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与丝绸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的一部分,是明代官修的百科全书,全书共26卷,收入了当时的各种科学技术知识。
在《天工开物》中,对杭嘉湖丝绸文化有着较为详尽的记载。
杭州、嘉兴、湖州三地是我国南方最著名的丝绸产地,明代时期更是丝绸业的繁荣时期,丝绸文化在这一时期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
下面将从《天工开物》中的部分内容,展现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的特色。
《天工开物》中对丝绸蚕桑的生产技术有着详细的描述。
在《天工开物》中,对蚕桑的养殖、种植和采摘等方面都有着详尽的记载。
明代时期,丝绸蚕桑业的养殖十分兴盛,蚕桑在杭嘉湖一带有着广泛的种植,而杭州更是当时的丝绸重镇之一。
《天工开物》中详细描述了蚕茧的采摘、贮藏和织丝的技术流程,其中对蚕茧的筒子、蟹眼和蚕丝的出丝技术都有着详细的叙述。
这些内容充分展现了明代时期杭嘉湖地区在丝绸蚕桑生产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技术。
《天工开物》中对丝绸织造的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明代时期,丝绸织造业在杭嘉湖一带有着较为繁盛的发展,丝绸织造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天工开物》中对丝绸织造所需的织机、织绫和织丝技术等方面都有着详细的介绍。
在织造技术方面,《天工开物》中提到了员子织、经纬细密、水墨织和刺绣等技术,这些技术都是明代杭嘉湖地区丝绸文化的独特特色。
通过这些技术的介绍,可以感受到明代时期杭嘉湖地区在丝绸织造技术方面的独特魅力。
《天工开物》中对丝绸的染色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在明代时期,丝绸的染色技术是丝绸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丝绸文化的重要特色。
《天工开物》中详细介绍了丝绸的染色方法、染料的选取和染色时所需的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天工开物》中的染色技术记载,可以感受到明代时期丝绸文化在染色技术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技术。
《天工开物》中对丝绸文化的加工和贸易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明代时期,杭嘉湖地区的丝绸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丝绸的加工和贸易也得到了较大的推动。
中国明清丝绸
足踏缫丝车
拔 染
蜡 染
绞 染
明 清 丝 织 品 种
明清丝织品种较前代更多,各地均有较多出 土和传世藏品,如北京定陵出土有织锦165卷, 袍服衣着三百余件,其中有緙丝、刺绣、状花 龙袍等珍品。明代的南京云锦在元代织金锦的 基础上创新出加金“状花”锦缎,成为蜀锦、 宋锦外最为耀眼的新品,从此闻名天下。明清 较有名的丝绸还有织金绫、浙江皓纱、山东绸、 广东莨纱绸、新疆丝毯、漳缎、四川浣花锦缎 等。
中国明清丝绸
明清时期,丝绸生产进一步发展,产区 扩大,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各地丝绸的 民间生产力更加解放,各种丝绸品种的质量和 工艺也有所改进。江浙一带出现了许多生产丝 绸的专业城镇,在全国的地位日益重要,南京 的云锦异军突起,湖丝畅销全国。
南京云锦是一种始于元而 盛于明清的丝织工艺品,它历 史悠久,纹样精美,配色典丽、 织造细致,是纺织品中的集大 成者。南京云锦在元、明、清 王朝皇室御用龙袍、冕服,官 吏士大夫阶层的贵妇衣装,以 及民间宗室,喜庆、婚礼服饰 等应用的范畴里,它是最华贵、 最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妆 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妆花是一种丝织技法,它使用各种彩色的纡子,在织物 上用通经断纬的挖梭技术妆彩来获得。明朝的妆花品种,除 妆花锦缎外,还有很多织法复杂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丝 绒、妆花改机、妆花云布等。 妆花纱是在透明的纱底上,织出五彩加金的花纹, 既淡雅,又富丽。北京定陵出土的妆花纱龙袍,肩上织着五 彩加金的过肩云龙,前后下襟织着五彩加金的潮水云龙,袖 口等处织着五彩加金的云龙,工丽异常。定陵还出土了各色 成匹的妆花锦、妆花缎、妆花绸等,这些高级丝绸都十分精 美。 妆花丝布是用麻、棉纱作地纬和经线、蚕丝作纹纬 线交织而成的。它用纬丝显花,看起来花明地暗。丝布是我 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特产,傣族、壮族、侗族、土家族、瑶族 的妇女们,都善于织制花色优美的丝布。明代还有一种丝、 棉交织的棉锦,在明代经卷的封面中及贵州明代墓葬出土的 文物中,均有发现。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
《天工开物》是明代官员宋慈所著的一本工艺百科全书,在其中记载了丰富的手工艺制造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了明代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和成就。
其中,杭嘉湖一带的丝绸文化在《天工开物》中也有所体现。
在《天工开物》中,对于丝绸的制作工艺和质量要求有详细的描述。
书中记载了当时杭州丝绸制作的工序,包括养蚕、编制、染色、缫丝、织布、印花等环节。
其中,杭州丝绸的生产流程十分复杂,需要花费长时间且需要熟练的技艺。
这也体现了明代时期杭州手工艺制造的发展水平。
此外,书中还有对于丝绸质量的要求。
《天工开物》中提到,优质丝绸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是“光”,即光亮度高,二是“响”,即质地坚韧,摸起来有“响声”。
这一要求说明了明代杭州丝绸制造工艺的精湛和对于品质的严格要求。
作为明代时期的一座商业城市,杭嘉湖地区的丝绸制造和贸易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天工开物》中也详细记载了杭州丝绸的贸易情况,说明了当时杭州丝绸制造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天工开物》反映了明代时期杭州丝绸文化的发展和成就,充分展示了当时的手工艺制造水平和对于品质的严格要求。
同时,也为我们了解明代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小说插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明清小说插图的历史背景、插图风格、插图内容及插图与文本的关系。
文章通过选取《聊斋志异》、《金瓶梅》、《红楼梦》等著名小说,分析其中的插图特点和所表达的意蕴。
同时,还对明清时期插图的制作工艺、插图对读者的引导作用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揭示出插图对于明清时期小说艺术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明清小说、插图、历史背景、风格、内容、制作工艺、引导作用、文化交流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个黄金时段,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说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通过其生动、细致的描写手法,能够表现出人性的多种面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小说插图也成为了明清时期小说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明清小说中的插图,探讨插图在明清时期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插图发展的黄金时期,插图形式多种多样。
明朝时期的《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都有趣味的插图加持。
到了清朝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印刷技术的发展,小说插图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小说插图的多样化也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阅读感受,丰富了阅读体验。
三、插图风格明清小说插图风格在潜移默化中传达了一种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文化、伦理道德和审美风尚。
明清小说插图具有艺术简练、风格纯美的特点,代表作品如《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这些插图既有形式美的追求,也具有语言美的表现,形似所述,形文字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插图内容明清小说插图主要包括人物画、景物画、草书字体、铅印花饰等。
人物画主要描绘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形象,描绘了小说中人物的情感、性格和行为特征等。
而景物画则描绘自然景色和建筑场所,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
草书字体则更贴近文化内核,展现了明清时期的文学和书法水平。
铅印花饰则多用于精装本的插页上,表现出了当时风俗美学的趣味和品味。
明清时期的丝绸文化
明清时期的丝绸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丝绸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在古代,丝绸一直是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而在明清时期,丝绸甚至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丝绸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的文化积淀。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丝绸文化,包括丝绸制作技艺、丝绸在服饰和艺术中的应用、以及丝绸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丝绸制作技艺明清时期的丝绸制作技艺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产丝、缫丝、织绸等环节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许多精湛的技艺。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的女红“针线活”,也是非常重要的丝绸制作技艺之一。
这些针线活包括刺绣、织花、绣花等等,这些技艺往往与服饰和家居用品结合起来。
这些绣花作品尽管数量众多,但质量却非常高,往往能够刻画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图案,给人以美感享受。
丝绸在服饰和艺术中的应用丝绸在明清时期不仅是一种经济和技艺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标识。
华丽的丝绸衣物、华贵的丝绸妆容,都表达了这个时期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
在明清时期,许多人都非常注重服饰的品味,并且喜欢尝试各种新的设计和流行。
丝绸作为一种瑰丽的材料,自然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材料之一。
丝绸不仅在服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在艺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绣花、织锦、绘画等丝绸艺术形式,都是明清时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使用丝绸,达到了更加鲜艳、优美的效果,同时也展现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时代的审美视角和文化气息。
丝绸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丝绸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表明了中国文化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丝绸文化强调各个方面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多元化。
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即“仁义礼智信”,也始终贯穿着丝绸文化这一方面。
在丝绸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更加融合、开放,展现出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和平共处的愿景。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丝绸文化最繁荣、最发达的时期。
丝绸文化在丝绸制作技艺、服饰和艺术中的应用,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2024 届高考历史考前抢分基础知识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一、明清时期阶段特征(1368~1840 年)明清时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
在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大势所趋。
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
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农业上,赋税制度变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化;高产作物引进,缓解人地矛盾。
手工业上,专业化发展:市镇兴起:民营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上,长途贩运;商帮出现,农副产品商品化;白银货币化。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清经略边疆。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使中国日益落后世界发展潮流选官: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摧残了人才。
思想: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体现君主专制的色彩; 儒家思想活跃,明清民主启蒙思想萌芽,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发展: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与近代自然科学。
文化:明清小说(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书法、绘画艺术星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新时期,“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并存。
外交:明清辉煌与社会停滞。
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中西差距拉大;西学东渐带来冲击;受到西方的殖民势力的冲击(台湾)。
民族关系: 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总体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专制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弊端进一步暴露;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强化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社会转型因素进一步发展,但总体已落后于西方。
与丝绸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
与丝绸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丝绸之路上的诗意旅程》一、丝绸的起源与传播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丝绸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早在中国古代,丝绸就以其独特的质地和华美的外观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追溯到公元前27世纪的殷商时期,丝绸已经成为中国皇室贵族的专属服饰。
然而,丝绸的魅力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疆域。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
从中国的长安出发,穿越沙漠、山脉,一直延伸至地中海地区,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沿途的城市和国家,如咸阳、大夏、巴基斯坦、波斯和罗马帝国,都因为丝绸的贸易而繁荣起来。
二、丝绸之路的文学印记1.《丝绸之路上的诗意旅程》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旅行往往伴随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和传说,以诗歌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学印记。
这些诗歌描绘了旅途中的艰辛和危险,也歌颂了丝绸之路上的美景和文化。
2.《沙漠背后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征程并非一帆风顺。
穿越沙漠是最艰难的一段旅程。
《沙漠背后的丝绸之路》这首诗歌描述了旅行者在无边的黄沙中奋力前行的场景。
他们不畏艰险,只为将丝绸和文化带给遥远的西方。
3.《东方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的城市和国家各具特色,每个地方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和故事。
《东方的丝绸之路》这首诗歌以叙事的方式,展示了丝绸之路上的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观。
读者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咸阳、大夏和波斯,感受着这些城市的繁华和多元文化。
三、丝绸之路的情感与记忆1.《丝绸之路的追忆》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的长河中的一段,然而,它的记忆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丝绸之路的追忆》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个老人的回忆,让读者领略到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与美好。
老人的眼神里透露着对过去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盼。
2.《丝绸之路的离别与相聚》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往往是为了贸易、探险或寻找机会而踏上征程。
然而,丝绸之路也见证了无数的离别与相聚。
《丝绸之路的离别与相聚》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商人与他的爱人在丝绸之路上的离别与相聚的故事。
明清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
明清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和纺织业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全面发展和繁荣。
在此期间,中国的丝绸和纺织业不仅抵御了外来侵略,也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明清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
一、明朝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在明朝时期,丝绸和纺织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明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不仅在技术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还在政策上推行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丝绸和纺织业的措施。
明朝时期,中国的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纺纱和织布方面,明代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明朝的绸缎和刺绣产业在当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成为当时著名的“中国制造”。
二、清朝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在清朝时期,丝绸和纺织业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繁荣。
清朝的统治者同样非常重视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极力支持和鼓励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丝绸和纺织业的生产方式也得以完善,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清朝统治者对丝绸和纺织业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中国的丝绸和纺织品在品质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升级。
三、丝绸和纺织业的影响丝绸和纺织业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工业,同时也对全世界的纺织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丝绸和纺织业领域,经历了先进的技术、材料、设计、生产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产生了许多影响和启示。
丝绸和纺织业对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丝绸和纺织业不断地演化和提升,以巨大的贡献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丝绸和纺织业得到全面发展和繁荣的时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支柱,丝绸和纺织业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今天经济的发展中,企业家们要学习丝绸和纺织业的经验,在技术和品质方面不断创新和提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明清两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明清两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明清两朝(1368年-1912年)是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重要时期。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丝绸的主要生产国,并且丝绸制品一直是中国与西方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之一。
明清两朝期间,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海上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发展明代初期,随着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起。
郑和七次远航,开辟了通往南洋诸国的海上贸易通道,将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带到了外部世界。
这一时期,明朝政府开始注重对海上贸易的管理和规范,满足欧洲商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为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明朝政府对海上贸易的大力推动,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发展壮大。
明代中期,丝绸之路开始涉足更远的地域,将中国的商品运往中东和非洲。
这一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并且丝绸制品远销世界各地。
随着贸易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航线之一。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文化影响。
首先,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丝绸产业的繁荣。
中国的丝绸制品以其精美的质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受到了世界各地的欢迎,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
随着丝绸之路的延伸和拓展,中国的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的成就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外来文化也通过海上贸易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还促进了区域间的和平与繁荣。
通过海上贸易,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了互信互利的关系,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海上丝绸之路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地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联系,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
三、明清两朝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明清两朝晚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动荡和政治的封闭,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江南罗绮 天下衣被——范金民《衣被天下——明清江南丝绸史研究》读后
息后 , 指出: “ 万 历 一 朝 前 后 共 加 派 9次 , 加 派
开论述 , 详 细阐释了清代江南与新疆地 区的丝
绸 贸易 情 形 ; 第八 章 重 点描 述 了明 清江 南 丝绸 的工 艺技 术 和 品种 色 彩 。江 南 丝绸 的生 产 、 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易、 地 域特 性 、 区域 互 动 、 国际 交 流 等事 涉 明清 经济 、 文化 与社会 生活 的方 方面 面 , 在该 书 中均 得 到 了充分 展 现 。对 于该 书 的学 术 贡献 , 笔 者 以为 以下若 干方 面尤其 值得 称道 。 第一, 对前 人 未 曾涉及 的重 要 问 题作 出 了 可信 分析 。如 江 南 蚕桑 区的 面 积 , 既往 研 究 几
中国社会 经济史研究
二 。一六年第 四期
江 南 罗绮 天下 衣 被
范金 民《 衣被天下—— 明清江南丝绸史研究》 读后
秦 翠 红
( 南京 晓庄学 院 旅游 与社会 管理 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1 1 7 1 )
[ 中图分类号 ] K 2 4 8
[ 文献标识码 】 E
[ 文章编号 ] 1 0 0 0 - 4 2 2 x ( 2 0 1 6 ) 0 4 - 0 1 0 6 - 0 3
从洪焕椿先生攻读硕士学位 时, 又 以“ 明清苏
州 丝绸 史 ” 为主 题撰 写 学 位论 文 而 广 泛搜 罗资 料, 全 面 了解 研 究 状 况 , 并 就 各 类 丝 织 品 的特 点、 纺织 技 术 等专 门请教 过 南 京 云锦 研 究所 工
程 师 金 文先 生 , 从 而 对 江南 丝 绸 史有 了 比较 系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天工开物》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主持编撰的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巨著。
其中对丝绸文化的介绍尤为详尽,反映了明代杭嘉湖地区丰富的丝绸产业和文化。
明代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繁荣时期,而杭嘉湖地区则是明代丝绸的主要产地和集散地之一。
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对明代丝绸文化做了详细的介绍,从养蚕、纺织、染色到丝绸的加工和贸易,都有较为全面的记录。
通过对《天工开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养蚕开始,明代杭嘉湖地区的丝绸产业就展现出了较为完备的生产链条。
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详细介绍了养蚕的技术和方法,包括蚕的品种、饲养环境、饲养方法等。
明代杭嘉湖地区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桑叶资源为蚕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该地区成为了丝绸产业的重要基地。
纺织和染色是丝绸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明代杭嘉湖地区丝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工开物》中对纺织和染色的介绍颇为详细,包括丝绸的织造工艺、提花技术、染色方法等。
明代的杭嘉湖地区因地处水乡,水资源丰富,纺织和染色工艺得以迅速发展。
当地的丝绸工匠们对纺织和染色技术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得明代的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
丝绸产品的加工和贸易也是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对丝绸产品的加工工艺和贸易流程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包括缫丝、织布、唐宋罗锦等工艺流程,以及丝绸产品的销售渠道、贸易方式等。
明代的杭嘉湖地区以丝绸产品闻名天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从而使得当地的丝绸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天工开物》中还对丝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了重要的论述。
宋应星指出,明代的丝绸文化需要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才能使其在未来得以继续发展。
他提出了一系列保护丝绸文化的措施,包括加强对丝绸工艺的保护、培养丝绸工艺人才、推广丝绸文化等。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当时的丝绸产业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今天的丝绸文化保护提供了借鉴。
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与意义研究
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与意义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条贸易路线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本文将围绕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海上贸易的影响和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海上贸易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一条连接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海上通道,传递了中国的文化和商品,促进了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互动。
清朝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海上贸易的重心,形成了繁荣的海上商贸市场。
二、海上贸易的影响与意义1. 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海上贸易,中国能够出口丝绸、瓷器、茶叶等优质商品,从而获取大量的财富。
同时,外国的商品也进入了中国市场,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2. 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国的艺术、建筑、科学等方面的发展成果通过海上贸易传播到世界各地,进而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文化。
同时,中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融和创新。
3. 技术进步:海上贸易的兴盛促进了中国的航海技术和船舶制造业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使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顶峰,制造出了宏大的宝船。
这些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也为日后中国的海洋事业奠定了基础。
4. 地缘政治影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加强了与东南亚、南亚、东亚等地的联系,同这些地区形成了密切的经贸关系。
这对中国的周边外交有着重大的战略价值,增强了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5. 精神文化价值: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精神财富。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明碰撞的桥梁,各国人民通过这条贸易路线共享了艺术、科学、宗教等方面的成果,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与意义是多方面的。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的出口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但是在明清时期,海外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清时期,中国开始大量出口丝绸和其他商品,海外贸易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
首先,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明代是中国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之一。
从明朝初年到16世纪中叶,明代的海外贸易额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从15世纪起,中国的海外贸易开始与欧洲贸易接触,通过葡萄牙人、荷兰人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贸易商,中国的商品迅速传播到了全球各地。
其次,丝绸在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丝绸是中国的一大名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明清时期,丝绸依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丝绸的出口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额收入,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丝绸成为东方与西方贸易的纽带,使得整个世界重新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通道。
明清时期的丝绸之路不再是单纯的物品交换,更多地涉及到文化、技术和思想的传播。
中国的丝绸技术在丝绸之路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丝绸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承和发展。
此外,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带来了众多宗教、艺术和学术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但是,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欧洲贸易商的介入,中国的丝绸价格开始下降,中国丝绸产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而且,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限制也使得贸易不够顺利。
中国政府对外商的限制和保护主义政策,限制了贸易商的活动,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商品的出口。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海外贸易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
丝绸作为中国的一大出口商品,使得中国文化和技术得到了全球的传播。
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中国的海外贸易在明清时期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关唐宋元明清的书的读后感
有关唐宋元明清的书的读后感《有关唐宋元明清的书的读后感之一》读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书籍,就像是在时光的长河里坐上了一艘晃晃悠悠的小船,顺着岁月的水流,看沿岸的风景不断变换。
唐宋时期,那简直就是文化的“超级大派对”。
唐朝就像一个自信满满的大哥,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大声说:“看我这盛世!”诗歌在这个时候那叫一个火爆。
李白就像个超级网红诗人,他的诗豪放得就像一阵龙卷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想象力,我觉得他可能是个外星人吧,怎么就能想出这么夸张的句子呢?而杜甫呢,就像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老大哥,他写的诗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社会的病痛。
宋朝呢,虽然军事上有点“小弱鸡”,但文化方面可是一点也不含糊。
宋词就像一首首优美的小夜曲。
柳永就像一个多情的歌手,在烟花柳巷里吟唱着那些儿女情长,“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每次读到这,我就仿佛看到两个恋人在分别时哭得稀里哗啦的场景。
苏轼就比较厉害了,他就像一个全能型选手,词写得好,散文也棒,还会做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词写得太感人了,在中秋节的时候,我抬头看着月亮,就感觉苏轼好像穿越时空在跟我对话呢。
元朝呢,我一开始觉得有点陌生。
但是读了相关的书之后,才发现元朝的戏曲那可是相当有特色。
那些戏曲就像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在舞台上演绎着人间百态。
关汉卿就像一个社会的良心,他写的《窦娥冤》,窦娥喊出的那几句冤屈,就像一道道闪电,劈开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明清时期,小说就像洪水一样爆发了。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那就是我的童年偶像。
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就像开了挂一样,我小时候还经常拿着根棍子模仿他呢。
《红楼梦》可就复杂多了,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
我看的时候那叫一个迷糊,那些人物关系复杂得就像一团乱麻。
但是看着看着,又被里面细腻的情感所打动。
读这些关于唐宋元明清的书,我有时候也会想,这些朝代离我们那么远,为什么我们还要去了解呢?也许是因为它们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天工开物》是明代著名的科技著作,作者宋应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在《天工开物》中,他详细记载了明代的许多技术和工艺,其中也包括了有关丝绸的制作和相关文化的内容。
通过阅读《天工开物》,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杭嘉湖地区丝绸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以及当时的丝绸制作工艺和相关技术。
明代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繁荣时期,杭嘉湖地区是当时丝绸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详细地描述了丝绸的制作工艺和相关技术,包括蚕桑的养殖、丝绸的加工和染色等方面。
在当时的杭嘉湖地区,丝绸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成千上万的家庭都从事着与丝绸相关的生产和加工工作。
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对蚕桑的养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他指出,蚕桑是丝绸制作的基础,而丝绸的品质和产量都与蚕桑的养殖技术密切相关。
在杭嘉湖地区,人们以非常严谨的方式养殖蚕桑,包括选择适宜的桑树品种、合理的管理和饲养方法等。
这些都是丝绸制作的重要基础,也为当时丝绸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宋应星还详细记录了丝绸的加工和染色技术。
在明代杭嘉湖地区,人们通过精湛的手工技艺将蚕丝纺织成丝绸布料,然后再进行精细的染色工艺。
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不仅对丝绸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描述,还介绍了当时流行的染色方法和工艺。
这些精湛的技术和工艺使得杭嘉湖地区的丝绸在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绸”。
除了丝绸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外,《天工开物》中还提到了与丝绸相关的一些文化和习俗。
宋应星在书中提及了当时流行的丝绸服饰、丝绸的用途和丝绸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等。
在明代杭嘉湖地区,丝绸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商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人们将丝绸视为高贵、典雅的象征,喜欢将丝绸用于衣物、家居用品等。
通过《天工开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代杭嘉湖地区丝绸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丝绸制作工艺的精湛和技术的丰富使得杭嘉湖地区的丝绸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特别的“地方特产”。
丝绸文化也影响着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使得丝绸成为了当时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天工开物》是明代著名的科技著作,由宋应星撰写,全书共分18卷,收录了明代各种工艺和技术。
其中关于丝绸文化的记载颇为丰富,反映了明代杭嘉湖地区丝绸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将从《天工开物》的记载中探讨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天工开物》中对丝绸的生产过程和技术特点有着详细的描述。
在明代,杭州、嘉兴和湖州地区是中国丝绸的主要产区,这些地方的丝绸工艺在《天工开物》中有着详细的记载。
书中介绍了蚕的饲养、蚕茧的加工、绢纺织等一系列丝绸生产的工艺流程,对于当时的丝绸生产工艺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书中也对浙江的丝绸品质作出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上品”,表明当时杭嘉湖地区的丝绸在技术和品质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天工开物》中还记载了明代丝绸在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明代的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丝绸产业则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手工业之一。
书中记载了丝绸的产量、生产地点、运输方式等信息,反映了丝绸产业在当时的地位和规模。
丝绸也是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书中提到了丝绸的出口情况,说明当时丝绸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丝绸也是当时社会的重要奢侈品,被广泛应用在衣物、家居用品等各个方面。
丝绸的生产和消费对当时的中国经济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天工开物》中还介绍了明代丝绸文化的技术创新和交流。
书中提到了明代丝绸生产中的一些技术创新,如丝绸染色技术的改进、织品装饰的新方法等。
这些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丝绸的品质和附加值,也推动了丝绸产业的发展。
书中还提到了丝绸的交流和传播情况,说明明代的丝绸文化是与外部世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互动的。
这种技术创新和文化交流对于杭嘉湖丝绸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天工开物》中也记录了明代丝绸产业对当地生活和民俗的影响。
书中记载了丝绸的生产和消费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丝绸文化与当地生活的紧密联系。
书中提到了丝绸产业的兴盛为当地经济带来了繁荣,也带动了相关行业和商业的发展。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
《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一部科学著作,是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的代表作之一。
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杭嘉湖丝绸文化作为明代重要的工艺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论述,体现了明代对丝绸工艺的深入研究和推广。
明代杭州、嘉兴、湖州三地是中国最重要的丝绸产地之一,丝绸制作工艺非常发达。
《天工开物》中详细介绍了明代丝绸工艺的各个环节,包括蚕桑养蚕、缫丝、织造等,对丝绸工艺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阐述。
在蚕桑养蚕方面,《天工开物》详细介绍了蚕桑的生态环境、饲养方法以及蚕茧的加工等。
杭嘉湖一带的环境非常适合蚕桑的生长,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合养蚕。
书中还提到了蚕桑的品种和选种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嫁接、防病等技术。
缫丝是丝绸制作的重要环节,是将蚕茧中的丝线进行剥离、整理的过程。
《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缫丝的工具和方法,如缫丝轮、盘管等。
还提到了湖州地区特产的竹丝,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工和使用竹丝进行丝绸织造。
丝绸织造是丝绸工艺的核心环节,也是杭嘉湖地区的特色之一。
《天工开物》中介绍了明代丝绸的织造技术和设备,包括织机、织杼等。
书中还提到了不同的织法和图案,如云锦、斗丝、金丝等,丰富了丝绸制品的种类和品质。
正是因为明代杭嘉湖地区丝绸工艺的发达,使得明代的丝绸制品质量和产量远远超过了其他时期。
丝绸成为明代的重要出口商品,对明代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天工开物》一书中对丝绸工艺的全面阐述和推广,使得丝绸工艺更加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推动了明代丝绸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丝绸——丝绸与中国文学
中国以丝绸为题材的⽂学作品丰富多彩,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直⾄今⽇,有许多⽂⼈墨客均以丝绸为内容赋诗作画。
特别是中国历闻名的唐诗、宋词中,许多名家如李⽩、⽩居易、杜甫、李商隐、王昌龄,以及范成⼤、陆游、苏轼等所作的诗词中,很多是以丝绸为内容或进⾏⽐喻的。
清代康熙皇帝曾命令当时的名画家焦秉贞和名雕刻家朱圭、梅裕凤绘制雕刻《御制耕织图》⾃浴蚕⾄成⾐图23幅,并在每图上题词⼀⾸。
⼜如中国⽂学作品《红楼梦》、《⾦瓶梅》等巨著中也有许多关于丝绸的描述。
还有现代⽂学家茅盾的《春蚕》等等。
现摘引唐代诗⼈⽩居易的两⾸诗。
作为中国⽂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丝绸对⼈们的影响不⽌局限于⼈们⽇常的服饰,中⽂⾥也有⼤量的和丝绸有关的成语:作茧⾃缚蚕⼉吐丝作茧,却把⾃⼰包在⾥⾯,⽐喻⾃⼰束缚⾃⼰。
唐代诗⼈⽩居易曾在《江州赴忠州,⾄江陵已来⾈中⽰舍弟五⼗韵》⼀诗中这样写道:"虎尾忧危切,鸿⽑性命轻;烛蛾谁救护?蚕茧⾃缠萦。
"锦上添花在织锦的底⼦上再添加花纹,⽐喻美上加美。
黄庭坚在《了了庵颂》中云:"⼜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在丝经上"锦上添花"亦指妆花⼯艺。
在彩纬提花的基础上,另⽤⼩梭在织物局部挖织花纹。
锦绣前程锦绣,精致华美的丝织品,前程,是前途。
元代贾仲名《对⽟梳》:"想着咱锦绣前程,⼗分恩爱。
"⽐喻前途象丝绸⼀样的美好。
繁花似锦⾊彩纷繁的鲜花好象华丽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和事物。
⾐锦还乡穿着锦绣的⾐服还乡,即指富贵⽽回到故乡。
锦是古代最珍贵的丝织品,《释名》记载:"锦,⾦也,作之⽤功重,其价如⾦。
"故"⾐锦"常指⼈富贵。
《南史·刘之遴传》中有:"武帝谓⽈:'卿母年德并⾼,放令卿⾐锦还乡,尽荣养之理。
'"⾐锦夜⾏穿着锦绣的⾐服在⿊夜中⾏⾛,喻荣显后不为⼈知。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
从《天工开物》看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天工开物》是明代著名的技术百科全书,涵盖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手工业技术。
在这部巨著中,记载了丰富的丝绸文化,其中杭嘉湖丝绸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是中国丝绸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杭嘉湖地区作为丝绸的重要产地,其丝绸文化更是独具特色。
本文将以《天工开物》为主要资料,探讨明代杭嘉湖丝绸文化的历史背景、丝绸生产技术、丝绸品种、丝绸商贸及丝绸文化的传承等方面,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丰富丝绸文化。
一、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丝绸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初期,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基地就位于江南地区,杭州与嘉兴是当时丝绸产业的中心,而太湖流域(又称杭嘉湖地区)更是丝绸的重要产地之一。
丝绸作为中国的特产,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而且远销国外,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明代的丝绸产业是非常发达的,而杭嘉湖地区更是丝绸经济的重要支柱,丝绸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展。
二、丝绸生产技术在《天工开物》中,对明代丝绸的生产技术有着详细的记载。
明代的丝绸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蚕的饲养、丝绸的加工到染色等各个环节都有了相对完善的工艺。
杭嘉湖地区的丝绸生产以蚕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要流程,这些工艺技术在《天工开物》中都有详细的论述。
杭嘉湖地区因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湿润,适宜养蚕桑田,丝绸产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丝绸生产技术在明代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也为丝绸的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丝绸品种在《天工开物》中,不仅对丝绸的生产技术有着详细的描述,同时也对当时丝绸的品种有所涉及。
据记载,明代的丝绸品种非常丰富,包括绸、缎、罗等各种不同规格的丝绸面料。
而在杭嘉湖地区,以绸、缎的生产为主,其中又以绸最为著名。
生产出的绸、缎面料质地精细,质感柔软,色泽鲜艳,深受人们的喜爱。
杭嘉湖地区的丝绸品种在明代的丝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四、丝绸商贸在明代,丝绸商贸十分发达,而杭嘉湖地区作为丝绸的重要产地,其商贸活动更是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与丝绸自动化1班张彬B09330128一.明清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
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
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
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
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二.丝绸文化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丝绸从那时起,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目前已知的最早丝织物,是出土于距今约4700年良诸文化的遗址。
关于丝绸中国有一个悠远的传说:远古时代,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
黄帝命人将丝织成了绢,以绢缝衣,穿着异常舒服。
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
后世民间崇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黄帝为织丝的机神。
采桑养蚕与制丝织绸,便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基本劳作手段。
中国是家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明丝绸织造以及朱砂染色技术,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我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三.明清小说与丝绸1.《红楼梦》与丝绸据历史考证,曹雪芹祖上曾为清代江宁织造局的世袭织造( 官职名) ,历任六十年之久。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频繁接触到与丝绸相关的服装与饰物、丝绸面料、陈设用品等,其专业知识的精确宽泛,品种的繁多和真实,无不令人惊叹。
曹雪芹向我们生动翔实地展现了清代中后期的丝绸发展状况,浓郁的丝绸文化气息从原著的叙写中可窥见一斑。
《红》中荟萃的丝绸品种不下十几种,虽不全面倒也丰富,现分类粗作整理,并加以解释。
(1)薄型织物纱罗是一种质地轻薄、纱线组织稀疏的丝绸织物,“方孔日纱,椒孔日罗”,古人常以“蝉翼”、“轻烟”来比拟轻薄柔软的纱罗,《红》中称纱罗为“软烟罗”、“霞影纱”。
且听第四十同,贾母由窗纱引发的一番议论:“那个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作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软烟罗:那银红的叫做‘霞影纱’。
”“老祖宗”既是丝绸专家,又是艺术家,诗情画意的描述颇值玩味。
刘姥姥离开贾府之际,收到赠别礼品,其中就有“实地子月白纱”,实地纱是纱中最厚密的,接近于白的浅蓝色厚密纱,用平儿的话说用作衣服里子。
可见,在清代,纱除用作居室饰品,如窗屉、窗纱、灯笼罩子等,还广泛用于服饰。
纱是古代夏季普遍使用的衣料,曾有“衣必华,夏必纱,冬则裘”的说法,但透过《红》中的表述纱在当时多用于内衣或者棉衣夹袄的里子,已经不算是高贵面料了。
要不送与刘姥姥的为什么不选择绫缎而送青纱和茧绸呢?此外,薄型织物还涉及到绢、绫、纨等,绢是一种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适用于作画或装裱之用,四十二回宝钗嘱咐丫鬟向风姐要一块“重绢”,就是用于作画料的。
纨只在二十三回中“水亭处处齐纨动”提到,并且纨是十二钗之一李纨的用字,纨是较细密的白色细绢,团扇以此为料,也兼作夏季衫裙用料。
至于绫,是缎纹组织,像缎比缎薄,在清朝用于服饰面料。
如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丫鬟走来”,又对宝玉的家常穿着这样描述:“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第八回宝玉探望病中的宝钗,而宝钗的穿戴是:“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的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二十一回“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
”二十四回“鸳鸯穿着水红绫袄儿”,二十六回袭人穿着“白绫细折裙”。
再如四十回,贾母见宝钗房内太素净,吩咐拿几件摆设来,其中有一项“白绫帐子”;四十五回,宝玉雨夜访黛玉,匆忙中,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四十六回,鸳鸯的家常穿戴“半新的藕合色的绫袄”。
分析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绫在那时除作普通衣料外,还作褥帐等寝具。
(2)厚型丝绸织物缎类织物在《红》中地位非常突出,出现频率之高,花色品类之丰富,在丝绸织物中当属首位。
缎的质地较厚,由于丝线交织的特殊结构,其中的一面具有平滑光泽的效果,所以在本书中赋予“闪缎”的称谓,极其形象到位。
青缎:青缎是黑色的普通缎料,运用最广泛,是丫鬟媳妇们背心的通用面料,还用作陈设物品,如:青缎靠背引枕、青缎靠背坐垫等。
另外,青缎是制靴的主要面料,据《清稗类钞》载“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缎为之,冬则以建绒”。
如“青缎粉底小朝靴”系宝玉脚蹬的靴子。
妆缎:妆缎亦即妆花缎,是明清以来宫廷专用丝织品,据载是明代南京丝织工人在织锦缎技法基础上,吸收了刻丝的手法,结合运用于提花丝织物的妆彩上,花纹配色极度自由,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妆缎中织有龙蟒纹的,又称蟒缎,据《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载,雍正三年三月十五日内务府奏折中,亦有上用满地风云龙缎、大立蟒缎、妆缎等名目。
《红》中多处引用蟒缎,贾母的屋内陈设有金钱蟒缎靠垫,引枕和大条褥等套具,宝玉身着秋香色立蟒白狐箭袖等。
可见,蟒缎应属高档富贵的服饰用料,绝非普通人家所能享用。
更为有趣的是,二十九回贾母一行人在清虚观打蘸,张道士献符时用“水红蟒缎经袱子”托出符来。
僧道用于包裹经卷的便称“经袱子”,张道士选用大红蟒缎制作的经袱托出物品,表示郑重之意,再次印证了蟒缎在丝织物中不同凡响的地位。
洋缎在书中也屡有出现,“大红洋缎窄裉袄”便是风姐初见黛玉时的上装打扮,大红颜色足见王熙风的热辣性格,洋缎面料体现了她在贾府中的显赫地位。
在第三回中,宝玉穿着“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
洋缎就是倭缎,据《天工开物》记载,倭缎系日本国织造,后漳、泉海滨一带仿造,亦称倭缎,如《大清会典》有记载江宁织造局岁织倭缎六百匹。
倭缎只被贵族服用,与平民无缘。
绸这种厚型织物在《红》中分为宫绸、茧绸、绉绸和洋绉。
宫绸:是宫廷专用绸,工料均极考究。
《清代的苏州织造局志》卷七上载有八庵花宫绸、八庵素宫绸等名目,“花宫绸一匹需工十二日”,可以想象其精工细作,质量的考究了。
茧绸:四十二回刘姥姥所得贾府赠品提到,属低档丝织物。
茧绸产于山东省,在当时以昌邑县所出者质优。
原料为柞蚕丝,丝质粗,但别有风格,大概非常适宜于刘姥姥这样的“粗民”穿用。
宫绸和茧绸不同的档次标志着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服饰文化透露出的社会内涵是非常深刻的。
绉绸:四十二回“贾母穿着青绉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
”绉绸,古称毅( 音h u) ,今称绉,似罗而疏,似纱而密;由于经纬丝线捻向不同,产生自然皱纹,也称洋绉,第六回中,“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第三回中“翡翠撒花洋绉裙”,这两处都是王熙风的服饰。
绉绸通常用来作皮革服饰的面子料。
凡能被贾府风云人物风姐钟爱的面料一定不俗,亦属上等丝绸。
刻丝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多种名称,如《博物要览》作“克丝”,《鸡肋篇》作“刻丝”,《名义考》则称“缂丝”,《格古要记》称“刻色作”,谓其配色如敷彩等,不一而足,名堂纷纭。
刻丝质地厚重,但织法奇巧。
它是以平纹为基础组织,用通经回纬方法织造图案,织品正反面具有相同的艺术效应,花纹和地纹连接处出现明显的断痕,像刀具镂刻一般,效果别具一格。
刻丝盛于宋代,清乾隆时也很流行,并且品质精美,多用于服饰陈设等,属珍贵的丝绸珍品,在《红》中频频出现,由此可窥其盛况。
王熙风似乎特别青睐刻丝衣装,如“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石青刻丝灰鼠披风”、“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
王夫人穿旧送与袭人的一件“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
其他如大红缎子缂丝围屏等上等饰具。
其实,清代的丝绸名目林林总总,多达百种,从《红》中总结的丝绸点滴,基本反映了清代丝绸发展状况。
2.西游记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另有以此为背景的电视剧、音乐、游戏等等。
在古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带,就流传着许多关于唐僧取经的民间故事。
其中一部分故事基于玄奖取经的真人真事而又作了传奇化处理,另一部分故事则有可能是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后、《西游记》问世前出现的。
我们认为这类故事是《西游记》部分情节的故事原型。
3..明清丝绸文化明清时期,长江丝绸遍布国内南北各地市场。
明万历时杭州人张瀚曾说:“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纻,而三吴为最。
”而南京“三服之官,内给尚方,衣履天下南北商贾争赴”;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苎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
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
典型地反映了江南地区丝绸贸易的盛况。
清代江南丝绸行销范围更广,国内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江南丝绸在闪光。
乾隆时人杭世骏说,“吾杭饶蚕绩之利,织纴工巧,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天下,而尤以吴阊为绣市”。
这是说杭州绸缎畅销全国各地。
南京绸缎之销路则是“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豫章、两浙、七闽;沂淮泗,道汝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