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和苔丝的形象比较
《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人物形象分析 苔丝狄蒙娜是怎样的人?
![《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人物形象分析 苔丝狄蒙娜是怎样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1e22c57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e.png)
《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人物形象分析苔丝狄蒙娜是怎样的人?(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人物形象分析苔丝狄蒙娜是怎样的人?【导语】:苔丝狄蒙娜是奥赛罗中的重要人物,关于苔丝狄蒙娜是怎样的人一直受到关注,本店铺来介绍苔丝狄蒙娜人物形象分析。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性主人公的比较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性主人公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5467d260722192e4536f656.png)
心灵深处不息的呼喊——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性主人公——简•爱、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对比钟雪中文083班08321091摘要:“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美文学长廊中,印典娜、安娜、娜拉、埃德娜、弗朗西斯卡、安妮……这些不满于生活现状,勇敢追求自我理想的女性主人公,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占据了人物画廊的显著位置。
乔治·桑、托尔斯泰、易卜生、肖班、沃勒、埃文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家,不约而同地把视角投射于妇女问题,以绚丽多彩的文学之笔,共同描绘了女性世界精神探索的历程。
”关键词:简·爱苔丝安娜·卡列尼娜命运结局女人的历史悠远绵长,人类是以女人为主导地位开始的。
然而,随着男人的作用在人类社会中越来越重要,女人的地位也江河日下。
在封建社会,女人不仅在外面不被重视,就连在家也没什么地位。
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后,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运动开始萌芽。
“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美文学长廊中,印典娜、安娜、娜拉、埃德娜、弗朗西斯卡、安妮……这些不满于生活现状,勇敢追求自我理想的女性主人公,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占据了人物画廊的显著位置。
乔治·桑、托尔斯泰、易卜生、肖班、沃勒、埃文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家,不约而同地把视角投射于妇女问题,以绚丽多彩的文学之笔,共同描绘了女性世界精神探索的历程。
”【1】学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看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仿佛一个个主人公就在我眼前,那么形象、那么生动。
夏洛特·勃朗蒂笔下的简·爱对当时的冷酷无情与不公道的社会的抗议;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正爱情的过程和悲剧性结局……现在我就将简·爱、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在出身、境遇、问题、行动、结局等方面做一下对比。
外国文学35个重要人物形象
![外国文学35个重要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a51d41ea76e58fafab003ac.png)
35个人物形象1堂吉柯德形象:受骑士小说影响脱离现实沉于幻想,这时他是荒诞的梦想家和道德高尚的疯子,当不涉及骑士文学时,他是一个学识渊博,辩才出色思路明晰为理想奋斗的战士,追求自由平等,反封建,行动上百折不挠,闪着人文主义光芒。
2哈姆雷特形象:有崇高理想,目光深刻和社会责任感,但性格内向,过于审慎。
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变得精神忧郁,最由于敌人同归于尽。
3哈姆雷特:悲剧根源外在原因,黑暗势力的强大,内在原因自身的软弱,他是时代的悲剧,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4哈姆雷特:由于和延宕它一旦杀死了国王,就不单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担负起颠倒混乱的政治局势,和国民命运,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的强大,一个人文主义者不可能发动和依靠群众,只会孤军奋战后被恶势力吞没。
5阿巴贡形象6达尔丢夫形象:表里不一的虔诚教士,贪吃贪睡贪色贪财的利用教会行骗的伪君子。
7浮士德形象:积极进取生无所息毅力超人的优秀知识分子,一方面沉迷于名利地位女人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又勇敢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有着灵与肉的冲突。
体现了人类复杂性和探求精神。
8米芾斯托米的辩证关系情欲的化身,淫荡无耻的本性,但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起到推动作用,如使富士德走出书斋生活投身到实践中,鞭笞人贪图安逸使人更努力,并且以一个虚无主义这眼光表现社会邪恶和人的软点,观点精辟嘲讽辛辣,有以毒攻毒之效果。
9堂皇形象:英俊,骄傲,胆大,热情,玩世不恭但不忧郁,没有反抗进取精神。
10埃斯米莱达:真善美的化身,爱自由富有同情心,品格坚贞。
11冉阿让:宽容仁善乐善好施。
12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受西方民族思想启蒙,具人道主义倾向,对现实不满厌倦上流社会的庸俗,但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抑郁,玩世不恭的多余人。
脱离人民有不溶于上流社会的多余人。
13达吉亚娜形象:温柔善良感情丰富,爱自然人民,受启蒙思想,追求独立个性解放,珍视爱情,但无法脱离资产阶级。
14于连形象:复杂矛盾的个人奋斗者,复辟时期小资典型,精力充沛的伪善者,它是革命与复辟的产物。
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4d6cdc49649b6648d747d0.png)
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安娜、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还有哈代《德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虽然他们的经历不一样,可结局都一致。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是一个贵族妇女,她不同于艾玛和苔丝,拥有良好的教养,有是俄国大官僚列宁的妻子,他们俩和儿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不过她的丈夫列宁只醉心于政治,他们两人的年龄差导致沟通上的鸿沟。
安娜不满于自己的丈夫,一趟莫斯科之旅打破了这一切,遇上了渥伦斯基和她人生脱轨的开始。
渥伦斯基对他的热情最终改变了这一切。
安娜拥有着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女性没有的自我意识,她比其它的贵族妇女更具有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她想列宁坦诚她和渥伦斯基的关系,十分大胆,毫无隐瞒。
她是个敢爱敢恨,有着真实感情的女人,为了爱情,她不顾一切,抛夫弃子,追求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去,最后因为无法实现绝望自杀而死。
艾玛和苔丝一样都是农村妇女来的,但是艾玛收到较好的贵族化教育。
由于艾玛天真烂漫,所以包法利的一旦和艾玛的父亲提亲,她便答应了,艾玛渴望脱离在父亲的枯燥日子。
艾玛最初嫁给包法利的时候,尚且有一点点激情,但是时间一久,她就觉得日子开始枯燥无聊。
艾玛充满幻想是从学生时代就表现出来的了,一颗不平津的心注定艾玛是一个无法忍耐寂寞和平凡的女子。
她向往上流社会和各种舞会。
她开始嫌弃自己平凡软弱无能的丈夫,对他越来越烦了。
她开始沉溺于各种美好的幻想,走上了偷情的道路。
越来越爱慕虚荣的她为此花钱越来越大手脚了,经济上入不敷出。
再加上被情夫勒乐的威胁,最终破产了。
最后,钱没了,爱情也没了,绝望之下服毒自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生活的幻想如此强烈的艾玛从一开始嫁给查理就是一个错误,错误的开头注定很难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苔丝是温柔、善良又十分孝顺的农村妇女形象。
虽然十几岁的人,却又一副成熟的身体,但是内心还是十分稚嫩的,略带一点羞涩,在她在认本家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
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
![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2ba7bb312b3169a551a4e7.png)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苔丝悲剧形象分析出身的悲剧在小说的一开始,作者借崇干牧师之口说出女主人公苔丝系英国中古时期赫赫有名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嫡系后裔。
但是她的家族,早在故事展开的六七十年以前就家破人亡了。
而且正像作家在书中所发的感慨那样“诺曼的血统,没有维多利亚王朝的财富作辅助,又算得了什么!”⑴显贵的出身并没有给苔丝带来任何好处,她的悲剧却由此开始了。
苔丝的父亲是一个贫苦的乡下小贩,生性懒惰、一味酗酒且愚昧无知,苔丝的母亲过去是一个挤奶女工,她邋遢迷信、头脑简单。
图慕虚荣的他们都是听凭时代风雨恣意摧残的小人物、可怜虫。
正是这样一对糟糕的父母成为苔丝悲剧的始作俑者。
为了显摆自己所谓的“贵族”身份,为了满足卑微的虚荣心,苔丝的父母妄想通过“认亲”、“联姻”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尽管苔丝厌恶父母的虚伪,鄙视高贵的出身,坚持认为自己是农家的女而,是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但是她是家中的老大,父母的无能使沉重的家庭负担过早的落在她的身上。
她深情的爱恋着她的弟妹们,不忍心看他们受苦。
当家中的那匹赖以生存的老马不幸死去时,苔丝遵从母命极不情愿的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
结果横遭蹂躏。
成了兽欲的牺牲品和礼教的罪人。
后来,她又为了家庭背井离乡,到处瓢泊,历尽沧桑,在山穷水尽之时。
还是为了家庭,重回到亚雷身边。
以自己的肉体换取家人的温饱。
上帝赐给苔丝一个贵妇人的灵魂,让她纤尘不染,超凡脱俗,而现实却给了她一个落魄的出身。
让她无力摆脱尘世间的种种纷扰。
这种 HYPERLINK "/z/Search.e?sp=S%E7%81%B5%E4%B8%8E%E8%82%89&ch =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 \t "_blank" 灵与肉的极度不和谐。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c9e18a959eef8c75ebfb3b7.png)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世界级久负盛名的作家,必定有他足够吸引全世界的独特魅力。
这种魅力定是时代和国界都无法削弱的,正如我在列夫托尔斯泰身上看到了他毕生能引起世界人民共鸣的东西:正直、无私、纯真、善良。
钟爱“U”字人生融人于文,在他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中,我看到了他在塑造小说人物时遵循的一个雷同的轨迹:“U”字型轨迹。
即将小说人物的人物个性和心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都是善而无私的,有追求的上进青年;由于社会环境的逼迫和感染,人性开始走上了一个向下的趋势的路线,出于对社会的无奈更换了以前那种很不入流的“人生哲学”,取而代之的是消极人生理念;最后在丑恶中发现美好的东西,然后麻木已久的心灵重新注入新鲜的血液。
这和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
他认为人的肉和灵是分开的,人是为上帝为灵魂活着的,要爱一切人,这种来自宗教的道德观对他的影响很大,于是他笔下的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战争与和平》)、安娜(《安娜卡列尼娜》)以及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复活》)都走过了这样的“U”字型的人生。
他们曾经在污秽的社会环境中沉沦过,就算他们得到了让人近乎麻木的物质或肉欲上的快感也是人的肉身对这个社会无奈的适应和附和,就算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容光焕发也只是这个狭隘的社会赋予的,而不是出自人性本身的肯定和满足,后来他们在“U”字的最底层发现了人性最初始的美,他们的转变并不是完全否定之前世俗的世界观,而是追求美好,乐于奉献的世界观的激活,充分体现了人性善的本质的部分并没有死去,这种被压制很久的人性战胜多年来人们所奉信的封建社会准则的转变无疑是对社会的控诉和抗争,无论之后的结果怎样,他们都已经在心灵上大获全胜,心目中冷酷、利己的宝座早已被善良和奉献所取代。
三位女性之悲歌_苔丝_爱玛_安娜_自杀_原由探析
![三位女性之悲歌_苔丝_爱玛_安娜_自杀_原由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913c553b3567ec102d8ae0.png)
三位女性之悲歌)))苔丝、爱玛、安娜/自杀0原由探析李朋(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笔者认为苔丝、爱玛、安娜/自杀0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对爱情的绝望是她们自杀的最直接原因;其次,她们自身带着沉重的罪恶感,一方面想从现实环境中逃脱出来,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既定的社会法则;最后,她们都生活在转型时期比较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各种社会因素交织成一张巨网,使她们围困其中而无法动弹。
关键词:苔丝;爱玛;安娜;爱情;罪恶感;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5379(2008)0620146205Three Women.s Elegies)))the Causes for the/Suicide0of Tess,Emma and AnnaLI P eng(School of Liter ature,Southwest U niversit 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 act:This ar ticle explor es t he under lying causes for the suicide commit ted by Tess,Emma and Anna.T he author ar gues that ther e are three main causes.Fir st,love is the most direct cause;secondly,they are heavily burdened with guilt:they want to escape fr om reality but are unable to shake off the existing social nor ms;and f ina lly,they all live in a chaotic social environ2 ment dur ing the restr uctur ing of the society,and various social factor s a re interwoven into a giant network,by which they ar e trapped and ar e unable to move.Key words:T ess;Emma;Anna;love;guilt;social environment英国作家哈代笔下的苔丝、法国作家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都是现实主义文学中非常著名的女性形象。
近10年国内《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近10年国内《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633894c1711cc7931b7165f.png)
近10年国内《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综述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德伯家的苔丝》这本著作问世于1891 年,是哈代现实主义小说继承与发展的优秀范例。
当时英国的批评家威廉·夏普说“: 没有男人和妇女读了《德伯家的苔丝》而不同情的,因此也没有人读了这部小说而不具有宽宏大量的心灵和大慈大悲的精神”, 因此他认为这部小说不仅是哈代最伟大的小说,而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1]。
在中国,《德伯家的苔丝》最早由吕天石在1934 翻译出版,译名为《苔丝姑娘》。
后来,张谷若在1936 年翻译并出版了《德伯家的苔丝》。
二十年代末,李田意发表了中国哈代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哈代评传》。
因时代局限和参考文献的不足,在评《德伯家的苔丝》一书时,仅有数语“: 本书的文字实而不华,本书的结构密而不懈”[2],这是当时有关《德伯家的苔丝》的最早评论。
新中国以后,哈代小说从80 年代起开始走向繁荣。
据王桂琴统计分析,1980 年到2004 年间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论文,总数有129 篇,人物形象分析的有30篇,这些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以苔丝为主要研究对象[3]。
在这些论文中,评论者大都从历史的观点出发,认为苔丝典型地代表着整个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化的过程及其在这个过程中遭受到的悲剧命运。
论及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几乎都是为苔丝的悲剧命运服务,安玑·克莱与亚雷·德伯成为扼杀苔丝的刽子手。
其中,克莱被定性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的反叛者,代表着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亚雷更是被嗤之以鼻,认为是哈代塑造的一个达尔丢夫式人物,集道德与宗教的伪善于一身。
笔者通过梳理近10 年有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发现了不少新的变化,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小说中的人物也不再是简单的阶级符号,呈现出了更加丰满的圆形人物。
一、有关人物形象的论文统计分析笔者整理了2005 到2016 年间有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来源主要以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所检索的论文时间段为2005 年1 月1 日到2016 年4 月1 日,采用的检索方法为:检索栏“全文/《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分组浏览“发表年度”,依次从2005 年到2016 年4 月1 日,排序“主题排序”,再根据主题进行筛选,剔除与研究无关或重复论文,最后“导出/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史人物形象分析
![外国文学史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84782050e2524de4187e90.png)
*简爱形象 * :19 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中的主人公。
“她”和作者同样,身材矮小,相貌平平却个性鲜亮,是一个抗争社会、保护个人尊严、追求独立同样地位的老百姓女子。
她自尊自主,反叛抗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同样,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实意义上的圆满的爱情。
简爱以她个人生活的经历,揭露那个社会的虚伪性,抨击了那个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的残忍性,训诫了那个社会人际关系中钩心斗角的欺诈性。
*达吉雅娜形象 *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达吉雅娜是诗人的“忠实理想”,奥涅金则是他“奇怪的伴侣”普.希金更愿意也更直接地在诗中将达吉雅娜视为自己理想的结晶。
这个女性形象诚然在普希金的生活圈子里有很多生活原型,但她在诗中是更圆满、神圣和单纯的民族精神化身。
她不单显得更加单纯和圣洁,而且也更加深沉和执着。
她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凑近于一个一般俄罗斯妇女对人生的畅快、朴素和忍气吞声的坚毅。
与其说达吉雅娜忠实于她所不爱的丈夫,不如说她忠实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对劫难的态度,达吉雅娜这个人物也拥有“节余人”的色彩,达吉雅娜是觉醒的女性形象的代表,她已经开始了对男权社会的抗争。
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拥有强烈责任心的女性形象,她坚持嫁给别人就要一辈子对他忠诚;也有人认为她的思想还不够进步。
但我认为这些看法都有些偏颇。
其实,达吉雅娜从头至尾都是一个能动的自觉者形象。
她敢爱敢恨,坚决坚决,是一个拥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乞乞科夫的形象 * :(果戈里《死魂灵》)小说的中心人物乞乞科夫是俄国新兴财产阶级的代表,在他身上表现了新兴财产阶级的冷峻和贪心,他一心追求金钱,谋利买卖沉痛料高发今后,又想起购置“死魂灵”牟取暴利的方法。
在售卖“死魂灵”的过程中,充足表现了攀高接贵、见机而作的特点。
对玛尼罗夫大谈友谊,对科罗皤契加大耍威风,对罗士特莱夫的流氓行为拒不就范,对梭巴开维支巧相周旋,对泼留希金诱之以小利。
从这个形象我们能够看到财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本质。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6ebdcf2f90f76c661371a3a.png)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一个纯洁朴实的女人(一)传统美德从小说的副标题就可以看出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一个纯洁的女人并不是所谓的完美无瑕的女人。
首先在古老美丽朴实的村庄里苔丝是一个普通并拥有传统美德的农村女孩。
苔丝是一个吸引众人眼球的充满活力的年轻漂亮女孩。
见过她的人无一不发出本能的称赞。
在加入行走的队伍中,她是个纯洁美丽的姑娘而且她也是唯一一个在一片白色队伍里能以这种引人注目的装饰自夸的。
苔丝的妈妈说苔丝的皮肤就如同公爵夫人的一样。
亚雷也叫她美人并难以自拔地靠近她。
安玑也曾自言自语道“多么纯洁的自然之女啊!”科瑞克说苔丝是他至今所见过的牛奶场里最美丽的牛奶工。
苔丝似乎从来不炫耀她与生俱来的美丽但却由于从她妈妈那继承来的特性遭受了很多苦难。
苔丝是个简单的女孩,她没有父母的那种虚荣心,她所渴望的是一种平静的生活,和其它的乡村女孩一样她也曾有时在心中坚守着一个纯洁神圣的天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太阳让心灵温暖,苍穹的梦想,某些喜爱,某些爱好,或者起码的一些遥远而清晰的期盼。
”在小说的开头,苔丝被告之和尊贵的德伯家族是亲戚,在她的父母为此而自豪之时,她却坚持自己是农民的女儿并表现出对贵族血统的轻蔑。
安玑认为苔丝是上帝创造的梦想中的女孩并称她为阿泰米斯,戴特明和其它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名字。
但苔丝只让他简单地称呼自己苔丝而已。
名字只是名字不能代表什么,这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中也可以看到。
(二)无私奉献苔丝是自然之女,也是自然的化身。
她与自然的统一让她对土地和动物的爱与众不同。
苔丝一直认为她是一个通过自己双手劳动的普通农村女孩。
曾经因为太年轻而无力承受家庭的重担。
当被迫到德伯家去认亲时,她只单纯地认为是去那工作而已。
去牛奶场工作不久,她就说“我现在将要用手挤奶了。
苔丝的勤劳和灵巧的技能使她在牛奶场工作得心应手并成为一位令人满意的挤奶女工。
她与自然的强烈统一使得天气的变化也能反映她的情绪。
苔丝 女性形象分析
![苔丝 女性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587449856a561253d36f25.png)
她是一个娟秀俊俏的姑娘——同有些别的姑娘比起来, 也许不是更俊俏——但是她那生动的艳若牡丹的嘴,加上 一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就为她的容貌和形象增添了动人 之处。她的头发上系一根红色的发带,在一群穿白色衣服 的队伍里,她是唯一能以这种引人注目的装饰而感到自豪的人。
德 伯 家 打 工 。 结 果 她 被 主 人 家 的 儿 子 亚 历 克 德
且 善 恶 分 明 。 由 于 家 境 贫 穷 , 给 与 自 己 同 姓 的
苔 丝 是 个 美 丽 的 乡 村 姑 娘 , 纯 洁 , 善 良 , 又 有
苔
苔丝悲剧的原因:
其一,苔丝的悲剧首先来自社会 其二,不公正的法律制度也是导致苔丝悲剧的一个因素
文章简介:
有书中在安尔自丝吉丝丝伯贵韧
极出,一吉回去向尔离很诱族性
大 的 影 响 。
版 后 , 苔 丝 被 称 为 最 纯 洁 的 人 。 在 当 时 社 会 上
苔 丝 被 警 察 抓 到 , 被 判 了 死 刑 。
《 苔 丝 》 这 本
起 。 这 时 苔 丝 杀 死 了 亚 历 克 。 在 他 们 逃 亡 的 途
· ·
克 莱 尔 。 两 人 相 爱 并 结 婚 。 但 在 新 婚 之 夜 , 苔
家 来 到 一 个 牛 奶 场 工 作 , 遇 到 了 牧 师 的 儿 妇 安
受 鄙 视 。 在 巨 大 的 压 力 下 , 再 加 上 小 孩 夭 折 , 苔
奸 , 并 生 下 了 一 个 私 生 子 。 由 于 这 个 “ 罪 过 ” ,
苔丝的性格特征: 一、善良 二、勇敢 三、矛盾 四、痛苦
《德伯家的苔丝》里的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 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 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她敢 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特有的感 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她 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 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 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 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她一发现自 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雷“德伯。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 高尚的。
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2)
![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2)](https://img.taocdn.com/s3/m/4fda6ae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5.png)
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2)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先知的智慧而他爱她,在她看来,则是一种怜悯,因此她就倾心相委,披肝沥胆。
”(276页)这是多么浓烈、炽热却又卑躬屈膝的爱!在爱情面前,苔丝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
正是这种盲目的、不平等的爱,使苔丝放弃了一个妻子应有的争取的权利,深化了苔丝的悲剧。
在结婚之前,苔丝先给克莱写了一封忏悔信,然后又亲口道述她的“罪”。
而克莱依旧是传统道德的卫道者。
他的“新思想”理所当然的要求苔丝对他过去的放荡行为给予谅解和宽容。
苔丝也的确那样做了。
但她悲惨的过去,却得不到克莱回报式的宽容。
面对克莱无情的抛弃,苔丝没有做丝毫反抗。
相反的,她却说:“我一定像你一个卑微可怜的奴隶一样,绝对的服从你,就是你叫我倒地不起,舍身送命,我也绝不违背你。
”(352页)克莱狠心离去了,苔丝对他的爱却从未削减。
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却唤不回克莱冰冷的心。
灾难重重,使她不得不在社会角色和本性中做出选择。
她开始了对克莱的反抗:“唉!安玑呀,你待我怎么这么狠心呢!我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
我已经把这件事前前后后仔细琢磨了一番,我永远--永远也不能饶恕你!你分明知道我无心害你,但是你为什么老是这样害我呢?你太狠心了,真太狠心了!我只有慢慢把你忘了好啦。
我在你手里,一丁点公道也没得到。
”(495页)怀着对克莱的绝望,她投向了自称撒旦的亚雷的怀抱。
然而她对亚雷的屈服比失去贞洁更屈辱。
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克莱的观念转变了。
但正是他所谓的醒悟,给苔丝带来了真正的悲剧。
冲动的自然性格,摆脱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伦理观念、法律羁绊,略带胆怯却勇于反抗的苔丝践踏了“人间的正义”《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
苔丝与艾德娜形象之比较
![苔丝与艾德娜形象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57c00b969dc5022aaea0095.png)
作家性别 、 国度 的差异 以及个人经历 的不 同 , 使得他们塑造 的女性形象既有相似之处 , 又有明显的差别 ,
本 文对 此 进 行 了分 析 。
[ 关键词 ] 苔丝 ; 艾德娜 ; 女性意识 ; 男权思想
[ 中圈分 类号 ]I0 1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9 4 (09 0 0 1 0 09— 0 2 20 )9— 0 4— 2
第’ 5卷 第 9期
20 0 9年 9月
吉 林 工 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i n T a h r n t u e o n i e rn n e h oo y o r a h e c e s I s t t fE gn ei g a d T c n lg oJ i
w i s i r n e n s x,lc t n a d p ro l x e in e t o wrt r’d fee c si e e o a o n e s na e p re c s i
Ke o d : es E n ; ujc v osi ses p tacy yw r s T s; d a sbet ecnc un s; a i h i o rr
lea r , hc r er et n f o n u jc v o si ses h eat l a a zs i rt e w i aet e c oso me’ sbet ecnc un s.T rc n l e t u h h l f i w S i o ie y
h i iai s a i r n e e t e sm lr e d dfe e c s b t e e t o fmae p oa o it e p c v l e a s ft e i t n we n t e l rt g n s r s e t ey b c u e o h w s i h
外国文学(二)名解简答(附答案)
![外国文学(二)名解简答(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26839e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7.png)
外国⽂学(⼆)名解简答(附答案)外国⽂学(⼆)思考题名词解释:1:⾃然派:19世纪40年代在俄国形成的以果⼽理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学流派,其特征是将批判和讽刺的锋芒对准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真实的批判了农奴社会的⿊暗⾯,关注下层⼈物,描写其贫困和所受的屈辱,反映其不幸命运。
2:多余⼈:19世纪俄国⽂学中⼀类进步贵族知识分⼦的典型,他们受过资产阶级的启蒙,不愿与贵族社会同流合污,但⼜远离⼈民,⽆法摆脱贵族传统的影响,缺乏⽣活⽬的⼜⽆实际⼯作能⼒,最终⼀事⽆成。
3:废奴⽂学:19世纪30年代以后,北⽅兴起的废奴运动中出现的⽂学,以批判美国南⽅的蓄奴制和反映⿊⼈悲惨⽣活为主要内容。
代表作品:斯托夫⼈的《汤姆叔叔的⼩屋》。
4:《⼈间喜剧》:《⼈间喜剧》是巴尔扎克1829年以后⼩说创作的总称,它是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形象化历史。
所谓“⼈间”,指巴尔扎克时代的法国社会,所谓“喜剧”,指这个社会中形形⾊⾊的⼈⽣世相。
巴尔扎克采⽤了“分类整理”和“⼈物再现”两种⽅法,使90多部⼩说成为了⼀个可分可合的艺术整体。
5:威塞克斯⼩说: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说”,它们都以英国西南农村“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描写旧式农村的没落,反应资本主义势⼒对宗法制农村的冲击,对农民的悲惨境况给予深切同情,对平静的乡村⽣活的留念。
如《卡斯特桥市长》6:⼆重⼈格:所谓⼆重⼈格是性格的⼀种精神变态,或⼼理变态。
这种⼈往往分裂成俩个⾃我,性格结构式混乱的,丧失⾃我调节、⾃我控制的能⼒。
这是畸形社会和混乱时代的反映,是社会导致的⼼理变态和⼈性扭曲。
7:⼼灵辩证法:指托尔斯泰创作中的⼼理描写⽅法。
即善于表现⼈物⼼灵的运动,描写⼈物由⼀种情感状态向另⼀种情感状态不断运动、变化的⼼理过程。
⼈物的每⼀个⾏动都有⼼理根据,每⼀个⼼理活动⼜是在⼀定情境的影响下产⽣的,⽽环境的变化⼜通过⼈物的⼼理内容表现出来。
8:社会问题剧:社会问题剧是易⼘⽣开创的现实主义戏剧新形式,他通过典型⼈物和事件,提出现实⽣活中⼈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并加以讨论,⽽在剧本的结尾不做任何直接的结论,以引起⼈们的深思。
《德伯家的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研究
![《德伯家的苔丝》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caf59d82cc58bd63186bde1.png)
恶现 代的城 市 “ 文 明” ,宁愿选 择到 乡下学 习农 业技术 ,
社 会 舆 论 的 强 烈 谴 责 ,她 认 为 自己 是 个 “ 坏 女 人 ” ,有 着
比较 结果是 总结 出文 学作 品的美学价值 及文学 发展具有 规 年后 ,克莱悔恨 ,然而此 时苔 丝却被迫 与仇 人亚雷 同居。 律性 的东西 ,具体包 括类型 学、主题 学、文体 学、跨学科 苔丝将 不幸归咎 于亚雷 ,杀死 亚雷后 自己最 终也被处 以绞 研 究 。 ”[ 1 】 ( P 1 s g ) 平行 研 究又 可 以划分 为 “ 类 比 比较 ”和 刑 。 “ 对 比 比较 ”两类 ,其中 “ 类 比 比较 ”侧重对文 学现象 中
的联 系及 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
一
《 德 伯 家的 苔丝 》与 《 安娜 ・ 卡 列 尼 娜 》 中 的 平 迫和 女 主 人 公 自身 的性 格 悲剧 进 行 阐 释 。 1 . 社 会 传 统 道 德 的 压 迫 。 苔 丝 的 悲 剧 很 大 程 度 上 源 行 比较
、
“ 平 行 研 究 打破 时 间 、空 间 、质 量和 强 度 方面 的 限 于社 会传统道 德对 她的迫 害。1 9 世 纪末 ,虽然资本 主义文
的长篇 小说 ,讲述 了女主人 公苔丝 出生于英 国一个贫苦 的 丝 去 牛奶 厂做 工 ,在 那里 她邂 逅 了克 莱 。不幸 的是 ,克 小贩家庭 ,在父母 的一再要求 下 ,她 到一个富人家 去认本 莱 骨 子 里 旧 的 传 统 道 德 却 成 了 造 成 苔 丝 悲 剧 命 运 的 决 定 家,不幸遭 到年轻 男主人亚雷 的诱奸 ,后来苔丝 与牧师儿 性因素。克莱也曾有过进步的思想,是当时资产阶级知识 主
制 。 这 就 是 说 , 处 在 不 同 时 代 、不 同 地 域 、具 有 不 同地 位 明在 一定程度 上入侵英 国农 村社会 ,带 去了所谓 的 “ 资本 和 影 响 力 的 作 家 和 作 品 都 可 以在 具 有 可 比性 的 前 提 下 ,做 主义 文明 ”,但落 后保 守的封建传统道 德和宗教观念 在偏 平行 研究 。 ”[ 2 ] (  ̄ 1 1 5 2《 德伯家 的苔丝 》和 《 安娜 ・ 卡 列 尼 远 的农村地 区仍然 坚不可摧 。亚雷诱奸苔 丝 ,苔丝沦 为亚 娜 》 是 处 于 不 同 的 国 家 , 同 时 也 拥 有 着 相 异 的 文化 背 景 之 雷 兽 欲 之 下 的牺 牲 品 和 礼 教 的 罪 人 ,遭 周 围 社 会 的唾 弃 , 下 的两 位 作 家 的 作 品 。 从 此 变 成 了一 个 “ 不 洁 ” 的 人 ,为 后 来 一 系 列 的 灾 难 埋 下 《 德 伯 家 的苔 丝 》是 英 国 1 9 世 纪 现 实 主 义 作 家 哈 代 隐 患 , 成 为 苔 丝 一 辈 子 无 法 摆 脱 的 阴影 。孩 子 去 世 后 , 苔
真小人,伪君子——试分析《苔丝》中的两个男性形象
![真小人,伪君子——试分析《苔丝》中的两个男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5fa9b2077c1cfad6185fa737.png)
真小人,伪君子——试分析《苔丝》中的两个男性形象资产阶级阔少亚历克·德伯只是玷污了苔丝的肉体,但安吉尔·克莱尔却完全摧毁了苔丝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真小人亚历克还是伪君子安吉尔都无法改变苔丝悲惨的命运。
标签:真小人;伪君子;苔丝一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
他以浓烈的悲观主义情绪,开创了英国文学的哈代时代,成为”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
他的创作为他在世界文学中安吉尔奠定了不朽的地位,使他成为同莎士比亚(Shakespeare)、狄更斯(Dickens)等世界著名作家齐名的人物,曾被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
1840年6月2日,哈代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Dorset)多切斯特市(Dorchester),他的小说大部分都是以这个地区为背景的。
从1869年至19世纪末近30年间,共创作长篇小说14部、中短篇小说近50篇。
哈代的小说以他所生长生活的英格兰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
其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
属于此类的长篇小说有《绿林荫下》、安吉尔《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
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
《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哈代创作精神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亦称为”威塞克斯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苔丝》描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吉·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
二评论家习惯于批判亚历克。
亚历克·德伯代表着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邪恶势力。
(2) 他和德伯家毫无渊源关系。
外国文学《安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德伯家的苔丝》论述女性悲剧命运
![外国文学《安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德伯家的苔丝》论述女性悲剧命运](https://img.taocdn.com/s3/m/807968d3ad51f01dc281f12f.png)
安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爱玛是法国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婚后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激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爱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但最后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爱玛生活在资产阶级物欲横流,经济繁荣、稳定的社会中,是一个一生浪漫和不断追求浪漫的典型妇女形象。
但现实的社会与她追求的浪漫爱情、性欲、金钱、物质自相矛盾,格格不入。
她厌倦丈夫包法利医生的无聊和呆板,周旋于两个情人之间,最终因债台高筑,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和勤劳的农家姑娘。
她性格刚强有一颗高尚的心灵。
但她的斗争性和反抗性并不彻底的,她认为自己的不幸是命运是安排。
年少时被恶少亚力克奸污,后与青年安琪克莱尔相恋,当家人走投无路之际,委身于亚力克,最终爆发将亚力克杀死,走向了死亡的结局。
苔丝悲剧的内在原因是她的斗争性和反抗性不彻底,她认为自己的不幸是命运是安排,因而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来对待种种不幸,有一种逆来顺受的特点。
外在原因:她的悲剧命运有着明显的社会性质。
这种社会压迫来自资产阶级恶势力和剥削者,也来自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和宗教,苔丝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环境所产生的悲剧。
安娜悲剧的内在原因是她性格的矛盾,她勇敢的追求爱情与幸福,同时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追求个性解放中一直伴随惶恐不安和自怨自艾。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爱玛悲剧的内在原因是她本极富浪漫情怀,沉迷于幻想,她内心空虚在肉欲中沉沦,在物欲中毁灭。
外在原因是畸脱离实际、误人子弟的贵族教育,和庸俗可怕的排进注意社会现实。
这三部作品同时是十九世纪整个欧洲社会的缩影,这是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阶段,整个社会结构并未发生巨大变化,旧道德、旧观念依旧禁锢人的思想,封建残余势力同新兴资本家肆意妄为、无情的欺凌和掠夺底层人民,欧洲社会并没有解决社会不公的问题,革命具有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广大的底层人民依然过着悲惨的生活。
苔丝与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
![苔丝与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4f4957336c1eb91a375d57.png)
苔丝与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陈泰昌 010113101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角,安娜则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角,她们是两个不同国家的“叛逆女”形象,都以飞蛾扑火的勇气追求个性解放和美好爱情,并在绝望中走向死亡,至今仍是文坛上动人的形象,闪耀着光辉。
所以,本文就试着将二者的形象进行对比。
一、相似性苔丝和安娜都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著名女性形象,自身所散发的人格魅力与巨大魄力,使她们成为世界文学画廊里最动人的叛逆者形象,具有相似的特点:追求个性解放,要求人格独立,都把爱情看作生活的全部,为爱而生,为爱而战,直到为爱而死,有着殊归同途的悲剧结局。
爱情从来都是美好而永恒的话题,每个女人都渴望爱情,苔丝和安娜选择“自杀”,最直接的原因都是对爱情的绝望。
失身后的苔丝与克莱相识相爱,新婚之夜却惨遭无情抛弃。
克莱离去后杳无音信,在父亲病逝,房屋到期,一家人没有安身之地的艰难处境中,苔丝再次屈身沦为亚雷的情妇。
命运的安排总是让人难以捉摸,南美经商失败的克莱回心转意,重新站在苔丝眼前,他的忏悔复燃了苔丝心中的爱,苔丝认为亚雷是毁了她爱情和幸福的人,为了证明自己只爱克莱一个人,亲手杀死了亚雷,并坦然走向绞刑架。
天真善良的苔丝在绝望时能举起复仇的尖刀,是以一种极端的“杀他”的方式实现了某中意义上的“自杀”来实现对真爱的诠释。
安娜被束缚在政治婚姻里,面对着冷酷刻薄的卡列宁,过了八年令人窒息的生活。
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的出现像黑暗中的一道火光,点燃了她内心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她就这样并义无反顾地爱上了渥伦斯基,并毅然与家庭和上流社会决裂。
但是渥伦斯基毕竟还是那个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在和安娜在一起不久之后便开始对安娜产生厌倦,并认为她的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逐渐疏远认为安娜成为他政治仕途的阻碍。
终于,视爱情为生活的全部、为了爱情抛夫弃子决裂上流社会的安娜,再一次失去了生活的精神支柱,最终卧轨自杀,以死来证明人格的完整。
《安娜·克里斯蒂》和《德伯家的苔丝》比较谈
![《安娜·克里斯蒂》和《德伯家的苔丝》比较谈](https://img.taocdn.com/s3/m/6f422de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9.png)
摘要: 奥尼尔是否受过哈代的影响,目前尚无法考证,而他的《安娜·克里斯蒂》在展示主人公 悲剧性命运及对悲剧的理解上都确确实实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有着许多相类似的现象:这 两部作品都以同情心理,描写了妇女的不幸的命运;他们都极力展示“人和人同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而且都以悲剧结束。不仅如此,甚至两部 作品的某些场面、细节也很相似。作品的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和苔丝的形象比较
Y01113121 李梦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女性中最具有人性色彩和魅力的形象,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笔下最优秀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追求人格独立,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以悲剧告终的女性典型。
但由于社会及周围人的不同,悲剧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一、相同点
(一)最初对于生活的顺应
安娜和苔丝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在一开始都是逆来顺受的。
安娜生活在上流社会,过着贵族的奢靡生活,对于姑姑安排的包办婚姻,她并没有反抗,而是和卡列宁在一起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
苔丝出生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庭,家境惨淡,她的一生都在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维持家人的温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母亲让她去攀亲的时候她最终也是妥协。
(二)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
在遇到渥伦斯基之前的八年时间,安娜都是在不存在爱情的婚姻里浑浑噩噩的过活的,但在遇到渥伦斯基以后,这样的生活她却再也不能忍受了,安娜的心里荡起了爱的激情,发出了“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的呐喊。
为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婚姻自由,她公然离家出走,和情人渥伦斯基同居,公然挑衅上流社会所谓的道德。
苔丝在被亚雷诱奸之后,毅然地离开亚雷,为了不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她把孩子生下之后默默忍受着来自社会的舆论谴责,等待自己的爱情。
在被安吉尔抛弃后依然觉得安吉尔对的是对的,在最后愤恨交加的刺死了亚雷,都是对爱情的向往所带来的勇敢举动。
(三)悲剧结果的社会因素
安娜生活的环境是男权主义盛行的社会。
贵族阶级的虚伪道德还禁锢着整个社会,妻子欺骗丈夫、丈夫欺骗情况屡见不鲜,只要夫妻维护表面上的“正常”关系就是合乎体统的。
安娜公开自己和情人的关系是向整个上流社会挑战,安娜的敌人是整个上流社会,她必输无疑。
苔丝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英国农村,人们的思想深深的受着传统道德的束缚。
被亚雷诱奸后的苔丝不仅没有受到同情,反而受到了社会的谴责,被视为是不纯洁的人。
处处遭受歧视,以至于都不敢露面,白天还要躲到丛林中去。
(四)爱情生命中的两个男人
安娜和苔丝的爱情旅程中毒出现了两个男人,并且女主人公都是深深的爱着后者而且憎恶着前者,都是为了第二个男人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对于安娜来说,卡列宁是她的婚姻,渥伦斯基才是她的爱情。
对于苔丝来说,亚雷是她爱情的阻碍,安吉尔就是爱情的幻想。
二、不同点
(一)出身、社会地位、家庭背景不同
安娜出身皇室,拥有省长妇人的身份,过着上层社会的贵族生活,所生活的上流社会,只不过是表面的体面,背地里夫妻相互欺骗,人人在外拥有情人,充
斥着肮脏、伪善和腐败、
苔丝的一生是与压迫她的环境和资产阶级伪道德不屈不挠斗争的一生。
出身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资本主义冲击瓦解的饥寒交迫时期,家境惨淡,无法解决最基本的饥饱问题,为了生存,作为长女的苔丝很早就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渴望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一家人的生活。
(二)性格不同
安娜出身皇室,长相出众,容貌姣好,在被人宠爱的环境中长大,性格中不免带有固执武断,唯我独尊的成分,这为安娜的叛逆提供了可能性。
拥有省长夫人的身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卡列宁即使是官僚机器,也可以满足安娜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娜还是红杏出墙,将生活等同于爱情,把渥伦斯基当做私人物品,具有极强的占有欲,安娜执意公开恋情,与上流社会诀别,抛夫弃子,与其贵族血统及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造就的固执、任性、难耐寂寞等消极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个纯洁善良的乡下女孩。
平民的出身、惨淡的家境造就了苔丝淳朴、坚毅、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为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生计去认亲而惨遭失身,之后为了一家人的安身之地再次屈身做情妇。
为了不玷污爱情的贞洁,不顾母亲的劝阻,坚持把自己过去的屈辱告诉安吉尔,惨遭抛弃。
真诚善良、自我牺牲、勇于奉献本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但在苔丝身上,这些优秀的品质却让她过于天真;和幼稚,一味付出、迷失自我,走向了悲剧。
(三)爱情观的不同
安娜公然和情人同居,遭到了上流社会的敌视和制裁,最终失去了一切:名誉、爱情、社会地位。
对于安娜来说爱情就是一切,甚至拥有爱情就是拥有全部。
为了爱情,她抛夫弃子。
对于渥伦斯基更是占有欲极强,在渥伦斯基对她稍有冷淡后,她变得偏执、自私、嫉妒、甚至疯狂,最终以死来结束。
苔丝的爱是具有崇拜性的,在她的眼里,安吉尔就像是神一样存在,可望不可即的那种美好。
苔丝的文化程度不高,把自己放在了爱情里弱势的那一边,是一种依附的存在,在另一半的身上迷失了自我。
过度依赖安吉尔,以至于安吉尔一走,她就像失去了精神支柱。
(四)结局不同
小说中安娜和苔丝都是以死亡告终,看似结局一样,但她们死亡的原因和目的是不一样的。
安娜选择卧轨自杀是用来惩罚渥伦斯基的,惩罚渥伦斯基对爱情的冷淡,对自己的冷淡。
可以说是一种为了爱情而疯狂的报复。
苔丝刺死了亚雷,是因为她认为亚雷是破坏她的幸福和爱情的人,她刺死了亚雷是为了证明自己对爱情的真诚,是为了安吉尔和自己的爱情。
最后是从容不迫的死在绞刑架下。
三、结语
安娜和苔丝都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典型,为了追求爱情,敢于挑战旧的生活方式,追求个性独立解放。
同时她们的爱情悲剧又在警醒读者,爱情不是全部,要保持理智,有独立的思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