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第二课时教案
常德外国语学校晏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法。体会作者在叙述中的蕴涵的真切情感;体会作者理性地表达诉求的艺术
2 . 点拨法。点拨字、词、句,通过抓住文本中关键语句,使学生领会“情”“理”结合的手法;
3.讨论法。通过关键问题的提挈,廓清思维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会感恩,懂得用爱来报答长辈。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成功的原因。
(二)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切入、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教材与学情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和语言,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忍弃之不顾。李密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本文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典型范例,学好了本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经过前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所以在第一、二课时里,我们完成了关于文意的理解和需要重点关注的文言现象学习,本课重点是赏析文本的丰富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李密面对天子的指责,面对城头频繁变幻大王旗帜的局势,居然成功的说服了靠野蛮杀戮起家的晋武帝,原因何在?《古文观止》是这样描述《陈情表》的。(展示)历叙情事 , 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 , 嘉其诚款 , 赐奴婢二人 , 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 , 自尔悲恻动人。——《古文观止》如果我们从中找到他打动人心的两个关键字,你觉得是什么?(真,诚)他的真
诚情理至今仍让我们感动,今天我们走进李密的忠孝世界。
(二)自主探究
苏轼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此话虽有些绝对,但是文中李密用至孝之心编制的款款深情,确乎动人心魄。再次体会文中的“真”“诚”之音,找到文本中打动你的情感与大家分享。
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它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到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李密为什么要详细地叙述自己苦难的身世与遭遇?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处境,)李密写作《陈情表》时,正是历史上改朝换代较为频繁的一段非常时期,司马氏取代曹氏夺取天下,蜀魏两国的旧臣,不少为了保全名节而不愿向司马氏“俯首称臣”,选择归隐,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用竹林饮酒,不问世事的方式来曲折表示他们的不合作态度,嵇康面对司马氏集团的变相征召,还
写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最终在《陈情表》问世前4年,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也许对于取代了魏的晋,李密的内心是鄙视的,但是蜀汉早已亡了,同僚们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就连李密的恩师著名的儒学大师谯周也主张投降,李密又能怎样?新政权刚刚建立,内部矛盾重重,他又怎能不有所犹豫呢?不管李密当时是否有过一些关于时局的纠结,但是我们不难看到,他的情感是真挚的,他的忠义是诚恳的,否则他逃不过历代文学评论者对于道义苛刻的要求,多少口诛笔伐就可以使这篇文章灰飞烟灭,也更不可能瞒过在皇权纷争中阅尽无数险恶人心的皇帝。(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四)合作探究
有人说,《陈情表》在感情的外衣里面包裹着一颗理智的心,在以情动人的同时,作者又是以怎样的“理”服人的呢?
(五)学生展示,教师精讲
(小问题预设:全文一共用了27个臣字来自称,用意何在?臣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一口一个臣,心意切切,诚惶诚恐,谦卑之至,字里行间充满了臣的气息,臣的胆怯,臣的压抑,臣的谨小慎微,臣的苦心谋求,臣的忠孝难全,使听话者,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高高在上者也颇有动容,拉近了对话双方的心灵距离。)
1.李密从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 一下子把对方也带进了一种悲怆酸楚的氛围中, 激起了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2.在两次陈情之前先冠以恭敬之辞, 或表现出皇恩浩荡、感恩戴德之
意, 或表达诚惶诚恐、肝脑涂地之情, 极大地满足了皇帝的权威欲和虚荣心。
3.第三段先摆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 陷对方于“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的境地。如果朝廷给李密加罪, 就等于否定了倡导天下行孝的治国之道。
4.李密主动提出“少仕伪朝,历职郎署”这个“污点”, 这是他怕晋武帝疑其不事二主、不肯真心归服所用的曲笔。“圣”“伪”之间,就是为了使皇帝接纳自己暂不赴任的请求。
5.李密不过是“亡国贱俘”,却受到皇帝如此厚待, 本已受宠若惊了, 又怎敢徘徊不进, 存有更高的想望呢?一个“岂敢”再次满足了晋武帝希望看到降臣诚惶诚恐、感激涕零的那种虚荣心态。
6.祖母风烛残年, 如迫近西山的落日, 生命垂危, 无人送终,强调祖孙之间“更相为命”的关系,“沛然从肺腑中流出, 殊不见斧凿痕”, 水到渠成地提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明确答复。
7.最后, 李密全面提出解决忠孝矛盾的办法, 恳求晋武帝钦准自己的请求, 则将来自己活着定当尽忠效死, 死后亦当感恩图报。信誓旦旦, 情辞恳切, 如金石掷地有声, 纵铁石心肠, 焉得不为之动容! 同时也给了晋武帝一个收回成命的台阶。
(六)课堂小结:
李密在《陈情表》中,陈苦情说孝义动人以情,表忠心分先后服人以理。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