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基础(第二章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史书):J · 霍金斯《音乐的科学与实践 通史》(5卷本,1776);伯尼《音乐通史》(4 卷本,1776-1789)。 音乐史学观及贡献:霍金斯的文、图、谱方式; 伯尼按时代、乐派、观点的考察历史和音乐娱乐 无害观,打开了音乐史学的人文视野;福克尔明 确提出以“音乐的标准”为撰史的基础等,19世 纪传记学的先驱,并在史料学方面领先于时代。
值得注意的新倾向:
1)史料保存与使用上的变革; 2)研究与实践关系渐趋密切:学术研究者与艺术 表演家的交流增多,史学家热衷于历史研究而疏 于“现代课题”。 3)音乐史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交融以及研究地域的 扩展:(1)学科内部视野的扩展,(2)学科融 合;(3)方法论上的互渗,如结构主义的方法, 人类学的方法,维奥拉倡导的打破地域分界的 “泛音乐史”研究方法等等。
音乐学导论
——历史音乐学
第二章 历史音乐学
第一节 音乐史学
第二节 音乐考古学
第三节 音乐图像学
第一节 音乐史学 一、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与对象 二、音乐史学研究的具体步骤 三、西方音乐史学史 四、中国的音乐史学
第一节 音乐史学
一、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与对象 1、关于范围 音乐史学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研究音乐及与它相 关联的现象的学科,它是音乐学最主要的、中心 的领域。布洛克豪斯:“音乐史研究的对象是音 乐的历史,这一约定俗成的规定迄今为止还从来 没有被音乐史学家严格遵循过,之所以不能这样 做,是因为人们……在讨论历史的联系、各种关 系和条件时,必须考虑到音乐所依据的社会、文 化发展规律,个人在音乐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 且最终还必须与一切社会横向联系结合在一起, 考虑演出的实践和接受的历史。”
三、西方音乐史学史 1、萌芽期——从故事向发展史演变的阶段 (到17世纪为止)
历史学家伯恩海姆的史学理论:史学观的划分, 故事性、教化性和发展性。这一阶段的音乐史学, 可分作三个时期: 1)音乐史的萌芽时期; 2)音乐历史自觉回顾时期; 3)音乐史学的出现。
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史至17世纪初在出现。其标志 三部历史著述: (1)最早的音乐史:莱比锡卡尔维修斯《音乐的技 能训练》中有关音乐史内容的一章——音乐的起 源与进步; (2)普列特留斯的音乐史知识集成《音乐大全》第 1卷(1615); (3)吉尔谢音乐史料集《音乐泛论》(1650)
二、音乐史学研究的具体步骤 1、确定课题(主客观条件、对象、范围等,从目录 入手,了解、熟悉一手、二手资料),如: 《论亨德尔早期歌剧中那波里乐派的影响》 2、史料的发掘与评估(所有相关史料,如:日记、 手稿、乐谱、其他各种资料) 3、风格研究的几个问题 (1)形式分析 (2)内容的解释 (3)在历史进程中对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四、中国的音乐史学
关于中国的音乐的学科划分,西方音乐学界传统 的观点是划归于民族音乐学范畴。 注意:中西音乐史学观念和方法上的不同;西方: 以乐谱为依据,作家、作品问中心;中国:乐谱 较少,综合文献居多。
1、中国音乐的史料状况 总的情况:记录音乐状况的文献多,乐谱少。大 致有三类:文献、乐谱和考古材料。 1)文献史料 中国的历史文献,传统的分类是经、史、子、集 四类。史类中集中了大量的音乐资料。最集中的 是“正史”志书中的“音乐志”“礼乐志”或 “律历志”,多记载个王朝典章制度和音乐沿革 (正史25部)。
2)乐谱与考古材料
(1)乐谱:南朝《碣石调幽兰》(古琴谱,6 世纪,先藏日本);唐敦煌琵琶谱,宋俗字谱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清《九宫大成南北 词宫谱》。 (2)考古材料:出土乐器:曾侯乙墓乐器、马 王堆一号墓琴;壁画:敦煌壁画等;其他如画像 砖、画像石、陶俑、卷画、雕刻等。
2、古代的通史和专史研究
3、音乐史学的成熟期(19世纪)
19世纪上半叶音乐界的新历史主义和出版业的昌 盛推动对音乐史学的研究。体现在四个方面: 1)大型历史文献集编纂:(1)科玛《16-18世纪 教会音乐》(28卷),(2)艾德尔《音乐史作品 系列》(29卷); 2)个人全集编纂:(1)亨德尔(1843-1858年); (2)巴赫(1851-1899年);(3)贝多芬 (1862-1865年);(4)莫差特(1877-1905年); (5)舒伯特(1884-1897年)。 3)传记研究:(1)克利桑德《亨德尔传》 (1858-1867年);(2)塞亚《贝多芬传》 (1866-1879);(3)施皮塔《巴赫传》(18731880);(4)波尔《海顿传》等。
德国(史料集为主):(1)瓦尔特“音乐词典” (史料集,1732);(2)马泰松《登龙门的基础》 (传记,史料集,1740);(3)吉尔伯特《教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音乐论》(2卷本,史料集,1774),《教会音乐 文献集》(3卷本,史料集,1784?);《历史性、 传记性音乐家词典》(2卷本,史书,1790、 1792);福克尔《音乐史通论》(2卷本,史书, 1788、1801)。
其他重要研究著述(四个方面): (1)综合性通史方面:英国《牛津音乐史》(6卷 本,1901-1905);法国孔巴留《音乐史》(3卷 本,1913-1919);贝京《节奏类型学》。 (2)专门史方面:中世纪音乐(贝塞拉、肯利 希);格利戈里圣咏(莫克罗、巴乌列纳格); 拜占廷东方教会音乐史(维列斯);犹太教音乐 史(依迪生)等。 (3)传记研究方面: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 瓦格那等浪漫派作曲家传记研究。 (4)技术理论发展史方面:丹克尔《旋律类型 学》;库尔特《浪漫派的和声基础》,《巴赫的 对位法基础》;沃尔夫《记谱法提要》;萨克斯 《乐器史》等。
二、音乐史学研究的具体步骤
(一)关于音乐史学理论问题 注意两点:一、当前在我国还很薄弱;二、史学 方法没有一个单一的标准,方法不是死的,依据 对象和材料定;三、当今史学发展的新理论。
(二)关于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需考虑三方面问题: (1)确定论文的时代、内容构成和性质。 (2)收集和掌握充分的资料。 (3)关注学术现状。
4)中世纪音乐史研究:(1)贝拉曼《15-16世纪 定量音符和节拍记号》(1858);(2)克斯马凯 尔编《中世纪音乐文书》(1864-1876)。
对19世纪音乐史学有突出贡献的音乐史学家有三 位。他们是:奥地利的基瑟维特、比利时的菲提 斯和奥地利的安布罗斯。他们也是现代意义上的 音乐通史的奠基人。
关于作品的风格
这是个复杂的美学问题。音乐风格的形成,不是 单一的技术成分使然,是由众多因素所决定的。 如个人作品风格,涉及面很广:气质、思想、处 世态度、爱好、民族、宗教等。
(1)形式的分析
影响音乐风格的首先是特定音乐要素的运用:音 高、音色、力度、节奏、速度、调性、动机、主 题、旋律、和声、曲式等等。先各自分析,后综 合分析,同时亦应以旋律史、和声史、风格史等 为参照。
4、20世纪前期
20世纪前期对音乐史学有重要贡献的学者有三位, 他们是H · 里曼、阿德勒和肯彪。 20世纪音乐史学奠基作是H·里曼的5卷本《音乐 史纲要》(1904-1913)。里曼最大的影响是在他 对音乐历史的认识,他提出风格史写作模式,影 响了一个时代的音乐历史书写。 阿德勒《音乐史提要》(2卷,1924)。 肯彪等《音乐学丛书》(第1册《音乐作品的精神 与形式》,1927-1934)。
此外,现有很多著作:廖辅叔《中国音乐史纲》、 沈知白《中国音乐史》、吴钊、刘东升《中国音 乐史略》、李纯一《先秦音乐史》等。日本学者 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岸边成雄《唐代音乐 历史的研究》、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 《东亚乐器考》等。
(2)内容的解释 音乐的内容是什么?本身即是个美学难题。可以 先作二分,与形式相对的,和作品所表达的东西。 从具体作品看,可作三种区分: a.标题音乐(浪漫派); b.无标题音乐; c.同语言结合的音乐。
(3)在历史进程中对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音乐作品都是历史的产物,它的风格是通过比较 显现的,因此应将它们放到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 中一考察和认识。 音乐创作虽是个人行为,但它有历史继承性,无 论形式、内容还是技法。个人不可能完全超脱与 时代之外,不受时代的影响。最具创新性的优秀 作曲家也不是要摆脱一切历史的基础。 另,风格研究,量的研究是一个方面,但质的研 究也是一个不可取代的方面。因为风格的有些东 西很难量化。
2、史料的发掘与评估
关于研究的史料,总起来说包括三类问题: (1)史料发掘。广泛、多方面发掘史料,尤其 新史料,尽可能全面占有史料。 (2)史料类别。一般有三类:乐谱史料与文字 史料,以及音响资料。 (3)史料整理、甄别和评价。整理时注意第一、 第二手史料之别。
3、风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风格指涉作品,其分析在两个方面: (1)音乐作品分析(形式、结构)与解释(内容、 象征); (2)作品风格成因的相关社会文化分析。前者是 从体系音乐学出发的形式分析,属音乐技术理论 范畴,后者从历史角度的文化探讨,属文化风格 史范畴。
最早独立的编年体音乐史书是普林茨《高贵的歌 唱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历史叙述》(1690)。
2、音乐史学的形成期(18世纪)
18世纪欧洲音乐史学的发展,借助于两种学术思 潮的推动,启蒙主义和文献学考证成就了真正意 义上的音乐史学。其中三个重要地区。 法国(史料汇集为特点):具体体现为(1)拉格 涅《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之比较》(音乐批评, 1702);(2)卡菲欧《音乐史稿》(3卷本,史 料集,1756);(3)波尔德《试论古今音乐》 (4卷本,音乐史知识汇集,1770)。
5、最近40年的研究成果及新的倾向 1)资料汇编:亨德尔、巴赫、海顿、莫差特、贝 多芬等大作曲家全集新版本; 2)工具书编撰:《主题总目录》;《名曲事典》 等; 3)百科全书:《音乐的历史与现状》(德国,14 卷,1949-1968,补遗2卷,1973-1979);《新格 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美,20卷,1980)等。 4)通史性著作:美国出版《诺顿音乐史丛书》; 格拉乌斯《西方音乐史》;朗格《西方文化中的 音乐》(1941);德国出版《音乐学手册》;施 奈德《图片音乐史》。
2、关于对象 阿德勒《音乐史的方法》(1919)说,音乐史是: “作曲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它的对象是音 乐作品,包括它们的形成过程,并根据作品的共 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类,研究某些作品区别于其 他作品的独立性,以及音乐家相互影响关系的问 题。” 教材作者的四点补充: 1、“作品前”问题(作曲家、时代与环境) 2、“作品后”问题(演出、传播、接受) 3、史料问题(收集、保存、鉴别与评估) 4、联系的、动态的、实践性的研究
通史: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25史“乐志”, 《通典》《通考》等。 专史:宋朱长文《琴史》,元芝庵《唱论》明王 骥德《曲律》,清徐大椿《乐府传声》,近人王 国维《戏曲考源》《唐宋大曲考》《宋元戏曲考》 等。
3、本世纪的通史性著作 叶伯和《中国音乐史》(1922),首部现代意义 的史书,但内容简单,未产生实际影响; 郑觐文《中国音乐史》(1929)有影响,尤详于 乐器讲述,不足:体例、叙述等问题; 许之衡《中国音乐小史》(1931),主要是专题 研究,研究有深入; 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4),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写于1944,出版于 1952)、《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1980)
音乐史研究三模式
1、作家史。音乐史的划分,不应按它以外的历史时代来划 定,而应根据音乐自身的变迁来划分。([奥]基瑟维特)
作家史
2、整体史。音乐 史应该是包括万象, 兼收并蓄,应该关 注和认识音乐的众 多原理的变迁。 ([比]菲提斯)
整体史
文化史 (精神文化史)
3、文化史。注重音 乐与其造型等姊妹艺 术的联系(关注绘画、 建筑、文学戏剧对音 乐的影响),强调属 于精神活动范畴的音 乐的文化史研究。 ([奥]安布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