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

合集下载

公共行政发展轨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选择

公共行政发展轨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选择
的 自觉 意识 。
更远 。 事实 上 , 将政 治与行政完全分
开是不可能做到的 , 在行政实 务中也

工具 理 性将可 以进 行计 量 的效
3 一 5
行政 探 索
是没有必要的。 政治无时不在影响着行政 , 行政也从来 都无法完全无视政治 的影响 , 仅仅专 注于 “ 效率 ” 主义。 德 国社会 科学 家 马克斯 ・韦伯所 构建 的官僚 制 组织结 构 , 被其 冠之 以 “ 理性 ” 名 , 之 他认 为建构在理 性基础上 的官僚 制能 够以职业 化与专业 化的优势克服 资本 主义建立 初期 “ 政党分赃 ” 造成 的政 府动荡 和 所 低效 。 马克斯 ・韦伯认 为官僚 制能够解 决政 府低 效的 弊病 , 是一种最佳 的 “ 理性 ” 组织模式 。 这种组织模式
们提 出了现 实的 问题 。
工 具理 性 和价值 理性 的概 念源 于 马 科 斯 ・韦 伯 对 “ 理 性 ”问 题 合
学 中剥离 出来 。 行政学 诞生之初 , 就 是 以一个操作 的技术领域来定位 的。
威尔逊认为 , 建立行政学之主要 目的

在于探 讨 :“ 首先 , 政府 能够适 当地 和成 功地进行什 么工作 ;其次 , 政府
追 求 的 主 要 价 值 。新 公 共 行 政
在行 政学 领域 , 无论是具体的行
政实践还是理论建设 , 都无法回避工 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的问题 。 在行政 学 发展 经历 的三个 阶段 , 工具理性与价 值 理性 均不 同程 度 的贯穿 其 中:或
剖 析 到 效 率 主 义 的弊 端 ,呼 唤 价 值 理 性 的 回 归 , 张行 政 学 主
行 政探 索
内容 提 要 :工 具 理 性 与 价

中国公共行政的哲学思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与调适

中国公共行政的哲学思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与调适


阳 大
学 学 报
第 l 卷 8
行政结构。新 中国成立后 , 公共行政是建立在政治 经济一元体制基础上,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条件下 ,
二者 的冲突表现为人们一方面要求政府在公共行 政中承担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的责任 , 要求注 重组织与管理社会 的效率 , 同时注重政府本身行 政行为的效率 ; 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地走向了社会秩序的内存化追求 , 在社会普遍的伦 理精神和道德价值中去发现社会和谐的机制。建 立体现共同价值 的且有道德合理性的伦理化政治
收稿 日期 :2 0 0 2 05— 4— 9 作者简介 :梁 华 (9 8一) 男 , 17 , 辽宁锦州人 , 东北大学行政表现为一体性特征 , 即政治行政化与行 政政治化, 所突 出的仍是社会主义政治价值 , 更多
地体现伦理政治原则, 侧重价值理性 , 这一历史惯 性仍然影响着当今中国 公共行政的走向。
的提高 , 公众在更高的层次上要求政府通过公共
行政更为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维护公共利益。政
二、 公共 行 政本 土化 过 程 中价 值 理 性
适用和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公共行政理论及模式
失灵 、 异化 的现象 , 从而出现了公共行政理论与模 式本土化的问题 , 本文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 角度 , 就公共行政本土化过程中出现 的冲突与调
适展 开评 析 。

的工具理性原则 , 公共行政活动 中所需的“ 科学”
态度就是排除价值 因素 的干扰 , 在集中于工具选 择 的 目标时 , 把人生、 价值 问题 排斥在其视野之 外, 而受制于技术视野 , 从技术 的角度看待事物 , 按照技术 的需求去行动。根据技术化的思路去解 决出现的问题 , 追求效率 。作为管理行政模式 】 其后的西方行政改革模式 , 也是依循工具理性这

选择价值理性还是工具理性——现代医学面临的难题

选择价值理性还是工具理性——现代医学面临的难题

街 希进 ( 京 医 大 人 社 部, 苏南 2 0 ) 南 中 药 学 文 科 江 京 14 06
摘要 : 当前是一个科技 日新月异 的时代 , 经济快速发展 , 也带来 了物欲膨胀后果 , 体现在现 代 医学领域 , 就是 工具理 性 片面发展 , 而相应的价值理性则 大大地被 忽略 了, 带来了严 重的现 实问题 。为 了现代 医学的健康发展 , 而推 动 进

8 一 0
J U N LO A I NV R IYO 彻 f S CA CE E) o o. u O8 O R A FN NJ U IE ST F NG (O ILS INC Vl9N 2Jn.2O

哲学・
选 择 价 值 理 性 还 是 工 具 理 性
— —
现 代 医学面 临的难题
收稿 日期 :08—0 0 ; 稿 日期 :0 8 3—2 20 2— 8 修 20 —0 2
个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 , 越来越先进的医疗
器械被广泛应用, 大大提高了诊治水平。但是
作者简介 : 徐希进 (9 9 , , 16 一)男 江苏赣榆人 , 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 , 士。 硕
徐希进 : 选择价值理性还是工具理性
毫无疑 问 , 医学 的 目的是治病 救人 。 在科学技 术 日臻 昌明 的今 天 , 们感 受 到 人 了现代 化 的优越 性 , 医学 领域 也 不 例外 。似 乎 什么 事情 只要一说是 科学 的 , 就是 正确 的 、 进步 的, 就是真理 。然 而 , 们不 难 发 现 , 我 随着 人 类
早 已引起人 们的关注 , 要解 决这些 矛盾 , 必须 就
相关 , 引导 人们 重视 现 实 的利 益 , 以可计 算 、 可 衡 量的标准 看待 问题 。工具 理性 有点类 似与人 们 常说 的实 用 主义 , 现实 生 活 中可谓 比比 皆 在 是, 比如市 场上 人们 讨 价还 价 、 斤计 较 , 以 斤 可 说是 典型 的例 子 。在理 想 的状 态 下 , 者 的关 二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引言:马克斯·韦伯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说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韦伯提出了许多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阐述和理解,并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工具理性的概念及特征工具理性,又被称为目的理性,指的是人们在追求目标时以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逐渐成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特征:1. 目标导向:工具理性的核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和行动。

这些目标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无论如何,都是基于合理性和效率的考虑。

2. 理性计划: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根据事前的计划和分析来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

他们会审慎地评估各种可能的手段,以确定哪些是最能达到目标的。

3. 清晰分工:工具理性要求社会组织和行为分工明确。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的专业化发展迅速,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专长和技能来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特征价值理性是韦伯对人类行为的另一种解释,它指的是人们根据信仰、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来决策和行动的一种模式。

与工具理性相比,价值理性更强调人的主观选择和感性的决策过程。

价值理性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 主观选择:与工具理性依循客观事实和合理性不同,价值理性更加关注个体主观意愿和个人情感。

它认为人们的行为决策受到内心真实的诉求和情感需要的驱使。

2. 信仰与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导的基础,价值理性建立在人们对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或个人价值观念的坚守上。

这些信仰和价值观不同于经济利益和功利考虑,更多地关注人性中的正直、善良和真诚。

3. 情感与情感表达:价值理性所强调的是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行动和决策过程中,人们会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感受和直觉,而不只是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介绍马克斯·韦伯及其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学家,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其学说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韦伯的学术生涯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他对于社会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对权威、官僚制、理性化以及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入研究。

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两部主要作品《经济与社会》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他提出的“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和“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两个概念,不仅在社会学领域,而且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工具理性强调行动的效率与手段,而价值理性则关注行动本身所承载的价值。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社会的失范。

韦伯对于权威类型的划分也极具启发性。

他区分了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这一分类框架至今仍是理解和分析社会权力结构的重要工具。

韦伯对官僚制的研究也颇具洞见,他认为官僚制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但同时也指出了其固有的弊端,如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

在宗教与社会关系方面,韦伯提出了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命题,认为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这一观点对理解宗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思想深刻而广泛,他的理论框架和观点为后世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无论是在理论构建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韦伯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

2、阐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其在韦伯社会学思想中的地位韦伯,作为德国社会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社会学思想深受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影响。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及其调适公民治理理论视野中的西方公民参与研究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及其调适公民治理理论视野中的西方公民参与研究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及其调适公民治理理论视野中的西方公民参与研究一、本文概述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被视为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有助于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也是提升公民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的公民参与过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往往发生冲突,这种冲突的存在对公民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出了挑战。

文章将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进行界定。

工具理性强调的是效率和实用性,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最合适的手段达到既定目标而价值理性则侧重于行动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它关注的是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是否符合一定的价值标准。

在公民参与的实践中,这两种理性的冲突可能会导致公民行为的偏差和治理效果的不理想。

接着,文章将探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这可能包括公民在参与过程中的策略性行为、利益集团的影响、政府决策的短视性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冲突的本质和产生的影响。

文章还将讨论如何调适这种冲突,以促进公民治理的有效实施。

这可能涉及到制度设计、公民教育、公共讨论等多个层面。

通过合理的调适,可以使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公民参与中达到一种平衡,从而推动公民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改进。

文章将概述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通过对西方公民参与的案例分析、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文章旨在提出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公民治理理论框架,为理解和解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提供参考。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理论探讨工具理性通常指的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有效手段和方法的理性思考。

它强调效率、实用性和技术性,追求最大化的成果。

而价值理性则关注行为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强调道德、伦理和文化的重要性,追求行为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往往出现冲突。

工具理性的过度强调可能导致忽视价值理性,使得人们在追求效率和成果的过程中,忽略了行为的道德和伦理考量。

反之,过分强调价值理性也可能妨碍实际问题的解决,因为过分关注价值和意义可能使人们无法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达成目标。

公共行政发展轨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选择

公共行政发展轨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选择

式 的主张将 两种价值 的均衡 发展 。

理 性 ; 一种 是实 质 意 义 上 的合 理 性 , 另 即价 值 合 理, 强调 目的、 意识 和价值 的合 理性 。工具理性 将
自然科 学领域 中主要 是数学原 理运用 于社 会生 活
中 , 来检测社会 生 活 中人们 的行 为及后 果 是 否 用
21 0 0年 l 0月
2 6卷 第 5期
思茅师范高 等专科学 校学报
Ju a o Sma ec e or l f i oT ah  ̄’C l g n o ee l
O t2 1 c 00 .
! : .
公 共 行 政 发 展 轨 迹 : 具 理 性 与 价 值 理 性 的选 择 工
资本 主义社 会 已表 现 为一 种 全 面 的 “ 合理 性 ” 社
会, 它包 括 自由劳动 的理性化组 织 , 理性 的资本计
算、 科技 、 法律 、 官僚制 度等 , 并且 他将合 理性分 为
两种类 型 : 一种是形 式 的合 理性 , 即工具 理性 , 作 为工具 和手段 意义上 的而不管 目的恰 当与否的合

行 政 发 展 的 三个 阶段 对 工 具
理性 与价 值 理性 的 不 同选择
( ) 一 古典公共 行政学
合理 , 心手段的适用性 和有效 性 ; 关 而价 值理性是
18 8 7年威尔 逊发表 了其 重要 论 文《 政 之研 行 究》, 这标 志 着 行政 学 作 为 一个 独 立 的研 究 领 域 被从政 治学 中剥离 出来 。行 政 学诞 生 之 初 , 是 就 以一个 操作 的技术 领 域来 定 位 的。威 尔逊 认 为 , 建立行 政学 之主要 目的在 于探 讨 : 首 先 , 府 能 “ 政 够适 当地 和成 功地进行 什么工 作 ; 其次 , 政府 怎样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也就是说,人们只赋予选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而不管它们是为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出于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方面的目的。

价值理性的存在古已有之,真正成系统的研究要追溯到法国的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启蒙的特点就是特别认同价值理性。

尽管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英国制度崇拜者曾大力宣传英国的工具理性。

有人(拉尔夫等)认为,伏尔泰最伟大的单项成就或许就是他在法国倡导英国式的经验主义来消除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影响。

他年轻时曾因得罪了一位权贵而被放逐到英国,在英国过了三年,其间“彻底”皈依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

回国后就致力于宣传培根、洛克的思想,宣传牛顿那一套已为经验证实了的科学体系,要法国人放弃不讲实际、空对空的笛卡儿主义,并在引导法国思想界更注重实际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他的著名的讽刺小说《老实人》(1759)就典型地反映了伏尔泰的这一思想倾向。

此书的主题就是教导人们:生活是不完美的,可能永远不会完美,但如果人类不去进行枯燥无味的推理论证,踏踏实实地去做那些单调而富有成果的艰苦工作,人类将取得最大的成功。

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也有同样的思想倾向,如孟德斯鸠极其推崇英国政治制度,写《法意》宣传之;狄德罗编《百科全书》也体现了工具理性精神,要通过普及最新科学成就清除迷信,推动科学发展,以减轻人类的苦难。

但是问题在于:他们的宣传,对于法国思维方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朱学勤在92年第6期《读书》上有一篇文章,指出了伏尔泰等人这种英国工具理性宣传影响的局限性,可以在此引为参考。

朱文说:“法国是个大陆国家。

她的精神气候是文学型、戏剧型,不是哲学型、逻辑型。

哲学的面包不涂上文学的奶酪,法国人咽不下去。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1、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答案】所谓“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指的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这与金钱追求的目的导向近似,指的是人们的行为由追求功利的思想动机所驱使,从纯粹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而“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指的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做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通俗地说,就是人们的行为更多地考虑行为本身所代表的价值,强调动机的纯正性。

在实践中,工具理性注重手段、注重条件、注重形式、注重程序,价值理性注重目的、注重理想、注重内容、注重实质。

工具理性强调结果和效益的最大化,而价值理性则强调行为背后真正的价值和含义,强调道德精神领域的东西和对人的终极关怀。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韦伯通过提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本文将探讨韦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概念,并解析其在社会学思想中的重要性。

韦伯将人类的理性行动分为两种类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是指个体或集体通过运用技术和工具来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

换言之,工具理性关注的是目标的实现,其核心思想在于选择出能够最有效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这种理性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工业化和科技革命的进程中,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力和创新,工具理性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然而,工具理性的运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类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等。

与工具理性相对应的是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是指个体或集体在行动中受道德、宗教、或个人信仰等价值观念的指导下,追求某种被视为正确或合理的目标。

价值理性关注的是行动背后的动机和意义,强调对于人类行为的伦理思考和道德判断。

在其思想中,韦伯认为价值理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动力之一。

人们基于自己的价值观选择行动,有时候会追求不仅仅是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更关注道义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例如,在慈善事业、环保运动以及人权活动等社会运动中,人们的价值理性得到了体现。

韦伯深入思考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他看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趋势,工具理性正日益主导人类行动。

工具理性的进步给予人类以巨大的实际利益,而这种实际利益的追求又进一步强化了工具理性。

然而,韦伯也指出了这种发展所带来的隐忧,即对于价值理性的忽视。

现代社会强调效率和产出最大化,导致人们对于纯粹的功利主义进行追求,而忽视了个体内心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判断。

这种单一追求最终可能导致社会成员对于道义和伦理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功利。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内涵的三个维度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内涵的三个维度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内涵的三个维度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内涵主要从三个维度来理解:首先,从合理性维度看,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既合乎工具理性,也合乎价值理性,即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既是推动廉洁政治生态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也彰显出对公平正义孜孜向往的价值内涵;其次,从民主维度看,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不同,后者带有专制色彩,前者强调对民主的追求,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要义在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遏制公权力腐败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再次,从实践维度看,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内核之一在于将法治思维自觉融入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作为指导实践的最高准则,在主体与客体的良性互动过程中推进法治的完善。

三重维度的剖析能够帮助我们从理念上全方位理解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内涵,进而在实践中推动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养成。

标签: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内涵;维度近年来,法治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增强并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以此助力全社会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并帮助领导干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已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十八大报告中。

〔1〕之后,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2〕正确的理念才能推动正确的实践。

要在实践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厘清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内涵。

而法治思维的内涵,可以从合理性、民主以及实践这三个维度去具体把握。

一、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合理性维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与非理性相对的理性思维。

法治思维的合理性特征既表现在法治思维合乎工具理性,是实现善治的有效途径,也体现在法治思维合乎价值理性,是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第一,法治思维合乎工具理性。

马克斯·韦伯对工具理性做了明确的界定,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3〕。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摘要】这篇文章将讨论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在工具理性的观点中,我们需要注重效率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在价值理性的观点中,我们应该关注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当前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挑战与机遇共存。

为了克服“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结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可以更好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增长。

未来展望中,我们期待中国能够不断创新、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本文的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性和挑战。

【关键词】中国,中等收入陷阱,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经济发展,挑战,机遇,发展路径,结合,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正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时刻。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必须面对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挑战。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中高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性问题凸显、产业转型困难等现象,导致国家陷入发展困境无法突破。

中国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道路上,必须认真面对这一挑战。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带来了繁荣与发展,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

金融风险、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也在不断涌现,中国需要灵活应对并积极开拓。

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中国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重,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更加注重实效性与人文关怀。

只有综合运用这两种理性,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

1.2 问题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今天要讲的是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前说到,在现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

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也有高度一致的地方——谈到钱这个话题,我们的取向好像就很一致。

我们都承认,不论追求什么,金钱都是有所帮助的。

难道我们都是拜金主义者吗?我觉得未必。

科学家、诗人、或者沉浸在恋爱中的年轻人,他们最看重的东西可能是科学、是艺术、是爱情,但他们也都会承认,钱是很有用的。

韦伯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家齐美尔有一个比喻,他说金钱有一点像上帝,上帝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可以用上帝的名义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要问韦伯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他会怎么说呢?这时候,“工具理性”这个概念就要登场了。

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区分成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一种叫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

工具理性是做什么的?它的作用是找到做事的手段,就是一件事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的。

打个比方,我在外地开会,家人打电话来说要我赶紧回家。

我一计算,飞机最快,机票的价格也能接受,于是就订了航班。

这里运用的就是工具理性。

注意,我说了一个词:“计算”。

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

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价值理性又是什么呢?还是同一个例子,在外地开会,家里人让我赶紧回家。

但这一次,订机票之前我突然想:不对,还是得先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事,看看值不值得为这事回一趟家。

这时,我考虑的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是决定要不要去做这件事。

其实,这和上一讲说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也有关系。

运用工具理性是做事实判断:飞机和火车哪个更快,这是客观事实,可以计算。

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实践省思

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实践省思

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实践省思
孙宾;章荣君
【期刊名称】《湖湘论坛》
【年(卷),期】2024(37)2
【摘要】社会治理数字化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引擎,然而,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与失衡的问题。

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容易引发数字鸿沟、数字孤岛、信任赤字和数字安全隐患等问题。

因此,应探索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社会治理数字化实践中的耦合关系,有效回应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实践议题。

把数字公平、数字协同、数字信任和数字安全等价值理性要素作为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实践遵循,通过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构建社会治理部门的数字化协同机制,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认同机制,夯实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安全底座”等举措,全方位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向奔赴”。

【总页数】13页(P57-69)
【作者】孙宾;章荣君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相关文献】
1.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2.教育扶贫: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的实践逻辑——以"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为例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路径的分析——从价值理性、目的理性、工具理性到社会行动
4.中国社会治理的价值诉求——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5.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社会扶贫主体参与贫困治理的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科学视为对经济结构的分析和解释,而韦伯则不同,他追求一种更全面的理解社会现象的方法。

基于这种理念,韦伯提出了两种理性的概念: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这两种理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被广泛运用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工具理性在韦伯的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指的是根据可观测的规律和目标来选择和实施手段的方式。

工具理性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追求最大化的效益。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目标和期望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通过理性选择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得最大利润。

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然而,工具理性并不能解释一些重要的社会行为,尤其是涉及价值观和信念的行为。

韦伯认为,人们的行为通常是基于一种基本的信仰系统,这种信仰系统构成了人们的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指的是人们根据一系列的信念和价值观来选择行为方式。

这些信念和价值观可能是宗教、道德、道德、传统等文化影响的结果。

价值理性是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动力,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而且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规范。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相互作用,共同解释了社会现象的多样性。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企业家可能在经营过程中使用工具理性,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来制定营销策略,以追求最大利润。

然而,同时他可能也受到个人的价值理性的影响,在商业决策中考虑自己的道德底线,并追求企业的社会责任。

同样,在政治领域,政治家的决策可能既受到工具理性,如选举结果和民意调查结果的影响,又受到价值理性,如他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

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框架,还对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历史、经济和政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理: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李峰
自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 ingovernance)来概括当时非洲的发展情形以来,“治理”一词在社会科学界被大量使用,从政治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到国际关系等学科,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有地区层面、国家层面并延伸至国际合作,所涉及的主体包罗万象,有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到市场组织。

然而国际学术界关于治理理论的内容表述却莫衷一是、混乱不堪。

英国学者罗茨就指出了治理的六种用法,即作为最小国家、作为公司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作为善治(Good Governance)、作为社会控制系统和作为自组织网络([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英国学者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对这种状况作了很好的描绘,他认为“治理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致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

”“即便现在,它在社会科学界的用法仍然常常是‘前理论式的’,而且莫衷一是。

”([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5页。

)行笔于此,笔者想起了一件事,当我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的迈克尔?克拉克(Michael Clarke)教授求教治理的有关问题时,他竟不知晓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所指何物。

所以,尽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不遗余力地在推进全球治理,不管其在实践中效果如何,其价值取向怎样,但从学理层面上讲,治理理论在国外远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系统的理论。

反观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有关治理方面的书籍、文章不断问世。

中国的学者在译介西方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治理兴起的背景、治理的含义,全球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学者将治理理论同中国的改革实践联系起来,来探讨中国走向善政的路径。

一时间,治理与中国的政治发展、治理与中国的行政改革、治理理论与政治学知识的转向等主题成为政治学、行政学讨论的热点,随着治理理论被嫁接进其他的领域内,治理理论俨然成为当今的显学,给我们一种感觉,治理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善治)是我们解决中国的政治、社会等诸多问题的一剂灵丹妙药。

但是,当我们仔细研读其中的一些文章,我们却失望地发现,治理中的一些理论要点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们并不能传达给我们比新公共管理、全球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等更多的内容,有一种“贴标签”、“新瓶装旧酒”之嫌。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一方面是因为治理概念所涵盖的范围的广泛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译介、运用治理相关理论时的偏失,即我们把治理作为一种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

有的学者的论述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概括治理特别是善治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主要标准,然后以此来衡量、裁剪火热的中国现实,最后指出中国在通往善治之路上还有哪些亟待完善的地方。

姑且不论此种论述的逻辑理论前提的偏颇(实质上很多学者已注意到),即把异域的善治标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不适当地移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理论预设的存在,转移了人们对整个治理过程的关注,忽略了治理的趴术操作层面。

这种“前提预设式的”或“目标导向式”的研究是一种典型的把治理当作一种价值理性的做法,实质上,治理的意义在于形式上的合理性而不在于价值上的合理性,或者治理最起码是一种工具理性。

之所以如是说,原因如下:
首先,从治理的含义上说。

国外关于治理含义的论述尽管异彩纷呈,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世界银行的定义,它把治理看作是在管理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权力运作的方式,尽管这一定义有大而不当之嫌,但将治理看作权力运作的方式却颇能给人启示。

既然是权力的运作方式,就是一种工具理性。

也正是因为它的工具理性的特质决定了在不同的语境下治理模式的多样性和治理含义的混乱状况。

第二,从规范意义上说。

社会本体论和社会认识论之间有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的关系,本体论为认识论提供了资源和基础,认识论深化了本体论的境界和空间。

所以在实践中应抛弃“整体导向论”和“纯粹理性主义的目的论”,表现在公共行政领域就是要抛弃“政府全能”和“市场神话”,而奉行“整体制约论”,反映在治理活动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包括政府组织、私人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等组织的作用。

在治理活动中,各种主体,包括政府组织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治理结构应是一个多中心网络状的结构。

在此种治理结构中,各种主体只是达至共同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或手段,具有强烈的工具色彩。

第三,从治理热潮兴起的原因来看。

治理问题之所以在西方国家引起广泛地关注,按照乔恩?皮埃尔(Jon Pierre)和盖‘彼德斯的分析,主要有8个方面的原因,即国家的财政危机、意识形态上的市场取向、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政府失败、新公共管理的兴起、社会的变化及其日益增长的复杂性、治理新资源的出现和传统政治责任的遗产。

正是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如果人们仍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理论或实践层面上就容易陷于困境,这样治理就进人人们的视野。

例如,正是由于国家出现了财政危机,政府越来越需要改变“自我中心主义”的形象,通过治理模式的创新,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引入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模糊公私组织的界线,可以降低政府的压力,以通过政策的有效性来维护和增进政治系统的合法性。

在此过程中,治理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它具有极大的涵盖面和一定的协调性,它能够为解决财政危机等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框架或手段,并不是为了治理而治理。

治理本身并不能提供一种目标导向,它只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最后,从治理与政府的关系来说。

尽管詹姆斯?罗西瑙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的治理》中指出了治理与政府的区别,在治理结构中包含着许多非政府的、非正式的机制。

但政府作用的减弱就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无足轻重,它只意味着政府在一个已变化的环境中的作用的转型,从只注重控制转向合作和协调。

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界定公共利益和防止治理失败方面,仍占据仍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皮埃尔和彼德斯在分析治理时仍然是用政府为中心的方法,但在治理中的政府和在社会中的政府是有差别的。

在社会中,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特别是在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正义方面,甚至是促进民主发展方面,都负有极大的责任,一个公正、透明、负责任和有回应性的政府,既是代议制民主的成果,又是其重要表征。

所以,在社会中的政府就不仅仅是一种工具理性,更为重要的是,它应是一种价值追求。

但在治理结构中,政府是被当作解决某一问题的诸多主体中的一个,它在多中心的治理结构中发挥着协调、沟通和引导的工具性作用。

由于治理的根本性短处在于“它的官僚技术倾向”,在于“它要通过市场式的决策排斥政治来治理社会”,这就容易“导致决策脱离公众控制而权力向特殊利益的转移”([法]阿里?卡赞西吉尔:《治理和科学:治理社会与生产知识的市场式模式》,选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133页。

]。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理降低了社会的凝聚力并削弱了代议制民主的合法性,并造成了政府官员与公民之间的“信任鸿沟”。

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是就是因为治理的工具性所致。

当然,社会中的政府和治理中的政府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它们往往相互交叉在一起。

这就要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要谨记自己的公共责任和使命,要将治理定位在工具层面上,并保留对其进行价值评判的权利,否则治理失败的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

至于西方国家所描绘的善治图景并不能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它要么是一种乌托邦,要么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色彩,我们不能把其作为一种标准图式在全世界推广,真正的善治是应充分考虑到本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治理模式。

所以,我们在运用所谓“治理理论”时,不应忘记上世纪80年代末世界银行首先是在方法论层面上使用该词的,它不是一种价值理性,而是一种工具理性。

正是在此意义上,国内关于"governance”的两种不同的译法,即“治理”和“治道”,是否是毛寿龙先生“治道”的译法更为清楚明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