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俗资料
甘肃民俗资料全
民俗风情文化一.历史开展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从春秋时开场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军司〔驻甘州,今市甘州区〕。
这是最早出现的之名。
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省。
省名的命名,系西、唐代曾置甘州〔今市〕、肃州〔今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二.地理气候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境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织,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省气候枯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三.特色文化1、河西走廊这里是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交相辉映,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2、东南部的市和陇南地区这里是山川锦绣、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唐玄奘在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3、甘南、甘南、两个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
这里的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4、东部的庆阳、地区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
境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还有道家圣地崆峒山、王母宫山以与公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地处、、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敦煌市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的融汇之地。
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奇观。
甘肃民俗简介
甘肃民俗简介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民族包括回、藏、东乡、保安、裕固、土、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
多民族的交流、融合,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
以下是一些甘肃的民俗简介:节庆习俗:甘肃的节庆习俗丰富多彩,除了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和端午节等汉族传统节日外,还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例如,回族的古尔邦节和开斋节,藏族的正月法会、正月十五晒佛节、藏历年、七月法会、五月采花节和香浪节,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叼羊和“姑娘追”,土族的“纳顿”节和“二月二”跳神会等。
此外,甘南的香巴拉艺术节、庆阳香包艺术节、肃南马蹄寺观光旅游节等现代节庆活动也正在蓬勃发展。
饮食文化:甘肃的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
兰州牛肉面是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声名远扬。
以手抓羊肉为代表的清真风味食品,独特可口。
藏族风味的糌粑、酸奶、奶茶、蕨麻米饭等也值得品尝。
此外,甘肃还有各种地方小吃,独具特色。
民族歌舞:甘肃的民族歌舞多姿多彩,社火歌舞是广泛流传于甘肃民间的一种艺术。
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滚鼓子”、张掖的顶腕舞、陇东的秧歌、天水一带的扇鼓舞和腊花等,都颇具盛名。
此外,莲花山花儿、二郎山花儿、河湟花儿、裕固族民歌等也是甘肃民族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手工艺:甘肃的民间工艺品也久负盛名,如兰州微雕葫芦、平凉纸织画、庆阳牛皮影、香包、剪纸、刺绣,保安腰刀,天水雕漆漆器,酒泉夜光杯,卓尼洮砚,武威“铜奔马”等。
此外,甘肃在春节期间会有挂灯笼、贴春联、举办丰盛的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等年俗活动。
元宵节时,甘肃的花灯盛宴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民俗色彩。
而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拜月,一家人团圆共享月饼,并有踏月这一独特习俗。
总的来说,甘肃的民俗丰富多彩,既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又展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甘肃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甘肃的工艺
甘肃的工艺
甘肃的工艺主要指的是甘肃省传统手工艺和民俗工艺,其中包括甘肃画瓷、响炮、甘肃皮影戏、剪纸、甘肃石雕等。
甘肃画瓷是甘肃省传统的工艺之一,其特色是工艺精湛、色泽鲜艳。
甘肃画瓷主要采用陶器、瓷器等材料,通过绘画技法将各种图案、图像描绘在器皿表面,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
响炮是甘肃省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工艺,主要流行于甘肃省的农村地区。
响炮是用竹木等材料制作的打击乐器,通过手工操作打击发出声响。
响炮在农村地区多用于庆典、婚丧嫁娶等重大节庆活动中。
甘肃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是甘肃省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
甘肃皮影戏主要通过手工制作的剪影将人物形象剪裁成各种形态,然后在背后透光的画布上进行表演,形成戏曲故事。
剪纸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也是甘肃省的一项传统工艺。
甘肃剪纸主要以纸张为材料,通过手工剪裁、折叠成各种图案,具有纹饰繁多、造型精美的特点,常用于节庆装饰和民间艺术表演。
甘肃石雕是甘肃省的传统工艺之一,以天水市的白水泉石雕、庆阳市的成县石雕等著名。
甘肃石雕以石材为材料,通过手工雕刻制作出各种造型、浮雕和雕塑作
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民俗」甘肃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完整版)
「民俗」甘肃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完整版)甘肃农村的婚嫁习俗曾经盛行于甘肃农村的汉族婚嫁习俗,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了一整套传统婚嫁文化,反映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古老淳朴的民俗风情。
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实际上民间约定俗成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说亲”、“订亲”的过程简化,而“行礼”、“取亲”、安床闹洞房(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多的重视。
一、说亲说亲的基本步骤是:男方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请阴阳先生拈算,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议婚告成。
然后由男方请媒人上女方家说亲,俗称“说媒”。
女方双亲征得姑娘同意后,男青年择日赴女方家“瞅媳妇“,与女青年见面互换相亲之物。
有的女青年也会回访男家,称为“看屋里(家)”,当然男方父母少不了见面礼。
有的男女青年自由恋爱、互订终身,再请人说通双方父母,取得认可,就可以正式定亲了。
二、订亲定亲在甘肃称为“框锁锁”。
介绍人从中调定,双方同意,然后择日举行定亲仪式,男方父亲(或代理人)与介绍人偕男青年,携厚礼赴女方家。
礼物一般有喜酒、喜馍12个(俗称“大馒头”)、喜钱(称“锁锁”)、喜绢(布匹)、衣物等。
女方家会集长辈及近亲相陪,盛宴款待。
女孩在姐、嫂陪同下至席敬酒,男方家长会在女孩脖子上栓一个系有钱币的红色线绳,称“拴媳妇子”。
传说这一拴,就把女孩拴成男方家的人了。
临辞,女方母亲给新女婿亦有馈赠,并且退还馒头两个,称为“回盘”。
事后,女方将馒头分赠近亲,向外宣布婚姻成立。
定亲时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双方商量彩礼钱。
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但在介绍人的斡旋中,最终会达成一致,皆大欢喜。
三、行礼也叫“行大礼”。
这是比较慎重的一个环节,多在迎亲前半年举行。
男方家择定结婚吉日,由父亲约上介绍人,带齐原定彩礼、喜酒喜馍及妆奁衣物赴女方家。
女家少不了又是设席款待,请长辈相陪。
席间商定迎娶时间、仪程。
双方儿女亲家互相敬酒,互致歉意,说些吉祥如意、皆大欢喜的话。
甘肃春节的传统习俗
甘肃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甘肃,这一传统节日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和风味。
下面将为您介绍甘肃春节的传统习俗。
1. 除夕的习俗在甘肃,除夕的习俗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人们通常在家中进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享用丰盛的年夜饭。
相传,年夜饭的菜肴要丰富,并且要有特别的寓意。
比如,“鱼”与“余”谐音,代表着年年有余,“肉”与“如意”谐音,代表着吉祥如意等。
此外,甘肃传统的年夜饭还加入了一道名为“丢穊”的菜肴,它象征着辞旧迎新,辞别过去一年的不顺。
2. 春联和灯笼春节期间,甘肃的街道巷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人们将门前悬挂上鲜艳的灯笼,既增添了节日的氛围,也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此外,贴春联也是甘肃的传统习俗之一。
春联一般由对联组成,内容通常与福、财富、健康等吉祥寓意相关。
这些春联贴在门上,象征着家庭的祥和和富裕。
3. 舞狮和舞龙在甘肃,舞狮和舞龙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穿上狮子和龙的服饰,在街头巷尾表演舞狮和舞龙。
这些舞蹈动作激动人心,给人以喜庆祥和之感。
同时,舞狮和舞龙还象征着辟邪驱恶、驱除疾病,保佑家宅平安和人民安康。
4. 红包和拜年在甘肃,给予红包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习俗之一。
红包通常是带有一定金额的红色信封,长辈会给晚辈,企业也会给员工。
这是一种表达祝福和感恩的方式,也是对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体现。
此外,拜年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到亲朋好友的家中拜年,相互祝福、道喜,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5. 元宵节的习俗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是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在甘肃,人们通常会在元宵节前后举行灯会,游览花灯。
花灯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令人目不暇接。
此外,还有观灯的游行活动,以及猜灯谜、吃元宵等传统习俗。
这些活动既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氛围,也传承了中国悠久的文化遗产。
总结:甘肃春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在团圆饭、舞狮舞龙、红包、灯笼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味。
甘肃的年俗风情
甘肃的年俗风情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年俗风情。
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诞生了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传统习俗,充分展示了甘肃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春节的喜庆氛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甘肃人民最为热爱和重视的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甘肃的大街小巷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人们会挂起灯笼、贴春联,家家户户都会举办丰盛的年夜饭,并燃放烟花爆竹来驱逐邪气,庆祝新年的到来。
同时,甘肃还有许多特色的年俗活动,如舞狮、舞龙、耍猴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元宵节的花灯盛宴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甘肃,元宵节被赋予了浓厚的民俗色彩。
在这一天,各个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展示各种别具特色的灯笼艺术。
人们会提前准备好汤圆,这是元宵节必备的食品,有着团圆和美好寓意。
三、清明节的祭祖之礼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甘肃人民非常重视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整理家族墓地,悼念祖先,祭扫坟墓。
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机,许多人会选择出游,感受大自然的春意盎然。
此外,甘肃还有一种独特的风俗活动,即扎青。
四、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月饼节,也是甘肃人民热爱的节日之一。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赏月、拜月,一家人团圆共享月饼。
甘肃的中秋节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即踏月。
人们会在赏月的同时,一边唱歌跳舞,一边欣赏月亮的美丽。
五、其他传统节日的风情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甘肃还有许多其他具有独特风情的传统节日。
例如,端午节时人们赛龙舟、吃粽子,庆祝屈原的节日;重阳节时人们登高望远,祈求健康长寿;冬至节时人们吃饺子,庆祝冬至的到来。
这些节日都凝聚着甘肃人民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总结:甘肃的年俗风情丰富多彩,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甘肃宝贵的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领略独特的风情。
甘肃的风俗习惯
上元节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亦称元宵节。各地会 燃放大型烟火晚会,甚是好看。 二月二 格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这一天很多 人都会去理发店使自己面目一新。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 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 荷包。家家户户门前挂满艾草有为屈原招魂和 避瘟疫之意。
宗教信仰
甘肃是一个多宗教、多教派的省份。伊斯兰教、 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 信奉上述五个宗教。信徒遍布全省各地。 信徒多,分布广。 教种齐,历史久。全国五大宗教在甘肃都有, 有的传入甘肃千余年。 教派杂,影响深。伊斯兰教“四大教派”,四 大门宦”,在甘肃颇有影响。
戴孝:也称“破孝”,若家境宽裕,孝子、 长孙穿长孝,其余男的戴短孝,女的戴长孝,戴 长孝与穿长衫者须腰束麻带,谓之“披麻戴孝” 出纸出告丧牌:发丧的前一天下午,请阴阳、 道师或和尚写挽联,出到头纸和告丧,(上写死 者的出生年月,孝子,孝孙的姓名)。死者的家 属及亲戚到院悼唁,哭声震地,孝子将写好的告 丧牌恭敬地端到门外放立,和尚、道师开始诵经 做道场,超度亡魂,亲友到灵前悼唁。 出殡:亦称“送葬”,村中儿童拿着花圈、 金山、银山、童男童女,在前开路,孝子手拿阴 魂伞扶柩号哭而行,送到墓地安葬,家境宽裕者 还用白布牵引灵柩,谓之“扯阡”,送完葬本家 还要宴请朋友“吃丧饭“。
春节 俗称过年。正月初一凌晨,合家老幼均着新装, 齐集堂屋前,设供上香,祭奠祖先,之后,全家吃 团圆饭(水饺),象征着新的一年开始。 正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相互走访 拜年。 舞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 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 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 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 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 鼓、腊花等。一些公司会请社火队在公司门口表演, 在马路上你放鞭炮,社火队的舞龙,舞狮会对你进 行一番表演,极有意思。
甘肃人的信仰文化礼仪
甘肃人的信仰文化礼仪在甘肃,裕固族、土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信仰禁忌,这些传统文化习俗是千百年来固化形成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信仰文化河西走廊遥遥千余里,风沙大,植被稀少。
绝大部分城乡散落在走廊之中和四山脚下,一部分农牧民居于深山老林中。
他们的居住信仰集中反映在水崇拜、日崇拜、风崇拜和动物崇拜。
民居建筑,讲究水源旺盛、阳光充足、避风性强。
日常生活中,多有祭山、祭水、祭风、祭日的风俗。
陇东的庆阳地区,属高原平塬型地方,土地肥沃。
这里的民居特别讲究与理想人格的同构,房屋规格、方位、朝向与家庭伦理密切相配,崇尚质朴风格与做人标准的内在联系。
村落信仰、民居信仰与民俗活动化整为一,多神崇拜在民居中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平凉,地理地形呈多元化形态,民居状态也较为复杂。
在房址选择、院落布局、房屋建造上,文化神秘主义始终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院神、洞神、水神等等,无不参与其间。
在天水地区,民居经历了从穴居到青堂瓦房,在环境选择上注重地质条件和水源;在方位上注重朝阳;在布局上注重条理;在建材上注重牢固。
居落营建中,强调天、地、人“三才”对应,阴阳、五行和谐统一,特别注重龙脉、生气,达到“开天地准”、“与天地准”、“开天明道”的基本原则。
岁时习俗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
武威习俗是日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腊八粥。
腊八日夜晚,也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除夕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
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
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
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
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
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春节俗称过年。
正月初一凌晨,合家老幼均着新装,齐集堂屋前,设供上香,燃放爆竹,接迎神灵,祭奠祖先,行“迎神纳福”之礼。
家乡的风俗甘肃社火醉关公作文
家乡的风俗甘肃社火醉关公作文甘肃是一个充满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而在这片土地上,社火醉关公是一项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民俗活动。
社火醉关公是甘肃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是在每年的关公诞辰日、端午节等特定节日举行的,集传承、表演、宗教信仰于一体,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一、社火醉关公的起源社火醉关公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其起源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宋时期。
传说在唐朝时期,关羽显灵于世,保佑百姓平安,后来百姓就在每年的关公诞辰日或端午节点燃火把,为关公庙送祝贺、鞭炮、旗子、社火为一体,形成了社火醉关公这一独特的活动。
二、社火醉关公的传承社火醉关公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在当地一直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甘肃地区有关社火醉关公的史书记载最早见于清代。
社火醉关公的传承,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每年,当地村民都会组织起来,举行盛大的社火醉关公活动,传承和弘扬着这一美好的传统民俗。
三、社火醉关公的表演在社火醉关公的活动中,最为精彩的当属社火的表演。
社火醉关公的社火表演分为火龙、马灯、舞狮、跳神等项目,这些表演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挑战。
火龙是由数十人共同维护,灵活多变,龙头起跳、游动、翻身、跃进等高难动作,马灯则是由村民们自行制作,他们会选择寓意吉祥的图案并以灯笼的形式来制作,而舞狮则是表现出关公庙中的一种活动,由少年男女族群组队借助体力等表现一种综合运动竞技,甚至呈现出极高难度的动作。
这些表演充满了欢乐和挑战,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并成为社火醉关公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四、社火醉关公的宗教信仰在社火醉关公的活动中,宗教信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传统民俗活动中的关公信仰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信仰,信众们会给关公供奉香烛,并献上祈祷之词。
参加社火醉关公的活动不光是为了欢庆节日,更重要的是对关公的一种信仰和膜拜,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得到关公的保佑,祈求平安健康、阖家幸福。
五、社火醉关公的意义社火醉关公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其意义深远。
甘肃春节传统习俗概述
甘肃春节传统习俗概述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春节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既有汉族的特色,也有藏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
以下是对甘肃春节传统习俗的概述。
一、贴春联与年画春节来临之际,甘肃的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和年画。
春联一般由一对对对联组成,寓意着吉祥如意、迎接新春。
年画则是用来庆贺新年到来,常常描绘祥云、花鸟或其他吉祥图案。
二、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甘肃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
舞龙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人扮成龙跳舞,有人手持龙的模型摇动,还有人将龙头伸入一片红布中,模拟龙舞动的形态。
舞狮则需要两个人分别扮演狮子头和狮子身体,配合动作,展示狮子灵动的形象。
三、走亲访友在春节期间,甘肃人热衷于走亲访友。
他们会根据亲戚友人的排场次序,依次前往拜访,向他们送上新春的祝福和礼物。
这是一种传统的交际方式,也是拉近亲朋之间距离的良机。
四、挂红灯笼在甘肃的农村地区,春节前后,人们会在房屋门口悬挂红灯笼。
红灯笼象征着喜庆和好运,希望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生活顺利。
一串串红灯笼的摆放,给整个村庄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守岁守岁是甘肃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当除夕夜临近时,甘肃人会聚在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
他们会一直熬到深夜,以示对岁月流转的尊重,同时也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获得平安幸福。
六、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喜庆活动。
甘肃人相信,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走邪恶、带来好运。
因此,他们会在除夕夜连续放炮,制造出热闹的氛围,庆祝新年的到来。
七、舞蹈表演在甘肃的一些地方,人们会组织舞蹈表演来迎接春节。
舞蹈形式各异,有的是传统舞蹈,有的是创新表演。
无论是传统的舞龙舞狮,还是现代的广场舞,这些舞蹈展示了甘肃人的热情与活力。
总结:甘肃春节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包括贴春联与年画、舞龙舞狮、走亲访友、挂红灯笼、守岁、放鞭炮以及舞蹈表演等。
这些习俗不仅寓意着家庭的幸福和社区的团结,也是甘肃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虽然有所变化,但对于甘肃人来说,它们始终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环。
甘肃的风土人情
甘肃的风土人情
甘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如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麦积山等。
甘肃的民族文化也非常丰富,有回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生活习惯。
在甘肃的农村地区,还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和民间艺术表演,如剪纸、皮影戏等,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了甘肃的一大特色。
甘肃人有着独特的性格和文化传统,憨厚朴实、热情豪放、勤劳善良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甘肃人民风淳朴,待人热情,对新事物接受较快。
此外,甘肃人还有较强的地域文化和乡土观念,珍视家庭和亲情,尊重长辈和传统。
在经济方面,甘肃人勤劳致富,朴素节俭,注重家族传承和产业创新。
我知道的甘肃风俗普通话三分钟
普通话介绍甘肃风俗三分钟甘肃的风俗有很多,如,秦腔,太平鼓,祭祀等等,因为特别而受到大家的关注,我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意义的风俗习惯。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太平鼓兰州太平鼓是流传在兰州市郊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明朝大将徐达为统一河山奉命西征,久攻敌人不克,于是走访民间,从兰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启发,创造了三尺长鼓,让士兵将兵器藏在长鼓中,乔装打扮,混入城中,攻克了城关。
百姓欢欣鼓舞,赞美此鼓为“太平鼓”。
祭祀甘肃民间一年中有四次共同祭祀祖先的活动,丧礼似乎更复杂、隆重,单从形式来说,就有树葬、陶器葬、岩葬、火葬、棺木土葬等等。
时间均以农历为准。
三月清明上坟扫墓,献以芽面包子(麦芽面做馅),并焚化纸钱;七月十五上坟烧纸,献以葫芦包子;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献以麻腐包子(萝卜加麻籽汁做馅);腊月三十上坟祭祖,献以过年供品。
姑娘追在辽阔的阿克塞草原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骠悍的小伙子在前面飞驰,美丽的姑娘扬鞭策马在后面紧追不舍。
这就是哈萨克牧民特有的文化节目“姑娘追”。
甘肃的哈萨克族是本世纪年代从新疆迁来的,现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
游牧于祁连山下的哈萨克族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风情。
“姑娘追”便是其中一项饶有风趣的文娱活动。
另外还有如,花儿会,临夏穆斯林民俗,藏传佛教文化与藏族民间风情,晒大佛等等很多有趣的民俗。
甘肃春节传统习俗与民俗活动
甘肃春节传统习俗与民俗活动甘肃省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甘肃也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传统习俗与民俗活动。
本文将介绍甘肃春节传统习俗与民俗活动的一些特点。
一、祭神祭祖春节是中国人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祭祀之情的重要时刻。
在甘肃,人们会在春节前夕准备丰盛的祭祀物品,如鲜花、糕点、水果等,摆放在神龛或祖庙前,虔诚地向神灵祈求祝福和保佑。
有些地方还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集结村民共同参与,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甘肃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纷纷点燃鞭炮,以驱除邪气、辟邪,同时也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
放鞭炮的声音高亢而震撼,营造出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三、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甘肃春节期间最具观赏性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穿着龙、狮子的服装,在街头巷尾翩翩起舞,舞动的身姿和咆哮的声音瞬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舞龙舞狮是为了驱逐恶神、迎来幸福和好运,同时也寓意着新年的吉祥和繁荣。
四、踩高跷在甘肃的农村地区,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之一。
踩高跷是指人们脚踩高跷,进行各种技巧表演和竞技活动。
参与者身穿鲜艳的传统服饰,腾空飞跃、翻滚跳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欢乐。
踩高跷不仅体现了甘肃人民的体魄和勇气,也展示了他们对春节的热爱和激情。
五、观花灯春节期间,甘肃各地的公园、广场和街道上都会悬挂和摆放各式各样的花灯。
这些花灯造型各异,灯光闪烁,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人们在夜晚会结伴而行,欣赏花灯的美丽与光彩。
观花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也寓意着迎接新年、祈求吉祥和祝福的美好愿望。
总结:甘肃春节传统习俗与民俗活动展示了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甘肃省的独特魅力。
祭神祭祖、放鞭炮、舞龙舞狮、踩高跷和观花灯等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春节的庆祝方式,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
甘肃省民族风俗特色
甘肃风土人情
和 民 俗 风 情
裕 固 族 文 化
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糌粑(用酥油、奶子、青稞炒面调制而 成)乳制品为主。一般每日一饭三茶,即每天喝三顿酥油炒面茶, 吃一顿面片或米粥,有时也烙饼吃花卷等。裕固族热情好客,每当 家里来客人,先用奶茶招待,在碗内放酥油、炒面、曲拉、奶皮, 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茶后以手抓羊肉、青稞酒款待。招待尊贵客 人时,不仅献羊背子,还要献全羊,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
, . ,
, ,
.
甘肃风土人情
中 元 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武威习俗,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门 前或街道巷口焚烧纸钱。旧社会在这天,城内有人把城隍庙寝宫的木架城隍爷抬到暑三 日,这叫“城蝗出行”。人们在行宫过庙会,搭台演戏。当时行宫设在现东角,地名叫 贺家园子。
甘肃风土人情
甘肃风土人情
窑 洞 民 居
种这有 俗留庆 不就先 之了阳 同 是 王 据旅 传 地 形 古 遗 《的 统 处 式 代 风 甘重 黄 典 的 周 , 肃要 土 型 窑 人 陶 通参 窑 的 洞 根 复 志观 洞 陇 。 据 陶 》内 的 东 不 穴 载容 居 黄 同 以 :。 住 土 的为庆 形高 地居阳 式原 理,府 ,区 环于人 已, 境貉“ 成当 条为好 为地 件裘稼 今居 挖以穑 天民 掘御务 庆完 的寒本 阳整 两”业 民保 。,
兰 州 太 平 鼓
甘肃风土人情
村里村外处处听闻太平鼓的雄壮声威,尤其是来了客人,铧尖人总得 摆出阵式,得意地耍耍铧尖人的威风。本村太平鼓队的领队得知我们 是诚心远道而来赶赴乡里寻访“太平鼓”,十分热情地为我们张罗, 钟声一响,不到半个小时,队员就到齐了。
甘肃过年的风俗习惯
甘肃过年的风俗习惯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甘肃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尤其在过年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来庆祝春节。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甘肃过年的风俗习惯。
一、春联和门神在甘肃,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和门神。
春联通常由对联和横批组成,写有吉祥的寓意和祝福的话语,如“万事如意”、“合家欢乐”等。
门神则是贴在门上的画像,用来祈求家宅平安、辟邪驱鬼。
甘肃的春联和门神多以红色为基调,寓意喜庆和祥瑞。
二、舞龙灯舞龙灯是甘肃春节期间非常盛行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手持龙灯,在街道和庙会上行走,伴随着锣鼓声和烟花爆竹,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龙灯造型庄重精美,栩栩如生,寓意龙身腾飞、大吉大利。
三、庙会甘肃的庙会是过年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庙会通常设在寺庙或公园内,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表演,品尝特色美食,购买年货和手工艺品。
庙会上还有各种游戏和娱乐项目,如舞狮、杂耍、射箭等,让人们体验到浓厚的年味和欢乐气氛。
四、守岁除夕晚上,甘肃的家庭通常会守岁。
人们聚集在一起,吃团圆饭,共同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半夜过后,家庭成员会合力敲锣打鼓,以求驱赶掉邪恶的气氛,迎接新年的好运。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在家中点亮香炉、放烟花、燃放鞭炮等,以祈求家庭平安和祥瑞。
五、腊八粥腊八节是中国农历每年农历腊月初八,也是甘肃传统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煮腊八粥,用米、豆、果干等多种食材熬煮而成。
腊八粥营养丰富,被认为有驱寒暖胃、健身强体的功效。
在甘肃的农村地区,人们还会举行祭祀活动,祈祷来年丰收。
六、过年祭祖甘肃人非常重视祖先,过年期间,祭祀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年初一或年初二,家族成员会前往祖宗墓地,上香祭奠,表达对祖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同时,也借此机会团聚一堂,加深亲情。
七、舞狮和舞龙甘肃的舞狮和舞龙是在春节期间最常见的表演节目之一。
舞狮和舞龙寓意狮子和龙为年兽,能辟邪驱鬼,带来吉祥和好运。
甘肃独特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甘肃独特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甘肃独特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一、甘肃岁时习俗除夕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
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
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
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
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
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清明节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
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
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
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
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
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
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
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
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
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
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
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
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
武威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香俱全,食之爽口。
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
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
八月十五晚上,蛟洁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内,摆设香案,供上月饼及瓜果等祭品,点蜡燃香,全家围坐赏月。
甘肃过年的家庭传统
甘肃过年的家庭传统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这里人民生活方式独特,文化传统深厚。
每年过年时,甘肃的家庭都有一些独特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倡导团聚、繁荣和幸福。
本文将介绍甘肃过年的家庭传统。
春聚春聚是甘肃过年的一个重要传统,意味着家人团聚和亲情的重要性。
为了庆祝新年,家人会提前回到家中,与父母、祖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团聚。
整个家庭一起欢度新年,共同享受快乐和热闹的氛围。
这种家庭聚会也是传承家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机会。
祭祖在甘肃,祭祖是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活动。
祭祖是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和纪念,也是对家庭血缘和传统文化的重视。
家人会在农历新年的前一天或当天,清理祖先墓地,并且捧上鲜花和祭品。
在祭祖仪式期间,家人们会共同朗诵祖先的名字,感恩祖先保佑家族的繁荣富庶。
贴门神贴门神是甘肃过年期间常见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除夕之夜贴上门神的画像,以祈求平安和吉祥。
门神通常是画有两位戴红色帽子的神仙,一个吹口琴,一个持有金刚杵。
这些门神被当作护守家人免受厄运和邪恶之力的象征。
甘肃的家庭在过年期间喜欢放鞭炮庆祝。
放鞭炮是驱走厄运和恶灵的方式,也让新年到来时充满喜庆和热闹。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绚丽的焰火噪音是新年的标志,鞭炮的声音也象征着甘肃家庭驱逐邪恶、迎接新年的决心。
包饺子在甘肃,包饺子是过年期间的传统之一。
饺子被看作是团圆和繁荣的象征,因此在除夕之夜的晚餐上,甘肃的家庭通常会聚在一起包饺子。
家人们围坐在餐桌旁,共同制作饺子,享受亲情和团圆的喜悦。
包饺子的过程非常有趣,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愉快的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吃年夜饭在甘肃,年夜饭是过年期间家庭的重要活动之一。
年夜饭是一顿特别的晚餐,家人们会共同享用美食,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顿丰盛的晚餐会有许多传统的菜肴,如鱼、猪肉和汤圆等。
年夜饭是家人们共同欢庆的时刻,也是回顾一年的成就和反思的机会。
串门拜年甘肃的家庭在过年期间还有一个传统习俗,称为串门拜年。
家庭成员会前往亲戚朋友的家中拜年,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和幸福。
兰州风土人情的介绍
兰州风土人情的介绍兰州,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兰州风土人情独特,充满魅力。
兰州的风土人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美食文化兰州是中国著名的小吃之都,尤其以兰州拉面而闻名。
兰州拉面制作精细,口感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这种面条细长而有弹性,配上鲜美的牛肉和独特的香料,味道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兰州还有烤羊肉串、驴肉火烧等特色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二、宗教文化兰州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佛教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兰州的白塔、舍利塔等佛教建筑物独具特色,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兰州还有著名的天水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外巨型石刻佛像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三、民俗文化兰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
兰州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马头琴、腰鼓等乐器演奏,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表演,都展示了兰州的独特魅力。
此外,兰州还有丰富的传统节日活动,如元宵节的灯会和庙会,春节的舞狮和花车巡游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四、甘肃特色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还体现了甘肃特色的风土人情。
甘肃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兰州的农产品丰富多样,如鲜美的瓜果蔬菜、高品质的羊肉和牛肉等,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兰州还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而闻名,如黄河金砂、石膏等,为兰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兰州的风土人情丰富多样,充满活力和魅力。
无论是美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还是甘肃特色,都展示了兰州的独特之处。
前来兰州旅游的人们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拉面和烤羊肉串,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和民俗风情。
兰州的风土人情无疑是吸引人们前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兰州,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的城市,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欣赏。
甘肃省白银市民俗之传统民风民俗【图文】
甘肃省白银市民俗之传统民风民俗【图文】1、岁时习俗腊八节——各地农村都有农历腊月初八煮“腊八粥”的习俗,表明该年五谷丰登,开始扫房子、擀长面、杀猪,准备过年。
春节——俗称“过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
腊月二十三送灶,除夕夜接灶,祈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除夕、初一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年钱”。
正月初五“扫五穷”,开始闹社火。
正月初七为“人七日”,家家户户吃长面。
将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三确定为各种植物的日子——“七糜八谷九瓜十菜十一萝卜十二葱十三是个天花星(小麦)”,根据天气预测收成。
正月十五闹元宵,放焰火、耍社火、吃元宵。
正月十六“回神”。
正月二十三“跳干儿”,又称“跳火”,点燃柴草,男女老少依次跳跃,燎疾病求吉利,然后用锨扬起灰烬,观其形状,祝当年粮食瓜菜丰收。
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理头;家家炒食各种豆类,意在驱虫害。
清明节:四月五日前后,家家集体扫墓祭祖、上坟添土。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饮雄黄酒、吃粽子,纪念屈原。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又称“瓜果节”,家家上坟扫墓、献瓜果。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全家团聚,在院中摆香案迎月,献月饼、瓜果,又称“团圆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高祈求长寿。
寒食节:农历十月初一,家家糊纸衣、印冥币,祭祀祖先,称“送寒衣”。
冬至节:每年冬至日,吃长面,煮“五豆”。
民间计算年龄按冬至计。
2、庙会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固定时间,善男信女自发聚集到当地有名的寺庙,举办隆重的宗教祭祀活动,许愿、还愿、求神、问卦,其中四月八“浴佛节”规模最大。
现在已由单纯的宗教活动,发展为宗教祭祀、旅游观光、商贸流通等于一体综合民间活动。
靖远法泉寺、会宁铁木山、景泰五佛寺的四月八庙会,一年比一年盛大。
3、婚嫁白银各地婚嫁习俗大同小异,程序有寻对象、媒人提亲、相亲、转家、换手、订婚、抬礼、认东、接亲、婚礼、瞧新娘、回门、站对月等。
相亲:男女双方见面;转家:女方考察男方家庭情况;换手:男女交换信物,表示双方及父母同意公开交往;抬礼:男方带够双方约定的聘礼,到女方家中,向女方家人及亲戚表示感谢,确定婚礼举办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民俗风情文化一.历史发展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
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
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二.地理气候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三.甘肃特色文化1、河西走廊这里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交相辉映,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2、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这里是山川锦绣、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3、甘南、临夏甘南、临夏两个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
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4、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
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还有道家圣地崆峒山、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敦煌市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汇之地。
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奇观。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为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两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文化遗存之一。
20世纪初以来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悬泉置汉代简牍的考古发掘,由此发展出国际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敦煌学,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显学。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旅游胜地,是中国旅游的一张标志性名片。
6.长城文化——边关防卫的古战场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
……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在几百年前,万里长城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信、团结统一精神的象征。
“不到长城非好汉”,万里长城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
7.佛教文化——摄人心魄的佛国世界,绚丽多彩的石窟长廊宗派也开始出现,而且,佛教石窟和寺庙也在甘肃大量建造,佛教艺术初显其独特的光辉。
唐朝时期,甘肃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佛教艺术从内容到艺术都有新的创造,达到了高峰。
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大发展,不少佛寺改宗为藏8.黄河文化——九曲黄河绕陇原,甘肃黄河风情之旅黄河自青海东流,进入甘肃,在长达913公里的黄河干流甘肃段上,形成了黄河玛曲第一弯壮美奇观和刘家峡、八盘峡等高峡平湖。
在甘肃境内的黄河流域,诞生了灿烂辉煌的大地湾、马家窑等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
游客沿着黄河甘肃段一路北上,可以欣赏河水清澈、溪流纵横、草场丰茂的黄河首曲美景;感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情景再现;饱览高峡平湖、绝壁万仞的壮观景色,并体验独特的乡风民俗,探究中华民族文明之源。
9.始祖文化——华夏文明之源,炎黄子孙之根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
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在天水,在此演绎八卦、教化众生,开创中华文明的肇启时代;黄帝诞生在天水轩辕谷;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回中山;周、秦、唐王朝的先祖由此创业兴邦;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
追本溯源,华夏民族血脉相连。
如今,甘肃东部的天水、平凉、庆阳和陇西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探寻血脉渊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和考察观光游览的寻根朝觐圣地。
10.民俗文化——走进陇原大地,体验特色风情甘肃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鲜明。
目前,甘肃省已有甘肃花儿、甘南藏戏等2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兰州市的太平鼓、兰州鼓子、苦水高高跷、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的松鸣岩花儿会、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锻制、东乡擀毡技艺,庆阳市的道情皮影戏、香包刺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德尔”、藏族民歌、史诗《格萨尔王传》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定西市岷县二郎山的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天水市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乐、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走廊各市、县的河西宝卷、夜光杯雕、凉州贤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敦煌曲子戏、永昌万字灯会,陇南市西和县与礼县的七夕节(当地人叫“巧娘娘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池哥昼”,平凉市泾川县的西王母信仰习俗、庄浪县抬阁等。
这些民俗文化或以民族、地方特色浓郁见长,或以古老风俗本真性的存留而凸显其价值。
四.甘肃特色节日1.夏河拉卜楞寺大法会介绍:夏河拉卜楞寺是我国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世界最大的喇嘛教学府,每年有七次规模较大的法会。
法会活动有:晒大佛、法舞、诵经、祈祷等佛事活动,考僧考试、宗教辩经、为期一月的藏民浪山节活动等。
地点:甘肃省夏河拉卜楞寺时间: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七、六月二十九至七月十五日2.浪山节介绍:浪山节,藏语称"香琅节",据考,是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拉卜楞寺数百名僧侣在每年特定的时间内,赴野外采薪习俗的延续和发展。
浪山节于每年农历六月举办。
在藏语中,"浪山"是"采薪"之意。
从前寺院僧人在山区伐木之余,百无聊赖之际,便安排节日去游山玩水,渐渐传入民间,演变成今天的藏族浪山节。
甘肃甘南藏区,每到农历六月间,气候温和,阳光明媚,农事间歇,家家户户收拾锅灶炊具、饮食物品,全家老少出动,到野外山坡、草地、河边选好地点,搭起帐篷,穿起盛装,会餐、饮酒、歌舞。
过浪山节的藏民在草原上扎下了一座座漂亮的帐篷,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仿佛天上人间。
地点:朗木寺时间:藏历六月初九举行,一连三天。
3.兰州中国丝绸之路节介绍:兰州中国丝绸之路节,创办于1992年9月10~17日,此后每年举办一次。
丝绸之路节以"开放、友谊、发展"为宗旨,集文化、旅游、商贸、科技交流为一体,把科技、经贸交流作为重头戏。
节日期间安排的各类商品展销会、洽谈会和商品街,名优土特产品荟萃,高新科技成果纷呈,给节日的兰州增添了新的色彩和魅力。
地点:兰州时间:9月10~17日4.香浪节介绍:香浪节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地区一带藏族群众的传统节日。
节日源于拉卜楞寺僧人每年的外出采集木柴活动,逐渐演变成僧俗一同郊游的节日。
"香浪"是藏语采薪之意。
因藏语称木柴为"香"樵采称"浪",故名"香浪"。
香浪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前后举行,在农历六月六开始。
节日期间原有煨桑和插箭等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纯娱乐的内容。
地点:甘南一带的藏族时间: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前后5.伏羲文化节介绍:伏羲文化节是甘肃省天水市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祀伏羲典礼的汉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由市人民政府主办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
地点:甘肃省天水市时间: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6.张掖马蹄寺观光旅游节介绍:每年的八月中旬,在马蹄寺都会举办大型的观光旅游活动。
活动期间,有精彩的马术、歌舞表演,还可以欣赏到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体育竞技比赛。
地点:张掖肃南县马蹄寺旅游观光区时间:每年8月中旬7.“敦煌之夏”文艺表演介绍: “敦煌之夏”文艺表演是敦煌市为游客提供的一项大型歌舞表演活动。
活动由敦煌宾馆举办,具有浓郁的丝路文化特色,反映了西北地区回、藏、维吾尔、蒙古等多民族的歌舞艺术。
歌舞主要以莫高窟壁画中的素材为原型,以敦煌舞为主题,再现了丝绸之路各民族的舞姿、服饰与音乐。
地点:敦煌市敦煌宾馆伎乐天时间:每年6--10月晚上8.临夏松鸣岩花儿会介绍:松鸣岩花儿会又称“四月八花儿会,龙华歌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
起源于佛教龙华大会。
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在和政县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举行的花儿会。
为甘肃省著名的三大花儿会场之一。
也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
松鸣岩花儿会与其它花儿会相比,突出特点是多用乐曲伴奏,系典型的河州花儿形式。
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和政县为“中国花儿传承基地”。
2006年5月20日,松鸣岩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儿会期间,方圆百里,数十万群众朝山赴会,届时歌手云集,商贾纷至,人流如潮,歌场似海。
地点:临夏时间:每年农历4月26至28(俗称四月八)9.桃花会介绍:安宁种桃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桃乡之一。
每年暮春时节,十里桃乡"处处桃树红霞飞,片片桃花吐芳菲"。
晚清以来,安宁桃林渐为人知。
清人陶保廉的《辛卯侍行记》中有安宁堡"春多桃花"的记载。
此后,安宁桃园为兰州市民春游赏花佳地。
每年春末以安宁堡为中心,车水马龙,游人很多。
众多文人墨客流连树下,饮酒赋诗,留下无数佳话。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师范大学迁十里店,一些大、中、小学生集体春游,形成松散的桃花会。
1984年开始,由市、区人民政府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会和物资交流会,宣传兰州,宣传安宁。
至2004年,共举办桃花会二十届,每年游客达五六十万人。
游客除踏青赏花外,还可以参观丰富多采的文艺活动、书法绘画展览、经贸洽谈等。
地点:兰州市安宁区桃园时间:每年4月份桃花盛开之际10.环县道情皮影艺术节介绍:中国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