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

合集下载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1)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1)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1)细菌的遗传和变异细菌是生物世界中最小的生命体,它们具有很强的遗传变异能力。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细菌通过遗传变异来获得新的特性,从而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

一、细菌的基本遗传方式1.1、DNA复制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它通过DNA复制来遗传给下一代细菌。

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细胞会将自身的DNA复制一份,然后将两份DNA分给两个细胞。

1.2、水平基因转移细菌还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进行遗传。

水平基因转移是指细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从其他细菌中获取某些基因,这样就可以获得新的遗传物质。

二、细菌的变异现象2.1、突变细菌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突变,这个突变可能是某个基因的位置改变,也可能是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细菌的突变可能带来新特性的出现,也可能造成细菌自身的缺陷。

2.2、自然选择在环境中,细菌会因为自身不断产生的遗传变异而逐渐适应环境。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更适应环境条件的细菌更容易生存下来,而不适应条件的细菌则逐渐淘汰。

三、细菌的适应变异3.1、耐药变异细菌是很容易产生抗药性的生物。

在有害物质的存在下,如果一部分细菌产生了对有害物质的抗性,那么这些细菌就能够存活下来,并且遗传给下一代。

这样循环往复,就可以逐渐形成一批抗药性细菌。

3.2、代谢变异在一些极端的环境下,细菌会产生非常特殊的代谢变异。

例如,在高盐和高温的环境下,会产生耐盐耐热的细菌。

在这些极端条件下,这些细菌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生存下来。

总之,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是非常重要的现象。

通过遗传变异,细菌可以获得新的遗传物质和特性,更好地适应环境。

尤其是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细菌的遗传变异能力可以使得它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更容易生存。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知识分享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知识分享
间接作用是使染色体以外的细胞物质发生 变化,再由这些物质作用于染色体引起突变; 它包括碱基类似物的形成及其突变诱发作用, 和电离辐射引起过氧化氢和游离基的产生以及 它们诱发突变。
(二)化学方法
常用的化学诱变剂有5溴脱氧尿苷( UBr )、 5-氟脱氧尿苷、2-氨基嘌呤、8-氮鸟嘌呤、亚硝 酸、羟胺、烷化剂(B丙酸内酯和芥子气等)、 亚硝基胍、丫啶橙染料 (丫啶黄、丫啶橙、原黄 素等)、一系列烷化剂和丫啶类结合的化合物、 溴化乙锭等。它们的作用机制复杂而各有差异, 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 如无荚膜炭疽芽 孢苗是半强毒菌株在含50%动物血清的培养基 上,在50%CO2的条件下选育的。
(5)通过非易感动物 如猪丹毒弱毒苗 (GC42 ) 系将强致病菌和株通过豚鼠370代后,又通过 鸡42代选育而成。
(6)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 去除毒力基因或用 点突变的方法使毒力基因失活,可获得无毒力 菌株或弱毒菌株。但对多基因调控的毒力因子 较难奏效。
利用各种生物学的方法可诱使微生物发生 变异,使细菌发生毒力等性状的改变,获得性 能良好的菌株。
1、增强毒力 连续通过易感动物,可使病原 菌毒力增强。有的细菌与其他微生物共生,或 被温和噬菌体感染,也可增强毒力。例如产气 荚膜梭菌与八叠球菌共生时毒力增强;肉毒梭 菌当被温和噬菌体感染时,方产生毒素。
2、减弱毒力 病原菌毒力自发减弱的现象, 常见于传染病流行末期所分得的病原菌株。人 工减弱病原微生物的毒力通常使用病原菌通过 非易感动物、鸡胚等方法。如将禽霍乱强毒菌 株通过琢鼠190代后,再经鸡胚传40代,育成 禽霍乱弱毒菌株。无论自然变异弱毒株或人工 培育的变异弱毒株,均由于DNA上核甘酸碱基 顺序的改变的结果。
3.插入DNA相邻的碱基之间,引起移码突变。 在邻近的两个嘌呤碱基之间插入丫啶染料分子, 可引起DNA复制时碱基增添或缺失的错误,造 成密码子的移码,出现基因突变。

细菌的基础知识—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基础知识—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染色体
二、细菌的变异物质基础
2、质粒
二、细菌的变异物质基础
3、转位因子
二、细菌的变异物质基础
4、噬菌体
侵袭细菌、放线菌、螺 旋体、真菌等微生物的 病毒。
二、细菌的变异物质基础
4、噬菌体
疾病的诊、预、治 致癌物质的检测 基因工程方面
1.识别变异细菌,才能做出正 确的诊断。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 药菌株的形成 3.制备疫苗,预防传染病发生 。
一、细菌的遗传变异
04 毒力变异
含链霉素培基 痢疾杆菌──→依链株(耐药菌株)
长期培养
一、细菌的遗传变异
05 抗原性变异
人工培养基多次培养
伤寒沙门菌────────→ 伤寒沙门菌
具有Vi抗原
无Vi抗原
二、细菌的变异物质基础
染色体
噬菌体
细菌遗传变异 的物质基础
质粒
转位因子
二、细菌的变异物质基础
一、细菌的遗传变异
01
形态结构变异
青霉素、溶菌酶 正常形态细菌──────-─→细菌L型
抗体或补体(部分或完全失去胞壁)
一、细菌的遗传变异
02 菌落变异
在陈旧培养基中长期培养
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
S
或在有免疫力的人体内 R
一、细菌的遗传变异
03 毒力变异
少量化学药物、免疫血清 强毒株────────→弱毒株或无毒株。
疾病的诊、预、治 致癌物质的检测
利用变异细菌筛选可疑致癌物
基因工程方面
鼠伤寒沙门菌 His-株
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his+株
可疑致癌物质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遗传与变异是所有生物的一起生命特点。

细菌亦是一种生物,其形态结构、生理代谢、致病性、耐药性、抗原性等性状都是由细菌的遗传物质所决定。

遗传(heredity)使细菌的性状维持相对稳固,且代代相传,使其种属得以保留。

另者在必然条件下,假设子代与亲代之间和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显现不同称变异(variation)。

变异可使细菌产生新变种,变种的新特性靠遗传得以巩固,并使物种得以进展与进化。

细菌的变异分为遗传性与非遗传性变异,前者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如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与重组等,故又称基因型变异;后者是细菌在必然的环境条件阻碍下产生的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称为表型变异。

基因型变异样发生于个别的细菌,不受环境因素的阻碍,变异发生后是不可逆的,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固的遗传给后代。

相反,表型变异易受到环境因素的阻碍,凡在此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所有细菌都显现变异,而且当环境中的阻碍因素去除后,变异的性状又可恢复,表型变异不能遗传。

第一节细菌的变异现象一、形态结构的变异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可不同,生长进程中受外界环境条件的阻碍也可发生变异。

如鼠疫耶尔森菌在陈腐的培育物或含30g/L NaCl的培育基上,形态可从典型的两极浓染的椭圆形小杆菌变成多形态性,如球形、酵母样形、亚铃形等。

又如许多细菌在青霉素、免疫血清、补体和溶菌酶等因素阻碍下,细胞壁合成受阻,成为细胞壁缺点型细菌(细菌L型变异),L型的革兰染色多为阴性,呈球形、长丝状或多形态性,在含血清的高渗低琼脂培育基(含20%血清、5%NaCl、%琼脂)上能缓慢生长,形成中央厚而周围薄的荷包蛋样小菌落。

细菌的一些特殊结构,如荚膜、芽胞、鞭毛等也可发生变异。

肺炎链球菌在机体内或在含有血清的培育基中初分离时可形成荚膜,致病性强,经传代培育后荚膜慢慢消失,致病性也随之减弱。

将有芽胞的炭疽芽胞杆菌在42℃培育10~20d后,可失去形成芽胞的能力,同时毒力也会相应减弱。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细菌会发生遗传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等。

基因突变是细菌遗传变异的一种重要机制。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突然而不可逆的改变。

在细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点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个碱基被替换成另一个碱基,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插入突变是指DNA序列中插入一个或多个碱基,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移位。

缺失突变是指DNA序列中删除一个或多个碱基,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缺失。

这些突变可以使细菌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性状或适应新的环境。

基因重组也是细菌遗传变异的重要机制。

基因重组是指DNA分子之间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DNA序列。

在细菌中,基因重组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和DNA重组酶的作用实现。

水平基因转移是指细菌之间或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基因传递。

细菌可以通过共轭、转化和噬菌体介导的转导等方式进行基因的水平转移。

这种基因重组可以使细菌获得新的基因组合,从而具有新的性状或适应新的环境。

水平基因转移也是细菌遗传变异的重要机制之一。

水平基因转移是指细菌通过吸收自由DNA或噬菌体介导的转导,将外源基因导入到自身基因组中。

这种机制使细菌能够从其他细菌或环境中获取新的基因,从而增加了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水平基因转移在细菌的进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抗生素抗性的形成过程中。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是多样且复杂的。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等机制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细菌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

这种遗传变异为细菌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基础。

对细菌遗传变异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细菌的进化过程,还对抗生素抗性的防治和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的遗传变异

细菌的遗传变异

细菌的遗传变异在微生物学领域,遗传变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细菌作为一类微生物,也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

这种变异可以是有益的、中性的或者有害的,对细菌的存活和适应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细菌的遗传变异过程以及其对细菌种群的影响。

一、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细菌的遗传变异是指细菌在繁殖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或者基因重组等原因,导致后代细菌的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

这种变异可以在个体层面或者种群层面上出现。

二、基因突变引发的遗传变异基因突变是细菌遗传变异最常见的途径之一。

基因突变可以是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或者倒位突变等。

这些突变可能会导致突变细菌获得某种新功能,或者丧失某种原有功能。

例如,某些细菌可能由于基因突变而获得对抗抗生素的能力。

这种突变有助于细菌在抗生素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传递给后代细菌。

然而,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细菌失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三、水平基因转移引发的遗传变异水平基因转移是细菌种群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遗传变异方式。

它指的是细菌之间通过共享基因片段或质粒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

水平基因转移能够增加细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使细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压力。

质粒是一种环状DNA片段,可以携带多个基因。

当细菌接受某质粒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染色体中时,该细菌就可以获得质粒携带的基因信息。

这种水平基因转移过程可以在不同细菌种间或同一种细菌的不同个体之间发生。

四、遗传变异对细菌种群的影响遗传变异对细菌种群的影响很大。

首先,遗传变异增加了细菌种群的适应性。

由于细菌种群中存在着大量的遗传变异,一些突变可能使细菌对环境中的压力产生更好的应对能力,从而提高了其生存率。

其次,遗传变异也是细菌抗药性形成的基础。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获得抗生素抵抗基因,从而对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

这种抗药性的获得导致了新的抗生素治疗策略的需求。

另外,遗传变异也有可能导致细菌种群中出现有害突变。

对于细菌来说,有益的变异只是少数,而大部分突变可能对细菌的生长和存活产生负面影响。

3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3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病原生物学Pathogen Biology第三章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概述•遗传(heredity)是指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的性状相同性;•变异(variation)则是指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性状的差异性。

–遗传性变异(基因型变异),是不可逆的,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定的遗传给子代–非遗传性变异(表型变异),不能遗传。

•遗传使细菌的种属性状相对稳定,变异可使细菌产生变种和新种。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Genetic materials of bacteria)1.染色体(chromosome)2.质粒(plasmid)3.前噬菌体(prophage)4.转座子(transposon, Tn)真核和原核生物染色体的区别*霍乱弧菌有两条染色体,大的含2961146bp,小的含1072314bp*细菌rRNA编码基因是多拷贝以装备大量核糖体满足细菌生长需求真核和原核生物染色体的区别操纵子(operon):指包含结构基因、操纵基因以及启动基因等相邻基因组成的DNA片段,其中结构基因的表达受到操纵基因的调控。

主要见于原核生物,其大多数基因表达调控是通过操纵子机制实现的。

第二节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组:染色体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质粒转位因子一条环状双螺旋DNA长链,反复卷曲缠绕形成松散的网状结构,外无核膜包裹,仅附着在横隔中介体上或细胞膜上.1. 细菌的染色体(Bacterial chromosome)1.1 多种形式•一条环状双链DNA:大多数(>90%)细菌,大小范围在580kbp~5220kbp之间•两条环状dsDNA:少数细菌(如霍乱弧菌,问号钩端螺旋体,马耳他布鲁菌)•三条环状dsDNA:paracoccusdernitrificans•线性dsDNA:疏螺旋体属(Borrella)伯氏疏螺旋体、迦氏疏螺旋体、埃氏疏螺旋体和radyrhizobiunjaponicum 等1. 细菌的染色体(Bacterial chromosome)1.2 染色体上有耐药基因(drug resistance gene)和致病岛(pathogenicity island)的存在,细菌种内和种间可交换pathogenic island:指菌基因组中编码与细菌毒力相关因子的外源DNA(1~200kb),两侧有重复序列、插入序列或tRNA。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三十页,共三十一页。
内容总结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质粒基因可编码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性状:1)致育质粒〔F质粒 〕与有性生殖功能关联。分两类,一是接合性耐药质粒〔R质粒〕,另一是非接合耐药性质粒 。3)毒力质粒〔Vi质粒〕 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4)细菌素质粒 编码细菌产生细 菌素。回复突变 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是正向突变,有时突变株经过又一次突变可恢复野 生型的性状
➢ DNA的损伤修复:当细菌DNA受到损伤时,细胞会用有效的
DNA修复系统进行细致的修复,使损伤降为最小。
第十三页,共三十一页。
彷徨试验(fluctuation test)
第十四页,共三十一页。
影印试验(replica plating)
第十五页,共三十一页。
二.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 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 遗传(heredity):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菌种
得以保存。
2. 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 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
3. 细菌的变异分为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 4. 遗传性变异: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故又称 基因型变异。
片段转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第十七页,共三十一页。
第十八页,共三十一页。
2. 接合(conjugation)
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 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 传物质〔主要是质粒 DNA〕从供体菌转移给 受体菌。能通过结合方 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 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 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 为非接合性质粒。
第九页,共三十一页。

细菌变异机制

细菌变异机制

细菌变异机制
细菌变异指的是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出现的基因突变,导致它们在遗传上发生了改变。

细菌的变异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点突变:细菌的DNA序列发生突变,其中一个碱基被另一
个替换,导致突变。

这种突变可以是由环境因素或自发发生的。

2. 编码序列的混乱:细菌的编码DNA序列发生插入或删除,
导致突变。

这种突变可能由DNA复制错误或外部因素引起。

3. 倒位:细菌染色体上的一个片段在同一染色体上发生倒位,导致基因的排列次序改变。

4. 基因组重排:细菌染色体上的一个或多个片段发生重排,导致基因组的结构发生改变。

这可能导致某些基因被丢失或增加,从而影响细菌的性状。

5. 质粒传输:细菌之间通过质粒传输基因,改变它们的遗传信息。

细菌的变异机制是其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策略,通过变异可以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然而,细菌的变异也可能导致抗药性的增加,从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03.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03.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有的有多重耐药药性,如结核分枝杆菌。
有的甚 至变成对抗生依赖株,如痢疾志贺菌链霉素 依赖株,离开链霉素不能生长。
(四)
抗原变异
肠道杆菌细胞壁多糖重复单位,为O抗原,具有属的特异性 鞭毛的主要抗原为蛋白质,为H抗原,具有种的特异性 由于O或H抗原的改变,其种属的特异性也就相应发生改变
(五)
菌落变异
小鼠体内肺炎链球菌的转化试验
( 2 )接合:是供体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供体菌
的遗传物质(质粒)转移给受体菌
质粒有接合性质粒和非接合性质粒两种,接合性质粒 有F质粒、R质粒、Col质粒、毒力质粒等
* F质粒的接合:
有F质粒的细菌为雄性菌(F+ 菌),无F质粒为雌性菌 (F-菌)。接合时F+菌的性菌毛末端与F-菌表面受体结合, F+菌的F质粒中的一条DNA进入F-菌体内,两菌内的单股DNA 链进行复制合成互补股,各自形成完整的F质粒,于是原来
如大肠埃希菌质粒编码的耐热性肠毒素(ST)和不耐热
性肠毒素(LT) 细菌素质粒 编码各种细菌素,如大肠埃希菌Col质粒
编码的大肠菌素 代谢质粒 编码产生各种相关的代谢酶,如沙门菌发酵
乳糖的能力是质粒编码
(三)转位因子
转位因子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分子上的一 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它能在DNA分子中移动,是细
菌体内可移动的遗传物质
转位因子主要有插入序列、转座子和转座噬菌体
⑴ 插入序列 (IS) 是最小的转位因子,<2000kb,不带有使细菌表现任 何性状的基因,只编码转移位置时所需要的转座酶,往 往与插入点基因共同起作用,可能是原细胞代谢的调节 开关之一
⑵ 转座子 (Tn) 2000-25000kb,不仅携带转位基因还携带耐药基因、 毒素基因、抗金属基因等其他结构基因,当其插入到某 一基因时,可引起两种结果,一方面可引起插入基因灭 活产生基因突变,另一方面因带入耐药基因而使细菌获 得耐药性。转座子可与细菌多重耐药有关

细菌的遗传性变异名词解释

细菌的遗传性变异名词解释

细菌的遗传性变异名词解释细菌,作为微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体,其遗传性变异是引起科学家们极高关注的领域之一。

遗传性变异是指细菌在后代中出现的基因组、基因和表型变异。

这种变异是细菌生存和繁殖的重要机制,也是细菌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适应的关键策略。

1. 遗传性变异的概念遗传性变异是细菌后代在基因组水平上的遗传信息变化。

这种变异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突变、基因重组、基因交换和外源基因导入等。

细菌的遗传性变异对其生存环境和繁殖策略产生显著影响。

2. 突变突变是指细菌遗传物质DNA中的变化,导致基因组变异。

细菌的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点突变是指细菌染色体上一个碱基的改变,可能导致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插入突变是指细菌染色体上插入一个或多个外来DNA片段,导致基因组结构的变异。

缺失突变是指细菌染色体上一个或多个碱基的缺失,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

3.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细菌染色体上不同区域的DNA片段之间的重组。

细菌的基因重组可以通过同源重组和非同源重组来实现。

同源重组是指细菌染色体上两段相似序列的DNA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横向基因转移,导致DNA断裂粘连,从而实现基因重组。

非同源重组是指细菌染色体上不相似序列的DNA片段在发生DNA修复过程中发生结合和重组。

4. 基因交换基因交换是指细菌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信息交换。

细菌的基因交换主要包括转化、转移和共转移。

转化是指细菌通过吸收营养液中的自由DNA片段,将外源DNA与自身染色体整合。

转移是指细菌通过接触导管将质粒(染色体外圆环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细菌。

共转移是指细菌通过共享质粒,导致质粒中的基因在不同细菌之间传递。

5. 外源基因导入外源基因导入是指细菌通过吸收外界DNA并整合到自身染色体上。

细菌的外源基因导入可以通过自然过程或人工转化实现。

细菌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了新的遗传信息,有助于适应环境变化和进化。

综上所述,细菌的遗传性变异是细菌进化和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策略。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遗传变异是指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等遗传变化。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主要包括突变、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等。

1. 突变突变是指细菌遗传物质DNA序列发生突然而不可逆的改变。

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和框架突变两种形式。

点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个碱基被替换成另一个碱基,或者插入或删除一个碱基,导致DNA序列发生改变。

这种突变可能会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影响细菌的生理特性。

框架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插入或删除碱基导致读码框架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框架突变往往会导致蛋白质合成终止或产生非功能性蛋白质,对细菌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2. 重组重组是指细菌遗传物质DNA序列间的互相交换和重组。

重组可以分为同源重组和非同源重组两种形式。

同源重组是指DNA序列中具有相似序列的片段之间的重组。

同源重组通常发生在DNA同源染色体或质粒之间,使得细菌可以从其他细菌或环境中获取新的基因片段,从而增加了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非同源重组是指DNA序列间没有相似性的片段之间的重组。

这种重组机制往往发生在不同细菌种群之间,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实现。

非同源重组可以导致细菌获得新的基因组合,从而增加了其生存和繁殖的潜力。

3. 水平基因转移水平基因转移是指细菌之间通过直接接触、共享质粒、病毒介导等方式传递基因。

水平基因转移可以发生在同种细菌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种细菌之间。

水平基因转移是细菌遗传变异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它使得细菌可以快速地获得新的基因片段,从而具备新的生理特性。

水平基因转移在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抗生素耐药基因可以从一个细菌种群传递给其他细菌,导致抗生素对这些细菌失去了杀灭作用。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不仅使细菌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抵抗外界的压力,也为细菌进化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基础。

这些遗传变异的机制使得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具备了更大的遗传多样性,从而增加了其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

细菌遗传变异机制

细菌遗传变异机制

细菌遗传变异机制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是细菌基因发生突变、转移或重组。

突变是随机的,其突变率为10-6~10-9。

包括转化、转导和接合。

(1) 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①转化: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②接合:指细菌通过质粒介导和性菌毛连接沟通的细胞间接触,将遗传物质(质粒或染色体)从供体菌转入受体菌。

性菌毛是F质粒表达的中空管状结构。

③转导:指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向受体菌的转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无性菌毛菌获得非结合性耐药因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

④溶原性转换:指侵入细菌的噬菌体在溶原期,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的染色体发生重组,导致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

如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和肉毒杆菌等。

(2)耐药质粒的组成及与耐药性的关系:R质粒转移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根据有无自身转移能力,可把R质粒分为接合性和非接合性耐药质粒。

例题:白喉杆菌获得产生毒素的基因是通过:A.转化B.转导C.溶原性转换D.接合E.融合答案:C【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菌种变异的原因

菌种变异的原因

菌种变异的原因
菌种变异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遗传突变:菌种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包括基因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等。

这种变异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也可能是由外界刺激或突变剂引起的。

2. 环境适应:菌种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菌种可能会发生变异。

例如,当菌种面临抗菌剂压力时,可能会产生抗药性菌株。

3. 培养条件变化:在实验室中,菌种的培养条件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菌种发生变异。

4. 基因交流:不同菌株之间可能会进行基因交流,例如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共同感染宿主等方式,导致菌种发生变异。

5. 自然选择压力: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菌种可能会面临来自其他生物、药物等的选择压力,为了生存和繁殖的优势,菌种可能会发生变异。

总之,菌种变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等。

不同菌种的变异机制可能也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变异的机制是细菌基因发生突变、转移或重组。

突变是细菌基因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异。

突变是随机的,可以自然发生,其突变率为10-6~10-9,当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可使突变率提高。

细菌基因转移的方式包括转化、转导和接合。

当外源DNA 转移到受体菌中,外源DNA可与内源DNA发生重组。

1.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1)转化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如活的无毒力的肺炎球菌可摄取死的有毒力的肺炎球菌DNA片段,从而转化为有毒株。

(2)转导转导是指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向受体菌的转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无性菌毛菌获得非结合性耐药因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

(3)接合接合是指细菌通过质粒介导和性菌毛连接沟通的细胞间接触,将遗传物质(质粒或染色体)从供体菌转入受体菌。

性菌毛是F质粒表达的中空管状结构。

(4)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指侵入细菌的噬菌体在溶原期,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的染色体发生重组,导致细菌的基因发生改变。

溶原性细菌可因之而获得新的特性,如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和肉毒杆菌分别可因溶原性转换而分别成为可产生白喉毒素、α毒素和肉毒素的有毒株。

(5)原生质体融合失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可彼此融合,其染色体之间可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

2.耐药质粒的组成及与耐药性的关系R质粒转移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根据有无自身转移能力,可把R质粒分为接合性和非接合性耐药质粒。

(1)接合性耐药质粒由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因子(r决定因子)两部分组成。

RTF的实质是F因子,可编码产生性菌毛和通过接合转移;r决定因子可表达耐药性的基因;(2)非接合性耐药质粒可由转化和噬菌体转导方式进入受体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