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父亲缺位对女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13年第1期(总第259期)No.1,2013Serial No.259父亲缺位对女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王菁,刘爱书(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摘要:相关研究表明,父亲缺位会对女童的认知发展、学业成绩、性别角色发展、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和青春期与性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
关键词:父亲缺位;女童;心理发展;影响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143-03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关于“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调查数据显示:在5438名被试中,仅有10.0%的少年儿童认为心情不佳时,最能理解、支持自己的是父亲;仅有15.5%的少年儿童认为最尊重自己、让自己感到自信的是父亲;仅有6.9%的少年儿童表示,空闲时,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的是父亲;仅有15.3%的少年儿童表示在遇到困难时,愿意向父亲求助[1]。
可见,父亲与孩子在情感交流、尊重陪伴、提供问题解决方面所提供的支持都不够。
目前,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的现象普遍存在,值得重视。
一、父亲缺位的内涵父亲缺位源于英语的“Father Absence”,对该词的解释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
目前,相关文献对此词的解释有三种。
杨丽珠在《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中将“Father Absence”译为父亲缺失,指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2]。
在凌文铨、方俐洛主编的《英汉心理学词典》中将“Father Absence”译为父爱缺失[3]。
由李立波翻译的斯托普所著《与爸爸和好吧》一书,将“Father Absence”翻译为父亲缺席,且认为父亲缺席包含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父亲去世、离弃家庭或父母离婚,导致家中的确缺少父亲;2)有些父亲,由于自身的原因,和孩子在情感上很疏远,实际情形和家中没有父亲一样;3)有些父亲认为,抚养孩子是女人的事情,就对孩子撒手不管,远离了孩子的生活;4)有些父亲虽然在家,但是抚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当[4]。
单亲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分析
单亲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亲家庭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家庭结构。
在单亲家庭中,孩子只有一个父母亲的照顾和教育。
然而,这种家庭结构对于儿童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和教育等角度来分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首先,单亲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发展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缺少一个父母的陪伴,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与其他孩子在社会上有所不同,从而导致自尊心较低。
在学校和其他社交场合,孩子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因为他们与其他家庭结构完整的孩子相比,可能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社交技巧。
此外,由于单亲家庭通常担负着更多的经济压力和责任,父母往往时间不足以陪伴孩子,这可能导致儿童的社交圈子受限,缺乏自由发展的机会。
其次,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在家庭中只有一个父母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
他们可能常常面临着父母的分离、离异和家庭变动等问题,这可能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抑郁和焦虑,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等问题。
此外,单亲家庭中的父母往往需要扮演两个角色,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关注和支持孩子的心理需求。
最后,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单亲家庭可能对儿童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缺乏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孩子在学习上可能遇到一些困难。
单亲家庭中的父母可能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全面关注和指导孩子的学习,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此外,单亲家庭中的家庭经济状况可能不如双亲家庭,这可能限制了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虽然单亲家庭对儿童发展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每个家庭和孩子的情况都是不同的。
在单亲家庭中,父母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孩子的缺失。
例如,他们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适应性,从而提高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
此外,单亲家庭中的父母也可以寻求社会和心理支持,以保证孩子得到全面的关爱和辅导。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心理影响及对策
综合论坛50摘 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一不可,只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然而,在当代社会,丧父式教育非常普遍,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孩子很少见到父亲,在父亲缺失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并不完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为孩子心理埋下隐患。
对此,文章对这一现象导致的心理影响展开探讨,并针对性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缺失;孩子成长;心理影响;对策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诸多家庭对父亲教育较为忽视。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诸多心理学家对父亲角色展开研究,结果发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非常关键,直接影响着孩子认知发展、行为与心理健康等。
然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大批务工人员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工作,加之,离婚率的上升,导致诸多孩子处于父亲缺失状态,在孩子成长阶段,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阻碍了孩子未来发展。
一、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心理影响(一)父亲缺失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影响性别角色,作为社会规范与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行为模式的规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角色直接决定着孩子性别角色与行为。
对于男孩来讲,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将直接影响男孩性别角色的发展。
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下意识模仿父母,父亲作为提供男人行为的角色,常常被男孩作为榜样,促进男孩男性特征的发展。
外在表现为男子气概足。
而父亲教育的长期缺失,极易导致男孩女性化现象。
对于女孩而言,父亲缺失会影响女孩对男女差别的理解、对男性生活的掌握,当女孩进入青春期与男性交往过程中,极易出现羞怯、焦虑、无所适从等影响,两性关系难以得到满意结果,甚至出现自卑心理。
(二)父亲缺失对孩子道德行为的影响通常来讲,父亲参与养大的孩子大多独立性较强,若父亲教育缺失,孩子常常独立性不足,个性柔弱。
可以说,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对孩子正面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孩子家庭教育中,一旦父亲教育长期缺失,孩子将产生情感障碍,存在自尊心不足、自制力弱、焦虑等问题,且常常拥有攻击性行为。
缺乏父爱综合征
青少年期出现逃学、偷盗、早恋,甚至吸毒、迷恋暴力等行为的几率加大。
父影响途径
1、直接影响
父亲是宝贝欢快的源泉。父亲跟宝贝游戏的方式不一样,比如他喜欢抛接宝贝,揉搓宝贝,把宝贝拎起来等 等,他的游戏方式显得有些粗暴或者看起来很危险,但是宝贝非常喜欢父亲跟他游戏的这种方式。
父亲是宝贝安全的港湾。在碰到困难的时候,父亲通常会更冷静,不会大惊小怪,父亲的这种行为方式会带 给宝贝一种安全感,让他觉得只要父亲在,那就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因此,父亲是宝贝心目中无所不能的英雄。
研究表明,父爱对孩子的影响巨大,父爱充足的男孩,生活独立感、学习自信心方面占优势。而那些长期生 活在女性群中的儿童,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很容易出现偏差,例如易担惊受怕、烦躁不安、精神抑郁、多愁善 感,久而久之,男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女性化,缺乏应有的男子气。
那么女孩子缺乏父爱呢?前苏联心理学家证实,由于父亲的形象是力量的象征,勇敢、果断、豪爽、眼界开 阔、事业心强,所以女孩子受了这些影响,会更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和事业。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从孩子出生就 已经开始,不管是在家里或是在其他陌生的场合,婴幼儿和儿童都渴望得到父亲的爱抚。
父亲是宝贝的智力催化剂。父亲的思维方式与母亲不一样,他们在跟宝贝游戏的时候会玩出一些比较特别的 花样,同时他们对宝贝较少限制,会给予宝贝更多自主的权力,这些会促进宝贝智力的发展。
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写作提纲绪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父母教育的差异性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交往的内容上,母亲常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或辅导孩子学习;父亲则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游戏或谈心。
母亲给子女的印象通常是温柔体贴,而父亲则常常给人以严厉、强硬的感觉。
那么,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该如何找到自己应有的定位呢?本文着重从父爱的定义、影响、原则这几方面来探讨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本论、父爱的定义、父爱缺失的不利影响(一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二易导致儿童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有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四直接关系到儿童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五常会出现心理障碍三、展示父爱应遵循的原则(一快乐教育原则匚心交心原则(三德智兼顾原则(四缓和冲突原则(五自主性原则(六身先示范原则(七激励性原则结论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来说,父爱和母爱都不可或缺。
同样,孩子未来成熟人格的构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内容摘要父亲在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中扮演一种什么角色?有什么问题?父亲是不是被忽视了?假如被忽视了,被忽视到什么程度?这里有一个对事实的评估问题,其中存在什么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存在什么问题?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又存在什么问题?一个好的父亲哪些事情该他做?父爱缺失又叫父亲教育缺位,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子女教育,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
心理学研究发现,父亲教育缺位将对孩子未来成熟人格的构建造成很大影响,孩子还将面临情感孤独、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及责任心不足等诸多问题。
学校构建学生人格的教育策略有:建立心灵导师”制度、开展同伴互助”教育、丰富拓展训练”项目;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策略有:由后位到前位、由缺位到补位。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爱缺失展示父爱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父母教育的差异性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近十年来,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尤其是对父亲缺失儿童的研究,日益显示出了父爱缺失的弊端。
从性别角色来讲,由于男性和女性在思维方式、气质类型、社会认知、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父亲、母亲对孩子成长的不同方面的影响。
人们常常认为母亲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孩子也往往更依恋自己的母亲,但是,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父亲角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不止在于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上,还涉及到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情绪情感的培养、个性品质的形成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一、父亲的角色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期望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过程。
①在儿童的性别化过程中,父亲角色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父亲独特的教养方式、性别特征、气质类型、思维方式、社会角色,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
一般来讲,父亲作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孩子眼里是社会力量的象征,是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纽带。
随着儿童的体质的增长及思维的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父亲的统治权威和影响力,便无意识地对父亲产生既敬又怕的心理,并且模仿父亲的行为,进而掌握社会规范。
这也是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奥底甫斯”情结。
而父亲通常提供给儿童的是一种男人的基本模式,从父亲的身上,儿童开始懂得男人与女人的不同,特别是性别特征、话语系统、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等方面,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渐渐确定了自己的性别角色。
有人对男孩的研究表明:没有一个固定的父亲的形象,孩子会缺乏角色认同感和男性特征,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及目标的持久性,形成男孩女性化的倾向,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差,不能适应男性的独立生活,更难为人夫、为人父。
②而对女孩的研究则表明:5岁前失去父亲的女性,难以了解男性如何生活及其与女性的区别,并且在青春期与男性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
③由此可见,父亲的性别角色会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也会影响儿童一生的成长。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
正因为父教与母教有如此多的不同,所以,孩子 从母亲和父亲那里学到的东西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母 亲那儿,孩子可以更多学到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 体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学会关心人、照顾人; 从父亲那儿,可以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比如认 识自然、社会的知识,通过操作、探索、花样繁多的 活动、玩法,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 这样,孩子的想象力才会变得丰富,愿意动脑、有创 造意识,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会得到同步发展。
小测试: 您是怎样的父亲?
四、如何做一个好的父亲?
好父亲的标准 :
在子女心目中的好父亲,要能多分一些时间和 孩子相处;不要在自己内心焦虑时骂人,即使盛怒 时也不要出手打人;对子女不要有太高的期待,等 待子女的成果时要有耐心,因为孩子不会一下子变 好;孩子犯错时,不要表露灰心绝望,应该给予安 慰;当孩子努力进取时,要能鼓励和给予奖赏;不 要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也要常常听听孩子的意 见,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一下自己的作为。
在子女眼中,父亲其实是一种不断 变化的文化象征。
而父亲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将自 己的知识、经验传递给子女的同时,还 得承受其对自我权威的不断挑战。现代 父亲既是一个承担“养家糊口”重要职 责的家庭成员,更是一个孩子发展不可 或缺的“重要他人”。
“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对培养小孩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 一个隐患。”
—— 孙云晓
一、父教缺失原因:
1、“男主外、女主内” 传统观念的影响。
2、生活和职业的压力大,使一些男性无暇顾及 孩子的教育。
3、中国人比较含蓄内敛,中国的父亲普遍不善于 表达自己的感情。
4、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多。 5、城镇化速度加快,很多父亲离开家乡出去打拼。
父亲缺失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性别角 色是 指 由于 人们 的性别不 同而产 生的符 合一 定社会 期待 的品质 特征 ,包括男女 所持 的不 同 态度 、人格 特征 和社会行 为模 式 。儿 童获得性 别认 同和关 于他 ( ) 生活 的社 会认 为适合 于男人 或女 她 所 人 的动机 、 价值 、 为方式 和性格 特征 的过程就 是性 行 别 化 [。 童 在 性 别 化 的 过 程 获 得 性 别 角 色 标 准 5儿 1
2 父亲缺 失与儿 童性别 角色发 展
个 家庭 中 ,父亲 和母 亲对儿 童心理 发展扮演 着不
以往 关于儿 童性别 的社会 化发 展研究 主要关 注 母 亲 的作 用而 忽视父 亲 的影 响 ,甚 至有些研 究者提
出父 亲在 儿童成 长教养 中只是 做为母 亲养 育作用 的
一
同的角色 。正如弗 洛姆 所提 出的 ,母 亲与父 亲有本 质 的 区别 。父亲对 儿童 的性别 角色发 展 、道德 和犯 罪行 为 、 儿童 的人 际交往 能力 、 个体 化发展 、 知发 认 展等 都有着 重要 的影 响作 用 ,有 些甚 至 比母 亲更为 重要 , 而且是母 亲所 不能替 代 的I引 。 ’ 著 名心理 学家格 尔迪 曾说过 ,父亲 的 出现 是一 种独 特的存在 ,对培 养孩子 有一种 特别 的力量 。弗
发 展 的 影 响 和 父 亲缺 失 对 儿 童道 德 发 展 和犯 罪行 为 的 影 响 。同时 简要 阐述 了父 亲缺 失 对 不 同性 别 儿童 的认 知发 展 、 学业 成 绩 、
人 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最后在提 出本研 究局限的 同时对未来研究提 出一些展望。
关键词 : 父亲 缺 失 ; 童 ; 别 角 色化 儿 性 中圈 分 类号 : 84 1 B 4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1 12 1 ) 1 0 2 —0 17 9 6 (0 0 0 — 18 5
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的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
LIBERAL ARTS FANS2022年第18期教育教学3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代人的发展。
家庭教育是系统工程,父亲教育和母亲教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都承担着同样重要的责任。
《三字经》中提到“子不教,父之过”,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父亲教育。
在我国,家庭教育已备受关注,但父亲教育并没有被细化出来。
经调查发现,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父教缺失”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建议。
本文将“父教缺失”定义为父亲很少参与甚至没有参与教育孩子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父亲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较少以及不合理的责任主体观等方面。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教育还没有被视为独立学科,但随着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家庭教育渐渐得到重视。
国务院在20世纪90年代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家庭教育的政策,要求家长掌握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
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家庭中父亲投入工作的时间比重增加,从而对家庭教育投入的精力变少,也慢慢出现了“父教缺失”现象。
早在2009年,《中国青年报》报道称,在1988名受访者中,有60.7%的人认同目前中国儿童缺少父教[1]。
经过文献资料的整理,本文将“父教缺失”现状分为以下三点进行概述。
(一)父亲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家庭中亲子沟通时间以及沟通交流方式能直接反映家庭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行为,良好的沟通交流对孩子和父母有双向促进作用。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能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在此次家庭教育情况调查中,大部分父亲表示在与孩子沟通时有很多道理讲不清,不知道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表达;部分父亲表示孩子不愿意交流,不听从建议;更有少部分父亲表示没时间与孩子沟通,甚至找不到话题。
李沙沙(2017)研究了北京3—6岁幼儿父亲参与教育的情况,结果80%的父亲表示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跟孩子之间的交流,他们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把全部的家庭教育责任交给母亲[2]。
单亲家庭对孩子利弊
单亲家庭对孩子利弊文章目录*一、单亲家庭对孩子利弊*二、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单亲家庭对孩子利弊1、因为离婚,孩子的教育中不再有反对的声音,只要想好了教育的方向,就可以向着它前进。
2、作为妈妈(爸爸),因为缺失,更加关注孩子,对于孩子,妈妈(爸爸)的关注是教育的关键。
3、有另外一方的帮助固然很好,没有也不是重点,在完整的家庭里面,父亲的角色也是背景色的,我可以做到的是继续让父亲的形象高大。
4、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除了本身具备的性格,孩子的很多缺点和优点大多来自于父母,做孩子的榜样,现在孩子只有一个榜样了,那么这个榜样就不会有其他的形象,更加统一。
5、孩子会更加体贴妈妈(爸爸),作为独立抚育孩子的人,妈妈(爸爸)的辛苦孩子一定会更加理解,孩子会给妈妈(爸爸)最大的尊重与体贴。
6、让离婚的经历给孩子缺憾教育,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如意,虽然缺憾,但是我们要学会接受,让孩子接受无奈,以后会更加坚强。
7、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那种完整的温馨亲情,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加上社会的偏见和不良舆论,往往使他们抬不起头。
同时,父母离婚前的反目,已经破坏了和谐的家庭气氛,而婚姻解体,则更使家庭分崩离析,这样, 孩子必将忍受失去父爱和母爱的痛苦,必将失去已有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产生被遗弃感和恐惧感。
8、性格孤僻,交往能力欠缺。
大多数单亲子女患有儿童孤独症。
有的孩子因长期抑郁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暴躁而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还有的是由于父母迁怒于孩子,经常无故殴打孩子,使得孩子经常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
这些消极的性格特征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他们与人交往相处能力的下降。
9、精神负担重,学习成绩不理想。
许多单亲家长,在生活上受过严重的打击,如今把其子女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
父亲缺位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与改善策略
Wen ti yu dui ce父谢掀俊禺底衣的彩响与煜策略---------------------------------------------------------------.天理天学教师教育学院段懿轩杨立红马丽媛父亲在儿童成长和教育中的缺位,是_些家庭存在的现象。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提到,1-5岁的儿童,由母亲或父母双方教养的占比约为52.1%,其中44. 4%的儿童主要由母亲照料。
一、父亲缺位现象形成的原因经济的压力。
为了保证家庭的经济来源,很多家庭中的父亲会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
在现实和生活的压力下,他们无法参与到孩子的生活、教育和成长中,不得不让孩子生活在父亲缺位的家庭中。
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
父亲认为自己的家庭职责就是创造经济收入,而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理所当然的是母亲的责任。
所以这些父亲很少甚至不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孩子的教育中。
在一些父亲眼中,积累财富才是本职,殊不知父母关爱和陪伴才是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责任感缺失。
在有些家庭中,父亲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角色,缺乏家庭责任感。
夫妻共同照顾孩子,参与孩子的教育在一些父亲看来并不在他们的责任范围之中,甚至有一些父亲知道应当承担的责任却故意逃避。
这类父亲极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使孩子缺乏父亲的关爱和陪伴。
二、父亲缺位对儿童的影响认知发展的影响。
与母亲相比,父亲在空间、机械方面的知识更丰富,理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也高于母亲。
父亲的先天优势对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在父亲缺位的家庭中,儿童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空间、逻辑思维的发展也不如有父亲陪伴的儿童。
我通过实践调查,发现缺失了父亲两年陪伴的5-6岁的儿童,在智力测试中的数学计算、方块设计、迷宫游戏等方面相对于父母共同教育下的儿童明显落后。
性别角色的影响。
儿童会观察父母的行为,并对父母的行为进行模仿。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始于3-6岁这个阶段。
浅谈教育中父位缺失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教育中父位缺失的影响及对策作者:杜艳玲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7年第11期一、父位缺失的现状分析小明的小姨刚刚生了一个男孩,小明觉得很好奇:“我原来以为女孩是妈妈生的,男孩肯定是爸爸生的。
可是如果连男孩也是妈妈生的,那爸爸干什么呢?”是啊,爸爸干什么呢?当今社会中,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父亲成了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不太亲切的“陌生人”。
面对孩子的疑问真不知该作何解释。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压力变大,生活节奏提高,工作繁忙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父亲对子女教育参与程度较低,父亲对子女的陪伴时间较少。
对中小学生与父亲相处时间的调查显示,父子父女相处平均不足十五分钟,相处的方式单一,缺少有感情的亲子有效互动。
也有父亲认识到陪伴子女的重要性,但受育儿知识技能的影响,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方法,不知道该如何与子女相处,与母亲相比明显耐心不足。
媒体调查表明,如今父亲缺席孩子的教育已经是六成以上网友的共识,甚至家长会都成了“妈妈会”,很少能看到爸爸的身影。
有数据表明,小学生的家长会母亲出席所占比例在60%以上,父亲20%还不到。
而在幼儿阶段,多是母亲照料孩子的日常起居,这一数据比例高达47.5%,父亲仅为22.2%。
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女教师是绝对主力军。
小学女教师占教师队伍的80%,幼儿园老师更是高达94.6%,如此比例,更加加重了父亲形象在教育中的缺位。
二、父位缺失的消极影响幼儿园之父福禄贝尔说过,教育孩子不是母亲的专利。
父亲对孩子的鼓励支持更是孩子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的必要支持。
教育中父亲形象缺失对儿童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1.影响儿童认知发展教育中父位缺失导致儿童对母亲过度依恋,缺少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降低其探索外部世界的欲望。
父亲作为儿童游戏的玩伴,只有父亲参与儿童游戏,父亲自身具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索、想象、创造、求知的精神,以及旺盛精力,善于与人交际、喜欢探索冒险等精神品质才能给予儿童积极正面的影响,这些是儿童在母亲教养中无法获取的新体验。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及心理问题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及心理问题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1、影响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
正如德国革命家所说:“不论你的将来走什么路,你的性格为你的行为提供了前提。
一个人的历史就是他的性格。
”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形成孩子不同的个性品质。
在教育子女时,因为性别的原因,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会有所不同。
母亲会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来感染影响孩子。
她们常常是通过讲故事、教认字、唱歌、玩玩具等方式来和孩子进行沟通。
她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倾向于和孩子进行安静和没有什么冒险的游戏活动。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去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
的确母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可以说是功劳不小。
但是,缺乏父教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内向、性格孤僻和自卑的特点。
而父亲参与教育却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因为父亲通常都是具有这样的特点:比如坚韧、大胆、勇敢、坚强、果断、自信、豪爽、独立。
这些个性特征对于形成孩子积极的个性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2、不利于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
在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中,父亲和母亲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在男孩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上,父亲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父亲在鼓励子女的性别角色行为发展上与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几乎所有发展理论都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基本途径。
儿童会将父亲作为榜样进行模仿,父亲为男孩提供了一种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使得男孩子把父亲看作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去模仿父亲。
可以说父亲的很多个性品质和习惯都会儿子的身上体现出来。
而对于女孩子,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使得她在今后的生活有了参照,可以从父爱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因此父亲积极地和孩子交往,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女性的作用与态度有一个积极的理解。
3、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发展能力父教缺失也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浅谈父爱的缺失
浅谈父爱的缺失(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浅谈父爱的缺失浅谈父爱的缺失说到父爱,我们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词往往是“父爱如山”,可还有不少人会想到这样一个词——“父爱缺席”,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父爱的缺失!(一)如今,父爱缺失已经成为家庭里的一个普遍现象。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及对策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及对策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及对策单亲家庭又称缺损家庭,是指因离婚、丧偶或其他原因致使仅有夫妻一方同未成年在一起生活的家庭。
近年来,我国单亲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多,由此带来了一个特殊群体――单亲儿童。
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现象,单亲儿童心理健康发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心理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活动,如智力、情绪、意志和性格方面的活动,也可称精神活动。
儿童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除了体格方面不断增长外,心理发育也很快,性格也逐步形成,但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归纳为两大类:遗传与环境、教育。
家庭是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接触最密切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最大。
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良好的道德品德,充满着爱的安定环境和丰富充实的生活使儿童获得健康的心理。
然而单亲家庭作为一个脆弱的、不稳定的社会组织,其结构的不完整可能给儿童的心理发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有许多按就指出,单亲家庭的儿童有偏差行为的情形比一般双亲家庭高,离婚家庭的儿童往往有较高的心理失调现象,单亲家庭的男孩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JGuidubaldi等研究证实,6到11岁的儿童受单亲家庭负面影响较为明显。
Haskell 及Yablonsky综合了Burt等人的研究发现来自破碎家庭的少年不良行为的概率大约是完整家庭少年的1.5到2倍。
目前单亲家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接受度不断上升。
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发育健康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着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两大作用。
同时家庭是培养子女的第一课堂,父母是教育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环境的优劣和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无论是忽视还是溺爱都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儿童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压抑、争吵的不良家庭氛围中,亲身感受到父母的矛盾和家庭的不和,其心理健康遭到极大的损害。
家庭环境缺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缺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摘要:本文以四川郫县“红光佳苑”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STUDY BLOCK、GAME BLOCK、QUESTION & ANSWER BLOCK三种研究方案,探讨了家庭环境缺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表明:由于亲情缺失,导致沟通少、感情薄弱、压力无处宣泄、自我调节能力缺乏等,进而使得留守儿童孤独感强、不善与人交流、学习状态普遍消极等。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家庭环境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为改善生活环境涌向城市的各个岗位进行淘金,由此而形成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小于16周岁,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000多万,占农村总儿童数的70%。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感情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走向犯罪道路。
针对上述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更深地了解家庭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我们以四川成都郫县“红光佳苑”为例,设计了如下测评方案。
一、方案1.STUDY BLOCKSTUDY BLOCK,即通过任课老师推荐,以作业辅导的形式每周对调查对象进行调研,通过其完成作业的情况,如完成度、正确度、积极性等,了解他们的学习心态,从而进一步了解到不同家庭环境对其态度养成的影响。
2.GAME BLOCKGAME BLOCK,即以玩拼图、丢沙包、堆积木等各种游戏方式进行调研。
通过考量他们融入团体所需的时间、游戏中的态度、解决问题的快慢等方面,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再通过对相对特殊的个体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家庭因素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
3.问卷调查(QUESTION & ANSWER BLOCK)在本文研究中采用了自制问卷,该问卷涉及两个方面:(1)学习、生活情况,包括家庭中、学校中和课外三个方面的内容;(2)心理成长情况,该部分内容包括孤独感、未来理想等各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父亲缺失(father absence)指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
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Hetherington 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他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Wallerstein 指出,对于男孩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父亲影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
因此,父亲缺失使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完整,儿童缺少来自父亲的影响,便有可能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
父亲缺失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上,西方学者的研究有过较长的历史:二战结束后关注于由于战争原因而导致的父子分离、父亲缺失对儿童的影响,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关注由于妇女解放潮流导致大量单身母亲的产生以及当前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升的背景下的研究。
这些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当前,父亲缺失现象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据美国1996 年统计,每年大约30%的新生儿是未婚母亲所生,单亲母亲家庭的比率由50 年代的6%上升到1996 年的24%。
并且这一趋势还在迅速增长。
而据《今日日本》(Japan today)报道,2003 年日本的单亲母亲家庭已经达到122 5400 个,比1998 年增长28%;俄罗斯2003 年人口普查显示有1/3 的孩子为单身母亲所生。
据我国民政部统计,2003 年我国窗体底端离婚率达到2.1‰,而离婚家庭的子女主要跟随母亲,致使父亲缺失现象持续增多。
因此,对父亲缺失现象的研究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1 、父亲缺失与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角色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
研究显示,单亲家庭中的母亲往往表现出更多的雌雄同体性(既当母亲,又当父亲),比父母俱在的家庭母亲显示出较少的传统性别角色行为,拥有更少的传统观点。
并且,父亲在鼓励子女的性别角色行为发展上与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的强化模式和角色示范可能导致父亲缺失的儿童拥有更少的性别角色行为。
1.1 、父亲缺失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几乎所有发展理论都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弗洛伊德将父亲描述为儿童眼中的保护者、教育者和自己未来理想化的形象,儿童的认同作用(指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会使儿童将父亲作为榜样进行模仿,使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像父亲。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通过同性别父母的榜样强化而形成的。
父亲为男孩提供了一种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使得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
可以说父亲的很多行为品质和习惯都会在儿子的身上体现出来;而对于女孩,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使她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了参照,青春期的女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异性伴侣,甚至是未来丈夫的模式。
从女孩的情感发展来看,她们对父亲的依赖性和爱戴心理往往更强,从父爱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
认知观点则强调儿童在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中会通过处理大量不同的与性别有关的信息而形成对性别角色的理解,父母只是信息的来源之一。
有研究指出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将会发展出不同的,也可能是更少的传统性别图式,父亲存在家庭中的男孩在很小的时候表现出拥有更多的性别类型活动的知识。
Biller 将性别角色分为三部分:性别角色定位(sex role orientation),对自身性别的认知和评价;性别角色偏爱(sex role preference),个体对社会价值认可的典型性别行为的偏爱;性别角色采择(sex role adoption),怎样使自己的行为类似于同性别的其他人。
通过对父亲缺失家庭和完整家庭对比发现,完整家庭的男孩比父亲缺失的男孩在性别角色定位上表现出较多男子气,在游戏的性别角色偏爱上表现出差异但是差异不显著。
如果父亲缺失发生在儿童4 岁以前,其对儿童性别定位发展的延缓作用要大大强于4 岁以后,但在性别角色偏爱和性别角色采择上要取决于父亲离开的时间长度和时机。
在Biller 对白人和黑人的比较发现,在父亲存在的家庭中,白人男孩和黑人男孩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父亲缺失的环境中,白人男孩比黑人男孩显得更男性化,并且这种差异在性别角色定位上表现得尤其显著,因为在学前阶段,当一个男孩缺少父亲,他与男性交流和模仿男性行为的能力通常严重受限。
Biller 的观点得到了Beaty 等大量研究的支持。
1.2 、儿童性别角色形成受多种因素制约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支持父亲缺失影响孩子特别是男孩性别角色发展的观点。
Stevens,Golombok 等人通过对6420 个核心家庭和对14000个母亲及他们孩子的追踪研究发现,在父母报告的性别角色行为中,父亲缺失家庭和父亲存在的家庭中不论男孩女孩都没有表现出差异,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在没有真实(live-in)父亲形象存在的环境下也能够得到典型的发展。
原因之一可能是在儿童生活中的其他男性,像朋友、亲戚,甚至电视或书中的男性形象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榜样。
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父母在儿童的性别发展中发挥着有限的作用,儿童同伴的影响要大于父母的影响。
近年来,儿童同伴对其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受到极大关注,结果证明性别分离(gender segregation,儿童愿意和同性别同伴玩的倾向)能够产生并维持其性别类型(sex-typed)的行为。
Maccoby 认为儿童更愿意和他们具有相同特征并相互作用的同伴玩,女孩避开男孩因为男孩行为具有更多的肢体活动和攻击性,男孩避开女孩因为他们发现女孩是固定和安静的。
现实生活是复杂而动态的,儿童可以接收的信息来源十分丰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控制非常困难,研究结果的差异也正是对这种现状的反映。
Stevensen 和Black 通过元分析检查了在1988 年以前的67 个对父亲缺失和父亲存在家庭的儿童性别化行为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女孩性别角色方面并没有发现差异,在学前男孩上,父亲缺失家庭的孩子表现出更少的性别角色行为,但是这种影响由于很微弱并且结果可能被其他因素特别是最近父母离婚的经历所搅乱。
因此,其结果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2 、父亲缺失影响儿童道德发展和犯罪行为发生2.1 、父亲缺失与儿童道德发展和犯罪行为发生传统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父亲作为儿子的道德传输者的重要性,Hoffman 研究发现:父亲缺失家庭的男孩比父亲存在家庭的男孩在内部道德判断、愧疚、接受批评、道德价值和规则一致性上得分要低。
Santrock 研究了120个处于低下阶层且父母在很早就离婚(6岁前)、后来离婚的(6~10 岁)和父母都存在家庭的儿童,并且考虑了母亲的管教和情感,具体是通过问母亲如何处理孩子的越轨行为(专断、放纵和爱的收回);儿童的道德行为通过抵制诱惑任务、自我批评、利他性和补偿等测量。
研究发现当相关变量(比如智商(IQ)、社会经济地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 SES)、年龄、兄妹状况等)被控制后,父亲缺失和父亲存在的儿童之间很少有差异,但父亲缺失儿童在教师报告中比父亲存在儿童道德上得分要低;离婚女性带的儿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背离(social deviation)”,并且比从小就失去父亲的孩子在道德判断上有更高的得分。
Priffner 等人研究了父亲缺失和儿童的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父亲存在家庭的儿童比父亲离开的儿童表现出更少的反社会症状,在多种SES 状况下都如此。
反社会行为在SES 最低、父亲缺失的家庭中表现最高,表明家庭中父亲的参与可以降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同时父亲缺失儿童的较高的反社会行为并没有因为继父的出现而有所减弱,并且它也不能被较低的SES 所解释。
Cynthia 等对少年犯的研究发现,在父亲缺失家庭中儿童面临高犯罪的风险,在存在继父继母的家庭中,特别是母亲-继父的家庭中儿童的犯罪率最高,并且父亲的作用不能被继父代替。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父亲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2、对父亲缺失与儿童犯罪行为增多原因的探索查普曼研究发现:在美国90%的犯罪行为都出自于未结婚的年轻人,并且有很多一部分的入狱者来自单亲家庭或其他各种功能失调的家庭,特别是缺少父亲的家庭。
许多的研究对导致儿童犯罪行为发生的家庭因素进行了探讨。
首先是父母的管教。
Paschall 等通过对母亲报告数据和儿童报告数据比较发现:母亲对儿子的管教控制是儿童犯罪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如果母亲加强对儿子行为的监视和监督,儿童的犯罪行为将会明显减少。
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比贫困等因素影响更大,这些问题往往是导致单亲家庭儿童与青少年犯罪紧密相关的原因。
因为严厉而周密的管教对于一位单身母亲来说是很困难的,并且她的权威性也经常会受到挑战,孩子们通常认为父亲更强有力。
有研究也表明,在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父亲比母亲更容易终止它。
在没有父亲的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管教往往是松弛的,这容易导致他们犯罪行为的增多。
其次是母亲和孩子的交流。
据美国1997年的统计,占人口15%的黑人却占犯罪案件的41%和被移交刑事法庭的案件的52%,研究者认为黑人犯罪率高不是源于黑人文化,而是美国黑人家庭破损率较高。
Stephen 等对12~19 岁美国黑人的研究发现,父母与儿童的交流和儿童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
McLoyd 等研究发现,单身黑人母亲通常具有有限的经济资源,这使得他们必须为生计而忙碌,往往限制了他们监督儿童和与儿童有效交往的能力和时间。
家庭的情感交流能够使孩子体验到父母亲的关爱,从而发展出爱人之心。
家庭不完整容易导致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出现失调,许多正常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得不到发展,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
3、对父亲缺失的其他相关研究3.1 、父亲缺失与儿童的分离-个体化发展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进程包括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进程。
分离,指婴儿从一个安全状态转移到一个相对远离爱的主体的心理历程;个体化,指达到心理自动化和独特性的过程。
Mahler 提出分离-个体化包含几个次级阶段:区别(differentiation)、练习(practicing)和依附(rapprochement)。
每个次级阶段都具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行为上、情感上的特殊表现。
他认为儿童早期的分离-个体化进程如果没有父亲的作用便不可能被真正掌握。
Blos 认为儿子从和父亲的关系中获得自信和安全感,它充当个体化过程中的激活动因;Jones 等人发现父亲缺失的男孩心理分离在几个维度上与父亲存在的家庭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如果控制了母亲-儿子和父亲-儿子的关系,这个差异就不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