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大全(汇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大全(汇总)
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
下面是由编辑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大全(汇总),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大全(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启蒙运动》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破解生命起源之谜》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毛泽东思想》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文学的繁荣》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美术的辉煌》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关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
识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一观点过程与方法:情景分析法、比较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难点:哲学观点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
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一、单元引言简析:1、标题引出“人文主义”概念,展示“蒙娜丽莎”油画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明确人文主义: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狭义地说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2、起源于何时,如何发展的?学生阅读引言,分层。
教师明确:起源于古希腊:由敬畏“神”到关注“人”发展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注重人性,宣扬人性的力量,形成人文主义思潮进一步发展于“启蒙运动”: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
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引入:师生谈话。
1、人文主义思潮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2、由古代希腊你能联想到什么?---------希腊神话。
出示宙斯像------3、说明什么?一方面说明古代希腊人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反映了人们对神的敬畏与崇拜,表达了人们借助神话解释疑惑的愿望。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你知道如何制作一份吸引人的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篇1)教学指导思想:新学期伊始,我校掀开了新的一页,我的人生也随之迈上了新的台阶。
新学期校长报告会上,校长饱满激情的讲话深深震动了我。
“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嘹亮的号角在我心间久久回荡。
秉承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对新学期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这一代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我校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基本情况分析:一、教师自身状况分析:(一)教学优势:在历史教坛执掌教鞭的十几年,不仅使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也锤炼了我精练、准确、具有感染力的课堂风格和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
同时,十年来我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智力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得我初步具备了因人施教的能力,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二)教学劣势:我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适应我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方面有一个过程,需要不断提高和揣二是需要尽快熟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习惯。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在“史韵流香”的论坛上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7份)人民版(教案)
专题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开展历程第一课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学习目标】◎了解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奉献◎了解普朗克提出量子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理解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学习过程】一、经典力学建立.意大利人伽利略奠定经典力学的根底发现:创立自由落体定律;运动的物体不受阻碍,将速度保持不变地持续运动下去;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开展奠定了根底。
.英国的牛顿建立经典力学建立标志: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内容:包括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特点:以实验为根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意义: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正确解释了潮汐的成因。
二、量子论的诞生与开展背景:世纪末,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经典力学无法解释微观粒子运动中的热辐射问题创立:年德国人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辐射像物质一样,由一份份量子构成。
开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影响: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的缺乏;与相对论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根底;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三、爱因斯坦相对论背景:世纪末,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无法解释物理学研究中的新问题。
提出:世纪初德国人爱因斯坦先后提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
内容:狭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和分布状况。
意义:否认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与量子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根底;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本课要旨】、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世纪末世纪初,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
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与很多这方面的史料。
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思想、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第一课中国古代思想1.百家争鸣2.儒家思想3.道家思想4.法家思想第二课中国古代文艺1.诗歌2.绘画3.书法4.戏曲【教学过程】第一课中国古代思想一、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中国古代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百家争鸣有什么了解?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主张什么?二、课堂讲解1.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详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
3.介绍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4.分析法家思想的特点,如法治、权谋等。
三、课堂互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会选择哪种思想作为你的信仰?2.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中国古代文艺一、导入1.利用图片、音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中国古代文艺。
2.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古代诗歌吗?为什么?二、课堂讲解1.讲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唐宋诗词。
2.分析古代绘画的特点,如山水画、人物画等。
3.介绍古代书法的发展,如楷书、草书、行书等。
4.讲解戏曲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三、课堂互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你最喜欢哪种古代文艺形式?为什么?2.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2.深入了解你感兴趣的一种古代文艺形式,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思想、文艺的基本线索,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良好。
但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中国古代思想一、重点难点1.百家争鸣中的各家思想核心及其影响。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由此导入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24份)人民版(优秀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花怒放教课目●知与技术.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点。
.认识孔子、孟子与荀子儒家思想形成和展的重要献。
.百家争形成的原由及当和后代生的重要影响。
.提高学生资料和剖析史的能力。
● 程与方法.看孔子教授学生的画片,认识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点。
.通有关的寓言和成故事来认识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点,增感性。
.采纳比和启式教课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的特点和点。
.学生运用子百家的点来解决,使学生极参加整个思虑程,用“争”来理解争。
●感情度与价在多元的思想中,感觉子百家人思想宝所作出的优秀献,领会人秀思想后代惠千年的影响;感觉先代圣人对于做人、世和立国的智慧。
点和要点●要点春秋国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点。
● 点怎样和理解百家争在当与后代的意和影响。
引入片呈子百家:生互: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渡到百家争的背景知。
学生回百家争的背景,学百家争概略作好。
春秋国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社会政治急的代,也是圣人出的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盛和展的重要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的社会次序,人的天性是什么⋯⋯些,子各派亮出自己的点,各抒己,争,后代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的思想宝。
特是在面同样的社会政治,古代圣人所行的思虑即所得出的答案,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充,互相汲取,不表在同家而不一样派的思想中,也表在不一样家的思想中。
【教提】什么会在春秋国期出思想这样活的场面呢?【生互】必定史期的思想文化,是必定史期的社会的反应,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心。
而后从、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
根来源因:春秋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大革期。
【教提】当出主要学派有哪些?他的代表人是?【生互】(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二)道家老子、庄子(三)法家非子(四)墨家墨子【展现资料】资料一. 子曰:“仁者人。
”. 子曰:“克己复礼仁。
一日克己复礼 , 天下仁焉⋯⋯非礼勿,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国家与社会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好奇和兴趣2. 传授知识- 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3. 深化理解-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探究中国古代社会中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 拓展应用- 组织小组讨论,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魅力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四、教学手段- 讲授- 小组讨论- 小组活动-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批改小组活动作业,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第三节: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一、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二、教学内容-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提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2. 传授知识- 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解读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3. 深化理解-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探究辛亥革命在国际背景下的意义4. 拓展应用-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辛亥革命时期的角色与情境- 设计小组展示,让学生展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四、教学手段- 讲授- 角色扮演- 小组展示-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展示中的表现。
人教版必修三历史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历史教案【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⑵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从孔子引入。
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 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
“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3教案全套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3教案全套人民版课题: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整体感知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形成了新思潮。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
并在政治上进行了实践,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所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任务的重担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教材分析本专题系统讲述了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时期,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思想解放和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西方国家以坚实的政治保障、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唯我独尊”、“天朝上国”的精神支柱受到极大冲。
面对着千年未有之奇变,一些有识之士站在时代的前列,睁眼看世界,深刻反省,寻求救国救民之策,涌现出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时代的弄潮儿,正是这些先进的中国人不懈地的追求推动着近代中国从器物——制度——思想艰难地发展,古老中国在痛苦中渐渐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近代化洪流中去。
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
最新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⑵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从孔子引入。
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 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
“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教案课题: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是人民的主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3.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2. 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革命歌曲和相关影片,引起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兴趣,并带动课堂气氛。
2. 讲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30分钟)通过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40分钟)通过讲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影响。
4. 分组讨论历史问题(4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答所选历史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就不同观点进行辩论。
5.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辩论,总结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梳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本课通过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理性看待历史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顺乎世界之潮流”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的新时代青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能够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提取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历史学科的研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对比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发展的潮流。
2.分组合作,互动交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案例教学,深入剖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进行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发展规律。
7.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8.情感教育,渗透德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9.教学评价,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精品)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精品)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图片呈现诸子百家: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
3.强调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内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近代中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严峻形势及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富强之路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设计一份关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事件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图文并茂,逻辑清晰。
3.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字数在500字左右。
4.结合课本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编排一场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话剧,要求剧情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充分展现历史事件的内涵。
7.跨学科教学,拓宽视野: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
8.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9.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关爱社会的情怀,使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10.评价与反馈,持续改进: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发展演变。
2.掌握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5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2.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2.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2手工业技术的发展2.3商业贸易的繁荣2.4经济政策的演变3.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3.1百家争鸣3.2汉代儒家思想的确立3.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和佛教3.4宋明理学3.5清代的思想启蒙4.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的科技教育4.1科学技术的繁荣4.2教育的发展4.3科技教育的交流与传播5.第五单元:中国古代的艺术5.1书法艺术5.2绘画艺术5.3音乐艺术5.4建筑艺术三、教学过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导入:以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特点。
2.讲解:详细介绍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度等。
3.讨论:分组讨论夏商周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导入:回顾夏商周政治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
2.讲解: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诸侯争霸、变法运动等。
3.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1.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导入:以秦朝统一六国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讲解:详细介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包括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3.讨论: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1.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导入:回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
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科举制对文化影响让学生联系课本资源如“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等,并用辨证的观点从两方面分析,归纳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五、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三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1)先声——韩愈、李翱(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讲授时要启发学生对两派观点进行对比学习,找出其中的异同点。
(一)前一子目要向学生讲明三点: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朱熹的理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本体论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3.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后一子目要求学生掌握: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
2.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用自己的体验对此予以论证。
他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他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讲述: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征(反正统意识产生原因)。
祖父两辈都是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生活在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主张。
从课文中归纳: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指导学生根据思想内容,分析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要求识记:李贽的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思想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第二、三、四子目,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这些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特色。
1.共同点: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
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
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
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2.各自特色:(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①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②主张: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③上述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启蒙精神①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②主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试图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用学问。
(3)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①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②主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
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
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三、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要讲明三点:1.唐甄是清初经世致用的倡导者,著《潜书》。
2.主要思想:(1)最大特点是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他把历代帝王看作贼,反对把帝王神化。
(2)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3.评价(1)一方面,这些大胆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另一方面,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
在他思想深处,仍寄希望于贤明君主。
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四、讲完本节后,要帮助学生搞清楚: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不是儒学的新发展?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
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
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
五、讲完本专题后,要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作简短小结: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2)认识科技发展的双重性作用问题教学建议:1、整体教学思路:由于四大发明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大发明具体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地位以及兴衰原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