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6 区域分工与合作
海洋环境规制、区域分工协作与环渤海地区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地区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 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 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等问题
。
环渤海地区区域分工协作的优化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制定环渤海地区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各省 市的职能和定位,避免产业重复建设和资 源浪费。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加强环渤海地区产业合作,推动产业链上 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与配套,形成优势互补 、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海洋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正面影响
海洋环境规制可以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高质量 发展。同时,海洋环境规制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 力。
负面影响
海洋环境规制可能导致一些企业的成本增加,甚至可能淘汰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从而对区域 内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压力。此外,海洋环境规制的实施也可能对区域内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海洋环境规制对环渤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 了重要推动作用,严格的环境政策可以促进企 业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区域分工协作在环渤海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 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障碍和挑战,需要进一步 完善和优化。
环渤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 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政策协调、推动技 术创新、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海洋环境规制的必要性
海洋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宝库,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能源、交通等重要资 源。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海洋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如石油泄漏、 垃圾倾倒、过度捕捞等。
海洋环境规制是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可以有效减少污染和生态破 坏,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东北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
东北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区域分工合作必须以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为基础,这其中关键是确定优势产业选择的基准,从而才能充分发挥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一、东北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东北地区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的工业,重化工业是东北地区的产业特色。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具有区域比较优势,是东北振兴的基础产业,也是本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分工合作的优势产业。
从东北地区内部看,辽宁省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产业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吉林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黑龙江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从整体上看,在东北地区,辽宁省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吉林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龙江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是推动区域分工合作的支柱产业。
二、东北地区产业的竞争力东北地区的一些传统比较优势产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与炼焦业等产业竞争力较弱。
一些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具有竞争优势。
按照2000年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编制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电子及通信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常被认为是高新技术产业。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国际合作》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国际合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国际合作》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的内容。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国际合作的主要领域、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培养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和理解世界发展奠定基础。
本章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世界地理知识紧密相连,如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世界的人口、世界的气候等。
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做好铺垫。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全球化介绍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如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等。
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从资源、环境、灾害防治等方面阐述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举例说明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
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介绍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三)教材特点紧密联系实际教材内容选取了大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跨国公司的产品、国际体育赛事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国际合作的存在和重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国际合作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全球视野。
强调地理实践力教材中设置了一些探究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国际合作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对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世界的人口、世界的气候等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通过新闻、网络等渠道接触到了一些国际合作的实例,对国际合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学生的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具体的、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究新事物。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
但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现实中,进口替代 政策失效的原因除了区位调整成本外,还有市场规模过小和比较劣势这 两个因素。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2.比较成本学说
这个学说是由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 提出的。该学说提出各区域之间通过比较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利用生 产成本的相对有利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与区域贸易。
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 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 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个国家仍然可以利用有利/不利的程度实现互补,攫取收益。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根据前述的因果关系,对中间投入品进口和最终消费品进口应采取 不同的贸易壁垒。对中间投入品而言,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许多发 展中国家也正是通过在提高最终消费品进口壁垒的同时降低中间投入品 的进口壁垒,促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全面的贸易自由化:市场开放度(进口壁垒)存在一个临界值,当 市场开放度大于该临界值时,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促进工业化。
首先,强化与资源丰富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合作;其次,对不同国家采取 不同的战略对策;再次,继续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最后,充分利用高 层外交保障资源供给。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4、区际资本和产业竞争
1.区际产业竞争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表现为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即在产品的 成本构成中,劳动力的投入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资本的投入所占比重趋 于上升。区域产业转变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资本、劳动力在发达地 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转移的过程。 区域产业发展遵循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的发展路径,其平均资本-劳动比率逐步增大。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 旅游资源类型.............................................................................................................................13 2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13
第一章 惠州市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5
1 惠州市旅游发展回顾...................................................................................................................7 2 惠州旅游在粤港澳的地位判断和竞争格局分析 .......................................................................7 3 惠州市旅游发展的 SWOT 分析..................................................................................................9 4 小结:惠州市旅游发展前景.......................................................................................................9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资源要素能充分流动、有效配置,这要求区域分工要有序、合作要紧密。
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多个层面进行展开,每个层面的分工合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根据区域空间范围,可以从城市、都市圈、省域交界地带三个主要层面来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
一、城市层面:产业链式分工与合作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首先都是从具体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开始的。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雏形——X经济区,就是从凤凰、永久自行车厂的跨省市联合生产开始的,欧盟一体化也脱胎于欧洲煤钢共同体。
而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多年来,在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和标杆竞争下,竞争思维大于合作思维,导致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同质化竞争加剧。
对长三角41个城市的“十三五”规划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有39个城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进行培育,除了现代物流业,重合度较高的产业还有金融业(36个)、高端装备业(34个)、医药制造业(26个)、汽车制造业(26个)、新材料(26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个)。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要素的涌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原有产业分工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要求。
从国际上看,分工的趋势正逐渐由产业间分工为主变为产业内分工为主、由产成品分工主变为以零部件中间品分工为主。
世界贸易中中间品贸易已占到70%,30%是产成品,而四十年前,中间品是30%,产成品是70%。
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应再是简单的中心与外围的等级关系,也不是标杆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
而这种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需要以跨区域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来突破,来将行政边界模糊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长三角目前重合度较高、同时也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一些产业,比如现代物流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入手。
六共机制内容
六共机制内容
六共机制是指一种旨在改进协作和协商的工作方法。
下面是六共机制的内容:
1. 提倡相互尊重:六共机制鼓励各方尊重彼此的观点和意见。
每个成员都应以友善
和开放的态度对待其他成员的建议和看法,避免过度批评或贬低他人。
2. 共同目标:成员要共同明确和共享一个明确的目标或愿景。
在确定目标时,要充
分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充分讨论和达成共识来制定目标。
3. 公平分工:六共机制鼓励公平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平等地承担责任和贡献。
成员要根据各自的优势和能力,进行分工,并在协商中达成一致。
4. 共同成长:成员应共同努力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这可以通过知识共享、技能
传授和互相支持来实现。
成员要乐于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促进群体的整体发
展。
5. 公正决策:在协商和决策过程中,六共机制要求成员遵循公正原则。
决策应基于
事实和数据,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利益的干扰。
成员要客观地评估各种选择,以制定最佳
的解决方案。
6. 持续改进:六共机制倡导持续改进。
成员应当不断地评估和反思自己的工作表现,并寻求改进和创新的方法。
这可以通过定期的回顾会议和互相反馈来实现。
以上是六共机制的主要内容。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团队或组织可以增强合作能力,提
高工作效率,并取得更好的成果。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2004年3月下旬至4月初,辽宁中部城市群政协组织的联合考察组一行8人,对上海市及江苏省的南京、扬州、无锡、苏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市进行了考察。
考察组考察了江浙沪两省一市的都市圈发展状况,重点考察了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就各地围绕都市圈和城市群进行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考察组普遍感到,这次考察看到的和听到的内容很丰富,所受到的启发非常大,取到了“真经”,学到了“实招”,达到了考察学习的目的。
一、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基本情况江浙地区自古是我国城市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是近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在区域合作和都市圈发展上起步早、进展快,被公认为我国都市圈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典型地区之一。
这里“都市圈”很多,大的城市带包括了城市群,大的城市圈又囊括了小的都市圈,已经形成了“带中有带”、“圈中套圈”的格局。
在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主要区域协作实体包括:长三角都市圈。
包括上海、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后又加入浙江台州)及其所辖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也是继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等城市为核心的五大都市连绵区之后的世界公认的第六大都市连绵区。
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18.7%,人均GDP2540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
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了10个,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和无锡分别以5408.76亿元、2080亿元、1780亿元和1601.7亿元列居全国第l、5、8、10位;宁波和南京的GDP总量也超过了1000亿元。
目前大长三角都市圈协调会议最多、呼声最响,但还没有整体的发展规划。
全球产业链分工与区域合作的互动
全球产业链分工与区域合作的互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与区域合作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密切。
全球产业链分工是指国际上的一种生产和合作方式,它将各个环节的生产活动分散到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进行,以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
区域合作则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建立的一种形式化合作机制。
全球产业链分工与区域合作的互动,既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特点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特点之一是资源优势互补。
不同地区和国家拥有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通过分工合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助。
比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拥有廉价劳动力和大规模的市场,而德国则以制造业的高技术含量和品质著称。
两国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其次,全球产业链分工也使得各个环节的生产活动分散到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进行。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专注于自己的特定环节,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全球产业链网络。
这种分工可以加快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
例如,汽车行业的全球产业链分工,各个国家和地区专注于不同的环节,如设计、零部件生产、总装等,使得汽车制造变得更为高效和灵活。
最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特点还包括跨国公司的主导地位。
跨国公司由于其资本和技术垄断优势,成为跨越国界的产业链的主要组织者和控制者。
它们通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或投资工厂,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管理。
跨国公司的存在对全球产业链分工起到了推动和引导的作用。
二、区域合作的必然选择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合作的支撑。
区域合作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合作效率和竞争力而建立的一种合作机制。
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区域合作可以促进资源和市场的集聚,提高合作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可以形成一个经济整体,实现资源和市场的集聚效应。
比如,欧盟就是一个典型的区域合作组织,它将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内部市场和生产基地。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专班工作分工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专班工作分工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中,专班工作分工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主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今天要为您撰写的重点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浅入深地探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专班的工作分工,以便您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主题。
1. 初期准备阶段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初期准备阶段,专班成员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
其中,项目策划师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规划,确定产业园的定位、规划范围和发展目标。
资源调查员则需要负责全面搜集各类相关资源信息,包括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情况,为后续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 土地选址阶段在确定土地选址阶段,专班成员需要分工合作。
土地评估师负责对潜在用地进行评估,包括地理位置、土壤质量、水资源情况等方面的调查,以保证选址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法律顾问需要进行土地法律法规的分析和风险评估,确保土地使用合法合规。
3. 产业规划阶段进入产业规划阶段,市场分析师要负责对当地农产品市场进行分析,确定产业园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支持的产业。
营销专家需要进行市场营销策划,包括品牌推广、销售渠道拓展等工作,为将来的产业发展做好准备。
4. 投资运营阶段在产业园建设投资运营阶段,财务顾问需要负责资金筹措和项目投资回报分析,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
项目经理要负责项目的实施和运营管理,包括人员招聘、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产业园的顺利运营。
5. 完善配套阶段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运营的后期,市场运营师需要进行产业园的市场运营规划,包括招商引资、产业联盟等工作。
公共关系主管需要进行产业园的宣传和形象策划,提升产业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结回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专班的工作分工十分重要,它涉及到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实施运营,需要专业人员分工合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
在每个阶段,不同的专业人员需要协作配合,共同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
只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才能有效推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工作。
“两廊一圈”跨国经济区域合作建设的理论分析
“两廊一圈”跨国经济区域合作建设的理论分析胡宝华一、“两廊一圈”概念的提出2004年5月20日,越南总理潘文凯访华,提出中越合作建设“两廊一圈”的建议。
同年10月6日至7日,中国总理温家宝访越,两国政府于8日发表联合公报,双方同意合作建设“两廊一圈”。
中越两国建设“两廊一圈”不仅在中越两国中央政府有共识,在两国地方政府也有积极响应。
“两廊一圈”的区域范围包括中国云南、广西、海南、广东湛江等省(区)市,以及越南的河内、海防、广宁、老街、谅山等省市。
“两廊一圈”中的“两廊”,是指分别从中国广西南宁和云南昆明为起点的两条经过越南首都河内市通往越南海防的经济走廊:广西线,也称“东廊”,即“南宁-谅山-河内-海防”;云南线,也称“西廊”,即“昆明-老街-河内-海防”。
“一圈”是指环北部湾经济圈,包括中国广西沿海地区、广东沿北部湾地区、海南西部沿海地区和越南北方沿海地区(包括广宁、海防、太平、南定、宁平、清化、义安、河静、广平、广治省),主要港口有广西防城港、钦州、北海港,广东湛江港,海南海口、洋浦、三亚港,以及越南的鸿基、海防港、炉门港等。
两条经济走廊分别从南宁、昆明出发,汇集到包括越南海防在内的环北部湾经济圈,从而构成“两廊一圈”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域。
二、建立“两廊一圈”的基础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是建立“两廊一圈”的基础理论。
与建立“两廊一圈”相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主要有关税同盟理论、大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国家需要理论等。
1、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关税同盟建立后,可以产生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静态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指关税同盟建立后,由于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一国原来由本国生产的成本高的某些产品,改由生产成本低的成员国进口,因而可以把原来生产成本高的资源转向成本低的产品生产,该国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贸易转移效应指关税同盟建立后,由于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和实行对外共同关税,一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价格较低的进口贸易会被成员国之间的价格较高的进口贸易所取代,从而减少了该国的贸易利益。
区域分工与社会经济一体化
区域分工与社会经济一体化区域分工是指各地区按照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通过专业化、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布局与组织。
而社会经济一体化则是指各地区在进行区域分工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市场和产业要素的整合与共享。
在现代社会中,区域分工和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首先,区域分工能够使各地区按照自身的优势发展起来。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基础,通过合理的分工布局,可以使得各个地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整体效益和经济竞争力。
其次,区域分工能够促进各地区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差异,通过区域分工,可以使得各地区在互相补充和协同发展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
比如,部分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发展相关的产业和经济体系;而另一些地区则具有较为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可以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人力支撑。
通过合作与协同,各个地区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更加完整和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同时,社会经济一体化能够促进地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协作,不同地区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比如,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可以通过培训和交流的方式被其他地区所吸收和运用,推动各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同时,地区之间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机构的交流也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社区关系的和谐发展。
当然,区域分工和社会经济一体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如何实现区域分工的公平和均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能力存在差异,如果区域分工不公平或者过于集中,可能会造成资源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区域间的差距。
因此,需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规划的指导来确保区域分工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其次,区域分工和社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也可能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
区域共建协作方案
区域共建协作方案概述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壮大,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城市空间的需求也变得复杂和多元化,因此,不仅需要更多的开发和建造城市空间,也需要更多的注意区域共建协作,保持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美好环境。
本文简要探讨了区域共建协作的概念、优势、关键因素和建议,旨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
区域共建协作的概念区域共建协作(Regional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RCC)是指政府和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制定共同的目标及计划,共同实施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工作,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RCC中,政府和社会各界之间需要建立起开放互动、交流合作的平台,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通过合作与协商,形成共同的关注领域和目标,达成既定步伐的城市共建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共建协作的优势•各方资源优势最大化。
政府和市民团体之间的合作具有相互补充和互动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方的资源优势,高效利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关注全局发展。
RCC涉及各种领域,必须协调和统一各方的省领域发展方向,使之协调有序,保障整体发展稳定、协调、可持续。
•战略决策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区域共建协作,在城市整体规划、布局、建设等方面的决策,可由政府以及行业各方共同商讨,因此,决策能够更加全面、客观,也更具运作性与可行性。
•促进城市环保与可持续资源利用。
在RCC中,市民团体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可使城市建设具备更大的环保性与可持续性,这对于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区域共建协作的关键因素•集成能力。
RCC的实施需要政府与各界团体之间的集成,要求各方集成自身的资源、能力和市民意愿,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行动方案。
•完备的信息沟通渠道。
实施RCC必须保证政府、业界、学术界等各方面能够畅通无阻的信息沟通渠道,让各方能够快速、有效地共享信息、理解不同方面的需求和利益。
•领导层的支持。
RCC需要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政府领导可以起到整合各方面资源的作用,也是协调各方面利益的重要推手。
专题:区域分工
(一)我国的区域差异
构成区域差异的因素很多,如自然资源、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本、 技术、区于域经济产权结构、文化等等。
(1)自然资源
总体上看,我国工业生产能力60%以上集中在沿海地区,而水资源、 能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例如西南4省区水资 源总量约占中国36.7%,加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6省, 水资源总量共占全国71.4% 。北方特别是西北和北部沿海地区存在严重的 工业用水不足问题,它使北部耗水量大的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2)目前我国的区域分工格局
中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强化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力量, 区域利益格局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从而使区域分工出现新特 点:
第一,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协同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三大 地带的专业化和集中化程度不断加强,各地带正在选择和发展 各具特色的区域性行业。在东部地带,生产要素从传统行业(如
(二)我国的区域分工格局
⒈ 改革开放以前的我国区域分工
(1)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分工背景
改革前30年,中国实行的是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长期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垂直统一的纵向管理模式。在 这种制度背景下,区域分工的主要驱动力来自行政命令,采 取的可以说是均衡式开发模式,产业政策趋于向落后地区倾 斜。在利益分配上,坚持平均主义,整个国民经济在各区域之 间呈现均衡增长势态。
力量加速发展高精尖工业,向更高层次迈进。东部地区如果
不能转移扩散耗能高耗原材料多的一般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
业,不仅会对东部自身工业化起飞不利,造成结构老化、资
源枯竭、运力紧张、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而且
也将使中西部地区丧失发展机遇。
第二,产业结构趋同仍然存在 。 我国历经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各地产业有了全面发展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发展第16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讲产业转移与国际合作提
第16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讲产业转移与国际合作一、选择题(2024·山东日照模拟)《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规定,将在2025年底前适时启动海南全岛封关运作,这是全面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的标志。
“一线放开”就是海南和国际的联系实行进口货物零关税;“二线管住”,就是从自贸港进入境内其他区域要按照海关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全岛封关运作后,自贸港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目前,每人每年离岛免税购物额度为10万元,不限次数;允许开展离岛的贸易及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联系,用“海南+N”的思维方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
据此完成1~2题。
1.实施离岛免税政策有利于海南( A )A.扩大旅游消费量 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提高环境承载力 D.强化种业基地建设2.推进海南自贸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可以( C )A.发挥资源优势,承接各类产业转移B.促进互联互通,实现城市趋同发展C.加强区域产业分工,促进协同发展D.开展良性竞争,提升区域综合实力[解析]第1题,离岛免税有利于培育海南省旅游消费热点,促进海南省旅游消费升级,从而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A正确;离岛免税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错误;离岛免税不能提高环境承载力,C错误;离岛免税不是农业,故不能强化种植业基地建设,D错误。
故选A。
第2题,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不是为了承接其产业转移,A错误;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是为了协同发展,不是趋同发展,B错误;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利于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同发展,C正确;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不是为了良性竞争,D错误。
故选C。
(2024·浙江模拟)泰尔指数是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指标,数值越大则差异越大。
黄河流域的区域经济差异分为上中下游间的差异和上游内、中游内、下游内的差异两部分。
下图示意黄河流域上中下游间和上中下游内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
社会分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社会分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随着社会演变而不断深化。
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社会分工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1. 社会分工的意义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能够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能够更加高效地生产。
在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交换劳动和产品实现互利互惠,提高整体的生产能力。
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2.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水平和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一些地区相对落后,而另一些地区则富有发展潜力。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导致资源和机会的不均等分配,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失衡。
因此,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至关重要。
3. 社会分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不同区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化和优势。
一些地区擅长制造业,而另一些地区则擅长农业或服务业。
这种区域间的差异使得各个地区能够通过互相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社会分工使得各区域能够互补互利,形成经济合作和互助的良好局面。
4. 区域经济对社会分工的反哺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分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地区有了更多创新和发展的机会,通过各类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更多就业和创收的机会。
这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深化和拓展。
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区域经济中,不同地区的产业链条被拉长,不同行业间的合作更加频繁,社会分工的层次也得到了提升。
5. 社会分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社会分工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和依存的关系。
社会分工的深化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社会分工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
社会分工和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它们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以把区域经济增长 的影响因素分为: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 的影响因素分为:资源禀赋、 区位条件、外部环境等4大类。 力、区位条件、外部环境等4大类。
区位条件(影响经济增长机会及成本): ):是一 3、区位条件(影响经济增长机会及成本):是一 个区域与相关区域的空间关系及其所产生的对其经 空间关系及其所产生的 个区域与相关区域的空间关系及其所产生的对其经 济增长影响的综合。 济增长影响的综合。 的综合 外部环境:包括了区际经济关系 区际经济关系, 4、外部环境:包括了区际经济关系,全国的经济 发展格局,国际经济背景等 个方面。 发展格局,国际经济背景等3 个方面。外部环境的 变化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发展机会 发展机会、 变化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发展机会、区 域竞争、发展风险等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向调整、 域竞争、发展风险等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向调整、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向调整 增长方式的效率、发展优势的转换、 增长方式的效率、发展优势的转换、利用外部要素 的可能性等等。 的可能性等等。
六、区域增长趋同
(一)区域增长趋同概述 区域增长趋同概述 1、区域增长趋同假说:在一个国家内部,如 区域增长趋同假说:在一个国家内部, 果区域之间是相互开放的,那么, 果区域之间是相互开放的,那么,在市场 机制的作用下, 机制的作用下,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 将对区域增长不平衡产生自我修正作用, 将对区域增长不平衡产生自我修正作用, 从而引起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水平趋向均衡。 从而引起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水平趋向均衡。
第六章
区域分工与合作
重点问题: 重点问题: 区域差异论 区域分工论 区域协调发展论
第一节
区域差异论
一、区域差异的定义 二、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三、区域差异的衡量指标 四、区域差异演化过程 五、区域差异调控 六、区域增长趋同
一、区域差异的定义 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二)区域增长趋同的机制 区域增长趋同的机制 1、区域增长趋同的基本原理 2、区域增长趋同的影响因素
1、区域增长趋同的基本原理
新古典增长理论,生产要素具有收益递减的特征, 新古典增长理论,生产要素具有收益递减的特征, 区域之间的贸易和要素流动将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 均衡化,促使区域之间的要素供给逐渐趋向均衡。 均衡化,促使区域之间的要素供给逐渐趋向均衡。 在这个过程中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就会快于发达 区域,从而引起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出现趋同。 区域,从而引起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出现趋同。
2、区域增长趋同类型: 区域增长趋同类型: 趋同: (1)σ趋同:指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水平 分异程度随时间推移而减少; 分异程度随时间推移而减少; 趋同: (2)β趋同:指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其 初始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初始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一般而言, 趋同将引起σ趋同, 一般而言,β趋同将引起σ趋同,但由于还与其他 因素有关,有可能在β趋同的过程中反而会逆转。 因素有关,有可能在β趋同的过程中反而会逆转。
(三)区域差异演化的非线性与有限可控性
第一,区域差异演化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 。(多因 第一,区域差异演化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多因 素之间所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会改变 区域差异的既有状态,或差异程度的变化, 区域差异的既有状态,或差异程度的变化,或演化 方向的改变。在一个长时序上观察, 方向的改变。在一个长时序上观察,区域差异还会 出现扩大→缩小 扩大 缩小交替进行的情况。 出现扩大 缩小→扩大 缩小交替进行的情况。 缩小 扩大→缩小交替进行的情况 第二,区域差异演化是可控的,但却是有限度的。 第二,区域差异演化是可控的,但却是有限度的。
资源禀赋(基本条件): ):包括两个方面 1、资源禀赋(基本条件):包括两个方面 自然资源:主要有各种矿产资源,土地资源, 自然资源:主要有各种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 水资源,气候资源,风景资源等; 源,水资源,气候资源,风景资源等; 经济社会资源:主要有人口,劳动力,资金,技术, 经济社会资源:主要有人口,劳动力,资金,技术, 社会环境等。 社会环境等。 ):主要是由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能力(决定效率):主要是由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能力(决定效率):主要是由经济体制 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产业结构,企业的组织水平, 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产业结构,企业的组织水平, 以及个体的经营能力等组合而成的对区域内外的资源 以及个体的经营能力等组合而成的对区域内外的资源 利用能力。 利用能力。
该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该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产要素在规模 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作用下(即收益递增) 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作用下(即收益递增)将向少数 区域集中。这个过程具有循环累积因果效 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区域集中。这个过程具有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从而 导致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发生分异或极化。因此, 导致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发生分异或极化。因此,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区域之间必然出现分异。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区域之间必然出现分异。而 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自我强化的作用过程, 自我强化的作用过程 且,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自我强化的作用过程, 其结果就是区域差异将持续扩大 区域差异将持续扩大。 其结果就是区域差异将持续扩大。
三、区域差异的衡量指标
1、极差 、 2、标准差 、
3、基尼系数 、
(1)极差: )极差:
R = xmax − xmin
n
(2)标准差 )
s =
∑
( x
i=1
i
− x )
2
n − 1
四、区域差异演化过程
(一)区域差异演化趋势的理论预期 1.非均衡增长理论关于区域差异演化的预期 1.非均衡增长理论关于区域差异演化的预期 缪尔达尔和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
(一)区域差异调控的主体和路径 调控区域差异的主体:只能是上级区域, 1、调控区域差异的主体:只能是上级区域, 甚至一个国家的政府。 甚至一个国家的政府。 区域差异调控的路径:理想状态, 2、区域差异调控的路径:理想状态,是在不 损害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利益、 损害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利益、每个区域 都获得所需要的发展机会的前提下, 都获得所需要的发展机会的前提下,通过 改善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关 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 系,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在协调发展中 逐步缩小区域差异。 逐步缩小区域差异。
2. 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区域差异演化的预期
新古典增长理论,生产要素具有收益递减的特征, 新古典增长理论,生产要素具有收益递减的特征, 区域之间的贸易和要素流动将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 均衡化, 均衡化,促使区域之间的经济长期增长形成趋同 或称之为收敛), ),亦即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不平 (或称之为收敛),亦即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不平 衡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因此, 衡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因此,市场对区域 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起到了自我修正的作用。 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起到了自我修正的作用。
(二)区域差异存在的长期性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差异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差异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 区域差异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区域差异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动态变化的,旧的差异格局将演化 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动态变化的, 为新的差异格局; 为新的差异格局; 从更深层次上讲,区域差异还表现在结构、 从更深层次上讲,区域差异还表现在结构、效益等方 而在这些方面,区域之间的差异将永远存在。 面,而在这些方面,区域之间的差异将永远存在。
五、区域差异调控
区域差异的扩大必然会打破区域之间的均衡状态。 区域差异调控的必要? 区域差异的扩大必然会打破区域之间的均衡状态。 区域差异调控的必要? 首先,不利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首先,不利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将处于发展的劣 ——区域差异扩大的影响: 区域差异扩大的影响: 区域差异扩大的影响 势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下降; 势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下降; 其次,发达区域也将因为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滞缓, 其次,发达区域也将因为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滞缓, 其经济发展受到来自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产生的约束; 其经济发展受到来自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产生的约束; 第三,综上必然制约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三,综上必然制约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四,经济问题的出现和恶化, 第四,经济问题的出现和恶化,可能会通过影响社会公 社会心态、社会联系等途径而诱发或激化社会问题。 平、社会心态、社会联系等途径而诱发或激化社会问题。 因此,对区域差异扩大趋势进行调控是必要的, 因此,对区域差异扩大趋势进行调控是必要的,这在世 界各国已经成为共识。 界各国已经成为共识。
2、区域增长趋同的影响因素
区域之间相互开放; (1)区域之间相互开放; 区域的经济基础、投资能力、 (2)区域的经济基础、投资能力、技术水平 人力资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对外贸易、 、人力资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对外贸易、 教育、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 教育、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以及经济体制和制 国家的区域政策等; 度、国家的区域政策等; 空间因素(区位、区域间空间关系、 (3)空间因素(区位、区域间空关系、空间外 部性和空间外溢等)。 部性和空间外溢等)。
字形学说【 (二)区域差异演化的倒“U”字形学说【威尔逊】 区域差异演化的倒“ 字形学说 威尔逊】
在一个国家内,当经济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时, 在一个国家内,当经济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时,区域之 间的差异一般不是很大。然而, 间的差异一般不是很大。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 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差异就会随之扩大。 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差异就会随之扩大。当国家经 济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时, 济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的差异 扩大趋势就会减缓,继而停止。 扩大趋势就会减缓,继而停止。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区域之间的差异将趋向缩小。 步发展,区域之间的差异将趋向缩小。 这样一个区域差异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而发生从差异不 大→扩大→缩小的过程,在形状上就像倒写的U字。 扩大→缩小的过程,在形状上就像倒写的U 学者们习惯地把威尔逊的学说称之为倒U字形学说。 学者们习惯地把威尔逊的学说称之为倒U字形学说。 图见P174 图见P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