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理论(自己整理)ppt课件
心动力行动力初中心理健康PPT课件
心动力,行动力
小A的假期
小A的假期
小A的假期
小A的假期
小A的假期
小A的假期
小A的假期
小A的假期
你有和小A类似的经历么?
我的焦虑窗(3分钟)
关于这个寒假,你有哪些顾虑和担心?
01
设计航线
如何进行假期日程规划
日程分类——时间四象限
完成1套试卷 线上回复、和朋友打游戏
创造拓展学习时间
觉察分心
整理学习环境
玩
和朋友约定玩耍 时间
先做1道题/ 先做2分钟
学
适时更换学习任
务
03
快乐续航
在学习的过程收获快乐
创造小确幸
• 先做1道题/2分钟
可完成任务 • 番茄钟
• 填涂学习效率表
成就可视化 • 勾画待办事项
做时间主人
计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复盘
执行
我与你同行
共建学习小组,分享每日计划和完成情况,相互监督 或者加入线上自习室,营造学习氛围
先做1道题/2分钟
再来5分钟
再来5分钟
再来5分钟
再来5分钟
番茄工作法:专注30分钟
1个番茄钟 =25分钟学习 +5分钟休息
所需工具:一个可以计时的时钟 要求:1个番茄钟内只能专注做一件事 为什么使用番茄钟?
复盘:明确高效时间和任务量
及时记录时间效率表,思考: 我的高效时间在哪里? 一天的可专注时长和任务量 *每天进步一点点
坚持是魔法
每日焦虑窗
• 每天挑一个20分钟的空闲时间,进行 “焦虑窗”练习。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对一 切感到焦虑。
谢谢聆听
CREDITS: This presentation template was created by Slidesgo, including icons by Flaticon, and infographics & images by Freepik
第一章:心理动力理论
关系”。
治疗策略:治疗师的宽容、忍耐、节制,使患
者在退行中重建早年的客体关系,使内化的坏
客体得以外化、修正.
其他重要客体关系理论家 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
婴儿心理诞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闭、共
生、分离―个体化。
婴儿的基本需求有被母亲照顾到
与全能的母亲发展出安全的共生关系
能脱离母亲的保护并建立分离的个体性
(三)POSITIONS状态 1.Klein认为婴儿是持续地处于生之本能与死之 本能间的基本冲突,也就是在好与坏、爱和恨、 创造和破坏之间。 2.为了要处理对于好和坏的这种二分的感觉,
婴儿会将他们的经验组织成为positions,它是
一种状态或者说是处理内在和外在客体的方式。 3.Klein指出婴儿的客体关系发展包括两个基本 的状态:分裂妄想状态(Schizoid-Paranoid)、 忧郁状态(Depressive)
励当事人重新经验早期的情绪和幻想﹐并在治疗的
过程中指出幻想和现实﹑意识和潜意识的差距。也
让当事人表达他们的正向移情和负向移情。这样能
让他们明白潜意识如何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一旦 这种联结产生了﹐将会减少当事人内在客体的困扰 ﹑减少焦虑﹑及把内心世界的客体干扰投射到外在 世界。
治疗目标 治疗重点:Oedipus期前婴儿与母亲的 “二元
概念 防御机制:内射、投射、分离、投射认同 1.Introjection 内射 婴儿会幻想将他们对外在客体的知觉与经验纳
入自己体内。最早从母亲的乳房开始。
2.Projection 投射
一种会把个人想法或情绪加诸于他人身上,以
为别人有此情绪或想法的幻想。
概念 3.Splitting 分裂
心理动力论: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29页PPT
心理动力论: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心理动力理论自己整理课件
心理动力理论自己整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心理动力理论进行讲解,具体包括教材第十章第一节“心理动力的概念与内涵”,详细内容涉及心理动力的定义、心理动力的作用、心理动力的来源以及心理动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掌握心理动力的作用和来源。
2.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动力理论分析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提高自我管理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心理动力理论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心理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心理动力的作用和来源。
教学重点:心理动力的概念与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心理动力的作用。
情景:小明在参加篮球比赛时,因为队友的鼓励而超常发挥,赢得了比赛。
提问:小明的超常发挥与心理动力有什么关系?2. 讲解:详细讲解心理动力的概念、作用、来源及培养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小明篮球比赛中心理动力的作用,讲解如何培养心理动力。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析自己曾在某个时刻受到的心理动力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心理动力理论1.1 心理动力的概念1.2 心理动力的作用1.3 心理动力的来源1.4 心理动力的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心理动力影响。
(1)心理动力的概念:心理动力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中产生的推动力,促使个体朝着目标前进。
(2)心理动力的作用:①激发个体潜能;②提高个体积极性;③增强个体自信心。
(3)心理动力的来源:①内在动机;②外在激励;③社会支持。
(4)心理动力的培养:①树立目标;②积极心态;③增强自信;④学会激励自己。
2. 课后拓展: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深入了解心理动力理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心理动力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心理学 行为动力49页PPT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心理学
行为动力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Thank you
心理动力学理论课件
心理动力学理论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探讨心理动力学理论,内容涉及《心理学导论》第十章“心理动力学派”的第三节“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及第四节“荣格与分析心理学”,重点包括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性心理发展理论,以及荣格的个人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
2. 分析个体心理防御机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探讨心理动力学理论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心理动力学理论中的抽象概念与理论体系,如无意识、心理防御机制等。
教学重点:弗洛伊德与荣格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涉及心理防御机制的日常生活短片,引发学生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结合PPT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
3. 例题讲解:以经典案例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动力学理论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提供的案例,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心理动力学理论框架图。
2. 弗洛伊德与荣格的主要理论观点。
3. 案例分析步骤及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部电影或小说中的人物心理,运用心理动力学理论进行解读。
答案示例:电影:《霸王别姬》分析:主人公程蝶衣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体现在退行、理想化、否认等方面。
如程蝶衣在遭受现实打击时,常常通过回忆童年美好时光来逃避现实,这是退行的表现。
2. 作业题目: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心理动力学理论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答案示例: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更好地沟通。
例如,当对方出现否认、逃避等心理防御现象时,可以适当调整沟通策略,引导对方面对现实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对心理动力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心理动力学模式 ppt课件
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
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 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仇恨、 攻击、谋杀等。
ppt课件
24
四、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mental defense mechanism)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
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接触异性的,但 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 和冲突,人在这时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期间自我就可以不知 不觉之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 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 解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ppt课件
25
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ppt课件
28
否认(denial)——
是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一些不愉快的现实从而保护自我的 心理防御方式。
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为减免 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会在短期内会否认此事 的发生。
ppt课件
29
投射(projection)——
是指个体为免除自责的痛苦,将自己所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 转移到他人的身上。
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 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 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 的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 心理机制。
ppt课件
30
退化(degenerate)——
是指当个体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放弃已经学会了的成熟态度 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比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四)防御机制理论
(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第22页/共95页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一)潜意识理论
5、生殖期(genital stage) 10岁~20岁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四)防御机制理论 (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此期躯体和性发育成熟,与家庭客体 产生心理社会性分离,建立家庭外的亲密 客体关系,个性已初步形成,认知功能继续 得以发展,这些心理功能与文化和社会价 值观进行同化和适应。
第11页/共95页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3.超我(superego)
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 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是由社会规范、 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
(四)防御机制理论 (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按照社会法律、规范、伦理、习俗,对 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 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
第23页/共95页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四)防御机制理论 (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时期的基本经历、 未解决的冲突和精神创伤,在成年期重 新活跃起来,对神经症、心身疾病甚至 精神病发生有重要致病作用。
人的心理疾病,大部分是6岁前自 我意识没得到健康发展留下的隐患。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四)防御机制理论 (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 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1.本我(id) 又称伊的、原我 2.自我(ego) 3.超我(superego)
人格心理学之心理动力或精神分析论PPT课件
pessimism
(late)
oral
active
active
sadistic optimism
pessimism
8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心特質:依賴dependence 衝突 (conflict)來自口慾滿足與現實的限
制。例:糖果屋童話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86) 54, 18-51
Freud:性衝動壓抑,能量轉移到社會與認知活 動。
精选ppt课件最新
壹‧學說
(1)決定論:行為基於個體內在本能的動 力,所有的行為皆有意義與目的。
(2)行為的動力: a. fixed psychic energy:固定的心理能量 b. 基本驅力:
Libido:追尋愉悅(性)的基本動力,為各種 創意活動的基礎,將能量投注 (attached, invested in) 在各項內在或外在的活動。
Thanatos: death instincts ,aggression
4
精选ppt课件最新
c. Dual theory of drives: 行為包含兩種需 求。例.髒話“Fuck”字眼。包括性與攻 擊
d. 愉悅來自 tension reduction ,若不能以 社會接納之方式發抒,則會自性格脆弱 處爆發,造成行為偏差。
5
精选ppt课件最新
貳‧性格發展與分化
(1)Universal stages (2)幼年經驗(五歲以前)決定性格 (3)固著(fixation):挫折(Frustration,慾望不
能滿足)與沉溺(overindulgence,過度滿足)導致 fixation (Libido固著於此一時期,成年後具有該 時期之行為特質) 批評與其他理論解釋:
心理动力理论自己整理课件
心理动力理论自己整理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动机的基本概念,理解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心理动力的种类及其作用,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心理动力现象。
3. 提高学生对心理动力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心理动力理论的实际应用,如何将理论运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动机的基本概念、心理动力的种类、心理动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驱使人们去追求自己的目标?2. 新课导入:介绍动机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动力理论。
3. 理论讲解:a. 心理动力的种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b. 心理动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动机理论等。
4. 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心理动力现象,让学生了解心理动力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心理动力理论分析生活中的案例。
七、作业设计案例:小王是一名高中生,他学习成绩优异,但在班级里的人际关系较差。
最近,他突然开始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努力改善与同学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案例导入,让学生了解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原理,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仍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深入了解心理动力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3. 课后实践: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心理动力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解释,并将观察结果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实践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3. 作业设计中的案例分析与答案深度。
心理动力学PPT课件
客体关系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客体,分离-个体化 • 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婴儿﹑儿童和成人。
真实的客体:表现的是外部世界的他人的客观特征。 幻想的客体:表现的是婴儿关于他人的主观经验,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幻想。
第14页/共23页
•分离-个体化,Mahler 将分离与个体化过程分 成三个发展阶段:正常 的孤独性,正常的共生, 分离,个体化。
它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⒈利他
⒉禁欲
⒊否认
⒋移置
⒌智识化
⒍分离
⒎理智化 ⒏反应构成
⒐退行
⒑压抑
⒒躯体化
⒓区隔
⒔升华
⒕随遇而安
⒖投射
防卫机制通过限制世界对个人冲动的影响程度来帮助人们获得掌控能力,其作用就是限 制世界对个人的刺激。
第11页/共23页
• 自我掌控感 埃里克森认为最佳自我发展是对阶段性特殊发展任务和危机的掌控的结果。他提出了八个 危机,危机的处理结果就形成不同的自我掌控感。
第4页/共23页
潜意识论 ——心灵三
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
识三个部分。前意识和潜意识又可合称为无意识。
• 意识,就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即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 察到的想法和感受。
• 前意识,经由思考而可以觉察到的部分,是无意识中 随时可以成为意识的部第分5页。/共23页
• 自身客体,即那些被经验为自体部分的人们或客体或为自体服务而促使自身发挥功能的人 或客体。表达的是客体关系的经验本质。
⒈强调的是正常自恋而非本能 ⒉力求透过内省和同理性观察而非经由有距离的客观观察来接近经验
第17页/共23页
• 自身客体移情,人有三种基本需求,即另我或双生移情关系, 理想化移情关系,镜像或夸大移情关系。这三者结合起来就 是所谓的自身客体移情。
心理动力学理论PPT课件
一、弗洛伊德如何解释异常行为 (一)人格结构 (二)性心理发展阶段
二、其他心理动力学对于异常行为的解释 三、心理动力的治疗 四、心理动力理论的评价
.
1
▪ 一个人的行为无论正常与否,大部分都是 由一种潜在的心理力量所决定,他们把这 种潜在的心理力量称为动力
.
2
一、弗洛伊德如何解释异常行为
▪ (一)人格结构
➢ 本我:快乐原则 ➢ 自我:现实原则 ➢ 超我:至善原则(道德原则)
.
3
(二)性心理发展阶段
▪ 口唇期(0~1) ▪ 肛门期(1~3) ▪ 性器期(3~5) ▪ 潜伏期(5~12) ▪ 生殖器(12~20)
.
4
固着 和 倒退Biblioteka ▪ 固着: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力比多不能 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 上
▪ 倒退: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力比多受到 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
.
5
二、其他心理动力学对于异常行为的解释
▪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 集体无意识: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 在心里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
6
最有影响力
▪ 自我理论(强调自我的力量) ▪ 客体关系理论(否认本能驱力) ▪ 自体心理学(关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而是关注患者痛苦的减轻
.
9
四、心理动力理论的评价
▪ Thank you
.
10
.
7
三、心理动力的治疗
▪ 自由联想:要求患者说出一切进入脑中的、 没有经过意识检验的想法
▪ 梦的解析
▪ 宣泄:把过去被压抑的情绪加以释放,才 能解决内在的冲突,从而克服它们 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精神分析理论
8、意识,是一种意外而非常态。个人大都无法 察觉其心灵的运作过程。
9、潜意识大半要为有意识的行动、感受与想法 负责。
10、助人的过程即涉及寻求病态或毁灭行为的 根源,潜意识需求和欲望所表现出来的动机可由对 外显行为的了解加以诠释。
11、助人过程即是一修正情绪的经验。
二、精神分析理论
荣 格:分析心理学 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霍妮(K.Horney):基本焦虑学说 弗洛姆(E.Fromm):社会性格理论与逃出自由说 沙利文(H.S.Sullivan):人际关系学说 哈特曼(T.Hartman):自我心理学说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一)◆荣格分析心理学
荣格(Carl G. Jung , 1875-1961)瑞士 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 的创立者,提出荣格心理疗法。
◆(二精)神分◆析弗—洛伊弗德洛—伊理德论体系
5、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压抑 否认 投射 退行 隔离 抵消
转化 补偿 合理化 升华 幽默 反向形成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三)◆弗洛伊德—理论评价
1.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
第一,他使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从生物学转向动 力学方面的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病的 原因。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一)◆荣格—主要观点
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 负,反对弗洛伊德过度强调“性”, 认为精神不只 是由原欲本能构成。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一)◆荣格—意识分类
一、个人意识(personalconsciousness)
二、个人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 心 灵 三、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二)◆弗洛伊德—理论体系
著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 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 新编》等。
1、精神层次理论 2、人格结构理论 理论观点: 3、性本能理论 4、释梦理论 5、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
心◆灵精 (的神 二组分)成析弗洛—伊弗德洛—伊理德论体系
1、精神层次理论
●性心理发展5阶段: 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
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二、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4、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 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 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 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一)◆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形的四个表现形式
人格面具
阿妮玛
集体无意识
阿妮姆斯
暗影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一)◆荣格—评价 理论价值
– 扩展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 – 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 人格类型的研究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 – 字词联想实验和情结理论影响深刻 – 研究方法灵活
缺陷
– 神秘,宗教色彩浓厚,晦涩难懂
第三章 心理动力理论
内容安排
一、基本旨趣和议题 二、主要理论观点及评价
◆精神分析 —— 弗洛伊德 ◆新精神分析—— 荣格、阿德勒、霍妮
、埃里克森、弗洛姆、沙立文、哈特曼等
三、讨论
一、 基本旨趣和议题
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又称精神动力
学或精神分析学,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心理动力学认为,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
四、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一)◆荣格—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 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 之所以能代代相传。
内容里包括本能和原型。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一)◆荣格—集体无意识
1、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从未在意识里出现过
意识 前意识 (可复现的记忆) 潜意识(被压抑的欲望)
“冰山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
1◆(、二精精)神神分◆层次析弗理—洛论伊弗德洛—伊理德论体系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 超我 (道德原则 )
二、精神分析理论
◆(二精)神分◆析弗—洛伊弗德洛—伊理德论体系
3、性本能理论
●本能 生的本能 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 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
使或激发的,是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 的,而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基本假设
1、所有的心灵活动都是有意义的。 2、任何事情都有原因。 3、每项精神活动都决定于之前的事件。 4、行为立基于生物基础,受到内在性与攻击 驱力所造成的张力驱使。 5、社会是控制原始生物需求的必要力量。 6、每一个性心理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结果。 7、人格形成的主要事件发生在生命的前五六 年。
第二,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 第三,他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 第四,他创立了自由联想和释梦等技术。
二、精神分析理论
(评三价)◆弗洛伊德—理论评价
2.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第一,他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 第二,他的“泛性论”观点,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 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是整个人格的基础。 第三,他把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生物属性,看成是 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人类的未来引出了悲观的结 论。 第四,有些原理、原则完全是猜测,或是纯粹虚构 出来的,因此,其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也受到批评。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 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霍妮、弗洛姆、沙立文、
哈特曼等。
共的特点: 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冲
动论和泛性论。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派。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2、它不来自个人的经验,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完全通过遗传而 存在的 。(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经验,是人类对某
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的倾向)
3、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是一种具情绪色彩的关连意念的
聚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是对某一外界刺激 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