此可见,蒲松龄对《夷坚志》不但喜读且十分看重,其《聊斋志异》与《夷坚志》之间,当有极为密切的借鉴、承续关系。
朱一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之《〈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对《聊斋志异》之本事考索颇勤,如《夜叉国》、《小猎犬》、《酒虫》、《大人》、《禽侠》等故事,即指出其本事渊源于《夷坚志》。
但《聊斋志异》之首篇《考城隍》之本事,实亦与《夷坚志》关系密切,惜朱编未曾检出。
兹特为拈出,并联系《阅微草堂笔记》之有关故事,正本疏流,略作考释于下。
一《考城隍》云: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
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
”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
聊斋志异卷一内容概括
聊斋志异卷一内容概括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卷一是《聊斋志异》全书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考城隍》:讲述了一个秀才在阴间考试中高中,被任命为城隍的故事。
2. 《耳中人》:讲述了一个人在梦中听到有人在他耳朵里说话,最终发现是一只老鼠在作怪。
3. 《尸变》:讲述了一个人在旅途中住进了一家客栈,晚上遇到了一具女尸复活的恐怖故事。
4. 《喷水》:讲述了一个人在梦中遇到了一个喷水的妖怪,最终发现是一只癞蛤蟆在作怪。
5. 《瞳人语》:讲述了一个人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眼睛会说话的人,最终发现是一只狐狸在作怪。
6. 《画皮》:讲述了一个恶鬼披上美女的人皮,欺骗男人并杀害他们的故事。
7. 《山魈》:讲述了一个人在山中遇到了一个山魈,最终被山魈所救的故事。
8. 《咬鬼》:讲述了一个人在梦中遇到了一个恶鬼,最终发现是自己的幻觉。
9. 《捉狐》:讲述了一个人在山中捉到了一只狐狸,最终发现是一只狐狸在作怪。
10. 《荞中怪》:讲述了一个人在荞麦田中遇到了一个妖怪,最终发现是一只老鼠在作怪。
以上是《聊斋志异》卷一的主要内容,这些故事充满了奇幻、恐怖、幽默等元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基于中国民俗文化视角的《聊斋志异·考城隍》要旨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23)02⁃0054⁃08基于中国民俗文化视角的《聊斋志异·考城隍》要旨李志红(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山东淄博255130)摘要:《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其近五百篇故事在不经意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堪称是中国文化的万花筒。
《考城隍》作为《聊斋志异》的开篇第一个故事,有作者的特殊考量。
本文从中国民俗文化的角度解析《考城隍》的主旨要义,小说中的城隍神、关帝,以及小说人物所吟诗中的花和酒,或许表达了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关于民心所向的总基调:希望官府像城隍神一样,判案时能明辨是非善恶,像关帝那样用忠勇仁义守护一方百姓,让百姓生活能幸福美满,花与酒常伴左右,即使有挫折也依然心中有光亮、未来有期许。
关键词:民俗文化;《考城隍》;城隍神;关帝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考城隍》是《聊斋志异》的开卷第一篇。
我们知道,任何一部短篇小说集,选择哪篇小说放在第一篇,作者都是颇费考量的。
斯人已去久矣,我们已经不能清楚地知道,蒲松龄选择《考城隍》作为他费尽心血写成的《聊斋志异》第一篇,到底是基于一种怎样的思考和深意。
接下来,笔者将从中国民俗文化的角收稿日期:2022-11-17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普及应用项目“自媒体助推下聊斋文化的推广普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SKZZ-1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志红(1972-),女,山东淄博人。
硕士,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度,来解读蒲松龄选择《考城隍》置于《聊斋志异》首篇的原因要旨,以就教各位方家。
一、《考城隍》要旨分析梳理关于《考城隍》置于《聊斋志异》首篇,前人有许多揣测:同是清人的何守奇认为:“一部书如许,托始于考城隍,赏善罚淫之旨见矣。
篇内推本仁孝,尤为善之首务。
”[1]3清人但明伦说:“考城隍,寓言也。
《聊斋志异》卷一《考城隍》
《聊斋志异》卷一《考城隍》原文: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
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
”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
公力病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
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
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
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
几上各有笔札。
俄题纸飞下,视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二公文成,呈殿上。
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诸神传赞不已。
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
”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
”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
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
”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
”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
及期当复相召。
”又勉励秀才数语。
二公稽首并下。
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
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
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
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
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
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幩,舆马甚众。
登其堂,一拜而行。
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译文:我姐夫的祖上宋公,名讳是焘字,原是县里的一名廪膳生员。
一天正生病躺着,看见一个衙差带着官府牒文,牵着一匹白色的骏马走来,说:“请去参加会试。
”宋公说:“文宗大人还没有亲临,哪里会这么快就考试?”差人并不说话,只是敦促宋公动身。
聊斋故事—考城隍
聊斋故事—考城隍我姐夫的先祖宋涛,是县里的一名秀才。
一天,他生了疾病卧床在家。
这时,他看见窗外一名官吏拿着文书,牵着一匹额头有白斑的马走了过来。
官吏进入了屋子,朗声说道:“现在请你去参加考试!”宋涛很疑惑的问道:“我最近并没有听闻有主考官过来,怎么却突然要我去参加考试?”官吏不在答话,不停地催促着宋涛赶紧收拾好下车床。
宋涛只得强打起精神从床上爬起,出门上了马而去了。
官吏牵着马在陌生的道路上走了很久。
这时,远远地看到一座金碧辉煌,宏伟壮丽的都城。
随后,宋涛下马跟随着官吏一同进入了城中的官府。
大殿奢华富丽,上面正襟危坐着十多位官员。
宋涛自然都是认识不得的,但只觉得正中一位神似民间供奉的关羽大帝。
大殿下面摆放着两张桌子,两个坐墩。
已经有一个秀才模样的人坐在了末尾,看样子已经等候多时了。
宋涛对他略微点头一笑,坐在了他的前面。
桌子上面放着一套文房四宝,不久,题纸就从大殿上飞落了下来,稳稳地落到了桌子上面。
宋涛朝试卷望去,只见试卷上面写着八个字的题目“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不久后,两人答完题目,差使把题纸呈献了上去。
宋涛的答卷上面有这两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赢得了堂上众多考官们的一致赞赏。
随即,便招宋涛上殿面答。
正中的关羽大帝对他说道:“河南有个地方缺一个城隍,我们觉得凭你的才华足以胜任。
”直到这时,宋涛才幡然醒悟过来,赶忙扣头哭泣的说道:“谢谢大神们对我的赏识,万万不敢推辞。
只是家里年近七十岁老母无人照料,请求让她颐养天年!”大殿上的一位帝王听后,命人查阅宋涛母亲的阳寿。
旁边一名长须的官吏,翻阅着厚厚的册子说道:“还有九年阳寿!”众神犹豫不决时,关羽大帝低声对众神说道:“不妨先让他暂时接印代理九年,以后再让他正式上任。
”众神听后无人再异。
于是,关羽大帝对宋涛说道:“本应现在就该上任,但是,难得你如此孝心。
特旨给你九年假期,到时速速赶去赴任!”随后,众神又对落榜的秀才,勉励鼓舞了一番。
考城隍注释
连肩(1).比肩;并肩。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连肩搭背,络手包头。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考城隍》:“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
”(2).形容数量多。
《梁书·文学传上·锺嵘》:“抱玉者连肩,握珠者踵武。
”(3).方言。
不正派。
《豆棚闲话·虎丘山贾清客联盟》:“老一抄起脚来,把水豁了强舍一脸。
笑道:‘臭连肩花娘,好意特别送个孤老把你,倒弄出多呵水来。
’”宠命释义:加恩特赐的任命。
封建社会中对上司任命的敬辞。
例句:①晋·李密《陈情事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②唐·韩愈《送石处士序》:“无味於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
”③明·唐顺之《杨孺人旌节碑铭》:“宪诣余请曰:‘子其为宪母书墓隧之碑:匪敢曰以嘉惠宪母,其以对天子之宠命而章守臣之不蔽善也,不亦可乎?’”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考城隍》:“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
’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
’”营葬办丧事。
《宋书·谢弘微传》:“东乡君薨……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金史·循吏传·女奚烈守愚》:“父没时年十五,营葬如礼。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考城隍》:“后九年,母果卒。
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
”浣濯1.洗涤。
《太平御览》卷八八五引汉桓谭《新论》:“吕仲子婢死,有女四岁,数来为沐头浣濯。
”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王恭勤备至,浣濯必亲。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结茧》:“若嘉湖产丝成衣,即入水浣濯百馀度,其质尚存。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醒世文》:“遍体泥污难浣濯,受多风寒便生瘟。
”2.指洗过多次的衣服;旧衣。
《新唐书·食货志二》:“是时,因德宗府库之积,颇约费用,天子身服澣濯。
”3.洗雪、清除(耻辱、过恶等)。
《聊斋志异》-蒲松龄-考城隍-注释及译文
考城隍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觅邑廪生气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气牵白颠马来见云:“请赴试。
”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钞"吏不言,但敦促之。
公力疾乘马从去气路甚生疏。
至一城郭,如王者都。
移时入府崩气宫室壮丽。
上坐十馀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气檐下设几、墩各二气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气几上各有笔札气俄题纸飞下。
视之,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二公文成,呈殿上。
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诸神传赞不已。
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气君称其职。
”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气何敢多辞。
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
”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气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气“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气瓜代可也气”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气给假九年。
及期,当复相召。
”又勉励秀才数语。
二公稽首并下气秀才握手,送诸郊野。
自言长山张某气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注释】O讳:名讳。
旧时对尊长不能直称其名,要避讳。
因称其名为"讳"。
@邑廪生:本县廪膳生员。
明洪武二年(1369)始,凡考取入学的生员(习称“秀才”),每人月廪食米六斗,以补助其生活。
后生员名额增多,成化年间改为定额内者食廪,称廪腊生员,省称廪生;增额者为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省称增生和附生。
清沿明制,廪生月供廪侁银四两,增生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可依次升廪生,称补廪。
参见《明史·选举志》、《清史稿·选举志》。
@牒:古代官府往来文件,公文。
@白颠马:白额马。
颠,额端。
《诗·秦风·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
”朱熹注:“白颠,额有白毛,今谓之的颜。
”@文宗:原指文章宗匠,即众人所宗仰的文章大家。
《后汉书·崔驸传》:"崔为文宗,世禅雕龙。
“清代用以敬称省级的学官提督学政,简称“提学”、“学政"。
论《考城隍》对于《聊斋志异》的意义
论《考城隍》对于《聊斋志异》的意义《考城隍》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小说,是其代表作《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闻名遐迩的短篇小说集,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灵异传说和鬼怪故事。
而《考城隍》作为其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意义,对于《聊斋志异》的整体意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故事以唐代为背景,讲述了一对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城隍神的救赎之恩。
在这个故事里,城隍神以人的形象出现,为恋人之间的误会和冤情化解了纠纷。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结构严谨,寓意深刻。
《考城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神观念。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认为鬼神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隍神更是受到人们崇拜和供奉。
在这个故事中,城隍神以人的形象出现,以解救恋人之间的纠葛,化解恩怨情仇。
这呼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神”的观念,也体现了人们对于鬼神的信仰和依赖。
《考城隍》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将传统的鬼神观念融入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考城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在这个故事中,男女之间的纠葛和误会,最终都在城隍神的救助下得到了化解。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倡对于情感的真诚和忠贞,同时也强调了宽恕和原谅的重要性。
通过城隍神的化解恩怨,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伦理道德观念的思考和赞美之情,也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情感和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考城隍》也对于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进行了深刻的诠释。
在这个故事中,男女之间的矛盾和纠葛,城隍神的出现是为了解救他们,化解他们之间的误会。
这让人们对于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人们对于城隍神的出现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种对于人性的诠释和思考在《考城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于人性的深刻探讨和思考。
《考城隍》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日常生活中琐碎事物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故事中,城隍神以人的形象出现,与恋人之间的恩怨纠葛相互交织。
这种对于日常生活中琐碎事物的关注和描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
聊斋志异第一篇-考城隍,秀才侍奉完母亲躺进棺材慨然赴死
聊斋志异第一篇-考城隍,秀才侍奉完母亲躺进棺材慨然赴死
有一个姓宋的秀才,为人品行端正,受人敬仰。
有一次病了,睡的昏昏沉沉,眼前来了一个官差牵着一匹马要他赴京城赶考。
一听到要考试,秀才瞬间来了精神,跟着一起去了。
到了考试地点,发现考官一个个庄严肃穆,关公也在其中。
考生只有他和另一个秀才。
考完后,考官觉得宋秀才技高一筹,决定让他管理城隍庙。
一听到要管理城隍庙,宋秀才这才意识到自己挂了。
于是跟考官说:我老母亲还健在,能不能等我尽完孝再来赴任?
考官们一查他母亲的生死簿,发现还有九年阳寿。
这个时候关公开口了,说让另一个考生先管理城隍庙九年,等宋秀才尽完孝,再来接替。
宋秀才千恩万谢。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棺材里。
九年后,老母亲去世,办完葬礼,宋秀才躺在实现准备好的棺材里,很安静的去世了。
现在的父母是最操心的,为孩子的成长教育操碎了心,但是很奇怪,孩子对父母的孝顺反而不如以前那些年代。
前段时间一个师弟母亲做手术,他请假回家照顾了一个星期,我很触动。
论《考城隍》对于《聊斋志异》的意义
论《考城隍》对于《聊斋志异》的意义《考城隍》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的一篇奇幻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中。
本文主要讨论《考城隍》这篇小说对于《聊斋志异》的意义。
首先,该小说是《聊斋志异》中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较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位富家少爷狄如山被强盗劫走后,妻子和妾室二人为救夫而先后前往城隍庙祈求保佑。
在听到二人的哭诉后,城隍变成饱经风霜的老者,引导她们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
最终,狄如山被救回,城隍也恢复原状。
通过这个故事,蒲松龄以城隍的形象传达了忠诚、慈悲和公义这些中华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同时,他还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富贵人家乱伦的丑恶风气,并呼吁人们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其次,该小说体现了蒲松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
蒲松龄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被誉为“瓷器小说”的创始人。
他深谙儒家、道家、佛教、民间信仰等各种文化体系,将其融合于小说创作中,为其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在《考城隍》中,他通过城隍的传说将民间信仰与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正义、仁爱和奉献精神。
此外,蒲松龄又通过小说叙述的语言、段落、形象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展现了他熟练的文学技能和成熟的艺术特色。
最后,该小说成为了《聊斋志异》中一个重要的篇章。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作品,收录了许多值得品味和深入探讨的奇幻故事。
其中,每个故事都富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道德、信仰等方面的深刻探讨和思考。
而《考城隍》作为其中的一篇,不仅丰富了这部小说的内涵和外延,还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积淀。
综上所述,蒲松龄的《考城隍》在《聊斋志异》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考城隍》对于《聊斋志异》的意义
论《考城隍》对于《聊斋志异》的意义
《考城隍》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小说。
该故事通过描述一个考
生在城隍庙前为自己的前程祈福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荒谬,以及对于命运和前途
的思考。
该作品对于《聊斋志异》的意义在于凸显了其中的社会寓意和思想内涵。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人。
他对前途充满了期待和希望,为
了能够在考试中成功,他决定在城隍庙前祈福。
在他一再恳求城隍保佑的时候,却发生了
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城隍庙中的神像竟然向他叹气,并告诉他要重新祈祷才能成功。
这一幕的发生完全打破了人们对神明的幻想,揭示了他们只是一种虚构的存在,无法真正
干涉人类的命运。
通过这个故事,蒲松龄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迷信。
封建社会中,科举考试是获取官职
的唯一途径,很多人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会去拜祭城隍希望能够得到保佑。
城
隍庙中的神像叹气的情节,暗示了封建社会中聚敛财富,以及对于官员的腐败现象。
同时
也暗示了人们对神明的迷信,这种迷信并不能真正地改变人们的命运。
《考城隍》对于《聊斋志异》的意义还在于对于命运和前途的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
蒲松龄通过城隍庙神像的叹气暗示了人的命运是无法被干涉的,无论祈祷还是其他的行为
都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这对于封建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颠覆,因为传统观念中人们
相信能够通过祈祷、拜祭来改变自己的运气。
《考城隍》帮助人们认识到封建社会中的迷
信和无知,从而拒绝幻想,更加客观地面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论《考城隍》对于《聊斋志异》的意义
论《考城隍》对于《聊斋志异》的意义《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奇幻小说集,其中收录了许多神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和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想象与追求。
而在这部经典之作中,有一篇名为《考城隍》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承载了作者对城隍的敬仰,也展现了作者对城隍信仰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从《考城隍》对《聊斋志异》的意义进行探讨,分析这个故事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考城隍》这个故事的内容。
在故事中,主人公周云已经去世多年,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入土为安,成为了鬼魂,无法超生。
他意外得知城隍推行公事时会看着一切凡间大小事,为了让他可以超生,他便假装需要“考城隍”,通过无数方法在城隍面前取悦,使城隍不敢轻易责罚他。
最终,周云果然得以转世。
故事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了城隍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通过周云的聪明才智和城隍的善良宽厚,展现了作者对城隍的敬仰之情。
整个故事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表现了蒲松龄对城隍信仰的深刻理解。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考城隍》这个故事承载了蒲松龄对于城隍信仰的敬畏和理解,反映了当时民间对于城隍信仰的特点和内容。
城隍作为中国传统信仰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一直以来都在民间信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城隍被视为守护城市社会治安的神明,人们常常祈求他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也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供奉和崇拜他。
而《考城隍》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城隍在民间信仰中的形象和地位,使得这种民间信仰得以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从人性审视的角度来看,《考城隍》这个故事不仅是对城隍信仰的呈现,也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在故事中,主人公周云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通过种种“奇技淫巧”取悦了城隍,最终达成了自己的愿望。
这种以聪明才智蒙骗神明的行为,既显示了周云的智慧和机灵,也表现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的生存智慧和对自身命运的追求。
与此城隍在故事中展现出宽厚和善良,他对周云的行为宽容包容,最终让他得以超生。
[赏析聊斋]考城隍
[赏析聊斋]考城隍内容来自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卷一【考城隍】考城隍原文: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1,邑廪生3。
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4,云:“请赴试。
”公言:“文宗未临5,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
公力疾乘马从去6。
路甚生疏。
至一城郭,如王者都。
移时入府廨7,宫室壮丽。
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8。
檐下设几、墩各二9,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10。
几上各有笔札11。
俄题纸飞下。
视之,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二公文成,呈殿上。
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诸神传赞不已。
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
”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12,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
”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13。
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14。
”共筹躇间15,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16,瓜代可也17。
”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18,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
”又勉励秀才数语。
二公稽首并下19。
秀才握手,送诸郊野。
自言长山张某20。
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公既骑,乃别而去。
及抵里,豁若梦寤21。
时卒已三日。
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
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
后九年,母果卒。
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
其岳家居城中西门内,忽见公镂膺朱幩22,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
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
奔讯乡中,则已殁矣。
原文注释1.城隍: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
相传《礼记·郊特牲》中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
三国之后即有的地方祀城隍神,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普遍奉祀,一般称为某府某县城隍之神,视之如同人间的郡县长官。
2.讳:旧时对帝王尊长不直称其名,叫避讳;因称其名为“讳”。
3.廪(lǐn):官方供给(粮食)。
生:秀才。
聊斋志异中的民间故事
聊斋志异中的民间故事《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那你知道聊斋志异中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聊斋志异中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聊斋志异中的民间故事:考城隍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
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
”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
公力病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
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
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
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
几上各有笔札。
俄题纸飞下,视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二公文成,呈殿上。
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诸神传赞不已。
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
”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
”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
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
”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
”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
及期当复相召。
”又勉励秀才数语。
二公稽首并下。
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
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
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
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
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
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幩,舆马甚众。
登其堂,一拜而行。
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
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聊斋志异中的民间故事:林四娘青州道陈公宝钥,闽人。
夜独坐,有女子搴帏入,视之不识,而艳绝,长袖宫装。
笑云:“清夜兀坐,得勿寂耶?”公惊问何人,曰:“妾家不远,近在西邻。
”公意其鬼,而心好之。
捉袂挽坐,谈词风雅,大悦。
拥之不甚抗拒,顾曰:“他无人耶?”公急阖户,曰:“无。
”促其缓裳,意殊羞怯,公代为之殷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 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 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 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 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 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 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 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试的名目有“岁考”、“科考”两种。 • 6.力疾:强支病体。此据青柯亭刻本,原作“力病”。 • 7.廨(xiè):古代对官府衙门的通称。 • 8.关壮缪(miào):指关羽(?— 219年),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县西南)人。三国时蜀汉大将。死后追谥壮缪侯。 • 9.几:长方形的小桌子。墩:一种低矮无腿的坐具。 • 10.连肩:肩靠肩,此指并排而坐。 • 11.笔札(zhá):犹笔、纸。札,古时供书写用的薄木简。 • 12.辱膺(yīng)宠命:为旧时接受任命或命令时表示感激之词。辱,犹言承蒙。膺,受。宠命, 恩赐的任命。 • 13.稽母寿籍:查看记载其母寿限的簿籍。稽,查。寿籍,迷信传说中阴世记载人们寿限的簿册,即所谓“生死簿”。 • 14.阳算:寿算,活在阳世的年数。 • 15.筹躇:犹豫不决。筹,通“踌”。 • 16.摄篆:代掌印信,指代理官职。摄,代理。篆,旧时印信刻以篆文,因代指官印。 • 17.瓜代:及瓜而代的省词。原意为至来年食瓜季节使人替代。《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
• 秀才握着宋公手送到郊外,自己介绍说是长山县人,姓张,还给宋公作送别诗一首。原文都忘记了,只 记得有这样的句子:“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宋公便上马作别而回。宋公到了家,像是 做了一个梦醒来,那时他已死了三天了。他母亲听见棺材中有呻吟声,打开棺材见他醒了过来,就把他 扶出来,呆了半天才会说话。后来到长山县打听,果然有个姓张的秀才在这一天死去。九年后,宋公的 母亲果然去世,宋公料理完了丧事,洗了个澡,穿上新衣服,进屋就死了。他的岳父家住城里西门里。 一天,忽然见宋公骑着红缨大马,带着许多车马,到他家拜别。一家人都非常惊疑,不知道他已成了神 人了。急忙跑到宋公家一问,才知道宋公已死了。
‘及瓜而代。’”后因称官员任职期满由他人接任为“瓜代”。这里是接任的意思。 • 18.推仁孝之心:推许其仁孝的心志。推,推许,推重、赞许。 • 19.稽(qǐ)首:伏地叩头,旧时所行的跪拜礼。 • 20.长山:旧县名。辖境为今山东省邹平县东部。 • 21.寤(wù):睡醒。
译文
• 我姐夫的祖父,名叫宋焘,是本县的廪生。有一天,他生病卧床,见一个小官吏,拿着帖子,牵着一匹 白顶门的马来找他,对他说:“请你去考试。”宋公说:“考官还没来,为什么马上就考试?”来的官 吏也不多说,只是催宋公上路。宋公没办法,只好带病骑上马跟他走了。走的这一路很生疏,到了一座 城郭,好像是一个国王的国都。一霎时他就跟那人进入了王府,只见王府内的宫殿非常辉煌华丽。正面 大殿内坐着十几位官员,都不认得是什么人,唯有关帝神他认得。殿外屋檐下摆着两张桌子,两个坐墩, 已经有一个秀才坐在那里,宋公便与这人并肩坐下。桌上分别放着笔和纸。不多时,就发下试题来,一 看上面有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一会儿,两人的文章就作完了,呈交殿上。宋公文章中有 这样的句子:“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位神人传着看完,称赞不已。便传叫 宋公上殿。下令说:“河南缺一个城隍神,你很称职。”宋公听了,才恍然大悟,随即叩头在地,哭着 说:“大神错爱我,叫我去当城隍,不敢推辞。只是我家有老母,七十多岁了,无人奉养,请求大神准 我侍候母亲去世后,再去上任。”正面坐着一位像帝王的人,叫取宋公母亲的寿命簿来查看。一个长着 胡子的官吏捧过簿子来翻看一遍,禀告说:“还有阳寿九年。”诸神都犹豫了,一时拿不出主意,关帝 神说:“不妨先叫张生代理九年吧!”便对宋公说:“本应叫你马上去上任;念你有孝心,给你九年假 期,到时再叫你来。”接着关帝神又勉励了秀才几句话,两个考生便叩头下殿。
赏析
• 《考城隍》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讲述了 主人公宋先生在去世后由神差邀请,考上城隍;但是宋先生以孝敬 母亲为由,恳求在母亲百年之后再赴任;他孝敬母亲的心情感动了 神仙,准许他还魂为母亲尽孝。该篇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孝道的 重视,做为《聊斋志异》通篇首文,作者在文中借书生之手,写出 了自己的善恶观,也通过书生之间互赠的诗句,展现了自己的胸襟, 同时通过故事巧妙的安排,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下的的丑恶氛围。 此篇故事情节由实入虚,由虚返实,再由实归虚,这样就在虚幻的 故事上涂抹上了一层真实性与现实性的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 染力。
• 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注释
• 1.城隍: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相传《礼记·郊特牲》中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三国 之后即有的地方祀城隍神,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普遍奉祀,一般称为某府某县城隍之神,视之如同人间的郡县长官。
• 2.讳:旧时对帝王尊长不直称其名,叫避讳;因称其名为“讳”。 • 3.廪(lǐn):官方供给(粮食)。生:秀才。 • 4.颠:此处指额头。 • 5.文宗:文章宗匠。原指众人所宗仰的文章大家。临:指案临。清制,各省学政在三年任期内依次到本省各地考试生员,称案临。考
•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 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 言。
THANK YOU!
聊斋故事
考城隍 聊斋志异 卷一
清代 蒲松龄
原文
•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1,邑廪生3。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4,云:“请赴 试。”公言:“文宗未临5,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疾乘马从去6。路甚生疏。 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7,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8。 檐下设几、墩各二9,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10。几上各有笔札11。俄题纸飞下。视 之,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 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 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12,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 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13。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 14。”共筹躇间15,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16,瓜代可也17。”乃谓公:“应即赴 任;今推仁孝之心18,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