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

合集下载

心理异常的判定标准

心理异常的判定标准

心理异常的判定标准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异常状态,一般有以下三个判定的标准。

一、看在日常生活中,言语表达、行为动作是否与他所处生活环境、身份地位等相符合,心理活动是否与自然环境有明显的差异与不协调。

但是要注意他是否受到不同寻常的刺激,若是如此,要帮助他冲淡这种刺激的影响,恢复正常。

二、看是否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适时适度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作出相应的正确反应。

他的思维智力水平、认知、记忆能力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是否能稳定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度地作出情感方面的反应,使各个心理过程达到协调。

若是由某些疾病造成心理异常,就要注意及时就医,不要讳疾忌医,延误病情。

三、看性格是否在短期内必生较大的变化,让人难以接受。

如果是特定的因素所造成的,如突然失去亲人等,但经过一些时间的调整,可以自行恢复,或变得更加成熟,这属于正常的心理行为。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什么是异常心理?异常心理指的是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的一类心理现象。

这些心理现象可能与个体的生理、心理或社会环境有关,对个体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判断标准:1.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某一具体心理状态来说,首先需要判断它是否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

正常范围是指大多数人在一定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正常范围存在明显差异,就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持续存在?除了与正常范围存在差异外,一个心理状态是否存在异常还需要考虑其持续存在时间。

正常的心理状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发生波动,但通常不会长时间保持在异常水平。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并且没有得到缓解或恶化,那么就有可能是一种异常心理。

3.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对个体产生不利影响?异常心理不仅仅是指个体心理状态的变异,还包括这种变异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那么可以判断为一种异常心理。

4.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符合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心理障碍是一种临床上诊断的心理异常状态,其诊断需要参考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的标准。

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症状的数量、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方面。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符合特定的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那么可以判断为一种心理障碍。

异常心理的判断依据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包括个体的主观感受、行为表现、认知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

具体的判断依据如下:1.主观感受:个体自身是否感到不舒服、痛苦、幸福指数降低等。

2.行为表现:个体的行为是否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自伤、自杀行为等。

3.认知能力:个体的思维方式、注意力、记忆力等是否异常或明显下降。

判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具体标准

判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具体标准

判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具体标准判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具体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经验作为标准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

他们自己感到忧郁、不愉快、心理不适,或自己不能自我控制某些行为等等,因而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这种判断标准在某些神经症病人身上常有运用,但是,也有某些病人坚决否认自己在身心方面确实存在着的异常现象,而这恰好构成了判定其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标准,这实际上也是运用了主观经验的标准。

其二是指旁观者以自身的经验作为参照来判别正常和异常。

这种标准可因人而异,主观性甚大。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上述以自身经验为标准来判别他人行为正常或异常的作法,与医生利用临床经验来对病人进行心理诊断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2)以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作为标准这是以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来划分常态和变态的。

凡是符合社会规范、为社会所接受者,即为正常;否则即为异常。

这种判别标准虽然符合一般常识的看法,但不能作为普遍适宜的原则。

因为社会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阶段、阶层的人对于行为也有不同的规范和标准。

例如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若看到男青年留长发、穿花衬衣,人们恐怕会将其视为异常,但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则对此就习以为常了。

又如,我国旅店通常是将同性客人安排在一室住宿,若在西方国家这类旅客将会被视为同性恋者。

因此,任何有关异常或变态的定义都不能仅仅根据个体对某个社会的顺从性来界定。

(3)以个人对环境顺应与否作为标准顺应(adjustment)是指良好的适应(adaptation)过程及其效果。

如果适应的后果没有成效就称为顺应不良(maladjustment)。

按照这个标准,如果一种行为对个人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它便是变态。

例如,刚刚步入对个人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它便是变态。

例如,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因难以全面独立应付新生活而导致辍学或退学;一位男子在遭受挫折后,以酗酒、吸毒、自杀或制造事端来对待自己和他人。

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情绪、行为、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明显异常的表现,这些表现往往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准确诊断心理问题,医生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症状表现、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排除其他因素和诊断依据等。

一、症状表现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低落:个体长时间感到沮丧、无助和绝望,丧失对生活的兴趣和快乐感。

2. 失眠:个体经常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或早醒等,导致精力不足和注意力不集中。

3. 人际关系困难: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感到不自在、紧张或回避等,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4. 焦虑:个体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和恐惧,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产生过度的担忧。

5. 行为问题:个体表现出冲动、攻击性或自我伤害等行为,对自身和他人造成威胁。

二、严重程度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具体判断标准如下:1. 轻度:症状表现较轻微,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影响不大。

2. 中度:症状表现较为明显,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有一定影响,但尚能维持基本生活和工作。

3. 重度:症状表现非常严重,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和工作。

三、持续时间心理问题的持续时间可分为短期、长期和永久三个类型。

具体判断标准如下:1. 短期:症状表现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数天至数周内消失。

2. 长期:症状表现持续时间较长,数周至数月仍未消失。

3. 永久:症状表现持续时间极长,对个体造成永久性的负面影响。

四、排除其他因素在诊断心理问题时,需要排除其他潜在的因素,例如药物治疗副作用、器质性病变或其他躯体疾病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类似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但本质上是不同的。

因此,医生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五、诊断依据心理问题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症状表现:个体的症状表现是否符合心理问题的典型特征,如情绪低落、失眠、人际关系困难等。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仅供参照)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仅供参照)

内容作参考 1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教学内容:介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心理。

教学重点:对异常心理的理解,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区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教学目的:通过本讲能使服刑人员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异常心理的概念,特征及其外在表现形式,掌握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从而使服刑人员能在面临心理问题时及时调适,以及有效地提高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过程: 一,概念的阐述:今天给大家讲的主要是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

正常心理既我们平常所说的健康的心理,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体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

异常心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出现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其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相比出现的一些反常的,特殊的,或过于兴奋,或过于消沉的行为反应。

异常的心理既不是精神疾病,也不是人格异常,而是一种因外界不良刺激所引起的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是正常人对客观现象的歪曲的反应。

二,介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首先我们要明确:如何判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这是很难有统一的和简单的标准。

表现为: (1)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是相对的。

两者在某些情况下有者本质的差别。

(2)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

常用的判别标准主要有:1、心理测验的标准:运用各种心理测试,如记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来判断记忆是否有障碍,智力水平如何以及构成人格思维度或因素的变化情况。

它所提供的数据较为准确,是一种规范化的测验。

2、社会常态测验,在这里的正常与异常是以社会常态来比较的,在这里的正常与异常是以社会常态来比较的,凡是符合社会规范,凡是符合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行为,亦即为社会一般人所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即为正常,否为不正常,缺陷在与时间限制,地域限制,人的思想觉悟的限制。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1.社会适应标准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3.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

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遗传学基础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神经生化基础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2.社会-文化因素一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精神动力学观点 --- 本能作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一一习得的认知心理学观点一一认知歪曲人本-存在主义观点一一自我选择的第五章神经症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摘要:一、引言二、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1.心理功能的失调2.个体的痛苦3.偏离常规或文化4.统计学标准三、结论正文:一、引言异常心理,又称为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绪或行为功能上出现障碍,并与痛苦或损害相关的心理功能失调。

在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异常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本文将介绍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二、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1.心理功能的失调心理功能失调是指个体在认知、情绪或行为功能上出现障碍。

例如,一个人可能无法正常处理情感,或者在面对压力时无法保持冷静。

这种失调可能导致个体在社交、学习或工作方面遇到困难。

2.个体的痛苦异常心理往往会给个体带来痛苦。

这种痛苦可能是心理上的,如焦虑、抑郁;也可能是生理上的,如失眠、食欲减退。

个体可能会感受到无法摆脱的困扰,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

3.偏离常规或文化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一个人的行为偏离了所在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规范,就可能被认为是异常心理。

例如,在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一个人过于强调个人需求和独立可能被视为异常行为。

4.统计学标准统计学标准是通过对大量人群进行心理测量和分析,得出一个正常范围。

当个体的心理特征偏离这个正常范围时,可能被认为存在异常心理。

例如,智商测试、抑郁自评量表等都是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

三、结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异常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心理功能的失调、个体的痛苦、偏离常规或文化以及统计学标准。

这四个衡量标准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参考框架,但具体情况仍需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是指人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不正常的表现,严
重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和社交能力。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 行为异常
行为异常是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常规的社会行为规范不符合,或者出
现了明显的异常行为。

例如,孤僻、退缩、暴躁、自闭等行为表现都
属于行为异常。

行为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个体的年龄、性别、文化背
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2. 情感异常
情感异常是指个体的情感表现与正常人的情感表现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情感淡漠、情感过于激烈、情感不稳定等都属于情感异常。

情感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个体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因
素进行综合评估。

3. 思维异常
思维异常是指个体的思维方式与正常人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思维迂腐、思维混乱、思维过于敏感等都属于思维异常。

思维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个体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4. 生理异常
生理异常是指个体的生理表现与正常人的生理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体重波动等都属于生理异常。

生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个体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总之,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表现来进行判断。

同时,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进行,不能自行进行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了心理异常的表现,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一、心理异常的定义和分类1.1 心理异常的概念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上出现与正常范围不符的表现,包括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1.2 心理异常的分类心理异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焦虑类异常:包括广泛性焦虑、恐慌症等。

2. 抑郁类异常: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3. 强迫症类异常:包括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4. 人格障碍类异常: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

5. 精神分裂症类异常:包括幻觉、妄想等。

6. 食欲和睡眠异常:包括厌食症、失眠症等。

二、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2.1 DSM-5DSM-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之一。

它提供了各种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和描述,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2.2 ICD-10ICD-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第十版)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国际标准分类系统。

它也包含了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与DSM-5有一定的重叠。

2.3 临床观察和评估除了以上的标准,临床医生还可以通过观察和评估来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心理异常。

常用的方法包括: 1. 临床面谈:医生通过与患者的面谈来了解其情绪、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2. 问卷调查:医生可以使用各种心理测量工具和问卷来收集患者的信息,如症状自评量表、抑郁量表等。

3. 观察行为:医生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包括言语、动作、情绪表达等,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三、常见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和特征3.1 焦虑类异常焦虑类异常的判断标准包括: - 持续的、过度的焦虑和担心; - 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 - 焦虑引起的身体不适,如头痛、胃痛等。

3.2 抑郁类异常抑郁类异常的判断标准包括: - 持续的、丧失兴趣和快乐感; - 睡眠障碍、食欲改变; - 自卑、无价值感等。

判断心理异常七个标准

判断心理异常七个标准

判断心理异常七个标准
判断心理异常的七个标准包括:
1. 主观感受:个体的内心感受是否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是否感到痛苦或功能不良。

2. 适应性:个体的行为是否适应当前环境,有无表现出明显的行为不适应。

3. 逻辑性:个体的行为或语言是否符合逻辑,有无表现出明显的逻辑混乱。

4. 目的性:个体的行为是否有明确的目的,有无表现出明显的行为无目的性。

5. 反应性:个体的反应是否与刺激相对应,有无表现出明显的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

6. 社会文化背景: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无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不适应。

7. 心理生理学指标:通过测量个体的心理生理学指标,例如心率、血压等,来评估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如果个体在上述七个标准中表现出异常,可能存在心理异常的情况,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 异常性: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超出了正常范围。

2. 稳定性: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持续存在,不会因外部环境影响
而改变。

3. 功能性: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影响了日常生活或工作,使其不
能胜任工作或满足日常需求。

4. 个体性: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与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

详细解释:
1. 异常性: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反应。

如果
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超出了正常范围,比如说过于激动或者抑郁,那么就可以判断其心理状态存在异常。

2. 稳定性: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持续存在,不受外部环
境的影响而改变,也是判断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

3. 功能性: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影响了日常生活或工作,使其不能胜任工作或满足日常需求,那么就可以视为心理异常现象。

4. 个体性:每个人在心理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判断一
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需要考虑到其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需要考虑到异常性、稳定性、功能性以及个体性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在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心理异常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心理异常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心理异常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有以下几点:
1、要从人的行为方面、语言方面、心理状态来进行判断。

2、运用各种心理测验,比方说记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等,看受测者是否处于心理正常的范围之内。

3、在通常情况下,人能够保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按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

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做事,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心理异常。

4、根据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来进行判断,符合标准规定症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个体,肯定属于心理异常。

5、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并主动求助的一般都不严重,自己认为没有心理问题,专业人员通过各种表现,判断有心理问题的,一般很可能是心理异常。

6、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总能表现出来各种心理的活动,如果在别人看来某个人心理有异常问题,特别是当众多的人都有一致性的看法时,对这个人心理所产生的异常现象的判断,是基本上正确的。

简述心里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简述心里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心理学中,对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的话题,但究竟什么是心理正常,什么是心理异常,以及如何进行判别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一、心理正常的判别标准心理正常通常指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与社会、文化、家庭背景相适应、相协调、积极健康的状态。

心理正常的判别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感觉是否良好。

正常的心理状态下,个体通常会感到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适应是良好的,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2. 社会适应能力。

正常的个体通常能够与周围社会、文化环境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工作和学习。

3. 情绪稳定。

正常的个体在经历情绪波动后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情绪稳定,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4. 生活功能正常。

正常的个体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任务。

以上是心理正常的简要判别标准,但在具体情况下,还需要结合个体的特质和环境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估。

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心理异常通常指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与社会、文化、家庭背景不相适应、不协调、不积极健康的状态。

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为出现异常。

包括但不限于严重的冲动和攻击性行为、自伤、自杀倾向,特殊的回避和逃避行为。

2. 情绪波动明显。

包括但不限于长期的忧郁、焦虑、恐惧、愤怒等情绪,以及对情绪的过度反应或抑制。

3. 生活功能受损。

表现为无法正常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任务,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

4. 异常信念和感知。

包括但不限于幻听、幻觉、妄想等症状,以及对现实的扭曲理解和解释。

以上是心理异常的简要判别标准,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专业的心理评估来进行判断。

总结通过以上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能简单地根据表面的行为和情绪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需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于原则(精)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于原则(精)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异常有种种理解,这些理解不能说是不对的,但也不能说是完善的,粗略地归纳有以下几种:首先,从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

例如智商在 70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

·另外,有人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分离。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行为的标准不同,在某一文化下是异常的行为,在另一文化下却属于正常的行为,这一观点被称之为“文化相对论”,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精神病性症状“幻觉”被认为是与神交流信息的方式。

以前曾经对同性恋持强烈反对的态度,被认为是异常心理,现如今,学术界却对这种现象越来越宽容。

还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任何带来威胁的破坏性行为,无论是对于身体的、政治的、经济的破坏,触犯了社会准则,如果有明确的动机,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动机不明确,就被认为是异常。

更有人从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例如幻觉、错觉、性欲倒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

最后有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做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根据个体的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或非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推断个体有着和以前不一样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即为心理异常的表现。

第二单元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较之于如皮温、血压等躯体生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往往难于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并且,由于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主观经验、当时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心理正常与异常,人们很难找出一个统一公认的判别标准。

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别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Jb理咨询师 1.医学标准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一、心理活动的强度和持久性
1.强度:指心理活动的紧张程度,如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等。

强度越高,
表明心理压力越大,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持久性:指心理活动持续的时间,如某些负面情绪或行为习惯持续时间过
长,如长期焦虑、恐惧、强迫症等,可能是异常心理的表现。

二、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和规律性
1.协调性:指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程度,如遇到挫折时出现沮丧、失
落等情绪是正常反应,但如果出现过度亢奋、暴怒等与情境不匹配的反应,则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规律性:指心理活动的节律性,如睡眠、饮食习惯等。

如果个体出现明显
的生物钟紊乱、饮食习惯改变等,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三、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平常性
1.稳定性:指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如性格特点、价值观等。

如果个体在短时
间内出现明显的性格变化或价值观转变,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平常性: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平常状态。

如果个体在无特殊情况
下出现明显的行为偏差或思维混乱,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四、心理活动的自我调控能力
指个体对自身心理活动的调控能力。

如果个体出现无法自我控制情绪、行为等问题,如情绪爆发、行为失控等,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同时,如果个体在面对压力或困难时无法积极应对,而是出现逃避、依赖等行为,也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以上四个方面是衡量异常心理的重要标准。

如果个体在这些方面出现明显的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

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精)

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精)

一、心理异常鉴别诊断1.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郭念锋教授认为:为了区分心理的正常和异常,就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才能使该问题明确化,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是脑的机能",我们有理由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有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样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部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这些便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丧失。

在精神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事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为前提。

上述标准对鉴别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很有效。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协调一致)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成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和行为,如果不是这样,一边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讲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作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的身心健康、社交能力、工作效率等多个方面。

然而,什么是心理正常,什么是心理异常,如何进行判断,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定义、判断标准以及应对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定义心理正常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符合社会和文化的规范,能够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情绪稳定,思维清晰,能够有效地处理问题和应对挑战。

心理异常则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不符合社会和文化的规范,无法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情绪不稳定,思维混乱,难以有效地处理问题和应对挑战。

二、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判断标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判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社会和文化背景、个体经历和特点、情境和环境等。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的重要标准:1. 社会和文化规范社会和文化规范是人们行为和心理的基本准则,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规范也不同。

因此,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否符合社会和文化规范是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的重要标准之一。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情绪表达较为含蓄,不太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某些文化中,情绪表达则较为直接和开放。

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一个人的情绪表达方式也会不同,这并不一定代表他的心理异常。

2. 个体经历和特点个体的经历和特点也对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判断有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可能与其他人不同,但并不代表他的心理异常。

另外,个体的性格、人格特点等也会影响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因此,在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时,需要考虑个体的经历和特点,不能简单地以社会和文化规范为唯一标准。

3. 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稳定性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稳定性也是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在不同情境下都较为稳定,能够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那么他的心理就比较正常。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表现,影响其正常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状态。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行为表现、情绪状态、认知能力等,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行为表现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行为异常可能表现为自伤、自杀倾向、暴力行为、社交退缩等。

个体的行为举止与其正常状态相比出现明显偏离,且持续时间较长,即可视为行为异常的表现。

其次,情绪状态也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依据。

情绪异常可能表现为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情绪平淡等。

个体的情绪反应与其正常状态相比出现明显异常,且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困扰,即可视为情绪异常的表现。

此外,认知能力的变化也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内容。

认知异常可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判断能力下降等。

个体的认知能力出现明显下降,且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即可视为认知异常的表现。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一些其他的判断标准,如社交能力下降、自我意识改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

这些方面的异常表现也都可能是心理异常的标志。

需要指出的是,判断心理异常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表现,而不是单一地依据某一方面的表现来做出判断。

因为心理异常往往是多方面的,需要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判断心理异常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评估师来进行。

一般人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他人是否存在心理异常,更不要说自己。

因此,一旦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可能的心理异常表现,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总之,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涉及行为、情绪、认知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表现,而且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评估和诊断。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心理异常,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1.社会适应标准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3.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

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遗传学基础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神经生化基础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精神动力学观点——本能作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习得的认知心理学观点——认知歪曲人本-存在主义观点——自我选择的第五章神经症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

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病理基础。

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

特征:1.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具有持久性,病程至少3个月以上2.强烈的心理冲突,感到不能控制自认为应该被控制的心理活动3.一般能适应社会,但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4.精神痛苦,迫切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5.无器质性病变做基础主要分类: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一、恐怖症定义: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二)诊断标准(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三)临床表现1、广场(场所)恐怖症:场所恐怖症的特点是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如广场、闭室、黑暗场所、拥挤的场所、交通工具(如拥挤的船舱、火车车厢)等,其关键临床特征之一是过分担心处于上述情境时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

2、社交恐怖症:临床表现:①害怕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作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在与人群相对时被人审视等),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②躯体症状: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

周围的人可能会看到的症状有:红脸、口吃结巴、轻微战抖。

有时候,患者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

严重时与惊恐发作类似。

③预期性焦虑: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交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

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

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

3、特殊恐怖:特殊恐怖症是对存在的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而出现的不合理恐惧。

害怕对象是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未包括的特定物体或情境,如动物(如昆虫、鼠、蛇等)、高处、黑暗、雷电、鲜血、外伤、打针、手术,或尖锐锋利物品等。

(1)诊断标准:①由特定事物或情境引起明显而持久的、过度的或是不合理的恐惧,并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②暴露于恐惧事物或情境中时会立刻引发焦虑或恐惧反应。

③能认识到恐惧是过度的、不合理的,或对出现恐惧产生明显的紧张。

④回避恐惧情境或事物,或者在严重的焦虑或紧张状态下忍受它。

二、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

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

凡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

其他精神病理状态如幻觉、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等伴发的焦虑,不应诊断为焦虑症。

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

1.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

临床表现为惊恐发作和场所恐惧。

症状标准①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②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③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④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2.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因难以忍受却无法控制这种不安而感痛苦。

症状标准①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②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下列2项: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三、强迫症:强迫症(强迫-冲动习性障碍)是一类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临床表现:强迫症多起病于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

(1)强迫观念:强迫观念是强迫症的核心症状,最为常见。

表现为反复和持久的观念、思想、印象或冲动念头。

明知某些想法是不恰当和不必要的,却引起紧张不安和痛苦,又无法摆脱。

特点是“闯入性和不适性”。

①强迫思维:一些字句、话语、观念或信念,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干扰了正常的思维过程,却无法摆脱,可有以下表现形式: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对立思维;强迫性回忆②强迫性情绪:表现为对某些事物的担心或厌恶,明知不必要或不合理,自己却无法摆脱。

强迫性恐怖是其中的一种,其不同于恐怖症,是对自己情绪的恐怖。

即若看到棺材、出丧、某个人等,立即产生厌恶感或恐惧,明知不合理,却无法克制,极力回避。

③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不会有真正的行动。

走到高处想跳下去的冲动(2)强迫行为: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仪式行为,诊断要点(1)不可控制的反复出现某种观念、动作或意向,伴有焦虑和痛苦的情绪体验。

(2)患者明知这些症状不合理、不必要、却难以摆脱,迫切要求治疗。

(3)患者的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对日常生活也产生不良影响。

(4)病前性格特征及病程可助诊断。

病程可长可短,病程至少三个月。

(5)排除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脑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强迫症状。

第六章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应激包含三个基本条件:应激源、应对过程和应激的结果。

一、急性应激(反应)障碍:又称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严重的急剧的心理社会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可在几天至一周内缓解。

临床表现: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1)表现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轻度意识模糊。

(2)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3)表现为混合性且常常有变化的临床相:除上述两种表现外,常有变动的混合性临床表现。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

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诊断标准】(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至少有下列1项:①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②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③反复发生错觉、幻觉;④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至少有下列1项:①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②易激惹;③集中注意困难;④过分地担惊受怕。

(3)持续的回避。

至少有下列2项:①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②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③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④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⑤选择性遗忘;⑥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三、适应性障碍:是指遭受日常生活的不良刺激,又由于具有易感个性,加之适应能力差,导致适应性障碍。

其主要表现为,以出现情绪障碍为主,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而影响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习、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等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主要表现:(1)抑郁(2)焦虑(3)行为障碍(4)躯体不适(5)社会性退缩临床特征抑郁心境的适应障碍:表现情绪低落、沮丧、失望、对一切失去兴趣,也有以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心悸、呼吸不畅等为主。

其他恶劣情绪为主的适应障碍:如焦虑、苦恼、紧张或愤怒等混合性焦虑抑郁反应品行障碍为主的适应障碍:表现为侵犯他人的权力或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逃学、斗殴、破坏公物、说谎、滥用药物、酗酒、吸毒、离家出走、过早开始性行为。

第七章心境障碍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改变(高涨或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并伴有相应的思维或行为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